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各地的正宗好茶到中央去了吗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24 秒)

2022年春茶上市正当时,当心镀金茶!

明前时节,2022年春茶上市正当时。2022年3月20日,春分日,在「茶业管理评论」茶友群,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业界人士,有如下一段交流。交流的主题,大体是围绕“镀金茶”。

“镀金茶”为何物?看完下面的对话节录,你大体就知道了。

节录对话时,隐去了发言者姓名,部分发言略作合并,但不改变文字和发言所表达的意思。因属群内聊天交流,所以对于可能的部分错别字及表述不规范,节录时不做调整。所有发言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茶业管理评论」意见。节录与此,旨在记录和分享。

2022年3月21日

群友1:近期春茶上市正热热闹闹。不知大家在不同茶区具体有怎样的感觉?和往年相比有哪些异同?

群友2:一个字,贵。

群友3:确实贵,不过,只会越来越贵。也有很便宜的,就看消费选择,和消费能力了。

群友1:早春茶自然贵啊。

群友4:贵,也有是因为正好赶上疫情期间无法流动,导致采茶工进不去,很多茶农自己采,然后人力不够,又来不及采,产量下降。

群友1:这种现象是指哪个茶区?

群友4:碧螺春,安吉白茶。这两个产区都有朋友的茶山,就知道的信息更多一定些。碧螺春外来的茶,往年500左右,今天都要700-900。

群友1:碧螺春外来的茶?这是指?

群友4:就是市场供不应求,降低成本……[捂脸]

群友5:我在西湖龙井产区,今年价格和往年差不多,因为游客稀少,涨价以后更难卖。

群友6:往年讲究的js都是把外地茶发到原产地,撕掉快递标签再转发,以示正宗。丽水的“龙井”也是拿到杭州发顺丰。永德人民信誓旦旦的说他们做的易武大树、老班章,如何来源清晰正宗……那语气和眼神,不容置疑。

群友4:好像每个产区都有这个现象。

群友7:新昌的鲜叶运到杭州工厂加工。

群友1:(这种现象)多吗?

群友7:亲眼目睹有这事情。个案还是普遍没有调研过。

群友8:见过好多次个案。

群友1:大佛去灵隐镀金。

群友9:不是四川的,也算比较良心了。

群友10:哈哈,那是因为四川的太明显了。

群友1:四川的就直接弄扁了,不会千里迢迢拉鲜叶咯。

群友4:福鼎今天好像严打了,外来茶青。

群友6:福鼎地方一直放任作假,打脸还行。

群友11:@群友4 你一定是抖音看到的。

群友4:是的。@群友11

群友12:碧螺春今年茶青多,有些等级价格略有下调。我这边的情况是:前段时间气温低,这两天突然升温,茶叶长太快,来不及采,品相也略差些,所以价格略有下调。我这边是合作很多年的老茶人,人靠谱,茶才能靠谱。非常细化具体的局部信息,分享给同行。@群友4

群友4:按照等级的话,是有可能的。

群友13:雅安前段时间福鼎过来的人不少[捂脸][捂脸]

群友14:雅安丹霞地貌,海拨高,茶青质量好过~

群友1:价格相差一大截,能不来吗?@群友13

群友15:去收银针吗[呲牙] @群友13

群友13:一般收银针 @群友15

群友13:对呀,价格差好几倍呢 @群友1

群友16:你为啥总要说实话?行业需要你这样的吗?是可以扭转局面的么?哈哈哈!你小心被人封杀。@群友13

群友13:雅安:全国名茶加工基地,地球人都知道!怕什么!

群友17:一直在围观,今天也露个脸。信阳毛尖每年过年时就有师傅去四川,等这边茶一开采就那出来卖。质量也是杠杠滴!有信阳老茶人说川尖里面加上五分之一的信阳毛尖就喝不出来了。

群友18:卖外地茶不是啥坏事。主要是别拿外地茶当本地茶卖就行。有几个能大大方方在卖的时候说自己是四川毛尖。(安徽合肥)这边毛峰也泛滥,四川,贵州的。

群友19:线上卖假茶的为撒没人管?龙井,安吉还没采呢,四川、贵州茶已经满天飞了。给客户介绍还没人听,喝了还说你的茶假,贵的要死。很多人向现实低头。

群友20:线下也没人管呀。

群友17:就是因为四川毛尖当信阳毛尖卖才有利润啊,如果表明了是四川毛尖谁理你。

群友1:那不成了“信仰毛尖”了吗?假作真时真亦假!

群友12:我们认真销售产品的人,这个问题大家都是如何解决的呢?

群友17:其实原来有信阳人说过,可以把这件事情摆到明面上,就说信阳浉河区的毛尖怎么样?浉河区意外的毛尖怎么样?信阳以外的毛尖怎么样?画个线,让大家好操作,不过这需要官方出面才行。

群友16:为啥?现实是大家都认为自己喝的是正宗的。

群友19:(茶业管理评论)赶快发个文吧,大家转发。

群友13:其实我知道雅安生产的名茶全国各地的都有:碧螺春,西湖龙井,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庐山云雾,都匀毛尖等等等等。

群友16:你知道的太多了!雅安是肥沃的。

群友13:几乎雅安加工的全国名优茶我都喝过。

群友16:你依然安在,可见不会毒,可以喝。@群友13

群友13:实话实说和原产地的名优茶比雅安加工的茶做得再好还是差一点原产地茶的韵。

群友1:信阳毛尖现在产地范围扩大了许多吧?@群友17

群友17:按照标准还是信阳市范围内。

群友7:安徽金寨有2个乡镇也做毛尖 @群友17

群友1:六金毛尖@群友7

群友17:核心产区在浉河区,然后就是下面的县市,其实比如商城的和信阳毛尖已经有所区别了。信阳那边挨着安徽,同属大别山,应该叫安徽信阳毛尖。

群友20:信阳浉河区的黑龙潭,白龙潭,四望山的算上等,信阳毛尖的主产区也比较广。(黑龙潭,白龙潭,)董家河的(连云,集云,车云,云雾,齐云)灵山寺,震雷山。这几个主产区品质上等。这几个核心产区。建国初期震雷山的群体种茶叶据说是直供中央的。

群友17:是的。核心产区在浉河区,就是信阳南湾湖西南一直到湖北这个区域质量好。震雷山的茶叶也很好。还有就是下面县市的罗山县的老寨山茶叶也不错,据说是信阳最贵的茶叶,固始的商城的,光山的都有不错的茶叶!@群友20

群友20:是的,老寨,土门,这些地区茶叶方兴未艾,没有过度采摘,保留了相当的信阳毛尖的风味。信阳其他县市,光山信阳毛尖芽叶细小味淡;罗山信阳毛尖多上手工粗条;商城,新县,粗壮紧直;息县做油茶最多。

群友13:标志标签哪个部门在监管呢[捂脸][捂脸]

群友21:@群友13

群友22:我在想,当标准太多个了,是否也成为茶叶标准的掣肘了?把所有的地方保护都取消了,让市场自己定价。

群友13:我想表达的是四川生产的全国名优茶他们拿回去后包装成原产地的茶来销售,哪个部门来监管呢?

群友21:市场经济都搬上来了[捂脸]那试问,如果地方政府放开标准要求并且不干预,那谁来市场的守夜人呢,或者说让那些拥有地方优势的茶叶如何继续生存而不被劣币驱逐良币呢?@群友21

群友20:那良币岂不是要绝种了?

群友17:悄悄的说一句,福鼎也好,信阳毛尖也好,用外地茶充本地茶的大部分都是本地人,你让政府怎么去做?动静再大,最后都成了给本地人做背书!

群友12:说的对,不用悄悄。

群友23:我喝过峨眉山双福的龙井,加工出来发到杭州@群友1

群友22:这些个标准根本就没有可操作性,落实起来困难重重。大多只是出台一下,作为政府的整理宣传,还不如放开,交给市场。原产地如果品质好怎么会被劣币驱逐良币。这也是我的一个简单设想,群里见识面比较多,可以指点一下@群友21

群友21:强制执行标准没有可操作性[捂脸]?

群友17:我觉得主要是政府没有严格执行标准的动力!

群友18:抛开原产地保护,其实就等于把某个茶的产地无限扩大,那产量就会增大,产量一大,价格最终肯定下降的。大家都挣不到什么钱。就会出现,一部分懒得种茶了[Emm]出去打工了。现在外地茶充当本地茶卖能挣钱,还不是因为原产地保护嘛[Emm]

群友1:这个话题,得展开聊好一阵子啊@群友22

群友22:是的,我很疑惑这个可不可行。所有产区的茶一视同仁,让品质说话。品质好的,批发商自然就愿意高价采购。

群友17:搞反了,为了禁止外地茶冒充本地茶才想起来的原产地保护这个法子[呲牙]。但是原产地的区域公用品牌所有者大部分都是协会或者其他非政府行政机构,他们一方面没有权力去清理市场,另一方面现在的协会也力不从心。

群友24:有权利的,之前安吉茶协就干过这事,就看怎么去执行了。直接起诉。

群友17:四川做的信阳毛尖和西湖龙井质量都挺好的,批发商正在当地采购中[呲牙][呲牙] 不过还是要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真正形成机制,才能把市场维护好。

群友21:主体不统一,维权成本高。

群友1:对于许多茶叶的“原产地保护”,大家都希望画圈,但实际上管理上还没有形成闭环,甚至多数地方政府或协会,实际上是成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是放任外地茶充当本地茶,这样实际上就是损害了消费者和一部分经营者的利益。所以,目前的状况,本质而言,多数茶叶的“原产地保护”,“保护”并不完整,甚至一定程度上在“保护”本地利益的同时,变成了对于其他许多利益相关者的伤害。@群友22

群友22:是的,我就是基于这个理解,所以保护还不如不保护。但是这种需要有更大层面的对它的利弊进行分析和设计。对于整个茶行业的发展,我觉得是弊大于利,不过只是觉得而已[笑脸]

群友1:保护还是需要的,关键是要真正形成闭环和落到实处。技术上不难,问题是谁愿意真正做。目前半吊子,是比较差的状况。@群友22

群友22:上不上,下不下,最容易混水摸鱼。

群友25:四川是茶业大省,不是茶业强省,我二十年前在成都读书时就常听人这样说,可能主要在于没有实现品牌化,徘徊在低端市场和原料产地上。

群友26:四川政府也在打造川茶品牌化,现在已经有了几个品牌出现。川茶主打的高山、茶芽,生产主要以现代标准化设备为主。

群友27:原产地保护,目前做得最好的是西湖龙井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生产企业名录。

群友1:问题还是很多。

群友26:矮子里面拔高个儿。

群友1:现在大体只能这样说。外地茶往景区跑,屡禁不绝。

群友28:镀金茶屡禁不止,悟空真假难辨。

群友6:一张西湖龙井的签🉐️百八十?

群友1:外地龙井茶与浙江龙井茶价格相差悬殊,钱塘龙井茶和越州龙井茶与西湖龙井茶价格相差悬殊,西湖龙井明前雨前价格相差悬殊。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标,贴哪儿更值钱?

群友6:一般js建议:贴在非西湖产区的龙井包装上,真(西湖)产区的不贴。当然都要明前送出去。

群友1:这个更狠。

群友1:西湖龙井我们在二十年前就开始接触,最近几年我们自己创业后,每年也推出几款西湖龙井。总体感觉是行业在向前走,但根上的问题,可说是没太多变化。我们这几年去产区,去现场把控品质,去接受煎熬[笑脸]我们团队现在就在西湖现场。

这是我们做的西湖龙井价值认知体系图。替换或调整二三级目录,基本框架放在易武班章武夷岩茶等上面也能用。

现在的挑战是,消费者按不同概念付了费,生产者和产品出品方,如何做到名实相符?其实,这并仅仅非西湖龙井的窘境,许多热门产区热门茶类也大体如此。这是目前茶行业的普遍挑战。

来源:茶业管理评论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新冠疫情下中国茶产业的泣血祈祷!

  2020年的春天是一个泣血的春天!

  疫情肆虐,全民抗击,牺牲巨大,可歌可泣!

  作为连接着遥远茶山与城市案头的古老产业,中国茶在今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座美丽小城。但随着春茶季的到来,御香茶业的曹丽琼却越来越紧锁眉头。往年春茶季开始后,160万元的资金就开始周转,但如今一切成本都成为越来越重的大山。

  (这是最新的情况,一切都在向好!)

  曹丽琼的遭遇只是6万家中国小茶企的缩影。

  中国茶的困境其实早已经在它的产业思维和发展路径中埋下了伏笔。今年的新冠疫情只是加速了它的暴发。

  中国茶产业的困境来自哪里?

  来自千家万户分散的生产与大市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生产的不高效、产品的不适宜、品牌的不彰显。本质上是“农业的茶”没有完成向“工商业的茶”的转型升级。而且这个课题不结业过关,我们现有的小农式茶业主体,永远无法在市场的风浪面前长盛无虞。

  目前茶叶生产领域的“重手工”“靠人工”,在传染性前所未有的新冠病毒面前,过时的“人海战术”何堪一击?

  目前“无品牌”“多渠道”造成茶叶销售的原始低端化,在茶叶批发城还没有让位给超市的标准化货架之前,疫情防控的刚性约束,几乎掐断了茶叶流通的命脉。

  更不要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快捷时尚生活需要的新零售、新业态不断涌现更新,而古老的中国茶还在田园牧歌中酣睡不醒,这如何能跟上消费的步伐、年轻的需求、世界的节奏?

  中国茶的病症集中在哪里?

  中国茶的困境下隐藏着两大病灶:一是产业发展的“产业麻痹症”,二是产业观念的“偏执躁狂症”。

  一直以来,大家都知道中国茶有品类无品牌。为什么公共品牌品类能够做大成为历来十大名茶的榜上明星,但企业品牌一直发育不良?失衡的中国茶品牌背后是“产业麻痹症”,农业品类和企业品牌两条腿,一条长一条短,一条壮一条弱。

  历史地看,建国后我们从农业国家起步,工业、重工业集中在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军工领域,轻工业的滞后是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选之选(冷战环境下的无奈取舍);

  改革开放的40多年,中国茶叶作为粮食安全战略之外的富民产业,虽然市场化改革广泛展开,全国各地茶企的主体是解决农民增收茶农就业的民营小企业,工商业发展一直缺少动力和能力,因此农业形态成为中国茶企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状态,小、散、弱就成为必然。

  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问题的症结,呼吁国家在茶产业的发展扶植政策上,要改变以往重农业轻流通、农业强商业弱的现状,把终端企业的引导培育提上日程。

  今年2月份,江西省政协委员张卫华就向江西省政府提出建议,希望政府改变对上游本已过剩的茶叶生产的“普惠”扶植,把重点放在流通消费领域,通过下游扩容、理顺产业发展环境,为茶产业在从农业向工商业迈进,助一臂之力。

  在产业观念方面,上千年的重农轻商文化氛围,以及长期深处农业模式而不觉,中国茶产业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农业思维”和“农业价值观”。典型的表现就是讲究手工排斥工业化、讲究个性排斥标准化、讲究农业内核排斥商业包装设计、讲究历史文化韵味排斥消费品属性。

  这些农业思维上升到价值观以后,还带来一个严重后果:把“农业的茶”不仅视作正统正宗正确正理,还获得了一种“天生正确”的认知,这种认知在道德优越感的伴随下“升堂办案”,动不动就把工商业的茶视作异端邪说,把异见异为打成被告,发出偏执躁狂的攻击。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去年开始的对小罐茶的“道德审判”和“无差别攻击”(用对人的好恶代替对商业模式的探讨)。

  我们能不能理性观察一下小罐茶?

  疫情暴发以来,我更深感小罐茶此前努力的方向和进行的探索,对推动中国茶业工业化的转型升级极富建设意义。

  所谓茶产业工业化转型升级是中国茶叶从传统的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方式向现代化工业制造转型的革新。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农产品视角看待中国茶叶,从育种栽培、茶园管理,到茶叶初制和精制,再到分装、仓储及物流,参照的都是传统模式。因此买茶时“无标准”,喝茶时“不科学”,整个茶叶产业链的科学化和工业化的水平很低。与当前中国其他行业的工业化商业化比,全产业都严重落伍;与消费者日新月异的需求相比,也落后于整个时代。

  而小罐茶是怎么做的呢?

  小罐茶在成立不久就组建“茶叶工业装备中心”和“茶叶研发中心”,在现代工业化思维的主导下,为企业引入高科技,全面推动自身的工业化。

  “中国茶叶工业化研究中心”主要是通过科学育种栽培、现代化的茶园管理手段、全智能化的初制加工(鲜叶进去,干茶出来)和全智能化的精制生产(毛茶进去,净茶出来),一直到全自动化茶叶分装、智能仓储和现代物流等全产业链的提升和革命,让中国茶叶从农业、半工业,跨越进入工业化4.0时代,大幅提升茶业的现代化工业水平。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茶叶产品科学化、标准化的大生产和茶叶品质稳定的大跨越。

  目前,小罐茶联合全球顶尖AI机构、智慧工厂设计机构、高校和第三方科研院所从茶园管理、全智能加工、中央智能工厂到产品研发,已经实现了全产业链的科学布局。

  而这个科学布局,在今年的疫情下凸显出“五大价值”。

  小罐茶管理和采茶的价值

  中国茶叶品种众多,千百年来当地群体种已经适应了制作当地的历史名优茶,所以茶叶有较强的适制性。

  小罐茶认为,优秀的茶叶品质要从选种育种开始,他们联合高校和茶叶科学院所,共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创新茶树育种资源,培育高产优质、多抗低耗茶树新品种。

  在近4年的调研和三年多的探索生产中,小罐茶认识到一杯好茶一半是种出来的,一半是做出来的。他们致力于通过恢复茶园生态、肥力培育、安全控制及水土保持等途径,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现代农业机械等科学技术,借助生物技术手段探明茶树遗传基因组及其对生长发育的调控,探索生态有机、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茶园管理新手段和新方法,建立小罐茶的科学种植体系和种植管理标准,计划用5-10年实现丰产、有机和合理投入的现代茶园管理目标。

  从进入茶行业,小罐茶就致力于实现全机械化和全智能化的管理和采摘,尤其认为茶叶的智能采摘非常重要。首先是人工短缺。其次,人工采摘随意性强,导致茶叶加工品质不稳定。第三,中国的茶园全部处于西南、东南、中南部山区,地形复杂,作业环境差,手工效率低。正是基于以上情况,小罐茶致力于通过AI智能技术,研发智能采茶机器人。采茶机器人可通过3D视觉成像,精准识别单芽、一芽一叶等各等级茶叶鲜叶,并使用机械手臂配合机械手指,精确采摘芽叶并进行收集分类,除此之外,还搭配自动导航行走系统、数据记录与反馈系统等,做到自动化、标准化采集茶叶,为后续的高稳定、高品质生产加工打下基础。

  应该说,此次疫情,既加速了小罐茶这方面的工作推进,也显示了小罐茶的前瞻性。

  小罐茶名优茶全智能初制和精制的价值

  中国名优茶的初制和精制加工虽然大部分已经实现了连续化、清洁化和机械化的生产,但离真正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还有很大差距,依然离不开匠人和大师的“看茶制茶”,对人的制茶经验依赖严重。

  目前,小罐茶投入巨资联合富士康上游的智能设备制造商共同研发智能化的初制设备和精制设备,引入探测水分和茶多酚含量的在线检测设备,利用传感器技术将检测结果实时输送到设备的中央处理器;同时将大师的工艺要求数字化,实现大师工艺和智能设备的完美结合,真正做到从鲜叶投入到干茶出来,全过程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

  在精制阶段,将风选机、X外线去金属设备、色选机、静电毛发机以及除杂机器人连线生产,实现了洁净化加工设备的小型化和自动化,同时将茶叶的拼配、匀堆和提香等精制工艺一并连线实现,有望创造全球第一条全智能的精制加工生产线。他们认为,只有实现了名优茶的全智能的初制和精制加工,才能做到茶叶品质的稳定性,才能将大师的经验工艺转化成高品质的连续生产。

  小罐茶中央智能化工厂的价值

  2017年,小罐茶投入15亿元在黄山开始建设全球首家茶叶智能工厂。目前第一期施工已经接近完成,虽然受疫情影响,但他们还是在争取今年投入使用。

  黄山中央智能工厂是小罐茶面向中国市场、按照100亿产能建立的集茶叶研发、检测检验、智能立体仓储、全自动分装及科学物流为一体的运营总部基地。通过工业4.0标准建设的智能工厂,小罐茶将实现对中国传统茶的科学研发、检测检验、生产方式、仓储方式的智能化升级,并建立小罐茶的科学仓储和生产标准。

  据介绍,该智能化工厂实现了人、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工厂和经销商、消费者的智能化链接,最大化的做到了无人或少人的操作,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运营效率。小罐茶计划在黄山中央工厂建成中国茶行业第一个智能立体仓储系统。首期建筑面积约22000㎡,其中环形穿梭车在国内尚属罕见。

  而这些不正是行业现在最需要的吗?

  小罐茶科学和标准体系的价值

  工商业的茶离不开科学和标准化。为此小罐茶致力重塑茶叶科学研发体系,建立小罐茶的产品标准,倡导健康饮茶新理念。

  千百年来,几乎所有茶叶品类工艺的形成都是祖先意外的发现,靠偶然所得、靠经验固化下来的;老百姓喝茶的方式和对茶叶的认知也都是靠先人的经验一辈辈传承下来的。虽然近代茶叶学者、专家和科学家已经将茶叶基于现代科学进行了相当充分的探索研究,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科学认知体系,但距离完全被大众认知和接受,还有相当的距离。而工商业的茶就是要在解决这段距离中发掘市场、创造价值。

  小罐茶自觉承担了这个使命。联手国内专业科研院所的顶级专家团队,计划联合成立小罐茶的重点专业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从育种、生化成分、滋味成分、营养与健康等基础研究,到加工、拼配、发酵,再到分类、冲泡标准等认知层面,全面研究、研发,让“意外的发现”变成“主动的设计”,用现代科学对茶行业开展一次系统的认知革命。

  小罐茶的“茶叶研发中心”从产区、季节、品种和工艺四个维度,对不同产区、不同季节、不同品种、不同工艺的茶叶进行联结、拼配和创新,致力开发出具有高辨识度、具有小罐茶特色的创新产品。

  最后,才是小罐茶品牌的价值

  前面四方面的努力和进展,消费者和市场并不容易知晓和看到,加上小罐茶的营销和广告不同于“农业的茶”的做派,所以很多人直观地认为:小罐茶的崛起就是广告的结果。本质上,小罐茶的品牌影响是前面四大价值默默支撑的结果。套用一句流行语:小罐茶的品牌知名度哪里是岁月静好浪得虚名,不过是人家默默付出而你不懂得罢了。

  小罐茶以消费者需求为目标,打造现代派的中国茶品牌。他们联手10位制茶大师,在传承传统工艺基础上,以统一等级、统一价格、统一规格的方式,为消费者建立了好茶认知和选择标准;同时小罐茶用科学思维将中国茶的标准化、工业化和品牌化全面升级:产品的标准化升级,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的茶”在种植、采摘、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革新;生产的工业化升级,是对中国茶叶生产从手工农产品向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工业制造转变的革新;从做品类茶到做品牌茶的升级,则是对中国“农业的茶”“有品类、无强品牌”现状的革新。

  小罐茶通过这些创新变革,致力于让中国茶重新走向世界:不是原料,是品牌;不仅仅是产品,还有带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你永远不懂我伤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农业的茶”与“工商业的茶”真的如白天和黑夜一样难以理解、难以相融吗?

  全民K歌 - 你其实很会唱歌!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实在是有些无奈。一个我非常敬重的朋友,提到小罐茶的小铝罐,他表示很不理解很不认同。然而我知道,它与过去所有的茶包装都不同,它是茶行业首个铝罐在线充氮封装工艺是小罐茶的创新集成。或许这就是“农业的茶”和”工商业的茶”的分野吧。

  因为好茶是活的,但空气、光线、水分、外力、手触都会悄无声息地破坏这种活性。所以小罐茶第一个在茶叶生产线上实现了铝罐在线充氮分装工艺,并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彻底隔绝了来自空气、阳光、水分、外力和手触对茶叶的品质影响,确保茶叶不氧化、不吸味、不受潮、不破碎,实现更长久保鲜。除了岩茶、白茶、普洱茶及少数其它乌龙茶不使用充氮技术,其它小罐茶的产品都做到了充氮保鲜。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铝罐,竟引来如此深的不理解。那一刻,我为小罐茶感到一种悲壮;

  鲁迅先生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想起这句话是快一百年前说的,我又感到一种悲凉。

  观念的坚固和利益的冲突,导致整个茶行业无法理智看待自己、无法理智对待他人。

  认识到小罐茶行业价值的一位朋友,又见证了很多对小罐茶的抹黑污名,他跟我说:你可以写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做《全行业欠小罐茶一个道歉》。但我不想这样写,因为不从理智的角度发声,这样的文章更不会被行业人士公平对待了,还何谈传播和影响?

  全民K歌 - 你其实很会唱歌!

  我从内心深处发出一个真诚的祈祷:

  “农业的茶”与“工商业的茶”不要再相杀!

  “农业的茶”与“工商业的茶”早日相爱吧!

来源:知乎

【黔茶四十载】这些茶人与贵州茶的故事原来这么精彩(之二)

黔茶四十载  寄语黔茶

这些茶人与贵州茶的故事原来这么精彩

(之二)

让时间与茶同行

余海游


贵州茶发展迅速。从茶艺职业技能这个领域也可充分反映我们产业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从2009年贵州第一次参加国赛,个人赛获三个铜奖,到2016年个人赛获2个金奖、3个银奖、1个优秀奖,团体赛获1个银奖一个铜奖2个优秀奖,茶席设计赛获1个银奖,4个铜奖,1个优秀奖,我们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通过一系列的比赛,我系统学习茶相关的知识,开始了全国各地推介石阡茶的历程,无论烈日还是暴雨都依然坚守,免费请人喝茶,让大家认识了解贵州产好茶、石阡产好茶。我最大的快乐是递一杯茶给客人,换回一句“这茶真好!”;是茶农卖掉茶叶时的那份愉悦;是看到茶企联系到销售渠道、签订供货合同的欣喜和希望;是想到只要我们多推介一斤茶,我的学生们就可以更多的通过采茶挣到一年的生活费、零花钱。

2014年成立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茶办),我被抽调至省茶办工作,开始了全国推介贵州茶和学习调研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茶产业发展的历程,这时的我逐步认识并坚信:“贵州茶是极好、极有竞争力的。”中央单位每年办公用茶、十九大会议用茶的采购,是对贵州茶最好的认可;在主管部门的严苛管控下、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它是有极强生命力的富民兴国的健康产业,正如拜访位于伦敦的英国太古集团旗下芬利公司总部时,其负责人Guy.Chambers所说,中国茶叶在全球市场有竞争力的99%都出在贵州,因为它的安全性、规模化和性价比极佳。

贵州茶让我从一名乡村特岗教师一步步成为一名茶业从业者,是这个行业让我坚定了一生可以只从事一件事的信念,我将为此继续耕耘,与它一起前进。(作者系贵州省茶办品牌市场组工作人员、国家一级茶艺师)


夕为“皇室宫廷饮” 今入寻常百姓家

聂宗顺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茶叶是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始终遵循着“优先保证出口,适当安排边销,有余供应内销”的规定,由外贸部门负责收购,供销社负责代购,因而在市场上难觅其身影。

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茶叶逐步进入市场自由买卖,促进了茶叶生产的迅猛发展,贵州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东茶西移”契机和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生活的心态,决定充分利用“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有利条件,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007年,省里出台了黔党发[2007]6号《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全省上下迅速形成一股合力,纷纷出台扶持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强势茶企、鼓励有识之士和民营资本投资发展茶产业,并从科技普及、加工升级、市场拓展、文化发掘等方面服务茶产业发展。短短十余年时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奠定了茶园基地第一大省地位,实现“夕为‘皇室宫廷饮’,今入寻常百姓家”华丽转身的同时,也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贵州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茶产业”的肯定。希望全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关心和支持茶产业发展,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尽心服务茶产业发展,每一名茶叶生产经营者严守职业道德底线,积极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想而努力奋斗!(作者系毕节市茶办副主任)


我与梵净山茶

肖楚

1993年我从学校毕业到印江农业局下属国有农垦企业——贵州印江梵净山茶场工作,在参加工作25年里,直接从事茶产业工作23载,梵净山茶成为我职业的伴侣。25年来,我们从梵净山深处到县城,到市里,去过北京、上海、广州……我与梵净山茶一起走南闯北,一起分享争相品茗的喜悦。2009至2010年,在北京玉渊潭公园开展“品黔茶赏樱花”活动期间,我们选了又选的好茶,在百万人流中还要靠在京的熟人、老乡过来捧场,而现在“品黔茶赏樱花”活动成为贵州茶在北京叫得响的一张名片,据统计今年活动销售额达到五六百万元。2012年,铜仁第一次代表贵州参加北京国际茶展,那时忘了压力只有动力,做梦都在想如何去北京落地扎根做好“黔茶出山排头兵”。作为梵净山生态茶产业发展建设者的一员,我亲历了梵净山茶品牌的系列变化:25年来,我把茶产业当成是自己的事业,老是有一个放不下的结!担心如果茶产业发展不好,我们如何好意思说自己从事茶产业工作。

我有两个愿望:一是茶愿望。希望所有爱茶的人和茶的消费者都能喝到干净、生态、健康的贵州茶,二是茶产业愿望。贵州拥有出产好茶最核心和最具竞争力的资源优势,希望我们贵州整合茶业资源打造好“贵州茶”大品牌,各级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茶企等要拿出做大品牌大发展的胸怀、勇气和举措来做好贵州茶的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让“贵州茶”成为在全国、在国际经济叫得响的一张名片。 (作者系铜仁市茶办农艺师)


一杯茶里的诗和远方

杜 青

2009年,茶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有经济收入的简单工作。2009年1月我开始接触茶叶,不会泡茶更别说怎么介绍茶,当年我丢下不满周岁的女儿,在“六如”林治老师那里学茶,同年10月至今,我在中茶所学习茶叶审评;为了学习加工制茶,2012年我们与贵阳春秋茶业合作建厂,2017年,我拜师贵阳春秋牟氏门下,在凤冈自家的厂里呆上个把月也是常事。为继续学习深造,2014年二胎后,我把不足半岁的二妹交给外婆抚养……

从评茶员到评茶师一级、茶艺技师国家二级、国赛个人赛银奖……十年时间,我一直在学茶路上。2017年,中茶所首届茶叶审评师资培训班,全国21个省100多人报名,面试后仅45人进入培训班。2018年,中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首届茶叶师资培训班拉开帷幕。全班45人,有六位来自不同茶区(武阳春雨、雁荡毛峰、恩施玉露、福鼎白茶、白琳功夫制作技艺,崂山茶道技艺)非遗传承人,他们分享了各自在茶行业的经验。收获更多的是这些大咖给我的动力,如同茶没有好坏,更没有贵贱,即便是“贵”,也是“贵”在制茶时的付出,“贵”在那一份喝茶的心情。

专业审评不同于企业销售、茶艺演绎,必须要达到客观标准的审评,就要强化审评训练,应该时刻记住作为一名评茶师最基础、简单的标准流程,不要忘记审评的基础和过程是什么。学茶,是外在的形式,更多的是我们内在的修为。茶,苦在心头,润在心上。(作者系贵州省茶叶专家) 

 

事茶十五年 甘甜自知

吴敏

2003年,刚到贵州的我偶然接触到了贵定云雾茶,我来到了贵定县云雾镇茶山上工作,那时在云雾镇你会看到一个打扮时髦的女孩在茶山上蹿下跳,想把自己喜爱的茶亲手做出来,当地百姓都直截了当对她说:“就凭你?不可能!”然后,这个疯丫头在贵州茶山上一干就是15年,在茶山里的日子苦,无数次想要放弃。每次想放弃时,我都会问自己能不能再坚持一下,于是就坚持到了现在。这十几年间,我在云雾工作的茶叶基地上参与种植管理了1200多亩茶园。茶种上了,加工又是门大学问,书本上学来的加工知识远不够用,于是开始跟着当地茶叶加工师傅学习,手被反复烫起了水泡,要把好产品卖出去,又发现自己在茶文化方面欠缺,从2006年至今,我数次到中茶所学习,直到拿到国家一级评茶师资格证、国家茶艺师裁判员证。2006年是贵州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开始,优质茶苗成了香馍馍,因为种茶做茶看到了效益,周边的百姓们也纷纷开荒种茶,于是在2009年我们建立了100多亩鸟王茶树群体种育苗基地,当地百姓也因为茶脱贫,改变了生活。15年来,我从当年的小姑娘变成了孩子的母亲,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贵州茶将会是我终身的事业,也是我心灵的寄托。

贵州的茶产业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和命运,很荣幸我能是其中一员。现在的我经营着龙洞堡国际机场旁的黔茶锦舍,我每天都看到一架架飞机载着全国、全世界各地的人来来往往,而我想做的只是对每一位来到贵州的客人说:你好,欢迎来到贵州,请喝一杯贵州茶。(作者系黔茶锦舍店长)

  

我与贵州茶的故事

徐 瑛

我于1963年生于贵州清镇市卫城镇。1981年高中毕业,考入原安顺农校三年制农学专业学习,毕业后的我,曾经从事过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资源详查、土壤肥料、农业技术推广、农场管理、办公室等工作。但自己怎么也没想到:在办公室工作期间,一次偶然对别人的建议,竟成就了我在贵州茶叶战线——安顺茶区的行业里近20年的工作履历。20年的工作中,从不认识茶树,到西南农大进修茶学知识,之后亲历安顺瀑布品牌的培育与成长、精制茶生产线的管理、全市茶产业发展工作的指导……一路走来,有辛酸、有抱怨,但更多的是喜欢、执着、热爱,就如一位领导赞誉我的工作时说到:“徐瑛同志的工作是走进茶园,进公园,走进车间,闻香气,评茶好坏,传文化。”我爱贵州茶,希望贵州茶让贵州的山越来越绿、贵州的水越来越清、贵州茶农的包包越来越鼓。(作者系安顺市茶办专职副主任)

 

黔茶激荡四十年 砥砺前行再出发

丁超英

承蒙茶业界的同仁们抬爱,我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贵州老茶妈”。花甲之年,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黔茶的成长注入了浓浓深情,寄予了厚望。犹记得,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正值芳华之年,带着朝气怀揣理想,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本科大学生,走进梦中的象牙塔。当时曾暗下决心,定不辜负贵州家乡父老的嘱托,努力学习知识,锻炼成材以回馈家乡,报效祖国。

弹指一挥间,四十年过去了。2018年,我六十岁,本到享清福的阶段,与我同龄的许多朋友,已经退休享受儿孙绕膝之乐,我还是放不下黔茶出山的己任,与公司研发团队,共同研发出品专属贵州的助农惠民的老白茶,希望提高贵州茶叶的下树率,增加茶农的收入。运用新零售的营销模式,全国招募108位茶客茶窖创客联盟事业合伙人,助推黔茶出山。2018年,作为国家一级茶艺技能师、国家二级评茶师、国际香道师、国家茶馆评审委员会专家的“贵州老茶妈”,我正在践行当初的诺言,成立贵州聚福轩茶业食品有限公司,期望引领黔茶翻越贵州大山,走向世界,为贵州家乡父老的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成为黔茶出山的参与者、见证者,参与并见证了黔茶与英国、美国、俄罗斯、韩国、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走出去,请进来,再走出去。秉承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全局的号召,我希望伴随着黔茶真正走出贵州,通往世界。我愿以我之力,推广中国茶道精神、传播中国福道文化,我愿以茶礼天下,聚福万家的理念,祈愿黔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系贵州聚福轩茶业食品公司董事长)

  

十元一杯茶 推动黔茶大众消费

李亚轶

    从业几十年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近两年“十元一杯”推动黔茶大众消费的理念。黔茶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清洁化、标准化,推动了黔茶消费的大众化。如今,国内外诸多饮品企业纷纷介入茶产业,贵州700余万亩的种植面积,有好山好水好资源,需要平台来推广,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体验黔茶之美。如果我们利用现有渠道,进行规范、引导和帮扶,即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又在投入上极大的控制,就能逐步完善贵阳做为贵州省会城市的特殊贡献和作用。“十元一杯茶”能推动黔茶大众消费程度,从卖茶的角度来说,是按1660元/斤在售卖茶叶,按这个价格零售的茶叶的选择面就很广,基本覆盖贵州茶,按每个茶楼每天进入200人次消费,就已达到2000元/天的营业额,“十元一杯”喝到贵州各地的好茶,对于消费者来说,“喝到就是赚到”“喝茶不是负担”,“十元一杯”执行的就是更精细、专业的“贵州冲泡”,培养大量的从业人员和引导消费者的饮茶方式和习惯;茶楼茶馆因十元一杯,变为消费者选购茶叶的重要平台,茶楼茶馆的盈利会大幅攀升,“十元一杯”只是引子,能让更多的人通过茶楼茶馆接触和消费贵州茶,了解贵州茶。(作者系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


尽我所能 服务黔茶事业

赵玉平

贵州是苗、布依、侗、彝、水、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世居地,茶是他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千百年来,各民族积累沉淀了丰富的茶文化结晶,茶文化活动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为发掘民族民间茶文化瑰宝,我和同事们承担了“贵州民族民间茶文化研究”课题,研究挖掘我省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宣传和传承,近年来,我们围绕为茶农、茶企和会员服务宗旨,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为我省茶业领域走出去、引进来牵线搭桥。协会给予了我做事的平台,让我在黔茶事业的建设中,能够添砖加瓦,我将尽我所能,用以后的岁月,服务于贵州茶产业。(作者系贵州省茶协副会长、秘书长)


黔茶转身 文化先行

王 芳

贵州茶产业经过近十年的迅猛发展,种植面积已为全国第一,茶业产值增长之快速,超出最初想象,茶旅一体化发展、优良的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以及贵州茶品质品牌的逐步提升和树立,都标志着贵州已跻身茶叶大省的行列。下一个十年,能着力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厚重的黔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系统呈现并进行保护传承,逐步向世人彰显黔茶品牌的魅力,贵州更能真正完成从茶业大省向茶叶强省的华丽转身。

贵州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百万年前的茶籽化石、几十万株古茶树及群落的发现以及众多朝廷贡茶的史书记载、都改写并极大提升了贵州茶在中华茶叶利用和人工栽培领域的地位。各地还保留了多种非常古老的民族茶俗文化,证实了茶药同源、茶食同源的猜测,这些茶俗文化的保留一方面得益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历史上较少受到外来因素的强力破坏;另一方面也因融入了本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世界而得到了较完整的传承。

做好本土茶俗历史文化挖掘整理,继承打造,能提升黔茶文化影响力。精心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精致有味的黔茶文化,需要注重发掘、凝练真正具有吸引力、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精品。其次,文化继承,“继承”并不意味着原封不动的保存,要进行调整改造,继承时应使其符合时代特征,赋予文化的当代生命力。立足贵州独有茶俗文化和民族文化及素朴的民居风貌,从消费者饮茶需求出发,结合当代茶道美学理念进行挖掘推介,将本地特色的布艺、银饰、陶艺等与茶文化相融合,构建黔茶特色文化映像及展示空间。 (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茶与茶文化研究院院长)

 

黔茶 未来精彩可期

施海

记得儿时,家里来客时,大人们在茶叶罐子里抓一些茶叶放入杯中,提起铁炉子上的开水壶,冲起那一杯香气四溢的茶。现在回看,这是一杯有温度和厚度的黔茶。顺沿至今,它的特点依然留存,有自己的风格。叶底鲜活匀整,香气持久,滋味醇厚……纯纯的贵州味道。

贵州茶园茶山茶厂随处可见。我们去寻找,去挖掘,去定型那份记忆中的味道。它出自本土,源于正宗,存于生产生活之中。茶馆里的茶香阵阵而来,茶事活动系列型多彩式地呈现。置身于浓浓的茶氛围里,我们对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份解读!

好茶是在生态有机的环境里种出来的,更是技术成熟加工出来的。有稳定的标准,安全的保障,衡定的品质,互联网的精推,我们正努力让“零零”后爱上茶,并俱使命感。我们逐步在有章法地打组合拳,以品质取得信赖,满足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运用知识付费等有利体系作为通道,提高价值归属,明确身份认同,这样,黔茶就是拿得出手的舒心茶了,顺势即进入互联互通环节,并在业内占有一席。

在黔茶出山这条漫长而有见、有闻、有故事的路上,处处是景,那人那境那一片叶,就是我们现在应该珍惜的…… (作者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省茶协副秘书长) 

 

习茶坚定贵州茶自信

覃 玉 

贵州茶叶品质不好吗?不是品质不好,而是努力不够,自信不强。贵州茶不出名一方面是我们之前在科技、栽培、加工等方面努力不够,而今,“贵州绿茶”获得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赞誉贵州绿茶“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优质特征,中国抹茶之都选在贵州铜仁,成百上千吨扁型“龙井”工艺制作的贵州绿茶销往全国,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英国立顿红茶进入贵州湄潭……这些荣誉皆在回答世人:贵州茶品质是很好的!

努力需要持之以恒,贵州茶人这些年的努力已让贵州茶走上产业强大的路,然而,很多人依然不知贵州茶品质好、不知道贵州茶现已具有市场竞争力、不知道贵州茶贸易能为茶商带来利益。而要传播这些内容,需要文化,“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其实是上苍对贵州的眷顾,因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生态条件,才成就了贵州绿茶的优秀品质,让贵州绿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因高品质和无污染而扬名。让贵州人用贵州冲泡的方式说话,让他们泡一杯鲜、香、浓、醇的贵州茶——这就是文化的部分,以科技为基石,以文化为翅膀,让贵州茶飞到九州大地!

习茶,习什么?习茶之源,这里不仅是茶叶起源,还有茶叶种子之源(品种、育种、栽培等);习茶之具、之造,习茶之器、之泡,泡茶需要什么器具?怎样泡?习茶之饮,饮好茶,何为好茶?习茶之事,书茶之人从高堂到庙宇、从朱门到柴户,他们都说了什么?习茶之出,“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茶出于山南和山北各有不同?习茶之略,茶可俗可雅,高可达九天,低可入尘埃,如何俗,又如何雅?习茶之图……以上习茶种种,都是文化,学习文化,可了解文化,学习贵州茶文化,也是了解贵州茶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贵州茶为什么好!从而建立贵州茶自信,同时也是插上文化翅膀,带着贵州茶飞出去!(作者系茶先乐茶文化公司总经理)


人才培养 助力贵州茶产业发展

刘 燕

2014年9月,贵阳学院筹办茶学专业,开启了茶学专门人才培养之路。五年时间,作为贵阳市唯一的高等本科院校的贵阳学院,成为了贵州省第三个具有本科茶学专业的学校,目前已有茶学专业学生118人。

我参与并见证着专业建立的整个过程,贵阳学院茶学专业经历了培育、建成和发展三个时期,2014年,在贵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下,贵阳市农委投入200万专项经费用于茶学专业建设;2015年,筹建的茶学专业建成了茶艺室和相关教学实验室,完成了贵阳市涉茶人员百余人的培训工作。2016年,贵阳学院茶学专业获教育部批准招生,服务和对接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学校建成了茶学产学研基地5个,校级茶艺大赛如火如荼的开展,掀起一股学茶热潮。2018年,茶学专业作为贵阳学院的新建专业,获得了专业教学团队的立项建设,也标志着茶学专业逐渐的走向成熟。

    五年的时间,对一个专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短暂的,但我们欣喜的看到贵阳学院茶学专业像一颗小茶苗一样的茁壮成长,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祝愿茶学专业的明天更美好,愿茶学院为黔茶事业输出更多的人才。(作者系贵阳学院教务处处长)


与茶结缘 黔茶“香”约

罗斌

今天的贵州,“幽深不见人,苍翠万千里”。每年到公园赏樱花,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我总在想,让上海市民在赏花之后,端起一杯贵州茶,该有多好。

经过多年的努力,“百年贵茶”在上海中环建设了600余平方米的遵义馆,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展示展销黔茶的永不落幕的博览会。接下来是“安顺馆、凉都馆、黔南馆”等,这里集中了贵州9地市88个县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是缩小版的贵州全景再现;是各地市、县到上海来招商引资的大本营;也是让人们熟悉了解贵州的窗口。

2018年3月15日首届顾村公园“赏樱花 品黔茶”万人品茗活动开幕当天,黔茶馆就有600多人次现场品鉴;现场销售额达5万余元,预售订单20万余元。这个由高校教师、律师、作家、股票操盘手、茶叶销售人员组成的贵州茶销售团队将大数据运用得炉火纯青。每天的客流量、销售额和订单都有专人统计,哪款茶好卖,哪款茶滞销,统统透过大数据分析出来。上海是全国人均饮茶量最大的城市,茶叶消费每年在1000亿以上,其中47%是绿茶,贵州茶的亮点就是干净茶,生态是贵州的后发优势。贵州茶没有理由不来!

    致敬,“黔茶人”。致敬,滋养黔人,芬芳国人,纵横千古,飘向海外的黔茶。(作者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驻沪办主任,贵州省绿茶品牌促进会上海分会会长,上海黔茶协会会长)


我的贵州茶缘

董品江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都都离不开茶,喝茶不光对身体有益,还是我们社交的一种媒介。在我加入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十多年时间里,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感受到各级政府和主管单位的重视。比如在全国各地开展茶叶推介会和万人品茗的过程中,收获颇多,在省外推介时,很多人不了解贵州茶,我们就耐心介绍产品,介绍贵州生态环境。

2008年,在重庆的一次万人品茗推介会上,客人担心我们品茗的茶叶和售卖的品质不一样,我说:我们所有参加本次推介的茶企来重庆的目的,是要将我们贵州的好茶介绍给您们,如果品质不一样,我们就没必要来了,以此打消客人的顾虑。在省外推介会售卖过程中,客户担心没有发票,我们当场联系公司总部开票,我们承担快递费,展会还没结束,客人已经收到发票。真正做到诚信经营。

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高山青,绿水长,云滔滔,雾茫茫,酿了茅台,品茶香。一首耳熟能详的“贵州茶香”不时在耳边回荡。从省政府下发的《贵州茶产业发展意见》到我家乡湄潭县政府提出“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希望在茶、出路在茶、成败在茶”,到“一棵树儿矮丫丫,开的白花花,绿了千千岭,富了万万家”,再到“贵州茶,干净茶,贵州冲泡”;到“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这一系列的举措无疑都是在加快支持贵州茶的发展。兰馨茶业公司使我有了一个安稳的家。未来我们还将在营销模式上进行创新,不断涌现更多“茶庄园”,让更多消费者参与体验,感受到、品尝到贵州茶的魅力。(作者系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