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福建满叶香大红袍

找到约9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三款“大红袍”主观口感评测

福建大红袍茶叶口感怎样?即答案为所谓“武夷岩韵”,这是武夷山特定地域环境所产生形成最核心的香、味品质特征。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参与评测的品牌:天宝峰、满叶香、武夷星

这些都是客户送给鄙人的“大红袍”茶叶,加引号,是因为实际上这类茶叶非真正大红袍叶种,属于满口火炭味的低档茶,基本是用焗炉大批量哄培生产的。

鄙人在此说明,真正的大红袍岩茶,绝非是火炭味道的!

这几种茶在市面茶叶店很少见,因为实在见不得人,故都是在淘×之类的网上平台销售,仅能忽悠没有喝过真正大红袍的人。

鄙人秉着去伪存真的精神,对网上这三个常见的火炭味茶品牌,进行简单评测。 

大红袍主观口感评测(一) 文/鳳影 - 鳳 影  - 鳳影閣
  大红袍主观口感评测(一) 文/鳳影 - 鳳 影  - 鳳影閣 

天宝峰 型号:烟盒装 209

年份:2011年4月

茶叶:大片老叶

冲泡极限次数:6次

优点:入口味道尚可,有一点岩韵,最后几泡有些许甘甜,喝完后舌头不会感到干涩和口渴,不会上瘾。

缺点:茶香不足,岩韵较低。 

大红袍主观口感评测(一) 文/鳳影 - 鳳 影  - 鳳影閣

天宝峰 型号:桶装 109

年份:2011年11月

茶叶:大片老叶

极限冲泡次数:6次

优点:价格便宜,适合招待一般的来访客户,办公用茶。

缺点:入口带苦涩,火味过厚,味道驳杂,喝完后舌头干涩,口渴,高火型茶,极易上火。

 

满叶香 型号 烟盒装 AB005

年份:2011年11月

茶叶:小片嫩叶

极限冲泡次数:7次,最后几次冲泡味道已经较淡。

优点:口感稍好,有茶香,火炭味厚,犹如咖啡般的感觉。

缺点:会喝上瘾,喝完后舌头有口渴感,如连续几天喝,舌头有麻木感,且易上火,不够耐泡。 

大红袍主观口感评测(一) 文/鳳影 - 鳳 影  - 鳳影閣

武夷星 型号:罐装 一帆风顺

年份:2011年4月

茶叶:小片嫩叶

极限冲泡次数:8次。

优点: 不温不火,轻火型茶,不上瘾,且不易上火。

缺点:茶香一般,带涩,喝完后舌头略有口渴感,实在不好喝,价格也昂贵。

总结:

武夷星虽然号称是大牌,但实际上制作出来的茶叶不算高档,估计也是从茶农手上收购的罢了,而且网上卖得很贵,实在名不副实。

天宝峰这两个型号,205稍微比109的好一点,但两款型号所用的茶叶比较是老叶,故也只适合平常的办公用茶,低档茶。

满叶香的AB005是这几款火炭味茶中算还可以,主要是价格适中,那些喜欢喝咖啡的人,大概会喜欢这种火炭味道。

这些冒充红袍的火炭茶在网上多如牛毛,顶多只能自己喝一下,千万不能用作送礼之用,特别不能用来招待高层次客户、或招待那些懂茶之人,否则必然是贻笑大方,只是对方笑而不语罢了!

武夷岩茶界陈氏茶人概况

      物华天宝的武夷山携优美的自然景观,造就了一代代辛勤耕芸的武夷茶人.正所谓:人杰地也灵,地灵生豪杰.此集大山之灵秀集茶人之睿智,可谓茶友之幸也.这里总结了在武夷岩茶界的陈姓茶人为武夷岩茶作出的杰出贡献,排名不分先后,此次收录还有不周全之处,还望广大茶友们在留言区加以补充。

   

陈书省     并非茶叶科班出身,完全是个人自学成才靠实践经验而立身的茶叶审评师。“凡是武夷山的做茶人,如果不知道陈书省者,则会被人笑话。”这是茶叶专家、高级农艺师姚月明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陈德华,福建长乐人。曾担任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所长,福建省武夷山北斗茶研究所所长,福建武夷山爱德华实验茶厂厂长。

1989年、1996年被聘为第二届与第三届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叶专业审定小组成员。1991年主持的高产肉桂栽培试验获福建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96年参加省地方标准《武夷岩茶(乌龙茶)综合标准》制定工作,获省标准计量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还参加“武夷岩茶快速做青技术及设备研究”工作,获武夷山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7年退休后创办了武夷山市首家民营科技企业——武夷山市北斗岩茶研究所,后又创办了武夷山市(爱德华)实验茶场。

2006年被授予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被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授予“武夷山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陈荣冰、研究员、1977年毕业于原福建农学院园艺系茶学专业。国家一级评茶师、武夷学院特聘教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茶叶学会副会长;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陈起     武夷山市爱德华实验茶厂 武夷山市爱德华茶业有限公司法人,系茶叶专家陈德华长子。爱德华实验茶厂是由中国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于1996年题名,座落于武夷天心岩茶区,拥有百余亩得天独厚的茶园,茶园四周皆以青山秀岭为屏障,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洁净无污染。注册商标“竹缘堂”,主打产品为与陈德华有着不解之缘的纯种大红袍、商品大红袍、等。爱德华茶厂目前处于向正规茶企的转型阶段,一座由武夷山著名民间设计家陈建霖设计的、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新茶厂,在武夷山仙店工业园区。

陈拯  武夷山市北斗岩茶研究所法人,北斗岩茶研究所是陈德华创办的武夷山首家民营科技茶企业,也就是陈德华的小儿子。陈拯,1972年出生,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对做茶有着浓厚的兴趣。1992年开始跟着父亲学做茶,1997年底与父亲共同创办武夷山市北斗岩茶研究所,1998年正式注册,注册商标为“櫆星”,主要生产“櫆星”牌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水仙、肉桂、金凤凰等系列岩茶产品。2004年在旗山工业园建厂,从2005年开始大规模跨越,北斗岩茶研究所的营业额呈良性增长。

陈荣茂,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 武夷山市岩茶厂厂长,武夷山知名茶人,绰号:“西瓜”或“西瓜皮”。正因为绰号响亮,知道其本名的人反而少了。武夷山市岩茶厂位于天心岩茶村内,假设你坐在岩茶厂的茶室内,望着对面的景区和面前的崇阳溪水,喝着“西瓜”的茶,有一股说不出的惬意感,烦恼和忧愁早抛到脑后了。因此武夷山市岩茶厂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常去的场所。每到周末和晚上,岩茶厂宾客如云。“西瓜”为人仗义,性情豪爽,但有也个性,他对朋友两肋插刀。有一次一茶人因资金周转困难,他二话没说从保险柜抱出十万元现金。“西瓜”有时说话很风趣。因接待太多,故对陌生客人不怎么热情,陌生人没朋友介绍很难和其一起品茶。

陈顺兴     武夷山岩茶圈中制茶和评茶界权威大师 为人相当低调 创办武夷山市满叶香茶叶研究所。


陈安胜     高级制茶师,高级评茶师,涉茶四十余载,自1979年在武夷山市茶业局星村镇茶叶站从事生产、审评工作,2003年创办茶厂,2010年就任正山堂岩茶首席审评师。


陈裕兴     武夷山市裕兴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夷山市裕兴茶业有限公司位于市区柳永路,陈裕兴原来是武夷山市岚谷中学的一名教师,九十年代辞去公职,毅然下海,先后在深圳,山东等地开展茶叶营销售活动,陈裕兴为人谦虚,对岩茶产业很热爱,为人和气,具有一定的营销水平,对岩茶有独到见解,和其聊天能学到很多知识,裕兴茶业有限公司的“兴九”牌占有一定的市场分额,茶叶品质很好。


陈继勇    武夷山宣夷堂茶业有限公司法人 2017年8月公司制作的 “石乳留香”产品作为武夷岩茶的代表入选中国茶叶博物馆名萃厅馆藏,并且在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进行了名茶品鉴活动,得到了陈宗懋院士、刘仲华教授、屠幼英教授等茶界专家的肯定,让更多的人了解武夷岩茶的魅力。2018年,制作的九龙窠肉桂再次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


陈玉维    武夷山市玉维正岩茶厂厂长,武夷山市玉维正岩茶厂位于武夷山市天心岩茶村,陈玉维,对人和气,说话语速很快。玉维正岩茶厂是陈玉维和其几兄弟一起合办的,玉维正岩茶厂的茶山很好,慧苑坑最深处就是他们的茶园,那里的老枞水仙长势很好,另外,他们在鬼洞也有茶园,能喝到玉维正岩茶厂的慧苑坑和鬼洞的老枞水仙,绝对是茶友的口福。


陈仅荷、陈垱龙

陈仅荷、陈垱龙父子俩,武夷山市宝珠岩茶厂当家人。宝珠岩茶厂位于武夷山市天心岩茶村,陈仅荷,天心村茶农,为人乐呵乐呵的,对人十分客气,陈垱龙夷山市宝珠岩茶厂法人代表,是武夷山茶人年轻一代(80后)的突出代表,通过正规茶校理论学习三年,加上实践操作,陈垱龙为人客气,容易接触,假以时日必将大有做为,最近几年岩茶村茶人新老交替很快,很多年轻一代茶人已挑起了重担。宝珠岩茶厂的竹窠水仙、金钥匙、大红袍等质量都极高,在各类茶叶评比活动中屡获奖项。

陈墩水、陈孝文

陈墩水、陈孝文父子俩,武夷山市慧苑茶厂掌门人,武夷山市慧苑茶厂位于天心岩茶村内,是天心村三大户之一,陈墩水、天心村茶农,曾任天心村村主任,陈墩水表形严肃,在其脸上很难找出笑容,与陌生人不爱怎么说话。陈孝文、大红袍传承人之一,慧苑岩茶厂山场很多,三坑两涧中的牛栏坑,该厂的茶园最多,该厂生产的“牛肉”品质极高,令人流连忘返。

陈杰    武夷山市竹水缘岩茶厂厂长 从小开始制茶 是制茶圈公认的水仙王子。


陈墩金,与陈墩水兄弟,陈善明为陈墩金女婿,墩金岩茶厂掌门人。


陈克春、武夷山市皇御茗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皇御茗茶业有限公司厂房在天心岩茶村,在水帘洞和双利新村各有一个接待点。


陈行春,武夷山市南方岩茶精制厂厂长,南方岩茶精制厂位于旗山工业园区。


陈庆华   武夷山市绿苑岩茶厂厂长,武夷山市绿苑岩茶厂位于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办黄柏村官埠头。陈庆华中等身体,微胖,为人谦虚诚恳,容易相处,近年来,陈庆华名气有所提高,其茶叶品质逐年提升,在2006、2007民间斗茶赛中都获得很好成绩,2007年获得民间斗茶赛肉桂金奖,绿苑岩茶厂的名枞质量也很高。

夷茶文化交流平台重在和大家分享茶文知识。如有侵权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武夷茶文献 :大红袍

郑光祖

一斑录

茶贵新鲜,则色、香、味俱备。色贵緑,香贵清,味贵涩而甘。啜茗可以祛腥腻、润喉吻,不必希卢陆高风,而齿颊饶有韵趣。浙地以龙井之莲心芽,苏郡以洞庭山之碧螺春,均已名世。然我虞山亦産茶,尝至普福,维摩僧出供客,其佳不亚苏杭,特不可多得耳。若安徽六安茶、湖北安化茶、四川蒙山茶、云南普洱茶,与苏杭不同味,不善体会者或不知其妙。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窃以为非正味也。〔清〕郑光祖 《一斑录》“杂述四”, 清咸丰五年 (1855)刻本

刘训瑺

茶话

武夷天游岩之上,有古茶树一株,旁皆危岩,不易采摘,须胆壮者缘梯而上,方可采下。叶大数指,名曰 “大红袍”,因叶面微红故也。每年只能焙制一斤许。贵游者,寺僧以少许饮之,为岩茶最佳品。大红袍为武夷特种之茶,产危岩中,人工难于采取。旧闻茶熟时,利用猴子攀树,次第采下。因猴子衣红袍,故名。现山中罕畜猴者,不知用何法采取。〔清〕刘训瑺 《刘玉轩诗文选》,闽清玳琅书楼1983年自印本

郭可光

竹间续话

武夷九十九岩皆产名茶,奇种以天心岩之大红袍,慧苑岩之铁罗汉,磊石岩之白鸡冠,兰谷岩之金锁匙,天井岩之过山龙,竹窠岩之瓜子金,幔陀峰之半天夭为着。而大红袍尤为特品,产于天心岩永乐寺三里许之九龙窠石壁上。石壁仅方丈之地,植茶三丛。外向较高者,传为真红袍。旁二丛为副车,叶不甚大,芽端带淡红色,年仅六七两,价值数百金,盖罕而见珍也。每岁,住持僧以少许分馈当道士绅,余则悉售厦商。郭白阳辑撰,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竹间续话》卷三,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

蒋希召

武夷山游记

初三日,阴。今日为上巳佳节,重往天游岩。八时偕达君等出天心,由簑衣岭下西行,入九龙窠。窠为天心永乐寺,植茶最繁之区,极品之大红袍即产于是。谷极狭长,约三里,谷底一岩突起, 高可三十余丈,曰龙头岩。岩半有水渗出,所谓大红袍名茶即植于岩下,枝干扶疏,高仅三尺余,叶甚葱郁,正在发芽。其旁有一种,名副红袍,此外茶类极夥。 夜宿天游,饮酒几醉,品茗极多。天游亦产大红袍,香味极浓,饮后移时,齿颊生凉,胸臆间皆有余芳,是则可异也。去年大红袍每两价值十六元,物稀为贵,其信然乎!

曰上奇种,则皆百年以上老树,至此则另立名目,价值奇昂,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满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武夷各岩所产之茶,各有其特殊之品。天心岩之大红袍、金锁匙,天游岩之大红袍、人参果、吊金龟、下水龟、毛猴、柳条,马头岩之白牡丹、石菊、铁罗汉、苦瓜霜,慧苑岩之品石、金鸡伴凤凰、狮舌,磊石岩之乌珠、璧石,止止庵之白鸡冠,蟠龙岩之玉桂、一枝香,皆极名贵。此外,有金观音、半天摇、不知春、夜来香、拉天吊等等,名目诡异,统计全山,将达千种。蒋希召 《蒋叔南游记第一集》,上海福兴印书局1921年铅印本

衷干

茶市杂咏

漫谈名种重黄毛,尚有龙团价格高。猴子风流传海外,白云深处看红袍。毛猴,茶名,有黄、白两种,出松溪。龙团则宋时珍品也。宋刘屏山诗云:“犹有清馋未已,茶瓯日食万钱。”清章朝栻诗云:“多者馈盈箱,少或进数片。询其值几何,卑之亦一绢。”其贵重可知。三一学校校长陈世锺云:“英谚谓:十八世纪,相传武夷大红袍生高峰之上,人迹不到,以猴子穿红袍采之。”然大红袍产于近代,当时有无此茶,待考。

宜兴春暖尽琼膏,小小茶杯似兔毛。莫道诸生终落拓,今朝已试大红袍。茶壶以宜兴为尚,茶杯小巧,不堪一吃,此袁子才所谓“饮人如饮鸟”也。然气香味甜,不必以为善,且茶愈佳,则消化力越强,多饮亦能伤胃。大红袍为山中第一妙品,树仅两本,年约收茶十两,至为宝贵难得。市上所售,皆伪品也。出天心岩九龙窠。林馥泉 《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福建农业》1943年第3卷第7-9期

刘超然、郑丰稔

崇安县新志

现时天心岩九龙窠所产大红袍仅两株,每岁可得茶八九两,自采摘以至制造, 亦看守綦严,其宝贵如此。至其名称之见于载籍者,以唐之腊面为最古,宋以后花样翻新,嘉名鹊起,然揭其要,不外时、地、形、色、气、味六者。如先春、雨前,乃以时名;半天夭、不见天,乃以地名; 粟粒、柳条,乃以形名;白鸡冠、大红袍,乃以色名;白瑞香、素心兰,乃以气名;肉桂、木瓜,乃以味名。刘超然、郑丰稔《崇安县新志》,1940年刊本

林馥泉

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

山中有名之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不知春等,外人每误为特殊之品种,实则均系混杂之菜茶中一单株也。

(1)大红袍(产天心岩九龙窠有正副二株,笔者获天心寺中老僧之信任,得观其正株,其采制法详见本书附篇)。树高135公分,主干8根,干粗大者达5.5公分。普通者1.5-2.5公分。干色暗灰。树形老态。枝条弯曲斜生。分枝颇盛。其枝干上寄生苔类甚多。枝干着生角度50-70度,枝叶着生角度在70°左右节。间距离较短,仅1-2公分。叶深绿色,叶缘斜上伸展,叶断面成阔口V字形,光滑发亮,恰如小水仙叶形(即属前述之第六种),全叶呈长圆。幼叶呈紫红色(据天心寺主持僧云大红袍命名依此)。叶脉细而不显,脉数5-7对。锯齿浅而稍显,齿数20-25对,叶尖钝略向下垂。叶长5.3公分,幅宽2.8公分,肉厚而脆,叶面淡绿,生有短绒毛。开花期迟,通常花期自十一月下旬至一月下旬,而以十二月下旬至一月下旬为最盛。花冠径3.2公分,花瓣6个。瓣长1.4公分,幅1.4公分。花丝184个,长7-9公厘,柱头长6公厘,于半柱3裂。子房表面生细毛,花萼5个,长3公厘,幅5公厘,花托1.05公分。《福建农业》,1943年第3卷,7-9期

按:其余部分如制作,与廖存仁《大红袍史话及观制记》内容重复或相似者,略去。

廖存仁

武夷岩茶

甲、大红袍:产于天心岩九龙窠最后一窠之岩脚下,品种为菜茶,树根终年有水从岩壁涓滴而下,树高丈四尺,树势披张,叶极厚,深浓绿色,树干满生苔藓,树龄衰老,至少在七八十年以上,年仅制茶八两至十二两。旁有一株,树势生长较优,是为副本。现山僧以此茶名贵,恐参观者采折枝条,损伤茶树,另以附近大石壁下,岩脚寻丈有崩石罅隙处,所植之菜茶三丛,以绐游客。此茶以产量无多,外人不易购得,于是传说种种,故神其事,有谓:“野生绝壁,人莫能登,每年茶季寺僧以菜饵山猴采之。”有谓:“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削壁间,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当地传说则谓:“为岩上神人所栽,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无须管理。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弃之不能愈。盖此为神人所植,凡民不能先尝也。

提丛:提丛则又提自千百丛之单丛中最优异者,采摘制造均维谨维慎,品质之佳非言语或文字所能形容,如天心岩之“大红袍”,慧苑岩之“白鸡冠”,竹窠之“铁罗汉”,兰谷岩之“水金钩”,天井岩之“吊金钟”等。廖存仁《武夷岩茶》,《福建农业》1943年,第3卷第7-9期

廖存仁

大红袍史话及观制记

武夷岩茶夙负盛名,其茶具岩骨花香之胜,制法介于红茶绿茶之间,必求所谓绿叶红镶边者方称上乘,其味甘泽而气馥郁,无绿茶之苦涩,有红茶之浓艳,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名驰遐迩,中外同钦,逊清充作御茶之大红袍,尤为岩茶中之吉品,外间对大红袍之传说,妙不可言,有谓野生绝壁,人莫能登,每年茶季,寺僧以果饵山猴采之,有谓“树高千丈,叶大如掌,生穷崖峭壁,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当地传说则谓为“岩上神人所栽,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礼拜,泡少许供佛,茶可自顾,无需人管理,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弃之不能愈,因此为神人所植,凡人不能先尝”其说纷纷,莫衷一是,笔者适得机会观其采制颇饶兴趣。

天心寺观山僧采茶十七日晨偕林主任夫妇匆匆至天心,见妙当方丈在韦陀佛前焚香礼拜,另一小僧撞钟三响,方丈即携二僧(一提茶篮另一持和尚袈裟),出寺门至茶墩邀包头及做青师转向寺右之山岭而下,岭尽沿溪涧而上。行约二里,见大石壁下,岩脚寻丈,有崩口罅隙处,方丈之地,植茶三丛。距茶丛五六丈远岩脚上,架一板屋,行至此,方丈止步,顾谓笔者曰:此处名九龙窠,是茶即大红袍,其中间较高一株为正本,旁二丛其副本也。言已即攀缘而登,二僧尾之,笔者与林主任等数人亦随之而上,审视之,茶树品种并无特殊,即普通之菜茶,树高一米多,主干约十枝,茶丛周围约五米半,枝叶已被人攀折过多,树势不甚繁茂,叶不甚大,带淡绿色,茶芽微泛棕红色。以地方太小,我等四人,立于茶树之外旁,手握干枝,以防倾跌。方丈及二人立于里侧,披袈裟,焚香烛,放火炮,向茶树礼拜。拜毕,方丈开始采摘,口中念“中华民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念毕,将所摘茶叶,掷于篮中,携一僧先归,留他一僧与包头等采摘。采摘完毕,职并参观其制造。

祭太伯分赠大红袍正午寺僧备斋祭茶厂中供奉之杨太伯,由方丈妙常和尚领导诵经行礼,态度谨严。据云,杨太伯为江西人,乃开发武夷山植茶之鼻祖,现武夷各茶厂咸供奉之。十八日上午茶叶制成,寺僧以小簸箕盛之,置于正殿之释迦牟尼佛前,然后各殿遍燃香烛,并以泉水泡大红袍一壶,每佛前一杯。诸事就绪,方丈领寺中较有地位之和尚,各披袈裟,在释迦牟尼殿行礼,另一僧撞钟,一僧放爆竹,仪式隆重,如作大场佛事然。礼毕,方丈将小簸箕内茶叶,持归收藏,其余别僧,则以壶中供佛所余之大红袍茶斋客,并分寺中诸和尚及茶厂制茶工人,每人一杯,彼等分得一杯,如饮甘露,均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今天吃了大红袍。”

武夷天心岩“大红袍”采制记录三十年五月十七日

茶树地点:天心岩九龙窠采摘时间:上午八时三十分茶青重量:二斤四两晒青筛数:分摊四筛晒青时间:自九点三十分起至十点三十分止共计一小时晒青翻拌次数:九点五十三分翻拌一次晒青温度:由摄氏三十二度半升至三十五度半凉青筛数:由四筛拼作二筛(是时茶叶颇为柔软,以手握住,仅微有响声,用手平举叶柄,则茶端与两边向下垂)晒青时间:自十点三十分起至十点四十五分止共计十五分钟凉青温度:摄氏二十五度茶青进青间时间及筛数:十点四十五分移入青间,由两筛拢作一筛,并拢时摇动十二转,是时茶叶已无烧气。青间温度:摄氏二十一度半(至夜深尚无变动)茶叶在青间放置之时数:十七日上午十时四十五分移入青间,至十八日上午一时二十五分取出交炒,共计十四小时四十分做青次数:共计七次一、第一次 十二点二十七分,仅摇十六下,未曾用手,惟摊放面积缩小在筛沿内三寸左右,是时茶叶与进青间时无甚差异。二、第二次 下午二时八分,约摇八十转,亦未曾用手,是时茶叶已微有发酵现象,能看出一二片边缘有似猪肝之紫红色。三、第三次 四点四十五分,先摇一百转,然后用双手握叶轻拍二十余下,拍后复摇四十余转,是时发酵程度增加,嫩叶边缘多现紫红色,并略恢复生茶原有之生硬性,摊放面积大小如前。四、第四次 八时五分,摇四十下,未曾用手,茶叶有半数成所谓绿叶红镶边,并颇硬挺,摊放面积再缩小约在筛沿内五寸左右。五、第五次 九时十分,摇一百四十四转,茶叶形状与前无异,惟更硬挺耳。六、第六次 十时四十五分,先摇一百转,然后用双手握叶轻拍三十下,再摇五十转,是时茶叶已全部硬挺,叶边皱缩,叶心凸出,卷成瓢形,并有一股香气,芬芳馥郁,摊放面积更甚缩小,直径约一市尺七寸。七、第七次 十二时正,摇六十下,做三十五下,是时茶叶红绿相间,香气益浓。十八日上午一时二十五分处理适度取出交炒。炒青时间:初炒一分半钟,翻拌八十六下温度估计约摄氏一百四十度左右。复炒二十秒钟,解块两次,翻两转,温度估计约一百度(因时间来不及未用温度计)烘焙:初烘二十分钟,翻三次温度八十摄氏度。复烘二点十分钟,温度摄氏六十八度成茶重量:八两三钱(茶头焙茶在内)廖存仁《大红袍史话及观制记》,《万川通讯汇订本》 ,1942年

陈舜年,等

武夷山的茶与风景

首先要介绍的是大红袍,这声望简直是太大了,它生长在离天心岩三四里的九龙窠,属永乐禅寺(通称天心寺)所有,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据调查,真正的大红袍在九龙窠最后较高的一个岩旁边,岩壁中有一个小孔,常有泉水从岩孔中流出,旁有茶树数株,靠岩壁者为正大红袍,相邻者为副大红袍。大红袍的采摘制造极为讲究,且有极繁重的仪式。成茶不过半斤左右,其成名虽然由于品质的优良,但大半还是宣传的功效。陈舜年、徐锡堃、俞庸器、向馨《武夷山的茶与风景》,1944年版。

罗盛财

武夷茶名丛研究

大红袍(JM062)C. sinensis cv.Dahongpao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首。原产九龙窠。相传清代已有大红袍茶名。在各名丛中,大红袍声望最高,传说颇多,被尊为神物和茶王,誉满海内外。原有母株4丛,植于九龙窠悬崖一石砌平台上,岩边峭壁上留有摩崖石刻“大红袍”三字为记。1980年建九龙窠名丛圃的同时,在大红袍原处连接砌筑梯层2层,补植母株大红袍2丛,因此大红袍现有母株共6丛。大红袍曾有正、副本之分,现代以第2丛、第6丛及其无性系为大红袍茶树代表群体。第1丛与第5丛为同一类型副本,第3丛、第4丛各为不同类型副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红袍群体在岩山有较大面积扩大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植株适中,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或稍上斜状着生。叶片长6.5cm,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脉沉,叶面微隆起,叶缘平或微波,叶身稍内折,叶质较厚脆,叶齿较锐深密,叶尖钝尖。芽叶紫红色,茸毛尚多,节间短。花冠直径3.5cm,多为6瓣。花柱3裂。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强。春茶适采期为5月上旬末至中旬初。制乌龙茶,品质优异,条索紧实,色泽绿褐润,香气高雅、清幽馥郁芬芳、微似桂花香,滋味独特,醇厚回甘,“岩韵”显,是武夷岩茶之珍品。抗寒性与抗旱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较高。与其他名丛相比,大红袍对生态环境和生产工艺要求特殊严格,栽培上宜选择与原产地相同或相类似的上好岩山茶地种植,施用有机肥,适时深翻、客土,效果更佳。

罗盛财《武夷茶名丛研究》,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版

资料来源:茶经导读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