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红岁英德红茶

找到约2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英德红茶文化以及著名茶山一览!

  英德种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据唐代陆羽所着《茶经?八之出》 (公元764年)载:“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当时韶州植茶包括英德、曲江等。又据中国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庄雪岚两研究员主编的《世界茶业100年》中研究论证;“唐朝、五代韶州的曲江、仁化、英德等县均已产茶”,“明代以前英德便成为当时广东省11个产茶县之一;明代时是广东省70个产茶县之一;鸦片战争后是广东84个产茶县之一。”可见英德植茶和产茶历史悠久。

  1、陆羽对北江流域茶的记载

  在岭南的好“茶”系列中,北江流域的韶关茶是代表。最早发现韶关好茶的是唐代茶圣陆羽。他在《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上述陆羽记载中的“韶州”,即现在的韶关地区,清远自汉代建县制以来,在历史的早期上曾经属于韶州,后来划归广州,在1988年成为地级市。而唐代的陆羽是湖北人,为了写《茶经》,曾到过湖南、江西、广东等考察游历,可以推断,当时陆羽就是沿着秦汉古道到达北江流域考察茶的种植、饮用情况的。因此,陆羽记载中的南方茶应包括清远北江流域的茶,这无可争议,这可以说是北江流域对茶的最早记载了。

  2、六祖慧能与英德西华寺

  英德西华山建有寺庙(今英德云岭水头村)在民间及佛教中一直有“先有西华寺,后又南华寺”的传说。

  道光《英德县志》卷4《舆地略》记载该县的五狼嶂产香茶,“然山高路险,采者不可多得”。而在民国《英德县续志》卷16《物产》记载:“赤朱山茶,石莲乡蓝山茶,阿婆嶂岭茶,溪头乡黄岭茶,鹤子乡浮云山茶,皆奇品,若中隅西华山茶,相传六祖手植;又有名葫芦茶者,丛生茎小而长,叶尖如指,能消暑觧毒,煎水治小儿疮疥。”

  上述记载中提到了“相传六祖手植”是怎么回事呢?六祖惠能(638年-713年),是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是着名的佛教禅宗祖师,着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六祖慧能于唐仪凤二年到广东曲江县南华寺传经,英德西华山建有寺庙,离南华寺只有几十公里,六祖到西华山植茶符合佛僧在寺庙附近种茶的史实。慧能禅师在游历、传播佛禅过程中,亲手种植茶叶也在情理之中了。当然,我们也无需过多查证当年慧能禅师是否真正亲手种过茶叶,而千百年来,禅与茶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十分深厚,已是被人们广泛认可的事实。

  3、杨万里与英德之缘

  杨万里,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南宋淳熙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后又升为广东提点刑狱。杨万里在广东任职期间,曾到英德的浈江游览,留诗并赞美英德的山水。

  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一生作诗两万多首,留下诗文中有很多是关于茶的,他一生嗜茶如命,“茗饮小过”、“频啜得中寒”,弄得人“瘦骨如柴”,追求茶的味外之味,从清澄如碧的茶水中悟出了为人处世之正道。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说,杨万里从常州知府调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时,将万缗积钱弃于常州官库,两袖清风而去。在广东任官时,曾以自己的七千俸钱代贫户纳税。杨万里归隐回乡后,两袖清风,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唯带(皇帝所赐的玉带)有金”.故居老屋三代未加修葺,只能挡挡丝风片雨。这也说明他品茶、爱茶,也欣赏茶的清澈澄明的品性,并将之作为人之道。因此,英德市为纪念先人、弘扬茶文化传统,将一条全长22公里市政大道取名为“杨万里大道”。

  4、文学家梅尧臣与英德茶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梅尧臣是北宋卓越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他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他在诗的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上,都体现出“开宋诗一代之面目”的特点,因此深受其好友欧阳修等人的推重称扬,南宋刘克庄及清代叶燮都称梅尧臣是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比欧阳修大五岁,26岁时以叔父梅询的“门荫”,补太庙斋郎,步入仕途,但一生官职低微,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却总是名落孙山,郁郁不得志,他曾在英德(即当时的英州)任“别驾”一职。所谓“别驾”,是为州刺史的佐官,因外出不能与刺史乘坐同一马车,因此称“别驾”。

  梅尧臣擅长写诗。欧阳修称梅诗“以闲远古淡为意”、“穷而后工”。梅诗现存2800多首,其中茶诗(包括少数叙及茶事者)有55首以上。他的茶诗,不仅数量多,而且不乏上乘之作。例如,梅尧臣在任英州别驾时曾以《山茶》为题赋诗一首:“南国有嘉树,华茗玉杯。曾无冬春致,常冒雪霜开”,称赞的就是英德的茶。

  5、米芾与清远北江之缘

  米芾(1051-1107),北宋太原(今山西省)人,世称“米南宫”,北宋着名书法家、画家。于北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补浛洸县尉,任职两年。米芾任浛洭(今英德浛洸镇)县尉时,是赏石收藏家和评论家。米芾不仅爱石成癖,对石下拜(拜石为兄)而被国人称为“米癫”,而且在英石相石方面,还创立了一套理论,即长期为后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皱”四字诀。

  2011年,清新文史研究者在三坑镇西坑水库山麓旁边,发现了米芾墓,民国版《清远县志》也记载:(清远境内)湴塘村米氏皆为元代奠居,俱有族谱世系。米氏乃芾裔也,芾十世孙由襄阳于元世迁居湴塘。

  鲜为人知的是,米芾还爱茶。元佑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太守,途经扬州时,米芾前来相见并一起品茶,米芾写下《满庭芳》,词题就叫《咏茶》,这首茶词,上阕咏宴集烹茶,细致优雅;下阕引入情事,兼写捧茶之人。既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煮茶程序,又写出了雅宴清谈中侍女的娇美,表现了高会难逢,主人情重的意蕴,充满清雅,高旷的情致,广为流传。

  6、石门台五郎嶂高山茶曾为朝廷贡品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凡一方之土特产,要将最新、最好的向朝廷交纳,供皇族使用,称之为贡赋。据《禹贡?疏》载:“贡者,从下献上之称,谓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异物,献其所有,谓之厥贡。”下之所供为贡,上之所取为赋。可见,贡赋之物,为一地“所生异物”,也就是特产之物。而清远英德的茶,也曾经作为朝廷贡品。

  据清康熙年代陈志权所撰写《重修英德县志?贡献志》记载:“叶茶七十斤七两,国朝:芽茶一十四斤五两,进贡朝廷。”其实清朝时,英德县境内种茶遍及四乡。据清道光《英德县志卷十六物产篇?茶类》中记载:“赤朱山茶、石莲乡蓝山茶、阿婆嶂岭茶、溪头乡黄岭、鹤子乡浮山茶皆奇品……”清宣统《英德县志》则记载:“茶产罗坑、大埔、乌坭坑者香古味醇,如扑茂之士,真性自然殊俗。其余黄金山、水边、黎洞、黄寨等处所产远为不逮……五郎嶂产茶,气味清绝,观音山旧茗茶山亦产茶。”不过,那时种植的是“丛生茎小而长,叶尖如指”的小叶种茶树。

  7、浓厚的“客来敬茶”习俗

  客来敬茶,自古以来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礼俗。晋代王蒙的“茶汤敬客”、陆纳的“茶果待客”、桓温的“茶果宴客”,至今仍传为佳话。宋代杜耒《寒夜》诗中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也广为流传。而在北江流域的清远,尤其是在茶乡英德的民间,客来敬茶更是浓厚的传统习俗,并成为寻常的理解。

  在英德,无论市区、城镇抑或乡村,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主人总要先敬一杯热茶,然后宾主坐定,啜饮交谈,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一种为人豪放的美德。而且,“客来敬茶”不分亲疏,对来客恭而有礼,令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客不敬茶,不是好人家”,从中可以看出,在英德及清远的民间,一直把“客来敬茶”当作一种崇高的礼仪对待。

  8、英德知州与《煮茗台》

  在自古至今的清远乃至广东的茶产业中,英德红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清远的茶历史文化中,英德的茶文化更是底蕴深厚,内容十分丰富。

  在英德城区附近的旅游名山——南山上,有石刻诗歌、建筑物等茶文化的印记。如在半山腰的众乐亭左侧6米处的崖壁上刻有元杰手书“煮茗台”三个字。三个字左下侧刻有南宋建炎三年任英州知州的汪任所作的诗歌《煮茗台》,“石梯千级杖黎行,行到山腰足暂停。漩吸灵泉煮佳茗,渴心滋润困魔醒。”《英德县志》记载:“赤朱山茶、石莲乡山茶、阿婆嶂岭茶、溪头乡黄岭茶、鹤子乡浮云山茶皆奇品……五郎嶂产茶,气味清绝。观音山亦产茶”。《重修英德县志》记载有贡茶数量:“茶叶70斤7两,芽茶14斤5两。”以上史料证明英德由宋至清朝,茶叶生产很兴旺,产地众多、品质优良,印证了英德茶叶发展史在广东茶叶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9、英国女王英德红茶待贵宾

  英德红茶自创制以来,以其极佳的形、色、香、味博得世界人民的喜爱,目前,已经远销世界德国、英国、美国、波兰、苏丹、澳大利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众所周知,英国是世界红茶销售中心,也是红茶消费量最多的国家,着名的立顿红茶是世界级的品牌,但英国自身并不大量生产红茶,因此,世界各国着名红茶纷纷拥入,广东清远的英德红茶进入英国市场后,很快受到英国人的青睐。

  据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电文称:从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经济参赞处电文获悉:“英国皇室喜爱英德红茶,1963年英国女皇在盛大宴会上用英德红茶FOP招待贵宾,受到高度的称赞和推崇”.1996年9月19日香港《东方日报》曾经报道:英德红茶被作为高级红茶已被英国定为皇室用茶。“英红”是与“祁红”、“滇红”等并列的中国五大红茶之一,它因外形成条、色泽乌润、内质鲜甘、汤色红艳、香气浓郁、入口醇厚而深受品茶人士赞赏,获奖无数。2006年12月31日起,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英德红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10、历史悠久的英德苦丁茶

  在我国苦丁茶历史中,普遍认为英德苦丁茶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近年来,广东大量种植苦丁茶,而英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种植,因其经济价值比较高,有“摇钱树”、“绿色黄金”等美称。

  据《英德县人民政府志》记载,公元前111年中原人茨充任桂阳太守时,把中原文化和农业技术传播给英德先民。东汉时,英德人已经饮用一种药用植物——苦丁茶。据《桐君录》记载:“南方有瓜卢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通夜不眠。”《英德县志》记载:“登,一名皋卢,产观音山。叶大如掌,以片叶入壶,色味俱足,多反苦涩,治咽喉之症。”据专家考证,瓜卢即皋卢,为现今的苦丁茶。

  苦丁茶为冬青科冬青属苦丁茶种,其产品为茶药两用植物代用茶,具有保健作用,能清热解毒,能治疗感冒、咽喉肿痛等,还可煮水,消炎止痛。据调查,英德市现有百年以上大苦丁茶树178株,占目前全国已发现苦丁茶大树资源的2/3。

  11、新中国领导人重视英德茶

  英德红茶创建于1959年,色泽乌润,颗粒均匀结实,茶汤红亮,滋味浓烈,饮后甘美怡神,清心爽口,色、香、味俱佳。英德红茶得到了新中国领导人的重视。

  根据媒体的报道,朱德、陈毅、陶铸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英德茶叶发展中,曾多次过问和指示英德。1965年10月,朱德委员长在视察广东返回北京途中,在英德站朱委员长乘坐的专列上接见了英德县委主要领导人时说:“陈老总嘱咐我转告英德同志,英德茶叶要加快发展,因为世界很需要,尤其是英国人很喜欢英德红茶。他还嘱咐我转告英德同志,一定要把英德茶叶搞上去,要搞出名堂来。”时为外交部长的陈毅还说:“连女皇(英国)都喜欢你们英德红茶,一些外国朋友向我要英德茶,你们一定要搞出大名堂来。”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英德红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时,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曾于1963、1964年两次到英德视察,亲自指示有关部门拨款来支持英德发展茶叶。

英德红茶第四季《最美茶艺师》昆明站五强出炉!

1月23日,英德红茶第四季《最美茶艺师》第二站昆明赛区海选赛于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盛大开启。

从10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的30位选手共同参与比赛,最终夏雪、胡珂源、窦景、王馨宇、肖杨婧捷五位选手进入下一赛段。

此次比赛由云南农业大学茶学教授周玲、云南省茶叶茶艺师大赛组委会主任刘益成、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王迎新、国家香道师李晓梅,第四季英德红茶《最美茶艺师》发起人 国家茶艺技师韦瑛、第三季《最美茶艺师》季军敬贤共同担任评委。

用最好的时光释放天生活力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茶让昆明的冬天焕发出蓬勃的生机。这里有少年如虹,如日方升的稚气,她们以青春之名大步向前。也有岁月如梭,初心不改的坚定,她们将心底的火花,汇聚成前行的火把,勇敢向前。还有民族融合,久久回荡的坚守,她们留下辉煌,挥洒情感,带着民族的力量阔步向前。

野锐初显 释放热爱

董奕彤

繁星滚滚,少年如歌。13岁的董奕童带来《傣族竹筒茶》,一身傣族特色服饰,一席别具民族风情的特色茶席,令在场观众穿越时空,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李朝阳

19岁的选手李朝阳带来《布依姑娘茶》将布依族的文化完美与茶文化相结合,为这杯茶注入了“民族的力量”。

肖杨婧捷

20岁的肖杨婧捷用茶艺展现青春的力量,将茶艺新泡,引领青年文化,定义青春力量。

胆色未凉,迎光而上

杨可依、李丹

薪火相传,继往开来。8岁的杨可依在老师李丹的带领下一同表演茶艺《延·静》,每一次茶杯的拿起、茶汤的涌入都是茶文化无形的传递。少年的稚气可飞云踏海,可乘风破浪,不变的茶道精神将代代流传。

王惠玲

57岁的王惠玲与自己6岁的学生一同表演《茶韵幽香》,两位选手身着民族服饰,她们以茶为言,一颦一笑,一拿一放,举手投足间皆是传承的力量。

夏雪

胡珂源

王馨宇

赛场上,既有年轻的勇敢,也有年长的无畏,既有民族的风貌,也有世界的开阔。《春城红茶香》《一生所爱》《追》《想那个地方》等茶艺表演以事话茶,用独具创新塑造极致影响。

用最强的创意塑造最美的“仪式”

此次比赛的举办地——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遍布国风文化的场馆、充满中国式园林的户外设计、声入人心的国风音乐与茶艺表演相辅相成,带来视觉及听觉的双重盛宴。

茶艺有朝气,年龄有态度。在场馆外一面贴有slogan的“宫墙”拔地而起,红墙青瓦尽显中华国潮,沉浸式环境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时空限制的极致体验,现场嘉宾及选手也纷纷在“宫墙”外打卡留念。

据悉,此次赛事由清远市红茶优势产区产业园公共区域品牌英德红茶总冠名,京东超市、茶频道旗舰店全程支持。此站海选赛由英九庄园、湖南广播电视台茶频道主办,英德市三圣红茶业有限公司、上茗轩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英德八百秀才茶业有限公司、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共同协办。

时岁熔熔,不留余地。在昆明站的赛场上我们看得见初心澎湃,也看得见未来可期,光阴滔滔,茶路坦坦,茶艺咏志,与有荣焉。一方小小的茶席,凝结了那些璀璨夺目的民族希望与茶艺理想,不负韶华的她们始终光彩照人。

总冠名

清远市红茶优势产区产业园公共区域品牌 英德红茶

指导单位

英德市茶业行业协会

昆明赛区主办单位

茶频道 英九庄园

昆明赛区协办单位

昆明赛区支持单位

云寨茶旅

原标题:

星动云渚,不负韶华!英德红茶第四季《最美茶艺师》昆明站五强出炉!

来源:茶频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外国友人走进广东茶园,赞英德红茶“有机健康”

“英德红茶味道醇厚,回味十足。”在清远当地茶园品尝了英红九号红茶之后,中国意大利商会成员巴特感叹道。

近日,巴特和中国新加坡商会广东分会副主席李懿静前往清远市,走进当地茶园,不仅体验了现代化制茶“黑科技”,而且见识了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人的“硬功夫”,探寻到英德红茶深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的秘密。

广东有机茶叶符合欧洲人饮食习惯

英德市产茶历史悠久,有“中国红茶之乡”美誉。地处广东省中北部的英德,地域辽阔,气候温暖多雨,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适宜的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条件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旅程首站,巴特、李懿静走进了绵延几千亩、青翠欲滴的积庆里有机茶园,近距离感受英德红茶的天然生态环境。“我们的初心在于,既然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那我们就要种植出有机健康的好茶。在前期种植的时候,我们对茶园要求非常严格,使用花生壳、牛粪等发酵制作有机肥。”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范彦平向巴特、李懿静解释说。

在品尝了一叶茶青后,巴特不禁点赞:“这里的茶叶太健康了。这种有机的食品非常符合意大利乃至欧洲当下的饮食习惯。”

工匠精神传承古法制茶技艺

虽然可以依托现代化装备制茶,但传统制茶技艺依旧鲜活。因此,巴特和李懿静还借此机会拜访了当地一位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人——郑国明,深入了解中华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从14岁起,郑国明便开始学习古法手工制茶技艺,坚持采用木柴作为燃料制茶,迄今已有五十余年。“与机器制造茶叶不同,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感受和控制炒茶的温度。”郑国明告诉巴特和李懿静。他还补充说,手工制作的茶叶风味更清爽、更醇厚,深受红茶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喜爱。

在这位65岁的手艺人面前,巴特和李懿静纷纷变身“迷弟”和“迷妹”。“这是一次奇妙的经历。很高兴能认识郑师傅,感受到他对于古法制茶技艺和当地茶文化的热情。以他为代表的英德本地茶人正以自己的方式,保护和传承传统制茶技艺,推广家乡文化。”在听到郑师傅的儿子和孙子也将传承古法制茶技艺之后,李懿静惊叹道。

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人郑国明在炒茶

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据报道,截至目前,清远共有18家茶叶种植基地、13家英德红茶生产企业获得出口资质备案。下一步,当地政府还将推出更多举措,帮助茶企抢抓“一带一路”、RCEP等发展机遇,全力推动更多优质清远茶走出国门,飘香世界。

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叶礼盒

谈及英德红茶的出口机遇,巴特认为,英德红茶需进一步提高海外认知度。当地茶企可参加意大利甚至欧洲的农业展会,令当地民众有更多机会了解有机健康、浓醇香甜的英德红茶。

据了解,7月12日,一场广东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将走进意大利首都罗马。活动将在美丽的特雷巴齐亚别墅(Villa Trebazia)举办,邀请联合国代表、中国意大利商会成员、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成员、营养学家、美食家以及当地媒体“啖”荔枝、“品”英德红茶、“尝”风味预制菜,共赏岭南美食盛宴,共商广东农产品出口机遇。

来源:GDToday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