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金针梅的口感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凤宁茶学堂:红茶常见问题(第三篇)

十三、制作滇红茶的常见茶种有那些

在云南省内,最传统的品种就是云南大叶种,本地俗称老品种,分为勐库种,勐海种,凤庆种三个有性群体种,通常用来制作传统滇红(古树红或是晒红),另一大类是大理种,俗称野生茶,这是制作野生红的主要原料树种,如中国红等一些高香品种则大多是50年代后期省外引种的茶种,比如软枝乌龙、梅占、金萱、黄旦、铁观音、金观音等。显毫类的滇红茶大多数是云南省内的一些地方品种,比如生产大金针的品种有景谷大白,景谷大黄,凤七号等。生产蜜香金芽及金螺大多用雪芽100号,金丝多用云抗10号,也有用紫娟生产的紫娟红,用紫芽茶生产的紫芽红等。

十四、为什么有的红茶不是红汤红叶

红茶的茶汤与冲泡时水浸出物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就是看红茶里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等色素的含量是多还是少,一般来说,细嫩的红茶茶黄素含量高,比如金芽或是金毫茶,冲泡出来的茶汤是金黄透亮的,而略粗老等级的红茶茶红素含量要高一些,比如传统的分级工夫红茶,茶汤多为黄红或是深红色。高等级的CTC红碎茶因为茶叶物质浸出快,茶汤多显深红色。

茶汤的颜色除了与原料等级有关外,跟发酵度也有关系,一般发酵偏轻的红茶是不怎么出红汤的。冲泡方式也会影响红茶的茶汤,一般低温冲泡或是快出汤,红茶的汤色多表现为金黄色,而高温重闷则多出红汤。

红茶的叶底色多与发酵度有关,发酵轻的红茶叶底会偏青,多以浅褐和橘红为主,而发酵过重则以深褐色为主。叶底的颜色除了与发酵度有关联,还跟茶种有关系,比如说福建的一些菜茶品种,乌龙品种,云南的野生茶种,因茶叶内质因素,发酵出来的红茶叶底也不会是红色,大多表现出浅褐色或是深褐色,所以说不是所有的红茶就一定是红汤红叶。

十五、为什么很多细嫩的红茶都没黄芽毫

很多红茶为什么原料等级很高,但是制成干茶却不显芽毫,这其中是原料品种的原因,一般来说,云南大叶种茶,还有一些外省的小叶种茶做出来的红茶就会有黄毫,而福建的一些菜茶品种,如乌龙类的品种,云南的野生茶种,虽然原料等级高,但是做出来的红茶也很少显黄毫。

十六、滇红茶都有些什么香型

香气是决定红茶品质和风味的重要因素。红茶香气的形成始于萎凋盛于发酵环节。即在萎凋过程中,鲜叶中含水量减少,细胞的通透性增强,各种香气前体物质的糖苷水解,香气化合物迅速游离,产生香气。茶叶中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及糖类也发生氧化降解而形成挥发性化合物,有的氨基酸进一步转化为茶叶香气成分;有些本身具有香气,如苯丙氨酸具有玫瑰花香,茶氨酸具有焦糖香。伴随着儿茶素的氧化,各类物质进一步降解、氧化,形成红茶独特的花香、果香。

茶树品种不同香气不同,就茶树本身含有的香气物质而言,云南和省外的红茶茶香是不一样的。祁门红茶和福建红茶茶叶本身含有的香叶醇、苯甲醇及2-苯乙醇的含量较高,因此祁红富有蔷薇花香和浓郁的木香;而云南红茶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总量突出,具有特殊花香。同时,海拔高度、季节、土壤、采摘质量以及加工工艺对红茶香气都会有一定影响,但大致香型不会有较大偏差。

生活中我们常闻到的红茶香气有:

花香:具有天然鲜花的香气。一些特殊的茶叶品种经过萎凋后会带有的自然香气。

果香:类似水果的香气,如桂圆、苹果、红枣等。花香、果香在红茶中普遍存在,一般以复合香型呈现,但香气程度各有偏重。

甜香:包括蜜甜香,甜花香、枣香、桂圆香等。

毫香:使用单芽或一芽一叶制作而成的红茶茶品,外形金毫显著,冲泡时具有茶毫的鲜浓的香气。

火香:包括高火香、足火香等。一般是在加工过程中茶叶吸收火味形成的。

焦糖香:类似焦糖的香气,一般是干燥过程中温度较高,茶叶中糖类焦糖化形成的香气。

松烟香:在加工过程中干燥工序中用松、柏等熏干的茶品,如福建的小种红茶。

红薯香:类似烤红薯或蒸红薯的香气,大多数传统滇红都有此类烤红薯香气,此外部分晒红具有蒸红薯香气。

如果仔细辨别,红茶茶香并不是单一出现。并且,茶香因所接触的沸点高低不同,可分为低沸点茶香和高沸点茶香,故用不同水温冲泡出来的红茶会有不一样的香气。不同红茶,要有对应的水温进行冲泡,我们才能品到香甜适口的红茶。

十七、为什么有些红茶会有苦涩

如果喝红茶喝到苦涩,那么大多是工艺问题,红茶里面的涩,从工艺环节来说,主要是因为萎凋不足,失水率过低,还有就是发酵度不够,会有苦涩,但这种情况从叶底上可以看得出来,叶底会有青底。红茶烘焙不足,水份超标也会有涩感。苦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类似于绿茶跟生茶的重闷泡带来的苦,这种苦也会跟茶种有关系,比如云南的苦茶品种,无论做红茶还是发酵熟茶都是苦的,另一种苦是焦苦,发干,这种苦是烘焙过度造成的,这个情况会从干茶外形上表现出来,通常干茶茶梗跟嫩芽部分会有泡球出现。

十八、金骏眉与滇红有什么区别

首先是产地不同,金骏眉产于东南沿海福建的武夷山,滇红主产于西南云贵高原的云南的凤庆。其次,茶种不同,金骏眉的原料品种是武夷山桐木关菜茶品种,属灌木小叶种。滇红茶原料是云南大叶种,多为乔木型,两个茶种的内含物质完全不一样。再次就是外形也不一样,金骏眉原料是桐木关春茶的菜茶芽头为原料,制成干茶后外形短圆紧实,乌润油亮富光泽,不显黄毫,云南大叶种茶芽茶做出来的红茶则是金毫尽显,所以从外形上是一黑一黄。最后,口感也不一样,滇红茶口感多为厚重,醇和,而金骏眉的口感则是高香(花香),甘甜。

金骏眉

这篇是「多聊茶」的第叁佰壹拾柒篇常规文章

饮茶札记 | 金骏眉

前言


同学们,上午好。我是助教粒粒。


距离茶经大会,只有17天啦!


大家是不是很期待呢?


不管心情有多激动,有两件事千万不能落下。


第一件事,收到新书的同学,记得要五星好评哦。


并且毛边本与普通版本的评论是不重叠的,欢迎大家多多留言。


多杰老师的新书,需要大家的支持。


第二件事,学习脚步得跟上。


上周刚聊完正山小种。这周又紧接着讲到金骏眉。


作为高档茶的代表,金骏眉一度火热市场。


那关于金骏眉,你们了解多少呢?


今天的【饮茶札记】,就一起来听多杰老师和咱们聊聊这款茶。



正文


最晚的名茶


我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了一档栏目,名字叫《中国名茶谱》。


制作人问我:这个栏目可以讲多久呢?


我想,大概可以一直讲下去。


不是我话多,而是中国名茶实在太多。



按王镇恒、王广智主编《中国名茶志》的说法,全国名茶为1017种。


以我这些年的见闻,这个数字还是保守着说呢。


在如此众多的名称当中,想占一个“最”字可是不容易。


哪款茶最好喝?


哪款茶最昂贵?


哪款茶最讲究?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上这些问题,一千个爱茶人心里,也得有一千个答案。


但金骏眉,却能在中国名茶当中,稳占一个“最”字。


她,是中国出现最晚的名茶。



中国名茶,可以按出现时间先后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历史名茶。


陈橼主编《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记载的传统名茶共22种。


绿茶类: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


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


恩施玉露、桂平西山茶、屯溪珍眉。



黄茶类:君山银针。



黑茶类: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湖南天尖。



白茶类:白毫银针、白牡丹。



青茶类: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凤凰水仙。



红茶类:祁门工夫红茶。


当然,这个统计今天看起来还十分不全面。


但也大致可以窥见,历史名茶的基本框架。



第二类,是恢复历史名茶。


也就是说,这种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甚至辉煌过。


时间流转,物是人非。


那么在当下,利用历史文献记载以及老手艺人的钻研,再把他重新“复活”。


例如休宁松萝、顾渚紫笋、日铸雪芽、仙人掌茶等,都属于恢复历史名茶。


第三类,是创新名茶。


顾名思义,历史上没有这种茶,今人利用巧思创新而成。


这个创新的时间点,就以公元1949年为限。


因此很多创新名茶虽算茶界“青年”,但实际“年龄”也得有五十年以上了。


金骏眉,这算是创新名茶中最年轻的一位。


有多年轻?


说出来,可能会让很多人惊讶。


不信,咱们慢慢聊。



徐庆生、祖帅著《名门双姝—金针梅、金骏眉》一书中,对于金骏眉的发展有着十分详尽的记载。


2005年7月,武夷山的制茶人江元勋在一位北京朋友张孟江的建议下,准备试制一些高档的红茶。


怎么才算高档呢?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年羹尧大将军吃白菜只吃最里面的嫩芯。


像白菜帮子乃至白菜叶子,则是一律都丢掉。


当然,这是编剧为了凸显年羹尧腐败奢靡而设计的桥段。


但是制茶,其实跟做饭是一个道理。


要想显得高档,选料一定要精细。


于是,江先生决定用细嫩芽头作为制作红茶的原料。


恰好当时武夷山市茶场,有一款用武夷名丛芽尖生产的莲心绿茶。


江元勋便与当时武夷山市茶场场长祖耕荣联系,咨询相关的技术问题。


有了思路启发,又有了技术借鉴,这款芽头红茶便做出来了。



大家开汤冲泡,顿时香气满室。


茶汤一扫浓红之色,改为了闪亮的金黄。


滋味不酽不重,而是甘甜爽口。


当然,这还只是初步的尝试。


一款茶的制作,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这就如同一个饭店,创新菜已经做得小有成绩。


但如果想真正成为名菜,还必须经过高明厨师以及食客的点拨。


这个环节,饮食界称为调菜。


制茶,也是如此。


从萎凋、揉捻、发酵、到焙火,金骏眉与正山小种都完全不同。


虽然同出桐木关,实际上已是天差地别。


一切都需要从头做起,难度自然也就不小。


幸好,这款桐木关细嫩芽头红茶制成后,先后有张天福、骆少君、叶兴渭、叶启桐等茶界前辈给予指导。


金骏眉的工艺基础,在这个时期日趋成熟。



2006年,产品基本定型,并少量寄往北京、福州等地。


2007年,又根据反馈的意见,作进一步的完善。


并且开始批量生产上市,当时主要以订购为主。


2008年,金骏眉正式投放市场,并一跃成为茶界新宠。


时至今日,金骏眉走红茶叶市场也才刚满十年而已。


但不得不承认,她已经跻身于名茶之列。


最年轻的名茶,金骏眉实至名归。


但也有人说,这些年的小青柑不是也挺火的吗?


不好意思,我们讨论的名茶。


小青柑的水准,充其量算一个茶名。



最美的名字


很多人误以为金骏眉是传统茶,大半是因为她的名字。


不得不承认,这个茶名起得有技术含量。


既有文化感,也有老味儿。


我也曾与金骏眉研发的几位当事人,都聊起过起名字的事情。


归纳总结,其含义大致如下。


所谓“金”,大致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寓意为金黄,指的是汤色。


红茶,向来以“红汤红叶”而著称。


金骏眉一反常态,茶汤金黄闪亮,在红茶中卓尔不群。



第二层,寓意为金贵,指的是价格。


自打问世以来,金骏眉的定位就是高档红茶。


茶名里面带个金字,显得雍容华贵,自命不凡。


所谓“骏”,也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寓意为骏马,指的是条索。


金骏眉干茶外形略弯曲,酷似中药店里卖的海马状。


第二层,寓意为骏驰,指的是势头。


中国文化中,马是积极而奋进的象征。


龙马精神、马到成功、一马当先,都是企业喜欢的词汇。


因此上,茶名用“骏”,而不用“俊”或“峻”,就是这个原因了。



所谓“眉”同样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遵循的是传统。


白茶里有贡眉、寿眉,绿茶里也有珍眉。


“眉”字,为茶名当中的常用字。


第二层,描述的是外形。


细如弯眉的条索,也凸显了金骏眉嫩采的特点。


一款茶的名字,或是有历史典故,或是要用心推敲。


要不然,怎么明星都在自己艺名上下功夫呢?


房仕龙,改名成龙,火了。


刘福荣,改名刘德华,也火了。


既要朗朗上口,又要落落大方。



金骏眉的走红,名字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茶名,如人名。


人情,即茶情。


最贵的红茶


金骏眉的价格,大致可以分为硬性成本与软性成本两部分。


先说硬性成本。


说白了,也就是茶青的成本。


金骏眉的制作,要使用清明先后的细嫩芽头为原料。


这样的茶青,在桐木关如今大致700-800元一斤。


怎么这么贵呢?


主要是采摘十分困难。



一个熟练的采茶工人,一天能采到芽头茶青不过是500g左右。


真应了清代陈章在茶诗中所讲: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


按人头算,一个采茶工一天的工资在200元左右。


按斤数算,一斤细嫩芽头茶青的采摘费也在180元上下。


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的提高,这部分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由于芽头含水量较大,一般要5斤茶青才可以做出1斤干茶。


也就是说,桐木关内的金骏眉茶青成本就不会低于4000元。


当然,这还是很粗的算法。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人员开支,推广费用,一律没算。


市场上泛滥的疑似“金骏眉”


所以现在市面上,低于这个价格的所谓“金骏眉”,自然是不靠谱的茶了。


价格高的金骏眉,不一定怎么样。


价格低的金骏眉,一定不怎么样。


下面再说,软性成本。


金骏眉的红火,一定程度上源于她高端礼品的定位。


现如今要是到某大型茶企的展厅中,还可以看到不少与知名政要的合影。


别小瞧这些照片,这可是重要的背书。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那时候甚至流行着一句话:到福州办事不拿上两盒金骏眉,恐怕是要碰钉子了。


包装精致的金骏眉礼盒


从官场到商界,大家一度都以送金骏眉为荣。


在这样的追捧下,金骏眉的软性价格,自然也有跟着上去了。


最险的处境


这样发展起来的金骏眉,其实早已身处险境。


金骏眉,危机来自两个“过分”。


首先的问题,是选料过分精细。


利用细嫩芽头来做红茶,这是金骏眉的特色。


传统红茶,一般选用的是芽叶相间或是纯叶来制作。


除去成本考虑,其实也有口味上的权衡。


当然,我们可以夸赞金骏眉外形紧结纤细,口感清爽纯正。


但不得不承认,相对于传统红茶,金骏眉存在着滋味寡淡、汤感稀薄、不耐冲泡等问题。


初尝,尚觉美好。


久饮,不耐品味。


选茶,如同交友。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见几次就腻了的人,不值得深交。


喝几次就腻了的茶,不值得推崇。


但金骏眉这种甜甜润润,不苦不涩的口感,却非常适合刚刚接触茶的人。


就以我在中小学里的讲座为例吧。


当我给小朋友喝金骏眉时,大家都说像蜂蜜。


当我给小朋友喝正山小种时,大家都说像腊肉。


金骏眉的定位,是高端礼品茶。


她的目标客户,大半是从不自己花钱买茶的人群。


这些政商名流对于茶叶的审美,与小朋友也差不了多少。


这句话说得虽然不客气,却也是事实。


金骏眉,巧好符合了这些人的茶叶审美。


但真正的爱茶人,喝金骏眉的却不多。


群众基础薄弱,成了金骏眉一大隐患。


其次的问题,是价格过分的昂贵。


金骏眉的高价,由她与生俱来的高档礼品茶定位所决定。


曾几何时,在中国送茶讲究:只送贵的,不送对的。


当年金骏眉的热销,大半都是源自这种送礼需求。


自八项规定以来,这种不务实的茶风得到了有效遏制。


金骏眉的势头,也由盛转衰。


其实,这也是情理之中。



纵观中国历史,唐代顾渚紫笋,宋代北苑贡茶,如今不也早就消散于云烟之中了吗?


历代与权贵紧密结合的贡茶,都会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没落。


只有爱茶人杯中的茶,才有真正的有生命力。


植物,要扎根于土壤。


名茶,要扎根于百姓。



编辑:粒粒

校对:齐航

设计:静平



杨多杰,“多聊茶”创始人,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茶学文献及茶文化教学。“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多家电视及广播节目撰稿人、顾问及常驻嘉宾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茶经新解》、《茶经新读》

曾在《世界博览》、《时尚旅游》、《精品购物指南》、《中国国家旅游》、《中华遗产》、《旅行家》、《社区》、《Timeout》等杂志撰写历史文化类专栏文章


微信公号:多聊茶

新浪微博:@杨多杰 @多聊茶

人  人 讲:【杨多杰的多聊茶】直播间

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FM87.6 《吃喝玩乐大搜索》周二嘉宾


本公众号所有文字、音频、视频及声明过的图片著作权均归作者所有

除已签约的机构和平台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转载、改编、引用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自网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