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今日茶培训

找到约204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风味茶拼配培训“抢戏”北京茶博会

红茶+巧克力+椰子组合成一种茶?这样的搭配是不是很奇特?

10月20-22日,2018北京茶博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三元桥老国展)2、3号馆举办。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和澳大利亚茶叶协会共同主办的澳洲创意风味茶拼配培训课21日上午在茶博会活动区成功举办,吸引诸多茶友参加。澳洲资深风味茶专家Sharyn  Johnston从墨尔本远道而来,在茶博会现场为茶叶爱好者教授风味茶调配。

风味茶(Flavored Tea)也称调味茶、加味茶等,是将茶叶同香料、香草、花瓣、水果等按一定比例混合调配而成。原有的茶叶被赋予更丰富多样的口味,还可以增加安眠、美容等功效。

澳大利亚茶叶培训综合机构Australian Tea Masters创始人Sharyn表示,在澳洲和欧美地区,消费者最喜欢的茶叶饮品:第一位的英式早餐茶,第二位的是伯爵茶,而这两种茶都是风味茶。现场的一位芬兰观众也表示,他们国家的茶几乎都是风味茶。

由于文化的缘故,中国人喝茶强调纯正的原生口味。而近两年,国内的茶友也开始也开始关注风味茶,本次的风味茶培训课报名报名十分踊跃,吸引了近百名风味茶爱好者参加。

“做风味茶拼配,熟悉每一款底茶和配料是入门要求,包括口味、香气、原产地等。”Sharyn 在培训中强调,“印度的茶叶口味重,尼泊尔的味道轻,薰衣草、洋甘菊可以舒缓神经,韩国人爱牛蒡,欧美人喜欢柠檬草,任何有关口味的信息都要熟记在心”。

除了记住口味外,配料的运用也是关键一环,首先,配料必须是干燥的,并且要保证纯天然,其次味道间的相互关系也非常重要,姜和柠檬草,酸橙和椰子都是不错的组合,反之,玫瑰+柠檬,薄荷+水果都并不合适。

对于中国的风味茶爱好者,sharyn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勇于尝试,打破界限”。

“中国有很多种的香料,茶叶的种类也非常多,这些都是中国拼配风味茶的优势。希望中国的茶友在拼配的过程中勇于创新,打破界限,多一些尝试,这样才能做出特点鲜明、口味和谐的风味茶。“

培训持续一个小时,现场还邀请多位观众进行了巧克力红茶、热带水果绿茶的实操拼配。

不少前来学习的茶友都表示受益匪浅,都不约而同的提到“没想到”。

来自日本的两位观众表示,从没想到茶里还能添加这么多种类的配料。“很高兴能有一个机会接触拼配茶,日本的茶和中国茶非常相似,基本都是纯茶。没想到能有那么多种类的花、草能加入到茶叶之中,感觉非常有趣。

从事茶相关行业的冼先生表示,“拼配茶的概念相对于传统茶来说是非常新颖的,定位更年轻化。平时在国内很难接触,现场的实操也很有收获。”

北京茶博会今日进入第二天的展示时间。共有了8000名观众前来采购,西湖龙井、梧州茂圣,中茶六堡等展位依然是人头攒动,安化黑茶、赤壁青砖茶、恩施富硒茶、舒城小兰花也得到了不少茶友的关注。

活动方面,在387、388天恒展位上,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全国硬笔书法注册教师(高级)刘相龙、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院和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书画院副秘书长许兰武在现场挥毫泼墨,为观众展示书法的气韵与魅力,也为展会注入更多的文化气息。

北京茶博会将迎来最后一天的展出,时间为9:00-15:00,希望有意向前往的观众提前安排行程,以免错过展出时间。展会上午还将在1号馆活动区举办“汖明西秀”-贵州西秀茶叶论坛及产品推介活动。

西秀区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酸性土,这些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在西秀境内集成,成就了西秀中小叶群体茶树稀有优质生态系统的唯一性。

西秀区主要以绿茶、白茶、红茶为主,茶叶内含物质丰富,茶平均茶氨酸达 2.4,游离氨基酸总量 5.8,茶水浸出物平均 47.1。其茶具有浓郁的熟板栗香、汤色碧绿明亮、耐泡回甘、香气持久等独特品质。

活动介绍:

活动名称

“汖明西秀”-贵州西秀茶叶论坛及产品推介

活动时间

2018年10月22日 10:00-12:00

活动地点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三元桥老国展)

1号馆-活动区

海南茶界:扶贫路上茶香飘,苗族巾帼绽芳华

她们不事张扬,内心却饱含热情,怀揣着垦三代创业干事的激情,用心用情重振已停摆二十余年的“中瑞茶产业”;她们肩膀看似柔弱,却肩挑手扛,从零起步,硬生生地于荒山之中开拓出1012亩茶园,种下270万株茶苗,将荒山变“金山”;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在基层一线用责任和担当,匠心制作出市场新宠“瑞军潭”系列茶产品,并依托红色旅游产业,走出一条生态优先、茶旅融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她们就是母瑞山农场公司茶叶班组海南农垦母瑞山农场有限公司宝峰茶叶基地“巾帼班”。

不畏辛劳开荒种植昔日荒山今日金山

茶树在母瑞山生长扎根的历史已有将近半个世纪,1983年,中瑞农场(母瑞山农场公司前身)生产的“中瑞绿茶”一度声名鹊起,深受消费者欢迎,并作为出口产品远销海外,有过一段辉煌的产业发展历史。后因市场影响等种种原因,母瑞山茶产业规模一度凋零。

2016年10月,公司决定重新发展茶产业。可要在山多地少、坡陡谷深的母瑞山区开垦出成片的茶园谈何容易,“巾帼班”的姐妹说干就干,公司胶园地刚刚更新倒树,她们就赶去开荒种植。许多更新地距离农场场部7、8公里,全是泥巴路,为了不耽误开荒,王建霞、邓秋燕等人就自学摩托车驾驶技术,每天早早赶到工地。

要种植茶树,培育土壤的含土量是关键,石头和杂草根都必须清理掉,不然会影响到茶叶树的成长发育。同时,种植前要翻2次土,施两次农家肥。因为交通不便,农机上不去,所有的石头搬运、翻土、运肥、挑水等都需要巾帼班用人力解决。

“搬100斤的石头下山,需要多长时间?”“扛两担牛粪上山,要歇多少次脚?”“挑两大桶水爬山,能浇几棵茶苗?”这些问题巾帼班的姐妹们都有答案。“太苦了,想起来都觉得对不住她们,想要流眼泪。”茶叶种植基地负责人邓元坚回忆,在备地整地过程中,100斤以下的山石,都是由班组成员亲自搬拣出来,同时翻地要达到约40公分,才能方便施肥。

茶苗喜水,但荒山上基础设施不完善,最缺的就是水源。为确保茶苗存活率,巾帼班姐妹最关心天气预报,瞧见有雨就赶紧准备种茶苗。风雨中,雨衣外是雨水,里边是汗水。为加快速度,大家顾不上吃饭、上厕所,夜幕降临工作结束时,才发现手臂已经麻木,嘴唇早已冻得发紫。不少人第二天就病倒了,却没有人叫苦叫累。

为抢抓农时,碰到旱天,种苗的活儿也不能停。于是,拖拉机运来水后,全都由巾帼班的姐妹挑水上山浇灌茶苗,最远的距离要走一公里山路。为节约时间,她们全都带饭上山,早出晚归,一心扑在了茶苗基地建设中。没有工棚栖身,她们就树荫下垫上芭蕉叶席地而坐,匆匆扒几口早已冰凉的饭菜,再接着干活,直到夜幕降临。

黄蜂叮、蚂蟥咬、手脚上添些干活时受的伤,那都是常事。王建霞被山藤割破小腿,失血过多,当场就晕了过去,是工友们把她背下山送去医院包扎;邓秋燕骑摩托车上山时滑倒,狠狠摔了一跤,却谁也没说,忍痛干完当天的活,回到家才抱着爱人“柔弱”了一回。

270万株!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巾帼班的姐妹们用四年多的时间,翻山岭,冒风雨,顶烈日,硬是在这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之地,用一串串足迹开垦出了1012亩茶园,毛蟹、福鼎大白、英红九号、海南大叶等茶叶品种在这里落地生根。这片已沉睡多年的荒山,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茶苗种下了,更重要的是怎么管好茶、制好茶。巾帼班成员大多数都是初中文化水平,原先对茶叶种植管理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

“不会就学,不懂就问”,这是王建霞、邓秋燕等巾帼班成员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们积极参加茶叶抚管、制茶培训,经常交流经验,闲暇时间还通过书籍、网络,学习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知识。凭着肯学肯干、敢于挑战的执着精神,她们经过长期摸索,逐步掌握了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采茶要双手并用,手指一捏,轻轻一折,将茶青摘下。如果用指甲去掐断叶片,则会影响茶叶的口感。”如今,说起摘茶、制茶,巾帼班成员都有一套心得体会。2019年,第一批500亩茶园开采,当年试采摘共4050公斤茶青,2020年共采摘了2.36万公斤茶青,平均每月采摘2625公斤,有效保障了茶叶加工厂的正常运转。

随着母瑞山茶产业的不断壮大,2017年,母瑞山茶业公司应运而生。作为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建设项目,母瑞山茶产业项目得到了国家、海南省委省政府和海垦控股集团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已投资1360万元用于新建茶园、改造厂房、建设全新两条加工生产线等基础设施建设。

这下,巾帼班姐妹们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了。为了掌握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全套制茶工艺,王建霞、邓秋燕等人又虚心向海垦茶业集团岭头分公司的制茶师傅请教。她们认真学习,留心观察,渐渐成了制茶班的全能选手:看颜色,就知汤色;凭手感,就可以掌控温度;瞅一眼、闻一下,就知道茶叶的发酵程度,正在逐步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

因为制茶工艺的特殊性,王建霞、邓秋燕常常“忙得没有时间概念”,有时候制作好一批茶已是凌晨2点,她们只能迎着星光,驾驶摩托车约走半小时山路才能回到生产队中。

孩子还小,家里的农活也帮不上忙,偶尔还得面对“几个妇女婆,还能做些啥”的戏谑……争口气,不服输,巾帼班成员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钻研制茶技术。她们先后参与制作八款“瑞军潭”系列茶产品,目前已进入全国市场销售,被客户评价具有“香入水,水融香”的特点,市场反馈良好,订单不断。

怀揣感恩之心互帮互助助力精准脱贫

母瑞山农场公司系苗族同胞居住区,苗族风俗保存完整。巾帼班成员都是苗族,她们在艰苦的生活和工作中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最质朴的情感,去对待工作,帮助亲朋,善待社会。

建档立卡贫困户马某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家中6口人,生活非常困难。2017年,为帮助马某一家提升生活水平,茶叶种植基地主动招聘马某一家来务工,确保每人每月收入约2000元。同时,农场公司还为其购买猪苗发展养猪业,巾帼班成员在闲暇时帮其割草料喂猪,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在姐妹们和农场公司的关心中,马某一家的生活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又有了奔头。

因为热心,姐妹们还自愿当起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薛某的“技术员”。薛某一家因病致贫,孩子仍在读书。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鼓励薛某拿出4.2亩的承包地种茶,并在抚管过程中,根据每月抚管任务的完成量给予其劳务费。巾帼班成员则义务为其开垦、平整土地,免费提供茶苗,一对一进行技术指导。如今,薛某的茶园已进入采摘期,每年仅茶青收入就有1.6万多元。此外,基地负责人还积极帮其联系了一份路管员的工作,增加其收入渠道。

“离家不远,收入稳定,我很满意。”据不完全统计,四年来,茶叶种植基地优先雇用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职工群众,共安排40多户困难家庭成员100多人多次到基地务工,增加他们的收入。

从“揣着手等、背着手看,到现在撸起袖子加油干”,如今这些困难家庭通过茶园劳作、发展自营经济、外出务工等多种方式,户均收入均在7-10万元左右,家庭环境和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改善。“巾帼班”的姐妹们走近贫困户和困难家庭,用自己的乐观、热情感染了他们,为这些面临崩塌的家庭撑起了一片天。

在海南建设自贸港的大潮中,母瑞山农场公司正以母瑞山红色革命根据地为核心,做足红色文化文章,做大特色产业,打造茶旅融合模式。巾帼班姐妹们也有了自己的新目标:要把茶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游客可以体验式采茶,亲身体验制茶的快乐,喝上鲜美味醇的“瑞军潭”茶。

她们坚信:“在劳动中体验幸福,平凡岗位照样能活出精彩人生。”

来源于:新华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市场观察茶行业破产潮即将来临

引子

今日,朋友说现在是普洱茶的黄金时代。想想这个说法无疑是准确的,茶行业在没有普洱茶之前,勐海茶厂的厂长骑单车上下班,金实市场也仅仅是下岗工人的大本营,铁观音卖了一辈子的福建茶商,最后无不是依靠普洱茶翻了大身。

购物选择的不断增加,让零售市场逐渐饱和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GDP增长率下滑到6.3%,这数据表明经济形势的严峻,整个市场依然是向下行的总体状态,市场的反应都是紧缩,再紧缩。

一二三产业当中,一二产业都继续回落,而唯独第三产业增长,这等于告诉你种植、加工都没戏了,喝茶的服务业兴旺了,这等于告诉我们经济萧条的时代,创造了好莱坞,大家都喝茶看电影去吧。

值得所有市场人关注的是这一组数据:

“网上零售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7.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9.6%。”(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这组数据足以说明,实体店依然在加速度衰败!


零售业、餐饮业、服饰业倒闭的数据更为惊人,行内的数据是40%到70%的倒闭率,破产潮在短时间内还不会结束,未来5年内会逐渐达到创纪录的水平。


茶行业的反映虽然要迟钝一点,但是可以肯定,茶行业也即将迎来倒闭潮。


茶行业的困局是多方面的,虽然每个不幸的公司各有其原因,但是普遍在于,茶叶批零店已经趋于饱和。全国的大中城市基本都有茶叶批发城,电商、微店等线上店也都齐备,茶行业几乎无处不在。


国家统计局早在十多年前就发布数据,茶行业总体是趋于“供大于求”,然而,这种刻板的数据对于身处茶行业的人而言感受不深,由于不断有新的茶品冲击市场,一会铁观音,一会普洱茶,新茶类冲击市场的力度都不弱,乃至于市场判断是相反的。


长远来看,不单单是个体,每一个品牌商如何保证单体店的销售额,都会是今后长期的一种策略。很大一部分品牌突破点在于线上,然而,普洱茶特殊,线上反映的往往是线下成功的企业,线上的销售额对于品牌商投入的巨额广告费而言,无疑杯水车薪。


普洱茶是处于一个黄金时代,但是,是不是人人都能捡到黄金,这是个未知数。


茶庄、茶馆、茶空间、茶培训、连锁、电商、微商、众筹、直播... ...茶行业布局现在已经无处不在,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一堆人在发“喝茶的比喝酒的人更有钱”,“喝茶的人比喝酒的人更健康”,无孔不入的茶叶和茶文化,让人呕吐。


这反映的是,这个行业如同零售业、餐饮业、服饰业——严重超载。


可以肯定,在没有升级的产品模式和商业模式之下的商铺,存活的几率不大,因为无处不是竞争,无所不在的竞争将逼迫大部分茶店关门。


普洱茶支撑的概念是“增值”,是离奇的“百年干仓老茶”,这些故事对于60后、70后这个相对愚昧的群体有用,对于80后,90后,甚至00后而言,这些故事模板显然老套了。


物质欲在这几代的身上已经大大减少,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人文类学科毫无例外的兴盛起来,这说明,靠赚钱赚大钱而吸引人喝茶的路数行不通了,靠传奇,靠大师设局“喝身份茶”的做法也失效了。


对于很多茶商而已,年轻一代的消费观是变化无常的,其实这只是一种误判,任何时代的消费观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只是你非要按照上一代甚至上几代贫穷的思维来判断未来的一代消费观,肯定不行。


这其间重要的点在于,教育的背景不同,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同,都导致消费观与前人完全不同。


举个例子,没有超市的时代,超市出现了,超市甚至被命名为“购物休闲场所”,现在如果有人说休闲去超市,那旁人一定是充满疑问的眼光,你脑子没毛病吧。


这就是消费观的变化。


再说体验,传统的体验就是要接触到实物,喝到茶汤,才算体验。而现在,各地的博物馆人流如织,各种文化的体验看似虚无,却是实实在在。


这些,都可以说明,消费观的改变。

更不用说主导人思维、路径的手机了。


可以肯定的是,不把握这种消费观,仅仅停留在几千年来传统思路的经销模式、前店后厂模式、代理模式种种落后的业态模式下的企业都将快速衰落,销售额的和利润率的快速下降,将导致门店扩张得越多的品牌,覆灭得越快。


现在的市场,所有的茶叶无疑都是处于一个黄金时代,只是市场变化是明显的,虽然很多行业人感同身受,却无法言语。


最明显的变化是,浑水摸鱼的时代过去了。


老茶市场的变化无疑是最明显的。


老茶市场,之前只要有个名人、大师衔头,茶叶卖的都好,茶叶卖的都贵,而现在,越是所谓大师茶,越是受质疑,这并非仅仅是一种信息透明的表现,更多体现的是这个行业在不断分化。


各种故事茶虽然不乏受众,但是,更为庞大的群体着眼于个性化,古树茶走到单株,这算是一个极端的案例,可以想象的是,随着物流、信息、交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个性化群体将会越来越庞大。



2

产品理念的发展,导致市场也开始改道

普洱茶,无论是拼配还是纯料,这都是市场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反映的是产品的多元化,山头的寨子越来越细分,山头化,去山头化,都有庞大的群体支撑,表面看,都是相互竞争,实质上都是在撑大普洱茶整个的市场容量。


当然,市场的态势还是很明显,现代茶园茶与山头茶出现了两个大的阵营,一个做大众培养市场,一个做细分高端市场。


营销的手法会导致采用金融类的品牌获利很大,长远看,还是消费端的获利将更大更稳定。


这种变化与云茶产业继承了计划经济的红利有关。


计划经济时期,云南茶叶由云南省茶司一统天下,下属茶厂只是一个加工部门存在的意义,因为不担心销售,也不操心工人工资,原料来源也就哪种量大、方便、好看,用哪种。与今天市场追求极端口感体验的消费理念大相径庭。


之前是现代茶园茶一统天下,现在则是山头茶一统江湖。


两个阵营最为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原料。


廉价、量大,甚至100元/公斤原料就认为是天价的茶厂、茶商仍然层出不穷,低价量大的茶品作为茶文化的普及尚可,一旦涉及中高端市场,没有炒茶模式的驱动,基本上都只是一种假想。


2014年的崩盘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炒茶市场的崩盘并没有影响纯料消费茶这一块,而不是2007年整体的行业崩溃。数字茶、配方茶的低端化现象明显,都是说明原料结构的改变,带来口感的改变。


这种口感的改变,有时候是革命性的。


原料来源的改变或者仅仅是一环,市场其实也在加速度变化,虽然全国的市场不似芳村可以“一夜宝马一夜乞丐”,然而,温暖寒凉变化之快都是行内人切身感知。


茶行业门槛低,无论大厂小厂茶商茶客,收茶、压茶的模式一样,没有区别,与之前相符的情况是,整个产业都变成了一个巨型“代工厂”。


这带来一个后遗症,人人都在做品牌,却很难有人形成品牌,市场被彻底稀释。


正因为人人上山包装一个品牌,销售的圈子化就更为明显。


圈层化无可非议,然而,人手一个品牌,注定了小众茶的分销难度。


在茶山,遇到茶农,感叹自己家的价格才两千,太便宜。事实是,这是市场可以大规模化接受的一个底线了,这等于山上吃饱了,山下不够吃。


所以,市场处于一种矛盾中,一方面要便宜,一方面要品质。


然而,现在的问题在于,不是价格,不是品质,在于大多数人把不属于这个阶级的产品卖错了位。


品牌固然都在圈层化,个性化,分散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然而,这都说明了各自的控制力度也很难把握。


这种改变,不是产品的好与坏能主导的,甚至产品的好与坏与消费者的消费观改变就没有丝毫关系。


现在很多人追山头,追纯料,追高杆,这些茶好不好,肯定好,因为这不是一代人验证的结果,而是可能几百年的一种经验。


然而,这些茶未必就能大卖,甚至根本无法卖,说简单点是没有找对消费对象,说复杂点,就是消费者的注意力在不断转移。

某一个时段,古树纯料的概念刚上来,大家的注意力在这里,这一个时段别人没有,你家独有。当市场上家家户户都有的时候,你的这种概念的冲击力就大大减弱了,消费者就会寻找更有刺激感、更有价值感的东西去了,这与你本身的产品真与假,好与坏都没有关系。

我们可以做一个设想,比方市场家家都是真实的山头茶,家家就好卖了吗?

市场一定不是这样的!

授权转载自:吴疆说普洱,wujiang1983054008

作者:吴疆,作家,茶文化学者。写作《普洱茶营销》、《普洱茶营销--七子饼鉴茶实录》、《吴疆说普洱》。

找到约20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