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乾隆迷帝茶

找到约3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迷帝茶是什么茶,产地在哪里

  迷帝茶是普洱茶的一个品种,属于普洱中的高档。产于墨江县城西北的新抚乡境内,属于哀牢山系。这里海拔1890米,年均气温16℃,相对湿度80%,常年云雾环绕,茶叶生长期长,采摘期短,产量低但茶质好。 

  迷帝茶产地在哪里
  迷帝茶中所含的茶多酚、氨基酸等有益物质的含量相较于一般茶品要高出30%-60%,这都要得益于它难以复制的生长环境。
  迷帝茶生长于北回归线穿县城而过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境内,属哀牢山系。从墨江县城到这里要106公里,迷帝茶就生在海拔1300-1940米高寒山区,这里有3000多亩茶园基地,还有近四百年树龄的古茶树300余株。

  常年平均气温14.2-18.3℃,年降水量1293mm,相对湿度80%,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较高的海拔,温和的气候,常年云雾环绕,空气、土壤中湿度较大,茶叶中氨基酸和芬芳物质的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的降低而增加,正可谓高山云雾出好茶。
  在今天看来,那是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但在过去却是茶马古道从宁洱经通关到镇沅与景东的必经之地。茂盛的商业贸易往来,带动了经济的活跃;市场对茶叶的需求,带动了当地山区种茶的积极性。可以想象在过去,这里曾经繁华旺盛的茶叶贸易。

  迷帝茶:米地古茶园
  据史料记载,墨江新抚乡一带种茶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神宗时期已开始种茶,清代进一步发展,成为茶马古道驿站之一。迷帝茶古茶园主要分布在米地、破木、会佘三处。最老的茶园在米地,由赵氏祖先创建,六百年左右的古茶园300余亩,被当地人称为“皇家古茶园”。
  在界牌村米地古茶园的入口竖立着一块石碑,据说,这块石碑在此竖立已有几百年之久,可推算到清乾隆年间。这块石碑或许见证了这几百年间,米地古茶园的兴荣变迁,石碑之上的字迹早已随着岁月流逝不清,唯有“永远碑记”四字可辨痕迹。
  解放后,古茶园历经了大跃进、文革、95年大力发展烤烟等运动与事情,古茶树被砍了三四回,从清朝算起已有四五回。所以现在看到的茶树并不大。

  迷帝茶:迷住帝王的滋味
  迷帝茶区茶叶生长期长,采摘期短,产量虽然低,但茶质却是出了名的好。迷帝茶进行严格的等级划分,不与其他茶叶拼配,用传统的普洱茶青饼工艺,石磨压制而成,饼身不紧,条索肥壮紧实,芽多。
  迷帝茶汤色黄绿透亮,叶底匀齐,茶香清扬中有少许兰香,山韵明显,杯底留香,口感苦涩明显,苦显于涩,苦能化甘。回味甘醇爽滑,滋味醇厚生津,经久耐泡,香气足,贡茶之名,名副其实。
  其味苦涩,终有回甘。迷帝茶的魅力大抵都在这了。回甘在喝茶体验中,最是一种美妙的体验,乾隆帝定是在这盏茶中,有了这样的体验,才被它“迷住”了。


墨江迷帝茶口感:山韵明显,杯底留香

  距今六百多年前,新抚米地就已开始种茶,清朝初年就相当有名气了。”米地茶第七代传人张映春对我们说。因茶叶好喝,口口相传,米地茶就被清政府采办官员选作贡茶年年进贡京城,这里的茶园也被当地人称为“皇家古茶园”。“唐尚街”即现在的乡政府驻地,作为清代滇南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商贾云集,名声远播。

  墨江的山尽显古拙雄浑,质朴厚重之气势。唯有新抚一带的山川河流,却清幽灵秀,风情万种。人们说,上苍把墨江大地上的灵秀之气全部聚集在了新抚一带。清晨,我们站于茶园高处,纵目远眺,天际浮云飘动,卷舒不一,变化无常,路旁山边,叠石重重之处,茶树丛生,泉水潺潺。当年在新抚界牌村一带定居下来的哈尼人在大山深处垦荒种地,驯化培育野生古茶。时至唐朝,源于古代的普洱茶开始兴盛,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内地。到清代普洱茶已达极盛时期。并形成了哀牢山、澜沧江北、澜沧江南、景双茶区等四大普洱茶产区。随着普洱茶品牌的形成和兴盛,地处哀牢山茶区的新抚开始出现以种茶为生的茶农。当时新抚属普洱府辖区《普洱府志》记载,种茶乃“民之衣食资焉”。在清代新抚开始形成了很多小茶园,茶商、茶客纷纷进入茶区收购茶叶,由于茶叶的兴盛,新抚的茶叶为茶商所青睐,茶农的日子较一般农户好了许多。尤其是界牌地界农户的茶叶保持了大自然绿叶的新鲜、自然、清香,清纯而不带苦涩,品性优良。往往一上市就被茶商收购一空。很多人对界牌的茶农投以羡慕的目光。人们称界牌的茶园为“米地”,即产大米的地方,大米对于当时长期生活于饥寒之苦中的穷苦人是具有何等的诱惑,久而久之,界牌人产的茶被人们称为“米地茶”。

  墨江迷帝茶口感

  “迷帝茶”作为普洱茶系中的一个精品,为人津津乐道,茶汤色黄绿透亮,叶底匀齐,茶香清扬中有少许兰香,山韵明显,杯底留香,口感苦涩明显,苦显于涩,苦能化甘。回味甘醇爽滑,滋味醇厚生津,经久耐泡,香气足。“米地茶”也被人们称为“迷帝茶”,这要追溯到清朝初年,当时,普洱茶在京城宫廷内外普遍受到欢迎,获得好评。1659年,清政府正式把普洱茶列入贡茶案册,并在普洱府设立茶局。据说,乾隆皇帝曾饮“米地茶”茶汤入口,但觉其味醇郁可口,香入心脾,不同凡响,不禁大加赞赏。朕品茶无数,唯她色香俱佳。“米地”茶之名声由此不胫而走。由于各地口音差异,加之谐音相关,久而久之,“米地”一词变成了“迷帝”。“米地茶”变成了“迷帝茶”。

  高山出好茶。新抚“迷帝茶”的主要生产区海拔在1450-1900米之间,这里有3000多亩茶园基地,还有近四百年树龄的古茶树300余株。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常年有雾天气200多天,年平均气温为15-18℃。连绵不绝的原始森林其缓坡地带和山谷之中土壤肥沃,丘陵重叠之间广阔的茶园迷漫的浓雾密布,足以调剂茶叶的生长繁育。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米地茶”含有积聚不散的香气以及清醇可口的味道。走进“米地古茶”的发源地游觅秀丽的山川,满目的苍翠,清新的空气裹挟着源于原始密林深处的气息,沁人心脾。


墨江迷帝古树茶特点

  迷帝茶区位于墨江县城西北的新抚乡境内,属于哀牢山系。年均气温16℃,相对湿度80%,常年云雾环绕,茶叶生长期长,采摘期短,产量低但茶质好。迷帝茶样的特征是:条索黑亮紧结,芽较多,汤黄绿,苦涩较明显,苦显于涩,苦能化甘,茶香中有少许兰香。有山野气韵,杯底留香。 

  迷帝茶名字由来
  迷帝茶原不叫“迷帝”,而是“米地茶”,因此处有米有地,为表富足之意而称作“米地”。米地种茶少说也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明末清初的“米地茶”早已名声在外,唐上街的茶马市场也因米地茶而繁华一时。
  清乾隆年间,被口口相传的米地茶,被清政府采办的官员,选作为贡茶进贡入京。相传,乾隆皇帝品到米地茶时,由于此茶种特殊,茶气浓烈,高香持久十分欢喜,道“朕品茗无数,唯他色香俱佳”,并赐“岁俸京师”匾一块。
  此匾由几代经营米地茶的界牌赵氏家族世传保存,只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只因它几百年前迷住了乾隆皇帝,从那时才叫起了“迷帝茶”,成了魅惑君主的茶。
  米地茶从众多茶中脱颖而出,以其味醇郁一举迷住了乾隆帝,摇身一变,成了“迷帝茶”,并一直延用下来。此后,米地茶成了清廷贡茶,岁岁进贡,直到咸丰年间,因战乱迷帝茶逐渐衰败。

  迷帝古树茶分布
  迷帝古茶山分布于在哀牢山墨江段的团田、新抚、景星、通关等乡镇古茶区,海拔1250米至1940米,年平均气温14.2-18.3℃,年降水1290mm。现有茶园8万多亩,其中百年以上的古茶园2万多亩,树龄50-100年的老茶园有3万多亩,50年以下的现代茶园有3万多亩。
  茶园分布在哀牢山地势相对平缓的地方,四周的森林植被完好、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茶园种植因地制宜,多以小片种植,几十亩、一两百亩为一个单元,这些茶园在森林中,似乎就是镶嵌在漫漫林海中的绿宝石。
  迷帝茶区的新抚乡属哀牢山系,山高林密,生态保护较好,在山中还有大量野茶山分布。在赵氏老茶园中还立有一个石牌,上书“迷帝茶源”,以示其地位之尊。
  迷帝贡茶的原产地是米地古茶园,而米地茶的产地界牌村,过去是镇沅、新平与墨江三县的交界处(新抚以前属于镇沅,后来划归墨江),故名界牌,这里是古代的交通要道,有着繁盛的集市。茶马古道从宁洱经通关到镇沅与景东的必经之地,历史上藏区的马帮每年都要经过这里来驮运茶叶。

  迷帝普洱茶的产量
  据2017年数据统计,古树春茶产量在160公斤左右,每年古茶的产量仅将近一吨。对于今天的米地古茶园中古树的现状,相较于产量,就更加注重对于古茶园中古茶树的保护。
  这几年随着普洱茶价格的上涨,迷帝茶也存在着过度采摘的现象,再加上过去的不当矮化,都成了如今迷帝茶抹不去的伤痛。
  迷帝古树茶的特点
  迷帝茶汤色黄绿透亮,叶底匀齐,茶香清扬中有少许兰香,山韵明显,杯底留香,口感苦涩明显,苦显于涩,苦能化甘。回味甘醇爽滑,滋味醇厚生津,经久耐泡,香气足,贡茶之名,名副其实。
  其味苦涩,终有回甘。迷帝茶的魅力大抵都在这了。回甘在喝茶体验中,最是一种美妙的体验,乾隆帝定是在这盏茶中,有了这样的体验,才被它“迷住”了。

  迷帝皇家古茶获得金奖
  现在迷帝皇家古茶原料都来自那几棵古茶树,并严格等级划分,不与其它茶叶拼配,工艺也是传统的普洱茶青饼制作工艺,与200多年前皇帝喝到的贡品茶几乎并没有多大变化。所以,在第八届中国普洱茶叶节民间电视斗茶大赛中,该茶荣获生茶类的金奖,一时间名声鹊起,成为普洱市有名的礼品茶。


找到约3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