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江北茶区茶生产厂家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非公经济人士颜泽文:投身乡村振兴 助推“川茶兴千村”

  

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川茶集团董事长颜泽文。何浠摄

拥有3000多年种茶史的四川宜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在宜宾金秋湖茶博园,连片的茶树遍布山野,数个立于茶树旁的喷头喷出“毛毛细雨”,茶园“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这是川茶集团近年来引进的新型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改变茶叶生长环境,增加空气湿度和雾滴数量,降低茶园气温,为茶叶生长提供最适环境。“我们一直提倡围绕‘从茶园到茶杯’建立产业标准化、产品特色化。科技和文化是茶产业的两大保障,没有科技,传统产业就难以升级,没有文化就没有品牌,茶叶就走不远。”近日,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川茶集团董事长颜泽文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

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川茶集团董事长颜泽文。受访者供图

1988年,学建筑出身的颜泽文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茶行业。成为茶叶经销商后,短短3年时间,颜泽文从一家店开到三家店。“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茶叶?”带着这个想法,颜泽文萌生了自己做茶的念头。上世纪90年代伊始,颜泽文成立了江北茶厂,这座茶厂正是如今川茶集团的前身。1992年,江北茶厂推出的“叙府香茗”获四川省首届巴蜀食品节金奖、一炮而红,“当时宜宾的茶叶生产厂家至少有两三百家,获得这个奖很不容易。”颜泽文说。

“半路出家”的颜泽文初入茶行业所取得的成就,多半要归功于他自我学习的习惯。他说,“过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给自己的要求是‘两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个先我一天做茶叶的人,我都要向他学习优点与专长。所以尽管我不是科班出身,但却学了整个产业链的东西。”

在成立川茶集团后,颜泽文提出建立产业标准化、产品特色化。为了向川南茶区提供优良的茶树穗条和良种茶苗,在宜宾市翠屏区,川茶集团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共同打造了一个特殊的茶树种植基地——川茶集团茶树品种比较与示范园。这个占地600多亩的园区引进了30余个茶树品种,对茶树品种的适应性和栽培性进行试验,也对适宜的品种进行种植示范。目前已经选育出了多个品种适宜在当地大面积推广,其中就包括适合制作“天府龙芽”红绿茶的优良茶树品种。

“我们还邀请与茶产业相关的科技创新平台落户企业之中,例如四川省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样的平台与机构。企业负担成本和风险,研究成果由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分享。这些科技创新平台产生的技术积累与集成,有助于打造技术链、生成产业链,支撑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颜泽文说。

与此同时,颜泽文不忘履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为了提高宜宾当地村民收入,川茶集团发动当地合作社和村民大面积种植茶叶。十多年时间,宜宾山区曾经的玉米地、花生地发展为茶园,总面积达10万余亩。此前,村民种植玉米、花生,每亩地每年的收成仅为几百元。“如果种上茶叶,每亩地一年可以有3000元的收成!”颜泽文告诉村民。最初,村民们并不相信种茶有这么大的收益,“如果按照我们的要求和标准种茶,我保证收益!”颜泽文的承诺让老百姓吃下定心丸。

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川茶集团董事长颜泽文。受访者供图

为了让老百姓种出符合标准的茶叶,川茶集团不仅提供茶苗和技术,还派出技术人员当起老百姓的“参谋”和“保姆”。一名技术人员跟踪服务一万亩茶园,为茶农规划种植的茶叶品种,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管理茶园。

如今,颜泽文正带领企业投身于四川省“万企兴万村”行动中。去年9月,四川省“万企兴万村”行动推进会暨“川茶兴千村”启动仪式在川茶集团举行。该行动将聚焦巩固拓展帮扶成果、培育壮大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加速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这是四川省工商联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全面参与乡村振兴的又一重要举措。

颜泽文表示,在“川茶兴千村”行动的具体推进中,为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川茶集团将进一步推进茶产业生产标准化、数字化和茶产品特色化,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千村千店“双千工程”建设,即做优做强1000个川茶产业特色村,做响做亮1000个“天府龙芽”品牌专卖店,带动全茶产业链100万人就业。

“我们将积极探索、做活做强产业联合体,为更多茶区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产业创新发展模式,让广大茶农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持续擦亮川茶金字招牌,做强川茶产业集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最大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颜泽文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5年时光,谱写女科技工作者的芬芳人生!

六大茶山&传承古今

从来佳茗似佳人

——阮殿蓉

(阮殿蓉女士入编《云南茶界名人录》【第壹辑】)

对于阮殿蓉来说,2022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年,俊昌号创号百年。从1998年任国营勐海茶厂厂长到2002年创办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从业界所称的“普洱茶女皇”,到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认定的“普洱茶制茶大师”,25年的时光,见证了一位普洱茶女性的芬芳人生。

Part 1

国营勐海茶厂阮时代

时光得回溯到上个世纪末的1998年。那年秋天,三十岁的阮殿蓉被西双版纳州委任命为国营勐海茶厂厂长。创办于1940年的勐海茶厂,曾是我国普洱茶界的泰山与北斗,其生产的普洱茶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有着大量的拥趸,但到了阮殿蓉进入勐海茶厂时,这个生产过“中茶红印圆茶”“中茶绿印圆茶”“7542、7572”……的大型茶企已辉煌不再,沦落到命运的低谷:茶厂长年亏损、资不抵债、工资拖欠、骨干流失、茶农白条……如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一份难度极大的考卷放在了新任厂长阮殿蓉的面前。

当时的勐海茶厂,账面资金只有八千元(8000元),可欠茶农的白条原料款就多达一千五百多万;银行欠款四千多万;应付银行利息、税收、工资、其他应收呆账款近达三千万……到任前,原茶厂办的机砖厂、玩具厂、桔子种植园、啤酒厂等多种经营项目失败,茶厂一片乱象,债台高筑。一个小女子,突然肩负如此重任,一连几天,她都难以入眠。企业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勐海茶厂的未来在何方?曾经以中方代表的身份在中外合资振思铁合金厂(中、缅、泰、中国香港地区)工作的经历让她意识到,企业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市场。于是她到勐海茶厂没几天,就带着几位员工跑遍当时勐海茶厂主销的东北、西北和华南市场,整整12天,连轴转地跑,调查,分析,她发现了勐海茶厂亏损的症结,在第一次全厂职工大会上提出了"重建勐海茶厂企业文化、重塑勐海茶厂企业形象、重铸勐海茶厂企业精神"的口号,要恢复勐海茶厂在行业的地位,让所有勐海茶厂人都骄傲地说:我是勐海茶厂人,我骄傲!

作为一家老牌的茶叶生产企业,勐海茶厂当年的生产能力有7500吨之多,但实际年产量却只有3000吨左右,而且是以滞销的滇红、滇绿、CTC红碎茶为主,畅销的普洱茶产量只有400多吨。她想不明白,为何大量生产亏损的红茶、绿茶、CTC红碎茶,而不加大生产盈利并畅销的普洱茶?市场调查回来以后,她果断停掉滞销的红茶、绿茶、CTC红碎茶生产,决定将多数生产车间改为普洱茶车间,将国营勐海茶厂带入了普洱茶时代!

这一决定当时在勐海茶厂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万一以后绿茶、红茶、CTC红碎茶又走俏呢?勐海茶厂员工都不喝的普洱茶有销路吗?彼时,茶厂的人大多不看好阮殿蓉,觉得她一个三十岁的小女子,在历史悠久的勐海茶厂算是年纪最小十人之一,何况她一个铁合金厂来的人,茶叶的外行,怎么能驾驭有数十年历史和数百名员工的勐海茶厂,并让一个沉疴严重的国企起死回生?

事实证明阮殿蓉的决定是正确的。产品结构的调整,为勐海茶厂注入了活力,但阮殿蓉并不满足于此,她知道,真正要让勐海茶厂走出困境,重现一个老牌茶厂曾经的辉煌,就必须要有拳头产品。那是新世纪的前夜,正值中国人环保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追求纯天然、无污染的食品和饮品。阮殿蓉敏锐地意识到,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对无污染有机绿色食品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而未来,只有绿色、卫生、环保、安全的普洱茶才能够畅行天下。

1999年1月,也就是在她成为勐海茶厂厂长仅两个月后,开始着手认证有机和绿色的普洱茶。为此,她邀请欧盟及南京国家环保有机产品认证中心的专家到勐海,对勐海茶厂布朗山的茶园进行实地考察,没有想到竟然在茶园发现农药包装袋,阮殿蓉的心一沉,她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净土已经不多,为了普洱茶的未来,也为了自己追求绿色环保普洱茶的理念,她们在周边寻找符合条件的茶园。有当地的员工向她推荐了老班章茶园。老班章地处边境,30年前,整个村子搬迁到新班章。得知有这么一个茶园,阮殿蓉马不停蹄,立即携同有机认证专家及云南电视台的“今日话题”栏目组赶往老班章。彼时的老班章,从勐海茶厂布朗山基地前往尚有一段路不通汽车,只能步行。那一天,当他们一行历经六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赶到老班章时,一片自然生长的绿色茶园呈现在他们眼前。天道酬勤,随行的德国专家现场采样、检测,老班章的茶叶各项数据,完全符合有机茶标准。随即,1999年2月24日,勐海茶厂获得有机认证基地证书,四月又获得了形似一颗大白菜的有机商标的使用权。

有了有机商标使用权的加持,阮殿蓉立即根据有机食品的管理和加工要求,对勐海茶厂从初制到精制加工再到仓储的系统改造。2000年,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完成有机生产线改造的勐海茶厂,生产出第一批有机班章古树饼普洱茶,也就是今天被无数普洱茶人追捧的老班章“大白菜”。

在阮殿蓉之前,普洱茶产品不知道具体生产日期,也不知具体的生产者。阮殿蓉为了产品溯源断代,聘请退休技术顾问做勐海茶厂档案,并从1999年的产品开始在每个茶饼内飞的右下角写有一个傣文的:

汉语就是茶的意思,市场称为傣文青;在七子饼的筒子及唛号纸上专门盖有生产及质检人员的代号章,开启了普洱茶质量的溯源管理体系,让每一饼普洱茶都有了它特有身份与履历记录,让普洱茶进入了一个有据可查的时代;1999年,阮殿蓉把前期国企改革时所改的生产厂家标识“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原勐海茶厂)生产出品”改为“勐海茶厂 、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出品”,让有近六十年历史的勐海茶厂品牌得以传承下来;她策划推出60周年纪念饼、有机99世博饼、有机建国50周年纪念饼、有机澳门回归纪念饼等,开辟了普洱茶纪念饼先河;在勐海茶厂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饼上面有阮殿蓉的亲笔签名,也是历史上第一片有限量、有编号、有公证书、有转让证书的产品;推出黄大益班章老树圆茶、红大益易武老树圆茶、99易武绿大树、92青饼等纯料古树山头茶;开创7592、7502等新配方;在普洱茶熟茶的高端产品定制时,带领团队研发出用口袋小堆发酵熟茶,成功完成了高端熟茶的发酵生产…而这些茶的诞生,不仅预示着一个普洱茶再次“名重天下”的时代来临,而且让濒临破产边缘的勐海茶厂,在次年扭亏为盈,经营额和利润均达到了自1992年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

▼ 勐海茶厂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饼 ▼

▼ 99易武绿大树 ▼

▼99 傣文青饼 ▼

Part 2

俊昌号与六大茶山

任职勐海茶厂后,阮殿蓉才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其实早就与茶结缘。小时候,阮殿蓉的母亲在供销社工作,她店里的那些日用百货和副食品里,其实就有产自西双版纳的普洱茶。母亲时常与茶叶打交道,那些来自云南南部的饼茶、砖茶和沱茶,让母亲身上终年弥漫着淡淡的茶香。那是记忆中母亲身上特有的味道,对阮殿蓉来说,那就是家的味道,是亲人的味道。

如果说童年的经历只是让她对茶备感亲切,那么成家以后,她才意识到自己是嫁入了一个茶叶世家:先生的祖父段逸甫家族在清末年代就已种茶制茶,出品的“凤山春尖”乃云南名茶;先生的外祖父骆英才不仅是茶马古道重镇鲁史人工种茶的先驱,更是普洱茶古号“俊昌号”的创始人,由他悉心制作的“俊昌号”和“西露谷花”两款茶,曾在滇西的茶马古道上备受消费者赞誉;先生的父亲也曾在云南茶科所工作多年。阮殿蓉将勐海茶厂扭亏为赢后,与茶的朝夕相伴让她仿佛听见了某种召唤。2002年,也就在“俊昌号”创号八十周年之际,阮殿蓉辞去公职,创办了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既为继承家族诚信为本的商业理念,延续家族打造“百年老号”的理想,宏扬“俊昌号”茶庄的制茶工艺,又为以闻名天下的六大茶山优质茶菁为原料,生产最为纯正的卫生安全优质的普洱茶,回报那些真正的普洱茶人。从此,原国营勐海茶厂员工创办了很多普洱茶企业,很多老员工成为了普洱茶界的骨干和技术带头人,国营勐海茶厂被誉为中国普洱茶界的“黄埔军校”。奠定了普洱茶香、勐海至上,实现了她进勐海茶厂时的愿景。

公司刚成立,阮殿蓉就提出把“质量决定成败,文化主导未来”作为企业精神来打造。其实,在勐海茶厂工作时,她就特别重视产品质量和企业文化,并把它当作企业决胜市场的法宝。为了能够将一些传统的制茶工艺传承下来,她返聘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制茶师傅传帮带,把勐海茶厂数十年间积累的制茶经验传承了下来。在抓产品质量的同时,她还意识到企业文化是支撑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于是邀请云南农业大学邵宛芳、蔡新等教授和台湾著名普洱茶文化专家邓时海先生来授课,在企业成立了勐海茶厂民族茶艺队,请专业人士谱写勐海茶厂厂歌和拍摄了纪录勐海茶厂的专题片《普洱茶香,勐海至上》,还请作家雷平阳以勐海茶厂历史为主线撰写第一本云南普洱茶专著《普洱茶记》,通过文化,让更多的茶人接受了勐海茶厂。辞职出来成立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阮殿蓉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她要延续“俊昌号”的创号精神,光大家族在茶叶制作上的荣光,依旧离不开“质量”与“文化”这四个字。

熟悉阮殿蓉的人都知道,“六大茶山”成立以后,她对厂区的卫生要求几近苛刻,即便是用竹笋叶包装“七子饼茶”这样的工序,她也要求工作人员戴手套与绑脚套。一有机会,她就会向自己的员工灌输卫生观念,因为茶叶是大众饮品,她要求六大茶山所产的茶品,每一批都要抽样送到第三方检测中心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厂。有一个小小的个案很能说明她对茶品卫生的重视,“六大茶山”出口到日本的“六山御品原茶熟茶”,被日方以极为严格的方式检测,但是所检测的320项指标,全部合格。这些年,阮殿蓉一直把生产销售卫生、安全的优质普洱茶作为企业不懈的追求,参与发起了《发展云南普洱茶产业诚信自律(昆明)共同宣言》,致力于打造标准化的生产线,在继承传统生产工艺的同时,充分吸取业界成果,将茶叶生产的先进技术引入普洱茶的加工与流通的全过程,企业通过了ISO2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体系认证企业和有机食品认证企业等。天道酬勤,她的企业先后获得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和“中国驰名商标”等殊荣,这是对她质量至上的回报。

伴随企业的发展,她一直在回报社会。向汶川、鲁甸等地震灾区和武汉等疫区捐款捐物,设立奖学金资助茶山失学儿童,资助茶区开展儿童体育赛事,助力新农村建设,“六大茶山”成立以来的二十年间,已累计捐赠了两千多万元。

家族在茶叶传承上的荣光,以及在带领勐海茶厂走出困境的经历,让阮殿蓉坚信质量与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双翼。此时的她早已不是新任勐海茶厂厂长时的门外人,基于责任、基于热爱,她不仅掌握了整个普洱茶厂的生产管理流程,而且还深深迷恋上了普洱茶文化,并提出“人文普洱”的概念。创立“63方程式”茶叶审评方法和“63九式”茶艺。短短几年间,她深入到普洱茶多个茶区实地考察,到各茶区档案馆翻阅资料,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六大茶山》《我的人文普洱》《普洱茶再发现》等普洱茶文化专著,主编了《芬芳永远临沧茶》,组织全国著名作家行走贺开古茶山,并将作家书写贺开茶山的文章辑录为《贺开记》公开出版。她在《普洱壶艺》《中国茶叶经济信息》《茶博览》《云南日报》上开设介绍普洱茶文化的专栏。而她发表在《云南日报》上的《陈年普洱茶:时间的重量》一文,曾成为2005年的云南省高中会考试题。

《六大茶山》

《我的人文普洱》

《普洱茶再发现》

2005年的云南省高中会考试题《陈年普洱茶:时间的重量》

Part 3

贺开古茶庄园

创办“六大茶山”之后,受到当年班章寻茶的启发,她知道一家致力于做百年普洱茶的企业,一定要有自己高品质的原料基地,为此她走遍了澜沧江两岸,踏访了江南江北大大小小的山岗,最终寻找到了与班章茶山比邻的贺开古茶山。贺开层峦叠嶂,有连绵十余里两百余万棵古茶树,面积达到一万六千多亩,是西双版纳保存得最好、密度最高、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茶山之一。茶山上有濮人时代、唐代、宋代和明代的茶林,走进其中,仿佛走进了一座云南茶叶种植的博物馆。

为了有效保护这片难得的古茶林,“六大茶山”投资兴建了贺开古茶庄园。庄园里有数字化、可视化的从鲜叶收购到初制、精制、仓储等一条龙生产车间,有每一道工序的检验室、理化指标分析室、古树茶生态研究室,供茶人体验的古树茶加工车间,有保护云南古茶树资源的苗圃基地,有展示普洱茶丰富悠久文化的博物馆,其中收藏了阮殿蓉20多年来所收集的普洱茶文物。更重要的是,20年来六大茶山公司共留存了320吨产品档案,阮殿蓉还在庄园里设立了公司产品档案馆,陈列了公司2002年成立至今的1.6万多份产品档案,仅这部分档案就重达3.6吨。

首个数字化普洱庄园

贺开庄园

在这里,你能够查到“六大茶山”生产的每一款茶品的前世与今生,查到这些茶品从原料产地到检测、生产、包装再到销售的完整记录。有了多年对普洱茶的心血投入,有了坚实的产品档案作支撑,阮殿蓉和她的团队实现了对茶叶产品从基地管理-鲜叶采摘-原料初制-生产加工-仓储管理物流的108个工序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六大茶山也因此成为了从晒青茶、常规普洱茶、年份普洱茶被第三方质量保荐溯源企业。阮殿蓉成为了从农业普洱时代到人文普洱时代再到数字普洱的参与者、见证者、推动者。

行百里者半九十。光大百年俊昌的荣光,一直是阮殿蓉矢志不渝的心愿。为此,她带领产品研发团队创新四仓拼配方法,探索昆明仓、东莞仓、勐海仓和凤庆仓四种不同温湿度茶仓茶叶最佳的融合点,让各茶仓的香、韵、醇、甜相得益彰。用这种拼配方法生产的俊昌窖藏系列一经推出,立即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和推崇,而她首创的“四仓拼配消费型老茶”,也成为了同行效仿的对象。创建于1922年的“俊昌号”,借“六大茶山”得以满血复活。而由“六大茶山”生产的“俊昌号”系列产品,则成为了历史、现代与自然合著的普洱华章。

六大茶山品牌创始人阮殿蓉女士二十五年的匠心制茶之路,全情投入这片叶子并乐在其中,不断引领普洱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更是将云南带入了普洱茶时代!

刚刚召开的云南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大会,阮殿蓉女士作为12位女性发起人之一,当选为云南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将与云南省女科技工作者们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女性的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巾帼力量。

颜泽文:擦亮川茶金字招牌

玻璃杯中的绿茶,色泽嫩绿、匀齐,汤色明亮,入口醇爽回甘,香气浓郁持久。

这是记者多年前在四川省宜宾市品叙府龙芽的场景,记忆历久弥新。

这杯香浓的川茶,与一个人息息相关,他就是颜泽文,全国劳动模范、川茶集团董事长。此外,他还担任全国工商联执委、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和四川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转行做茶业

1963年出生的颜泽文,家乡在宜宾市南溪大观朝阳村。初中毕业时,受突如其来的猪瘟影响,家里“连盐巴钱都没得了”,他不得不中断学业。

14岁那年,颜泽文去了村里的砖瓦厂干活。因为扎实肯干、勤奋好学,很快,他在建筑工程行业站稳了脚跟。23岁那年,他还当上了工程队劳务用工的乙方代表。

亲朋好友都以为颜泽文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未曾想几年之后他却来了个大转身。

作为长江首城的宜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长年温差不大,无霜期达300天以上,特别适宜茶树生长。因而,宜宾茶叶企业众多,城区经销茶叶的门店也不少。1988年,25岁的颜泽文成为当地一家茶叶企业经销商,选择在城区开了家门店。

虽说隔行如隔山,但善于学习的颜泽文很快摸清了茶叶经销的门道,生意兴隆,短短3年,扩充到3家门店。

不断做大做强

经营茶叶店时,他接触了大量的消费者,和很多客户还成了茶友。

交流中他发现,一方面消费者对茶叶的品质非常关心,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茶农收入很低,茶园管理粗放,茶叶加工粗糙。

而这些,开茶叶店显然难以左右,除非办茶厂,从源头种植、加工等流程上去解决。

想到了就干,年轻的颜泽文雷厉风行。1991年3月,在宜宾旧州坝的一处旧工棚里,一家名为江北茶厂的制茶企业诞生了。

彼时,宜宾大大小小的茶叶企业众多,一家小企业的开业,自然不会引起多大关注。

因为带着问题而来,颜泽文要求茶农在种植环节严格按相关要求,生产环节不断尝试,精益求精。

1992年,江北茶厂生产的“叙府香茗”特种茉莉花茶在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首届巴蜀食品节获得金奖。

这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多年后,颜泽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时宜宾的茶叶生产厂家至少有两三百家,获得这个奖很不容易。

斩获金奖之后,“叙府香茗”销路大开,年底实现产值230多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

一鼓作气。1993年,颜泽文组建了宜宾市茶叶总公司,加大投入新建了一个车间,并引进人才完善管理。在当时经济萎缩的大背景下,实现了产值500多万元,利税50多万元。

成功自然更进一步激励了他,决心做大做强茶企。要实现这一目标,他深知不能偏居一隅,而要走出去,吸收外面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刚开始,他借鉴福建高级花茶、浙江龙井等先进工艺。后来,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经验:茶叶从种植到初制到精加工,是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任何环节都疏忽不得,而初加工是重中之重。

很快,公司在宜宾市翠屏区、宜宾县、屏山县等地建立茶叶基地,从茶园管理到鲜叶采摘再到初加工,都派技术人员指导,严格把好质量关。

2000年初,公司再次改名,成立四川省叙府茶业有限公司,总投资达到2400万元。

此后几年,颜泽文深刻感受到做大做强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集团化发展才能改变川茶“多小散乱”局面。

2013年10月,四川叙府茶业有限公司整体改制,四川省国投公司和宜宾市国投公司注资入股,成立了川茶集团。

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一届四川国际茶博会上,首次开展了“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评选活动,经过茶博会组委会组织相关专家对全省茶叶主产市、多家龙头企业的产品和茶样进行重重评审,“叙府龙芽”牌绿茶荣获“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奖项。

助力乡村振兴

在不断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公司始终坚持与茶农利益捆绑在一起,助力扶贫与乡村振兴。

特别是近年来,川茶集团积极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充分发挥川茶千亿产业排头兵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创新投资管理模式、经营管理模式、产教融合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川茶产业标准化、川茶产品特色化,依托乡村特色产业优势资源,通过产业帮扶、村企共建共兴,助推“川茶产业振兴、百姓共同富裕”,确保“川茶兴千村”行动取得实效,实现产业增产、茶农增收、企业增效。

截至目前,川茶集团已带动3个县(区)建设标准化茶叶基地30万亩,带动10余个加工企业提档升级,带动近20万户茶农持续增收。

颜泽文表示,川茶集团践行“川茶兴千村”行动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全茶产业链融合发展让基地茶农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通过“川茶兴千村”可以加快川茶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助力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擦亮川茶金字招牌。

(□《民生周刊》记者 严碧华)

来源: 豪吃的美食,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