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泾县汀溪兰香条茶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跟随央视!一起追寻汀溪兰香的前世今生

好消息!

日前

汀溪兰香登上央视微电影频道

《中国品牌故事》栏目!

快来一起

追寻汀溪兰香的前世今生~

千百年来

汀溪云雾环绕

气候温润,植被丰富

优质绿茶汀溪兰香便产自这里

每年三月伊始

被茶树覆盖的山坡上

总会出现一道道如期而至的身影

他们身背篓筐,弯腰娄背

用勤劳的双手采收天地的馈赠

在这一年一度的采茶盛况中

茶农们与时间赛跑

两千多亩的茶园

要赶在初夏前将茶叶全部采摘完

而在庞大的采茶队伍中

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

干练地轻掰茶芽,提手采摘

正是这片茶园的主人张祥云

张祥云是土生土长的汀溪人,一生都在和茶叶打交道。他年轻时,就在生产队种茶做茶,那时汀溪未有兰香,只有条茶,采摘的茶叶只有供销社收购一条出路。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户全国供销社的解散,汀溪大量茶农空有种植茶叶的技艺,却没有销路,只能任凭大量的好茶滞留在家中。于是,张祥云带着样品外出寻找销路,把茶农的茶叶集中起来对外销售,不仅让茶农交上了农业税,也解决了一些茶农的生活问题。

1989年,泾县开展了名茶创制活动,在陈椽教授带领的研发小组的共同努力研制下,最终确定在传统尖茶的工艺基础上提高采摘标准,改进做形技术,创制出一种全新的名优绿茶——汀溪兰香。其形如绣剪,翠绿显毫,冲泡后清香飘溢似幽兰,入口绵润味鲜爽,屡获国内外大奖。

同年

在外打拼多年的张祥云,回县城开设了自己的汀溪兰香茶庄,并在他人的提醒下,萌生了注册汀溪兰香商标的想法,他决定要做汀溪人自己的名茶品牌,让更多人了解到汀溪的这张地方名片。

2001年,汀溪兰香商标注册完成,次年成功创办安徽兰香茶叶有限公司,张祥云与原产地茶农签订了收购来年茶叶的合同,可没想到,2003年全国爆发非典型肺炎,导致早已谈好的销售订单大量取消,还在襁褓中的兰香茶叶岌岌可危。

张祥云回忆说,当时自己的压力很大,各方面筹集资金。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一手抓茶叶质量安全,借助购茶合同及内部制度,建立从茶园到成品的全程跟踪监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2012年至2014年,张祥云承包农民空闲荒地两千多亩,自费开垦种茶,并免费向茶农供应茶苗五百多万株,组建汀溪兰香有机茶合作社,积极指导茶农推行绿色农业,精细采制,带动全乡茶叶质量不断提升,显著加快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茶农共同富裕。

汀溪的气候与山水,赋予了茶叶好的生长环境,而张祥云用心的制茶技艺,赋予了汀溪兰香灵魂。张祥云一直都在致力于打造汀溪兰香品牌,如今,他带着对家乡、对茶叶深沉的爱,建成了汀溪兰香名茶文化园及御府山庄,诚邀八方来宾共品汀溪兰香。

一杯清茶品人生百味欢迎大家一起游汀溪,品兰香!

来源/泾县发布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桃花潭水深,泾县名茶香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百年来,安徽泾县的桃花潭因李白诗而天下知。泾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是历史名城,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的美称。当地物产丰富,是举世闻名的宣纸之乡,也以盛产茶叶著名。

桃花潭

泾县产茶历史悠久,唐代有白云茶、涂尖等名茶的记载。明朝末年,居住在泾县黄田涌溪的罗隐和尚创制出风格独特的“涌溪火青”。清代陆廷灿在《续茶经》中有“泾川涂茶,芽细色白味香,为上供之物”,即为贡茶。“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1686—1759)有“茶仙”之称,诗赞泾县茶“绝伦”。清朝晚期,泾县尖茶已畅销国内,并销往东南亚一带,故当时的尖茶有“洋尖”之称。1924年,徐珂在《可言》中提到泾县石井、涌溪一带的石井茶“饮而甘之,味至厚,以视吾杭龙井之明前雨前,色不及时香相若也”,其实就是“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产于涌溪山的枫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这一带山高林密,谷深溪涌,云雾缭绕,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制作涌溪火青的茶树品种是当地特有的柳叶种,在清明到谷雨间采摘,标准要求“两叶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齐整,朵朵匀净”,即采摘3厘米左右的一芽二叶,芽叶肥壮挺直而均匀,芽尖和叶尖齐拢,有锋尖,第一叶微开抱芽,第二叶柔嫩背卷。鲜叶经拣剔,摊放6小时后用传统工艺加工。工序分杀青、揉捻、炒头坯、复揉、炒二坯、摊放、掰老锅、分筛等,全程约20小时。成茶外形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毫光显露;花香浓郁,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爽耐泡;汤色嫩绿微黄,清澈明亮;叶底嫩匀,杏黄有光泽。

所谓“火青”是由“烚青”演化而得名。现在的屯绿产区仍称“炒干”为“烚干”。涌溪火青的工艺特点是屯绿炒青吸收浙江珠茶制法,因为颗粒紧结重实,有“落水沉”的美称。干茶落杯叮当有声,沸水冲泡后,颗粒迅速下沉,在杯底宛如蓓蕾初放,慢慢舒展如朵朵兰花绽放。

汪士慎《试泾县茶诗》手迹

泾县的汀溪兰香茶是在著名茶叶专家、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指导下创制的名优绿茶,产于泾县东南部山区的汀溪乡。1990年,陈椽教授命名并题写了“汀溪兰香”茶名。1992年被评为安徽省名茶。兰香茶属烘青类名优绿茶,以“绣剪形、兰花香”为品质特征。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成茶外形呈绣剪形,肥嫩挺直;色泽翠绿、匀润显毫;汤色嫩绿,清澈明亮,香如幽兰,滋味高爽馥郁,叶底嫩黄。

目前,泾县兰香茶是全县区域公共品牌,生产区域涵盖泾县汀溪乡、蔡村镇、茂林镇、榔桥镇等9个乡镇46个行政村,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汀溪兰香茶

千古绝唱《赠汪伦》已经成为中国最经典的传统文化符号之一。桃花潭其实是青弋江的一段,东岸的陈村与西岸的万村隔潭相望,是两个明清徽派古村。现在的桃花潭旅游度假区立足文旅融合,生态宜居,打造成集自然风光和传统古村落一体的诗画山水古镇。

汪伦墓

目前泾县有茶园8.5万亩,产茶2700吨,涵盖全县6个乡镇30个产茶村。全县实施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发展思路,推动茶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泾县“皖南川藏线茶旅二日游”获2020年安徽省首届十大最美茶旅线路。茶旅二日游线路集茶产业基地体验,品尝泾县兰香、涌溪火青茶与鉴赏非物质文化宣纸的制作、游览景区于一线,沿线有宣纸博物馆、黄田洋船屋、皖南川藏线、水墨汀溪、月亮湾漂流、牛肝马肺景区等景点。

泾县是革命红色圣地,皖南事变发生地、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旧址。今年5月22日在杭州举行的第三届茶乡旅游发展大会上,泾县的“新四军故里红色茶乡二日游”入选全国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火红7月,纪念建党百年之际,当地政府推出“经典红韵泾县行——寻红色足迹之旅”活动。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宣城茶产业,你知道多少?

《宣报观察》“特稿小组”

重磅报道:《只此青绿蕴香茶

——我市近年来茶产业发展走笔》

◆茶韵遍宛陵

◆茶香品自高

◆茶润振兴路

只此青绿蕴香茶

——我市近年来茶产业发展走笔■全媒体记者 顾维林

宣城,宣纸上的山水画卷。

这幅画卷,茶香氤氲,茶韵悠悠。作为全省六大主产茶市之一,我市茶资源丰富,所辖7个县市区都是省内重点产茶县。全市实有茶园面积50万亩,茶叶生产加工企业305家,综合产值达101.74亿元。

只此青绿蕴香茶。炎炎夏日,且让我们泡上这一杯沁人心脾的“宣之茶”,送上几许清凉,带来几缕清香。

宣州区周王镇茶樱谷里,茶农们采茶忙。(黄利宏 摄)茶韵遍宛陵

皖南有嘉木,宣城出好茶。

宣城位于北纬30°黄金产茶带,黄山、九华、天目三大山脉交汇于此,是公认的“中国绿茶金三角”。

良好的资源禀赋、优越的区位优势,叠加宜人的生态环境,为“宣之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让我们一起向时间长河的深处回眸——

陶潜《续搜神记》记载:“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东晋元帝时,温峤官于宣城,上表贡茶一千斤,贡芽三百斤。”这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有明确贡茶数量记载的最早记录。

唐代,“宣之茶”写进了陆羽的《茶经》;宋代,斗茶之风兴盛。2004年,我市重修府山广场时,出土了大量建窑的兔毫盏,吉州窑的玳瑁盏、鹧鸪斑盏,可见其时宣城茶文化氛围益浓。

史海钩沉,“宣之茶”,源远流长。

时光流转,“宣之茶”,新叶丛生。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茶叶作为我市重要特色产业常抓不懈,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等,进一步强化茶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

2022年,《宣城市推动茶产业振兴的实施方案》出台,明确提出:立足建设长三角茶叶生产加工供给基地,着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德黄金芽、泾县兰香茶入选安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广德黄金芽、泾县涌溪火青获批安徽省“特色产业+金融+科技”试点项目支持……

市乡村振兴局全力做好茶产业项目库建设,争取中央和省级乡村振兴方面专项资金,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宣城市茶文化品牌,支持打造茶产业全产业链条。今年以来,已到位中央、省级衔接补助资金共20885万元,衔接资金用于茶产业发展的入库项目共40个,预计投资7600万元。

“宣之茶”形成规模。截至2022年末,全市茶园面积达50万亩,其中机采茶园11万亩;茶叶产量3.75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约0.69万吨,机采茶产量约3.06万吨,成为全省内销名优绿茶和大宗出口绿茶的主产市之一。

“宣之茶”体量渐大。我市已有37家企业认证绿色食品茶叶46个,批准产量4642.95吨;共有24家企业认证有机食品茶叶36个,总产量860.05吨。其中,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安徽宁清茶业公司年加工精制茶能力达2万吨,产品远销海内外。

“宣之茶”体系健全。全市茶叶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11家、市级39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国家级8家、省级11家、市级30家,省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乡镇)国家级7个、省级18个。省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5个。市级茶叶行业协会1个,县级茶叶行业协会7个。

茶农们正在采茶。(绩宣 摄)茶香品自高

春风一笑绿山冈,喜见银芽处处芳。

今年茶季,青青的茶树满山,绿绿的茶园飘香。

泾县汀溪乡大南坑村茶农卫爱武趁着茶市好行情,在茶园里不辞辛劳地忙里忙外。他仔细算了笔账:除去支付采茶工的薪酬和制茶等产生的开销外,家里的茶叶纯收益约10万元。

作为全国十大魅力茶乡之一,泾县持续加大对茶产业的引导和支持力度,积极推动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茶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茶叶综合产值突破16亿元。

一叶成一业,一业富一方。从泾县看全市,茶产业已成我市特色农业的一张名片,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农产品品牌。

“宣之茶”品牌正在做强。

我市委托专业团队策划,创建、打造具有宣城茶叶文化内涵的“宣城鲜茶”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并与各县市区区域公共品牌形成品牌联动,合力推动茶产业品牌化发展。

广德市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战略,建成安徽省(广德黄金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功打造“中国黄金芽第一县”金字招牌。宁国市建设茶叶交易市场,促进茶叶就近交易,举办采茶节开展直播活动,组织茶企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提高宁国茶叶的对外影响力,打造“黄花云尖”区域公共品牌……

品牌建设已卓有成效。汀溪兰香等6个产品标准作为安徽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敬亭绿雪产品标准作为农业部行业标准发布实施;郎溪瑞草魁等10个产品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黄花云尖5个产品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宣之茶”品牌日益渐响。

好茶也怕巷子深,在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下,茶企走出宣城,走进长三角,走向全国大市场。

近年来,市政府分别在泾县和广德举办市级茶博会;组织茶企参加中国(杭州)国际茶博会、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等各类茶博会。泾县兰香等3个产品获第二届中国(杭州)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广德黄金芽等入选首批安徽省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区域公用品牌、省农业农村厅“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

今年5月,第十六届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我市以“诗意宣城 茗香天下”为主题,设置了宣城市展厅和广德黄金芽、郎溪黄茶展厅,共组织了50余家茶企参展,集中展示了7个县市区的重点茶叶品牌和产品。

开幕式上,对2023长三角斗茶大赛获奖茶叶进行了颁奖,“山水阳山”广德云雾荣获金奖,“乌松岭”广德黄金芽、“笄罩山”白茶荣获银奖,“东龙玉珠”砾枞白茶、“笄罩山”广德黄金芽荣获优质奖。

“通过参加茶博会,我市扩大了茶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广了特色茶文化,提升了茶产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泾县汀溪乡茶园里,茶农忙着采摘春茶嫩芽。(聂方 摄)茶润振兴路

创新赋能茶产业,“茶旅融合”绘新景。

盛夏时节,郎溪县涛城镇庆丰村的大佛山茶园风景如画。一排排茶树随地势起伏,错落有致,似绸缎般披挂在山丘之上。每到周末,游客三五成群漫步茶山,赏景游玩。

庆丰村自2013年开始种植黄茶,目前拥有茶园面积5100多亩,民营茶厂30家,茶叶合作社22家。经过多年的发展,茶产业已经成为村里的富民产业。

村党总支书记李祥飞介绍,这些年,村里把茶园精心打造成景区,实现了从“种茶”到“种风景”的转变,蹚出了一条“茶园变公园”的新路子。

走上这条乡村振兴路的还有泾县汀溪乡大南坑村。

这里地处“皖南川藏线”的核心地带,水墨汀溪风景区就坐落于这个著名产茶村内。

2021年8月,大南坑村打造网红打卡点“鱼鳞坝”。借此开发了漂流项目,加上水墨汀溪景区配套服务设施经营管理费,村集体每年收益15万元左右。此外,利用上级专项资金建成农家乐对外出租,每年产生近35万元收益。

茶农采茶忙。(资料图片)

节会搭台,茶旅唱戏;以茶促旅,以旅带茶。

在宣州,2023“溪山行旅、养心养口”溪口茶文化旅游节吸引了众多爱茶人士、游客以茶会友,共赏乡村春景。

在绩溪,上庄镇依托茶园风景,举办“大地欢歌暨皖南星7天·2023绩溪金山时雨茶文化节活动”,吸引八方宾客走进茶园,不仅带动了茶叶销售,还带火了农家乐发展……

只此青绿蕴香茶。我市将茶产业发展与皖南山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相结合,支持各县市区打造茶旅精品线路、茶旅精品园区、茶旅特色小镇,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茶润振兴路,茶旅有看头。

“新四军故里红色茶乡二日游”和“广德市红色茶乡旅游路线”入选“建党百年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

“中国绿茶之乡——郎溪茶旅二日游线路”、“皖南川藏线茶旅二日游”获评“安徽省首届十大最美茶旅线路”;

泾县汀溪乡大南坑村、郎溪县涛城镇庆丰村、宣州区溪口镇天竺村荣获“2021首届安徽美丽茶村”称号,溪口镇、汀溪乡更是获评“2021首届安徽美丽茶镇、茶乡”……

我市还在探索“生态+茶园+康养+文旅”模式,鼓励生态茶园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生态茶园与康养、文化、旅游、教育、互联网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各县市区打造茶旅精品线路、茶旅精品园区、茶旅特色小镇,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等新业态。

看来,这杯香气四溢的“宣之茶”,很值得期待呢!

来源 | 宣城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