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桔子皮泡茶

找到约4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寒冷的冬天,你是选择煮茶还是泡茶

 

煮茶,顾名思义就是把茶煮着来喝。泡茶,直接加开水到茶叶里,泡开喝。现在很少有人煮茶,泡茶主要掌握好茶叶的用量和水的温度,才能使茶的味道更好。

 

古  代  煮  茶

中国人饮茶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后变为生叶煮饮,形成比较原始的煮茶方法。唐宋时代通行煮茶,方法是先把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碎,加入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还有把茶叶碾成碎末,罗细,然后冲水将茶末调成糊状喝下,因而叫做“吃茶”。

煮茶的方法,不但用起来麻烦,喝起来也没有茶叶的本味。宋元以后,改煮茶为泡茶,而且不加入调料,人民尝到了茶的清香;明清以后,盛行泡茶,而且喜欢饮盖碗茶。

现  代  泡  茶

茶叶的用量,有“细茶粗吃,粗茶细吃”之说。一般来说,细嫩之茶含茶汁较少,冲泡时要多放一点;粗茶含茶汁多,要少放些。以250毫升一杯水为计,一般茶叶可放3-5克,而乌龙茶等精细茶应放8克左右。

 

冲泡茶叶的水温,要看水的质量和茶叶的等级。如果水质较好,烧开即可泡茶,过沸会损失水中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使茶汤失去香味;若水质不佳,就要多煮一会儿,使杂质沉淀。俗话说:“老茶宜沏,嫩茶宜泡。”所谓沏,就是用刚烧开的水;所谓泡,就是用热水瓶中的水。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用湿度很高的水沏茶,会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C,但水湿过低又不易使茶叶香味溢出。为两全其美,品饮高级、细嫩的绿茶,水温最好是80-90℃。特别嫩的茶,泡茶时水温还可以再低一些。其他中低档茶,可用100℃的滚水冲泡。

至于红茶、花茶,则宜用刚煮沸的水冲泡,并加以杯盖,以免释放香味。

茶和水的比例,一般是3-4克干茶,加200-250毫升的开水,泡3-4分钟后慢慢品饮为好。高档茶一次冲泡过多,会影响茶清幽、淡远的真味;低档的用量过多,苦味较重,难以入口。总之,泡茶颇有学问。只有细心揣摸,反复实践,才能享受到茶的芬芳和甘醇。

秋冬季节煮茶的小技巧

秋冬饮茶,适宜煮茶,暖暖的蒸汽冒出,伴随着甜醇的茶香,肺腑一股热流滋润着,随着热茶的入喉,整个身体都不由暖和起来。

但煮茶,其实也有一定的技巧所在,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煮茶的两个小技巧,一是选茶,二是煮茶,在这之前,先为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简单的小视频:

我国的饮茶方式,在几千年来一直在变化着,其实煮茶才是我们一开始的饮茶方式,配以姜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听起来挺重口味的,但要知道,茶叶在诞生之始,便是以‘药用’为目的,只是到了明清之后,才逐渐开始提倡现今所使用的‘清茶法’,又称‘瀹(yùe)饮法’。

说起来也很奇特,人们为了方便,找到了更简洁的泡茶方式,而为了追求口感,又回头把前人的‘煮茶法’翻了出来,只不过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复杂,仅仅只是茶叶,或是加上一些少量的檀木屑等,以增添香气与口感。

但事实证明,煮茶的确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等待时,暖暖的茶香飘满整个房间,品饮时,温暖的茶杯捧在手心,身暖心更暖。

技巧一:选茶

并非所有的茶品都适合煮茶,若选取鲜嫩的茶品,如绿茶,那么煮泡出来的茶汤早已失去绿茶该有的鲜爽感,不仅茶汤汤色不再诱人,高温更是会使得大部分的物质受到影响。

发酵程度高的茶

煮茶应该选取有一定发酵程度的茶品,如红茶、黑茶。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滋味醇爽、甜润,煮出来的茶汤温润,口感香甜。但需要注意的是,红茶煮茶,应选择原料比较粗的,而不宜选用太过嫩的,如金骏眉之类的茶品。

黑茶的发酵程度比红茶更高,选料普遍也会比红茶更加粗老,口感醇厚,且极其耐泡,更加适合煮泡。

有一定年份的老茶

一般拥有十年以上的茶,才能称之为‘老茶’,而能够存放的茶包括:生熟普、黑茶、白茶。

老茶之所以好喝,是因为茶的香气会随着时间逐渐收敛,融于茶汤当中,更多呈现出药香、木质香、荷香、枣香等,口感更加醇和,而煮出来的茶汤能够感受到明显的茶气。

而焙火程度高的乌龙茶也是可以陈放的,同样可以用于煮泡。

选料粗老的黄片

这里主要是指普洱黄片,因为生长周期长,叶片的成熟度更高,普洱黄片含糖量更高,咖啡碱和多酚物质则会更少。

但正是因为茶叶的成熟度比较高,简单的冲泡方法反而无法把黄片的滋味完全冲泡出来,只有通过煮茶,在持续的高温下,才能够将黄片最好的滋味展现出来,煮出来的茶汤更显甜美。

技巧二:煮茶

煮茶也分为先泡后煮和直接煮两个方法,一般煮茶时需要先煮水,待清水沸腾后,再将茶叶投于水中进行煮泡。

先煮后泡

使用此方法,可以先将茶叶冲泡6-8泡,然后在放置煮茶器之中,进行煮泡。

这样的方法能够将茶叶中隐藏在纤维中的糖分逼出,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茶叶剩余的滋味,增强茶品的续航能力,更能够在冬日享受到不一样的温暖。

这种方法适合年份较新,且本身滋味比较浓郁的茶品,茶水比例应选择与冲泡时一致的比例,如冲泡普洱熟茶时,茶水比例为1:25,那么煮茶时也应按照这个比例,水沸后煮泡2-3分钟左右即可。

直接煮

直接煮茶时,最好先洗茶,尤其是年份老的陈茶、老茶,渥堆发酵过的熟茶也应洗一洗,让茶叶润泽,洗茶的时机,最好选择在清水即将煮沸之前,这样可以避免洗茶过后,茶叶冷却,影响了口感。

直接煮泡茶叶,茶叶中的物质析出更加充分,所煮出来的茶汤更加饱满浓郁,故使用此方法时,茶水比例需要减少,如普洱熟茶,一般选择1:50左右,前期煮泡时间不易过长,水沸后煮泡1分钟以内即可。

在选择茶品时,宜选择老茶、黄片,以避免前期滋味太过浓郁,难以入口。

冬日宜煮茶,煮茶的方法其实并不复杂,大家只需稍加注意,就能煮出一泡美味的好茶了。

简析汉代煮茶、唐代煎茶、宋代点茶及明清泡茶

简析

汉代煮茶、唐代煎茶、宋代点茶、明清泡茶

中国古代的饮茶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汉魏六朝、隋唐时期、五代宋时和元明清时期。

各个时期的饮茶方式、方法自有特点,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其各自的独特风味。

1 汉魏六朝 —— 煮茶法

汉魏两晋南北朝所饮何茶?如何饮茶?古籍虽有零星记录,但是却语焉不详。《僮约》称“烹茶尽具”。《桐君录》记:“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晋郭璞《尔雅》注说:“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唐朝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说道:“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

茗粥即是用茶树生叶煮成羹汤。

汉魏六朝的饮茶法,诚如皮日休所言,“浑而烹之”,煮成浓厚的羹汤而饮。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饮茶。东晋杜育作《荈赋》,其中写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涉及择水、选器、酌茶。茶煮好之时,茶沫沉下,汤华浮上,亮如冬天的积雪,鲜似春日的百花。既“酌之以匏”,以匏瓢舀茶汤,当在鼎、釜中煮茶。用匏瓢舀到“出自东隅”(今浙江一带)的瓯或碗中饮用。总之,汉魏六朝时期的饮茶是煮茶法,以茶入鼎、釜而煮,盛到碗内饮用。

小结

汉魏六朝无制茶法及专门器具,直接采生叶于鼎、釜内煮饮,即煮茶法。

煮茶法是将生叶直接入水烹煮,茶投冷、热水皆可,但需较长时间的煮熬。

2 隋唐时期 —— 煎茶法

隋唐时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帝国。中国饮茶至中唐开始普及,形成“比星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一、泡(淹)茶法《茶经·七之事》引:“《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这。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段引文涉及制茶法、饮茶法,其意思是说:在川东鄂西交界一带地方,采叶制成饼茶,叶老的,则要用米汤处理方能做成茶饼。想饮茶时,先烤茶饼至赤色,再捣末设入瓷器中,用葱、姜、桔子作佐料,加入沸水浇泡。

二、煎茶法在汉语中,煎、煮义近,往往通用。这里的“煎茶法”特指陆羽所创的一种煮茶法,为了区别于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写“煎茶”的有许多。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

小结

唐以后以干茶煮饮。

煎茶法是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

煎茶法的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唐代煎茶时不再加入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调味品,只加入少许精盐,以调和汤味,晚唐以后煎茶时也不再加盐,成为完全的清饮法。

3 五代宋时 —— 点茶法

五代宋时期的饮茶除承继隋唐时期的煎、煮茶法外,又兴起了点茶法。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搅动,茶沫上浮,形成粥面。

小结

点茶法: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

4 元明清时期 —— 泡茶法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为主,明朝叶茶(散茶)独盛。明朝有绿茶、黑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清朝的茶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元明清时期饮茶除继承五代宋时期的煮茶、点茶法外,泡茶法终于成熟。

泡茶法起始于隋唐,由于煎茶法的兴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并不普遍。五代宋又兴点茶法,点茶法本质上属泡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泡茶法。点茶法与泡茶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点茶须调膏击拂,而泡茶则不用此。五代宋盛行点茶法,故泡茶法无闻。清朝,在闽、粤的一些地区流行一种青茶(乌龙茶)的“功夫茶”泡法。功夫茶具有“四宝”,即潮汕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均小巧玲珑。清袁枚《随园食单》“武夷茶”条载:“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总之,明清的泡茶法继承了宋代点茶的清饮,不加佐料,包括撮泡(杯、盏泡)、壶泡、功夫茶(小壶泡)三种形式。

小结

泡茶法蕴酿于隋唐时期,正式形成在十六世纪末叶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流行至今。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泡茶法到明清时期流行。

来源:易武同庆号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