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解放初期双江茶园面积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遗落昌宁深山的契丹茶文化印记

很多年前,我到昌宁县更戛乡米河村下乡,听当地人介绍说,米河村有一块蒋家茶,当地人也叫“官家茶”,当时听了不以为然,心想不就是当年蒋家山主种下的茶,没有什么稀奇的。后来听到一些报道,人类学家和史学家有个重大发现,保山、施甸、昌宁一带的蒋氏家族是契丹人的后裔。忽然间,感觉米河村的蒋家茶园神秘了起来,既然蒋氏家族是契丹人的后裔,那么留没留下独特的契丹茶文化?上百年的蒋家茶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会不会有什特殊风味?带着这些问题,我专门探寻了这片古茶树群,寻找遗落在大山深处的契丹茶文化。

蒋家茶园坐落在更戛乡东北部大尖山脚下的黄草林村民小组,这里山高林密,生态保护完好,植被以椎栗、箭杆栗、水冬瓜树等阔叶林为主,米河村两千多亩茶园就分布在这一带,这里冬暖夏凉,光照充足,是云雾山中出好茶的地方,几百年前的蒋家山主在这里垦山植茶真是眼光非常独到。蒋家茶园就坐落在黄草林寨子后面的一个小山包上,背靠大尖山,南、北、西三面空旷,水份充足,光照条较好,虽然历经百年,但茶树依然长势良好,郁郁葱葱。面积不大,方圆几百米,约30亩左右,在周边现代新植台地茶园的包围中。当年茶园垦植时没有开成台地,而是依山形带壮水平种植,行距用绳索拉起栽成直线,横竖成行,非常便于管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种植还是非常规范的,充分尊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才成就历经百年而不衰的古树茶园。由于种植密度大,历经百年采摘,茶树都是五六米高的小乔木形,而分散零植的茶树高达10几米,胸茎达二三十厘米的大乔木。茶树品种是典型的云南大叶种,据当地老人介绍,蒋家自古喜欢饮茶,这是他们专门派马帮到双江勐库驮回茶种,育苗后栽植的,其中连片栽植30来亩,分给“达在人”(即长工或佃户)零星种植一部分,现在红木寨、箐口、米汤河等村寨的几株古茶树就是当年蒋家分给的茶苗种植的。

为什么远古的北方契丹民族会落籍在偏远的昌宁更戛种茶,听起来好像天方夜谭,是不可能的,但是历史的发展总是超出人们的想象的。提起契丹族,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个北方的古老民族,曾经风靡一时,建立了北方强大的辽国,也就是大辽。后来,辽被金(女真)所灭,“消失”了数百年后的契丹人又跟随蒙古大军进入云南,成为一方霸主。据《元史》记载,忽必烈渡江攻取南部中国,契丹将领耶律忙古带率部族勇士从征,并参与攻伐大理国、缅甸国等战事。平定云南后,忙古代率部屯戍,被封为大理宣慰使都元帅,管军万户,成为镇守边关的一方诸侯。

元朝末期,耶律忙古带的部族后裔经过多年屯戍,已逐渐与云南本地土著通婚融合。元朝灭亡时,袭任万户之职的已是其第三代曾孙阿苏鲁。

明朝建立之初,为了更好地稳固边疆,仍然任用原有的地方豪强管理民族事务。阿苏鲁及其部属主动归附新王朝,也成为当地的土目,为朝廷所肯定。明洪武年间,云南麓川地区发生叛乱,契丹人参与平叛有功,再次受到朝廷封赏。此后,阿苏鲁成为施甸长官司的首任长官,并被封为武略将军。

明宣德五年(1430)五月,在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广邑寨设立广邑州(今昌宁县西部);正统元年(1436)广邑州迁署于顺宁府右甸。《明史·土司传》记载:“是年(1430)置广邑州。时云仙还,言金齿广邑寨,本永昌副千户阿干所居。干尝奉命招生蒲(指较落后的布朗族先民)五千户向化,今干孙阿都鲁同土蒲酋莽塞等诣京贡方物,乞于广邑置州,使阿都鲁掌州事,以熟蒲并所招生蒲属之。帝从之,遂以阿都鲁为广邑州知州,莽塞为同知,铸印给之”。

根据以上史料可以了解到,广邑州迁署右甸后,蒋氏家族却一直在昌宁西部发展,他们以英韬撒马场为大本营并向四周扩张,每个山头都建有豪宅,所有寨子都是他们的佃户,成为独霸一方的蒋家山主,如果再不解放,连昌宁最南端的更戛也被蒋家侵蚀为势力范围,以至到后来登峰造极,制造了民国时期震惊朝野的蒋家山铸造假币案和解放初期的蒋家暴动案。当然,蒋家并不是一无是处,也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事,比如大力倡导发展茶叶产业,亲自到勐库选购茶种,并将茶苗送给佃户种植,这些做法都是得到后人称赞的。

据史料记载,契丹人早在唐宋时期就喜欢饮茶,并大量从中原地区购买茶叶,制成奶茶喝,昌宁蒋家有无独特的茶文化因历史资料缺失难以考证,有待进一步发掘,但蒋家种下的茶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古茶树群,一个遗落昌宁深山的契丹茶文化印记,并一直为后人创造着经济效益。

文/图 鲁轶平

来源:昌宁发布,转自保山新闻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老包说茶:老乌山古茶山

  在青藏高原的南麓,滚滚的澜沧江冲破横断山脉的阻拦奔腾而下,在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古濮人在这里种了至少三四千年的茶,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与利用茶树的民族。

  在澜沧江中下游两岸的临沧与普洱一带有一种云南茶叶栽培史上的奇葩——藤条茶,其是云南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古代茶农根据云南气候条件、乔木型大叶种的特性以及传统普洱晒青毛茶的制作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茶树采养模式,成为一项中国农耕文化的茶叶园艺作品,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

  藤条茶不是茶叶品种,而是一种留养模式。这种模式的茶树老叶片很少,主干一般留2—3米高,岔枝多而下垂。一根根细藤的下段多裸身无叶,只有藤条尖顶长着几个嫩芽和几片嫩叶。


  藤条茶的名字最早是詹英佩老师在写《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中提出并作介绍。包忠华在2013年调研发现翔临区的昔归古茶园,双江县的大户赛、小户赛,镇沅的勐大、振太、按板等镇,景谷县小景谷,澜沧县小坝等地都有大量的藤条茶,但没有人更多关注。

  2015年与白马非马、李琨一起构建策划“老乌山——中国藤条茶之乡”时,较详细的解读了藤条茶的形成过程、特色优势及历史文化价值。


  在澜沧江的东岸,无量山主山脉纵贯南间、景东、镇沅三县。而沿澜沧江东岸有一座长百余公里的支脉,在金鼎山与主脉分岔,被称为“二无量”。“二无量”夸景东的漫等、景福、大朝山东镇,镇沅的勐大、振太,景谷县凤山、小景谷等地。将藤条茶作为核心名片来宣传,是要冒点风险,同时需要足够的认识和勇气。

  藤条茶鲜叶采摘后,因留下的老叶子较少,茶叶在冬季休眠期对叶子与枝条的养分消耗少,在开春发芽时,养分集中供给枝梢,所以藤条茶发芽时发的更集中,产量更高,茶味也更独特。


  建国以来,云茶产业提倡发展台地茶,普洱茶的传统采养模式被抛弃,追求高产量、有卖相、讲嫩度的绿茶化管理模式,很多老茶园被台刈改造成丰产茶园。

  到了2003年普洱茶兴起之后,随着原生态与古树茶的价值被挖掘出来。当云南茶叶摆脱了现代过度干预的绿茶思维,回到老祖宗的传统种法,这样一来被低估与妖魔化的藤条茶就走到前台。藤条茶是背负“疯狂追求产量与过度采摘之典型”的骂名闯入人们的视野。


  很多专家、学者与游客看到采摘后的藤条茶树,平时周身无芽、少叶,认为这是一种杀鸡取卵、掠夺式的采摘行为。而茶农给茶树松土、除草、施肥,也被指责为片面追求产量的行为被误解。

  其实,这是云南多少代人的经验总结,是结合了茶树的生长特性、普洱茶之原料——传统晒青特性,以及茶区气候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古老采养经验。


  包忠华以前在普洱市茶业局工作,镇沅、景谷、景东都到过,都是直接去单个的山头,没把无量山系的“二无量”走通。与李琨从景东的漫湾出发,沿着无量山一直向南走,经过的地区属于历史上景东县的西五区、南五区(南五区在解放初期划给了镇沅、景谷两县),即沿着漫湾、林街、景福、大朝山东镇、里崴、勐大、振太、小景谷、凤山,用三天时间顺着有茶山的山路走,人们把这条山习惯称为二无量,山的最高顶和核心区为老乌山,为了方便统一宣传打造,就做主把它统称老乌山古茶茶。

  这一片区,气候、海拔、土壤、品种、种茶历史类似,总茶叶面积近20万亩,以藤条茶为主的百年以上古茶有4万多亩,呈现种植密度不高,小区域分布的特点。老乌山藤条茶其枝条如柳条般纤细,可随风舞动,婉若众仙女聚于云雾之中翩跹起舞,枝似藤,韵如柳,被当地人以“藤子茶”“柳条茶”等称谓,藤条茶在采茶时是顺枝条勒下来,再进行分拣,茶叶中常带有马蹄,茶叶条索肥壮、芽头肥大、汤色黄亮,苦底较重,入口醇滑,香气高扬,回甘持久,茶叶仓储进入中期茶转化品质好。

  以老乌山古茶区的名义,打造全球最大的云南传统采养茶区——中国藤条茶之乡。老乌山自古为银生辖地,以老乌山为核心的茶区南北直线距离60公里,可包括景东的大朝山东镇,镇沅的按板、振太、勐大,景谷的小景谷、凤山、民乐共7个乡镇。当地居民以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为主。海拔1400—2200米,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降雨量1390—1502毫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茶叶而言,景迈山不是最耀眼的,老班章、冰岛地位在其之上,但对茶区进行整体综合性开发,打通茶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用庄园经济、世界文化遗产来打造最具特色的名片等方面来看,景迈山是云南茶产业深度开发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具有广泛而深远的范本意义。

  构建老乌山大茶区,就是借鉴景迈山模式对古茶山进行综合性的深度开发。过去这一带是以乡镇为单位分别打造,景谷打造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黄草坝古茶山,镇沅打造老乌山古茶山、振太古茶山、勐大古茶山等,这些古茶山多以行政名称为主命名,文化挖掘不够,不利于品牌推广。在大茶区整体打造之下,可以学习易武茶区的经验,像易武大茶区下推介弯弓、麻黑、刮风寨等顶级品牌。我们可以在大老乌山茶区之下推出文山、秧塔、苦竹山、打笋山、罗家村、大石寺、和尚寺等顶级古茶园。

  老乌山不但拥有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澜沧江从旁边奔腾而过,古时为银生节度故地,是“茶出银生”的地方,也是南诏文化、中原文化与傣族文化大融合之地,自古当地人重视文化教育,农耕文化发达,拥有凤岗、按板等多处盐井,也是藏传佛教、南传佛教、道教在云南交汇的一个分水岭。


  以“刊木古道”为主道连接各条马帮盐道,各路马帮往来于山涧,这里盛产的茶叶与盐巴被驮往四方,繁荣的商品贸易催生了对茶叶的巨大需求,在古代老乌山的先民们就长期种茶,探索出了一套兼顾产量与养护茶树独特的采养结合方式。

  古道悠悠,马帮的铃声曾经响彻无量山深处,此情此景只能去想象过往的岁月。如何将老乌山打造成普洱市继景迈山、凤凰山之后又一座区域性名山?


  随着墨江——临沧高速和景谷——宁洱高速的建成,在大交通的格局下,针对老乌山涉及景谷、镇沅与景东三县,以茶文化为突破,以交通为纽带,为避免打造与宣传各自为政,缺乏整体高位规划,以及没有找到自己核心价值之弊端,只有在市委、政府的顶层设计统筹,整合三县在无量山系(俗称二无量)的古茶资源,以横跨镇沅、景谷两地的老乌山为核心,打造老乌山古茶山,并将藤条茶作为最核心的资源与特色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开发与宣传,使之建成“中国藤条茶之乡”。同时结合茶马古道遗迹和振太古村落等对其深度挖掘,打造又一张“茶旅融合”的新名片。


  文章来源:包忠华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