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黄顾的白月光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中国哪种茶的名字最美?

中国作为茶叶之乡,茶文化的历史悠久,中国人与茶叶之间的感情也十分深厚。茶叶,不仅赋予了中国人从古至今的一种健康的饮食习惯,更贯穿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茶叶,是自然的创造;茶叶的名字,是中国人对自然的回报。许多茶的名字,没喝茶已然沉醉。



绿茶

峨蕊


峨蕊,产自峨眉山,形似花蕊,又名雾里青。


传说峨眉山峨蕊崮中,住着一位峨蕊仙子,是一株得道万年的茶树。一茶农偶遇仙境茶林惊动仙子,仙境茶林瞬间化为茶苗,茶农遂将茶苗种在峨眉山中,就是后来的峨蕊茶。


黑茶

月光白



月光白,又名月光美人,上片白,下片黑,犹如月光皎皎。


传说此茶在夜里,就着明月的光亮,采摘嫩芽为原料,并且从采收到加工完成,均不能见阳光,仅在月光下慢慢晾干,且采树的均为当地美貌年轻少女,故得名“月光美人”。


乌龙茶

铁观音



铁观音,形沉似铁,美如观音。


传说安溪有位书生叫王士让,生平喜好搜集奇花异草。王士让在南山麓筑书房旁的层石中发现一株茶树,枝叶茂盛,圆叶红心,异于寻常,遂将它移植到花园中精心培育。这株茶树成茶乌润肥壮,气味超凡,冲泡后,香气馥郁,滋味甘醇。后王士让奉召上京,拜谒礼部侍郎方望溪,馈赠该茶树制成的茶。方望溪品后大加赞赏,遂献给内廷。乾隆饮后甚喜,召见王士让。后乾隆御赐茶名“铁观音”。


乌龙茶

透天香



透天香,又名黄金桂,汤色金黄色,有奇香似桂花。


咸丰年间,安溪罗岩茶农魏珍到福洋探亲,路过北溪天边岭时,看到路边石缝间长着两株开花的茶树。便折下枝条带回家植于盆中,并压条繁殖,精心培育后单独采制,请邻居品尝。众人见此茶未揭杯盖已奇香扑鼻,遂盛赞为“透天香”。


红茶

金骏眉



金骏眉,汤色金黄,茶叶形状似眉毛。


茶名是人工合成,取茶汤的“金”色,取研发者的“骏”,取茶形状似“眉”毛。金骏眉大概是一个穿越的公子哥,盘着发髻拿着折扇,英气逼人。


乌龙茶

不知春


不知春,依据节气“立春”名而来,春过始发芽。


传说有个叫寒秀堂的书生,平生爱茶如命。听人说武夷山山美、水甜、茶香,便去游历。但到武夷山时谷雨已过,春茶采摘已毕,只能游玩山水。在天游峰下忽闻奇香。顺着香味走去,发现岩洞里长着一株大茶树。树叶肥大,满树郁葱。寒秀堂感叹:“春过始发芽,真是不知春哪!”一位采茶姑娘听得此话,遂将此茶定名为“不知春”。


也许正是错过了春收的发芽,它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香气,既有名丛之大气,又有水仙的厚重浓郁,也成为目前武夷岩茶不可多得的最佳香气之一。


白茶

白牡丹



牡丹艳丽珠香,朵朵饱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如果有一朵白色的牡丹在茶杯中绽放,又是何等惊艳呢?


白牡丹茶,把花的盛气与茶的素韵融合在一起,被水冲开时犹如牡丹蓓蕾的初放而得名。


茶叶绿身裹白毫,泡出来的滋味芬芳,这口清甜,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绿茶

千岛玉叶



千岛本为地名,美誉“千岛之湖”。千余翠岛,群峦叠嶂,隐于秀水之中。湖水晶莹如镜,湖中鱼跃千岛,岛上绿荫成林,空气清新怡人。


玉,象征着水润透亮,玉叶为名,可见此茶叶色莹润翠绿,吸收了千岛好水好土的营养,以福地养好茶。


“千岛玉叶”一名,既显来地,又明去处。源自山清水秀之地,回归茶本味之形。


绿茶

羊岩勾青


岩上茶园,高山云雾弥漫,乱石林峰,空气也带着丝丝甜意。


勾,是形也是工艺。外形微卷,犹像书法中铿锵笔法“一勾”,下笔有力,行笔张弛,提笔一收,就是茶叶紧实的形状。


勾青,则如国画上色,青翠有别于绿,更素更雅,滋味定是香高气爽。把外形的腰圆成色比喻成绘画书法的骨风淡雅,是中国人对茶和生活艺术的提炼。


绿茶

松阳银猴



只看名字,很难想象这是一款绿茶。产地松阳,生态环境已是得天独厚,天然品质优越,它却以“猴”定名,实在风格独特。


“银猴”是猴,浑身白毛,身形矫健,其爪细骨却锋利;“银猴”作茶,身披白毫,条索粗壮,卷曲如弓。


冲泡起来,活灵活现一只“小银猴”在杯中跳跃。


绿茶

敬亭绿雪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自古以来就吸引着多少文人墨客前来作诗吟赋,悬崖峭壁穿云雾,闲情逸致作文章。在此名山之上,产出来的茶叶自然不差,只是它为何称作“绿雪”呢?


传说,“绿雪”是位心地善良的采草姑娘,她擅长用嘴采茶,然后再吐回怀里。茶叶贴着人的身体,既有了茶的清香,又有少女的幽香。



当地有个小官看上了她的美貌,便将她拐去纳为小妾,还为她筑了一座香台、一只大鼎。绿雪必须在香台上表演她的技艺,身边的大鼎煮沸,产生烟雾缭绕的效果。


人们闻讯都来品茶欣赏,绿雪姑娘却在人们的叫好声中纵身跃入大鼎之中,与香茗化作一锅碧汤。后来为了纪念她,便将这款茶称为“绿雪”。


名字有浪漫的传说,也有外形的概括。见过敬亭绿雪干茶的人,都会发现它形状挺直饱满,稍露白毫。翠绿色的叶片上飘着“白雪”,可谓茶如其名。


红茶

竹海金茗



竹林成海,郁郁葱葱,丘陵起伏间,茂密连绵,是翠洋一片。竹海是绿色的,却孕育一种出乌润金亮的红茶。


金茗是色泽,茶干乌润披金毫;形状紧细又如竹子,秀丽有劲,稍显锋苗。


竹海产金茗,卧虎藏龙,香气持久如竹声萧萧,彰显着自然界万物各异却又和谐共生的景象。


黑茶

金瓜贡茶



多年陈放的茶芽,呈金黄色泽;

独特造型工艺压制,犹似南瓜;

历史曾为上贡朝廷专制,贡级地位;

金芽、瓜形、贡级,但它仍是茶,仍是普洱茶的滋味。


据说,北京故宫博物院也保存着一沱金瓜贡茶,作为现存陈年普洱茶的极品,被称为“普洱茶太上皇”也绝不为过。


绿茶

休宁松萝



休宁松萝,产于安徽休宁松萝山,色绿、香高、味浓。


明洪武年间,松萝山让福寺香火极盛,门前摆两只水缸。缸里长满绿萍,水绿如翡翠。一香客看到愿重金购买。约定三日后来取。僧人怕水缸被偷便洗净搬回寺内。香客来取时却说水缸宝气已失,让僧人将倒水的地方种上茶树,后此茶起名为“松萝茶”一代一代往下传。


绿茶

舒城兰花



舒城兰花,外形似兰草,冲泡后如兰花开放,有特有兰花清香。


传说齐云山脚下有一庄园主叫李占山。李占山想强占使女兰花,兰花逃到蝙蝠洞旁。洞外绝壁石缝中长着一棵茶树,清明时节摘下嫩芽叶借锅炒干售卖为大家所喜。后被李占山霸占此茶,兰花坠崖而死,次年茶树枯死。后李占山被杀头,兰花坠崖的地方再次长出茶树,为纪念兰花而得名。


绿茶

日铸雪芽



日铸雪芽,产于日铸,芽细而尖,遍生雪白茸毛。


日铸茶始盛于北宋,历代多有文人为之赋诗写文。最早有欧阳修称“两浙之茶,日铸第一”,又有陆游“囊中日铸传天下”之句等等,不可胜数。康熙下江南尝日铸茶,喜之,为贡茶。


绿茶

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条索舒展,形似兰花,色泽翠绿,香气鲜爽持久,有兰花香。


史载明朝大司马鲁山公(孙晋)宦游时得异茶籽,植之龙眠山之椒园。于是,椒园茶与顾渚、蒙顶并称,跻身“贡品”之列,时称椒园茶,又因其冲泡后形似初展花朵,又名“桐城小花”。


绿茶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


碧螺春茶已有千年历史,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康熙年间,康熙视察时品尝此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故题名“碧螺春”。


绿茶

峨眉竹叶青



峨眉竹叶青,茶叶形似竹叶,青秀悦目。


1964年4月,陈毅来到峨眉山,在山腰的万年寺憇息。老和尚泡了一杯新采的绿茶送到陈毅手里,一股馨香扑鼻袭来,陈毅笑盈盈地喝了两口,劳倦顿消,遂取名“竹叶青”。


乌龙茶

凤凰鸭屎香



凤凰鸭屎香,茶香惑人,茶农怕被人偷去,便称是鸭屎香。


大乌叶单丛茶原本从乌岽山引进的,种在“鸭屎土”(黄土壤)茶园里,长着乌蓝色的茶叶,叶长了似刚亩(学名鸭屎脚木)的叶一样。乡里人喝过这种茶之后都说这个茶叶香气好,韵味浓,纷纷问是什么名丛,什么香型。茶农怕被人偷去,便谎称是鸭屎香。大俗即大雅。


造物有灵且美,茶名之美,

代表了取名人的寄望、

茶叶的特征、自然的馈赠,

更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品茶时思忖茶名,越发见茶趣。


你听过最美的茶名是什么呢?




--文章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代州官县官与蒙顶山茶丨黄云鹄与蒙顶山茶


十五、黄云鹄与蒙顶山茶

 

()生平与成就

黄云鹄(1819年-1898年),字翔云,湖北省蕲春县青石岭乡大樟树村人,为北宋大诗人黄庭坚第17世孙、近代国学大师黄侃之父,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著名学者、经学家、文学家、书画家和散文家、琴师。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出身,历任四川雅州(今四川雅安)太守、四川盐茶道、成都知府、四川按察使等职,一生为官清廉,有“黄青天”之美誉。因与当时官场不同流合污,得罪了权势,官越做越小, 最后辞官返籍,回湖北潜心经学、书法,历任湖北两湖、江汉、经心三个书院院长,为晚清重臣张之洞密友。他的书法近似先祖黄庭坚,楷、篆、隶、行俱佳,特精于小字,题写的崖刻碑记苍劲雄健,笔势磅礴庄重,在四川留下不少墨迹。黄云鹄擅长于诗文创作,特别是散文效法唐宋,深得“八大家”为文要领,一生著述甚丰,传世著作有《归田诗抄》、《学易浅说》、《清画家诗史》、《益州书画录续篇》等;编纂的《粥谱》流传甚广。



() 黄云鹄在蒙顶山留下的墨宝赏析

黄云鹄于清穆宗载淳(1862—1874年在位)同治九年(1870年)任雅州太守,因忙于事务,虽常品蒙顶山茶,却无暇去蒙顶赏景品茗。至第五年,即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十五日,才得以清闲,在名山县令李洪钧和友人陪同下登蒙顶山,“五载望蒙山,客冬始登顾”。此时初冬正值时节,当日晴空万里,正是“天无纤云水清澈”,但见蒙顶山青山绿水、茶畦连绵,猴鹿嬉戏于山林、雀鸟鸣唱于溪涧,一派诗情画意的山水茶园图呈现眼前,让人流连忘返。他在山顶品了蒙顶仙茶,感慨万千,要求管理好茶园,多增加山区人民的收入、多为国家交纳税赋,因此作诗《蒙顶留题》:“天遣我西来,汉嘉节两驻。五载望蒙山,客冬始登顾。山灵勿相笑,游非政先务。 边静岁丰和,重游补前误。解渴咽仙茶,涤烦沃甘露。 更喜四山青,云芽千万树。 利泽资山氓,辛勤助王赋。寄声管领人,随时好培护。”



到了下午,黄云鹄一行到达山顶西南侧的永兴寺,永兴寺主持道乾出来迎接,备茶、备斋、备房,邀其夜宿一晚。第二天一大早,黄云鹄对道乾说:“我昨晚梦见寺院前一巨石发出五彩霞光,而寺前照壁上面却空空如也,请问是什么玄机?”道乾说:“该照壁是其师爷清正始建于道光三年(1823年),建好后先师没有在上面题字刻联,说五十年后会有一贵人来题,今天刚好五十年,终于迎来了贵人来,看来有缘人就是贵人啊!”黄云鹄听后哈哈大笑,在场的人都非常惊讶。道乾吩咐小和尚拿来笔墨纸砚,黄云鹄欣然题写了一个大的“福”字,并又在大字旁题记这件奇事:“予游蒙山,宿永兴寺,梦巨石,现此数字。醒,以语道乾。僧曰:寺前有数丈石壁,尚未书,前僧留待百有年矣。请即书此。予念此数言,虽未能免俗,然意愿广博,称上宗福田之旨,且与予号隐含,遂书之。同治十一年十二月朔建南道使者祥云氏黄云鹄记。”后来,道乾请匠人将字全部如实刻在了照壁上,至今尚存,成为一桩美谈。 

 

由于白天游览很是尽兴,大家感到很累,晚餐后各自早早休息。加之山林寂静,很快他人便进入梦乡。蒙顶山终年多雨、云雾缭绕,难得有十五看到圆月之景,而远在他乡的黄云鹄却怎么也睡不着,起得身来,来到永兴寺大雄宝殿前院坝、石楼走廊上,欣赏蒙顶山夜景:是夜皓月当空,万赖俱寂,银色月光洒向蒙顶山,树林茶园似披上一层薄薄的白霜,漫步院中,月影相伴,肃寂寒深,宁静清心,似被此山、此茶、此月洗涤。为不辜负这良霄美景,他取出了竹箫,和着这月色,一曲舒缓、悠扬的乐曲响起,声音如诗如梦,传遍了整个寺院,传到了寺外的山林、茶园,引来了山中鸟儿、野兽的鸣叫和唱,如同一首森林交响曲,奏响一曲天赖之音,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于是作诗《石楼下吹箫》以记:“天无纤云水清澈,五载雅州无此月。 我来蒙顶夜吹箫,惊起山灵叫奇绝。静极寒深未忍眠,绕楼徐步看银魄。” 



第二天,黄云鹄又乘兴游览了永兴古寺,了解到永兴寺建于三国,宋时称 “蒙龙院”,因战争毁坏,明代、清代又重修等历史,特别是西域高僧不动禅师仰慕圣山,在此寺驻锡修行,除日常佛事活动外,同时研究佛教教义,创《蒙山施食仪轨》,成为海内外大乘佛教寺僧每日必修功课,佛教界影响深远。于是又在石楼留下了楹联:“我留三日愧无玉带镇山门,佛去千年剩有珠缨辉宝塔。”同时,颁写了建昌道谕:“少蒙五顶山下,有寺名曰永兴; 实为雅名胜地,护持全赖山灵; 我有两言留镇,阇黎檀越同听; 出家分家可鄙,入寺扰寺堪憎; 违此两戒神怒,鬼责更犯官刑; 名胜人人宜惜,兹寺庶几永兴—同治十二年冬月十五日示 ”,要求各地香客要遵守寺规,爱护寺庙财物,违者将会受到处罚。今你若到永兴寺参观,仍能看到此碑刻和黄云鹄诗碑、告谕、楹联等石刻十多幅。

 

当时,黄云鹄这位原京城兵部主事(二品官)贬到雅州当知府(五品官)后又在地方一直任官,得不到提升,其心情可想而知。他与蒙顶山高僧们交流参禅,内心有了较大的开悟,于是留墨宝《心命歌》以劝善:“命好心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中途夭折了。心好命不好,天地也相保。心命最不好,贫贱受烦恼。” 对官场尔虞我诈、吸榨百姓民脂民膏的事,希望于佛家的因果报应,作《问弥陀》:“为善者朝朝不乐,作恶者夜夜兴歌。作福者家无半点,造孽者偏有钱多。便为此事问弥陀,弥陀无言对答我。两旁罗汉笑呵呵,但看他将来结果!”其中《心命歌》刻于甘露井和皇茶园之间的路旁,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反复斟酌,大有裨益。



黄云鹄后来担任四川按察使期间,曾经又到了名山,再上了一次蒙顶山。因岁月不饶人,70岁的他已策杖登山、腿脚乏力、犹豫不前,感到正如在官场上伸张正义独木难支,力不从心。他又到永兴寺住宿,作《永兴寺留题》:“再宦邛南路,蒙山欠一游。良辰值初腊,绝顶豁吟眸。石罅仙茶老,云根古柏遒。高寒浑不觉,归杖且夷犹。”世事沧桑,几经沉浮,身心疲惫,两次游览,感慨迥然不同。

 


十六、赵懿与蒙顶山茶

 

()生平与成就

赵懿(1854年-1896),字渊叔,又字悔予,号延江生、南湖,赵廷璜和郑淑昭的次子,赵怡兄弟。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他曾三次赴京应试均落第,后纳资捐官,以知县衔管理四川云安厂官盐,光绪十六年(1890年)任名山县知县,历任两届,卒于官,年仅43岁。他才艺俱佳,喜作诗,跌宕有奇气,有神韵遗风,对经史、百家、训诂、堪舆、金石之学,无不精通;喜交游,多与名士唱和,名声远传川黔之外;工书画,书仿北魏,画工人物,均极秀雅。在蒙顶山智矩寺下,现存赵懿题写的“蒙山”二字,可谓遒劲有力。他一生著作宏富,有《延江生诗集》12卷、《梦悔楼诗余》2卷、《友易》2卷、《名山县志》15卷、《诗微》等。


 ()赵懿赵怡兄弟与蒙顶山茶的渊源

光绪十六年(1890年)起,赵懿始两任名山知县,勤政之暇,他涉历山川,咨询耆旧,搜检故牍,博稽群书,数月即“政事修举”,政绩颇丰,人民爱戴。期间,他亲自参与并规范贡茶采摘、制作、包装、运送标准及程序,并详尽记入《名山县志》,为后人研究蒙顶贡茶提供了宝贵资料,对蒙顶山茶文化特别是文献方面,可以说是功不可没。1891年,他邀请时任新津县令的兄长赵怡来名山主持编修《名山县志》并亲自参与资料收集和整理编纂。由于无前人可循,修志难度很大。赵懿在《名山县志·序》中说:“当其时,渊叔(赵懿字)筑亭廨舍东圃,陈书满室,狼藉纸砚,文书所断之罅,辄入坐其中,究肆而博参,掇幽而搜佚,虽至夜分灯,不少辍”,勤勤恳恳,废寝忘食。同时,每出行,询问民风民俗、山川脉络、溪涧经流、古老传说、断碑荒碣、破牍零笺,披星而出,戴月而入,有所得辄手录之”。光绪十八年(1892年),《名山县志》成书,共十五卷,是名山至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县志。据载,名山建县于西魏废帝二年(553年),迄今已有1400百多年的历史,但修志始于何时,典籍无证。清康熙六十年( 1721年),知县徐元禧修撰的县志三十六卷,后170年无以继之。乾隆年间,县宰高第也曾撰修县志,可惜均失传。赵懿所修光绪版《名山县志》,至新中国成立时,县内仅存孤本,经整理得以留存。

 

该志书内容丰富,史料详实,虽然只有十五卷,但天文地理风俗习惯无所不包,一部分主要是文史典籍对蒙顶茶的内容,比如:《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九州志》《舆地纪胜》等;另一部分主要是文人墨客吟咏蒙顶山茶的诗句,其中包括了赵懿那个时代的文人们所作的作品,当然也包括了赵懿、赵怡、赵恒“三兄弟”的二十余首写蒙顶山茶的诗文。该志书涉及蒙顶山、蒙顶山茶的内容占有较大篇幅,比如首卷“图说” 开宗明义,即有“蒙山仙茶”详图;卷二“山原”中以极其宏丽的篇幅记叙蒙山;卷八“物产”中近二分之篇幅详述了贡茶、云雾茶和绿茶;卷十中专设“茶课”栏目等。



这本志书特别对蒙顶山、蒙顶山茶、蒙顶山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总结、完善,使之成为完整的文化体系,是研究名山历史和蒙顶山茶史、茶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受到史学界、茶界的高度评价。关于蒙顶山茶的历史以及相关的诸多内容都因这本《名山县志》而得以流传至今。可以说,赵懿、赵怡兄弟是蒙顶山茶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三)赵懿的蒙顶山茶诗赏析

从《名山县志》收录的赵懿的诗文看得出他是一位地道的茶客。他以一位县太爷的身份,高度重视老祖宗给蒙顶山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对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其歌之咏之。正因为蒙顶茶吸收了大量的歌咏成分,今天才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含量和内在价值。

 

1.《恭捡贡茶》赏析

作为一方父母官,赵懿对蒙顶山、蒙顶山茶情有独钟,这在其诗文中多有表现。他写有一首《恭捡贡茶》诗,可见其对蒙山、蒙顶充满了感情,也抒发了对贡茶的心情和无奈。全文为:“昨读香山贡桔诗,今当蒙顶贡茶时,露芽三百题封遍,云路千重传骑弛,五载浮沉在西蜀,一般疏贱远丹墀,柏梁台上诸培从,病渴相如有所思。”

 

清代中期,皇茶园的“仙茶”演变为皇室祭祀太庙的物品,所产茶叶始作为正贡、副贡和陪贡。曾任四川总督的吴振槿在《养吉斋丛录》卷二十四中记述蒙茶进贡的数量和品名说:宣宗道光(1821)时,四川贡仙茶二银瓶,陪茶二银瓶,菱角湾茶二银瓶,名山县二银瓶。每年三月初,知县即选择吉日,沐浴朝服,率吏上山,派采茶僧12人,入皇茶园;采摘仙茶,笼回智矩寺,隔纸微烘后,拣清洁者360叶为正贡。在园外附近陪茶地采摘的芽叶,先以猛火烘焙,待至半蔫取出,置于黄纸上稍晾,诸僧围着一张木案,将茶叶揉成条形,然后放置炉上,用微火慢焙,使茶叶至干,精拣其中青润光洁者作为副贡,供皇帝饮用。再如前法,将挑选出的余叶加以焙、炒、揉制,做成颗子茶,作为陪贡,数不足,于菱角湾采茶充之。正贡和副贡,分别装入6个银瓶,陪贡装入大小不等的18个锡瓶,用上好的黄绢封裹,盖上官印,盛入特制的木箱内,待吉日良辰,遣吏护送至四川省布政司转贡京城。临行,县官再次沐浴朝服,向北叩首,以示恭顺。

 

这首诗借借汉武帝时司马相如开发邛都(今西昌)积劳成疾的典故,述说自己的心声:你们在皇帝身边的人知不知道啊,应该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让我调离这边远穷困的地方。



2.《蒙山十首》赏析

赵懿写有《蒙山十首》,与其兄长赵怡的《蒙山十诗》同为命题,分别对花溪、甘露井、智矩寺、天盖寺、蒙泉院等蒙顶山圣景进行吟诵,自然亲切,诗意淡雅。

 

(1)《花溪》:三十八蒙峰,峰峰暗碧松。幽溪抱村曲,流水出云封。谷鸟时鸣止,蛮花自淡浓。深林原未瞑,残日下高舂。

 

(2)《圣灯庵》:法鼓振琅琅,灵灯谒上方。霏霏似莲萼,冉冉度林塘。哀壑生虚籁,高斋闻异香。老禅方入寂,应放白毫光。

 

(3)《蒙泉院》:崖壑响潺潺,山僧半掩关。岭云生石罅,泉水抱花间。漏阁欹千仞,平羌划百蛮。石楼最疏敞,頫眺立孱颜。

 

(4)《智矩寺》:宝地金绳袅,灵师法像妍。竹摇敲磬月,松飏焙茶烟。双塔截云表,千峰落眼前。孙君剩残碣,剔藓为留连。

 

(5)《天盖寺》:不知何代寺,著在白云巅。苔磴滑疑雨。松林阴暗天。仙茶三百叶,银杏几千年。绝顶寻灵迹,峰心卷碧莲。

 

(6)《茶园》:蛇虎蟠灵篽,风岚护贡茶。七株甘露种,五顶碧云芽。典祀圜丘重,香同日铸夸。慧师真妙力,一物献天家。

 

(7)《甘露井》:泉乳滴玲珑,橚椮暗五峰。老僧曾化石,孤客静看松。一物济人世,千秋访名踪。於今正忧旱,私欲祷苍龙。

 

(8)《甘露石室》:大师千载后,灵迹在人间。咒龙行作雨,制虎卧当关。石室苍松静,仙园紫茗环。维摩默无语,吾自眺青山。

 

(9)《蒲团树》:臃肿不材木,得以终天年。结瘿数千载,颇似蒲团悬。想见师子座,菩提树下禅。

 

(10)《八宝树》:庄严八宝树,花果金绳旁。华光如来佛,演畅妙法场。异哉师手植,焦干浓花香。

 

其中《茶园》诗中的茶园指的是“皇茶园”。此处“甘露”是人名,指的是甘露大师吴理真,他于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50年)“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 ,“其叶细长,网脉对分,味甘而清,色黄而碧” ,故名“仙茶”,开启世界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种茶的历史先河。



3.《蒙山采茶歌》赏析

赵懿写有一首《蒙山采茶歌》,这首诗气势不凡,文气晓畅,读之深感有大家风范。全文为:“昆仑气脉分江河,枝干漫衍为岷嶓。岷山东走势欲尽,青城玉垒兼三峨。其间一峰截然立,禹平水土曾经过。奔泉流沫数百道,鸿蒙云气相荡磨。昔有吴僧号甘露,结茅挂锡山之阿。偶然游戏植佳茗,岂意千载留枝柯。五峰攒簇似莲萼,炎晹雨露相调和。灵根不枯亦不长,蒙葺香叶如轻罗。自唐包贡入天府,荐诸郊庙非其他。火前摘取三百叶,诸僧膜拜官委蛇。银瓶缣箱慎包裹,奔驰驿传经陵坡。愈远愈奇极珍重,日铸顾渚安足多。古今好事有传说,服之得仙无乃讹。玉杯灵液结香雾,唯此已足超同科。一物芳菲不可閟,自宜宠眷邀天家。葡萄天马随汉使,邛竹蒟酱逾牂牁。人生要自有绝特,泥涂碌碌知谓何。偶思屈子颂嘉桔,濡毫为作蒙茶歌。”

 

此诗以凝炼之句,不但把蒙顶山茶的来龙去脉及蒙顶山茶香露灵液的非凡气质写的酣畅淋漓,而且把蒙顶山茶的自然地理环境、吴理真种茶、唐时入贡等主要内容涵盖在内,还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是吟咏蒙顶山茶的一篇佳作。“灵根不枯亦不长,蒙葺香叶如轻罗”之句,可谓诗意绵长。“玉杯灵液结香雾,唯此已足超同科”的人生感受,品之耐人寻味,余音不绝。诗中还流露出作者对皇室无尽的享受、官场等级、人间不平以及自身的失意的情感,可谓言为心声。此处“甘露”是指甘露大师吴理真的法号。

 

4.《秋登蒙山》赏析

赵懿写有一首《秋登蒙山》,全文为:“清秋好天气,蹭蹬入蒙山。寺在峰峦里,泉鸣云树间。远水落帆迥,平原飞鸟闲。登楼啜仙茗,一畅野人颜。”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于秋天登蒙顶山时的美景,还描写了登山之余,啜饮蒙顶茶才能使庶民小吏解闷消愁的情怀。



5.《蒙顶茶说》赏析

光绪十八年(1892年)赵懿作《蒙顶茶说》一文,详细记载了蒙顶贡茶的采摘、制作、入贡的过程,为今后研究蒙山茶留下了宝贵资料。首先是对贡茶出产位置的描述:“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上清峰茶园七株又美之,世传甘露慧禅师手所植也,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每岁采贡三百三十五叶,天子郊天及祀太庙用之。园以外产者曰陪茶,相去十数武,菱角峰下曰菱角湾茶,其叶皆较厚大,而其本亦较高。”再说到鲜叶的采摘方法为:“岁以四月之吉祷采,命僧会司,领摘茶僧十二人入园,官亲督而摘之。尽摘其嫩芽。”接着说正贡茶制作工艺:笼归山半智炬寺,乃剪裁粗细,及虫蚀,每芽只连拣取一叶,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燃猛火,以纸裹叶熨釜中,候半焉,出而揉之,诸僧围坐一案,复一一开所揉,匀摊纸上,弸于釜口烘令干,又精拣其青润完洁者为正片贡茶。”副贡茶制作工艺:“茶经焙,稍粗则叶背焦黄,稍嫩则黯黑,此皆剔为余,茶不登贡品,再后焙剪弃者,入釜炒焉,置木架为茶床,竹荐为茶箔,起茶箔中,揉令成颗,复疏而焙之,曰颗子茶以充副贡,并献大使。不足,即漫山产者充之。”贡茶的包装:“每贡仙茶正片,贮两银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宽四寸;陪茶两银瓶,菱角湾茶两银瓶,瓶制园如花瓶式。颗子茶大小十八锡瓶,皆盛以木箱黄缣,丹印封之。”贡茶的运输方式:“临发,县官卜吉,朝服叩阙,选吏解赴布政司投贡房,经过州县,谨护送之。其慎重如此。”

 

清代蒙顶山茶何以称为“仙茶”呢?《蒙顶茶说》的解释,与北宋《东斋记事》中“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持之”的记载,有异曲同工之妙。蒙顶山茶在云中生,云在茶中行;出产此茶的时节,也常常有祥瑞的云影出现,以“云”派生出了“神”,而神庇护着茶,“仙”的寓意也就立在其中了。“仙茶”历经数朝而最终定名,更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优质的品质相得益彰。如今故宫博物院馆藏的茶叶实物中,可见仙茶、陪茶、菱角湾茶的银包装尺寸、式样,与“蒙顶茶说”的描述完全吻合。

 

刘枫题字


十七、赵怡与蒙顶山茶

 

(一)生平与成就

赵怡(1851年—1914年),字幼渔,号汉鄨生,赵懿兄长,清末民初画家,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官至四川新津知县,期间,受在名山担任知县的兄弟赵懿的邀请主持编修《名山县志》。经术文章,并有法度;书仿苏轼,神味渊永。清季创办客籍学堂,及门称盛。著有《汉鄨生诗集》、《文字述闻》等。

 

(二)赵怡的蒙顶山茶诗赏析

由于主持编修《名山县志》期间,赵怡经常深入蒙顶山走访,因此洞悉蒙顶山和蒙顶山茶,写下了不少诗文,成为我们今天深入了解蒙顶山和蒙顶山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1.《诗一首》赏析

赵怡写有《诗一首》,全文为:“万木拥花宫,山门细径通。云来钟杵湿,僧定石楼空。松果垂罗汉,桫阴坐鹿翁。沫江泛远影,蒙顶下高风。经玩吴兴笔,泉煎甘露筒。禅关共斜日,净理觉无穷。”


1891年,赵怡受在名山担任知县的兄弟赵懿邀请撰修《名山县志》,任总纂。在名山期间,他和兄弟赵懿曾多次上蒙顶山,写下很多蒙顶山茶诗,读后可对蒙顶山茶有一个全面认识。诗人对永兴寺幽雅的环境以及云稠雾浓的景象感触很深,此诗包含诗人对“禅茶一味”的独到感受。泉煎甘露筒的意思是:用山泉水在筒这种器皿里煎煮甘露茶。此处“甘露”指的是蒙顶山“仙茶”蒙顶甘露,是茶名。



2.《蒙山十诗》赏析

赵怡写有《蒙山十诗》,这十首诗对蒙顶山的花溪、圣灯庵、蒙泉院、智矩寺、天盖寺、甘露井、甘露石室及蒲团树、八宝树等胜景都作了详细描述,咏颂流传至今,成为范本。

 

(1)《花溪》:碧溪流百折,村路与回沿。水碓藤阴湿,山扉花树然。樵归蒙顶雨,鸟带浅蛮烟。自有桃源意,清游尽日延。

 

(2)《圣灯庵》:夜半百灵集,镫朝千佛光。珠林度明灭,金涧袅低昂。明生月东岭,疏钟静上方。时闻佛现鸟,数语报僧房。

 

(3)《蒙泉院》:断壑云根冷,飞桥日月阴。瀑泉喧树脚,禅院住峰心。笃耨香熏座,频伽鸟哢林。仙茶煎手煮,品水坐烟深。

 

(4)《智矩寺》:宝地金绳袅,灵师法像妍。竹摇敲磬月,松飏焙茶烟。双塔截云表,千峰落眼前。孙君剩残碣,剔藓为留连。高阁穷游目,兹来兴欲狂。

 

(5)《天盖寺》:觚棱挂云表,古寺著中峰。作满地汉唐树,三天朝暮钟。佛驯守茶虎,僧豢听经龙。欲访灵师迹,还从五顶逢。

 

(6)《茶园》:苍翠五峰巅,灵根风露缠。贡香三百叶,仙植二千年。品重圜丘祀,枝披禁妍。於菟双白额,长护碧云眠。

 

(7)《甘露井》:高僧化石去,遗甃覆莓苔。迹往数千载,幽寻今独来。灵根七株灌,香雾五峰开。乳滴倾听久,还防动雨雷。

 

(8)《甘露石室》:五顶作莲花,花心甘露家。化身留白石,幽窟閟丹霞。阶下巡茶虎,门前挂树蛇。安心方就问,何事但跌跏。

 

(9)《蒲团树》:老衲偶然去,蒲团悬树巅。山风吹不落,知经几千年。自识西来意,莫问龙牙禅。

 

(10)《八宝树》:不结贝多子,不长娑罗阴。开花并著叶,根干已空心。

其中《甘露石室》描写蒙顶五峰像五瓣莲花,皇茶园就在花蕊里。甘露石屋是当年吴理真种茶休憩的地方。此处“甘露”指的是甘露大师吴理真,是人名。



3.《与弟懿登蒙山》赏析

赵怡写有《与弟懿登蒙山》诗,全文为“恒岳归来两屐青,邛黎西过酒初醒。五峰飞策云生袖,一碣扪题雨湿铭。欲探龙湫试汤品,便寻虎涧续茶经。明朝又泛巴船去,忆尔看山立县庭。”该诗描述了诗人与兄弟赵懿登蒙山时的情景,涉及对云海、雨露、泉水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4.《蒙顶仙茶》赏析

赵怡写有《蒙顶仙茶》,全文为:“嵬峨大蒙顶,秀出五芙蓉。沆瀣一气连,远与元圃通。地灵草木异,碧树纷珑璁。香茗擅奇淑,冠绝西南封。仙人何狡狯,数株种其中。吐纳万日月,元气含鸿濛。百灵为守护,役使虎与龙。昆儿不敢采,包贡天九重。神产夙所念,西来得灵踪。金箧三百叶,想傢郊坛供。” 这首诗详细描述了蒙顶“仙茶”独特的生长环境以及蒙顶贡茶的一些基本情况。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46岁,现任四川省雅安市茶办副主任。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天天快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凤凰网四川、中华名茶网、茗边、手机搜狐网、手机新浪网、新茶网、茶旅世界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著《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选《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顶山》、《二郎山》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

我是一片宜昌茶叶

我是一片宜昌茶叶,

是最早来到人世间的那片神奇树叶。

我因茶圣陆羽《茶经》置顶推送而蜚声天下。

千百万年前,我们就定居在这个星球。

长江三峡,是我的洞天福地。

雄山大川、烟岚云岫、林涧壑泉,

是我的至爱。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神农氏尝百草而积毒,邂逅我们而重生。

从此,我头顶神药光环,进入人类社会。

因为我的青蒙和苦涩,

人们起初与我若即若离。

他们叫我“荼”“荈”“槚”,

用香料伴煮抑制我的个性。

我与人类的妥协,

是从人工种植和制作开始的。

我们像一对恋人,

相依相恋,彼此改变,和谐相处,

继而形影不离。

我的初恋,是长江三峡的远古巴人。

巴人向周王朝纳贡,

改变了我偏安巴蜀一域的命运,

开启了我的天涯之旅。

我与人类千年相守,

中华民族伟大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我这里极致发挥。

历经种植、采摘、制作、流通、制饮,

我从山川云雾中一抹青绿,

幻化为人们唇齿间甘馥盘桓。

一颗嫩芽、一片鲜叶、一拈芽叶,

演绎出万千世界。

绿茶、白茶、黄茶、

红茶、青茶(乌龙)、黑茶,

是我的六色根本;

披毫如雪、圆润如笋、纤细如针、清秀如眉、

巧俏如舌、盘曲如螺、玲珑如珠、结束如花,

是我的诗意形态;

紧制如砖如饼、如臼如塔,

是我的商旅行装;

花茶、奶茶、酥油茶、果茶、药茶,

是我的和合之美;

速溶茶、冷萃茶、冰茶饮料,

是我的时尚追求。

我见证了

周王朝礼治天下,

春秋战国群雄逐鹿,

秦始皇横扫六合。

刘邦创建大汉帝国,天下承平四百年,

我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西陲边关。

我北上塞外草原,西进大漠高原,

改变了蒙古族和藏族同胞生活,

深深地融入他们的血脉。

酒壮胆,茶益思,

我是人间的小清新。

汉朝大咖司马相如、扬雄正名,

华佗定性“益意思”,

我从人类饮食的物质世界,

进入文化审美的精神世界。

入诗入文入画,

寄情寄思寄怀,

寓道寓理寓义,

我与琴棋书画一道,入列“六艺八雅”。

魏晋南北朝,儒道佛三教加持,

我成为人们养性修炼参禅的标配。

我是倍受推崇的“真君子”,

被赋予丰富的文化意象和鲜明的价值导向。

三国东吴“酒麻木”皇帝孙皓“以茶代酒”典故,

成为历代为政者的前车之鉴。

东晋桓温、陆纳茶果宴客的尚廉家风,

被后世传承为茶俭精神。

西晋孙楚杜育张载,带我走进诗赋;

“洛阳纸贵”的左思,视我为掌中珠玉,

一首炫娃炫茶的《娇女诗》,传诵千古。

历史开启大唐盛世,

我迎来举国推崇、驰名中外的黄金时代。

江南大开发,大运河贯通南北,

经济贸易开放繁荣,

茶饮风行朝野,

茶商云集市井,

茶园遍布江南。

唐朝八大产茶区,广布五道43州。

我是大唐的黄金叶,

我是大唐的橄榄枝,

我是大唐的壮美史诗。

我荣登朝廷,催生茶税榷茶,

带来滚滚财源蓬勃生机;

我远赴边关,首创茶马互市,

促进民族融合边疆稳定;

我横穿欧亚,畅行丝绸之路,

展示盛唐气象东方魅力。

茶圣陆羽对我一往情深,在《茶经》里表白:

山南道峡州茶为上,其他诸州均次之;

天下茶比肩峡州的,只有光州与湖州。

茶和名泉饮,

峡州蛤蟆泉荣登天下第四泉,

王昭君家乡的香溪也进入排行榜。

大唐贡茶16州,宜昌的峡州与归州均在列。

我被命名为

峡州碧涧、明月、芳蕊、茱萸,为唐茶极品;

限量版的峡州小江园,更是茶界白月光。

和尚侄子拜见李白,

送上当阳玉泉寺仙人掌茶。

这个“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浪漫诗人,

长诗为我代言。

“一字之师”郑谷

品尝传说中的小江园,大为惊艳:

东边的“吴僧”、西边的“蜀叟”都得闭嘴,

你们弱爆了!

唐朝文人留下无数赞茶诗文和嗜茶佳话:

颜真卿、陆羽、皎然和尚三人的湖州茶缘,

卢仝“七碗茶歌”的无我境界,

白居易“应缘我是别茶人”的深深执念,

元稹“宝塔茶诗”的匠心独运,

皮日休、陆龟蒙哥俩的茶诗唱和,

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唐朝盛行

炙烤茶饼、碾碎成粉、调盐煎煮的煎茶法,

首兴茶道。

得益于唐朝托举,

宋朝生产力爆发式发展,商业空前繁荣。

重文轻武的宋人带我进入巅峰,

成为大宋国饮。

我是芸芸众生的情趣生活,

皇室权贵、社会名流,嗜茶斗茶成风;

茶肆茶坊、担壶卖浆,市井喧嚣达旦。

我是大宋国力的硬核支撑,

南渡前全国三分之一州县产茶,

年产量两万多吨;

劲爆的需求,海量的产出,巨额的红利,

我与食盐并驾齐驱,为宋朝国运之所系;

两宋三百年,

朝野纠结茶叶专卖(榷茶)三百年,

欧阳修、王安石、蔡京,一干朝臣奋笔上疏,

王小波、李顺、赖文政,几群茶商拔刀起义。

我是宋王朝精致文化的生动呈现,

点茶、斗茶、茶百戏

是文人雅士们的浪漫与执着,

炙茶细碾成粉、沸水入杯调膏、

茶筅击拂生乳、水面分茶作画,

我浮现一幅幅奇妙绝美的水丹青,

岂是咖啡拉花能比;

实践孕育理论,

先有蔡襄的《茶录》,

后有宋徽宗御笔的《大观茶论》,

日本人韩国人慕名来朝求学茶道;

宋人对我迷恋成癖,

苏东坡待佳茗如佳人,

黄庭坚视好茶如好友,

杨万里嗜茶成疾,

心心念念“何曾梦吃龙芽茶”。

宜昌,是两宋名茶产区。

欧阳修贬为夷陵县令,为新房至喜堂作记:

宜昌“山川美秀”,有米有鱼有橘柚,

还有名茶可解忧,一切“无不可爱”,

始闻贬而忧,然“至此则喜”,故名至喜堂。

茶神陆游入蜀游览宜昌,三叹“诚不欺我”:

题诗三游洞,

感慨那些奇美三峡山水画还真有实景;

取峡江泉水煮茶,

感慨名泉配名茶、名不虚传;

祭黄陵庙品峡州碧涧,

感慨陆羽《茶经》诚非妄言。

南宋宰相郑清之,年轻时被外放到宜昌锻炼,

招募茶商组建茶商军,

成为抗击蒙古大军的劲旅。

元朝武力否定宋王朝,在我身上留下了烙印。

我与酥油、炒米、香料混搭,

满满的草原风情;

茶马互市被叫停,

茶税覆盖种植到制饮零售全过程;

宋朝标志性的龙团凤饼和茶百戏失宠,

散茶上位;

元朝流行茶礼,

始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我看见

明太祖朱元璋龙颜大怒,

泣不成声的马皇后与安庆公主长跪不起,

才貌双全的驸马欧阳伦,

终因贩卖私茶谋利被处死。

我经历了

明朝诏告散茶入贡,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冲泡制饮,取代繁琐的煎茶法,

更加亲民接地气;

炒青制茶,取代蒸青法,

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西北边境市场、内陆民间市场、广东海外市场

迅速崛起,

徽商晋商浙商粤商应运而生,

编织覆盖全国的营销网。

我七次随郑和下西洋并远赴非洲,

首次随荷兰商船登陆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联通亚非欧。

明朝崇尚简约务实、理性朴真,

茶学专著达55种。

顾元庆《茶谱》历数天下名茶,

峡州碧涧明月居前三;

黄一正《事物绀珠》记载全国96种茶,

当阳仙人掌被置卷首;

小江园、碧涧、明月、芳蕊、茱萸、

当阳仙人掌、归州茶,

风风雨雨,历经四朝八百年。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

土耳其商人在西北边境以物易茶,

直到明朝中期

走出黑暗中世纪的欧洲,才注意到我的存在。

葡萄牙首开海上通商,

“海上马车夫”荷兰批量贩运中国茶。

清朝康熙年间,开海通商三十年,

西洋商船云集中国沿海港口。

我深得欧洲皇室和上层社会追捧,

成为时尚奢侈品和身份地位标志;

雅致闲逸的下午茶,

由皇宫到庄园,风靡英伦三岛。

刚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

成为中国茶海外贸易的主导力量。

我在英国挟持下

引发波士顿倾茶事件,

触发了美国独立战争。

我和丝绸瓷器畅销欧洲,

英国羊毛呢绒入埠中国而无人问津。

急于扭转贸易逆差的英国人,

丧心病狂地想到了贩毒,

他们向中国倾销鸦片,遭到抵制,

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系列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

我进入屈辱的至暗时刻!

1886年,光绪十二年,

全国茶产量25万吨,出口13.41万吨。

这个历史最高纪录,

和美国南方奴隶庄园的棉花一样充满血腥。

因为对一个丧失外贸主权的国家,

这就是赤裸裸的掠夺。

英国在他们的南亚殖民地,

引种中国茶苗并形成规模。

他们将南亚茶引进国际市场,

对中国茶实施污名化和低价打压,

中国茶出口呈现断崖式下降。

国外市场萎缩,国内市场低迷,

茶农弃种毁园,

我黯然神伤。

新中国成立,

唤起中华民族自信自强,

我重获新生并迅速崛起。

我能感受到

吴觉农、胡浩川们

近代东渡日本学茶的锥心之痛;

我欣喜看见

五峰“茶山七仙女”翩翩起舞,

“宜红”与“峡州”扬帆启航,

一批批专家学者

接续奋斗、深耕不辍,

千千万茶农

精准脱贫、展望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无数年轻面孔

展现他们敬茶爱茶、喝茶不见茶的炫酷模样。

盛世兴茶,茶和天下。

新时代新担当,

和合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我是一片宜昌茶叶,

你可能未曾见过我,

但我们共享一片蓝天,

共有一个绿水青山的家园,

共拥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部分参考文献截图

《华阳国志》(晋)常璩撰 清顾校廖刊本

《茶经》(唐)陆羽撰 明万历十六年

程福生竹素园刻本

《茶谱》(明)顾元庆撰 明刻本

《事物绀珠》(明)黄一正辑注 明万历吴勉学刻本

(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图书馆)

主要参考文献:

《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元史》

《明史》《清史稿》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

《夷陵州志》《宜昌府志》《宜昌市志》《华阳国志》

《茶经》(唐·陆羽)、《大观茶论》(宋·赵佶)

《茶谱》(明·顾元庆)、《茶疏》(明·许次纾)

《茶说》(明·黄龙德)、《事物绀珠》(明·黄一正)

《中国茶经》(陈宗懋、杨亚军主编)

《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荷兰]乔治·范·德瑞姆)

观沧海丨作者

来源:史志宜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