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高级茶艺师认茶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茶艺培训乱象与茶艺师的装逼

九月伊始,2022年杭州亚运会宣传片会徽宣传片“西湖水,龙井茶”新鲜出炉,就遇到一阵“瓢泼秋雨”。宣传片中,美女茶艺师倒用茶夹拨茶的动作,被细心网友扒出,一时间引发“资深”茶人热议、批判。

且不论该片造成的社会舆论到底有多大,我们是不是需要反思:当下茶艺师培训是否真的有专业可谈?

喝茶,是简单的事,只要茶好喝,泡的好,无人在意。但从表演的角度来看,则是一个笑谈。

这些“资深”茶人,重视表演,远胜茶品本身的精神。

“艺”,解读,阐释,沟通,传达,挥发,以及用肢体语言赞美。“艺”的存在,使得无言之茶有了叙述,有了吟哦,有了雄辩;使得寂寞之茶有了鲜活,有了涌动,有了飞舞。一“艺”傍茶,茶则熠熠生辉,娓娓有韵。

可见,茶艺师存在的意义是“表演”,而非洗茶倒茶让人喝这么简单。

国家人社部早已明察茶艺师存在的尴尬境况,为规整茶艺培训乱象,防止乱收费,取缔了各种上岗证,曾于2016年取消茶艺师、评茶员等的考证和资质审定。

然政策实施不到一年,该惠民之策就被全国各地捍卫茶艺师证的热潮所击破。基于强烈保留茶艺师的呼声,考虑到更进一步弘扬传承民族茶文化需求,人社部于去年又恢复了培训考证,令茶业内某些操作者暗自窃喜。

究竟是“谁”保全了这些茶艺师的职称?

全国各地有成千上万的茶艺培训机构,披着弘扬茶文化的外衣,骨子里就是赚钱。

显然,林立国内的茶艺培训机构和所谓的“茶艺师”才是最终的受益者。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

“我们自身的利益也是一种奇妙的工具,足以使我们眼花缭乱。”

如开设“国家高级茶艺师”精选课程的某大学堂,发文称:

“‘资深’茶爱好者变身‘评论家’,层出不穷。我们鼓励那些真正公正客观的茶评人。可是,一个重要条件是,茶评人专注评茶本身,专业客观。茶评人可品可藏,就是不能卖茶,更不能‘监制’、‘出品’。这样真正独立的茶评人,在当下茶界,却一个也没有。”

言辞义正,大有破乱象之势。堂而皇之的言辞背后,是他们微店内热闹的卖茶、卖茶具的生意。

其网站上介绍的诸名师,简介冗长,头衔众多。某老师所谓的高级茶艺师,就是三级,在茶艺师里是较低的级别。我朋友家卖茶看店的小姑娘入行一年就是高级了。还有一个什么级别也没有,其他头衔都是故弄玄虚,如此师资也敢开课教授,你说能教你什么呢?你又能学到什么呢?

而将自己的茶品捆绑销售的“老师”,利用茶学知识促销商品,学茶者能成为好的传播者与鉴赏者吗?

他们不是说茶界没一个批评者吗?龙爷我就是。

茶艺师类似的引导,背离了喝茶的个体差异性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学习者的八股教育和机械培训。

培训机构的水平该从何判断?有些茶艺培训机构打出的“资深授课茶艺老师”是高级茶艺师,初入门者乍一听真觉得很高级。查阅国家职业标准,茶艺师共分五个等级:初级茶艺师(五级)、中级茶艺师(四级)、高级茶艺师(三级)、茶艺技师(二级)、高级茶艺技师(一级)。

这些级别要怎么评定?部分严格的机构,要求从中级茶艺师开始考,有些可以直接考高级茶艺师。这样一来,这“高级茶艺师”就没有那么高级了,甚至只是一个入门级的。

一个获得国家认可的资格认证。无论合理与否,民众都会盲从,以为“存在即合理。”很多茶艺师因在抖音等各种网络平台及APP开茶艺(泡茶)直播,当起了网红,圈粉无数。

她们一般以诸如茶艺仙子、茶水仙儿等不沾风尘的昵称自诩,或着古装、或戴面纱,晒脸晒肉晒妖媚晒清纯晒泡茶之态无所不晒,其实质也是想从你的腰包里掏钱。

茶之道,在他们手里成为某种获取资本的套路和手段。妩媚也好,诱惑也罢,这些茶艺师的泡茶之术,不是为饮而泡,亦不像是为艺术而艺术,因此无法归为行为艺术,正如书法界“大书、特书”丑书一样,乱象横斜,不堪入目。

故有人调侃说:“天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茶服小姐姐……”意味深长。

以茶问道、求道,赋予茶以神性、隐秘和佛性。简而言之,喝茶是一种生活,茶道应该是自然至善的。

我们且看日本的茶艺。近茶室要净手,入茶室要躬身,茶室布置十分自然和谐,如果墙上挂有花主体的画,那么席上绝不会再有任何插花;如果茶壶是圆的,茶杯一定是方的。没有重复,就意味着没有多余,没有拖泥带水。所有的陈设,包括茶艺师的举动,都是减到极简,恰到妙处,目的使茶客全部身心不受外在影响和阻碍,深深沉浸在与茶的品味、体悟交流中。

《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编写专家、泊园系列品牌创始人张卫华先生说:

“随着人们对茶文化感知的深入,茶界内外对‘茶艺表演’异议不断,新标准已改为‘茶艺演示’。演示:通过一些方式和工具,将信息传达给他人,是一种信息传达的行为方式。利用实验或实物、工具把事物的过程显示出来的过程,让人认识或理解。”

他认为,当下茶艺师及茶艺师培训之乱象,主要存在于一些非品牌的小微培训机构,他们完全以利己为目的,对行业发展没有丝毫责任感。而已具备品牌的培训机构,基本上都能严于律己,以行业发展为己任,这对茶产业发展是有利的。所以,希望我能抓出真正的“茶艺李鬼”。

很多茶艺师,窃茶之名,张牙舞爪,搔首弄姿,以夸张、做作的手法和姿态展示着他们的泡茶技艺。他们身着古装,打扮成仙女、大神的模样,手蹈足舞,惺惺作态,装着一副不食人间烟火之貌,措辞朦胧,玄乎其玄,仿佛想引领我们进入他们执迷的古代世界。

古人生活的世界是何模样,是否有茶艺师这一形象,若有?是否真有这一套繁缛、做作的泡茶艺术。

把“茶艺师”那一套不入“主流”的表演搬在茶桌上去品赏,我们是否看得下去?听得下去?喝得下去?

即便看完脸不红心不跳,喝起来茶是否真的有“艺”的味道?听起来是否有“修辞立其诚”的诚?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还说过:

“最可哀的事就是看到人人都只考虑手段而不顾目的。”

茶艺师既非一种纯粹的职业,也非茶道的必要环节,注定只能是一种另类的存在。

另类不是出类拔萃,而是与世道格格不入。这与他们的奇装异服、言行举止大有同工。他们所受的培训、文化教养为他们铺开了这条与社会殊途渐远的不归之路。

茶作为一门国粹,茶文化于国于民不可不重视,但茶艺师这一角色被妖魔化,它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传承、传播、弘扬,国际地位,以及“文化自信”的建立无足轻重。

那么,茶道中,茶艺师到底可有还是可无?

在茶桌上,少个做作的茶艺师在场,喝什么样的茶是什么样的味,爱茶之人皆懂茶艺,能泡好茶,能品好茶。

某友闲谈中称:

“一次茶会,茶艺师泡茶分享,大家默默喝完没有说话,茶艺师见状打破沉默,问大家有没有喝到鸭屎香,众人随即一脸懵,但可能是为了不显外行,还真有人连声应对,点头发出长长的‘嗯......’”

这也许只是朋友为调侃装逼茶艺师讲的一个笑话,但可以从中看出他对茶艺师的见地。

随后,他接着说:

“茶会过后,茶艺师拿出一本张德芬的《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要求在座各位接力朗读,然后说出茶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人群中一壮汉,声情并茂地读了一段,谈到影响直说茶是他的灵魂伴侣,这位茶艺师就是媒人,我,服,了!”

他笑了笑,接着说:

“培训卖茶,长袍大褂也行,装神弄鬼,借机开课卜卦,就真的不能忍了。据说这课是请了知名老道,教人认八字,探索八卦,还与时俱进,用八字APP测算每日运势。问这和茶学有关?玄师摸着胸前的金色大佛牌说了一句:茶禅一味。更为关键的是,还真有人信,学徒每期十几二十个。”

这一连桩,与传销何异?令人汗颜。

泡茶、喝茶本身确实是可严谨,也可随意的事,生活亦然。但如果不严谨,而是做作、别扭和装逼呢?

茶文化的概念太宽泛,而文化是不可学的,当你无限深入它时,它自然而然就会渗入你的精神世界。你若想知道茶史,那你就去查阅历史典籍,去各地实地考察,搜集各种历史资料;你若想知道如何做茶,那你就深入茶山,与民同乐,虚心向每一位茶农学习请教。这些,都是学习茶文化的过程。

常有朋友问,在哪里可以学到真正的茶文化?

我可能会推荐中国茶叶学会的周智修老师,是因为她致力茶艺,知行合一,尤其杰出。她二十多年如一日,耕耘在茶艺培训的讲台上,组织并参与编写30余套茶艺培训教材。她组织创办的两届全国茶艺大赛,吸引全国各地7000余名选手参赛。她组织起草的大赛技术规已成为各地茶艺大赛的评分标准,其最新出版的《习茶精要详解》是一本学习茶道与茶艺堪称典范的著作。

茶道的本质在于生活,自古以来,为茶人都在强调真实感受的传递。茶之美,原初就是朴素主义的,茶艺与茶文化的精神从来都是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只有待繁华落尽,才能体验落叶归根的深刻。

古人之训,不可不扬。茶人应气度从容,怀以古仁人之心去感化饮者。但这世间并非所有的事物都能接受春风化雨。

面对这样的世道,我的眼中容不下沙子,尽管要接受千磨万击,但我仍然不会放下茶界独立批评者的理想和担当,砥砺前行。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当你喝茶喝到兴致,与其听看茶艺师的所谓表演,不如独自起舞。

茶艺培训乱象与茶艺师的装逼

九月伊始,2022年杭州亚运会宣传片会徽宣传片“西湖水,龙井茶”新鲜出炉,就遇到一阵“瓢泼秋雨”。宣传片中,美女茶艺师倒用茶夹拨茶的动作,被细心网友扒出,一时间引发“资深”茶人热议、批判。

且不论该片造成的社会舆论到底有多大,我们是不是需要反思:当下茶艺师培训是否真的有专业可谈?

喝茶,是简单的事,只要茶好喝,泡的好,无人在意。但从表演的角度来看,则是一个笑谈。

这些“资深”茶人,重视表演,远胜茶品本身的精神。

“艺”,解读,阐释,沟通,传达,挥发,以及用肢体语言赞美。“艺”的存在,使得无言之茶有了叙述,有了吟哦,有了雄辩;使得寂寞之茶有了鲜活,有了涌动,有了飞舞。一“艺”傍茶,茶则熠熠生辉,娓娓有韵。

可见,茶艺师存在的意义是“表演”,而非洗茶倒茶让人喝这么简单。

国家人社部早已明察茶艺师存在的尴尬境况,为规整茶艺培训乱象,防止乱收费,取缔了各种上岗证,曾于2016年取消茶艺师、评茶员等的考证和资质审定。

然政策实施不到一年,该惠民之策就被全国各地捍卫茶艺师证的热潮所击破。基于强烈保留茶艺师的呼声,考虑到更进一步弘扬传承民族茶文化需求,人社部于去年又恢复了培训考证,令茶业内某些操作者暗自窃喜。

究竟是“谁”保全了这些茶艺师的职称?

全国各地有成千上万的茶艺培训机构,披着弘扬茶文化的外衣,骨子里就是赚钱。

显然,林立国内的茶艺培训机构和所谓的“茶艺师”才是最终的受益者。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

“我们自身的利益也是一种奇妙的工具,足以使我们眼花缭乱。”

如开设“国家高级茶艺师”精选课程的云南某大学堂,发文称:

“‘资深’茶爱好者变身‘评论家’,层出不穷。我们鼓励那些真正公正客观的茶评人。可是,一个重要条件是,茶评人专注评茶本身,专业客观。茶评人可品可藏,就是不能卖茶,更不能‘监制’、‘出品’。这样真正独立的茶评人,在当下茶界,却一个也没有。”

言辞义正,大有破乱象之势。堂而皇之的言辞背后,是他们微店内热闹的卖茶、卖茶具的生意。

其网站上介绍的诸名师,简介冗长,头衔众多。某老师所谓的高级茶艺师,就是三级,在茶艺师里是较低的级别。我朋友家卖茶看店的小姑娘入行一年就是高级了。还有一个什么级别也没有,其他头衔都是故弄玄虚,如此师资也敢开课教授,你说能教你什么呢?你又能学到什么呢?

而将自己的茶品捆绑销售的“老师”,利用茶学知识促销商品,学茶者能成为好的传播者与鉴赏者吗?

他们不是说茶界没一个批评者吗?龙爷我就是。

茶艺师类似的引导,背离了喝茶的个体差异性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学习者的八股教育和机械培训。

培训机构的水平该从何判断?有些茶艺培训机构打出的“资深授课茶艺老师”是高级茶艺师,初入门者乍一听真觉得很高级。查阅国家职业标准,茶艺师共分五个等级:初级茶艺师(五级)、中级茶艺师(四级)、高级茶艺师(三级)、茶艺技师(二级)、高级茶艺技师(一级)。

这些级别要怎么评定?部分严格的机构,要求从中级茶艺师开始考,有些可以直接考高级茶艺师。这样一来,这“高级茶艺师”就没有那么高级了,甚至只是一个入门级的。

一个获得国家认可的资格认证。无论合理与否,民众都会盲从,以为“存在即合理。”很多茶艺师因在抖音等各种网络平台及APP开茶艺(泡茶)直播,当起了网红,圈粉无数。

她们一般以诸如茶艺仙子、茶水仙儿等不沾风尘的昵称自诩,或着古装、或戴面纱,晒脸晒肉晒妖媚晒清纯晒泡茶之态无所不晒,其实质也是想从你的腰包里掏钱。

茶之道,在他们手里成为某种获取资本的套路和手段。妩媚也好,诱惑也罢,这些茶艺师的泡茶之术,不是为饮而泡,亦不像是为艺术而艺术,因此无法归为行为艺术,正如书法界“大书、特书”丑书一样,乱象横斜,不堪入目。

故有人调侃说:“天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茶服小姐姐……”意味深长。  

以茶问道、求道,赋予茶以神性、隐秘和佛性。简而言之,喝茶是一种生活,茶道应该是自然至善的。

我们且看日本的茶艺。近茶室要净手,入茶室要躬身,茶室布置十分自然和谐,如果墙上挂有花主体的画,那么席上绝不会再有任何插花;如果茶壶是圆的,茶杯一定是方的。没有重复,就意味着没有多余,没有拖泥带水。所有的陈设,包括茶艺师的举动,都是减到极简,恰到妙处,目的使茶客全部身心不受外在影响和阻碍,深深沉浸在与茶的品味、体悟交流中。

《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编写专家、泊园系列品牌创始人张卫华先生说:

“随着人们对茶文化感知的深入,茶界内外对‘茶艺表演’异议不断,新标准已改为‘茶艺演示’。演示:通过一些方式和工具,将信息传达给他人,是一种信息传达的行为方式。利用实验或实物、工具把事物的过程显示出来的过程,让人认识或理解。”

他认为,当下茶艺师及茶艺师培训之乱象,主要存在于一些非品牌的小微培训机构,他们完全以利己为目的,对行业发展没有丝毫责任感。而已具备品牌的培训机构,基本上都能严于律己,以行业发展为己任,这对茶产业发展是有利的。所以,希望我能抓出真正的“茶艺李鬼”。

很多茶艺师,窃茶之名,张牙舞爪,搔首弄姿,以夸张、做作的手法和姿态展示着他们的泡茶技艺。他们身着古装,打扮成仙女、大神的模样,手蹈足舞,惺惺作态,装着一副不食人间烟火之貌,措辞朦胧,玄乎其玄,仿佛想引领我们进入他们执迷的古代世界。

古人生活的世界是何模样,是否有茶艺师这一形象,若有?是否真有这一套繁缛、做作的泡茶艺术。

把“茶艺师”那一套不入“主流”的表演搬在茶桌上去品赏,我们是否看得下去?听得下去?喝得下去?

即便看完脸不红心不跳,喝起来茶是否真的有“艺”的味道?听起来是否有“修辞立其诚”的诚?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还说过:

“最可哀的事就是看到人人都只考虑手段而不顾目的。”

茶艺师既非一种纯粹的职业,也非茶道的必要环节,注定只能是一种另类的存在。

另类不是出类拔萃,而是与世道格格不入。这与他们的奇装异服、言行举止大有同工。他们所受的培训、文化教养为他们铺开了这条与社会殊途渐远的不归之路。    

茶作为一门国粹,茶文化于国于民不可不重视,但茶艺师这一角色被妖魔化,它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传承、传播、弘扬,国际地位,以及“文化自信”的建立无足轻重。

那么,茶道中,茶艺师到底可有还是可无?

在茶桌上,少个做作的茶艺师在场,喝什么样的茶是什么样的味,爱茶之人皆懂茶艺,能泡好茶,能品好茶。

某友闲谈中称:

“一次茶会,茶艺师泡茶分享,大家默默喝完没有说话,茶艺师见状打破沉默,问大家有没有喝到鸭屎香,众人随即一脸懵,但可能是为了不显外行,还真有人连声应对,点头发出长长的‘嗯......’”

这也许只是朋友为调侃装逼茶艺师讲的一个笑话,但可以从中看出他对茶艺师的见地。

随后,他接着说:

“茶会过后,茶艺师拿出一本张德芬的《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要求在座各位接力朗读,然后说出茶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人群中一壮汉,声情并茂地读了一段,谈到影响直说茶是他的灵魂伴侣,这位茶艺师就是媒人,我,服,了!”

他笑了笑,接着说:

“培训卖茶,长袍大褂也行,装神弄鬼,借机开课卜卦,就真的不能忍了。据说这课是请了知名老道,教人认八字,探索八卦,还与时俱进,用八字APP测算每日运势。问这和茶学有关?玄师摸着胸前的金色大佛牌说了一句:茶禅一味。更为关键的是,还真有人信,学徒每期十几二十个。”

这一连桩,与传销何异?令人汗颜。

泡茶、喝茶本身确实是可严谨,也可随意的事,生活亦然。但如果不严谨,而是做作、别扭和装逼呢?

茶文化的概念太宽泛,而文化是不可学的,当你无限深入它时,它自然而然就会渗入你的精神世界。你若想知道茶史,那你就去查阅历史典籍,去各地实地考察,搜集各种历史资料;你若想知道如何做茶,那你就深入茶山,与民同乐,虚心向每一位茶农学习请教。这些,都是学习茶文化的过程。 

 常有朋友问,在哪里可以学到真正的茶文化?  

我可能会推荐中国茶叶学会的周智修老师,是因为她致力茶艺,知行合一,尤其杰出。她二十多年如一日,耕耘在茶艺培训的讲台上,组织并参与编写30余套茶艺培训教材。她组织创办的两届全国茶艺大赛,吸引全国各地7000余名选手参赛。她组织起草的大赛技术规已成为各地茶艺大赛的评分标准,其最新出版的《习茶精要详解》是一本学习茶道与茶艺堪称典范的著作。

茶道的本质在于生活,自古以来,为茶人都在强调真实感受的传递。茶之美,原初就是朴素主义的,茶艺与茶文化的精神从来都是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只有待繁华落尽,才能体验落叶归根的深刻。

古人之训,不可不扬。茶人应气度从容,怀以古仁人之心去感化饮者。但这世间并非所有的事物都能接受春风化雨。

面对这样的世道,我的眼中容不下沙子,尽管要接受千磨万击,但我仍然不会放下茶界独立批评者的理想和担当,砥砺前行。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当你喝茶喝到兴致,与其听看茶艺师的所谓表演,不如独自起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石一龙”(susongyilong)授权转载,作者石一龙,仅供学习使用。「茶叶江湖」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当如发现本公众号信息含有侵犯其著作权的内容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其立即删除。

 

 

 

茶叶江湖

微信ID丨jianghutea

别了,国家级茶艺师!别了,高级评茶员!茶叶江湖里,从此没有你

  7月10日,人社部发布: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

  76个退出目录中,茶行业的茶艺师和评茶员就在其中。 

  
  

  1999年,茶艺师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评茶员也正式列入。

  21年后,今年9月30日,茶艺师将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评茶员刚过5年,今年12月31日,也将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

  茶行业两个举足轻重的职业资格证,走向何方?茶艺师,今后何去何从?

  - 01 -

  几家欢乐几家愁

  一听茶艺师和评茶员即将退出国家职业资格,茶行业很多有证或想考证的小伙伴,马上就慌了。

  以后是不是没有茶艺师和评茶员这两个证了。

  当然不是,茶艺师和评茶员这两个职业依然有,但以后这两个证不是由国家评定,而是变成第三方机构评定。

  国家考核突然变成第三方机构评定,如此一来,几家欢乐几家愁。 

  第三方机构评定,从业者更专业

  改为第三方评定的最大好处,唯一好处,在于培养更专业的人才。六大茶类的知识肯定还有,但考证的人可以专攻自己喜欢的茶类,喜欢普洱茶的,想从事普洱茶,只需要对普洱茶精益求精即可,其他六大茶类知识,略懂就行。

  国家考核转由第三方机构评定,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从业者更专业,满足各大茶类的专业需求。  

  但这一取消,带来的问题也不少。

  最核心的,第三方机构是谁?

  当地人事部门?还是茶叶协会?或者行业龙头企业?

  如果交由当地人事部门评定还好,毕竟还在公有制范围内,大家都认可。

  如果交给了其他机构。以前国家考核的东西,如今交给了市场!各种茶叶培训机构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很多人不想卖茶了,开个茶叶培训机构活得更滋润(大学里,茶学专业有广阔的市场)。

  如果第三方机构在行业内没有足够的号召力,那证书含金量直线下降,以前考个国家级的,在一些小茶企可以持证上岗。如果,第三方机构跟茶老板不熟的话,茶老板可能不认,也就是说,证书权威性下降。  

  考证的人大多是从事茶叶的小哥哥小姐姐,更多是大学茶学专业的人。以前,国家认可的茶艺师、评茶员几乎人人都想考。

  如今交由第三方机构评定后,选哪家机构,考哪一家的,又是个问题。学费也是不小的一笔,这一点,家里有娃的朋友最能理解,培训什么课程,都是一大笔开销。  

  避不了的选择困难症

  考茶艺师的人以前看《茶艺师国家标准》和《茶艺师》教程。如今考核依据是什么,新颁布的《茶艺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评茶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找《茶艺师》《评茶员》的题库?

  如果要培养专业的茶叶人才,普洱茶越陈越香、名山古纯。白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黑茶的千两茶,金花技术……

  各大茶类,各有各的核心理念,一套教材显然不能满足所有茶类的需求,卖教材的人也多了(销量最好的书就是教材)。

  总之,国家考核交予市场主体由市场决定,说明对茶艺师、评茶员的人才要求越来越专业,同时,考证费用、成本也越来越高。

  而有国家认可的证书的人,手里的小本本,含金量也越来越高。

  - 02 -

  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

  评茶员也好,茶艺师也罢,术业有专攻,而最终,都是为了服务茶叶市场。

  评茶员以感觉器官评定茶叶品质,色、香、味、形等方面。在普洱茶行业,满地的台地茶冒充古树茶,行业最大的痛点是山头信任危机。

  如果评茶员能靠感官分辨出普洱茶是不是古树,绝对能在普洱茶行业吃香喝辣,但这样的核心技能,绝大多数评茶员显然不具备(行业内,基本没人能做到)。

  随着国家认证评茶员资质的取消,普洱茶行业,评茶员需求将会进一步减小。 

  茶艺师,却是整个茶行业的刚需。

  茶行业仍然以线下为主,依然是传统行业。

  我国茶叶销售,电商平台只占茶叶销量的8.6%,茶行业的主体,仍然是几十万家线下门店,这就决定了,纵然国家认证改成第三方机构认证,茶艺师仍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茶叶店里少不了小姐姐小哥哥,但对茶艺师的要求也更高。

  外行人理解的茶艺师,大概是每天坐着泡泡茶,就有收入。其实,这是对茶艺师最大的误解。

  茶艺师,要泡得了茶叶,做得了销售,还搬得了仓库。总之,只要和卖茶有关的,茶艺师都做(大多数公司都是这样)。

  茶艺师,最核心的技能是泡茶,不仅要泡得美,还要泡得好喝,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成交易。

  这决定了茶艺师真正的技能,不是学习哪一款教材,不是考什么级别的证书,而是实用。  

  茶艺师,书生与江湖

  书生与江湖,永远是江湖更胜一筹,这在任何行业都一样。

  诸葛亮顶级书生,始终被卖鞋起家的刘备驾驭。刘备临死前,还以退为进,将了诸葛亮一军。表面说如果阿斗扶不起来,丞相可自立为成都之主,吓得诸葛亮连忙磕头,表示绝对不敢,愿效死命。

  背地里又对赵云使了一招:之所以不中用子龙你,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以后我儿子交给你了,你要好好保护他。

  茶艺师也是一样,表面上只需要泡泡茶,跟上门的客户聊聊天。但证书只是加分项,核心目标只有一个,卖茶(体验生活的除外)!

  纵然有最高等级的茶艺师证书,但泡茶不美,泡茶不香、还没味,把顶级好茶泡出9块9包邮的水平。与客户交谈,三言两语得罪人,百人无法成交一单。这样的茶艺师,没有哪家公司敢聘用。

  相反的,纵然没有茶艺师证,能按照客户需求,泡出不同的口味。客户喜欢蜜香,就泡出香味。客户喜欢汤感,就泡得细腻甜美,通过控制注水、时间、出汤,把一款茶,泡出千滋百味。与人交谈,多理解、多倾听,宁可服软,也不与人争个一二,这才是茶的智慧。

  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肯定不行,在茶圈混,江湖方显真才实学。

  书生,只研习书本;江湖,却执着于对“茶”的领悟!  

  面对懂茶的人,不懂茶的人

  懂茶的人嫌弃不懂茶的人,不懂茶的人又说懂茶的人装。这是任何茶艺师都要面对的。

  茶叶,是最特别的饮料。国人追捧的法国葡萄酒,因为香气口感回味令人着迷。但喝了茶之后,就发现:茶的香味,不仅有嗅到的气体香,更有令人着迷的汤香。

  茶的口感不仅有天鹅绒般的质感,也有细腻的水路。茶,还具备任何葡萄酒都不具备的生津,好茶入喉,满口生津,只可意会,很难言传。

  一款好茶,如顶级名庄葡萄酒,令人着迷。但是,茶是唯一具备精神属性的饮料,这也是茶客无法离开茶的重要原因。

  懂茶的人与不懂茶的人,始终困扰着茶艺师,茶艺师如果看不透,很容易得罪人。  

  有的人懂茶,喝茶讲究仪式感。一饼好茶,三五好友,炉火慢煮,细细品味。这样的生活,光想就觉得很美。

  有的人不懂茶,喝茶只为解渴,三杯下肚,也是分外舒服。然而,懂茶的人看在眼里,牛饮简直就是对茶的亵渎。

  殊不知,口渴牛饮也好,闲情慢煮也罢,每一种都是生活方式,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喜好,不同的场景,大家开心就好。

  或许,一个人,终其一生,也无法悟透一款茶,人生如茶也好,先苦后甜也罢。细细慢品也好,海喝牛饮也罢。

  只需要明白,茶行业,有一种人,不懂茶,只追求性价比。更有一种人,懂茶,他们有一种东西,叫茶叶情怀。 

  面对不同年龄的人,求同存异

  人到中年,方才知晓茶的好。既有健康、养生的功效,又可以作为情感的寄托。可以说,喝茶的人,绝大多数是中年人。

  20多岁的茶艺师小姐姐,面对40岁的老茶客,一个买茶,一个卖茶,说的津津有味,但意见不同的事,也时有发生。

  20岁的小姐姐泡茶,注重一款茶的香气口感滋味,着重把茶叶质量介绍给老茶客。但老茶客心里,天下茶叶,已经喝过十之七八。人生所求,不过在茶里寻一二知己,说起茶来,张口人生如茶,闭口大道至简。

  听得20岁的茶艺师一脸懵逼,人生如茶是啥?大道至简又是啥?以前还听说过禅茶一味呢!  

  年轻茶艺师有自己的生活方式,40岁的老茶客有看人无数的阅历。这都没有错,一杯茶,年龄不同,所求不同而已。

  20岁的茶艺师,在40岁的老茶客面前,捧着一杯茶,大谈人生如茶,额...画面感太强,这无异于关公面前耍大刀,老茶客未必看得下去。

  20岁有20岁的样子,泡茶就好好泡茶,泡茶姿势要美,茶汤入杯要香,最重要的是对长辈多三分尊重(任何行业都一样)。

  等20岁的茶艺师到了40岁,有了人生阅历,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有了生活经验。那时候,简简单单一句人生如茶,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解,话音出口,只可意会。

  重要的事说三遍,茶艺师小姐姐,面对长辈,无论懂茶也好,不懂茶也罢,都该敬他三分,敬他三分,敬他三分,尤其在茶行业。  

  茶艺师,绕不开的茶道

  70年来,中国市场倒闭的饮料,少说也有上百家,几十种。唯独茶叶,绵延千年而不衰,因为国人喝茶,更讲究精神属性。国人喝茶,绕不开的茶道。

  “道”,精神层面的东西,可理解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某种感悟。

  茶道也是一样,无论一个人对茶的感悟多么深刻,那仅代表他的立场与观点。一个人的经历,感知、年龄、背景、学识、经验、情感、智力等因素不同,各人的认知体悟自然不同。

  一个人喝茶的时间、地点、对象,甚至泡茶的水不同,所理解的茶道自然不同。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茶道,终究是自己悟出来,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解,当求同存异。  

  一杯茶,怎么理解都行,有的人为了喝,有的人当成精神的寄托。茶艺师最忌讳的,便是为了争一个“茶道”,与人争得面红耳赤。

  茶艺师只需记住:一个人理解的茶道,一定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记住这个中心,余下的,自由发挥罢。

  这世间的事,正如一杯茶,上一秒还是温的,下一秒便凉了,再把冷茶温热,却也不是最初的味道。

  世事多变,茶艺师也好,评茶员也罢。评选方式也好、书生江湖也罢,总要适合时宜!

  往日的教条无法适应时下的需求,总该图变,六大茶类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却只对普洱茶情有独钟,倒也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嫌疑。

  只是,无论茶艺师,还是评茶员,纵然选评方式如何改变,都和茶行业其他从业者一样,只为了在茶叶这个江湖里,得一隅生存的环境。

  唯有,一杯茶,敬往昔岁月!

  一杯茶,敬未来可期!

  一杯茶,敬顺其自然!

  来源: 网茶会习茶社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