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景德镇瓷茶具开壶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茶具——发展历史

01

茶具和茶器


      茶具和茶器是在不同时期对饮茶器具的称呼。从文献上看,饮茶器具最早被称为“具”。西汉王褒《僮约》载:“烹荼尽具”。西晋杜育《舜赋》,曰“器择陶简,出之东隅(瓯)”,唐《广陵耆老传》说东晋茶事,也将茶具称为“茶器”。唐陆羽《茶经》,承前朝将饮茶器具统称为“器”,以示区别加工用具。同代的张又新《煎水茶记》,曰“善烹洁器”,一直到宋初蔡襄《茶录》称为“器”,曰:“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1269年)将所有饮茶用器具统称为“茶具”。元代周密《癸辛杂记》记载“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此后明代、清代有关茶叶文献绝大多数称饮茶器具为茶具,沿至今日。


02

茶具的产生

      茶具是因饮茶活动的需要,而从日常饮用器具中分化出来的专门饮茶用具。

      茶被发现和初期利用时代,是作为药用、食用的植物。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秦汉年代(前206年左右)《神农本草·木部》 载"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温热,令人少睡”。 汉司马相如《凡将篇》(前140-前122年)开列举的中草药中有“荈、诧”。 同时,《晏子春秋》一书指出晏相(前514年左右)在齐景公时,将茶作蔬菜食用,因此没有专门的饮茶用具。

      西汉王褒《僮约》中,出现“烹荼尽具” 只告诉人们西汉时已有茶“具”, 但未明确是何种茶具,何种形状和质地,是否专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浙江上虞其土的碗、壶、盏,以及江西的陶炉,尤其是浙江湖州出土的东汉内外施釉、肩部刻有“茶”字的青瓷瓮,被专家证实是茶具时,人们才知悉古代茶具的模样。魏张揖《广雅》介绍当时饮茶,曰:“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此“瓷器”是否专用尚难肯定。西晋左思的《娇女诗》曰:“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饬”,鼎饬应该是茶具。而同时代的杜育《荈赋》,“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匏是古代酒器,作为饮茶用,说明当时饮茶用具和酒食具的区分并不严格。可见茶具虽自汉就有,但在唐前的很长时期内,仍有混用现象,直到唐陆羽《茶经》总结了前人和唐时的饮茶情况,提出一套陆羽认为值得提倡的饮茶方法而设置的茶具时,才形成了中国成套的专用茶具。


茶具沿革

      饮茶用具经过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从混用到专用,从单件到成套茶具的历程,取决于茶叶生产、饮茶方式以及当时的技术进步。


01

唐代茶具


      茶具虽始于汉,但形成系列的专用茶具现于唐。唐时饮茶风盛,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饮茶普及,而促进了茶具。唐初高宗时,画家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画卷中反映了唐时的茶具,有风炉茶铛、带托的茶碗、茶碾和茶粉罐。唐玄宗天宝二年(744),为举行通航庆典,每条彩船代表一个地方.分陈其土特产于上。在豫章郡(今江西南昌)船上,摆放“瓷器、酒器、茶釜、茶铛、茶碗"等,欢歌以进(《旧唐书·韦坚传》),表达了茶具已开始作为某地的名产。

      唐代制茶采用蒸青法,将茶叶放在甑中蒸熟,然后捣碎,把茶末拍制成团饼,最后将茶饼穿起,焙干后封存待用。饮茶时,先把茶饼捣碎,碾成细末,当水在釜中初沸时,以盐调味,再用竹夹环击汤心,然后下茶末,再置于茶碗中饮用,煎茶法成为主流。所以唐陆羽撰(茶经》,在四之器中,将饮茶器具分为8大类24种共29件.其中生火燃具有风炉、灰承、筥、炭挝、火筴;煎茶用具有鍑、交床;炙茶和碾茶用具有竹筴、纸囊、碾、拂末、罗合、则;贮水和存盐贮具有水方、漉水囊、瓢、熟盂、鹺簋、揭;盛茶和清洁用具有碗、畚、札、涤方、滓方、巾;茶器贮具有具列、都篮等。

       唐代饮茶的陶瓷器具主要是瓷壶(亦称注子)和瓷碗。当时有三大著名瓷窑,一是浙江余姚的越窑,以烧制青瓷茶碗著名;二是湖南的长沙窑,以釉下彩绘的瓷壶盛名;三是河北的邢窑(内丘),以烧制白瓷茶碗取胜,而且普遍采用“茶托子”,即盏托,说明瓷茶具开始配套,专用性更强。

       “秘色瓷”是瓷中精品,产于越窑。浙江的余姚、上虞一带自汉代始烧窑,唐时为鼎盛期.烧制的青瓷有碗、壶、托盏等,备受陆羽青睐,称其为“类玉”、“类冰”,最宜村托茶色。所以,越窑为南瓷代表,与邢窑形成“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在越窑的产品中,秘色瓷烧制技术、配方、工艺不传人,传器极少,增添了神秘感。唐陆龟蒙《秘色瓷器》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后世宋代赵德麟《侯鲭录》曰:“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今供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1987年陕西法门寺出土文物有秘色瓷器,被视为文物研究工作的突破性发现。

       唐时,饮茶用具崇尚金属制品,故陆羽云: “瓷与石皆雅器,性非结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所以唐朝茶具如鍑皆用铁。在“金银为上” 的思想影响下,唐皇室多以金银为茶具。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器具有成套的金银茶具,其中有炙茶用的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银笼子、金银丝结条笼子,碾茶用的鎏金壶门座茶碾子,罗茶用的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茶罗子,贮茶用的鎏金银龟盒,放调料用的摩蝎纹蕾纽三足盐台、鎏金人物画银坛子,煮茶用的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系链银火筋、鎏金飞鸿纹银匙子,以及调茶、饮茶用的流金伎乐纹调达子等。这些器具多为唐咸通九年至十年“文思院造”,其中部分刻有“五哥”字样的器具为唐僖宗用物。


02

宋、元代茶具


     唐时饮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主要是后两者。至宋朝,斗茶风起推动了饮茶,陆羽提倡的煎茶法逐渐被点茶法所取代,所需茶具虽基本相似,但由于对茶之汤色等要求不同,所以对茶具形制和质地色泽上的要求也略有不同。

      宋朝烧制茶具的产地有福建的建窑黑瓷、浙江的处州青瓷、河南的钧窑玫瑰紫釉、河北的定窑白瓷等。宋朝斗茶风盛,要求“茶叶色泽贵白”、“宜黑盏”,而“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所以在茶具形制上,改大碗为小盏。盏实际是一种小碗,托口突起,托沿多作花瓣纹,托底中凹。同时斗茶也要求茶壶“注汤利(厉)害,独瓶之口嘴而已”,由此,宋朝的茶壶有了较大变化。至南宋,茶壶壶式由过去的饱满状变得瘦长,壶体的纹饰,由常见的莲瓣形变为瓜棱形。元朝的茶具跟宋代差不多,但壶形有变,宋朝的茶壶,流子多在肩部,元朝时移至腹部,真正可以达到“注汤利(厉)害”,因此流子比过去明显。元朝时景德镇创烧青花瓷闻名,日本“茶汤之祖”村田珠光特别钟爱,后人将青花瓷具别名为“珠光青瓷”。

     宋时,蔡襄在《茶录》中,指出当时的茶具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特别是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用白描将“韦鸿炉、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密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呈现在人们眼前,使现代人更形象地了解宋代的茶具。
     宋代茶具总体上要比唐代少一些,尤其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变化:一改碗为盏;二改鍑为瓶;三改竹夹为茶钤;四改栟榈为茶筅。至元代基本沿袭宋制,但茶叶加工出现散茶(芽茶和叶茶),萌芽冲泡法,具相应减少。元代的冲泡茶,其芽叶有时也要碾碎,元耶律楚材诗曰: “青旗一叶碾新芽”,但在元代盗墓烹茶图中未见茶碾,疑是直接冲泡。


03

明代茶具


      唐宋时期饮茶以饼茶为主,元代虽开始饮散茶,但在方法上饮用饼茶的痕迹未退。至明朝,皇帝朱元璋“废团茶”,于是散茶兴起,使用冲泡茶叶的方法成为主流。明代文震享《长物志》曰: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之异,然简便异常,天趣备悉,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至于洗茶、候汤、择器,皆各有法。”

      明代茶具虽然简化,但由于冲泡方法特殊,在许多方面都有专门要求。散茶易受潮,贮茶更显重要,所以明代采用贮焙结合,即用大陶罂烘干后,放入若干层干箬叶片,而后将烘干冷却的茶叶放入,其上放箬叶,最后用干燥后的六七层宣纸封口。平日取用的,“以新燥宜兴小瓶取之,约可受四五两,取后随即包整”。由于明代饮茶时要“洗茶”,即用热水洗茶,除去“尘垢”和“冷气”。洗茶采用茶洗,用砂土烧之,上下两层,上层底有筛孔,沙垢从孔中流人下层,取上层干净芽叶泡饮。此外,明代用汤瓶烧水,“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瓷器为上”[张谦德《茶经》,也有人用金属汤瓶。在饮具上由于冲茶的需要,出现了小茶壶和白盏,取代了黑盏。明许次纾《茶疏》:“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当时生产白瓷的汝、官、哥、宣和定窑都成为生产茶具的重要窑场,产品以宣德所产的白釉小盏最为著名,因形似鸡心,又称鸡心杯。杯是一种古老的用具,但作为茶具还是明代冯可宾《岕茶笺》才提到。

      此外,明代江苏宜兴用五色陶土烧成紫砂陶,与瓷器争名,出现了供春和时大彬两位著名艺人。由于紫砂壶有良好的保味功能,能吸附茶汁增积茶锈,冷热急变不易胀裂,传热慢又不烫手,成陶火度高,可直接置于炉火上,因而备受欢迎。而瓷器在景德镇又有创新,成化时的斗彩,嘉万年的五彩、填彩,都驰名于世。青花是釉下彩,即先画彩再敷釉烘烧。斗彩、五彩填彩则是釉上彩,斗彩是在青花器上,再加红黄绿紫等各种彩料,釉下花纹和釉上彩共绘一体,相互争辉。明代《帝京景物略》载,“成杯一双,值十万钱”。


04

清代茶具


      清代,六大茶类基本齐全,由于多为散形茶,故以直接冲泡法为主,尤其是省略明代洗茶这一-程序,简化了茶具。

      清代的茶具以陶瓷为主,所以有“景瓷宜陶”的说法。制瓷业尤其以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时期最为繁荣。康熙时,景瓷除以生产五彩瓷为主外,还创烧了珐琅粉彩两种新的釉上彩。珐琅彩瓷,是仿造铜胎珐琅器的色彩和纹饰烧制的,胎质洁白,薄如蛋壳,烧制程度相当完善。在康熙和雍正年间还创烧了一种盖碗和盖盏。盖碗和盖盏自古即有,但从文献记载上看,清代盖碗,尤其是在形质上与过去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质地细腻、彩釉清晰、逼真、纹饰多样化。同时宜陶在清代有更大发展,这是和清朝政治体制有关,一大批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及文人墨客,对宜兴紫砂陶爱不释手,使得一批能工巧匠应运而生,尤其是些文人与陶匠结合,更创造了紫砂陶茶具的辉煌。清初的陈鸣远和嘉庆的陈曼生,所制之壶尤名于世。陈曼生是宜兴知县,也是清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画家和陶壶设计家。癖好陶壶,艺匠杨彭年按其意生产.形成曼生壶。杨彭年制壶不用模子,信手捏成,式样非凡;与陈曼生合作制作的被称为“当世绝作”的“侵生十八式”,形式多样,有“石铫式、汲直、却日、横云、百纳、合欢、春胜、古春、饮虹、瓜形、葫芦、天鸡、合斗、圆珠、乳鼎、镜互、棋奁、方壶等,每式上都有题识”。曼生壶一般由陈曼生刻铭题字,把柄上印有“彭年”小印章。

       清代乌龙茶的出现,开创了一种新的饮茶方法。清施鸣保《闽杂记》:“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以武夷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孟臣姓惠,江苏宜兴人,活动于明末清初(1598-1684年),书法类唐大书法家褚遂良。其壶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可见是制小壶能手。
       此外,清代还出现了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等,使人耳目一新,更放异彩。

       茶具的发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有关,更与时代习俗、审美观以及茶类的变化、饮茶方法有关。茶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时代精神,印刻着历史的烙印;茶具还反映了当时的技艺水平。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主流茶具,也有承上启下的前朝茶具夹入其中。

小壶细盏天地宽——工夫茶茶器文化流变

中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从早期的生煮羹饮,当作解渴解乏的菜汤食用,到隋唐时期出现明确的品赏阶段,制团研末,开始用心品味,是味觉意识的一大飞跃。自从陆羽、皎然、卢仝等茶人提倡茶器要配合茶道,茶饮的主流变化可以概括为两个大阶段,就是唐宋时期的研末煎点与明清以来的芽叶冲泡。到了明末清初,福建又出现了一种饮茶习惯,开始喝条索发酵的陈茶,先流行于武夷山一带的茶农,逐渐发展到闽粤各地,出现了武夷岩茶、乌龙、铁观音一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饮茶风尚的演变,与制茶的技术规范、茶器的形制釉色,是环环相扣、息息相关的。唐代讲究煎茶的汤色与沫饽,就崇尚浙江青瓷系的秘色瓷碗;宋代讲究点茶拉花,就推崇建窑黑瓷茶碗;明代开始品味芽叶新茶,就中意薄胎的甜白釉茶盏与青花瓷杯。锡壶与紫砂壶的普遍流行,以及使用精致细巧的小杯饮酌,是在明代中叶之后,特别适合清初逐渐风行的发酵茶,成为清代闽南潮汕饮茶常设的茶器。

孟臣水平流嘴朱泥小壶

在明末清初的饮茶习俗进程中,茶事发展的新鲜事物,是武夷发酵茶的出现。武夷茶农原先遵循江南炒青绿茶的风尚,后来改为品赏发酵陈茶的浓郁口感。明清两代,一直以江南炒青或蒸青的新茶为尚,讲究的是早春新出的茶芽,在清明与谷雨期间采摘制作,如虎丘茶、龙井茶、松萝茶等,成为茶人的新宠。比较例外的是蒸青的罗岕茶,但也是初夏的新茶,保有新鲜的春天气息。到了清初的武夷山地区,却在全国流行鲜嫩新茶的氛围中,发生影响近现代流行的饮茶方式,开始喝陈茶,饮用发酵过后的茶叶,有的是轻微发酵,有的重发酵,有的则是完全发酵。在世界饮茶史上,由此而出现了著名的武夷岩茶、乌龙茶、铁观音,以及红茶、普洱茶,许多都在十七世纪以后成为外销茶的主力,对全球饮食文明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于武夷发酵茶的出现,比较早的记载来自明末清初的周亮工(1612—1672),他在清初顺治年间担任过福建按察使与布政使,写过《闽小记》一书,记载了明代武夷地区采制茶叶,本来是学江南绿茶的做法,以新茶为贵,后来则着重发展陈年发酵茶。书中所录《闽茶曲》,也见于他的《赖古堂集》(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其中有这么一首诗:“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难除莫近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同时还有自己的注:“上游山中人类不饮新茶,云火气足以引疾。新茶下,贸陈者急标以示,恐为新累也,价亦三倍。闽茶新下,不亚吴越,久贮则色深红,味亦全变,无足贵。”明确指出,武夷地区茶农不喜欢新茶,在贩卖茶叶时,还要特别标明是陈茶的品类,以别于新茶,因为发酵陈茶的价钱是新茶的三倍。

与饮用发酵茶相应的,是陶瓷茶器使用的变化。闽南、潮汕一带,因为饮茶风气的转变,从尝新(明前茶、雨前茶)转为品赏发酵陈茶,也就选择可以呈现发酵茶浓郁口感的茶器,以紫砂壶与细瓷小杯为主。到了乾隆时代,以宜兴紫砂壶冲泡半发酵叶茶,在闽南与潮汕地区,特别是泉州、漳州、潮州一带,已经形成独特风格,与江南主流品赏明前或雨前新茶的风尚大为不同了。

我们界定工夫茶,首先要注意工夫茶的独特风格。在茶器方面,长期以来使用紫砂小壶与细瓷小杯,所谓“罐推孟臣小,杯取若琛(深)洁”。清末台湾学者连横在《雅堂文集》中说到,“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深),三者品茗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这段话言简意赅,明确指出清末台湾人喝茶,沿袭闽南潮汕风俗,而“与中土异”,也就是不同于主流喝新鲜绿茶的风尚。工夫茶有三要:茶叶是半发酵的武夷系统的岩茶、乌龙、铁观音;孟臣壶是江苏宜兴的紫砂壶;若琛(深)杯则是江西景德镇出品的细瓷小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武夷半发酵茶是清初出现的制茶法,紫砂壶是明末发明的制壶法,而若琛(深)杯则是清代景德镇制作的阔口小杯。所有的历史证据都显示出,闽南潮汕工夫茶的独特风格,是明末清初之后逐渐成形的。

坊间有潮汕工夫茶始自宋代之说,并随意引述苏东坡贬谪到惠州,称赞当地的茶品,还说苏辙诗句“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可以作为宋代已经出现潮汕工夫茶的证据,其实大谬不然,完全昧于宋代茶饮崇尚点茶拉花的情况。为宋人称道的建州龙团茶,是用来研末煎点的,与清代工夫茶使用冲罐泡叶茶,其间有巨大的差别。何况宋人讲究的茶具,是建窑黑釉茶碗(日本茶道称之为天目碗),在碗中击拂茶末成为沫饽,日本抹茶道沿袭至今。工夫茶使用明末才发明的紫砂茶壶,以及细白瓷的小杯,冲泡半发酵的叶茶,是明清时代雅俗共赏的后起风尚。

还有些研究潮州工夫茶的学者,为了提升工夫茶的文化意涵,开启工夫茶的哲思空间,追溯工夫茶历史到唐代的陆羽,以显示工夫茶源远流长,有着超过千年的历史传承。他们的理由是陆羽《茶经》展示烹茶要有茶具、有茶仪、有仔细的程序与步骤,所以,工夫茶源自陆羽。这种说法,完全昧于陆羽喝的是茶铛烹煎的末茶,强调最好的茶器是浙江的越窑青瓷碗,与工夫茶的品赏过程,风马牛不相及。清代乾隆末叶的俞蛟,在《梦庵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中说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其实只是打个比方,说品饮工夫茶有道,与陆羽茶道在精神上一脉相承,不是说唐朝就有当今工夫茶的品饮方式。

工夫茶最有特色的茶器是紫砂壶与细瓷小杯。最早系统记载紫砂壶的,是晚明的周高起,写了一本《阳羡茗壶系》,详细记录了明代中晚期紫砂壶出现的前因后果。书中说到,明代中叶之后,饮茶用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特别称赞宜兴紫砂壶的功能,在泡茶的过程中,可以保持好茶本身的色香味,是金属壶不能媲美的。他列出的创始人,是传说中的金沙寺僧,在宜兴发现了可以制造紫砂壶的各类陶土。之后,宜兴人吴仕(号颐山)在金沙寺读书,他的书童供春就偷偷学了老和尚的制陶法,做出了传世的紫砂壶。供春的紫砂壶精美绝伦,成了明代后期的收藏珍品,用周高起的话来说,就是“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简直就是神明的作品,人世罕有。供春的主人吴仕,正德九年(1514)中进士,读书金沙寺的时间当然更早,而金沙寺和尚发明紫砂壶的制作法也应该在此之前。所以,我们可以说,紫砂器的创始,大概是在弘治、正德的明代中叶期间,也就是十五、十六世纪之交的时候,开始风行大约是在万历年间。

供春,亦名龚春,据说是他后人改的,或许因为本来是个书童,地位低下,就像世家巨族的童仆一样,有名无姓。后来成了一代名匠,也就配上了适当的姓氏。供春之后,有所谓制壶四家:董翰、赵梁、玄锡、时朋。有趣的是,这四个人的名字,有三个都有不同的写法,即:赵良、袁锡、时鹏,也反映了他们是工匠出身,由于口耳相传,当时的人也搞不太清楚,记下的姓名只是谐音的字。这个时鹏有个好儿子,成了一代制壶大家,就是誉满乾坤的时大彬。

明末清初陈贞慧的《秋园杂佩》(1648),提到时大彬壶:“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徐壶,皆不能仿佛大彬万一矣。一云,供春之后四家,董翰、赵良、袁锡、其一则大彬父时鹏也。彬弟子李仲芳。芳父小圆壶李四老官,号养心,在大彬之上,为供春劲敌,今罕有见者。或沦鼠菌,或重鸡彝,壶亦有幸有不幸哉。”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也说:“时大彬,号为山。或淘土,或杂碙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几案有一具,生人间远之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

时大彬作的紫砂小壶,创造了紫砂茶壶的典范,后来发展出更为纤小的孟臣壶。紫砂壶以小为贵,是闽南潮汕工夫茶的三宝之一,所谓孟臣壶、若深杯、武夷茶,让中国近代饮茶在东南滨海地区展现了独特的光彩。

俞蛟《梦庵杂著》,提到“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重点则是细述工夫茶用宜兴紫砂壶,用小杯,用福建茶,讲的是清代工夫茶的烹治法。我们不知道俞蛟是否清楚中国历代饮茶的习俗演变:唐代喝的是茶饼研末烹煮的末茶,宋代沿袭研末点茶之法,明清的主流饮茶法则转为芽叶冲泡,明末清初出现发酵的岩茶乌龙系列,才是工夫茶的滥觞。陈香白在《中国茶文化》中特别标出俞蛟的“重大贡献”,是“在于他能以锐敏的眼光审视自唐以来的中国传统茶艺,洞察潮州泡茶法与陆羽煎茶法之间的传承关系,一语中的”,就未免有些误导。该书又把潮州工夫茶的“工夫”与陆羽的“工夫”对比,未免混淆了历史事实与哲思想象了。

清末以来的闽粤茶人,指出工夫茶必备的茶器“四宝”是:孟臣冲罐(小紫砂陶壶)、若深瓯(小薄瓷杯)、玉书畏(烧水陶壶)、潮汕烘炉。闽、粤、台茶人对茶壶冲罐排名次有句茶谚:“一无名、二仕亭、三萼圃、四孟臣、五逸公。”但是,排名第四的“孟臣”却是茶人的最爱。孟臣是明末天启年间的制壶名匠惠孟臣,所制的紫砂壶,现今尚有壶底刻“大明天启丁卯荆溪惠孟臣制”字样。《桃溪客语》说:“孟臣笔法绝类褚遂良。”据说孟臣壶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暑夏不变馊的优点。工夫茶人选购好壶,即以孟臣壶为标准,必须“三山齐”,即把去盖的壶口倒置平桌,壶口、滴嘴、把柄,三点平成一线。茶壶使用愈久,茶锈愈厚,茶味就愈浓,甚至可以不放茶叶而有茶香茶色。若深瓯是清代江西景德镇瓷的名匠若深的佳作,胎薄釉亮,细巧不盈手,杯底书有“若深珍藏”,已是难得一见的珍品了。玉书畏以潮州百年老号“陶圣居”所制为佳,能耐冷热,保温性能特别好。潮汕烘炉,则精选粤东的优质红泥土,烧制成白居易赞赏的“红泥小火炉”。特点是炉身一尺多高,体态颀长美观,炉心深窄,炉火均匀而省炭,设有炉盖炉门,可开可关,通风性能好,又颇为雅致。

此外,如茶洗、茶盘、茶垫、水钵、水缸、砂?,一切与茶饮相关的器具,也都力求细致精雅,以臻工夫茶的境界。茶人试茶,例喜使用四字诀来形容工夫茶器,如茶壶要“小浅齐老”,茶杯要“小浅薄白”,茶盘要“宽平浅白”,茶垫要“夏浅冬深”之类。总之,工夫茶从清代发展到今天,吸取历代饮茶文化经验与智慧,在茶器上讲求精致细巧,在小壶细盏中品味天地之隽永,为中国茶道的发展独树一帜,别有风味。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郑培凯),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3深圳国际茶器美学设计周之品牌精选篇

2023深圳国际茶器美学设计周已圆满落幕

回顾这场震撼深圳的器界盛事

佳茗荟萃,匠心独具

紫砂、瓷器、银器、铜器、陶

秉承传统又关注当下

它们的风致跨越时代

呈现出千百年来

中国茶器美学的演变与传承

本期栏目为器友奉上

设计周品牌精选集

让我们再度沉醉在

这场视觉与触觉的顶级盛宴

精选优质品牌

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景德镇瓷,紫砂器,金属器(金、银、铜、铁、锡),建窑,坭兴陶,建水紫陶,柴烧,漆器,竹木,玉石,琉璃,玻璃,茶周边(茶席、茶则、茶盘、茶服……),茶空间(榻榻米、茶几、茶椅、屏风、挂画……),花道,香道,茶包装……茶器美学领域所涉工艺品,均在此次设计周展示之列,此次设计周在茶器美学维度竭力探究,以尽可能多的形态与表现形式,向观展者展现生活中艺术之光的多种可能性。

小满堂·春风祥玉

小满堂融传统于现代,以艺术升华生活,在颇具现代风格的美学艺术空间,围绕着茶器,衍生出茶文化空间、青花玩家交流平台、当代艺术交流平台,致力于构建从探索生活方式的茶空间到人文道场。

这里不仅囊括了春风祥玉从早期到现在的大量经典作品,还有日本金工、江户切子,以及知名的李寒勇、唐彬杰紫砂等门类。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先锋,是传承,亦是辉映。

季畅园

季畅园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季益顺创办的紫砂艺术馆。在季益顺大师领导下,几十位优秀紫砂工艺师在季畅园潜心研究创作紫砂珍品,这是一支充满生机活力、奋发进取、团结合作,坚持传统又充满创新精神、思维活跃超前的年轻优秀团队。

季畅园,陶都紫砂艺坛思维大观园,正敞开她博大的艺术情怀,至臻的艺术品质、包容的广博胸襟,为宜兴这座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无限风采。

学古

学古是一家以茶文化为主要载体,通过线下实体茶馆、美学空间、策划公司、文创公司链接更多社会资源进而开展文化商业活动的文化公司。在深圳这个南方以南的滨海城市有一群人,他们为东方生活方式发声,为东方化消费升级践行。用东方文化活动集合构建当今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动线。学古希望通过多年耕耘,努力成为中国文创多元化的代表企业。

富玉

“富积于时,玉呈于质”。富玉公司集设计、生产、研发、营销推广为一体,是行业内享有规模化的陶瓷现代化制造型企业,是景德镇最早从事青花玲珑复兴研究的企业,也是玲珑瓷行业的标杆品牌,公司研发的产品作为国宴用瓷,相继招待各国重要领导人,旗下产品作为国礼用瓷,馈赠外宾。部分产品因设计精美独特被国内博物馆收藏。


土人斋

土人斋秉持“为人成器,以器为用”的理念创烧造物,其造物体系中,包含一部分从越窑、瓯窑、婺窑等传统工艺体系演进而来的“龙泉青瓷窑系”审美取向,这是龙泉青瓷窑系在历史时间维为当代人们居住空间的升级而造器,是土人斋长久续存的目标与方向。其造物类目囊括茶器皿、香器皿、空间陈设器皿、生活衍生器皿等四大板块。我们希望带给大家有品位,可实用的美好器皿,营造有章可循,有迹可溯的文化美学。

金庐阁

金庐阁-吉州窑陶瓷创新研究院的初心是为了宣扬吉州窑陶瓷的优势和特色,重树吉州窑的辉煌,培育出独特的吉州窑陶瓷艺术创新平台,为推进吉州窑陶瓷艺术的创新及产业化发展,提升吉州窑陶瓷产业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詺兮清窑是以“青花拓片”为载体的文化创作品牌,“詺”者,直言真义也;“清”者,澄澈无杂念也。以清澈纯粹之心,制直叙东方之器。铭兮清窑,便是希望通过传统青花与金石拓片工艺的结合,以匠人之心,创作人文之器,怀揣着继承过往之心,为当代人创造属于东方印记的生活之器。

溢珍堂

溢珍堂,经营产品以当代粉彩茶器皿为主。2012年,品牌创始人余晓彦不再满足于仿古的延续,而是以专业的技术,和更新颖的设计理念,进入更符合品牌发展的茶具行业。

溢珍堂从创立开始,便不断的学习茶器皿的实用型,和创新更符合当代美学的画面。在原有过硬的制瓷经验加持下,让溢珍堂在行内迅速的风靡鹊起。每一件器物坚持都坚持纯手工打造,无论是成型,绘画,分工精细明确,一位师傅只精于一种手艺,这样在慢慢的经验积累中,才能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和完美。

一条

一条紫砂以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打造紫砂全品类覆盖为突破点,解决消费者买用、送的三大需求痛点,打破传统紫砂行业的发展瓶颈,使其透明化、标准化,用创新体验为中国紫砂的复兴、走向世界探寻新的道路。一条紫砂顺应时代变革,坚持原矿紫砂用料,为中国紫砂做减法,还原紫砂真相,让紫砂回归生活缔造现代派紫砂生活。

三鼎

以自然作料,以时间为柴,挖掘中国人记忆中古雅生活的点点滴滴,传承最具东方人文历史的生活器,是三鼎陶瓷的初衷。

三鼎陶瓷创办前身为“景德镇瓷语轩陶瓷工作室”,于2009年成立。后因公司扩大生产,2015年更名为“景德镇三鼎陶瓷有限公司”。至今为止,公司旗下已经拥有龍御景窑、静云堂等多个领域品牌。自古有云:“乘物以游心”。于三鼎陶瓷而言,造物是一种安静的态度,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感悟,亦是在不偏不倚中追寻中道的一种格局。

徐建新

徐建新,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高级会员,中国陶瓷协会常务理事,浙江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中青年大师专委会副主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代表性传承人。

其近乎苛刻的作风,以致问世作品极少,也正因为苛刻,其作品精美却不张扬,富贵却更显端庄。纵观他创作的作品,将中华民族五千年人文历史文化融入到每件瓷器之中,无论是器形的设计和纹饰的刻画,都非常具有“龙韵”。

汝瓷张

创始人张涛,1998年,在父亲张韩的指导下,建造一立方煤窑试验窑,主要从事于汝瓷天青、月白的试验研究。在研究传统天青和月白的同时又逐步研究出了粉青釉,翠青釉,卵青釉等多个釉系以及几十种釉色配方。

2014年成立了祥云汝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5年注册了国家商标“汝瓷張”,主攻馆藏传世件的复原。2016年至今的主要精力是在传世汝窑件的复烧,截止目前,已有多件复烧作品被国内外藏家收藏。


季少波

季少波,师从高级工艺美术大师邱育展先生,龙泉市新生代企业家、工艺师,在哥窑装饰上的革命性成果,长期的创新作品得到了业界人士的认可。

梅夫人

季资美,青年独立设计师、梅夫人青瓷品牌主理人。季资美对青瓷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解,热爱龙泉窑传统文化,尤其是龙泉窑北宋时期半刀泥雕刻绘画。近年来荣获省级国家级众多比赛金奖、银奖。

器物有着传统的灵魂,也有着现代人的智慧。梅夫人秉承着对自然山水的理解,融入器物,一直探索尝试用现代的设计理念,让青瓷回归新中式文人生活格调。

盛侃拙作

龙泉市泥承青瓷坊,泥承本意为“承继传统,师古不泥”工作室主营茶器、文房、香器、花器及私人高端订制产品。

隐庐

隐廬银器师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段六一,结合民族特色以打造艺术品态度制造每一件产品,让它们蕴含着非凡的想象力以及卓越的设计,流光溢彩的光滑和不同凡响美丽,成就恒久的幸福感。

臻ZHEN

臻ZHEN是一个践行“当代东方生活美学”的金银器品牌,是潮宏基珠宝旗下弘扬非遗细金手工艺的传承者,成立有“臻宝博物馆”和“花丝镶嵌手工坊”。自诞生之始,「臻ZHEN」就坚持以“复兴传统金银器工艺”为己任,以打造“当代东方生活美学”作为自己的使命,探究、还原面临失传的传统金银器的制作和应用,并结合现代生活方式,融入当代设计,赋传统工艺以新生。

铜话

铜话品牌由福建省雕塑大师、厦门市工艺美术大师-张煌平2014年创立于厦门。结合现代审美,融入艺术生活化理念,创作系列产品。在传承青铜文化的时候不忘初心,坚持自主创新,多年来成功研发了多种铜器的表面处理工艺,如“斑斓彩”工艺,颠覆了铜器外在的感观,突破了该领域的技术瓶颈,解决了铜表面的抗氧化问题。铜话品牌沉淀着生活的美学,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匠心独具的理念,手工打造物有所值的典雅铜器,述说着铜话的故事。


景毓堂

千年景德镇,一品景毓堂。青墨刻瓷物,梅花品三秋。景德镇·景毓堂,美学造意境,器物品生活;古韵之作,浑然天成。件件作品源自匠心、融入人文,历经72道工序,倾全力而得。小小美器,内藏大千!手执景毓品茗、赏韵、悟人生!器物精雕琢,白梅挂枝头,瓷底含三韵,景毓陶清心!

鼎承

鼎承茶业以传承中国传统茶文化为使命,打造茶文化及艺术一体的茶生活空间,是集茶文化体验、茶生活相关产品销售、茶礼定制、茶艺培训、高端茶会筹办等的综合性茶文化推广平台。鼎承致力于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茶艺文化,将茶道精髓融入现代生活之中,结合现代文化,创造出适合现代人的茶饮之道并以身教言行,让年轻一代将茶文化之道继续传承发展。

亚飞心象

“将经典传承,把传统艺术结合到美的陶瓷器物上,创作出具有陶瓷语言的作品。”这是亚飞心象一直以来的发展景愿与初心。品牌匠人刘亚飞,生于1994年,长于景德镇,其传统绘画基础坚实,作品追求灵动意境深远文气。在亚飞看来,粉彩的魅力在于手绘与烧制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的变量,而每一种不同的变量聚合,最后才能成为一只唯一、独特的艺术品。每一件作品,都带有画师自己的心力倾注与情感投注,而这也正是“心念之象,附器承性”的含义。


尚唐

2011年,以“尚唐”为名的青瓷创意工场在龙泉诞生。尚唐坚持以新形式、新方向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产品经典又鲜活,涵盖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等系列。在“日用美器”中,融入剑、瓷、竹、木、茶等特色元素,让“中国式”雅致生活迈向世界各地;在跨界合作里,注入更多科技含量、时尚元素,将多元文化标注于釉色之上;在产品展示和销售上,尚唐有12家展厅式线下直营店,和一条青瓷观光生产线。尚唐青瓷创意工场,以匠心打造每一件与生活对话的作品,在世界坐标系上讲述中国文化故事。

道道一壶

道道一壶,以人与自然、人与器的和谐为理念。以大自然的事物为题材,将自然的美好事物结合到茶道香道中来,享受大自然馈赠与我们美好的茶与香的同时,也可以欣赏大自然的各种美好事物,怡养身心。

韩银堂

韩银堂是一家专业从事足银工艺品、养生银壶银器等银品类珠宝礼品的研发设计、生产批发、零售服务于一体的公司。韩银堂重视创新,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结合其他一些非遗手艺研发推出多种新工艺产品,引领足银品类流行趋势。


天沏

浙江库尔仕科技有限公司地处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泉溪镇,是一家集生产、销售、科研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企业;于2022年8月成立天沏品牌。坚持以中国风为设计代表,挖掘东方美学融入东方水杯,并以独特的专利结构立志将纯钛保温杯,内钛外钢保温杯做到极致,在满足品质的同时也满足精神上的审美追求,专为享受品茶生活与商务人士、知性优雅者、高端人群等提供最优质的高端水杯。

苏州巧生炉

博物馆

苏州巧生炉博物馆,是中国首家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铜炉铸造技艺的铜炉文化主题博物馆,占地面积2300多平方米,主要展示传统铜炉铸造技艺、工具,以及近40年来陈氏家族收藏的明清铜炉和近500件“巧生炉”精品力作。


宝汝窑

宝汝窑创始人李志强1963年出生于汝官窑遗址宝丰县清凉寺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传统技艺大师、全国乡村工匠。三十多年来一直钻研研究汝官瓷复烧,继承了传统汝瓷型釉工魂,相继研制出天青、天蓝、粉青、月白、豆青、豆绿、卵青、虾青八大釉色,并研制出鱼鳞片蟹瓜纹、蝉翼纹、斜开片四大开片纹路。作品先后荣获奖项60余项,6项作品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作品节节高瓶在第九届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中荣获金奖,作品盏托在中原陶瓷艺术创新与设计大赛中荣获金奖。

运增窑

运增窑,创始人张运增先生,河南钧窑类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中国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1983年出生。其手作产品堪称钧瓷里的经典,开创了钧瓷釉水的新工艺,将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其釉料配方经多年实验研究,总结出既突出艺术特色又有技术稳定性的釉水。作品融合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矿石配料风格,目前创作出釉面配方,青瓷类,月光白,玛瑙红,油滴釉,紫金釉,茶叶末,结晶类等600余种配方。烧成类作品荣获中国国内各类奖项200多项,发表论文四篇。

#02

小众优质匠作

本届展会为观展者带来了少有的茶器全品类赏玩选购体验,除以上精选品牌之外,还有许多展品无法一一呈现,为不留遗憾,特奉上本届设计周的部分小众优质匠作,让更多优质的传统匠人、小众IP走进大众视野,为让未到现场的器友大饱眼福!

来源:深圳茶博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7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