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景谷茶区

找到约512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景谷茶主要特点:苦涩中带甜、汤质尚饱满

  景谷是思茅市的一个傣族彝族自治县,地处无量山脉西南侧,历史上就是普洱茶主要产区之一。景谷县位于横断山脉无量山西南段,是云南乔木老茶树分布较多的县之一,也是云南茶树最古老的生长区之一。景谷茶主要特点是:芽头肥壮、条索长、有绒毛、茶汤苦涩中带甜、苦显于涩、汤质尚饱满、回甘较好、杯底留香高。

景谷茶,从宽叶木兰化石说起

景谷是云南普洱市的一个傣族彝族自治县,历史上是普洱茶主要产区之一。在茶叶的始祖、种植、加工、经贸、商道、茶庄、企业、标样、品牌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值得挖掘弘扬。

一、茶叶始祖发现在景谷

木兰是被子植物的代表,茶树起源于第三纪宽叶木兰,这已被学术界所公认。著名的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1978年正式由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描述发表,就发现于普洱市景谷盆地芒线。

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时代定为渐新世,是第三纪晚渐新世植物群遗迹,距今约3540万年,是以宽叶木兰(新种)为主体的植物盆地芒线群化石,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景谷植物群”,仅见于景谷盆地,也是我国少见的渐新世植物群。

继后,云南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所又在景谷芒线重测了该剖面,并于1982年命名为“三号沟组”,地层厚度大于1592米,时代修改为早中新世。据地质古生物学家调查考证后认为:我国木兰化石只有两个种,一是宽叶木兰(新种),只产于云南景谷,其时代为第三纪晚渐新世;二是中华木兰,产于云南的七个县。其中就有普洱市的三个县:景谷、景东、澜沧。

中华木兰较宽叶木兰晚,时代为晚第三纪中新世,距今约2500万年。由于景谷芒线埋藏最早的宽叶木兰化石的出土,为引证茶树的最原始产地在滇西南地区增添了古植物依据。地质古生物专家论证,茶树即是由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演化的结果。景谷是茶树发源的一个中心地带。

1978年在景谷盆地芒线发现的宽叶木兰化石

二、景谷茶叶的生长种植

景谷有野生大茶树,栽培型大茶树、古茶区。有关史料记载和调查证实,今正兴镇黄草坝村干坝子山岭的大尖山、困庄大地、大水缸3处,有野生茶林2000亩,其间有许多数百年的大茶树,困庄大地有一株树高20米,基部干径88厘米,幅宽16.5米,树龄约400多年。

凤山乡顺南光山的2300~2500米高的山上,有野生茶树1000亩,与镇沅田坝野生茶树接壤。景谷乡文山村大黑石岩山,有大黑龙潭野生茶林1000亩,茶树干径在30厘米以上,山下两侧为景谷、凤山的茶叶产地。

景谷乡文东村大中山,有野生茶林500亩,益智乡大田村大绿山,有野生茶林500亩,可以说这些与茶树起源地带是密切相关的。

景谷的栽培茶历史也是悠久的,正兴镇黄草坝董、杨二姓家就栽种有“南宋茶”,先为自种自食,以后渐为商品出售,至今已传九代人了。景谷民乐乡有百年以上的大村秧塔大白茶,有钟山乡勐麻、龙塘的大叶种茶山,有景谷乡苦竹山、马鹿山茶山。

民国时期,景谷街年销茶100吨,民国26年(1937)销售茶叶550吨。景谷茶区以江河为中心的生产区域,在小黑江上游、景谷河、大村河、新村河、文绍河等流域的半山区或山区均为茶叶产区。

民国23年(1934),景谷县属茶区有8个区18个乡,成为云南著名茶区。1949年时,全县有茶园11000亩,采摘面积10200亩,产茶128吨。

三、景谷茶叶的加工特点

清代民国以来,景谷茶叶的加工全部过程均为手工操作,茶农把茶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先杀青、再揉捻,又晒干成毛茶。史料载曰:“晒青茶乃普洱茶种类。农家采之、炒之、揉之、晒之而成。”

毛茶按采制季节分为春茶、二水茶、谷花茶、阳春茶四类。各类毛茶经初加工后,还要进行人工拣剔,把老叶、粗茶、黄片、茶梗、杂物剔除,即为商品毛茶出售。晒青茶的手工加工方法,一直沿用到1952年。

而精加工的普洱茶早在清代就有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景谷街人李文相创办制茶作坊,用优质晒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光绪二十八年(1902),团茶运销下关,被私商“茂恒”、“永昌祥”仿制成“碗形茶”,经昆明、昭通运到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一带销售。

茶商大作广告“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于是该茶畅销无余,并被誉名沱茶,随后又以产地称为下关沱茶、云南沱茶。团茶的加工,奠定了沱茶的雏形,景谷成为云南沱茶的原产地。“景关茶”又叫“谷庄茶”,系用景谷晒青茶作原料,在下关加工,故称“景关茶”,质量甚佳。

民国时期,景谷县内有私人加工作坊15家,加工团茶(分四两装、五两装)、小饼茶(二两装)、大饼茶(八两茶)、方茶、茶膏等。方茶模制有福、禄、寿、禧字样和无字两种,有字的为礼品茶、无字的为普通茶。

团茶5个为筒,方茶四块一包,小饼茶10个一筒,大饼茶7个为筒,故称“七个饼茶”。大包装,以竹篮内衬笋叶,分层装实,封口成件,分类入仓待运。

新中国成立后,商业部确定景谷为边销茶产区,1959年景谷县茶厂在县城建成,1960年初投产,以县内原料加工心脏形宝焰牌紧压茶,六、七十年代,景谷茶厂生产的“宝焰牌”紧茶,我看见内飞票为下关茶厂,实际是在景谷茶厂生产的,我亲眼所见,专销西藏。

当时,我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便问了我的老朋友——茶厂的李希白师傅,他对我说,“藏人认这个宝焰牌子”,他为我解开了这个谜案。李希白师傅之子李文庆先生,现在还保存有景谷县茶厂生产的心脏形紧茶。

1978年,云南省定景谷边销茶为政治任务。1967年以后,景谷茶厂又制方块紧压茶,生产“景谷茶砖”,年加工成品250吨,调供下关茶厂原料150吨。1978年当年县茶厂加工茶叶441吨,创最高水平。1980年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外销茶品种,扩大内销茶加工量。1960~1990年,30年间共加工边销紧茶7.497吨,年均加工250吨,为边销、内销、外销三大茶类之首。

1979年,景谷县茶厂用晒青毛茶5~10级作原料,制成普洱茶调供出口,1980年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获得了国家对外贸易部“出口产品,质量优良”荣誉证书,1986年创年加工量212.3吨的好水平。

自1980年至1990年累计加工普洱茶成品1565吨,年均加工157吨。值得一提的是,省里过去制定的“滇青毛茶收购标准样”,就是由景谷县茶厂制样的。上面我亲眼所见的这些景谷茶叶加工特点值得继承、弘扬和发展。

四、昔日的景谷茶叶经贸

清代景谷的茶叶贸易为官商经营,茶商多为官吏。“清雍正七年(1729)设普洱府,攸乐设同知,威远(今景谷县)、镇沅、恩乐设流官,争茶山之利。”这是《滇云历年传》中的记载,说明当时景谷的茶叶产销受官府控制。

到民国时期,景谷茶叶的贸易有较大发展,经贸扩大,商家增多,自民国元年(1912)景谷区出现私营茶庄后,景谷街成了景谷、景东,镇沅三县的茶叶交易中心,每年春茶上市期间,举办“春茶会”,外地客商马帮云集,周围茶区振泰、塘房、民乐、钟山、凤山等地出产之茶,云集入市,交易兴旺。

据有关史料记载,民国9年(1920),县属茶区,年产茶30万斤,运销滇西。景谷县境内,每适牛羊街期,四山八路之茶汇集大街小巷,商农之间自由成交。县内茶叶购销集市主要是景谷街、龙塘街、勐倮(民乐)街、海孜街、抱母街、威远大街。

民国26年(1937),仅景谷街年成交茶叶1.1万多老担,成交额22万银元。民国36年(1947),景谷街年购销0.8万担,春尖茶每担购价200银元,一担茶换米最高930斤,最低500斤,为茶价最好时期。交易的茶商有行商和坐商两种,行商有来自四川、昆明、维西、宣威、腾冲、下关、新平、普洱等地的商人,多为季节性经营,坐商有当地资本较大的富户。

民国时期,景谷晒青毛茶经下关加工的“景关茶”,散销至省内外藏区,部份私营作坊加工团茶、饼茶、方茶,运销省内外。昔日景谷茶叶的经贸,在整个普洱茶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份额。

五、历史上的景谷茶马古道

昔日景谷有东线、南线、西线、北线马帮古道。东线即从景谷县城发往威远渡口、那养坡、猛丙、小白庙丫口、暖里、橄榄树丫口、勐乃、高桥、芒谷、铁厂、西萨到普洱,全程三个马站(一个马站30公里);

再经磨黑东上把边江、通关、墨江、元江、扬武、峨山、玉溪到昆明,全程15个马站,往返需时一个月,这叫“官马大路”(从县城到磨黑的马道是由县城经铁厂、宽宏、岔河、刮风丫口、黄粟山到磨黑,全程4个马站)。

南线即从县城到勐主,从勐主到思茅,从勐主到澜沧。西线从县城到临沧,从县城到勐戛、双江。

北线从县城沿官马大路经芒冷、芒玉、龙塘街、文连至景谷街,又经振泰草皮街、里崴、文井至景东,再往南涧、弥渡、到下关、中甸、德钦达西藏。滇西后路马道中的景谷茶叶出境运销,多走东线和北线两条“官马大路”。

六、1949年后的茶企业

1959年景谷县茶厂建成,1960年初投产,主要加工边销紧压茶,当时有厂房面积1200平方米,备有分筛、风选、土烘房、蒸茶、压茶等加工机械10多台,职工70多人,为国营企业。

1980年随市场的变化,加工经营范围扩大为边销、外销、内销3大类,1981年茶厂原属县茶叶公司,实行加工经营独立核算。1986年深化改革,与茶叶公司合并经营核算,成为收购、加工、经营的中型企业。

1987年调整关系,归县计经委领导,实行承包经营,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茶厂有建筑面积1.12万平方,其中生产用地5524平方米,职工109人,加工机械有35台,年可加工茶750吨,实际加工量1988年达511.3吨。1990年完成加工量392吨,加工经营产品有:出口普洱茶、边销紧压茶、内销花茶、配茶、普洱大叶青、春尖、春蕊等17个花色品种,产品销往港澳地区及省内外市场。1990年8月在县城北郊石板村建年加工成品1750吨的精制茶厂,1992年投产,生产15年后的2007年,景谷县茶厂拍卖给云南茶马司茶叶有限公司经营。

景谷县还有民营企业“景谷白龙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景谷万润利茶叶有限公司”、“景谷大白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企业)等。大白茶公司主要开发云南大叶茶种地方优良群体品种独特的,以“秧塔大白茶”为原料的大白茶贡品系列产品。

原标题:景谷茶的历史与文化

作者:黄桂枢

来源:普洱杂志,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市茶区:茶叶地理以及口感特点

普洱市,别称思茅,是云南省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下辖思茅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普洱市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的驿站,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产茶区之一。

  思茅茶区,北部是景东镇沅地区,这里是思茅茶最好的地区,包含了千家寨的野生茶,无量山系列古树茶,茶质非常棒。在思茅的中心,还有一个大家都应该知道的,清朝宫廷茶的产地,所谓皇家茶园,困鹿山,据说产量非常稀少。然后到澜沧,一个非常壮美的地方,景迈山。


  今天就来说说在普洱市,有哪些茶区是大家熟悉的,但是对于地理位置不是很熟悉的话,就一起来看看这些茶区:


  千家寨:位于镇沅县九甲乡和平村原始森林,属哀牢山系,距县城90公里,海拔2147米,年平均气温10—12℃。古茶树所在的这片原始森林是以茶树为优势建群树种的植物群落,这里有茶树群落280公顷,直径在30cm以上的茶树随处可见,该群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原始茶树植物群落。千家寨上坝-古茶树王,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普洱茶野生茶树,树龄为2700年。

  据史书记载,在太平天国的影响和鼓舞下,(清咸丰同治年间)哀牢山彝族农民领袖李文学联合各族农民五千余人,聚集于天生营誓师起义,在哀牢山安营扎寨反抗清军,因而得名“千家寨”。


  茶质特色: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青揉不成条是其早年特色。上颚中后段清甜香,舌面微苦,茶质较淡薄。


  无量山:无量山位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西部,古称蒙乐山,无量山主峰笔架山海拔3376米,以"高耸入云不可跻,面大不可丈量之意"得名。属于中亚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多样,造就了无量山茶树资源的鲜明特点,一是无量山茶树从野生型、自然杂交演化到现代群体品种,每一个演化形态的茶树都能找到相应茶树植株,茶树种质资源十分丰富。

  主要乡镇:安定镇、漫湾镇、林街乡、锦屏镇是景东县等。


  茶质特色:栽培野生茶、汤色橙黄明亮,入口苦涩度不高,香气嫩香浓郁,滋味醇厚回甘,叶底嫩匀明亮。因茶区生产范围大,较无个别茶区特色。


  景谷——苦竹山:位于思茅地区景谷县小景谷乡东北12公里处,海拔2200米左右,四季气温平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5度,为云南著名古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辖6个镇(威远镇、永平镇、民乐镇、正兴镇、景谷镇、凤山镇),4个乡(勐班乡、益智乡、半坡乡、碧安乡),景谷县地处无量山脉西南侧,是云南乔木老茶树分布较多的县之一,也是普洱茶主要产区之一。苦竹山现存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1500亩,为小景谷茶区古树茶的上品。


  茶质特色:野生茶、茶香高扬、水甜柔,甘醇顺滑,回甘绵长。


  邦崴村:位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北部的邦崴村,地处澜沧双江、景谷三县交界的澜沧江畔。海拔2026米,该地区年平均气温16.8℃,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年四季山青水绣,最有利于高品质茶的生长。清末,邦崴就是当时生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是重要产茶之地。


  茶质特色:香型层次明显,香味持久,质重饱满,滋味浓烈,醇厚稳健,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微苦涩,甘韵强而集中于舌面,香型层次明显,汤色清澈明亮。

  景迈山:景迈山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缅甸,是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距离村委会0.00公里,距离镇20.00公里,海拔1500.00米,,年降水量1800.00毫米,在景迈、芒景万亩古茶园内的村寨有糯岗、景迈、勐本、芒埂、上芒景、下芒洪、翁洼、翁基、老酒房等10个自然村。景迈山是中国六大茶山之一,其千年古茶的面积堪称茶山之最。


  澜沧县景迈村与芒景村,是一片具有上千年种植历史的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是目前云南省所发现最大规模的古茶园。这里群山环抱,山峦叠翠,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山间云雾缭绕,山下云海茫茫,属亚热带气候。


  茶质特色:茶青颜色青绿,条索较短,以轻发酵甜香著称之茶区,上颚中后段的清甜略带兰花香为其特色,与舌面中段甘韵表现佳,汤质滑、较薄。

  困鹿山:位于宁洱县境内,距县城31公里,属无量山南段余脉,山中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最高峰海拔2271米,是宁洱境内较高的山峰之一。困鹿为傣语,"困"为凹地,"鹿"为雀、鸟,"困鹿山"意为雀鸟多的山凹。这里生长着万亩野生古茶林,属较完好的原始茶树林群落,总面积达10122亩,是目前我县发现的最大的茶林群落体。困鹿山位于无量山南段余脉,为澜沧江水系和红河水系的分水岭。


  茶质特色:口感滑、回甘好、香气浓郁;茶汤不厚重,不耐泡。


  佛殿山: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地区辖县西盟。是迄今为止在普洱市境内发现的极为壮观的野生占茶树群落,据考察,县内存活有古茶树共五大群落,总面积28500亩,均混生在阔叶原始森林中。


  茶质特色:茶质柔和,山野气韵好,回甘持久,经久耐泡。


  江城、牛洛河:位于云南省思茅市东南部,地处思茅、红河、西双版纳三个市、州的交会处,与越南、老挝接壤,素有"一眼望三国"之称号。江城因李仙江、曼老江、勐野江等三江环绕而命名。这里海拔差异大,年平均气温18℃,降雨量充沛,属于高温、高湿、多日照的低纬度山地季风亚热带气候。江城历史上是易武茶北山的必经之路,受六大茶山贸易影响,江城很早开始种茶,在络捷、田房等地种茶历史都超过200年以上。


  茶质特色:香柔甜滑,苦涩较弱,汤中带甜,回甘较好,口感偏淡,汤质饱满程度较易武老树略逊。

  板山:位于云南宁洱县勐先乡境内,平均海拔1663米,属于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至今民间一直认为"没有板山,就没有古六大茶山,板山是古六大茶山之源。"板山现存4000亩~5000亩的有机生态茶园,板山树龄千年的茶树就隐匿在板山雅鹿村茶山箐的原始丛林中。


  茶质特色:气质醇厚,入口柔滑,品味甘醇,苦涩易化,生津快。


  营盘山:位于普洱东南方向,距离城区十多公里,海拔1700米,是云南省内最大的连片万亩生态茶园,包括半栽培型古茶树和栽培茶园、野生茶林在内共有茶园24167亩。


  茶质及特色:汤色金黄清亮,苦显于涩,杯底留香,山野气韵较好。

  思茅即普洱,2007年正式更名为普洱市,在普洱市下辖的十个县区内,每个县市都有生产茶叶,其中一普洱市、景东、景谷、澜沧、江城等地为主要生产县市。


  普洱市森林覆盖率达63%,有哀牢山和无量山两大山系,林海浩瀚,有"绿海明珠"之称,经考证,在普洱市内七个县的29处密林中,有近8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有镇沅县千家寨2700年和2500年的两棵野生茶王树,普洱县困鹿山和板山还有两棵树龄过千年的野生古茶树,景谷县正兴有一颗千余年的野生古茶树,澜沧县邦威还有一棵过渡性千年古茶树,景迈、芒景村有享誉世界的千余年栽培型万亩古茶园,但从古树茶栽培面积和老茶树数量来看,普洱市远超西双版纳。

图片/柏联普洱

  普洱茶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景迈古茶区,景迈茶区涵盖澜沧县景迈村和芒景村,这里有连绵成片的古茶园,具有上千年种植历史,均为栽培型古茶园,树龄非常大,几百年的古茶树在这里随处可见,是目前云南省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古茶园,其中比较具有特色的山头有勐本、大坪掌、帮波、芒景等,各个山头口感各有差异。

文 章 整 理 于 网 络

图  片丨茶 窝 网(部分)

找到约505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