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各个国家对茶粉的饮用程度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普洱茶未来五十年 科技面临的七项突破

(编者注:2021年9月14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出《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提升初加工水平、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利用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和生物发酵等技术,发展综合利用加工,是打造现代加工体系的关键。

2009年,应云南《普洱》杂志约稿,陈杰先生写下了本文,正是对普洱茶的现代加工体系的具体展望,体现了专业学者的深刻洞察力和准确的预见性。)

本世纪初,美国科学家J.布洛克曼主编了一本书《未来五十年》。它是由二十五位学者各自的原创论文组成,其论文的核心是作者各自领域的“未来五十年”的科技展望。

未来五十年的科学进步将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在我们熟知的领域或学科里,期待哪些成果出现?这些成果又将如何影响和跨越其它学科?我们的哪些期望是不现实的?哪些又会是令人惊奇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与观念?

凡此种种,或许我们期待的更多。

同样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尝试预见普洱茶未来五十年。它可能不侧重旧式的文化与技艺,而是跨越学科的新技术的关注与采用。它可能不拘泥于传统,但又是传统的延续。它的发展,必须遵循这样一条法则:科学技术为普洱茶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或许,我们目前还没有完全做到这点。普洱茶企业近几年都在寻求打破几百年延续下来的旧的生产模式的方法。试图通过某种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突围。

或许,普洱茶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太传统的行业,面对科技创新,我们起步较晚,暂时还没有解答问题“最好的”答案。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关注所提问题的质量。这是我们未来正确解答这些问题的至关重要的前提。

科学实际上一直伴有“伪科学”的存在。我们经常将传统视为一种落后的印记。但是,不了解传统的真实内涵,盲目对所谓的现代科学的生搬硬套,更容易使我们的研究偏离科学轨道。普洱茶的研究也应避开诸如“普洱茶治疗脑血栓的研究”这样的“伪命题”。因为普洱茶是食品,而不是药品。科学的命题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不是为了产生轰动效应。它应当严谨、规范,是一个逐渐接近物质“真相”的过程。

本文涉及的普洱茶未来五十年科技的七项突破,并不代表普洱茶未来科技发展的全部,它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是想通过这种思考,引起更多的人对普洱茶科技创新的关注。

一、乔木大叶种茶树DNA与RNA的建立

云南不仅有世界上公认的最为年长的茶树,同时,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树龄的茶树也不罕见,至于范围很大的古茶园更是多区域、成片状地存在。这里隐藏了一个未解的秘密,即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长寿”之谜。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地区及其植物,不可能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以病虫害为例,它是定期暴发的,很多物种的灭绝和衰减都与它相关。但云南的乔木大叶种茶树,不管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却能存活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经得住如此之多,又如此之长的考验,至今仍显露出勃勃生机。这个客观现实告诉我们,这些古茶树起码具备一种或多种我们未知的抗病虫害的“基因”。

我们至今不知道这种基因是什么?更不知道它“长寿”的原因。

在云南景迈山万亩古茶园中,我们发现很多寄生在古乔木大叶种茶树上的野生兰花和螃蟹脚。虽然这种寄生现象在其它植物中也存在,但象景迈山这样大范围的寄生现象并不多见。这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种寄生现象的物质依存是什么?是单向的物质输送?还是双向的物质交流?

我们依据传统的经验知道这种茶树的叶子可做成饮品。也知道用它加工的普洱茶可长期存放,并且越陈越香。但这只是一方面,是传统经验的积累。更深层次的化学组合与化学反应是我们不了解的。我们至今仍不知道它内含物质到底有多少,绝大部分的物质还没有被我们发现。我们沿用常规的检验方法发现了一些物质,也清楚知道它的功能。但是,我们仍存在一个问题:我们只知道它“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其中,它最核心的生命基石----染色体、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等等,都存在很多未解之迷。

解决上述的种种疑问,或许就得从乔木大叶种茶树的基因入手。这就是我们提出建立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基因图谱的原因。

DNA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完成乔木大叶种茶的基因图谱的测序,为科学研究普洱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填补普洱茶基础科学的一项空白。这是一项浩大的生物科学研究工程,必须集国内外众多的科研单位参加,非某一个科研单位能够独立担当。

同时,在这个过程,也可对云南各个茶区RNA进行测定,找出不同茶区差异性的“因子”。

RNA。通俗的讲——是DNA的一个“片断”。不同茶区乔木大叶种茶树的基因图谱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是它们的RNA,即DNA中的某一个“片断”表达方式。不同茶区RNA的显现的物质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我们可通过这种差异,找出不同茶区的茶叶具备标志性的“因子”,并依据这种“因子”,设计出相关检测溶液。这就使我们鉴别各个茶区的原料时形成“有法可依”。改变目前单纯依靠经验(即感官审评,眼看、嘴尝)的方法。

近几年,虽然中国很多科研单位已将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DNA与RNA作为研究课题,并也发表了一些成果。但多为某一专项或局部的研究。与基因组的概念还有很大距离。这项工作的完成实质上是填补普洱茶领域基础科学的一项空白。对未来普洱茶的研究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解答我们现今对乔木大叶种茶树——乃至普洱茶的诸多疑问,也为普洱茶的深入研究提供生物机理与运行方式的科学依据。

二、“冷压”技术的恢复与提升

拆除普洱茶企业最后的污染源——锅炉房

我们在研究普洱茶时发现,现存的百年老茶几乎都是云南易武地区生产的。就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而言,生产普洱茶并非只有易武一个地区。但是,为什么目前看到的几乎都是当年易武地区生产的茶品,像福元昌号、同庆号、宋聘号等,极少看到其它地区留存下来的老茶。

这里除了易武在当年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普洱茶商号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压饼过程采用的“冷压”方法。据很多易武地区老人回忆,那时候的压制茶有回水(也称茶叶回潮)的过程,没有蒸汽的过程。他们是将茶压在石模下,长达一星期才取出。这种方法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一是没有采用蒸汽这一高温的过程。尽最大可能不破坏茶叶内含的营养物,尤其是茶叶诸多的“酶”。使茶叶后续的转化有充足的“动能”。保存期会更长。

二是压制一个星期才出模。这是为了定型的需要。普洱茶在没有蒸汽的过程下,其茶叶内含的果胶不被激活,不能产生粘性。就势必造成压制茶时如果时间太短,会因茶叶粗纤维具有强性这一特点造成反弹与复原。必须长时间“强压”,改变纤维组织的结构,才能达到定型。

这种方法附合生物发酵的要求。但也带来了两个难题:

1、石模用量太大。生产成本太高。

2、周期太长。劳动效率不高,产量偏低。

或许,正是因为这两个弱点。后人干脆采用蒸汽的过程,解决这两个弊端。

于是,锅炉房便成为现代普洱茶企业的“一景”。它即是企业规模化生产的一种进步,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奈。

采用蒸汽的过程——即锅炉房的存在,对普洱茶企业有两项功用:一是紧压茶之前,需要蒸汽将茶叶中的果胶激活,使其产生粘性,便于后面的紧压成型。我们目前使用的压制机械属于冲压机床的原理,是瞬间力量压制而成。整个过程时间缩短,产量放大,且压制后的茶饼(或砖、沱等)外观齐整、漂亮,给人一种紧密结实的美感;二是普洱茶烘干房需要锅炉房输送的管道热源,给空气加温,将普洱茶内含的水份快速蒸发。

但是,它也有两个弊端:

一是给企业新增了一个污染源。因为锅炉房的排烟筒所排出的粉尘会在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造成污染。

二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这种蒸汽的过程,尤其压制茶之前的蒸气喷射可能对茶叶的后续陈化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紧压茶制作过程无蒸汽的采用,实现“冷压”过程。这属于未来普洱茶制作工艺的一项改进。这项技术的突破很可能因一种新的普洱茶“冷挤压设备”的出现而实现。

冷挤压技术最初是机械行业的一项重大发明。通俗的讲,这项技术是把金属毛坯放在冷挤压模腔中,在室温下,通过压力机上固定的凸模向毛坯施加压力,使金属毛坯产生塑性变形而制得零件的加工方法。它有正挤压、反挤压、复合挤压、径向挤压几种形式。

冷挤压设备在机械行业采用很多。它不仅很好解决了金属材料冷压成型问题。而且极大地提高产能和质量。

以日本为例,1957年日本从美国首次引进了冷挤压技术,开始在精密仪器和仪表中采用。日本见这种新技术经济效益显著,很快把这种技术用于制造汽车和电气制件。使它迅速发展成一个工业大国。现在,冷挤压技术的运用已成为遍及各个工业部门的重要加工手段。

如果普洱茶紧压过程能够采用冷挤压技术,无需蒸汽喷射的过程,就可使普洱茶的纤维组织迅速产生塑性变形,并由此定型,将是冷压技术在普洱茶领域的一项发明。当然,它更重要的意义是可以使我们拆除现有普洱茶企业的锅炉房——也是普洱茶制作加工最后一个污染源。真正实现制茶过程的全常温状态。提高普洱茶后续陈化的“动能”。

拆除锅炉房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即烘干房热源的提供问题。现在的烘干房所需热源是锅炉房管道输送热量的方法。如果拆除锅炉房,可改为远红外线电加热的方法,配合除湿机,达到比锅炉输送热源更有效果。其采用的能源都是清洁能源。这项技术不难,也没有技术壁垒,采用起来比较方便可行。

三、普洱熟茶的二次革命,发酵模型的建立——“自然接种”向“人工接种”的转变

我们目前的普洱茶渥堆发酵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相对普洱茶近千年的生产工艺而言,是一场技术创新,也是一场革命。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技术制备手段的提升。这项原本在我们眼里先进的技术现在却变得有点原始。尤其与现代生物工程相比,更是给人一种落后的印象。

普洱茶渥堆技术属于“自然接种”。虽然它属于生物技术的范畴,但只能归类于原始的生物技术。时至今日,它仍然存在发酵质量不稳定,一堆一味,可控性不强。同时也存在作业环境较差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自然接种”向“人工接种”的转变。这有可能促使普洱茶的发酵技术实现二次革命。因为“人工接种”具备现代生物工程的特点。它不仅可实现质量的可控性,其作业环境也有较大的改善。

但是,做到这一点,也有两大难题:

一是“人工接种”的微生物是什么?有多少菌群?是单一微生物的培养与投放?还是混合菌群?要不要对微生物进行结构性的修饰?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是未来普洱茶能否实现发酵技术二次革命的关键;

二是发酵模型的建立。我们目前对普洱茶的发酵基本依托的是主观经验。发酵师傅的主观意识及相关水平决定普洱茶发酵质量。质量的可控性极差。没有规范,更没有标准。发酵模型的建立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果说,传统的发酵技艺存在“看茶制茶”这一特性的话,那么,发酵模型的建立,是更科学的“看茶制茶”的延续与提升。因为前者依赖的是个人主观臆断,成在个人,败也在个人。后者则是来自实验的数据,来自于标准和规范。而且,这种发酵模型不可能是一个,也不可能仅仅是几个。而是依据不同茶区原料的特点,依据消费者的需求创建多个,甚至是几十个、上百个发酵模型。普洱茶未来的百花齐放,绝大部分会是多种发酵模型建立的结果。

应当看到的是,普洱茶人工发酵由“自然接种”向“人工接种”的转变,实际上是由原始生物技术向现代生物工程转变的过程。也是普洱茶制作工艺的一场革命。是普洱茶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四、茶红素单体的分离与萃取方法的建立

茶红素是一类复杂的红褐色酚性化合物,包括多种相对分子质量差异极大的异源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00——40000。至今还未能分离纯化出单体。我们现在说的茶红素实质是茶红素的分子团,是茶色素中的某种混合物。

茶红素在红茶、黑茶及普洱茶中普遍存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茶叶中最宝贵的营养物质之一,未来可能对治疗癌症都会有突破性的医学发现。

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依照红茶的发酵模型研究茶红素形成的机理,即: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

这个演化过程告诉我们,红茶的发酵是先产生茶黄素,然后是茶红素。但茶红素极不稳定,随即向茶褐素转化。因此,目前对红茶的检测中,只能检测到茶褐素。不能检测茶红素。因为目前还没有建立检测茶红素的方法,更没有这方面的标准。红茶中的色素演化到茶褐素时就完结了,再往后的演化就是霉变的过程。因此,很多茶叶专家都以红茶的色素演化为标准,进而提出普洱茶不存在越陈越香的概念。更不赞同普洱茶存在陈化一说。

但普洱茶的茶红素生成机理与红茶不同,它的前半段色素的演变与红茶相似,可后半段却与红茶的色素演化不同,是经过了一个“回车键”再析出的过程,即: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茶红素

这个过程说明,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其色素的演化过程与红茶不同。红茶的发酵在进入到茶褐素后就终止了,再往后就是霉变的过程。因此,红茶的保质期相对很短。但普洱茶却不同,普洱茶由最初的茶黄素(汤色为桔黄)到发酵一定程度演变为桔红色、玫瑰红色,然后进入褐色阶段,汤色呈暗红色。随后,伴随陈化时间的延长,其汤色竟一点点红亮起来,其通透度及红亮度都明显提高。实际上是茶褐素经氧化析出的茶红素所致。因此,普洱老茶,汤色的红亮度一定高于年份低的普洱茶。这一现象为我们提出普洱茶独有的色素演化机理提供了实物基础;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化学证据。

但是,由于我们目前还没有将茶红素单体分离,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萃取方法。虽然有实物基础,但碍于种种因素,只能使这一设想目前停留在理论阶段。同样是普洱茶未来单体物质研究的课题之一。

其实,我们在这里之所以谈到茶红素,一方面是因为它存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茶红素的例子,告诉大家:普洱茶中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物质。有些虽然知道,但只停留表面,还不能确定其功用。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一一破解。

五、超微粉碎技术工艺的突破

超微粉碎技术是粉体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对粉体原料的超微粉碎,高精度的分级和表面活性改变等内容。它是近20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能把原材料加工成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微粉,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这项技术在中药企业普及很快,已成为中药生产及应用中的基本加工技术。

以气流超微粉碎技术为例,它可广泛用于西药、中药、农药、化工等干粉类物料的超细粉碎。它的特点是:

1、不升温。由于物料是在气体膨胀状态下粉碎,所以粉碎腔体温度控制在常温状态,温度不会升高。

2、无污染。因为是物料在气流的带动下自身碰撞粉碎,不带入介质,这样在物料粉碎过程中不会构成污染。

3、磨损小。由于主要粉碎作用是粒子相互冲击碰撞,高速粒子与壁面很少碰撞,可使用粉碎莫氏硬度九级以上物料。

4、能耗低。与其他类型粉碎机相比节能30%——50%。

5、对易燃、易爆物料可用惰性气体进行粉碎。

6、符合GMP标准。

我们在这里谈到超微粉碎的种种好处,也是想将这项技术引进到普洱茶领域。应当说,这是普洱茶深加工研究的课题。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创造一种新的“普洱茶粉”,也是普洱茶深加工领域的一项重大技术创新。原因是:

一是超微粉碎技术能够增加茶叶的溶出率和生物利用度,保留茶叶挥发性活性成分,增强药理作用以及提高比表面积等;

二是可探索建立色谱指纹图谱,优化微粉动态提取工艺;

三是方便饮用,是原生态茶——未经任何破坏而直接产生的本味茶。

但是,这项技术的采用也面临一个难题:就是现在的技术手段及设备能力对普洱茶而言,仍是爱莫能助。这种技术对硬度较强的物质有用,而对普洱茶,纤维物质较多,材质较软,弹性较强,很难做到超微粉碎。这就势必造成以现有的超微粉碎技术加工的普洱茶粉,由于粒度达不到纳米级水平,其汤色一定是混浊的,没有通透度,达不到感官审评的要求。

因此,随着科技的进步,设备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都会在未来逐步加以解决。因为纳米级普洱茶粉的出现不仅显示着一种新技术的诞生,更重要的是给普洱茶深加工带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六、“普洱纯茶饮料”将成为未来饮料行业新的亮点

茶叶软饮料一直是市场追逐的热点,其市场占有率逐年递增。就现今的市场而言,普洱茶软饮料所占比重最少。是普洱茶本身的品质问题?还是普洱茶深加工的技术还不成熟?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其实,就中国的茶叶而言,普洱茶是最有资格成为纯茶饮料的主力。

什么是纯茶饮料?

我们现行的茶叶软饮料分为四种:

一是纯茶饮料。即除了茶叶和水之外,不添加任何其它成分的软饮料。它是茶叶软饮料最高端的,也是最难加工的;

二是茶与乳制品混和的奶茶系列饮料。这种产品有多个企业生产,品种也较丰富;

三是花草茶及勾兑型茶饮料。这是市场占主流销量的产品。其配料中,除茶以外,还添加有色素、食用香精、澄清剂、防腐剂等;

四是功能性茶饮料。是将多种具有保健性的中药材与茶混和加工而成。如近几年市场风靡的各种凉茶饮料等是这方面的代表。

在这四大类中,纯茶饮料因为不添加任何辅料,包括色素、香精、防腐剂之类的添加剂,是最贴近茶叶本源的一种饮料,也是最健康的一种饮品。更是高端消费者最钟情、也是最期盼的一种茶饮料。

绿茶与乌龙茶曾先后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其主要原因是解决不了三大问题:

一是冷后浑;二是见光氧化;三是保质期太短(保质期不超过六个月)。

其实,这里有一个原料基础问题。普洱茶中的熟茶有制作纯茶饮料的基础。这是因为普洱茶本身就是发酵的产物,如果工艺处理得当,可杜绝冷后浑的产生。同时,普洱茶本身就偏重氧化,氧化的过程是品质提高的媒介,其汤色、口感会更加纯正。更重要的是,普洱茶始终存在后续发酵的“动能”,其保质期会远远超过现行茶饮料的时间,并会产生同样的越陈越香的效果。

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纯茶饮料立刻就可以在普洱茶身上实现。它也需要两项技术的突破:

一是纯茶饮料所需原料(浓缩液或茶粉)的品质保障。目前加工普洱茶粉是采用的高温提取与喷雾干燥工艺。这种持续的高温过程本身就对普洱茶内含营养物质“伤害”较大。用这种工艺制成的茶粉或浓缩液,其原料本身的品质就已大打折扣,不可能生产出真正意义的纯茶饮料。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再坚持纯茶饮料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的一个原因。纯茶饮料不是简单将茶粉或浓缩液加一定比例的水混合制成。它最关键的技术是这种茶粉或浓缩液是否具备非高温(加工工艺与过程)并达到与本味茶(茶叶冲泡出的茶汤)一致的特点。这项技术的突破很可能需要一种新技术——冷冻喷雾干燥工艺的诞生;

二是普洱纯茶饮料存在液态发酵的过程。过去我们只了解普洱茶固态发酵的原理,对液态发酵尚是一个未解的课题。需要有一个化学分析的过程。我们只是通过个别企业的实验发现这一液态发酵现象的存在,甚至明显感觉到这一发酵过程象存放葡萄酒一样,越陈越香。但是尚未搞清它发酵的机理。

普洱纯茶饮料未来将是普洱茶深加工的一项重要课题。它的工艺的创立及技术上的突破,将会在未来对普洱茶及茶叶软饮料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七、搭建普洱茶“大概念”的质量标准体系

中国传统的茶叶分类中,将普洱茶划归为黑茶类。这是当时甚至是一段时间人们缺少对普洱茶了解造成的。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误将普洱茶只认为是饼、砖、沱的集中称谓。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我们从普洱茶的国家标准中,发现有如下几个关键词:云南乔木大叶种、晒青、自然发酵与人工发酵、紧压茶与散茶。

这几个关键词在告诉我们,凡是具备上述特征的都可视为普洱茶。因此,普洱茶是一个“大概念”,是独立其它茶类而自成体系的一类茶。它包含诸多品种,诸多工艺,诸多门类。而不是黑茶类中的某一项品种。更不可能将普洱茶中的一部分品种划归到其它茶类。

这种误区的产生,除了认识上的偏差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普洱茶至今没有搭建一套较为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

以月光白为例(普洱茶中一个特殊品种)。它采取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叶为原料,其晒青的过程与其它普洱茶有区别,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萎凋的工艺,而且这项工艺对月光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很多工艺都与传统普洱茶不同。我们不仅要问:它是不是普洱茶?如果说是,标准是什么?如果说不是。那它又是什么?应当归为哪一类?类似的茶品还有金花茶。本fu来茶叶中的“发花”现象是黑茶类中的湖南茯砖、千两茶的专属。可普洱茶也有“金花”现象,甚至有人专门设计了一套“发花”的工艺,创造了一种新的品种“金花茶”。你能说它是“茯砖”还是“千两茶”?肯定不是。如果说是普洱茶,也没有质量标准的依据。

凡此种种,我们说普洱茶是一个“大概念”,是集合了多种制作工艺、多品种的一类茶总称。因此,这就要求普洱茶应建立起一套质量标准体系。让普洱茶品种的百花齐放有据可依,有质量标准的控制。

我们说搭建普洱茶质量标准体系,重点在体系。

一方面,普洱茶应建立不同品种的质量标准;二是具备相配套的检测标准与检测体系。这是普洱茶品种确立与质量控制的前提。是普洱茶未来发展中最基础的一项管理工作

我们之所以将这项本属于管理基础的工作纳入未来的科技突破,是因为这些标准的发明与制定本身就属于科技的范畴。而且是普洱茶非常重要的科技工作。这项工作不仅代表普洱茶的综合管理水平,更是普洱茶综合科技水平的体现。(本文最初发表于《普洱》2009年)

文/陈杰,蒙顿茶制品技术总监,现代茶膏行业的第一人,从事近三十年的微生物研究工作,曾任美国凯耐特生物制药研究员。

2002年开始转向普洱茶深加工的研发,任蒙顿茶制品(香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参与创建中国大陆第一个专业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完成了对清朝宫廷普洱茶膏的破译工作,制定了第一个现代普洱茶膏的企业标准和检测标准,主导研发了系列蒙顿·红运当头茶膏、蒙顿·易武春晓茶膏、蒙顿·普洱黑金茶膏、蒙顿·玉龙胜雪茶膏、蒙顿·二龙戏珠茶膏、蒙顿·皇印茶膏等顶级普洱茶膏,成为现代普洱茶膏行业的开创者。

2006年1月6日,其研发的世界上发酵度提纯度最高的蒙顿“普洱茶母”(非卖品)被云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是该馆唯一的一块茶膏藏品。

近几年来,其又从微生物学角度尝试搭建普洱茶的价值链,并先后发表了《普洱茶四大价值》、《普洱茶:发酵食品中的另一座巅峰》、《普洱茶未来五十年》等系列专业文章。

此外,著有茶膏行业第一本专著《普洱茶膏——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该书以历史的厚度、文化的深度、科学的高度、专业的角度,全面地解读了茶膏千百年来的起落沉浮。作者以他特有的专业素养,尝试从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营养学等角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剖析古今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和科学价值。为目前茶膏行业奠基和集大成之作。


喜看梧茶千里绿 半壁江山尽开颜,梧州市推进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

金秋时节,我市各大茶园的漫山茶树,依然在吐露新芽,连片茶山青翠欲滴,正在茶园里劳作的茶农,一说起六堡茶,就笑逐颜开。

如今,穿越了1500多年历史的梧州六堡茶,正在成为致富黄金叶,实现了一片叶子带动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的初衷。

2021年,按照中央、自治区对茶产业发展的科学谋划和部署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聚焦“茶苗、茶园、茶企、茶师、茶市、茶城”六大关键环节,贯通产加销、融合茶文旅,促进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力争把六堡茶产业打造成为广西茶产业的“半壁江山”。

历史久远的六堡茶开始展新颜。

——随着生态茶园建设大会战全面打响,六堡茶市场产销两旺,2021年我市六堡茶产量2.5万吨,综合产值110亿元;2022年1至7月,全市干毛茶产量达5307.02吨,与去年同比增长约20%。预计今年六堡茶总产量超3.5万吨,综合产值超160亿元。

——不畏困苦,自得其芳。六堡茶品牌价值一路攀升,“梧州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37.64亿元,居广西茶叶类第一位,被评为2021年中国茶叶最具品牌发展力品牌和2022年最具品牌传播力的三大品牌之一。在即将举办的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举办“茶船古道·六堡茶发展高峰论坛”,助推六堡茶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六堡茶产业一步步改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后劲更加有力,发展信心更加坚定。

在这样一个新发展阶段,本报对六堡茶产业发展进行全面研究总结,进一步总结成绩,提炼亮点,鼓舞信心,探寻更多加快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路径。

1

图片

被寄予厚望的一杯茶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

——习近平

2022年开春,在长洲区摩天茶海项目基地内,一行行新种的茶苗遍布山野,沐浴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盛丰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看准了六堡茶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投资开发建设“梧州摩天岭六堡茶海”项目,稳步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关明锋介绍,该项目已完成生态茶园种植约7000亩,计划到今冬明春再进行扩增,种植总面积达到8000亩以上。

去冬今春,我市全面启动生态茶园建设大会战,越来越多茶企、茶农和有关部门聚力做好生态茶园“绿色”文章,投入到茶苗培育、茶园建设当中。目前,全市已落实种苗近1500万株,具备种植条件的土地10万多亩,已种植茶苗8万多亩,茶园面积已达20.43万亩,创下我市茶园面积新纪录。

苍梧县六堡镇黑石顶生机勃发的六堡茶生态茶园。(资料图)

“按照茶园种植规划,我市计划每年新增生态茶园建设,到‘十四五’期末实现茶园种植面积100万亩,构建以苍梧县为核心区,藤县、岑溪市为优势区,万秀区、长洲区、龙圩区、蒙山县等为拓展区的‘一核心两优势四拓展’六堡茶茶园建设布局,力争从源头上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黄凌说。

今年3月,藤县象棋镇党员与群众一起在罗文村六堡茶园种植基地开展义务种茶活动。彭进龙 摄

生态茶园建设是我市推进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中央和自治区作出一系列科学谋划、提出一系列部署要求,为我市六堡茶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茶产业的发展,为各地振兴茶产业谋篇布局。他在福建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指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以六堡茶为引擎打造广西千亿元茶产业。2021年以来,自治区主要领导刘宁、蓝天立来梧调研时均明确指出,六堡茶产业发展前景很好、大有可为,大力支持梧州把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

8月17日至18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宁强调,六堡茶是“小茶叶”“大产业”,梧州市要扩大种植面积,着力在科技、开发和销售上下功夫,加大六堡茶宣传力度,让“六堡”变“六保”“六宝”。要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聚焦品味、品质、品牌等要素,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积极探索制定面向东盟的国际茶业标准,把六堡茶的高雅品质保护好,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培育打造特色品牌,努力把六堡茶发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联农带农富农的重要载体,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国家、自治区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六堡茶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农业农村部等国家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从茶园建设、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等六个方面支持茶产业发展。自治区及有关部门出台《打造千亿元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广西六堡茶及特色优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在这种发展态势下,我市乘势而上,加强统筹谋划,坚持系统思维,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推动六堡茶产业大发展、大提升。2021年12月8日,市委书记蒋连生在全市茶产业发展动员部署大会上指出,茶产业是绿色产业、富民产业,也是梧州特色优势产业。在新时代推动梧州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

推动梧州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可谓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围绕打造广西千亿元茶产业“半壁江山”的奋斗目标,我市成立六堡茶产业发展指挥部,出台实施《梧州市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梧州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梧州市支持六堡茶茶园建设政策》《梧州市茶园种植“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措施,为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立足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我市抓住重点、扭住关键,发挥“原产地、原种茶、原工艺”三原优势,围绕“茶苗、茶园、茶企、茶师、茶市、茶城”六个关键环节,完善六堡茶标准体系建设,系统性谋划、产业链推进、品牌化打造,推动六堡茶产业规模化发展。

放眼梧州各地,茶山冒新绿,茶叶飘馨香,茶人采茶忙。六堡茶产业站在了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传奇正在梧州成为现实。

2

走标准化道路的一杯茶

因地制宜给茶叶分级,成片、成规模地种植,科学管理,打出品牌。

推进茶种改良,提升茶叶质量,做出精品茶叶。

——习近平

位于苍梧县六堡镇四柳村的沁怡六堡茶专业合作社内,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快速对茶叶进行分拣,再通过一系列制茶流程,实现茶叶加工全过程流水线作业,茶叶从鲜叶到成品“不沾地、不挨手”,在提高茶产品生产效率的同时,还保留了传统农家茶的口感。

六堡茶有传统和现代两种制茶工艺,这两种制茶工艺生产出来的六堡茶口感不同,市场各有偏好,分别被叫作“农家茶”和“厂茶”。以往的农家茶都是纯手工制作,但生产效率不高。如何做到既实现自动化生产又保留手工制茶的口感呢?

“我们在生产环节上下功夫,研究改良生产设备。”自治区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沁怡六堡茶专业合作社创建人谭爱云说。以前每到茶叶收购和加工季节,厂里聘请30多位工人,一天也只能加工不到100公斤茶,不仅产业做不大,也无法实现带动更多村民致富的愿望。但是,市面上现有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属于现代加工工艺体系,无法做出农家茶的口感。

为破解效率和口感不统一这道难题,谭爱云找到在外地参展时认识的一家设备制造厂商,让技术人员按照农家茶的制作流程和口感对设备进行改良设计。经过一遍遍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2018年,沁怡六堡茶专业合作社投资建成了一个年产50吨有机毛茶的加工厂及配套生产设施、辅助设施和公用设施,并于当年年底投产。

“这条生产线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保留了特定品质,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促进传统六堡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苍梧县委副书记马士成说。如今,沁怡六堡茶专业合作社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带动村里200多农户增收致富。

这是六堡茶生产企业推进工业技术革新的一个实例。

苍梧县大营六堡茶专业合作社的自动化生产设备 记者 冼振宇 摄

面对产业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不高、全产业链条不完整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差距,我市积极引导和推进六堡茶产业精深加工,健全完善六堡茶标准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和茶产业专门人才,全方位推动六堡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

建标准。按照“有标贯标、缺标补标、低标提标”的原则,我市加快完善六堡茶标准体系,完成编制并发布实施的六堡茶国家标准1项、广西地方标准18项,正加快研制六堡茶国家实物标准样,加快制定六堡茶适宜品种选育和种植技术标准、传统加工工艺和现代加工工艺标准、衍生产品标准、地域标准等各级各类标准,推进从茶树育苗、栽培管理、茶叶采摘、六堡茶加工、包装、贮运等各个环节标准化生产,实现从茶苗到茶杯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全覆盖。同时,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强化全市茶叶质量评定及管理,实现标准种植、规范生产、全程可溯。

精美的六堡茶外包装 (资料图)

强科技。我市谋划申报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六堡茶‘八新双增’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从六堡茶品种选育繁育、种植、加工、品质化学、保健机理、仓储六大板块19个课题开展技术攻关,加快实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8个科技创新目标。我市更是抓好六堡茶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谋划建设国家级六堡茶检测中心、六堡茶农业科技园以及六堡茶良种选育繁育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平台,加快筹建广西六堡茶研究院。在此基础上,我市建立六堡茶研究中心,重点抓好茶树优良品种选育、茶树高产栽培技术、茶叶精深加工技术等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

育品牌。我市引导和鼓励茶叶企业、科研单位研发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建设六堡茶标准化生产车间,推动清洁化、标准化、自动化生产;实施生产车间数字化改造,推进适应茶叶生产加工等环节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设施装备研究开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茶产业附加值,形成品牌效应。目前,我市已有SC认证茶企85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规模以上企业9家,培育发展出“中茶”“三鹤”“茂圣”“苍松”等一批优秀品牌。

建队伍。专业人才和产业队伍是六堡茶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去年以来,我市实施“三师”工程,大力培育一批制茶师、茶艺师、评茶师等专业人才,提高六堡茶权威认证和专业鉴定水平。通过“引将才、培匠才、借外脑”等方式,我市从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引进一批茶学专业人才,提升六堡茶产业的科研水平。我市开展涉茶人才调查,广泛收集六堡茶人才信息,并通过聘请经验丰富的制茶大师建立六堡茶产业专家库,目前全市已有约400名后备人才、50名核心专家。我市还大力培育具有传承技能、示范带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讲习所,传承传统技艺和茶文化。去年,我市举办六堡茶产业人才发展与品牌战略、茶园种植技术、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六堡茶外贸出口等专题培训班,累计培训人员超3500人次,促进茶业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梧州市“茶船古道杯”六堡茶茶艺师技能大赛中,选手在比赛中展示茶艺。记者 朱元冬 摄

在推动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过程中,我市六堡茶产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茶企规模进一步壮大,人才进一步集聚,市场进一步拓展,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3

显悠久文化的一杯茶

“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

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习近平

一条小河,缓缓流经苍梧县六堡镇合口街古码头。这里,就是“茶船古道”的起点。昔日的“茶船古道”熙熙攘攘,舟楫来往,是六堡茶运往外地的船运通道,承载着六堡茶悠久的历史文化,也见证了六堡茶曾经光辉的发展历程。

“六堡茶按特定的工艺进行加工,属黑茶类,产制历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品质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在清嘉庆年间就被评为‘二十四名茶’之一。”梧州市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陈伯昌介绍说,六堡茶起初并没有具体名称,因产自六堡镇,故而称之为六堡茶。《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 ”。

在位于苍梧县六堡镇的六堡茶博物馆,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展示着六堡茶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老照片显示,晚清时期,300多万名华工为谋生远下南洋。六堡茶因可长期存放,还可消暑和缓解肠胃不适,成为在高温湿热环境下工作的华工们日常饮品首选。“受南洋华工影响,当地居民也渐渐喜欢上饮用这种茶。六堡茶在南洋的销售越来越好,成为著名的‘侨销茶’。”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梁威龙说。

六堡茶散茶深受市场追捧。(资料图)

出口需求量增长带动六堡茶产业在抗战爆发前达到高峰。据六堡镇87岁老茶人李旭秋回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六堡镇及周边地区人家几乎都参与到六堡茶种植与制作当中,山上满是茶园。

“产茶季节,茶叶在六堡的合口街码头启程,先是用尖头船运送,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搬到大船上,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著名的‘茶船古道’。”梁威龙说。

专家研究认为,“茶船古道”是六堡茶的海上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粤港澳文化与南洋文化在此交汇,加深了地区间的交流与沟通。正是借助六堡茶,梧州增进了商贸、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流,获益良多。

因此,千百年沉淀下的六堡茶文化,成为梧州打造茶产业的重要“软实力”——

以新消费兴起为契机,推出淘宝·梧州特色馆、京东梧州特产馆,将梧州六堡茶打造成“网红美食”、广西特产行销全国和“一市一品”核心产品的同时,大型茶企还研发出了一批体现梧州特色、广西特色的六堡茶产品,举办了中国(广西)六堡茶斗茶大会、梧州六堡茶民间斗茶大会等大众参与度最高的茶界盛事;

以“茶船古道·新丝路”六堡茶行销全球系列活动为载体,打好开放合作“一带一路”“东盟”“东融”这三张牌,推动六堡茶行销全球;

2022年1月24日至26日,梧州六堡茶海报首次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告屏。(资料图)

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梧州六堡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双依托,依靠“梧州六堡茶”区域公共品牌和“茶船古道”文化品牌作为品牌双引擎,统一以“梧州六堡茶”形象对外宣传推广,带动一批优秀企业品牌形成品牌矩阵;

以梧州日报社出版的《茶船古道》《图说茶船古道》等书籍为基础,对六堡茶和茶船古道历史文化的抢救性挖掘保护,并且通过提升六堡茶的文化附加值、扩大产业市场等办法,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广西特色产品影响力、增强六堡茶文化品牌竞争力。

从政府“独唱”到多方“共舞”,我市通过强树文化品牌和公共品牌,连接生产、市场、消费者,促进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历史文化六堡茶正沿“茶船古道”再次扬帆起航,续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4

引政银企携手的一杯茶

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

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习近平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善的产业基础全体系,包括产品标准的制订、扶持政策的实施、交易市场的活跃。

六堡茶是中国三大黑茶之一,然而在没有出台六堡茶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之前,我市广大茶企办理相关产品认证时,只能参照其他黑茶标准,这让梧州茶人一度感到“憋屈”。

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六堡茶茶企之间也曾展开严重“内卷”,围绕六堡茶老茶婆哪家正宗、渥堆加工技术如何规范等问题,行内争论不休,行外一头雾水。

政府部门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聚焦六堡茶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有关标准的缺失,政府利用“有形的手”积极采取措施。为健全六堡茶标准体系,我市集聚产业专家人才,组建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力争建立完善企业、地方、国家、国际四级六堡茶标准体系,从源头拉好准绳、定好规范。

近年来,我市还推进关键环节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提高茶叶种植、加工、仓储等方面的标准执行力度,支持企业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推动六堡茶精深加工产品的清洁化、标准化、自动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完善六堡茶批号编码、冲泡品饮、场地环境、仓储要求、斗茶赛制等产业服务标准体系,切实解决六堡茶标准落后、传统工艺六堡茶缺乏标准等问题,让产业链各个环节有标可依、有标必依。

评茶员演示评茶的部分环节。记者 冼振宇 摄

今年上半年,自治区层面助力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喜讯也频频传来——

我市筹建国家黑茶(六堡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经由广西市场监管局、广西计量院、广西质检院、广西特检院、广西标准院等部门专家组成的自治区专家组论证评审并获通过,将尽快上报国家总局审批。

在广西市场监管局下达的2022年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中,《六堡老茶婆加工技术规程》《传统工艺六堡茶连续化加工技术规程》《六堡茶罐体渥堆加工技术规程》《六堡茶茶园土壤质量监测及调控技术规程》《六堡茶产品价值评估指南》《六堡茶(传统工艺)的质量分级》《六堡茶窖藏技术规范》《六堡茶精制加工企业规范》等8项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获立项。

政企携手,与茶相伴,风雨前行,共克时艰。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茶企面临不少困难。而广西梧州圣源茶业有限公司却通过紧抓机遇提升品质、拓展国内市场,2021年销量成功实现逆势上扬,比往年翻了两倍。该公司董事长李月梅在我市金融财税部门召开深化“银税互动”助企纾困交流会上动情地说,得益于梧州市税务局“一企一策”为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年轻的广西梧州圣源茶业有限公司已顺利实现上规。

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的战略部署,有关部门用心用情协助和护航茶企上规入统发展壮大。市金融工作办公室联合梧州银保监分局、人民银行梧州市中心支行全面落实“桂惠贷”扶持茶企发展的有关政策,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茶企申请成为名单制产品的入库企业,让更多企业能够享受优惠利率贷款。

同时,我市鼓励金融机构通过产业分析和实地调研,对六堡茶特色产业创新开发“六堡茶贷”并纳入“桂惠贷”范畴,为市内从事六堡茶育苗育种、种植的个人和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及广大茶企争取尽可能多的优惠和支持。

“感谢政府推出这么好的政策,企业仅凭纳税信用评价结果就可以贷款,而且手续简单,我们一共获得了‘桂惠贷’贷款7000万元,节省利息支出142万元。”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祥说,得益于我市各种政策支持,去年企业营收1.7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36%,入库税费突破1100万元。

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享受的正是我市“银税互动”推出的纳税信用增值有关政策。市税务部门和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的这一款纳税信用增值服务,可结合实际情况将诚信纳税、成长良好的茶企推送给金融机构,助力纳税信用变现融资信贷。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可凭企业纳税信用获取贷款,既为六堡茶企业有效破解了融资难题,也实现了政银税企携手促发展的良性互动。现在全市已有10家金融机构与税务部门签订纳税信用增值服务的框架协议。在市金融部门与银行机构、保险机构的联合支持下,我市共为六堡茶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户放款200多户,惠及六堡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416户,为15家六堡茶企业提供2.54亿元财产综合保险保障。

我市还积极打造广西粤桂国际茶业交易中心,发挥稀缺的“交易牌照”作用,植入数字经济、融资担保、供应链金融等配套金融服务,多渠道解决六堡茶企业投融资难题。通过用好直接融资扶持政策,持续探索以各类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投资投入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六堡茶经营主体通过保险、发债、上市及股权交易融资等多渠道多方法,满足六堡茶产业多领域的资金需求和发展需求。

政企同心、银税互动、金融浇灌,赋能茶产业大步向前迈进。

5

促科技创新的一杯茶

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习近平

科技创新,是六堡茶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永恒动力源泉。没有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六堡茶产业的品牌营销、三产融合等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开拓创新的六堡茶企业,正以风雨无阻、勇往直前的实践姿态,践行着总书记这一“创新”金句,形成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发展态势。

树木葱茏的珠山,内藏“乾坤”——4000平方米的茶窖冬暖夏凉,为六堡茶发酵提供天然恒温恒湿的生物环境,让六堡茶形成香气纯正、滋味醇厚、独树一帜的茶韵。

这个茶窖,是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的陈化仓库,也是该公司创新茶叶加工技术的重要体现。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既有着悠久历史,又是勇于创新的茶企典范。该公司在1953年始建木板茶仓,1958年首创冷水渥堆发酵技术,近十年来又在发酵工艺自动控制技术、蒸压造型技术、窖藏陈化技术、槟榔香六堡茶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加上木板干仓对产品后期陈化储存的实践累积,形成“三鹤”六堡茶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2022年1至6月,该公司产值2.93亿元,产量1334吨,营业收入1.76亿元,“三鹤”品牌价值上升至4.53亿元,稳居广西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首位,各项业绩稳步向前发展。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六堡茶生产线和发酵罐,开创了六堡茶生产从手工制作向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转变的先河,在保持六堡茶传统风味品质的同时,推动生产效率提升了3倍,在国内首创的六堡茶发酵罐还获得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

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打造六堡茶文化馆,向参观者展示企业科技创新历程。记者 冼振宇 摄

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全自动智能茶叶发酵装置和塔式连续震动蒸茶装置,比原来的传统人工发酵缩短一半时间,使六堡茶生产加工逐渐脱离劳动力限制,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

科技研发“一掷千金”,产业发展“一日千里”。通过数字科技创新驱动,引领产业提档升级,已成为梧州茶人的行业共识,也成为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制胜法宝——

在产业前端茶叶种植方面,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于翠平带领科研团队历时两年多,研制开发出六堡茶专用有机肥,推动低产茶园改造,促使六堡茶产量有效提升30%。她还和团队研发六堡茶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以草覆草、以草抑草的杂草防控技术,建立起六堡茶有机茶园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为我市生态茶园建设打下技术基础。“我们会继续努力,改变梧州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制约茶叶产量的现状,助力六堡茶种植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市引进人才、毕业于浙江大学的茶学博士,于翠平对六堡茶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在产业中端产品开发方面,茶企以创新求突破,在产品研发上发力,以适应市场需求。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研发出茉莉六堡、柠檬六堡等产品,提升六堡茶初尝适口感;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推出“槟榔香”“金花”等特色系列产品,引起品饮收藏热潮;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研发袋泡茶、速溶茶粉、红柑堡、小柑堡等时尚产品,俘获年轻消费群体;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在梧州、柳州两地市委统战部的牵线下,促成六堡茶与螺蛳粉跨界合作,实现从“六堡茶遇见螺蛳粉”到六堡茶与螺蛳粉“联姻”,在市场上引起不小的轰动,成功让六堡茶“红出圈”、火遍全球。

在产业后端市场推广方面,我市以扶持发展重点产业为中心,多部门多行业协调联动,推动文旅融合搭台、经济赋能唱戏,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聚合发展效应。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开展六堡茶“六进”活动,举办“5·21国际茶日”全民饮茶、六堡茶网络直播、“非遗”来助力、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普及线上宣传等十个主要活动。梧州日报社自2019年倾力打造六堡茶民间斗茶大赛赛事品牌,通过党媒平台集聚业界精英,为弘扬六堡茶文化鼓与呼。由市商务局、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及梧州日报社共同打造的梧州六堡茶网上商城于2020年上线运营,今年1至7月,通过商城直播带货的六堡茶成交额接近50万元,成交量突破1000单。

梧州六堡茶在网上进行带货直播。(资料图)

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还与市市场监管局共同运作六堡茶产业质量服务“一站式”平台,与市司法局等组建六堡茶产业律师服务团,与市税务局共建税收赋能综合服务中心,与市行政审批局共建梧州六堡茶产业政务公开平台等,形成加快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

以创新驱动赋能,以“一盘棋”思想凝聚强大合力,六堡茶产业迎来加速发展的新格局。

6

助乡村振兴的一杯茶

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习近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苍梧县六堡镇广大群众来说,这是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九年前,在外务工的苍梧县六堡镇瑶族聚居村山坪村村民盘月梅返乡探亲,愁眉苦脸地向村党支部书记祝雪兰诉苦,说自己打工好几年,也攒不下什么钱,家里还是老样子,感觉生活看不到出路。祝雪兰劝她留下来,跟村民们一起种六堡茶,还向她承诺:“你只管把茶种好,茶叶我负责收购,我帮你销售。”

有了祝雪兰的鼓励,盘月梅打消顾虑,回乡创业。短短几年时间,盘月梅的茶园从2亩发展到现在的5亩,种茶年收入达10万元。

在祝雪兰的带领下,山坪村先后改造扩种六堡茶1000多亩,改造低产茶园300亩。2016年,山坪村依靠种植和加工六堡茶,摘掉了“自治区重点贫困村”的帽子。2021年,山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8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祝雪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山坪村依靠六堡茶产业发展实现了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也成为苍梧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的成功代表。

作为六堡茶的原产地,苍梧县积极抢抓机遇,用好自身资源禀赋,重点将六堡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进行打造。苍梧县委书记覃学海说,该县通过以土地入股等模式,吸引广大农民投身到六堡茶种植中,并制定茶园建设项目验收资金奖补工作方案,对县内标准化连片茶园给予种茶补贴,以奖补扶持资金让茶企、合作社与脱贫户、监测户及普通茶农之间形成资金利益联结机制,在带动茶农增收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除苍梧县之外,其他县(市、区)也结合各自实际,探索推动六堡茶等乡村产业做大做强的措施办法,努力把六堡茶发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联农带农富农产业。经过不断探索,我市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构建起以农民组织为主体,企业与农民之间共融共生的联结机制,直接带动24万人受益,其中脱贫人口约3.5万人,增加收入近430万元。

秋日里,苍梧县六堡镇大中村一片勃勃生机。距离村委办公室不远处的鱼鳞坝,吸引众多市民游客从市区驱车前来玩耍、度假。“游客增多,村里集住宿、农耕体验、茶园采摘于一体的农家乐也发展起来了。”大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韦德冰说。从大中村到六堡镇街区不过1公里路程,晌午时分,人们到镇街上的大排档点一只茶叶蒸鸡、炒一碟茶叶虾,配上一壶农家六堡茶,茶趣十足。饭后漫步在镇街,大大小小的茶铺茶馆林立,大方好客的村民会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去喝茶买茶。

苍梧县六堡镇大中村六堡茶庄园住宿环境清雅,推窗可见茶山。记者 冼振宇 摄

“以前道路崎岖难走,从市区到六堡镇要六七小时,难以吸引游客。2020年国道355苍梧梨埠至昭平马江段的道路修通了,从市区到镇区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带旺了整个镇的人气,也带来了发展希望,成了六堡群众的‘致富路’。”六堡镇党委书记林柱雄说。近年来,六堡镇以国家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建设特色茶街、特色民宿、绿色观光茶园,实施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项目,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在六堡茶核心产区,依托六堡镇各村特色,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景”乡村振兴示范点,形成了以大中村—塘平村—四柳村—山坪村为代表的“百里茶廊”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带。2021年,六堡茶区接待游客200万人次,茶农人均收入1.1万多元。

路宽广,茶飘香。我市充分挖掘苍梧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和八集山庄、苍松茶园、双贵茶园“全国最美茶园”等资源,以及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茶企的历史文化及现代工业旅游资源,开展茶旅融合运营。客栈、餐饮、采茶炒茶体验等一批茶园观光旅游及茶企工业旅游为主题的茶文旅项目应运而生。

茶叶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茶文旅融合发展的大门,茶产业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茶乡群众由此走上了产业带动增收致富的阳光大道。

来源:梧州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袋泡茶又潮了

在电脑上敲完最后一行字,黎生拉开抽屉,浅棕色纸盒里,袋泡茶歪斜着靠在一起,留下了三分之一的空间。今天,她准备喝茉莉毛峰。

BASAO茉莉毛峰

图片来源:微博@BasaoTea

黎生在北京一家自媒体公司工作,自从两年前接触到新式袋泡茶品牌BASAO佰朔,她就成了饮茶大军中的一员。袋泡茶丢在马克杯里,两三分钟后就能得到一杯有味道的水。袋泡茶便捷、好喝、提神,对于咖啡不耐受的黎生而言,它是良好的咖啡替代品。和黎生一样的消费者有很多,这些居住在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正变得越来越喜欢喝茶。

“方便”,是他们提及袋泡茶绕不开的关键词。净手洗具、烫杯温壶后,来一出“马龙入宫”,把茶叶放至茶壶中,沸水洗茶、冲泡,用壶盖刮去表面泛起的泡沫与浮叶,封壶、分杯,茶汤倒入公道杯,分壶、奉茶,闻香、品茗,这十二道工序被视作中国传统茶道。这种复杂的饮茶过程让许多人对茶望而生畏。但是,袋泡茶为饮茶爱好者提供了新选择。他们不必局限于功夫茶桌,甚至可以同时喝到多种口味。

今年,梦薇的朋友送给她一盒茶颜悦色的栀晓乌龙茶,一闻到那股栀子香气,梦薇就爱上了它。最近,顺应时下风靡的养生潮流,她又购入了固本堂的百香果柠檬茶、同仁堂的冬瓜荷叶茶,工作之余泡一杯茶,享受片刻闲暇,氤氲的茶香让她感到快乐。她总觉得,袋泡茶不仅让自己水喝得多了,而且再不用担心奶茶会发胖。

01

年轻人爱上了袋泡茶

中国有悠久的茶文化,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等名茶一直如雷贯耳。但这些茶叶“名片”呈现的只有“区域+品种”的信息,并不特定指向某一个大品牌。

品牌的缺失,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茶叶生意的“破圈”。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般消费者购茶一直存在着门槛。消费者想要购买称心的茶叶,必须自学成为专家,掌握品类、产地、季节、采摘时节和制作工艺等知识,甚至还要结交放心的茶商。作为非标产品,每种茶适合用多少摄氏度的水冲泡,冲泡几次口感最佳,每次取多少量等,也都让一般消费者摸不着头脑。所以,往往有消费者精心购得名茶,最终未必能品尝出最佳风味,最终败兴放弃茶叶消费。

另一个尴尬的问题是,由于缺乏知名品牌,中国市场上可统计、可感知的茶叶销量头部品牌,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立顿等制作标准袋泡茶的跨国品牌。

十八、十九世纪,川宁(Twinings)、立顿(Lipton)、Whittard等品牌陆续开发出袋泡茶产品,以英国起步慢慢在欧美国家掀起袋泡茶风潮。如今,欧洲市场的袋泡茶消费占比为80%,在美国与英国更是达到九成。

立顿袋泡茶

图片来源:天猫联合利华立顿旗舰店

1992年,立顿瞄准中国写字楼里的人群,将碎茶叶装进茶包引入中国。便携与西方生活方式的象征使其迅速打开知名度,作为快消品迅速占领大众市场。这些国外袋泡茶品牌的口味深受英国影响,他们从世界各地采购茶叶,调配出伯爵茶、早餐茶、茉莉绿茶、薄荷绿茶、洋甘菊茶等多种口味。

丰富的标准化产品更易于占领人们的心智,以至于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国内的茶叶生意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作为茶叶大国,中国为什么出不了立顿这样具规模的品牌?

很长一段时间里,本土市场上的主流袋泡茶品牌大多来自欧美。

但这些源自国外的袋泡茶名气虽响,本土市场上的消费者对这些品牌袋泡茶的口味和品质其实并不算完全认可。如今痴迷于购买新式袋泡茶的梦薇,曾对西式袋泡茶的印象并不佳。初中时,她看到电视里演员在喝国外大牌的袋泡茶,感觉十分高级,但买来之后,红茶与绿茶入口的苦涩让她喝不下去。看着袋子里的碎茶叶,她产生了一种是不是用茶叶边角料制作的担心,致使购买欲全无。

虽然后来被证实:碎茶多是CTC茶,即人工压碎(Crush)、撕裂(Tear)、揉卷(Curl)之后的茶粉末,并非茶叶边角料,但是在偏好单芽、整叶的中国消费者看来,碎叶仍意味着“廉价”“低品质”“买不起好茶叶”。

据英敏特的调研报告,2017年,袋泡茶在中国的消费占比远低于23.5%的世界平均水平,仅占据茶品类消费的4%。而在茶叶消费人群中,近八成的中国消费者更偏爱购买新鲜制作的散装茶。

不过就在4年后的今天,这一情况正在被改写。如今,在众多公司人的办公桌上、茶水间里, BASAO佰朔、CHALI茶里、茶颜悦色等一批国产袋泡茶品牌开始出现。许多过去并没有喝茶习惯的年轻人也开始入坑一些国产的新式袋泡茶品牌。

茶颜悦色袋泡茶

图片来源:天猫茶颜悦色旗舰店

艾媒调查数据显示,相较于2015年的2.1亿元,中国袋泡茶线上市场规模在直播电商的带动下,已于2020年大幅增长155.9%至128.7亿元。据CBN Data《2020天猫茶行业消费趋势报告》,一二线高消费人群已经成为茶产品的消费主力,近半数的女性青睐在线购买茶产品,95后也开始爱上了喝茶。

一定程度上,这要得益于新式茶饮的兴起。随着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茶颜悦色等新式茶饮用大量以名茶为底的新式饮品获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年轻人对喝茶的兴趣也在逐渐加强。那盒让梦薇重新对袋泡茶产生兴趣的栀晓乌龙茶,就是茶颜悦色线下门店中颇受欢迎的限定奶茶栀晓的茶底。

事实上,不论是喜茶的绿妍、金凤茶王,还是茶颜悦色的桂花乌龙、蜜桃乌龙,新式茶饮品牌最初制作的袋泡茶口味,通常都来自于门店中明星产品的茶底。

这些口味熟悉的袋泡茶成功消除了很多消费者购茶的门槛——他们只要根据品牌的指导,就能轻松冲泡出一份充满香气、不苦涩,而且很像店里喝到的茶饮。这给了很多人复购并尝试更多同类产品的信心。

同时,袋泡茶也确实看起来更高级了。当一包新式袋泡茶被放入水中,在近似透明的茶包里,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原叶一根根舒展开的样子,与过去袋泡茶里深色粉末视觉效果截然不同。这其实也是袋泡茶变好喝的主要原因,新鲜的茶芽经过炒制或发酵,切分后装入茶包,所切分的原料为1至2厘米,叶片完整,从而可以留住所含物质与茶香,冲泡后的口感比碎茶更柔和。

大众消费者对产地、制茶等知识并不足,他们更受对品牌和产品直观的好感驱动。针对此,CHALI茶里将消费者对茶的认知分级,把消费者对茶的判断转化为视觉、嗅觉、味觉、主观的感觉四个维度,辅之组合营销方式,营造这个品牌“还不错”的感觉。

随着消费者不自觉地将“原叶”视作一种“升级”,原叶袋泡茶已经成为厂商追捧的热点。在中国市场,现在不仅市面上流行的茶颜悦色、BASAO佰朔、CHALI茶里、茶小空等袋泡茶品牌主推原叶袋泡茶,就连以碎叶闻名的立顿也开始将天然整片的茶叶装进茶包。在口味上,很多新式袋泡茶品牌还用类似新式茶饮的思路推出了多种带有不同花香果香的调味茶,用怡人的香气放大消费者品茶的愉悦感。

国内外袋泡茶茶叶形态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YiMagazine

为了让消费者更易上手,新式袋泡茶品牌现在都会在产品包装内附上保姆式的冲泡指引,按照指引操作没有饮茶习惯的消费者也可以喝到浓淡适宜的茶。

比如Chabiubiu的葡萄乌龙,不仅有水温、水量的建议,更具体到了“瓷杯泡茶,口味更佳;茶水温凉更好喝;搭配蜂蜜会有惊喜”。针对茶粉小莲罐,茶颜悦色建议消费者使用550毫升左右的冰矿泉水冲调,通过冰水的“冷处理”将茶叶微涩感控制在比较适中的范围;BASAO佰朔也通过多次实验,根据不同的茶叶类型给出最佳水温水量建议:鸭屎香适合200毫升100摄氏度开水冲泡3分钟,晴月白茶的冲泡水温则只需90摄氏度,如果想要品尝尼泊尔手揉的冷萃风味,用350至400毫升冷水冰箱冷藏6小时即可。

BASAO佰朔在接受《第一财经》YiMagazine的采访时表示,除避免太苦、太涩外,饮茶过程本身的体验感也很重要。无论是否使用袋泡的形式,“冲泡三要素”对于茶产品具有重要意义:“茶水比”,是决定一杯茶风味表现的最基本因素,“时间”可以控制茶汤颜色深浅、调节口味浓淡,“温度”则决定了茶汤风味特质的呈现。

国内外袋泡茶价格及畅销口味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YiMagazine

冷泡这种冲泡方式的推广,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新式袋泡茶的流行。这种方式不仅便利——只要把茶包放进冷水里等一会儿就能收获一杯有味道的水,而且还让茶变得更易入口。此前,不论是传统的中国茶叶,还是来自欧美的标准袋泡茶,通常需要热水冲泡。高温冲泡出的茶汤往往茶味更浓,但涩味更重。而冷泡下的原叶袋泡茶,保留了香气,但涩味则被大大降低。

影响新式袋泡茶演变的还有咖啡。近两年来,伴随挂耳、冻干、冷萃咖啡消费的兴起,“便捷”的饮用习惯得到了培养,曾经“非主流”的袋泡茶、茶粉茶膏等茶产品在经过一些改良升级后,也成为一种“新式消费体验”,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而当原叶茶、调味茶在袋泡茶中不再稀奇,整个行业都上了一个台阶后,现在各个品牌又开始在口味开发上进一步谋求新亮点。来自中国台湾的包种茶、新疆的葡萄干、广西的茉莉花,三者混合起来会是什么味道?安岳的柠檬和肯尼亚的红茶,中西结合又会碰撞出怎样的口味?除BASAO佰朔等品牌专心开发纯茶产品外,大多数的袋泡茶厂商都做起了拼配茶生意。结合中国品牌青睐的“潮养”主题,白桃乌龙、西柚茉莉、金桔百香果、荷叶冬瓜、菊花雪梨等口味几乎成了品牌必备。老品牌立顿,也推出了薏仁茶、荷叶茶等养生草本茶系列。

天猫等电商数据监测平台ECdataway统计天猫旗舰店6至9月的销售数据显示,拼配茶的销量在茶类目中位列第一,其销售额是排名第二纯茶普洱茶的近两倍。

天猫旗舰店6月至9月拼配茶口味销售情况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YiMagazine

不过,并非所有茶叶都可以做成茶包,对于袋泡茶而言,选茶显得尤为重要。BASAO佰朔有专门的审评师,遵循两轮cupping的流程。第一轮注重茶叶的综合品质,从国标出发,根据茶叶不同的叶片形状、色泽、完整性、茶汤颜色、香气进行综合考量,随后在第二轮中会从茶水比、时间、温度的冲泡三要素选出最佳的茶叶组成袋泡茶。

02

茶生意,颠覆四起

袋泡茶、胶囊包装、水滴包装的速溶茶粉等茶产品掀起了茶饮市场的新一轮革命,其中袋泡茶在今年上半年一度被视为最热的赛道之一。

6月28日,CHALI茶里完成新一轮数亿元融资,GGV纪源资本领投,碧桂园创投持续加注,新浪微博、老股东易凯资本跟投。茶小空、TNO也在6月份分别完成了A轮与Pre-A轮融资。

国内茶产品品牌融资情况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YiMagazine

新式袋泡茶的生意各也有不同,带有花香果香气息的拼配茶与提出茶叶品质本味的纯茶两类袋泡茶分别占据一定比重的市场份额,目标也均为一二线城市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但其饮用人群仍有一定的区别。

FoodPlus分析师指出,在新式茶品牌的助推下,年轻的消费人群对茶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与需求。在袋泡茶的生意中,花草茶、水果茶等拼配茶,更贴近一杯有味道的水的定位,并且通过多种成分的组合,可实现口味、功能上的差异化,更贴近消费者对袋泡茶的想象与诉求。

茶叶口味的多元使得原本作为袋泡茶主流的红茶需求开始下降。“黄牌红茶茶包”这一单品在立顿业务中的占比超60%,它的需求下降使得立顿所在集团联合利华的茶业务销量整体出现下滑趋势。面对红茶、绿茶在新一代消费者中遇冷的现状,立顿开始探索年轻人偏爱的白桃乌龙、西柚茉莉等水果口味茶产品。

现在立顿Wellness(健康)的分类下有一系列包含人参枸杞乌龙茶、荷叶白茶等口味在内的养生草本茶包,原料部分从碎叶茶变成了原叶,包装也由经典黄色变得更加年轻化。Unite 群邑利华负责立顿全部媒介投放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从联合利华剥离对其媒介投放有些许影响,但作为老品牌,立顿目前在做的,仍是将养生茶作为主要产品线,弱化黄牌和绿牌茶的影响力,以“药食同源”为切入点,将“茶+功效”“茶+年轻活力”“茶+喝不胖”等概念联系袋泡茶包组合营销,从而改善立顿在消费者心中“只有红茶、绿茶、奶茶”的刻板印象。

2021年年初,联合利华正式宣布剥离包括立顿在内的茶业务,针对中国区,茶业务的独立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完成。独立后的茶业务会继续以子公司的形式在联合利华体系内运营。就在新式袋泡茶还在不断破圈争夺消费者时,具有先发优势的立顿试图通过这一轮转变跟上这股消费潮流。

但新式袋泡茶对传统品牌的挑战已不止于对茶包本身的升级。成立于2013年的袋泡茶品牌CHALI茶里曾以立顿为标杆多维度构建系统,在FoodPlus分析师看来,CHALI茶里依靠对茶行业的深刻理解与清晰的战略打法,在原料选取、产品定位与研发、渠道构建等多个维度不断优化升级,已在线上线下、B端C端等多个“战场”对立顿形成竞争,这其中包括立顿相对薄弱的电商平台以及酒店、餐饮等线下渠道。

CHALI茶里袋泡茶图片来源:CHALI茶里天猫旗舰店

而现在,新式袋泡茶还开辟了一条过去袋泡茶品牌并不多见的战场——线下门店。不仅是本身拥有门店的新式茶饮品牌,还有很多原本在线上售卖袋泡茶的新品牌也在开店。

BASAO佰朔目前已在湾仔与铜锣湾以及厦门开设了三家线下门店。纯茶饮品是店内的主打,常驻产品定价在48至70港元(约合人民币40至60元)之间,是略高于普通咖啡,但又不及手冲咖啡的价格。这些门店也会推出以茶为中心的特调,茶拿铁是其中最为畅销的单品。不仅如此,客人还可以观看泡茶的过程,听到被定义为“侍茶师”的店员对于泡茶技法、故事的讲述,在Tea-Bar区域,更可以亲自体验冲泡的乐趣。

据BASAO佰朔介绍,香港门店的团队是BASAO佰朔线下茶体验的“研发心脏”。这个颇具实验性质的团队,目前产出了明星单品“茶拿铁”和创意调饮“茶西多”。受益于香港较高的城市化水平,BASAO佰朔可以直接接触消费者,由茶连接产生新故事。

不过,对许多新品牌来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总会有一些行业的老问题绕不过去。

主打大众价格的茶叶品牌要布局相对较“重”的门店模式,平衡投入产出比是个巨大考验。星巴克曾在2012年以6.2亿美元收购茶叶品牌茶瓦纳Teavana,并在许多高档购物中心增开独立的茶瓦纳Teavana门店,但不过5、6年时间,星巴克便宣布关闭旗下所有茶瓦纳Teavana门店,总计379家。

Teavana产品图片来源:Teavana官网

在FoodPlus分析师看来,线下连锁门店对于茶企来说其实是比较好的商业模式,茶企做连锁门店可以消除认知壁垒,更好地构建品牌,并且增加一份仪式感。这一模式已经由八马、天福、小罐茶、竹叶青等走高端茶叶路线的品牌验证。但是,客单价能不能负担线下门店成本,是需要严肃考量的。如果希望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盈利,容易导致拉低客单价后无法覆盖门店费用的僵局。因此,门店模式虽成立,但整个模式的环节都需要经过系统设计。是否开门店并不会决定品牌的成败,明确的业务方向与战略定位更为重要。

不仅布局门店是把双刃剑,许多袋泡茶品牌在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被供应链卡了脖子的情况。由于茶叶的进入门槛不高,许多新入局者在选品上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口味、包装趋同。

FoodPlus分析师提到,构建供应链的方式需要按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来选择。初创企业可充分借力、选择符合自身定位与目标的上游资源,但随着发展的推进,企业便需要考虑逐步自建供应链,以此来提升产品的质量与研发的效率。

他提到,CHALI茶里是行业中为数不多持续关注供应链的袋泡茶品牌。今年6月,其涵盖全自动化生产中心、研发中心、国际茶学院的南沙总部基地一期工程实现封顶。据品牌方介绍,其最新一轮融资也将用于供应链茶叶深加工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

相对于CHALI茶里不断标准化供应链体系,BASAO佰朔则选择在世界各地遍寻茶园。一座茶园的地理环境是否利于茶叶生长、土壤是否存在污染状况、施肥过程是否合理健康,在BASAO佰朔眼里,“环保”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他们用7年时间筛选,并与分布在武夷山、漳州、杭州、印度等地的37个茶园建立了直接且深度的长期合作。

就在新式袋泡茶刚刚在年轻人中打开市场之际,为了拓展市场,许多茶企又立刻做起了茶粉生意。

最先入局的玩家是柒日原叶。2018年,柒日原叶推出小冲茶,每罐冻干粉有10g自然草本提取物,有桂花乌龙、茉莉绿茶、玫瑰花茶等多种口味,可用冷热水或者牛奶直接冲饮,没有茶渣,喝茶变得更容易了。

柒日原叶小冲茶

图片来源:微博@柒日原叶小冲茶

一年后,精品咖啡品牌三顿半紧随其后,针对有低咖啡因需求的消费者推出7号新品路易波士茶。此外,有着袋泡茶升级版本棒棒茶的TNO遵循中国茶种六大分类,在2020年推出即溶冻干茶粉——水滴茶产品线。其创始人王骏桃曾介绍,2020年茶粉市场规模为4200万元,预计将在2021年达到3亿至8亿元。

做奶茶闻名的茶颜悦色也在2021年5月上了一款新品——冷萃浓缩冻干茶粉小莲罐,有栀香绿茶、蜜桃乌龙、桂花乌龙三种口味。茶颜悦色制定茶粉口味主要依托门店奶茶的售卖情况。栀香绿茶、桂花乌龙口味的选取主要来自那些风味突出、已经在顾客心中形成了味觉记忆的门店同款,在他们看来,这些口味既具有品牌辨识度,又能够吸引更多没有机会前往门店喝茶的消费者。

不过,并非所有饮茶爱好者都可以接受茶粉。与喜欢调制特饮、颇想在今年双11尝试茶粉的梦薇不同,爱好袋泡茶的黎生认为,自己是茶叶“原教旨主义者”,茶粉冲泡后无法看到茶叶形态,她不喜欢。

03

年轻人爱喝茶,真火还是虚火?

如果把以及衍生而来的冻干茶粉生意放在众多带有新式概念的消费品中一起比较,你会发现这门生意其实不算特殊。不论流量和资本如何营造烈火烹油的景象,最终这门生意都要回归最本质的问题:新鲜感带来的消费热潮过去后,如何保持良性增长。

虽然在电商“年中大考”中,袋泡茶表现不俗,CHALI茶里的三款袋泡茶产品挤入2021年京东和天猫“6·18茶类品牌终极榜单”销量前十,其中蜜桃乌龙袋泡茶更是成为销量亚军,仅次于八马的安溪乌龙茶。但是,根据ECdataWay截至11月2日的统计,10月天猫上的拼配茶销量环比下降5.15%,在9月销量反弹的茶粉、茶膏等茶产品销量环比更是下降了46.58%。即使是双十一预售日提前至10月20日,也在这个月为这个品类带来明显增长。

天猫旗舰店6-9月茶类目销售及销售额情况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YiMagazine

袋泡茶、茶粉,原叶、碎叶,纯茶、拼配茶……什么样的品牌才算好的茶品牌?用一句话下定论并不容易。无论是存量与增速吸引力、产品的微创新、不错的流量数据、团队的过往背景,还是消费升级背景下的变革空间,这些从投资角度来说很有价值的要素未必能在茶叶这门生意中奏效。是否方便好喝、质量有无保证才是饮茶爱好者更看重的。

扮演怎样的角色和应与消费者如何互动以创造传统茶在现代空间中的新语境,对于处在风口浪尖的袋泡茶企业尤为重要。先将好的产品售卖,之后再传递文化,或许才是更适合茶行业的营销方式。

来源:FBIF食品饮料创新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