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顶级荼叶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饮茶的起源

饮茶是现代人极其普遍的生活习惯,作为各国人民的饮品,说茶独占鳌头也不为过。人类饮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蒙昧的新石器时代,早于文字的形成,只能从传说中寻觅其痕迹。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皆饮焉。”可见唐朝人认真思考过饮茶的历史,陆羽写《茶经》时,就已上溯到神农与周公。说饮茶始于神农,根据的是《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然而《神农食经》是汉朝儒士托名神农的著作,书中记载的当是历代口耳相传的故事。神农作为“文化英雄”载入史册,是神话演化成历史的现象,并非实有其人;神农发现茶有药用,是古人在创造文字之后,把农作物的始源归诸神话人物的历史理解,就和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夸父取火、后羿射日等一样。不过,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饮茶肇始于远古的中国,乃是不争的事实。

陆羽烹茶图 赵原

对人类饮茶的起源,在古代文献中,只能找到神农的神话,他亲尝百草时发现了茶。而历史资料明确显示,人工种植茶树并广泛饮用,在上古晚期,相当于战国秦汉时期。汉宣帝时期王褒写《僮约》,要求僮奴“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荼)”,以及扬雄在《方言》中所说“蜀西南人谓茶(荼)为蔎”,算是比较可靠的文字资料。晚到汉朝,当然不能算作人类饮茶起源的上限。研究上古的历史,二十世纪以来,有了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尤其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科技考古的研究方法严谨精密,技术先进,发现人类聚落的生活遗存,探知食衣住行的蛛丝马迹,都能运用科技实证的手段。通过对炭化作物的类别属性进行鉴定,可以确认其中是否隐藏着饮茶的痕迹。

在2004年至2011年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山茶属茶种植物的树根遗存,这将中国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由过去认为的距今约三千年前,上推到距今约六千年前。也就是说,余姚的田螺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

不过田螺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山茶属茶种植物的树根遗存,只能证明存在人工种植茶树的现象;同期发现的陶壶,有可能作为茶饮之用,不能确定茶是否广泛流传为饮品。近年的考古发现则可证实,至少在战国秦汉时期,饮茶的习惯已经流传到华北,甚至远播到青藏高原一带。入选2014年度“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在海拔约四千五百米的高原上,发现了茶叶的遗存,距今约一千八百年。这个考古发现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在阿里这样的高寒地区是不可能种植茶树的,所以茶叶必定从青藏高原的东部转运而来,其原产地很有可能是巴蜀一带。霍巍在《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发表《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的茶叶与茶具》一文,从考古学的角度揭示了汉晋时代阿里地区的墓葬中,已经有茶和茶具的遗存。这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知,大体可以确定,相当于中原的汉晋时代甚至更早,已经有一定数量的茶叶进入西藏。这些茶叶进入藏地的路线与途径,可能与后来唐蕃之间通过“茶马贸易”,将四川、云南、贵州等汉藏边地的茶叶输入藏地的传统路线不同,当是利用了早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进而南下阿里高原,与汉地的丝绸等奢侈品一道,行销至西藏西部地区。茶叶作为商贸产品,转贩到阿里,成为藏族先民的饮品,结合王褒所说“武阳买茶(荼)”,可知两千年前茶叶作为经济作物,其贩运的规模应是相当可观的。

品茶图 陈洪绶

199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学家在汉景帝阳陵东侧的外藏坑中,发现了一些树叶状的东西。多年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质谱分析法对其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叶子竟然是茶叶,而且是顶级品质的茶芽。汉景帝死于公元前141年,由此推断,外藏坑出土的茶叶距今至少两千一百五十多年了。这项研究成果于2016年在英国《自然》杂志下属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确证饮茶是西汉初年的生活习惯。近来山东大学的考古团队发表《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一文(《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5期),证实从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出土的原始瓷碗中的遗存,为煮(泡)过的茶叶残渣,这比阳陵外藏坑发现的茶叶实物又提前了至少三百年,从而证实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的推断,战国时期已经有广泛的饮茶习惯。

人类饮茶的起源虽然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但在战国秦汉之前,茶树种植与茶流传、饮用的情况,仍如一团迷雾。我们比较确定的是,人工种植的茶树主要位于长江以南,也就是陆羽《茶经》所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而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山茶属茶种植物的树根遗存,反映了时人怎样的饮茶状况,是否广泛流传,尚且未知。要再过三千年,即战国秦汉时期的北方出现茶,我们才能确定饮茶的风俗已经由南至北,普遍流传。既然地处西北的汉代墓葬中出现顶级茶芽,西藏阿里也有茶叶输入,可知出产茶叶的南方地区,饮茶一定更为普及。王褒在《僮约》里说的“武阳买茶(荼)”,明显透露出茶叶作为商贸产品的情况,是以四川为集散地的。结合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与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的推断,茶树的人工种植,进而使茶叶成为经济作物,应当始源于西南地区,以巴蜀为中心。至于秦汉到魏晋时期的饮茶方式,文献无征,大概还是比较原始的煮汤办法,一如皮日休在《茶中杂咏诗序》中所言:“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也有可能加盐或姜同煮,作为茶叶菜汤或药汤饮用。

汉代的茶叶种植区,从巴蜀逐渐拓展至荆楚一带,到三国时期,江南和浙江一带普遍种茶。饮茶的人随之明显增多,不再局限于少数统治阶层,变成江南士大夫的日常待客之物了。根据三国魏张揖《广雅》所记,“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酲酒,令人不眠”。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生煮羹饮,在采茶后也制成茶饼,那些芽叶较老的要加入米膏黏合,以利保存。饮用时,先将茶饼炙烤成红色,再研成末放置在瓷器中,煮水浇覆烹煎,同时放入葱、姜、橘子之类来调味。可见饮茶的研末煎点方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流行开来,而加果加料的饮用法,显然考虑的是茶汤的味觉口感或养生药用;这与陆羽强调的纯粹茶汤不同,显示茶饮的“史前”阶段,并不提倡茶的本色,也不像陆羽那样,倡导茶能引发精神德行的特质。

我们必须认清,人类饮茶的历史与茶树最古的源头不是一回事,一则是人类生活因饮茶发生变化的文明进程,属于人类的历史;一则是古植物学的探源,属于自然界生物演化的历史,其起源、发展可以与人类生活及物质文明无关。有些人混淆了人类饮茶历史与古植物学历史,大肆宣传古茶树的起源地或在印度,或在缅甸,或在中国某地,好像发现了古茶树的遗存,就能证明人类饮茶的起源。这种越界与跳跃,不但显示出逻辑思维的混乱,还揭示了逻辑思维混乱背后的动机,或是为了宣扬某地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或是为了特定的商业利益,总之与人类饮茶的历史无关,反倒是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人类饮茶起源的认知。

来源: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透过历史棱镜,细数十大茶叶之最

“茶之为引,发乎神农氏。”茶起源之早,历经千载岁月沧桑,在中华大地这边沃土上,生长繁衍出了昌盛而有独特的茶文化,深刻的影响着国人的生活习俗。茶史千年,必然也有其突出显著之处,借此我们就来细数那些关乎茶之最!

1、最古老的茶叶

1998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汉阳陵发掘出土了疑似茶叶的碳化物残留,被鉴定为古代茶叶,而这些茶叶为顶级品质,完全由茶树上尚未展开的嫩叶制成。经最终确认,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汉阳陵挖掘的茶叶距今约2100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

2、最大的野生茶树

勐海茶树王,位于中国云南省景洪西部勐海县西南60公里的大黑山,树龄约1700年,高32.11米,冠幅8米,胸径1.03米,主径3米,成熟叶长14厘米,宽6厘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茶树。

3、最早的种茶人

吴理真,西汉严道人,号甘露道人,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种茶人,人称“植茶始祖”。淳熙十三年(1186年),宋孝宗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并把他手植七株仙茶的地方封为“皇茶园”。

4、最早记录茶的文献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辞典,上面记载:“槚,苦荼”。据晋代郭璞《尔雅注》释曰:“树小如桅子,冬生(常绿之意),叶可煮作羹饮。”可以看出,“槚”“苦荼”是指茶。

5、最早的茶事活动

在周武王伐商灭纣时,参加征战的巴蜀等南方小国部落就把茶作为贡品敬献给周武王。晋常璩著的《华阳国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武王伐纣的时间约在公元前1066年,由此可见,中国有明确记录的茶事活动距今至少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

6、最早的茶话会

史载,三国时吴国末代皇帝孙皓是个大酒鬼,他不光自己喝,还要求陪客每个人得喝够7升酒。大臣韦曜酒量小,但他是孙皓之爹——孙和的老师,孙皓尊师重道,就悄悄地用茶代酒。而后孙皓就以茶大宴群臣,开创了宫廷茶宴的先河。这就是我国最早的“茶话会”。

7、茶作为商品的最早记载

茶叶作为商品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时期一篇名为《僮约》的文章中。《僮约》中有两处提到茶:“脍鱼炰鳖,烹茶尽具,已而盖藏”和“牵犬贩鹅,武阳买茶”。其中“武阳买茶”,说明在西汉茶叶已经作为商品销售流通了。

8、最早的咏茶诗

最早提到茶的诗是西晋左思的《娇女》,其中有句“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写的是两位女孩着急喝茶,可水还没开,俩人就对着烧水的“鼎”吹气。是不是憨态可掬,极具画面感?同代还有张载《登成都楼》,“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9、写茶诗最多的诗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也是一位嗜茶诗人。他生于茶乡,对茶有极深厚的感情,所写与茶有关的诗有300多首,是古来写茶诗最多的人,著名的有《兰亭花坞茶》《夜汲井水煎茶》《安国院试茶》等,其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尤其脍炙人口。

10、最擅长茶事的皇帝

宋徽宗本职工作做得一塌糊涂,本职外的事却很擅长,点茶也是一把好手,亲自为臣子点茶不过是常规操作,他还写茶书。他的《茶论》记录了宋代团茶的采制工艺、点茶方法、点茶器具、斗茶风俗,是了解宋代点茶的必看文献。

茶,源远流长,作为极具东方特色的饮品,其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沉淀、发酵,已和流淌着华夏血脉的我们融为一体。饮茶知礼,品这一席清幽,悟得几味人生,将这闲情雅致皆寄托于这一缕幽香上!

来源:茶情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山西药茶“登陆”央视 叫响中国“第七大茶系”

——携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山西药茶开创中国第七大茶系

400多年前,晋商主导开辟了万里茶道,纵贯大江南北,横跨欧亚大陆,穿越时光,与古代丝绸之路对接延续。

今天,三晋大地发展药茶产业,依托道地药食两用资源,传承悠久制茶工艺,聚力把山西药茶打造成中国“第七大茶系”。

“看不尽山西好风光,品不够山西药茶香。”2021年2月1日起,山西药茶品牌广告在央视一套、新频道、纪录频道午间和晚间的黄金时段首次播出,立刻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聚焦了行业的目光。

山西药茶作为区域公用品牌在国家级媒体平台高调“亮相”,打出了一张“晋”字号的新名片。雄心勃勃的背后,是对自然资源禀赋的深度挖掘、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

凝华天养传承悠久历史文化

《茶经》中记载“茶之饮,发乎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古代又以“荼”代指茶,可见药茶同宗同根,相伴而生。清康熙帝曾御赐平定冠山连翘茶为“延年翘”。山西长治、晋城、临汾、忻州等地民间均有制作和饮用连翘叶茶、桑叶茶、毛建草茶等药茶的传统。山西制作药茶、饮用药茶的历史已延绵两千余年。

山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连翘叶、沙棘叶、红枣叶、毛建草、蒲公英、桑叶等众多的药茶加工原料。勤劳智慧的三晋儿女针对不同原料特性,对杀青火候、揉捻力道、发酵温度、干燥方式等工艺进行改进创新,生产出了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药茶产品。

山西药茶传茶道之神韵、聚草木之精华,为千年本草赋予了茶品的清香,具有清热去火、助眠安神、健胃消食等众多功能,成为独具山西原创特色的优势品牌。

国人一般把茶叶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黑茶、黄茶、白茶。山西药茶历史悠久、原料道地、功能显著,呼应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必将发展成为中国第七大茶系。

产业振兴 助力实现富民增收

近年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把山西药茶作为山西省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按照“公众品牌、公众享之,道地药材、道地育之,如法炮制、悠然得之,强烈推介、广而告之,产业振兴、皆为民之”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标准、质量和品牌三个关键环节,坚持“五通”,着力“五量”,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质量标准为基础,以品牌推广为抓手,龙头带动、百企跟进,积极培育发展连翘叶茶、桑叶茶、红枣叶茶、毛建草茶、沙棘叶茶、槐米茶、黄芩叶茶、蒲公英茶等药茶产品,已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药茶产业发展格局。据统计,2020年山西药茶产量和产值同比都实现了翻番的目标,全省药茶加工企业由原来的110多家增加到250多家,产品多达50多种500多款。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并受益于山西药茶产业发展,开启了“坚守茶道、守正创新”的崭新篇章。

广而告之 做强区域公用品牌

山西省逐步加大山西药茶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力度,按照做强、做大、做好山西药茶区域公用品牌的思路,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形象、统一推介”的原则,以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为主要宣发平台,开展一系列农博会、茶博会、网络直播带货等专题活动,构筑了多维度的山西药茶品牌和产品宣传体系。

为了让大众更全面、清晰地了解山西药茶,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制作了两部专题宣传片,编写出版了首部《山西药茶》图书,全方位、立体式展示山西药茶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借助新华社、人民日报、山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利用多种传播方式,大流量普及药茶知识,生动阐释山西药茶故事,有效提高了山西药茶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

进入2021年,山西药茶又携手国家顶级权威媒体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CCTV-1综合频道和CCTV-13新频道午间并机播出的《新30分》栏目、《新联播》栏目以及CCTV-9纪录频道精品栏目投放山西药茶品牌形象广告,突出山西药茶上乘的品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绿色健康功能,将山西药茶深入刻画在消费者心中。


注:内容来源大众,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