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顾况茶赋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顾况《茶赋》

诗经插图(来自网络)

稽[1]天地之不平兮,兰何为兮早秀?菊何为兮迟荣?皇天既孕此灵物兮,厚地复糅之而萌。惜下国[2]之偏多,嗟上林[3]之不生。

至如罗玳筵,展瑶席,凝藻思,开灵液[4],赐名臣,留上客,谷莺啭,宫女嚬[5],泛浓华,漱芳津,出恒品[6],先众珍。君门九重,圣寿万春。此茶上达于天子也。

滋[7]饭蔬之精素,攻[8]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杏树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乘槎[9]海上来,飞锡[10]云中至。此茶下被于幽人也。

《雅》曰:“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1]可怜翠涧阴,中有碧泉流。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12]。轻烟细沫霭然浮,爽气淡烟风雨秋。梦里还钱[13],怀中赠橘[14],虽神秘而焉求?

注释:

[1]稽:考察。 [2]下国:泛指南方。 [3]上林:汉苑名,泛指宫苑。 [4]灵液:指酒。 [5]嚬:通“颦”,皱眉。 [6]恒品:常见之物。 [7]滋:增益。 [8]攻:去除。 [9]乘槎:晋张华《博物志》载有人乘槎浮海而至天河。 [10]飞锡:锡指锡杖。执锡杖飞空为飞锡,代指僧人游方。 [11]《雅》曰二句:见《诗经·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2]此二句谓舒州铁鼎光艳似金,越窑瓷瓯明洁如玉,泛指精美的煎茶和沏茶器具。 [13]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记载,剡县陈务之妻喜爱喝茶,家旁有一座古墓,陈妻每次喝茶都要用茶祭祀一下古墓的主人,后获墓主赠钱十万。 [14]旧题东晋陶潜撰《续搜神记》记载,宣城人秦精入武昌山,遇毛人引至丛茗处采茶,且赠橘二十枚。

赏析: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尔雅》《说文》均有记录,西汉王褒的《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之语,西晋“二十四友”之一杜育著有现存最早的一篇《荈赋》〔荈(chuǎn),茶也〕,称其“调神和内,慵解倦除”。南北朝时,饮茶的习惯由南至北普及开来,到唐代更是蔚然成风,品茶论茶成为贵族社会和文人雅士的爱好,论茶之专文亦不在少数,譬如陆羽《茶经》、裴汶《茶述》、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等,以及顾况之《茶赋》。

《茶赋》层次分明,开篇称颂茶是天地孕育之灵物,不似兰花早开,不似菊花迟发,而是集天时地利于一身。中段铺陈茶的社会功用,上达天子,下被幽人,泽及四方,受惠之人不仅包括名臣与上客、宫娥与君主,也包括海上之仙人与游方之僧侣。结尾则形象化了饮茶之意境,借此抒发自己隐居山林、幽雅淡泊的情怀。

顾况诗风重骨气而轻辞采,如皇甫湜所言,“骏发踔厉”(《顾况诗集序》),文风也与此类似。唐朝流行律赋,对仗工整,典雅华丽,《茶赋》与此不同,通篇不着丽语,清新质朴,于段尾使用散文句式,如“此茶上达于天子也”“虽神秘而焉求”等等,体现了中唐以来古文运动对辞赋创作的影响。

顾况性格兀傲,《旧唐书·顾况传》记载他“能为歌诗,性诙谐,虽王公之贵与之交者,必戏侮之”,李肇《唐国史补》和皇甫湜《顾况诗集序》也说他“傲毁朝列”“不能慕顺,为众所排”,《茶赋》中颇能看出他这种“兀傲”“诙谐”的性格特征。比如中段将“上达于天子”与“下被于幽人”两两对举,但其实天子是宾,幽人是主,前者只是后者的反衬与铺垫。开篇所谓“惜下国之偏多,嗟上林之不生”的“惜”和“嗟”亦是反讽之语,末段“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正暗示了这一点。作者对茶能“罗玳筵”与“展瑶席”“赐名臣”与“留上客”毫无兴趣,所谓“泛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众珍”只不过是故作夸饰的狡黠之语,而“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这些朴素而现实的功用才是作者真正赞赏的,而这些也只有真正“知我者”才能体会和了解。

作者只想在翠树与流泉之旁,用舒州铁鼎烹水,用越州瓷器品茶,在“轻烟细沫”的茶水、“爽气淡烟”的茶香之中静享时光,不留恋“君门九重”,也不羡慕陈务妻子因为奠茶而得到赠钱、秦精因为采茶得到赠橘。茶之境界不但与人世富贵无关,连鬼神之增益都属多余,作者蔑视权贵、遁世离群的情怀可谓彻底。作者何以被贬、何以隐居,由小小《茶赋》便可管窥一二。

(孔燕妮)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藏茶的保健作用(九):中医所认识的藏茶茶性

中医所认识的藏茶茶性

自古以来,中医就有以茶入药之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茶,性味:苦、甘,微寒,无毒。”以及用茶治疗诸多疾病的方法。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唐代顾况《茶赋》中说,茶能“攻肉食之膻腻,发当署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藏族谚语说:“青稞之热,非茶不消;腥肉之食,非茶不解。”



所以对属于全发酵的藏茶,中医将其药性归为味苦、甘,性温和。认为其具有醒神益思、和胃生津、健脾祛湿、化食消积等多种功效。在机体调理中针对热毒、温热、食积等实证最好,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高热量高脂肪的饮食习惯恰恰是人体的多发病和食物链的源头。所以中医提倡喝藏茶保健,防病于未然。


湘江周刊·湘韵 野茶谣

谷雨前,苍莽的舜皇山时晴时雨,随性的山头耸翠、路边摇红便多了几分羞涩,扯来漫山满壑的云纱雾帐,山里人家时隐时现,仿佛缥缈仙境。舜皇山的小气候叫人捉摸不定,越是云遮雾罩,越激起我探访舜皇山野茶的念头。

几年前就听刘仲华院士说,舜皇山发现了野生茶,面积之大,品质之佳,出人意料。我曾在舜皇山下新宁县工作多年,只知道舜皇山有舜帝伐三苗遗迹,还有原始森林,有古道、古村和古井,未尝听说有上佳的野茶,便心生向往。

中国是茶的故乡。追根溯源,茶的历史与这块土地上的人类一样久远。茶与国人的缘分更深,茶汤色黄,中国人也是黄皮肤。因此古人说,人生如茶。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离不开洇洇茶色,涩涩茶味,绵绵茶香。新石器时代,“三皇”之一的神农炎帝“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距今3000年的周代,诗经国风就有茶的吟唱,“有女如茶”与“窈窕淑女”联袂,惊艳了采风人。那时茶主要供药用,及王室贵族祭祀,还是平常人家食材,这些山野之茶,量少苦涩,既低贱又稀贵。秦汉时期,人们开始人工种植和改良,野茶逐渐驯化成园茶。到了唐朝,茶已成为很普通的饮料,百姓的“开门七件事”,连唐玄宗也在宫中与梅妃“斗茶”嬉戏。随之而来的是,茶园面积日渐扩大,茶叶贸易迅速发展,中唐时“榷茶”已与盐铁一起成为朝廷的重要税源。日本留学僧空海把茶籽带回扶桑,繁衍成日本茶道。18世纪,英国人挖了茶树去殖民地印度,用殖民方式植茶,竟将印度变成了世界产茶大国。


茶农在舜皇山采摘野茶。

野茶是茶,现在的茶大多非野茶。我国名茶品种繁多,最著名的如大红袍、铁观音、金骏眉、福鼎白茶、西湖龙井、君山银针等茶,还有失传已久重新发掘的桂丁茶,这些茶的家世渊源都是野茶。野茶姓野,原生态是她的身份证,未经人事,不种自生,野蛮生长。汇聚了森林山水之气,口感野性十足,刚烈霸道,回甘绵长,极其耐泡。广义上的野茶,还包括那些曾经人工栽培,后因种种原因废弃,在天然林中自然生长的茶树。

我曾在台湾阿里山观看高山茶坡,在杭州西湖边留影龙井茶山,亲近洞庭君山珍稀的银针茶圃,穿行长沙金井壮观的万亩茶园,那一畦畦,一行行,一片片,整齐划一的茶树,仿佛绿色波纹,一圈圈一排排荡漾远去。这些大面积种植的茶园,是茶圣陆羽著《茶经》时所想不到的,他的视野里,只有“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晚唐陆龟蒙《茶人》)。当然,唐人眼中的野茶,我们现在也很难见到。

舜皇山野茶了却我的心愿,让我大开眼界。崎岖的湘桂古道在雾林中穿行,山溪潺潺处,林木森森,雾帘半开,同伴大叫,“快看,野茶。”只见溪涧边,乱石间,一丛丛野茶树撩起雾的轻纱,打量我们这些不速之客,似在嗔怪扰其闺梦。陪同的唐先生采一片新芽递给我,“瞧,陆羽说的‘上者生烂石’,‘阳崖阴林,紫者上’,这里都能找到实证。”唐先生是舜皇山人,早年毕业于湖南农大,背茶经信口即来,说野茶如数家珍。“舜皇山峰高谷深,九坪十八江,野茶到处可见,应在十万亩以上呢。”山民习惯把山溪说成“江”。他怀一颗家国心,经过数年摔打,把乡亲们眼中不值钱的野茶开发成屡获金奖的“帝子灵芽”,还获得国际认证,畅销国外,成为山民增收致富的福茶。

印象中野茶是与僧道相伴,于悟道参禅养性,以禅茶一偈扬名。柳宗元在永州,有高僧赠新茶,他诗酬:“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永州又叫零陵,舜帝陵所在,柳宗元应是最早称越城岭野茶“灵芽”的。“草圣”怀素是零陵人,在越城岭出家为僧,喜茶禅修,因醉心书法,无暇自采茶,于是给施主写了《苦笋贴》讨要茗茶:“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这是最早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茶与禅的故事又沾了千年墨香。自古僧道崇尚野鹤闲云生活,喜欢择名山结庐建寺。不知何故,方圆百里的舜皇山,除了东麓有座舜庙寄托人们的祖先崇拜,却无佛家踪影,方志里也了无痕迹。

正因为此,舜皇山野茶千百年来,以舜德守身,林茶合一。既无龙井的富贵之气,也没有大红袍的沐猴传说,无欲无求,无贵无贱,不怕没人问,无畏无远亲。仰对修竹嘉树,笑看野花败草,不卑不亢。古道边耐得寂寞,山涧旁守口如瓶,野生动物撒野跑过,它拂一缕轻风,野鸟野蝶撒欢飞过,它抖一身婆娑,把自己的日子过成了林涯绿海里的细浪轻波。看着眼前寂静而蓬勃的野茶,想起唐代顾况《茶赋》里的句子:“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早几年,因桂丁茶与刘仲华院士结缘。这次,舜皇山野茶让我认识了一批心仰已久的茶人。在舜帝茶庄,我见到了年近七旬的徐仲溪教授。徐教授是刘仲华的老师,他和学生沈程文是最早来舜皇山考察野茶的。2015年,当他看到舜皇山里漫山遍野的野茶,千百年来养在深闺,红尘未染,激动不已。从此一直坚守在舜皇山,识茶制茶,把舜皇山野茶独特的鲜甜绵柔蜜兰香呈现给了世人。我说他是舜皇山野茶开发的功臣,他摆手:“舜皇山是全国宝贵的茶树基因库,是野茶圆满了我的茶学生涯。”真是可亲可敬的当代茶人。

当年汪曾祺登泰山遇大雾,又没喝到茶。遗憾感慨,泰山那么多的云雾,为什么不种茶?还查史料,说中国的饮茶始于泰山灵岩寺。我想,遗憾的是他没机会来舜皇山,这里也有云雾,与云雾相生相伴的野茶,让野茶活色生香的人和故事。

来源:湖南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