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金坛茅山青峰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江苏金坛:重温茅山抗日史,重走茅山抗战路

2021,共庆建党百年,红色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渊源流传,在绿意盎然的茶乡,红色足迹也曾在这片土地绵延,红色文化在茶乡早已生根发芽,同茶乡一起飘香世界。2021年5月22日浙江杭州举办的第三届茶乡旅游发展大会上,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中国茶产业联盟联合发布了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让我们一一欣赏这些大美风光吧!

重温红色足迹

爱家乡,拥自然,享发展

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

等你来寻!

READING重温茅山抗日史,重走茅山抗战路

路线所在地区: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茅山旅游度假区

最佳旅游时段:3月-5月适合旅游方式:自驾游、自由行本地特色茶品:金坛雀舌、茅山青峰、茅山白茶

重温茅山抗日史 重走茅山抗战路

01

茅山茶海

茅山茶海地处金坛茅山旅游度假区中部,占地1100亩,总投资1.2亿元,位于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核心区。园区一期已建成现代茶园、七彩茶园、园艺茶园和历史茶园4大专业特色茶园,二期正在建设抹茶博物馆、技术培训中心、婚纱摄影基地和儿童乐园等。打造一个以茶为主题的茶园旅游度假风景区。

茅山茶海入选第三届茶乡旅游发展大会发布36个中国茶产业最美生态茶园名单,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者。

茅麓茶场场史陈列馆

1917年夏,纪振纲怀着实业救国的抱负,在上海工商界名流资助下,来到金坛茅山东麓购置山地,开办茅麓农茶公司。经过20年经营,他种茶的山地扩展到13000多亩,所产名茶“茅麓旗枪”畅销海内外。1938年6月,陈毅、粟裕率部挺进苏南敌后,积极争取纪振纲支持抗日。纪振纲带头为新四军捐赠粮食、衣物、钱款和枪支弹药等,并与陈毅结下深厚友谊,成为茅山抗日根据地著名的爱国民族资本家和新四军统战典范。

茅山宝盛园

茅山宝盛园位于风景秀丽的江苏金坛茅山脚下,处于小桥流水竹林间。园区总面积3200亩,以珍藏20大宝物而享有盛名!围绕“野趣”主题,茅山宝盛园打造了野趣度假酒店、房车帐篷露营基地、山中奇妙馆、至臻山野味四大版块,形成集“文化博览、夜宿度假、野趣互动、商务拓展、亲子研学和主题宴会”于一体的山野度假乐园。从不同度假人群的需求出发,宝盛园以网红游乐、吸睛美宿、多元文化、山野风光及吃购行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开启全方位沉浸式山野度假新体验。

东方盐湖城

东方盐湖城是国家4A级景区,景区以茅山特有的“山、水、茶、盐、药、泉”六大资源及道文化、金坛地缘文化为依托,策划“一观八院十家宿,廿馆百铺千间房”创意型旅游产品,打造集道文化圣地、酒店会议度假、休闲购物、美食餐饮、文化演艺、度假居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道文化项目,提出了国内首创的“宗教文化展示”、“江南神奇山镇”、“创意互动体验" 三合一开发模式,开创了全新的旅游养生休闲度假模式,被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誉为中国旅游4.0版本的代表性产品。

仙姑村

坐落在国家4-风景区茅山脚下的仙姑村,村如其名,这里青山绿水,环境优美,风景怡人,旅游资源丰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村内有三门五庙的古迹。村内已有十余家农户自办农家乐,仙姑咸猪蹄、茅山老鹅、炖鸡蛋、野山菇、地皮菜等,名扬方圆百里,已形成具有农家特色的仙姑菜系,2008年被江苏省农林厅授予为“江苏省农家乐专业村”荣誉称号。每年来仙姑村的食客达到五万人以上,村内境月池、农家屋、生态园,周围景区茅山三清观、元阳观、崇寿观,乾元观、海底水库等,已形成吃、住、玩为一体的休闲格局,乡村旅游项目初见雏形。2010年引进投资上亿元的壹号农场项目,将仙姑村农家乐从吃向吃、住、玩、游、购、娱发展。并结合周边景点,茅山、乾元观、海底水库形成T字型旅游路线,综合打造仙姑村“道路两旁树成廊、河堤两岸树成行、房屋河塘相交错、农家长廊好风光”的美景。

一号农场

一号农场位于金坛市茅山风景名胜区,占地面积2000亩,总投资2.3亿元,建成养生休闲、自然体验、现代农业展示、有机农业生产、现代仓储物流五大核心功能区,是集数字农业、有机种植、休闲观光、养生度假、运动拓展、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特色鲜明的数字化养生农场。

茅山乾元观

苏南抗战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

茅山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位于金坛茅山旅游度假区北部片区青龙山上乾元观中。抗战期间,陈毅同志在乾元观住持惠心白道长的支持帮助下,在茅山乾元观开办了新四军第一、二支队培训班,并将司令部与政治部设在了观内的松风阁和宰相堂内。乾元观成了苏南党政军中心,党政军重要会议均在此召开,新四军的“东进序曲”自此从茅山拉开了序幕,乾元观亦有“小延安”之称。

茅山金牛洞

新四军指挥所遗址

因金牛洞独特的地貌特征,当年被陈毅元帅选中,作为新四军指挥所,在这里指导战役,开展游击战击打日寇,饱尝艰辛,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昨日的新四军战斗指挥所,今日的自然奇景观赏地。洞口溪流水声潺潺,山间云气清新缥缈。

注:图片及内容版权归江苏省金坛茅山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所有

红色征程,千古流芳不忘那山,不忘那水,不忘那路如今,再回首繁花似锦,绿水缠绵云峰沐雨,碧染茶田民族融合,欢声笑语

来源:中农促茶产业委员会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常州老字号金坛茅麓茶厂:一盏藏春天 一茶飘四方

金坛茅山是道家圣地,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茅麓集镇就散落在茅山脚下,连绵的丘陵山地,处处茶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优越的地理环境给茅麓茶的品质带来了保障,每年春季,这里的茶田就飘出阵阵嫩芽的清香。常州市金坛茅麓茶厂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闻名遐迩的金坛茅麓茶

提起金坛,不少人都知道这里是金坛雀舌、茅山青峰等著名绿茶的产地。事实上,依山傍水的茅麓绿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金坛茅麓茶厂的茶叶早已香飘四海、闻名海内外,金坛茅麓茶厂成为常州的老字号企业。

1965年,茅麓乡成立了多个林茶生产队。随着茅麓乡茶叶产业的发展,到1976年,茅麓乡对林茶生产队的人员、土地和设备进行整合,成立“金坛县毛六公社茶厂”,金坛茶叶产业自此起步,茅麓乡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1980年,茶叶产业进一步放开,之前在茶厂负责炒茶的王金喜转做销售,奔波于全国各地,让国人都知道金坛盛产好茶。那时,金坛县茅麓乡茶厂一年营业额超过500万元,茶厂固定职工140至150人,全乡相当比例的劳动力都在茶厂工作。接下来的十年里,茅麓茶厂不仅自己卖茶,也为全国各大知名茶厂提供配料,绿茶等级从特级到六级不等,著名的苏州花茶、香港红碎茶都选用茅麓茶厂的茶叶做茶胚,不少茶厂还将金坛茶叶出口到日本、摩洛哥等地。

改制乡办企业走向茗茶之路

作为一家乡办企业,茅麓茶厂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迎风而上;改制成为民营企业后,王金喜成为企业负责人,思考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大宗茶叶销售业绩可喜时,王金喜认为,高端市场是未来发展方向。他潜心研究,将茅麓茶叶向茗茶转型。凭借茅麓茶叶的高品质,金坛创立了“青峰”“雀舌”两个茗茶品牌。

“我作为林茶农民调到茅麓茶厂学技术,后来入了党,又被选为人大代表,我有责任把茶厂做好做强。”1994年企业改制时,正值国家全面放开茶产业,茶厂生意低迷,不少人不看好企业,妻子听说改制需要70多万元,想到家里的三个孩子,说什么也不同意,可王金喜对茶厂感情很深,不顾家人反对四处筹钱,终于将茶厂接了下来。

高品质茅麓茶远销海内外

王金喜夫妇一心扑在茶厂,家里的三个孩子天天在茶田、茶厂嬉戏,年复一年的耳濡目染,让孩子们对茶叶、茶厂有了深厚的感情。儿子王哲明1999年学校毕业后回家“接班”,开启了茅麓茶厂的新征程。

每年的采茶期都是王哲明最忙碌的时候。他说,采的时候要保留完整的芽柄,为的是保证冲泡时茶叶会一根根竖立在杯子的上半部;采的时候不能用指甲掐、捏,只能通过指腹适度用力,手上不能涂抹护肤品,因为这些都可能导致茶叶红变、串味。

接手企业后,王哲明也曾遭遇销售困境,还一度面临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好在父子俩方向一致,都是为了企业的发展,经过反复沟通,意见达成一致,王哲明在父亲的帮助下,一边学习茶叶生产营销技能,一边创新茶叶品种,逐渐完成从手工作坊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变。如今,茅麓茶厂通过合作社的方式与乡里茶农合作,不断扩大产量,同时通过收购、返佣等方式解决茶农销售难问题。

“最高峰时,与茶厂合作的茶农达到133家。为了确保茶叶品质,我们不断发展优质茶农,帮助他们创新技术、提高质量。”王哲明表示,茅麓茶厂近年来凭借可靠的品质积累沉淀了不少高端客户,每年明前茶还未上市就被预订一空。

来源:常州日报社、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江苏省人大代表王虎琴:念好“新茶经”,一心为茶农

“世界农业发展第三次革命‘农业数字革命’正在到来,促进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激活‘数据要素’的价值潜能,赋能数字农业农村新发展,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江苏省人大代表、常州市金坛区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园艺科科长王虎琴建言:“茶产业是我国特色优势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机械化、科学化、数字化,通过科技贯通种植、加工、流通、品牌、文化、服务等生命周期业务流和数据流。”


王虎琴(右)在田间对农作物进行采样。

新技术提升工作效率

1994年,20岁的王虎琴走进金坛茶叶技术指导站,成为了一名茶叶技术指导员。那时的王虎琴天天在茅麓茶场的茶山茶园跑上跑下,手里捧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跟人说话总是一脸微笑,村子里的老老少少都亲切地喊她“小王”。

那时,茶农炒茶全凭手工和体力,高峰季节每天要炒到夜里两三点钟,一天最多炒十多斤茶叶。王虎琴经过反复琢磨,决定从科研部门引进和推广一种多功能炒茶机。

然而,茶农们却不相信这种新玩意儿,何况买一台还要花4000多元。有的茶农干脆笑着对她说:“这么好的机器,你咋不买一台回家呀?”那时候,王虎琴每月的工资才600多元。为了让茶农们都能接受机械化炒茶这一新事物,她省吃俭用了几个月,自掏腰包买下了一台炒茶机放在村头,让父亲演示给大伙儿看,全自动的炒茶机仅一个小时就炒出了1斤茶叶,大大节约了人力。在炒茶过程中,她发现利用机器炒茶虽然可以节省人力,但是金坛雀舌、茅山青峰等茶叶都还有一道整形工序,需要人工将茶叶压成扁平状。王虎琴决定对炒茶机进行改良,用一根约60厘米长的圆形压棍放在炒锅上,自动滚压茶叶。在压棍材质选择上,王虎琴比对了多种材质,发现木棍弹性不足,塑料噪声过大,后来,她试着将木棍包裹上棉布后,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王虎琴的努力下,茶农们逐渐接受了炒茶机。科技设备的引入不仅使茶叶成品的质量更加稳定,产量也提高了三分之一。

新品种提高亩产收益

1999年,茶乡出现了一场小风波——茶树老化、发芽迟、病虫多、产量低的问题逐年突出,这让王虎琴很忧虑,减产减质意味着直接减少茶农的收成,怎么办?

经过反复调查,在江苏省农茶专家的支持下,王虎琴准备大面积推广适应性好、产量高的无性系良种茶树。然而,要引进新茶树,就得拔掉老茶树,而新栽的茶树第三年才能开采,这就意味着茶农们至少要两年没有收益。

为了说服乡亲们,王虎琴吃了不少苦头,她走东家、跑西家,苦口婆心地讲知识、说道理。起初,她以开辟试验田的方式让大家尝试新品种。由于新茶树发芽早,如果遇上倒春寒,这一季的新芽头很容易遭受低温侵袭。王虎琴提议,采用竹架式塑料大棚、草帘覆盖防寒或烟熏等办法解决。为了降低新茶树成长周期的效益成本,她还创新推广新茶树第二年打顶采芽头的做法,新栽的茶树第二年就能采摘部分茶叶,将茶树换代的成本降低了一半。

为了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王虎琴没日没夜地在茶园里忙活。辛勤付出总有收获,两万多亩改良后的茶园,亩产收益提高了三倍多。

新标准守护产品安全

工作多年,曾经的“小王”逐渐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高级农艺师,她深知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

“要加强农产品种植养殖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对现有土地开展调查摸底,实施分类分级,确保不适合农作物种植的土地不开展种植养殖业务。”当选江苏省人大代表以来,王虎琴多次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江苏省两会期间建言。

在实践中,王虎琴发现农产品源头的质量安全风险多,比如在种植环节农药过量使用、畜牧养殖环节兽药残留问题仍较突出。她建议加强对农药、肥料、种子等农产品管理,逐步建立涵盖全产业链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环境监测、田间管理、收储物流等全过程的监管与追溯。按照“四个最严”要求修订《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规体系。

谈及对检察机关的期待,王虎琴表示,希望检察机关积极履行检察职能,严厉打击非法占地类违法犯罪,依法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农产品安全,加大涉农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力度,助推茶产业绿色化、数字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法治保障。(王晴)

来源: 检察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