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福建公泰茶叶

找到约4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清末民初时期的香港茶市 ———以《香港华字日报》刊文为例

摘要:《香港华字日报》是晚清民国时期该地区著名的商业报纸。本文通过对该报1898—1923年间刊载的有关茶业原始资料的爬梳和研究,希望能还原同期香港茶市情形之一部。

关键词:孙义顺;龙井茶;乌龙茶;普洱茶;《香港华字日报》

《香港华字日报》(The Hong Kong ChineseMail) 系 香 港 英 文 报 纸 《德 臣 报 》 (The ChinaMail)所办,创刊于1872年4月17日[1],是1842年 香港开埠后最早发行的三大华文日报之一,至1946年7月1日方因经费不足停止发行。该报主要 刊载官方活动、粤港地区及海外近闻,同时发布 港口船舶消息、货价行情、商家告白、招退股启事 等大量商业广告资讯;并以香港报纸的身份报道 了国内不同时期各类政治事件及抗日战争,从而 引起研究新闻传播、辛亥革命、翻译文学等不同 类型学者的关注。已出版的著作《中国报学史》 (1927年, 作者戈公振)、《中国新闻史》(1966年,曾虚白主编)、《中国近代报刊史》(1981年, 方汉 奇撰写)、 《中国 新闻业史———古代 至1949年 》 (1984年,梁家禄、钟紫、赵玉明和韩松合著)等均 对该报进行了介绍;发表的研究论文(中文)主要 有:《〈香港华字日报〉 中的孙中山佚文研究》(作 者莫世祥,载《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华字日报〉 所见19、20世纪之交的香港华商》(作者陆晓敏,载《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香 港华字日报〉对研究辛亥革命的史料价值》(作者邱捷,载《广东史志》2002年第2期)、《辛亥回眸:历史的实录与解读———从〈香港华字日报〉谈起》 (作者黄大德,载《岭南文史》2011年第4期)、《试析民国〈香港华字日报〉关于广东社会报道资料 的史料价值》(作者邢照华, 载 《广州大典研究》 2018年第1期)等。

笔者利用数月业余时间,对该报1898—1923年间刊载的有关香港地区茶业贸易方面的史料 进行研读。今不揣简陋,特加缕析如下。

一、茶商组织和营业状况

香港地区自开埠以后, 得益于其自由港、转口港的地位以及原在广州从事贸易之中外各商 将营业机关移设该地区, 外来人口迅速增多,商业日益发达。茶叶方面,除对外贸易之地位愈显 重要,本地茶市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香港之茶商组织,大抵有“商行”“商号”“茶号”“茶栈”“茶行”“茶庄”“茶叶店”等名目;又有 “茶楼”“茶室”等消费场所。

“商行”“商号”多在码头趸买水客由内地运 来的各省物产, 并非专营茶叶。据不完全统计, 1901—1923年间先后有 “信亨”“广全昌”“广南 隆”“长裕”“绍和”“永成”“裕和隆”“广顺泰”“永盛”“广顺”“广誉”“广生发”“公发源”“岐丰”“兆 丰”“广裕和”“华安”等17家。

“茶号”“茶栈”“茶行”“茶庄”“茶叶店”则多 在本港售卖茶叶,但亦有同时经营茶叶、杂货等 进出口贸易者。兹将各号经营情形略述如下。

开港第3年谢翰氏创设的 “达盛茶叶店”(嗣后在广东省城开设“盛记茶栈”,后改“达栈”),向 分大宅、二宅两股,1900年众兄弟公议将“达盛” 生意拈阄归一人承做, 为大宅第三子谢竹平执 得。据1904年报载,“达盛茶号”位于文咸东第5号 即水车馆对门,亲自选办两湖、福建武夷各种岩茶、义顺六安、云南普洱、古劳包种、藏旧清远各 款名茶及洋装贡品礼茶、藏旧茶砖发售。

“美珍恒记”茶叶生意,原日始创江门,后分枝鹤山沙冲、广东省城、香港、墨尔本、菲律宾5 处。1873年起造至1903年正月止, 共课本银2800两整,由梁玉堂、公源号、梁名廉、李馥云祖合股(其中公源号实占股份银1600两)。1903年2月20日,各股东在江门北极殿集议收盘,将全盘生意、 铺底、货物、账项、家私尽行退出,当众出投,由新 人梁福星堂出阄银49000两整投得,当年3月16日交易清楚。新成立的江门“美珍号”及墨尔本、香 港、广东省城、鹤山各埠枝栈,梁六合堂占有股本 银4500元。1908年11月初1日, 梁六合堂退股,顶 与梁福兆堂承受,股本溢利共计银10500元整,该 交易于当月初10日完成。嗣据1916年2月初5日香 港德辅道西48号“美珍茶林”新承股人大成堂梁 柏如等刊登《告白》曰:“香港、江门、省城、陈村、 鹤山城、肇庆城、新金山(即墨尔本)、尾利宾(即菲律宾)各埠‘美珍’及‘恒记’字号,做出口茶叶、 什货生意。原日周高撰、周福华堂、周福安堂、周引后、周毛、周高占祖、周达仪、周达恢、周观祐、 周高祥、周高畅、周诒祜、黄骏权祖、黄茂沛、吴能 炎、李星五等共16名占有股份,做至民国四年乙卯(1915)12月底止,自愿将名下股份退出,顶与 大成堂梁柏如等承受。所有‘美珍’开枝各埠生意、权利、招牌、唛头、铺底、家私、货物、银两、账项全盘顶出,每股本100元,收回本利270元,业经 立约,订丙辰年(1916)2月20日交易……”惟股东 周高畅认为其中数目轇轼轕轼甚多, 旋称其并未签 允,且决不公认。

1895年, 龙润本在香港大道西门牌第140号 创设“龙德记茶庄”,独立经营。1915年底,龙氏因 年届古稀,遂将全盘生意核算清楚,亲手将款项 分与各房子孙收讫。“龙德记茶庄”字号自1916年 起,遂由龙润本各房子孙与亲友另行组织,合股营业。

1900年,“春茂茶号” 在大道中374号内开张 营业;至1904年止,向由原占股份之高怡和堂高 慕唐司理,高氏同时受雇于“茗香茶居”。1905年 正月初1日,高慕唐先是辞去“茗香茶居”雇工;是月24日,复将所占“春茂茶号”股份全部退出,本利收回,顶与股内人承受,转由周达卿司理。

1903年初,郭继昌堂顶受香港古劳、省澳南 合茶庄生意,于中环街市侧门牌第11号开办“南 合南生茶庄”,同年4月初1日营业,专办各埠茶叶 生意;并特派专人往鹤山古劳、福州武夷出茶地 方督办、认真拣选各种上等名茶发售。

据1904年3月14日报载,开设茶叶生意之“定 泰兴茶叶店”,向在上环大马路门牌372号。

中环“裕章盛茶叶店”原系潘陈氏与其夫弟 潘泳等兄弟5人同做。1904年6月11日, 潘陈氏将 应占该店之股份让与潘泳承受。

1905年4月22日,均益堂、李雨秋、张炜棠、伍时发、李祝三、李晓楼、余和堂、李云煐、黄锦光、 黄鹤琴、 骏德堂等合股在香港大道西门牌352号 创设“联昌泰荣记茶庄”。同年10月初10日,该庄 全盘生意、招牌、铺底、家私、什物一概顶与股内人黄合成堂承受,改为“联昌泰盛记”。1909年起, 黄传遇与黄恭炽、黄业朝、汤月波等合股经营“联 昌泰盛记茶叶庄”兼金山庄生意,并由前者司理。1913年正月16日伊始,黄传遇称愿将名下及经手 所做之股份全部推回 “联昌泰盛记” 公家承受。1915年11月28日,“联昌泰盛记” 各股东黄恭炽、 汤月波等将已迁至香港文咸街门牌104号的 “联 昌泰盛记”并“友珍”、鹤山城“联昌盛”一切招牌、 商标、货物、家私以及当年赊出本港账项一应推股内人荣发堂承受;嗣后仍用“联昌泰”招牌,惟 将“盛记”改为“兴记”,照常贸易。1906年8月初8日,杭州“武林开泰号”在香港上环大马路水坑口第373号门牌开设分庄, 自运 金华火腿、龙井茶叶、武夷奇种、江南腐乳、镇江彩蛋、各色酱菜、罐头食物以及选办林大成灰蓝土布、上海时款男女学生靴鞋、京装辫线丝带等 货于门市发售。

至1907年止, 位于香港西营盘大马路142号 门牌2楼的“德记茶叶庄”,开张已十有余年,店东 龙桂廷。

据1909年2月24日报载,“金鸡和合”“香港芳 美” 两号在港做办外洋茶叶生意已有20余年,联 络地址在上环德辅道281号“新广合”。

香港德辅道西门牌129号 “金茂茶栈”,自1910年正月12日起, 各原股东将字号、 招牌、铺 底、家私、货物、账项及福建建宁府“金泰庄”之乌 龙、水仙、白茶庄底、家私、什物全盘生意顶归新东黄笛舫承受,仍用“金茂”招牌,加入“盛记”二字开张营业。

香港“裕生源号”谢连元、古聘臣兄弟、林在 田等将香港“裕茂茶庄”等生意、股份一切全盘清 点结算明白,于1911年7月28日做字卖与“裕生源 号”原占股份之“裕生春兴记”(位于庇能埠北索 直街门牌8号、10号) 谢连元承受;“裕生春兴记” 随之更名为“裕生春公司”。

因司理人身故,原设大道西349号门牌的“泉茂茶号”于1915年7月收盘。

据1915年11月初5日报载,香港紫薇街“永祥 安”开设茶叶生意,店东梁毓廷;又有梁奕佳、梁奕 俸手创之 “梁福记茶庄”, 地址位于紫薇街门牌4 号。

1916年7月23日,香港皇后大道中“陈春兰” 在《广告》中声称,该号“出口箱烟、岩茶,历久驰 名”。

尖沙咀广东道74号“茂兰号”茶烟杂货生意 1919年10月初3日全盘顶与陈永兴堂承受后,仍 用回“茂兰号”招牌,加多“兴记”二字。据1919年10月27日报载,香港永乐街“生茂 店”茶叶生意,由广东省城、澳门“生茂泰茶叶店” 支开;而以懋德堂名义始创之广州市“茂记”,原 占“生茂泰”股本银1500两整。

1921年3月初8日,杨文畴将其位于香港大道西169号2楼“菁记”所有存茶、账底及全盘生意以 价银6338元6毫1仙让与柯子靖承受, 后者遂将 “菁记”招牌取消,自行创设“坚记茶行”。

1922年2月, 永盛堂承受西营盘第一街86号 “同春茶栈”全盘货底、家私、什物、账项等,仍用 回“同春”字号,另加“茂记”二字,照常营业。

香港地区“茶楼”,主要有“云泉”“香港”“得 云居”“如心”“天然居”“岭南”及“三元”等7家;“茶室”则以“陆羽”创设较早。

以郭炜南名字注册的“云泉茶楼”,位于香港德辅道中门牌136号。1916年3月初5日,郭氏将该 茶楼名下股份顶与股友李德斋承受。

“香港茶楼”1914年由各股东在皇后大道中 街门牌145号合股创设。1916年9月14日, 吕亦佳名下所占该茶楼股东之一兆成堂股份顶与公盘承受。1918年底,股东合盛堂、同德堂、三益堂、太 原堂、兴义堂各将所占“香港茶楼”生意股份顶与 股友大成堂承受,准于1919年正月初10日交回股 份合约,收回股本溢利,并文乐轩、胡祝屏经手所 领茶楼营业牌照,书立退股字据。

“得云居茶楼”营业地址分设香港文咸东街 门牌第1号全间并通连3号3楼、大道中128号二三 楼及永胜街1号全间、2号三四楼和4号3楼。1919年正月24日,店东胡锵将所有招牌、铺底和全盘家私、什物顶与荣业堂承受。

“如心茶楼”位于大道西394号全间,初由陈 少波、 游植等人合股创立,1921年3月初8日顶与 大成堂承受。

“天然居茶楼”在九龙城中街门牌44号营业, 嗣因生意不前, 于1921年5月22日顶与合德堂承受。

“岭南茶楼”位于香港大道中门牌136号—140号。1921年11月底加入新股“同福堂福记”扩展经 营后,改招牌为“岭南福记”。

“三元茶楼”营业地址在香港上环大马路,创 设于1923年。

设在德辅道中门牌第30号的“陆羽茶室”,于1922年10月26日开市,该茶室在同日刊载的《新 张广告》中曰:“窃以伏生传经,藁饫不废;周官供馔,粉糍同罗。鸭腊羊羹,具存周礼;蒸凫炙鸹,备 见楚词。食品之讲求有自来炙。兹者,本主人精聘 名厨,广求食谱,茶面斋菜,炖品点心,请客广设, 多筵酒席,尤能包办。铺陈则雅洁无伦,招待则殷 勤备至。诸君公余之暇联袂登临,虽无三斗供李 白之豪吟,仍有三碗仿卢仝之韵事。及时行乐,乐也何如,雅人深许。”云云。

二、茶叶种类及“假茶”风波

(一)粤茶———主产广东鹤山、清远等地

1904年7月初6六日, 广东省城河南白鹤洲 “恒裕昌”、洲头嘴“远信诚”在《告白》中称:“小号自创之‘恒美’石地古劳、银针古劳,‘恒泰裕’‘美和生’银针古劳、乌龙、花香、包种茶,又‘长春’上上小种、‘长春’玫瑰小种、‘秋岩’玉兰、‘长福’小 种等茶及创办之‘远信正记’石地古劳、银针古劳、‘利泰’包种等茶,均皆精工监制,选办适宜。溯自咸丰初年始创,迄今数十年,叨蒙诸尊赏识, 幸得中外驰名。前以严防假冒,特禀请港宪恩准 ‘恒美’等茶准用‘时辰镖’嚜为记;又蒙恩准‘远信正记’等茶以‘YS’及‘HS’为记,别人不得冒效。乃奸商愍不畏法,每将‘恒美’等茶之‘时辰镖’嚜假冒,或将八卦样影射,唐文稍异而西文实同;又将‘远信正记’之‘YS’及‘HS’嚜冒效。并查 接办之家,每每专办伪货,私相授受欺骗,远涉贵 商,实属利己损人,行同娼盗。虽经迭次拿获,禀官严办在案。讵奸商贪图射利,不顾廉耻,殊堪痛 恨。兹特布告中外富商咸知,如蒙光顾,请祈细察 茶身叶色、气味馨香,与别不同,并细验‘时辰镖’ 嚜与‘YS’及‘HS’嚜内外唐、西文字,则优劣自 分,免再受所欺,小号实有厚幸然。再者,如四方 君子有能查悉假冒小号各嚜及内外唐、 西字嚜, 请通知香港文咸街‘广吉祥’内寓本号司理人便 妥,一俟禀官拿获,审讯确凿,定案后,即按件数多少,从重致谢,决不食言。”

香港摩罗上街1号“祥安茶店”(据1913年8月27日报载,店东为何让夔、何季海)1906年9月27日曾刊布 《假冒须知》:“本号亲到鹤山选办地道古劳、马耳、雨前、银针各种名茶发客,向用‘孔 雀’嚜为记,历有余年。蒙仕商光顾,驰名中外。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号‘孔雀’嚜招牌,以伪充真, 鱼目混珠,贪图射利,欺骗客商,有碍本号招牌货色。今特禀明督宪恩准将‘孔雀’嚜存案,别人不 得冒效。诚恐贾商不觉,被其混骗,是以特登报布告。如蒙诸君赐顾,请认茶色气味、‘孔雀’为记之 商标、摩罗上街‘祥安号’招牌字样并封口印,庶不致误。如有假冒本号招牌嚜头,一经查出,即禀 官究治。” 而在此1个月之前,“永祥安其珍茶店” 曾就误用“祥安茶店”“孔雀”嚜之商标装马耳茶 出售一事,登报致歉。

“江门信益何福记”1908年2月16日《告白》云:“本店向在粤东江门春砍街开张, 已历数十余年, 亲自登山采办上上嫩蕊名茶, 气味甘凉, 销售日 广,中外驰名。向用‘双凤朝阳’嚜为记。现据列位 贵商称说假冒本店字号太多,内外嚜相同,故特在香港政府禀请存案,准换商标‘双鹿’为记。嗣后如有再行假冒本店字号商标,一经查出,定必送官治 究。本店特设一栈在香港上环海旁街市左边干诺道门牌第一号寓二楼,贵客光顾,请认‘双鹿’为 记,庶不致误。”

(二)徽茶———六安茶、祁红等

1897年3月初7日,安徽新安茶号孙义顺刊布 广告《孙义顺六安茶发客》称:“本号向在六安办 采雨前上上细嫩真春茶,并加工拣选,不惜资本。向运佛山镇北胜街广丰行发售,历有一百五十余年,并无分起别行及外埠等处代售。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号招牌,或加新装,或加老号;更有不 法之徒,加‘正义顺’等字,贪图射利,以假混真, 而茶较我号气味大不相同。凡士商赐顾,请辨真 假。本号茶篓内有票四张,底票、腰票内加有人物,机器报单、面票上有‘龙图佳味’并‘秋叶图章’为记,方是真孙义顺六安茶,庶不致误。新安孙义顺谨致。”1903年6月28日, 该号又称:“本号向在安徽省采办雨前上上真春芽嫩六安茶叶,运来粤东交佛山镇北胜街广丰行发售, 历百余年, 并无分交别行代沽。近有无耻之徒,假冒射利,或 称‘新庄’,或加‘正’字,甚至有直冒孙义顺字号, 贪图射利,以伪乱真,其茶味较我号迥不相同。是 以本号特于上年(指1901年)在香港禀准港宪存 案,准用此嚜头作据,以别真伪;又在省佛禀奉各宪出示晓谕‘如有假冒孙义顺字号,许原商随时 查获送究’,各在案。惟本年(指1902年)尚有奸商 暗造伪茶,直冒孙义顺字号,运至省港掺销。因于八月间(指1902年8月)在港禀请官宪饬差在某行 内起出伪茶七十余件,拘获原人到案讯办,当官 将伪茶拆开,撤去茶箩内假冒牌名、嚜头纸,判明嗣后再有假冒,准本号随时查明禀究。因此列报, 俾众周知。凡士商赐顾,请认明本号茶箩内有‘双公仔’机器嚜头纸并《抄白告示》、腰票五张及‘秋叶图章’为据,庶免鱼目混珠。”

“新安祁南李润春笑记”在1905年10月初5日 发售六安茶的广告中称:“‘润春’ 字号向在安徽提选头春雨前嫩芽正地道六安茶,运至香港同福 泰行代售,佛山各行亦有分沽。素蒙贵地见赏,更加亲督制造,久已中外咸称。近有冒办劣茶者,贪图射利,以假乱真,哄骗主顾。诸君采办,请试我 茶味幽香,消瘴解渴,能爽精神。赐顾者须认明 ‘双狮’嚜,上有‘笑渔李记’图章方真,庶免鱼目 混珠焉。”

1918年7月27日,香港苏杭街东“昌荣”号新 到代售上等头春祁门红茶,售价为:五磅庄每箱 沽银五元,三磅庄每箱沽银三元。

中环市侧域多利街第一号B“上海华茶公司香港总发行处”1922年11月初1日广告曰:“冬至 送礼,正祁门、宁州贡茗:花篮牌红茶、孔雀牌红 茶、宝星牌红茶;省港各大公司、办馆均有出售。另有原箱散庄茶,批发极相宜。”

(三)浙江龙井茶等

“浙省汪瑞芬茶庄”自1919年6月初4日起连 续刊登《广告》:“本号在浙开设多年,专办龙井, 茶选上品,中外欢迎。近有奸徒,以次货冒充,利己损人,殊堪痛恨。自己未年(指1919年)起,每包 骑缝加盖‘用我原招包纸或翻刻本号招纸掉包次 货斩丁绝嗣男盗女娼’戳记,包内加‘龙井山品茶 图’商标,以杜假诈。”

1922年12月初4日,香港“金茂茶行”在刊布 的《翁隆盛正庄龙井茶广告(图)》中声称:“本号在浙杭开张,历百有余年,采选名峰雨前、龙井、 莲心各茶,色味兼优,久为顾客欢迎,远近驰名。 近闻有无耻之徒,伪印本号招牌,以劣质冒充,鱼 目混珠,欺人射利。贵客赐顾,欲得正庄龙井茶饮 者,或购办外埠,请至香港德辅道西广州西濠马 路(金茂茶行)采买,真是正货,其茶由本庄采办”云云。翌年正月15日,“浙杭翁隆盛”委托住港高 升街56号“东生隆”特刊《启事》予以澄清:“兹因去年冬月接粤友报告‘金茂号’刊登敝号广告一 节,阅之不胜诧异。内云敝号‘正牌龙井茶’归‘金茂’承办等语,如是似乎专卖性质,而敝号发销港粤之茶只有一种,并无正副之别。见报后当即咨 函质问该号,据该号复称系出误会,但敝号交易, 银货两交,不拘何号经办,均是顾客,诸希察核, 非冒牌也,用特登报声明,以释群疑。”

(四)闽茶———乌龙、岩茶等

1901年2月15日,寓港“珍圃乌龙庄”《告白》 曰:“本号一向选办贡品乌龙,货真价实,历蒙贵客光顾,惟近多假冒,鱼目混珠,故特禀准大宪, 将‘珍圃’字号注册存案,不许别人假冒。乃近访闻某号仍胆敢在本港冒装‘珍圃’乌龙,以伪货混充,屡有线人报知,云在某号做箱,已有确据,并 肯为引缉。但本号向存厚道,姑未深究。今特刊之 报章,自后如有再敢假冒‘珍圃’招牌者,本号已暗出花红,购线向水陆及托各火船收货人代为缉 拿,若经捕获,定必送官严究,决不轻饶。贵客光 顾(旋改为‘贵客欲买珍圃乌龙者’),请到本号面 议,务期货高价廉,幸毋买其伪货,至坏生意。”1905年6月初10日,福建建宁府“泉圃茶庄”在《告白》中称:“本号向在福建建宁府城内大甲 巷开设泉圃茶庄,专办乌龙水仙,格外认真剔选, 不惜工本,经蒙仕商赐顾驰名,历用‘芬圃’‘泉圃’‘荷圃’三号字眼,迄今二十余载。本年忽有某茶庄竟以劣货假冒本庄‘芬圃’字眼,迨经本庄查 询,据称系某客嘱其代装。本庄现与理论,惟深恐 此宗假货先有运来省港发售。如贵客买货,务祈认明茶式佳劣,以免被其欺骗,是所厚望。”

1909年5月26日, 香港永和街3号门牌 “合利号”刊布《茶枝发客》称:“小号常有上等乌龙茶枝 发客,味美价廉,光顾者请移玉到来面议。”同年8 月30日,香港上环文咸街东门牌113号“彭裕泰隆记”在《赏格高悬》中称:“本号各种岩茶,中外驰名,向用‘醒狮’嚜在港督注册存案,别人不得冒效;并蒙恩准饬差落船入铺沿途揭封查究,严拿究治。近闻无耻之徒,私在港澳密地,以伪货假冒本号招牌,欺骗诸君,殊堪痛恨。如有线人侦知报信, 拿获解案,审实究断,每綑(亦写作‘捆’)茶赏给花红银三大元;另将所执之茶俟官判后,除衙费尚有 盈余,以一半为重赏线人之资,决不食言。”

厦门打锡巷“可成茶庄”,自1921年2月21日 起刊登“武夷灵芝名色种,安溪一等铁观音。天下 驰名,须防假冒”广告至1923年底,成为发布时间 最长的茶类广告。

(五)云南普洱茶等

香港和兴西街14号“建昌号”在1916年正月 初9日《买普洱茶者注意》(次日起改为《建昌普洱茶广告》)广告中称:“本号于蒙自、云南府均设有 分号,专运‘宋聘’‘同庆’及正印‘乾利贞’‘宝和祥’等茶,大帮返港发行,而正印‘乾利贞’‘宝和祥’尤归本号所专售。倘欲买上等普洱茶者,尚祈惠顾焉。”次月25日,德辅道西179号之“同茂茶栈” 亦广告称“新到各唛大帮云南普洱茶,诸君光顾, 请移玉步”云云。

至于云南普洱茶运销粤港地区之路线,大抵 清末时期率经广西船运;滇越铁路通车后,逐渐转由越南。据民国初年史料载:“梧州、南宁等地, 有‘云茶行’。此乃经营云南茶叶之茶行,南宁尤为多见。不过有一应注意之处,此前大量云南茶叶经由广西省外运,如今已见减少,此乃其多取 道老开、经由安南出口之结果。而究其缘由,据往来南宁、梧州之间的小轮船电龙船长言之,南宁地方上,对云茶在进行抵制,皆因‘云茶行’与其他茶行相比,生意大、举止专横,遂招致反对抵 制。因此缘故,本船运送的云茶,十分已减七八, 甚为可惜可叹。”复据民国时期广西省政 府统计局统计,1926—1935年间,南宁“云茶行” 年贸易总额分别达10176515元 (国币, 下同)、 8613719元、10263443元、3734732元、1305776元、 6135190元、11200376元、13095857元、7419553元 和5021385元,年均计7696655元,稳居南宁各行贸易总额前四名。衰退之后的“云茶行”贸易额 尚且如此之多,则清末时期云南普洱茶经由南宁 与粤港地区间茶叶商贸之繁盛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悦兴隆机器茶砖行”总理人刘悦 岩1902年4月初6日起《告白》称,该行设在福州泛船浦地方, 亲往高山名岩采办上等红茶片末,并 从外国购置机器,压造茶砖,工精料足,童叟无 欺,价目尤格外克己,香港地区客商可以去函购买;而在香港设有制造厂及总发行的“兴华制面有限公司”则于1922年2月17日以《声律启蒙》的 形式刊发广告称:“(中)对外。(国)对家。拒□对 (兴华)。题糕对(制面)。(有限)对无遮。(公)众 桥。私家车。(司)理对巡查。爽滑(通心粉)。清香 (寿眉茶)。芳烟有意迷杨柳,冷露无声湿(桂花)。击来暮鼓晨钟外溢利权须早挽; 制出 (银丝)玉 屑,完全国货实堪夸……”云云。可见红茶砖、寿眉茶在香港似亦有销场。

由水客运销到香港的茶叶尚有来自安南 (即 越南)者(见附表)。笔者从史料中觅得一份1908—1917年间越南茶叶出口统计表,10年间合计输出5760672基、价值总额10755516佛(卢比);其中法国输入数量为5337118基、价值9997806佛;其他 国家和地区共输入423554基、价值757710佛,而 后者应有相当一部分以香港地区为市场。

三、结语

19世纪中叶以后香港地区经济的渐趋发展,使当地的茶商受益匪浅;工作勤勉、经营有方者业务遂以日见扩增,并逐渐形成内地、粤港澳地 区及南洋一带甚至海外市场的营销网络。由于香港地区多为内地移民,五方杂处而尤以粤闽人士 居多,故饮用之茶,初时以邻近之粤省居多;嗣后 产地则遍布粤、闽、徽、浙、滇等国内产茶名区。从香港地区茶市供应的茶叶品类变化来看,则大抵有由细茶向粗茶、从“不发酵茶”到“发酵茶”过渡 之趋势;个中缘由,似不外乎受气候、饮食及茶饮逐渐得到普及等各方面影响罢。

来源:茶叶江湖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19年茶界之最,鑫隆茗董事长许宏明主持获奖茶王的品鉴会

欢呼吧!

鼓掌吧!

厦门又一大盛事落幕啦!

就是它


“海堤”杯第八届海峡两岸茶文化季

暨两岸春茶茶王擂台赛颁奖活动

圆!满!收!官!

7月28日,“海堤杯”第八届海峡两岸茶文化季暨两岸春茶茶王擂台赛(以下简称“茶王赛”)颁奖活动在厦门举行。

近千茶商、茶农、茶企代表、茶叶爱好者与专家学者,齐聚帝元维多利亚酒店。两岸13个茶样问鼎本届“茶王赛”最高奖——“茶王”称号,其中,大陆的“茶王”12个、台湾茶“茶王”1个。


现场图片


莅临颁奖活动的嘉宾分别有: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水利厅原厅长杨志英,福建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庄晏成,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黄国才,冠名商中茶厦门公司负责人、常务副总经理陈志雄,台湾阿里山茶叶生产合作社创会理事长林育丞,海峡导报社社长、福建日报厦门记者站站长林世雄,海峡导报社副总编吴建忠,大田县茶业局局长陈益存,海沧区石室书院负责人柯晶婷,泉州茶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文山,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丁建南,泉州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汪速清,台湾阿里山茶叶生产合作社郭雅淳,台湾两岸实业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铂之爵主持学院荣誉院长吴序侬,台湾新住民党副主席暨芊秀,台湾云林县政府顾问郭庚辉,台商协会思明区总干事陈村金,福建省水仙茶联盟主席杨廷生。



据介绍,本届“茶王赛”于今年3月份开始茶叶征集,参赛品种分为乌龙茶、红茶、绿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六大类。大陆与台湾两个赛区共4000多个茶样参赛,其中台湾茶样超过1000个,规模为历年之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份,主办方专门率团队走进台湾寻找优质茶样,来自台湾的茶样,不仅有阿里山茶产区,台北、台中、高雄、苗栗、台南、嘉义等地也积极送样参赛。


7月9日至11日,两岸十几位专家在厦门石室禅院中的石室书院对茶样进行审评。经过严格的“盲评”,最终评出6大类、20多个专项的“茶王”、金奖、银奖和优质奖。


鑫隆茗董事长许宏明主持获奖茶王的品鉴会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杨志英在颁奖活动中表示,今年获奖的茶王能够享受主办方提供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他们参加今年的“98茶博会”将获得展位费补贴。同时主办方也透露,第八届海峡两岸茶文化季暨两岸秋茶茶王擂台赛,将在“98茶博会”期间启动。


 



主办方还在本届参赛茶获评的“茶王”中进行抽奖,武夷山瑶珍茶叶有限公司的水仙“茶王”刘芳成为“幸运者”,将参加由海峡导报主办的“海峡两岸中秋博饼王中王决赛”。



本届茶王赛由海峡导报携手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福建日报社、台湾阿里山茶叶生产合作社、台湾中华茶联、泉州茶文化研究会、厦门茶叶协(学)会主办,中华名茶网、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福建水仙茶联盟、华夏酒报、大田县茶业协会、安溪龙涓乡钱塘村茶业技术协会等20多个组织协办。

嘉宾致辞

活动现场

来了很多重磅嘉宾

对于这场活动

他们是这么说的——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原福建水利厅厅长杨志英:


两岸茶界互补长短,合作空间广


茶是国艺,茶叶是联结两岸的重要载体。通过茶叶合作,可以增加两岸人民的情谊,共同推进茶产业的发展。两岸可以互补长短,合作空间广阔。我们希望通过两岸茶界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茶叶的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带领培育优质品牌和龙头茶企,促进两岸茶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海峡导报社社长、厦门海峡导报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福建日报厦门记者站站长林世雄:


“幕后英雄”的辛劳,成就专业比赛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第八届海峡两岸茶文化季暨两岸春茶茶王擂台赛颁奖典礼。我记得去年我讲过三个“最”:我们茶文化季是“最广泛”的,去年有13个省,今年则增加到15个省;第二是“最专业”,邀请了十几个全国顶级的茶专家;第三是影响“最深刻”,本届“茶王”评比的三天,累积有三千多万视频浏览量。


我想讲几件事来表达我对“茶王赛”的感受,今年茶样征集从三月开始,六月份截止后,还有人给我打电话说“没赶上”。我只能说“明年赶早”,说明参与情况真的非常踊跃。也有人想“通融”奖项,但茶样收来后就编号封存,全程“盲评”,连工作人员都不知道是哪家的茶,足以说明比赛公正公平公开。“茶王赛”也离不开各方的支持,今年我们首次将茶叶评选搬到海沧石室书院举办,石室书院派出六十几个志愿者、12部车,并购买了大量无影灯支持活动。茶半香初董事长陈春芬把自己的店关了,连一个小时2000元的茶艺表演也不接单,带着员工来支持“茶王赛,并且连续十几天来支持活动,多天为了活动只睡4个小时。正是这些“幕后英雄”付出的辛劳,点点滴滴,成就了专业的比赛。


以茶为缘,以茶为媒,海峡导报希望通过“茶王赛”的平台来架设桥梁。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走进茶商、走进茶企、走进茶产业基地,拓展茶产业链和茶旅线路。组织茶商走“一带一路”、走东南亚。希望两岸茶商茶企们,继续支持海峡两岸茶文化季。



冠名商中茶厦门公司负责人、常务副总经理陈志雄:


“茶王赛”是两岸茶界交流重要平台


闽台有着深厚的“五缘”关系,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简而言之,就是“两岸一家亲”。从2017年开始,作为世界500强中粮集团旗下的国有企业,中茶厦门公司就开始赞助冠名海峡两岸茶文化季暨两岸茶王擂台赛。


海峡两岸茶文化季暨两岸茶王擂台赛作为两岸茶叶界的重要交流平台,对于促进两岸茶文化、茶产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海峡两岸影响极大。作为活动冠名商,“海堤”茶也希望能同各位商家一起,营造积极有序的茶叶市场环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安全健康高品质的茶叶产品。



台湾阿里山茶叶生产合作社理事主席林育丞:


茶叶为媒的桥梁要架得更高更远

海峡两岸茶文化季暨两岸茶王擂台赛办了八届,需要“永续经营”下去。这个以茶叶为媒的两岸桥梁,不仅要架起来,还要架得更高更远,让两岸茶界在技术层面能有更深的交流。

相关新闻

“茶王”火热竞拍 最高拍得9.8万元


茶王赛颁奖活动中,“茶王”拍卖环节,历来都是备受瞩目,本届茶王赛的拍卖会更是盛况空前。当天的颁奖现场,各界爱茶人士齐聚一堂,共襄盛举。茶王拍卖中,各路竞拍者你来我往,一争高下,拍卖现场气氛热烈。

各茶王均高价成交:这次李功耀送样参赛夺得的大红袍茶王的茶样50克,被人以9800元拍走;大田县瑞边龙茶厂陈大显参赛获得金奖的大田美人茶的50克茶样,被人以9.8万元拍走;大田县奇韬镇岬顶山生态茶业专业合作社参赛获得大田高山红茶茶王的茶样50克,被人以9.8万元竞拍走;夷安大红袍许珠娜参赛获得岩茶肉桂茶王的茶样50克,被人以2万元拍走;平和县丰留香茶叶商行张其荣参赛获得白芽奇兰茶王的50克茶样,被人以2万元拍走;福鼎市太姥禅心茶业有限公司雷祖植参赛获得白牡丹茶王的茶样50克,被人以9800元拍走;十三制茶王俊杰参赛送样获得的台湾茶茶王50克,被人以2万元拍走。


大有智荟在现场进行茶艺表演



获奖茶王感言


武夷岩茶大红袍茶王(李功耀)

这是行业的高水平盛事,我们新一代的茶人希望通过斗茶赛,将我们的好茶呈现给大家,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大家认识我们百年瑶珍號。“瑶珍號”始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经有200个年头了。这次很幸运,我与夫人荣获了“瑶珍夫妻双茶王”,被称为岩茶界的“神雕侠侣”。


武夷岩茶肉桂茶王(许珠娜)

武夷独特的山水和气候环境孕育了肉桂干茶。感谢主办方,感谢各大媒体对赛事以及武夷岩茶的关注。参赛的作品都是今年的精髓,用心栽培出来的结果,要用心去呵护,用心去感受。参赛作品就像自己培养的孩子一样,希望它们是优秀的。


白芽奇兰茶王(张齐荣)

我从事茶行业有30年了,从2017年开始陆陆续续参加了一些类似的比赛,第六届海峡两岸茶王擂台赛获金奖等等。我觉得也是上天在眷顾我们,我一直坚持做这一个品种的茶,坚持传统的做法,坚持我们独特的味道。



大田美人茶(陈大显)

1994年台湾同胞来我们这边办了两个茶厂,当时家兄在跟着学,也时常带上我。那时起我便萌生了对茶的兴趣,2009年我全心全意投入到茶里去。一开始接触的是铁观音,2014年接触到美人茶,第二年,邻里就拿我的茶样去比赛,结果还获了奖,自此对自家的茶叶的品质十分自信,开始研究怎么将茶做得更好,很多亲友也加入进来。


白牡丹茶王(雷祖植)

我们是畲族,从小就伴着茶山长大,这边的山脉是太姥山麓的延伸,特定的地域、气候,十分适合福鼎大毫茶的生长。我从2003年开始接触茶业,2014年开始专门研究白牡丹等级的茶,这次带来的茶样是我6年研究的心血。这次荣获“茶王”称号,也是对我们付出的一种肯定。


大田高山红茶茶王大田县奇韬镇岬顶山生态茶业专业合作社

茶王都是地道的大田特产,通过多年的积累才能够得到茶王。另外,通过海峡导报这个平台,我们拍得9.8万元的高价,我们一定不负消费者所望,争取制作出更多的茶王。让两岸的爱茶人士都能够前往大田享受开心喝茶的感受。

台湾茶茶王十三制茶王俊杰

“茶王赛”给了茶农学习的平台。今年获得台湾茶“茶王”的“十三制茶”负责人王俊杰,来自台湾阿里山石棹茶区。他的家族从1981年就开始专注制作台湾高山乌龙茶,传到他已经是第三代。此前“十三制茶”多次参加“茶王赛”,今年终获殊荣,王俊杰表示“很开心、很荣幸”,也颇为自信地表示,自家茶叶“气味清香高雅,滋味鲜爽甘醇。”

太棒了啊!

一起来为这些"茶王"们

疯狂打call吧!

接下来,重头戏!

经过激烈比拼

7月9-11日

专家评审的公平决选

六大茶类“茶王”获奖名单

公!布!啦!

台湾茶


茶王

TW106十三制茶


金奖

TW109祥元茗茶

TW101懿鼎茶业


银奖

TW113祥元茗茶

TW123恒诚农场

TW115福建漳平生富农场发展有限公司


优质奖

TW103淳之韻茶業

TW129台茶联合国际企业有限公司

TW107祥元茗茶

TW126张慈静

TW110祥元茗茶

TW125张慈静

TW112祥元茗茶

TW114福建漳平椿亿农场发展有限公司

TW116福建漳平生富农场发展有限公司

TW117谷堤茶业

TW118名山正大

TW119茶博士综合农场有限公司

TW120茶博士综合农场有限公司

TW121茶博士综合农场有限公司

TW122茶博士综合农场有限公司

TW124依然茶业

TW108祥元茗茶

TW127林飘枫

TW128南靖乾龙茶叶事业合作社

TW111祥元茗茶

TW130恒诚农场

TW131台湾茶研有限公司

TW105淳之韵茶业


绿茶


金奖

L120江西会昌县庄溪茶业专业合作社


银奖

L118杭州径山五峰茶业有限公司

L106江西省本无尘茶业有限公司


优质奖

L111武平县新礤春茶叶责任公司

L113武平县新礤春茶叶责任公司

L122贵州省丹寨县三泉茶业有限公司


美人茶


金奖

DF119大田县瑞边龙茶厂

DF111大田县奇韬岬顶茶厂


银奖

DF110大田县岬顶峰茶业研究所

DF117大田县瑞边龙茶厂

DF118福建省象山岩茶业有限公司


优质奖

DF105云顶筑巢茶庄园东方美人茶

DF113心平茶厂

DF106芯仙茗堂东方美人茶 

DF109大田县奇韬镇岬顶生态茶业专业合作社

DF108大田县岬顶峰茶业有限公司

DF114大田县屏山乡云雾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

DF115大田县济阳乡上丰村广宣茶厂

DF104云南茗日苑茶叶有限公司东方美人茶

DF121台湾茶馥飘乡制茶厂东方美人茶


清香铁观音


金奖

QT112感德高牌合作社

QT127港益茶叶有限公司


银奖

QT110灿记传承

QT119工钛一品

QT121新春香韵茶业


优质奖

QT109感德祯清香茶业有限公司

QT113好韵来茗茶

QT123鑫隆茗茶业

QT125泉州八闽茶业

QT126泉州翁山茶业


浓香铁观音


茶王

NT203泰宗味茶业


金奖

NT174肖朝远

NT201泰宗味茶业

NT204泰宗味茶业


银奖

NT121知茗山房

NT130日荣香韵茶业

NT131刘春霞

NT156肖全龙

NT177秋香韵茶业

NT202泰宗味茶业


优质奖

NT158谷骏芸山

NT181秋浓茗茶

NT168陈玉珍

NT141李智远茶业

NT169肖齐锋

NT176王坚忍

NT124李建勤

NT191敏月鸿茶业有限公司

NT193泉州八闽茶业

NT153厦门钰祺茗茶业有限公司

NT120厦门市锦龙韵茶厂

NT133詹国珍

NT170安溪县颖香馨茶叶专业合作社

NT175老磨功夫茶

NT178世信茶行

NT196洪阳花

NT199林月生

NT132春礼人茶行

NT152金恒峰茶叶合作社

NT162新春香韵茶业


岩茶大红袍


茶王

YH245李功耀


金奖

YH257夷安大红袍

YH119建阳天地和茶叶专业合作社

YH175杨冬苹

YH186武夷山乡巴佬岩茶厂

YH263武夷山武味茶业

YH243武夷山瑶珍茶业有限公司


银奖

YH267武夷山兰袍茶业贸易有限公司

YH261武夷山岩乐茶业有限公司

YH273武夷山岩天下有限公司

YH188武夷山普祥茶业

YH138武夷山正茗茶业

YH128建阳天地和茶叶专业合作社

YH137武夷山望山岩茶厂

YH202溪呱茶业

YH201茗探茶业


优质奖

YH109武夷山奇夏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YH250武夷山市贡枞生态茶叶有限公司

YH190武夷山市利客隆岩茶厂

YH210武夷山市千幽茶业有限公司

YH281林自然

YH147厦门新景茗茶

YH247刘芳

YH206葫呱岩茶厂

YH183柏汇茶业

YH278武夷山棵比茶业有限公司

YH277叶伟峰

YH232众品缘茗茶

YH251武夷山朱氏功夫茶业

YH265武夷山文珠茶业

YH274武夷山夷泡状元茶业

YH238武夷山金奇茶叶有限公司

YH181武夷山大千茶业有限公司

YH171武夷牛栏坊

YH105建瓯市鸿韵茶业

YH140王志浩

YH170武夷山市山水岩茶厂

YH104建瓯市玉山缘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YH168武夷山市半落岩茶厂

YH249武夷山陆羽兴红岩茶厂

YH135福建武夷天地和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YH145武夷山市明昌茶厂

YH151思无暇茶叶

YH205厦门恬溢茶业有限公司 林竹珠

YH184肖全龙

YH259武夷山夷泡状元茶业

YH218武夷山市红山堂茶叶

YH174付明霞

YH246厦门茶古兴茶业有限公司

YH162武夷山市忠恕合儒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岩茶肉桂


茶王

YG212夷安大红袍


金奖

YG113福建秋艺茶行

YG130王建平

YG182武益坊茶业

YG204武夷山人人茶业有限公司


银奖

YG223活水泉茶业

YG211厦门泰尚颖贸易有限公司

YG157孙华宁

YG137九曲隆嘉岩茶厂

YG181武夷山市乔兴岩茶厂

YG217一祥茶业


优质奖

YG190方繁林

YG165武夷山乡巴佬岩茶厂

YG146星古茗茶厂

YG210吴火平

YG218一祥茶业

YG194浦城县大王山生态家庭农场

YG197建瓯市沁园春岩茶厂

YG184福建环兴堂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YG112方发松

YG189日泰茶业有限公司

YG185武夷山市茂林修竹茶叶店

YG109武夷山奇夏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YG160品百山岩茶业

YG167武夷山静修堂茶庄

YG172辉翔茶业

YG188占崇阳

YG226武夷山棵比茶业有限公司

YG187彭蔚赟

YG161詹朱祥

YG131武夷山市三月珍茗茶坊

YG102林清恋

YG151武夷山大千茶业有限公司

YG228武夷山市慧岩百茗茶业有限公司

YG205元会国茶

YG158孙华宁

YG123韵之闽茶叶店


岩茶水仙


茶王

YS199武夷山瑶珍茶业有限公司 


金奖

YS143武夷山清木人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游杰

YS177武夷山市茶发芽茶业有限公司

YS190武夷山岩乐茶业有限公司

YS117晟鑫茶叶


银奖

YS136江燕燕

YS137九曲隆嘉岩茶厂

YS158武夷山普祥茶业

YS172厦门恬溢茶业有限公司 林竹珠

YS188茗探

YS195武夷山陆羽兴红岩茶厂


优质奖

YS110武夷山湘煜岩茶厂

YS105建瓯市鸿韵茶业

YS149余国亮

YS162武夷山市国胜生态茶厂

YS181武夷山茂林修竹茶叶店

YS209积瑞祥茶业

YS147福建省建瓯市富源茶厂

YS122交椅山茶业有限公司

YS126厦门新景茗茶

YS106建瓯市鸿韵茶业

YS165谷骏芸山

YS146江庆丰

YS144付明霞

YS150和是茶业

YS192活水泉茶业

YS204武夷山棵比茶业有限公司

YS207奇茗岩茶厂

YS175建瓯市百年乌龙茶厂

YS132岩岑生态茶叶

YS128望香来岩茶

YS113福建武夷天地和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YS124岩树茶业


白芽奇兰


茶王

BY269平和县丰留香茶叶商行


金奖

BY216平和县茗状元茶叶经营部

BY185平和县皇源茶叶有限公司

BY151春章茶业

BY153建彬茶行

BY275漳州汇春秋茶行

BY276平和县天睿茶叶商行


银奖

BY111平和县奇兰山茗茶

BY126天富茶庄

BY113漳州芗城区心欢茶叶店

BY174平和县云山达岑家庭农场

BY293平和县漳南茶叶经营部

BY221平和县老灿茶叶店

BY289福建省平和县彭岩山茶厂

BY244平和县奇跃茶业

BY280平和县闽畲茗茶

BY197平和县天露茶厂

BY213平和县阳奇茶厂

BY291平和县奇香茶叶经营部

BY148漳州御胜贸有限公司

BY180漳州市坤松茶业有限公司

BY290厦门恬溢茶业有限公司 林竹珠

BY266正尖山茗茶

BY193龙海市石码天富茶庄

BY209平和县彭臻茶业


优质奖

BY104平和天一茶业

BY236平和县利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BY107立耿茶叶

BY171平和县石降塘茶业

BY136平和县福顶山茶叶专业合作社

BY122平和县久居茗茶茶行

BY128福建名峰商贸有限公司

BY140平和县舍香茶业

BY183漳州市兰语茶业有限公司

BY226御琯茗茶

BY204坤松闽南味

BY157雅好茶业

BY208漳州市闽芹山茶业有限公司

BY265平和县正尖山家庭农场

BY134平和九徽茶业有限公司

BY177漳州玉露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BY267漳州正尖山茶业

BY137平和县福顶山茶叶专业合作社

BY294平和县漳南茶叶经营部

BY222平和县老灿茶叶店

BY225平和闽鑫白芽奇兰茶总厂

BY258嘉木奇葩茶业

BY239平和县杨家茶业

BY272平和县丰留香茶叶商行

BY252平和县康庄茶业

BY254平和县醇兰茶业

BY124漳州皇兰茶业有限公司

BY186水香韵厚

BY247平和县白叶塘茶叶专业合作社

BY212平和县逸香福茶叶加工厂

BY211厦门玉壶缘茶叶有限公司 

BY282平和县华韵茶叶经营部

BY162平和县季达茶叶专业合作社

BY145漳州市毅龙农产品有限公司

BY187平和县至和茶业

BY243漳州御蘭馨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BY165平和县季达茶叶专业合作社


大田高山红茶


茶王

DH128大田县奇韬镇岬顶山生态茶业专业合作社


金奖

DH147朝阳茶厂

DH167大田县草木缘茶业有限公司


银奖

DH136大田县静美人茶叶店

DH137大田县允宣茶业有限公司

DH110大田县岬顶峰茶业有限公司


优质奖

DH123大田桥都茶厂

DH121吴山乡科山村荣旺茶厂

DH102大田县西坑茶叶专业合作社

DH153大田县大寨山茶厂

DH112大田县岬顶茶厂

DH132御茗茶业

DH151大田县瑞边龙茶厂

DH152大田县星宇茶叶专业合作社

DH111大田县岬顶峰茶业研究所

DH105福建逢元茶业有限公司

DH107仙友茶业

DH116大田县桉坑农场

DH160大田县星宇茶叶专业合作社

DH157福建南方天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漳平水仙


茶王

ZP195大鸿茶业


金奖

ZP159朱美菊

ZP153漳平市茗鼎茶业有限公司

ZP129聪颖茶厂

ZP123林新木


银奖

ZP201闽龙仙茶业

ZP158林新科茶厂

ZP120珠仙茶场

ZP179龙岩市兮品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ZP155创新茗茶

ZP210中村有味道家庭农场

ZP143华祺园茶业

ZP108陈启光


优质奖

ZP164林显福

ZP186东然茶园

ZP206御品茗茶

ZP218活水泉茶业

ZP161林龙承

ZP165何王寿

ZP185名青茶铺有限公司

ZP147峰韵茶厂

ZP215陈福广

ZP112梁新彩

ZP140新罗区老前辈茶叶店

ZP177漳平市仙茗茶坊

ZP202南山家庭农场

ZP200沈达铭

ZP116陈甘宗

ZP110中辉茶场 

ZP182云虹茗香茶叶店

ZP133炳清水仙茶厂

ZP130成铭家庭农场

ZP134漳平市昱谦日用品商店

ZP166漳平市珊红茶业经营部

ZP188漳平市德枝茶业有限公司

ZP199漳平市友珍茶行

ZP109兰淑辉


红茶


茶王H199茗探茶业


金奖

H198茗探茶业

H201茗探茶业

H245众品缘茗茶

H214福建安溪咏梅茶叶专业合作社


银奖

H217茗博坊茶业

H185周宁县裕坤大鸿图茶叶有限公司

H181厦门茗博坊茶业有限公司

H203溪呱茶业

H162意肆茶空间

H143大恒益茶业


优质奖

H211厦门市大南山茶业有限公司

H218茗博坊茶业

H226廊峰韵

H232叶伟双

H150武夷山国胜生态茶厂

H155一山一道

H240武夷山棵比茶业有限公司

H241武夷山天勤生态茶厂

H184湘西宏英茶叶合作社

H179廊韵红

H151武夷山国胜生态茶厂

H184湘西宏英茶叶合作社

H123福州市晋安区亦茗茶庄

H154一山一道

H147寿宁县茗瑞茶业有限公司

H153一山一道

H234谷骏芸山

H146茗记于心

H196谷骏芸山

H188李淑凤

H195武夷山若惜茶叶

H227武夷山市家忠茶业

H221康溪茶业

H148厦门溪东湾茶业

H129武夷山岩天下茶叶有限公司

H180厦门茗博坊茶业有限公司

H133茶唐传祺茶业有限公司

H135唐茶御饮牌红茶

H220芯仙茗堂

H168福建一杯春茶业有限公司

H183保靖县黄金村黄金单枞茶叶合作社

H212厦门市大南山茶业有限公司

H192文师傅茶叶


广东普洱

茶王

GSP113云南勐海鸿中鸿茶厂


金奖

GSP115云南和氏壁茶业有限公司

GSP135王志伟


银奖

GSP134王碧娟

GSP102御茗香茶业

GSP143柯达海


优质奖

GSP116杨沛基

GSP109杨朝丽

GSP131肖丽珠

GSP132王文良

GSP139刘建海

GSP110正园茶业贸易有限公司

GSP130陈文宇

GSP133王榕江

GSP137刘建德

GSP138刘亚川

GSP144陈火生

GSP147马雄芝

GSP148刘金荣

GSP127陈火生


生普

茶王

SP117三春缘


金奖

GSP160昊志号

GSP163广州天德茶业有限公司


银奖

SP107厦门醇沁茶庄李丽红

SP114三春缘

GSP157天德茶业


优质奖

SP124探茗

SP112云南景福祥茶业有限公司

SP119品津阁

SP118品津阁

SP115三春缘

SP110云南景福祥茶业有限公司

GSP158昊志号

GSP159昊志号

SP109云南景福祥茶业有限公司

SP120福建茗人棠茶业

SP121朴茗如真茶业

SP123芯仙古茶

SP104迦百农

SP106厦门醇沁茶庄李丽红

GSP161广州天德茶业有限公司


佛手

金奖

FS128永春县天马岩茶叶专业合作社


银奖

FS102万福韵茶业

FS108龙霞山茶叶专业合作社


优质奖

FS115永春春兴茶厂

FS116永春苏坑秀明茶厂

FS117琼都茶行

FS119好享来茶行


白牡丹

茶王

B163福鼎市太姥禅心茶业有限公司


金奖

B146宁德市南岭农业有限公司

B154积庆流香


银奖

B104福建顺茗道茶业有限公司

B175福鼎市誉帆茶业有限公司

B206周宁县裕坤大鸿图茶叶有限公司


优质奖

B136福鼎国南茶业有限公司

B174宁德市初心堂茶业有限公司

B112福鼎市西坑孔家茶业有限公司

B153福鼎市桷农茶业有限公司

B123福鼎市春宸茶业

B132福鼎闽六都茶业有限公司

B150福建省福鼎市一叶九鼎茶业有限公司

B172福鼎市鹿野苑生态白茶有限公司

B118宁德市益元茶业有限公司

B131福建公大瑞科茶业有限公司

B109福鼎市福瑞扬茶业有限公司

B221刘冬红

B139福建省福鼎市董氏茶业有限公司

B182福鼎市长惜茶业有限公司

B126政和县世发茶厂


白毫银针

茶王

B120福建鼎白茶业有限公司


金奖

B137福鼎国南茶业有限公司

B183福建名茶茶业有限公司


银奖

B199福鼎市闽翁茶业有限公司

B138福建省福鼎市董氏茶业有限公司

B184福建天湖茶业有限公司


优质奖

B180福建奇古枝茶业有限公司

B149福建省福鼎市一叶九鼎茶业有限公司

B143福鼎润古今白茶有限公司

B230三善水

B215厦门市大南山茶业有限公司

B217福鼎市长惜茶业有限公司

B179福建奇古枝茶业有限公司

B148福建福鼎市顺缘茶业有限公司


寿眉

优质奖

B144福建周鼎兴茶业有限公司

B168宁德市叁拾叁茶业有限公司

B169宁德市叁拾叁茶业有限公司


黄茶


优质奖

HC102平阳县雪韵茶业有限公司


黑茶


优质奖

HE101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


永春水仙


优质奖

YCS101施华章

YCS102施华章


熟普


优质奖

SU102厦门金镒号茶文化有限公司

SU101厦门金镒号茶文化有限公司

SU103云南景福祥茶业有限公司

海峡导报记者 林静娴 林毅彬 吴语

实习生 庄钧淯  王鹏  黄彤 /文   沈威/图

茶史篇 | 盘点中国近代十大知名茶商

中国近代茶庄、茶号以零售业为主,遍布全国各城镇,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影响极大。一般茶庄经营者皆与茶山相熟,道途通晓。在近代中国茶叶品牌史中,尤以粤商、徽商居多。盘点一下民国以来,中国排名十大的知名茶叶商人:

1、华茶公司——唐季珊
唐季珊,东南亚著名的富商,经营茶叶生意。之后加入阮玲玉电影制片厂,是联华公司大股东。唐季珊曾先后任上海市输出业同业公会理事长、上海市茶行商业同业公会监事、中国茶叶协会常务理事,中华造纸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民国5年(1916年)回到国内后,即以其父名义邀集亲属集资10万,设立华茶公司,由唐季珊为实际主持人。是为中国开设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家华商茶叶出口行。并由其父串连卓镜澄、陈翊周、朱葆元等加入,几乎集当时这个行业的全部实力做后盾。最初运美的“天坛牌”、“美女牌”小包装茶叶,两三年一直未打开销路,10万资本亏损殆尽。
民国9年左右,华茶公司由唐翘卿独自投入资金经营,唐季珊在美虽与一家专营茶叶的大进口商卡特建立了关系,但因无推销机构,销售渠道不畅,仍然敌不过洋行势力。
民国12年华茶公司再次改组为有限公司,资本10万元,唐氏家族占80%。其余由上海茶栈商人投资。唐季珊任总经理。在华商同业的全力支持下,华茶公司先后在平水、福州、屯溪、杭州、肖山、诸暨等茶叶产地自设茶号,收购毛茶,在上海开设茶厂进行加工。自产自销,产销合一,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省了开支,降低了成本,以质高、价低的优势与洋行竞争,逐渐打开了外销局面。
五卅运动,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抵制英商、英货,洋行进货与装运发生困难。华茶公司趁机大做出口生意,这一年华茶公司出口额高达8万多箱。
值得一提的是,华茶公司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与汾酒、茅台等一道参加世博,获得一等奖章。

2、龙德记茶庄——池秉德
池秉德(又叫池阅龙),生于19世纪七十年代。其祖上世代制作乌龙,父亲曾在当年的“茶都”鹤山同时担任三大茶庄的制茶师,后更是出任当时茶叶贸易量位于全国一位的美珍茶庄的首席(当年称为“大师傅”)。美珍茶庄在国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当时能够出任大师傅的,必定是制茶造诣极高的茶人。
受环境影响,池秉德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学习制作乌龙茶。14岁便已在美珍茶庄担任制茶师,17岁时随父落户广州,21岁时已成为茶行业内闻名遐迩的制茶大师傅。年纪轻轻,便在制茶届与父亲地位相近,池氏父子的名声也早已在行业内有了制茶世家的美名。
当年美珍茶庄曾邀请池秉德接替年迈父亲的职位,但是池秉德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由于家庭世代传承的关系,他有了开自己的茶庄的想法,之后选择了专注于乌龙茶的经营。
1898年,池秉德在亲友的支持下,于广州创办了“德记茶行”,后改名“德记茶庄”,主要经营乌龙茶生意。经过几年的用心经营,凭借着自身对茶的敏锐触觉和过人的商业才能,很快德记茶庄名气起来了。那时候坊间流传着,到广州十三行采购乌龙茶,一定要去“德记茶庄”——优秀的工艺水平,严谨锐利的选材,多年制茶经验,让德记茶庄的乌龙茶在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内脱颖而出,店面内每日门庭若市,甚至一度作为进贡给皇上的贡品。
时任广州知府赠予德记茶庄一块“乌龙世家”的牌匾,大红“德”字包装、专精而全面的乌龙茶商品,成为那个年代十三行里的一项乌龙传奇。
在1939年芝加哥世博会上,德记茶庄凭着自产的“贡品乌龙”,包装精美、茶香四溢,顿时成了各国参展商、参观者关注的焦点,并一举拿下世博的进步奖章,被誉为“一个世纪的进步”。

3、红顶茶叶商人——伍秉鉴
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当时广州的世界首富。 伍秉鉴的先祖在福建是从事种茶叶的,在康熙初年由福建泉州迁至广东广州,家族从事的还是广东与福建之间茶叶的买卖。到了第五代的伍国莹是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曾在广州首富潘振承家中做账房。1783年,伍国莹就开始参与经营的商行叫做元顺行。1792年,伍国莹把业务交给了儿子伍秉钧,伍秉钧接过这个行务以后就正式创办了怡和行,伍秉钧在35岁的时候病逝,他的弟弟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
伍秉鉴(1769~1843年),字成之,号平湖,别名敦元、忠诚、庆昌,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宗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总商。在经营方面,伍秉鉴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崛起。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他还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大富翁”。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他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1843年,伍秉鉴在中国的动乱中病逝于广州,享年74岁。
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是惊人的。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按照国际银价换算,这个数目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而且,伍家在珠江岸边的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2001年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了一个《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上几个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六位华人入选,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这六个人中,又唯独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所以伍秉鉴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

4、丝茶买办大王——唐廷枢
唐廷枢(1832年5月19日-1892年10月7日),初名唐杰,字建时,号景星,又号镜心,生于广东香山县唐家村(今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清末洋行买办、洋务企业活动家。1851年起,先后在香港英国殖民政府和上海海关担任译员10年。1863年进入上海怡和洋行充当买办,经理库款,经营丝茶出口贸易,开展航运,扩大洋行在上海以外的通商口岸的势力。同时,继续从事商业活动,大量附股洋行经营的保险、航运企业,并为洋行企业吸引大量的华商资本。1873年任李鸿章主持的轮船招商局总办,成为洋务派官僚的有力助手。任职期间,招商局的营业状况颇有起色。1876年受李鸿章委托筹办开平煤矿。从勘察矿址、拟定计划,到筹集资本、正式开采,都由他一手主持。开平煤矿的组成或附属部分,也都是在他的倡议或主持下兴办的。
唐廷枢开始自己的商业活动和资本积累,是在担任香港殖民政府翻译时期,1858年以前他就在香港投资了两家当铺。其后在上海度出现的棉花出口贸易的高潮中,又从事棉花投机生意。他独自经营的修华号棉花行,成为外国洋行收买中国棉花的一个代理机构,并与怡和洋行发生业务关系。自担任怡和洋行买办后,唐廷枢的经济活动,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担任怡和买办的10年中(1863~1872年),他除了为怡和经理库款、收购丝茶、开展航运以及在上海以外的通商口岸扩大洋行业务之外,还为他的老板投资当铺,经营地产,运销大米、食盐,甚至涉足内地的矿产开采。
他和怡和前任买办林钦合伙开设茶栈。为适应洋行收购茶叶的需要,他先后投资上海3家钱庄,以周转他的商业资金。为了买办业务和自营商业的两种需要,他又在洋行之中,设立了自己的事务所。
为与整个对外贸易发生联系,他又建立起一套类似事务所的同业公所。上海丝业、茶业等3个与对外贸易关系密切的同业公所,在1868年以前相继建立。唐廷枢和徐润等人则是这3个机构的董事,是主持这些行业机构的核心力量。

5、谢裕大茶庄——谢正安
谢正安,安徽徽州歙县人,黄山毛峰创始人,其创办的“谢裕大”茶行居徽州五大茶行之首。
1875年,谢正安在歙县漕溪(今徽州区富溪乡)选采肥壮的新鲜嫩叶,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大胆改进,经过“下锅炒(五桶杀青)、轻滚转(手轻揉)、焙生胚(毛火)、盖上圆簸复老烘(足火、显毫)”等工序精心制作,形成“外形似雀舌均齐壮实,锋显毫露,色为象牙,鱼叶金黄。冲泡后,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的独特新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锋芒,又因其产地邻近黄山,谢正安遂给它取名为“黄山毛峰”。
19世纪60年代末期,太平天国战乱结束后,清朝又开始“商务奋兴”,外销“洋庄”茶叶生意由低谷发展到高潮。当时“五口通商”的外贸出口格局已经形成。东方明珠上海逐步取代广州,成为我国茶叶外销的第一大口岸。上海外贸的兴起,在地理空间为徽商的振兴提供了条件。过去徽商的茶叶出口须经广州“洋庄”输出,而徽州到广州行程千里,产品从屯溪运至广州,历时近2个月,而从徽州到上海,只不过2~3天功夫,减少了损耗,加速了资金周转,使徽州茶叶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徽州茶的销量不断攀升,有力地促进了徽州地区的茶叶生产。此时,种粮兴茶的谢正安当机立断,决定重操旧业,每年春季在漕溪挂秤收购春茶,经加工后,肩挑至皖东运漕、柘皋设店销售。因亲叔谢光荪在江苏靖江县新沟司衙内任职,他又将茶叶从长江水路运到靖江,再到上海闯市场,与“洋庄”做贸易,经过多年的经营,谢正安于光绪元年在漕溪开办“谢裕大茶行”。不久,又在屯溪、歙县等地开办茶行和茶厂。把茶行业务扩展到上海、运漕、东北营口等地,在吞并了休宁的吴家茶庄后,成为徽州六大茶庄之首,古歙北方四大财主之一。据《祥字阄书》记载:除去未作价产业甚多外,家积有价产业和英银洋计达49100元,宝银3400两。谢正安在上海闯荡时,上海市场茶庄林立,各庄普有名茶、名品,常品茶竞争相当激烈,谢正安用其敏锐的商业眼光看到了徽茶的不足,当时徽茶大宗是炒青“屯绿”,销量一直居全国绿茶领先地位。但一些地名茶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云南普洱等争相入市,并且上市早、外形美、香味清醇,为达官贵人所器重,为内外茶商所青睐。由于这些茶上市早、产量少、做工精致,因而价格高、利润大。
建国后,黄山毛峰一直为全国名茶中的佼佼者。改革开放后,"谢裕大"茶庄改名为"天茗庄",经原国家内贸部核准,成为安徽茶业唯一"中华老字号"茶庄。

6、汪裕泰茶号——汪立政
汪立政(1827~1895),绩溪八都余川人(今上庄邻村),字以德。1840年赴上海茶叶店为徒,勤劳忠厚,深得业主信任;1850年自办汪裕泰茶叶店于沪南,督工精制四方名茶,薄利多销,声誉鹊起而在业内独占鳌头,此后在上海、奉贤、苏州、杭州等地设分号9处。汪裕泰经营有方,业务发达,驰誉中外,盈利丰厚,执沪上业内之牛耳,为旅外绩溪人中的富商巨贾之一。
汪立政富而有道,急公好义,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多有资助。余川村口的环秀桥毁于道光癸酉(1873),当时死难者无数,沿河良田皆废为沙滩,对此他一直牵挂在心。晚年,他捐金二千数百元,并派专人监工重建,虽未亲眼目睹夙愿的实现,但其子完成了此项义举。汪立政子汪惕予因致力于悬壶济世,只能勉力维系汪裕泰店业;其孙振寰1919年由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继承汪裕泰店业,刻苦钻研,善于革新,几经努力,于1927年在上海西藏路开设汪裕泰总号、辟有5个门市部,接着又在浙江路和福履路分设2个门市部,以批发兼零售,销售新制的绿茶、红茶、花茶和茶砖而驰骋沪上。抗日战争初期,他又悄悄地将资产转移美国和日本,在国外开设分销部,挽救了经济上的损夫,且及时地将汪裕泰茶叶打入国际市场,1949年离开大陆后,仍在海外维系店业。

7、吴鼎裕茶庄——吴锡卿
吴锡卿,安徽歙县昌溪村人,生于1876年春,祖上为安徽茶商世家,兄弟6人,吴锡卿排行老四,1887年举家前往北京,初夏创办吴裕泰茶栈,由吴锡卿出任总管,几十年后才改号吴裕泰茶庄。吴家先后在城里城外开了8家大小茶庄,后来发展到11家,他们是:崇文门内“乾泰聚”、“福盛”、“吴鼎裕”茶庄,“吴鼎裕”即今崇文门菜市场旧址,专门经营高档茶叶,供豪门显贵享用。
吴裕泰茶庄,自创建之日起至今,一直坐落在东四北大街44号。其时占地20多亩,高门大院,能同时进三辆大车,共有8个院落,100多间房子,为花园式建筑,分为客房,库房,加工拼配室,营业店堂等。那时,茶庄主要从安徽、福建、浙江等地进茶,一般是经大运河到通县,再用大车进东直门,到北新桥。那时吴裕泰茶栈的电话是:北局,1928。现为64041928,历经百年,主号未变,现在王府井吴裕泰茶文化馆,展有一老顾客捐献的早年吴裕泰茶栈茶叶筒可作证明。
吴裕泰最早的牌匾是吴锡卿用五块银圆,请清末老秀才祝春年写的,称《吴裕泰茶栈》,书法不俗。这块匾在北京挂了几十年,公司合营时,吴裕泰茶栈改为《吴裕泰茶庄》,文革时北新桥地名被改为红日路,吴裕泰也更名为“红日茶店”(为竖牌),直到1985年才恢复老字号,是请中央民革委员冯亦吾老先生题写的,黑地金字的横式牌匾,沿用至今。
1994年,茶庄进行翻扩建,营业场所由原来的50平方米增加到80多平方米,店堂宽敞明亮,店内悬挂着天津炎黄画院赠送的大幅国画,《陆羽品茶图》。次年,建成与茶庄一壁之隔的《吴裕泰茶社》,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欣然命笔题写匾额,1995年金秋时节,茶社开笔会,刘炳森、胡洁青老人、李滨声,苏适、米南阳,留下了墨宝。
当时的吴裕泰茶栈,就以拼配花茶为经营特色,开始是自己窨制,后一律在产地窨。安徽的名茶不少,祁门红茶,安徽屯绿,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享誉中外,但那时北京的老百姓喝不起这些名茶,大多喝花茶,吴裕泰拼配的茶基本上是大众化的,所以生意一直很兴隆,在北京茶行中独树一帜。
新中国成立后,吴裕泰这个百年老店又获新生,1955年底,公私合营后,更名“吴裕泰茶庄”。1995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以“中华老字号”称号。

8、张一元茶庄——张文卿
张文卿,安徽歙县人,张一元茶庄的创办人。张文卿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花市大街摆设茶摊,光绪二十六年开设“张玉元”茶庄。光绪三十四年(1908)张文卿在前门外观音寺街路南购房开设了一间门脸的店铺,取名为“张一元”茶庄。取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亦即“开市大吉、日新月异”之意。不久迁至观音寺街路北一处三间门脸的店铺营业。1912年张文卿又在大栅栏开设“张一元文记茶庄”。以“文”字表示为张文卿所开,三个茶庄以张一元文记为主。茶庄开业后,由于店址优越、经营得法,以质量上乘而声名远扬。
张一元茶庄茶叶质量上乘、色味醇正,茶庄的业务好、发展快,得益于创业者张文卿经营有方。1925年张文卿亲自到福建开办茶场,在福州郊外半山坡盖了几十间房,雇佣当地工人按季节收购新摘的茶叶,并选最好的茉莉花自己薰制,再依北方人的口味就地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叶花茶。以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被京城百姓认可,并广为传颂。张文卿自己办茶厂不仅可以熏制特味的茶叶,而且要比在北京从茶叶批发商手中买货价钱要便宜得多。所以,同等级的茶叶张一元比别的字号茶庄卖得便宜。张一元茶庄还经常派人到一些茶庄了解售价,掌握商品行情,并且买回别人销售的茶叶与自家同级茶叶比较,不断使自家茶叶质量优于同行。当时,该茶庄就设有电话和函购业务。凡买2.5公斤以上茶叶者,均送货上门。尽管生意好,可茶庄仍很重视广告宣传。北京的商店,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戏剧来招徕顾客,张一元茶庄是第一家。抗战前夕,张一元茶庄播放彭素海用西河大鼓演唱的“三下南唐”,每次播放时,门前总是围着许多听众,为销售创造了有利条件。

9、近代中国茶王——徐润
徐润(1838—1911),又名以璋,字润立,号雨之,别号愚斋,香山县北岭村(今珠海市北岭乡)人。父亲徐宝亭曾任清朝官吏,叔伯皆为洋行买办。清咸丰二年(1852),14岁时随叔父徐荣村经澳门抵达上海,在英商开办的宝顺洋行当学徒起直至工作16年。勤奋刻苦,悟性颇高,得洋行主管器重,成为领管各分行的总买办。其预见到长江航运业的发展前景,决定购置江轮、船坞,将进出口贸易和航运作为洋行的主要业务,并将出口贸易拓展到日本,使洋行的进出口总值每年达数千万两白银,很快成为巨富。
早在宝顺洋行上堂帮账时,徐润就自己经营茶叶等生意。他与人合作开过一家“绍祥”商号,从内地收购茶叶、生丝等,转卖给上海各洋行,这既为宝顺洋行提供了合适的货源,又为自己赚取了差价。1868年,徐润脱离宝顺洋行后,在上海开设了一家宝源祥茶栈,随后又在湖南、湖北产茶区增设了多处茶栈,并选用一批得力商友管理,从而形成一个茶业网络。由此,他可以清楚地了解各茶区的收成,掌握多条供货渠道,并针对英、美、俄等国消费者的不同喜好,源源不断地向各国洋行提供合适的出口货源,而且根据行情随时调整茶价,谋取高额利润。徐润和唐廷枢等人一起创办了上海茶业公所,对上海及其周围广大地区的茶叶贸易进行控制。
茶叶是当时中国的四大出口产品之一。1868年至1888年正是近代中国茶叶输出最兴旺的20年,其中1886年输出量达268万担,创茶叶出口的历史最高纪录。这个纪录直到整整100年后的1986年才被突破。当时上海的茶叶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3以上,而宝源祥茶栈又是上海最大的经营出口茶叶的茶栈。因此,有人将徐润誉为“近代中国的茶王”。

10、吴怡和茶号——吴荣寿
 吴荣寿(1873—1934),字永柏,号俊德。近现代著名茶商,著名徽商。又名俊德,字永柏。安徽歙县岔口乡人。吴荣寿童年时代随同父亲来到屯溪,学习茶叶经营,以精通制茶工艺和善于鉴别毛茶著称。1901年父亲病故后,他大胆拓展业务,在屯溪阳湖开办吴怡和茶号,专门制作外销高档茶。数年后,又创立吴怡春、吴永源、华胜等茶号,进一步扩大外销精品茶的产量,每年制销高档屯绿数千担,最多年份高达2万担,占屯绿外销半数以上,成为徽州现代第一大茶商。吴荣寿决心对茶业经营进行革新,企望创出新品名牌茶叶,他以重金聘婺源制茶名家汪汉梁为总管,在选料与配方上融婺、歙两家为一体,制成了色、香、味焕然一新的"抽芯珍眉"和"特贡"等茶,在上海一举夺得绿茶评比魁首。1927年前后,茶叶价格狂跌,加上朱富润火烧屯溪商业街,几度大损失使吴怡和等茶号一蹶不振。
吴荣寿独立经营茶号之后,非常重视技术和工艺改进,他重金聘请婺源制茶技术高手汪汉梁为洋庄总管,将婺、歙两地“屯绿”制作工艺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他还对雇佣的工人亲自传授操作技术,并相对固定地雇佣他们。因此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如父母使用的茶锅、拣板,可以传给其子女使用,称为子孙锅、子孙板,既保证了工人工作稳定无忧,又体现了商家延续有继。有《茶庄竹枝词》这样评说道:“急明论暗肆咆哮,坐了编成莫混淆。还是旧年原板好,学他燕子各归巢。”由于吴荣寿经营茶叶注重质量,又讲求信誉,生意越做越大,洋庄越开越多,先后在屯溪阳湖开设了吴怡春、吴永源、华胜、公胜等18家洋庄茶号;每年雇佣工人多达1000余人;年加工销售“屯绿”二三万箱,占“屯绿”总产量的1/3以上;巨大的规模使他成为徽州外销茶商中的巨擘,吴荣寿被理所当然地推举为休宁县商会首任会长。

**部分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如需要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茶经)。

 

找到约4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