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黄山哪里可以买到好的毛峰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被喜茶吊打!最让中国人骄傲的传统行业,竟不堪一击?

    来源:金错刀

  白酒和茶叶,可以说是中国最传统的两个行业了。

  但两者境遇,天差地别。

  白酒扛把子茅台,市值超两万亿,比可口可乐还高!

  而中国最大茶企天福茗茶,去年营收才18亿,还不如中小型白酒企业...

  别说是白酒企业,喜茶都能碾压天福茗茶——根据券商测算,喜茶2019年收入超过40亿!

  同时,中国茶企的利润也少得可怜。

  2018年6月,人民日报就发过一篇文章,叫做《万家中国茶企,为何利润不及一个立顿?》,一语道破尴尬。

  中国做了几千年的茶,到头来还不如一个卖茶包的英国品牌,的确尴尬...

  中国茶叶,真的不行吗?

  尴尬的中国茶:

  全球第一,却不被世界认可

  说中国是茶叶大国,谁也不会有反对意见。

  首先,产销量全球第一!

  中国有近7万家茶企,2019年中国茶叶产量为279.33万吨,占了全球产量半壁江山;销售额为2739.5亿元,也是全球第一。

  其次,中国茶的种类之多、品质之高,同样毋庸置疑!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绿、红、青、黑、白、黄6大茶类的国家,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特色茶饮,例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安化黑茶、安吉白茶...

  那些只会盯着红茶的西方人,打死也想象不出中国茶的复杂。

  但是,在世界上,中国茶却没有什么存在感。

  例如,虽然茶和茶文化都起源于中国,但很多西方人一提到茶,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中国,而是日本。

  在出口时,中国茶叶的均价也不如日本,甚至连法国、德国、巴西、斯里兰卡都比不上。

  所以在国际市场,鲜有中国茶的身影,一直是英式红茶或日本抹茶在大行其道。2016年,中国7万家茶叶企业出口总额为14.8亿美元,还不如立顿全球销售总额(30多亿美元)的一半!

  为什么中国茶的影响力这么弱?

  一个关键原因:有品类,没品牌。

  一直以来,中国都缺少一个强有力的茶叶品牌,为中国茶打出名堂。

  你让中国人列举中国十大名酒,他会说出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品牌,但要让他说出十大名茶,他就只能说出龙井、铁观音、大红袍、普洱等茶叶品类了。

  非要让他说出几个茶叶品牌,十有八九将一脸懵逼。憋到最后,可能只能想起广告打得最凶的小罐茶了。

  中国人都不知道,更别说外国人了。

  为什么中国人对中国的茶叶品牌不熟,答案也很简单——生意都做得太小了!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茶叶企业发展报告》,2017年,只有87家茶企的总资产超过1个亿,6家企业总资产超过10亿。

  在A股的4000多家上市公司里,你能看到卖白酒、卖红酒,甚至卖奶茶的,但就是看不到卖茶叶的。

  而那些在港股、新三板上市的茶企,过得也并不好。

  坪山茶业更名为区块链集团,后被勒令清盘;茶叶上市公司老大天福茗茶,刚走出规模增长泥潭,又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在新三板挂牌的八马茶业、七彩云南等,则集体终止挂牌。

  所以别说和年营收200多亿元的立顿比了,中国茶品牌的国际知名度还不如印度、斯里兰卡的茶品牌。

  明明坐拥全球最大市场,中国茶企为什么这么不给力?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立顿?

  中国为什么很难出现像立顿这样的大品牌?

  刀哥认为,恰恰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茶文化,成为了中国茶叶品牌做大做强的绊脚石。

  想喝好中国茶,太难了!

  1.种类太多,记都记不全...

  中国茶叶市场和餐饮市场很像。

  例如海底捞是中餐领头羊,但在整个餐饮市场所占的份额,仍微不足道。

  因为中餐极具地域性,每个地方都各有所爱。某个菜在当地被疯狂追捧,换个地方可能就难以下咽。

  茶叶也一样,众口难调。

  比如北方人普遍爱喝铁观音、花茶,广东、福建人习惯喝乌龙、普洱,江浙爱喝绿茶、龙井。

  这也是为什么立顿能一包红茶打天下,中国茶品种却多到记都记不全。

  单说绿茶,就有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多十多种名茶。

  再看产地,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本地特色茶,本地化程度非常高。

  简而言之,中国茶企因为地域成名,也因此限制了成长空间,大都只能做个地头蛇。

  2.学会喝中国茶,堪比高考

  喝立顿毫无难度,不过是找个杯子,倒热水放茶包。

  说实话,喝立顿就像喝饮料,谁会觉得喝饮料有难度?

  喝中国茶就不一样了,从选茶叶、冲泡,再到储存,都有一定门槛,想想就令人头大——喝中国茶,你得做好被笑话的心理准备。

  选茶叶,得会看品类,再看价格,最后选产品和品牌。

  但是,很多人常常连绿茶、红茶、乌龙茶都分不清...几十块一斤的茶叶和几千块的茶叶,普通人可能既看不出区别,也喝不出区别。

  用户没有品牌忠诚度,品牌谈何壮大?

  冲泡时,因为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茶性,所以你得会顺应茶性去冲泡,才能发挥它的口感、香气、汤色。

  所以泡不同的茶,不仅手法不同,就连水温、茶具也有讲究。

  此外,很多茶叶品牌还喜欢引经据典,扯上茶文化,更是直接劝退普通人。

  种种门槛,高到好像随时要让消费者出洋相,太不友好。

  3.你永远买不到一模一样的茶叶

  立顿之所以能畅销世界,最重要的是做到了茶包的标准化。

  不论原材料来自哪里,立顿都能配出统一的口感,直接无视季节性、地域性和口味的限制。

  反观中国茶叶,处处“不标准”。

  比如原料,来源太复杂了,消费者很难判断品质。影响原料的因素有:

  原料产地:有核心产地、附近产地、以及非原产地之分;

  采摘标准:有独芽头、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等之分;

  采摘时间:有明前茶、雨前茶、夏茶、秋茶等之分。

  ......

  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原料品质,最终影响成品茶品质。

  还有加工环节,标准化程度更低。

  就像中餐普遍依赖大厨,以小农生产为主的中国茶叶,对制茶师的依赖也很大,制茶工艺几乎和制茶师的经验直接挂钩。

  所以小罐茶在营销时,就把制茶大师搬出来为自己背书了。

  但是,就像厨师一样,每个制茶师的手艺注定不同,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候的手艺也有差别。

  到消费者嘴里,就是品质不稳定。

  口味都难以统一,还谈什么连锁,做大做强?

  因为原料、工艺等环节的不标准,所以连最后的定价环节也不标准。

  不像烟酒价格一目了然,茶叶的定价极其混乱。生产成本几十块钱,能炒到上百块、上千、上万块,甚至几十万,比如普洱茶。

  关键是,普通消费者还缺乏相应知识,很难辨别价格是否合理...

  或许买完后,他都还在琢磨:是不是被忽悠了?

  以上这些由茶文化导致的高门槛,对于多年饮茶的人来说或许不算什么。

  但对于普通人,尤其年轻人,买茶喝茶之前还得学习,太反人性了,肯定不如喝奶茶痛快。

  得不到普通人的支持,那么做“中国立顿”就只是无稽之谈。

  中国出不了立顿,不是什么坏事

  茶叶大国,却没有茶叶大品牌,听起来似乎有些凄凉。

  刀哥认为,大可不必。

  中国茶叶可以标准化,宣传可以很给力,但也未必是好事。

  一直主打“大师品质”的小罐茶,就是标准化高手。产品上,统一的小罐、统一的规格和重量;价格上,全国统一定价,线上线下同价。

  小罐茶,成功把茶叶从农产品变成了商品。

  但是小罐茶一直饱受质疑,被很多人认为是在收“智商税”。

  例如曾经就有人根据小罐茶销量,通过计算得出小罐茶的大师需要全年无休地工作,每天炒出220斤净茶,是顶尖茶娘的5倍多。

  这样的小罐茶值得学吗?

  还有立顿,值得学吗?

  有网友说:中国茶要都像立顿那样,恐怕茶文化早就灭绝了。

  还有网友说:曾经我一直以为对外国茶的诋毁,是国人自我感觉良好。直到我喝了几次外国茶,才知道...还真不是诋毁,外国茶真得很难喝!

  中国出不了立顿又如何?中国已经有了数不尽的好茶。

  虽然数不清的茶叶品类,让中国茶叶很难做大,但正因为多样性,中国茶才会像中餐一样,充满惊喜。

  中国茶叶能让几亿人乐在其中,为之骄傲,比创造一个大企业,意义大多了。

  而且,我国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7000万人,甚至还带动了大量农村人口就业和大批贫困县发展,以贵州为例,该省2019年涉茶人员人均收入10699元,其中贫困户人均收入5722元,带动17.5万人脱贫!

  虽然没人做大做强,但比起国外只是肥了资本家的腰包,我国茶产业藏富于民,意义又大多了。

  把中国消费者和茶产业从业者的利益最大化,才是最重要的。

  此时再看“7万家中国茶企,不如一家立顿”的说法。

  照这个思路,你还可以说“中国八大菜系,不如一家肯德基”“法国一万家酒庄,不如一家茅台”,十分荒谬。

  不同商品不同层次,不用强行比较。

  所以,中国茶叶没有大品牌,外国人不认可中国茶叶,没什么大不了。

  如果事事都想得到外国认可,中国人的日子没法过了。

  注:内容源自金错刀,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最早春茶是什么茶,2022年最早上市的新茶是什么茶?

春暖花开,小草发芽,花朵开放,春天不仅欣赏到这些春景,更是有春味,春笋,菠菜,各种野菜。在春味中,就不能不说春茶了,春茶是很多喝茶人的最爱。说到春茶,那你知道最早春茶是什么茶吗?产于哪里?最早上市的新茶是什么茶?


今天是2月17号,雨水节气还没有到。全国很多地方还是春寒料峭中,就像今天的合肥,还是飘起了雪花。气温也是零度以下了,而像江南茶区,差不多今天也都是这样的天气。所以江南茶区的茶叶采摘时间,每年可能都要在清明前半个月才会采摘。

说到新茶上市最早的地方,最早春茶是产于哪里,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想到。那就是贵州。上次也是说到过,中国十大名茶,可能有一半贵州也都有种植。那是因为贵州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很好,很适合茶叶的生长。


像贵州好像每年元旦的时候就有新茶上市了,贵州也是准备打造“最早春茶”的概念。像普安,水城等还会进行贵州绿茶第一采活动。新年采新茶,现在是当地的一个宣传活动了。普安县江西坡苗寨茶园海拔1200米,处于北纬25度左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喝茶的人也是知道,现在很多朋友圈已经在晒新茶了,特别是有晒龙井茶了。很多人在纳闷了,浙江那边的龙井茶还没有上市啊,就算是乌牛早,还有龙井43号,也还没有上市啊,那么龙井新茶是哪里来的呢?


其实啊,很多新茶都是来自贵州,然后再采用龙井茶这样的工艺。很多人也是发现了,虽然是有龙井茶的茶形,可能茶形还是特别好看,可是茶味却是寡淡。只是作为新茶品尝一下可以,但作为家里长期喝,感觉还是少了一醇厚的味道。

而像贵州本地的茶,这几年也是在2月前后就会有采摘了。普安白茶,湄潭翠芽,都匀毛尖,绿宝石等贵州本地区都会有采摘,而像当地种植的外地茶品种,如黄金芽,白茶,龙井,碧螺春,毛峰等,也都差不多这个时候进行采摘。


春茶虽好,可是买茶也不要因为她是最早春茶,而多买,一般最早的茶,很多都是这样的一个概念,实际真的没有那么好喝。不管什么样的茶种,如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这些,最早上市的茶,肯定不是核心产区的。所以自己喝茶还是要注意一点。

来源:宠物小可爱哟

图片:头条欢迎来找茶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头部茶企是怎样练成的?

  这几年,茶行业涌现了诸如小罐茶等新的品牌;还有喜茶、奈雪の茶之类的新式茶饮;而跨界品牌,例如瑞幸的小鹿茶、星巴克的Teavana等,都给茶饮市场带来了许多惊喜,加上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养生、健康,以及茶叶被赋予的礼品属性,市场似乎在扩大。  

  茶饮的巨大市场需求,带来茶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导致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最具传统代表的茶企,承受着行业内外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西式饮料虎视眈眈、果蔬草本环伺左右、新兴茶饮异军突起。传统茶企如何在观念桎梏与攻守定势中突围?数万茶企如何谋定而动,决胜千里?

  手握金山,巨头缺失

  作为茶的故乡,中国在茶叶生产上拥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多年来,我国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长江上中游特色绿茶、西南红茶和特种茶等4大优势区域,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绿、红、青、黑、白、黄6大茶类的国家,同时是全球最大的产茶国和茶叶消费市场。  

  现在,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茶,正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进入黄金发展期。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健康消费理念的普及,年轻消费群体日渐崛起,中国的茶叶消费市场发展迅猛,预计2020年结束,中国茶产业将突破万亿规模。

  然而,中国茶市场却面临着“有品类但品牌弱、集中度低、尚缺巨头”的困境。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武夷岩茶、安吉白茶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区域名茶涌现,但却鲜有知名的茶企品牌。不难发现,中国茶企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亟待突破的瓶颈也不少,茶企如何精准定位便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新时代的品牌竞争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商业竞争环境不断演变,茶行业也不例外,逐步踏上了企业化运营和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化之路。整体来讲,可以分为3个阶段:

  工厂时代(产品为主)

  指20世纪20年代前后,由于商品供不应求,工厂生产什么,顾客只能买什么,企业竞争的核心地点集中在工厂,产品为王。

  市场时代(渠道为王)

  20世纪50年代以后,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产品的极大丰富、产品数量的急剧增加,供求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市场上卖什么顾客就会买什么,竞争的主战场由工厂进入市场。企业营销的焦点在抢占市场空白和争夺渠道资源上,经销渠道成为主导竞争的重要因素。

  心智时代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大大推动了产品创新,产品的差异化越来越小。随着产品爆炸、信息爆炸、传播爆炸,顾客对商品的选择愈加困难。这时候,竞争由市场时代进入心智时代,顾客心智中有什么他才会买什么。于是,竞争顾客心智就成了营销制胜的关键。

  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定位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这里不得不提在茶行业中异军突起的“小罐茶”,通过瞄准都市中产阶级消费者对茶产业“不透明”的痛点所在,以消费品思维为核心,用统一等级、统一价格、统一规格,为消费者建立起了好茶认知和选择标准,一举占据用户的心智!  

  不难发现,小罐茶在坚持工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模式之外,在产品端特意淡化了茶叶品类和产地的概念,邀请日本知名设计师神原秀夫设计研发食品级铝材小罐包装、第一代APPLE STORE的设计师Tim Kobe设计体验店,通过别出心裁的设计、精致的包装,向市场展示:小罐茶既代表茶叶的专家,又象征着一种时尚的、都市化的生活态度,更加符合年轻消费者的审美。

  用小罐茶自己的话说,小罐茶的逆袭本质是用户思维和消费品思维的胜利。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次行业的品牌升级:换位思考,以消费者认知为出发点,提供市场空缺的产品,抢占消费者心智,进而抢占市场制高点,跳出竞争的红海,获取更高的品牌溢价。 

  图片描述  

  茶企定位,何去何从

  福建是中国的茶叶主产省之一,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着诸如产品同质化明显、技术壁垒影响大、茶叶生产率低等问题。面对共同的市场环境,福建茶企出路何在?茶叶品牌又该如何定位?在此之前,我们应明确“定位”的概念。

  定位是什么?

  定位并非我们常说常用的物理定位GPS,也不是大部分人常挂在嘴边的市场定位、人群定位、产品定位、价格定位或渠道定位。商业中的定位(Positioning)与界定不同,它是一种新的营销思维和理念。

  杰克•特劳特于1969年革命性地提出了“定位”观念,指出商业竞争的地点发生在心智,企业必须在外部市场竞争中界定能被顾客心智接受的定位,回过头来引领内部运营,才能使企业产生的成果(产品和服务)被顾客接受而转化为业绩,由此开创了全新的营销战略理论,被美国营销学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 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

  如何做到与众不同的定位?

  定位理论的开创者认为,企业和品牌在定义自己的时候,多数是从自身出发去讲述“我是谁”,但事实恰恰相反,企业或品牌是什么,取决于潜在消费者认为你是什么。

  因此,定位是“让品牌在顾客的心智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使品牌成为某个品类或某种特性的代表品牌,这样当顾客产生相关需求时,便会将该品牌作为首选。其以竞争为导向,以赢得顾客的优先选择为最终目标。

  为什么要学习定位?

  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赢得顾客选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我们迎来了一个媒体暴增、产品暴增、广告暴增的信息大爆炸时代。光靠产品、渠道、技术、规模或人才已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企业间的竞争中心已转移到顾客心智了。

  回想一下,当你准备购买一种产品时,是否早已想好了要买某个或哪几个品牌的产品?当你在网上购物时,是否直接就输入某品牌的名字进行搜索?当你去便利店时,是否询问过店员某某品牌的商品摆放在哪里?

  正如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所说:“顾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失去了顾客,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只有当顾客愿意购买商品和服务时,企业才能把经济资源转变成财富。”因此,顺应顾客认知、让品牌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就显得尤为重要。  

  △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要成就一个成功的品牌,首先要对品牌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比如目标消费者的定位、价格的定位、产品特点的定位等。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打破“有品类、无品牌”困局,成就中国高端绿茶领导者——竹叶青茶业。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的行业数据对比显示,从2007到2019年间,竹叶青始终在全国高端绿茶市场占有率上位居第一,连续十二年高端绿茶销量领先。

  22年来,竹叶青在垄断相关产业资源的基础上,并未选择走传统深化品类之路,而是在“质量+文化+品牌”理念的指导下,从建立高端绿茶认知、定价决策取舍、建立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进行自我定位,让竹叶青品牌从品类同质的窠臼中走出,创造了高端绿茶的品牌,也创造了有效应对品牌、品类纷争,走产业营销之路的新模式,极具经典的样板意义。  

  市场在变,消费者在变,茶企面对多重竞争,而且竞争不断进入深层和精细的阶段,茶企在普遍弱小、资金有限、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应该尽快做出自己的选择,明确自己的定位。

  因为专注,才可能专业;只有专业,才可能建立自己的优势,依靠专注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聚焦自己的精力和有限的资源,加快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专注的茶企必将在产业升级和行业变局的发展大潮中被淘汰出局。  

  因此,当企业面对重重困境时,该如何突破重围?如何打造差异化,实现与众不同,掌握定价权?

  2020年6月20-21日,广州昆仑定位培训《战略定位班》福州站第三期开班,导师团队系统地梳理了22年的实操经验,为企业输出制定战略定位的方法和工具,让您掌握打造品牌的关键思维。

  来源:说茶ShowCha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