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大益生茶下关沱茶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还在问大益口粮茶推荐?看这个帖子就够了

  第一期(大益2012)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黄老湿。昨天写了个帖子,分享如何挑选一款耐存的普洱新茶。然后群里的小伙伴给我的反馈是更希望直接告知买啥茶比较好。

  热心宠粉的我肯定是立马安排!我最熟悉的就是大益,思考再三,决定写个推荐系列帖。该系列会针对每一年的大益生茶进行对比,挑出里面性价比最高的口粮,喜欢的记得点赞转发。

  今天就聊第一期,就只从2012年的大益生茶里面开始:

  口粮级别评分原则:

  (满星5颗)

  5星为必买茶

  4星为高性价比茶

  3星为适中性价比

  2星为低性价比

  1星为无性价比


  茶评简述:

  1 大益之恋(唤醒时光)(100一套四款)

  铁盒包装,小砖,滋味强!一看就是冷门货,而且品质高!铁盒装的不容易跑香。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4


  2 大益之恋(怡然时光)(100一套四款)

  和上面那个是一个系列的,另外还有两款熟茶,这个用料比上面那个更粗壮,苦涩更低更耐泡。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4


  3 五子登科(800一片)

  饼茶,用料比较好,但滋味方面一般,没拼老料,也没用沃黄,比一般的7542强。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2.5


  4 天地人和(400一套生熟套)

  和五子登科差不多,但更冷门,是礼品茶,一般不受待见,所以价格会更低,礼盒装的一般容易串味,不建议买多。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3


  5 普知味(130一片)

  这个属于当初设计的高档货,勐海高山料,但普知味系列不火,属于被低估的系列,略带烟,可以试试。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3.5


  6 普知味3年陈(平均200一片,生熟套)

  比前者用料多拼了老料,礼盒装,不适合长期存,购买的话找北方仓,广东仓会吸纸盒味。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3


  7 经典7542(80一片150克)

  常规老货了,花果香,说明有拼老料或是尝试了沃黄。不管怎么说7542都不算冷门,按需购买就好。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2.5


  8 第201批次7542,202批次7542,205批次7542

  用料一般,无特色捡便宜的买就好。除了203,和204批次比较有噱头外,这个批次都不是很贵。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3


  9 龙腾盛世(1000一片)

  这个是生肖龙饼,价格不低了,用料较好,喝过感受下来在生肖里面算是比较好的那种,价格高不适合做口粮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2.5


  10 大益春早(400一片)

  礼品包装茶,容易串味,而且大益茶里面有早春,或女儿茶几个字的基本都是嫩芽茶,喝起来鲜爽,但转出来效果很差,不建议买来存。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2.5


  11 大益7532(150一片)

  大益经典配方,和上面的早春相比肯定用料还不如前者,但是名气响也不是礼盒装的,存到现在比较安全。价格比7542便宜不少值得一喝。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3.5


  12 大益8582(200一片)

  大益经典配方,老茶中的王者配方,但是现在用料太差,显得薄,不推荐买。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2.5


  13 巴达高山有机茶(220一片)

  被极度低估的一个系列,大益只要用了八达料的茶基本都很便宜,即便是有机茶园的,打了白菜标也没用。这茶是礼盒装的,建议大家找北方仓试试。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4


  14 布朗孔雀(15000一片)

  这一年的神仙茶,庄家控盘极稳,不好多做评价,现在价格都飞天了。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1


  15 易武正山(700一片)

  大益的易武系列一般都不贵,特别是改制前叶柄怀定制的一片叶系列。但我个人喝完觉得除了2005年的易武正山外,近些年的易武一般显得有些薄,不是很推荐,建议买别家的。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2


  16 勐海之春(150一片)

  大益茶里面除了早春乔木,只要听到春字就头疼啊,肯定是超级冷门了,各位可以跟7532对比,比7532便宜且仓储好的可以买。


  17 龙印(3000一片)

  这个茶的确好喝,用料也好,就是贵,但又不是太离谱,所以有实力的可以考虑。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2


  18 高山韵像(250一片)

  这个系列都是有人炒作和玩的,从品质上讲并无特别过人之处,定位也很普通,按需购买吧。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3.5


  19 金色韵像(5000一片)

  和龙印一样,好喝也有人玩,价格肯定不低啊。但品质非常不错,不建议当口粮选择,价位低了可以买点存。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1.5


  20 岩韵(4500一片)

  前年这茶突然厂里放了一批出来,坑死一大堆人,我还拍了视频发微博。从喝的角度看,性价比不高,现在也很贵,不建议当口粮。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1


  21 怡品普洱(190一片)

  一听名字就冷门,用料一般,并无过人之处,各位可以当7542买来喝,就是别抱太大期望。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3


  22 银孔雀(400一片)

  这个系列号称拔了毛的孔雀,就是飞不起来,我没喝过不好评价,但介绍是说拼配了巴达,勐海,勐宋三个山头的料,不贵的话可以买片试试。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3.5


  23 银大益(2000一片)

  我当年淘宝买才200,一个劲吐槽自己被坑了,但现在涨到好多倍,谁能想到?茶浓度很高,但价格不低,不适合一般茶友当口粮。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2.5


  24 大团圆(900一片1000克)

  冷门礼盒,定位高端产品,压得很紧,喝起来会比较苦涩。没串味的话可以买来玩。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3


  25 笋壳青砖(100一块)

  冷门砖茶,没喝过,但我看了下觉得还不错,常规笋壳包装,250克,滋味一般,用料偏粗,价格美丽。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3.5


  26 熊猫坨(90一个)

  前段时间炒了一波,本来在芳村想买一件,没买到。有烟味,可以买来玩,现在价格也不算贵。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3.5


  27 大益甲级坨(20一个)

  和熊猫坨差不多,就把他定位成下关甲坨就好,用料不如熊猫。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3.5


  28 春尖青坨(90一个)

  又是春尖又是坨,这茶没啥喝的,冷门中的一般货色,可以买来做招待口水茶。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2.5


  29孔雀方茶(800一块)

  又是孔雀概念茶,但这个品质不错,和92方一样有潜力。但从口粮角度来说还是不建议。

  口粮级别推荐指数:2.5


  我个人的建议买的三款是:

  大益之恋(砖),熊猫坨,巴达有机主要还是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考虑。

  PS:最后,不少朋友会问我渠道的问题,我不是从业者,不好推荐。大家可以问问吧主或是吧里的其他芳村茶商,信息肯定比我更有优势。由于价格是从某平台的信息上摘抄的,真实零售价可能会有出入。

  作者:黄老湿 来源:下关沱茶吧


  信息贵在分享,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浓酽鲜爽——大益08青沱开汤

  大益的价钱不和谐,前一段SJ有活动进了一沱~250克的大沱。08年的茶到现在也算陈化过了,周末开汤看看效果。个人感觉这茶不错,虽说不能算高端大气上档次,也算低调有内涵了~很足的勐海味。茶评见下~

  大益标志,怎么辨真伪?

  沱面看上去条索分明,仔细观察没有湿仓现象

  近距离观察,小破相机有点虚~

  沱底

  撬茶大概7克这样,投入230ML的小熊猫壶~沱压得不是特别实~

  洗茶两道~10秒出汤,杯子中是第一道。第一道茶几乎没有苦涩味,这和下关的沱差别很大。我喝下关06年的甲沱其实也转化的很好的,但是第一道茶还是有烟味和淡淡的苦涩。这个只有仔细品才能微弱的感受到。第一道茶充分体现了“鲜”和“爽”两字。茶入口很顺,伴有淡淡的茶香。舌头感觉到茶浸润的柔和感。汤色虽然老黄色,但味道不重,我还怀疑是不是我投茶少了~好戏还在后面

  公道中是二三道茶混合,这时喝慢慢感觉出这茶的精妙之处。此茶生津发汗效果比较明显,入口感觉非常好,茶在口中始终有厚实的茶香味。连续品几口后感觉到绵长的回甘,然后口中就充斥这浓浓的勐海味。至于什么是勐海味我也说不上来。我喝过的大益生茶有限,无非就是7542,勐海之春这类入门货,但是感觉大益的生茶确实有一种独有的气息,此茶也有,姑且称之为勐海味吧。喝完后呼吸,感觉口中回甘持久,虽不猛烈,但却绵绵无尽期。感觉很棒!

  这应该是第五道茶汤了,依旧很浓厚。此茶的“浓”不是体现在苦涩上,而是体现在茶的气息。这茶我一直从下午泡到晚上,依旧稳定,大概前后喝了12道,后面我都泡的比较狠。茶味依旧,口中效果依然出色。

  七八道茶,闷泡了一会。此时喝充分感受到“浓酽鲜爽”的特点。在口中的感觉一直稳定,一下午口中都是茶的香气。

  叶底没拍,有时间今天补上。感觉此上虽说价格上不太和谐,但是喝喝确实不错,可以集邮作为高级口粮,仅供参考,大家轻拍!

  来源:下关沱茶吧 作者:南来北往的猫哥

  信息贵在分享,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茶“万病之药”难治“愚”

前几天,公众号“啖茶论道”转载一篇题为《茶叶为“万病之药”?查证过吗?不要再自欺欺人和误人子弟了!》的文章。作者陆某,是一位东京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研究科应用生命化学专业博士后。然而就标题而言,却像是自媒体流量套路,并无半分学术气质。

这位陆博士后谦虚地说自己十分喜欢王岳飞教授有关茶学概论的大学网络公开课,但感觉上是“来碰瓷的”。显而易见,可真是瞄准了浙江大学王岳飞教授的知名度,对其著作《茶文化与茶健康(第二版)》“茶叶为万病之药”的论述考究,大做文章,其中不免多有曲解。

01、“茶为万病之药”之释义

庄周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是做学问的宗旨。茶,是一种通俗的饮品,但这不影响它“为万病之药”,为天地万物之大美者。

这几年研究与评判普洱茶,陆续拜读过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教授的诸多茶学著作。他的著述,既有西方科学主义的严谨,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又有中国经验主义的弘涵。

在我看来,王岳飞教授是茶学领域算是少数几位能够秉持学人精神,和独到茶学视野的学者之一。

那位陆博士后工具书读的太多,竟忘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继承与发扬,以机械主义之辞“证死”“茶叶为万病之药”的观点。

早在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在古书上说是一种苦菜。唐之前无茶字,荼向茶的转变,即荼代指茶可能早于魏晋南北朝,但音变始于六朝。

清人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载:“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这一点,陆羽的《茶经》亦有记载。

因为茶与荼的联系,“茶叶为万病之药”的传统,也可能起源于“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古代先民几千年的历史实践和验证,极其可靠。

“茶叶为万病之药”的传统,归根结底是一条“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的经验主义道路,中国文明,包括国饮文化,在五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永葆光辉,主要依靠的就是这一点。

无论中医的经验主义,还是西医的科学主义,都从未切实证明茶的药物性质。

当然,这里我们专指的是西方医学意义的药物性质。

而中医学理论,本质上是不能像西医一样进行量化的,也不能像现代医学的逻辑完全解释透彻,是谓:“混沌”。

茶叶在中医意义上的药物性质是重要的经验科学属性。而非西方医学意义上的药品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茶叶为万病之药”,不是说茶真的是一种具有某些针对性病症疗效的药物,而是强调茶的保健性与养生性。

这恰恰与中国传统的混沌、玄秘、“道”、天人合一、阴阳、中医原理等文化有关,因此,“茶叶为万病之药”的核心,更加侧重强调茶的益生性和健康属性。

茶的益生性,也是茶之所是“天地万物之大美”的根本内涵。自古而然,茶的出现,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雅趣,更加性情诗意,更具延展想象的空间。

但“茶叶为万病之药”之说,绝不是西方医学和科学主义所能具体解释清楚的,就像“道家”不能被英文所翻译一样,具有自己的“言外之意”。

这也是自称东京大学农学博士后的陆某,似乎不能理解王岳飞教授对“茶叶为万病之药”的阐释的根源。

可见,陆博士后没有充足的传统文化修养,看待事物浮于表象,很容易堕入西方医学科学治标不治本的“小道”,即“论标不论本”。这样,又何谈知茶论茶?

02、“茶叶为万病之药”解读差异之源辨

中国文化,传统医学,以及茶文化所说的“茶叶为万病之药”,更是一种文化血缘与文化信仰。

中国人有自己的一套独立的传统宇宙观和认识论,这些经验式的观念,若以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研究方法去分析,无法理解、解释之处不胜枚举。但这并非中国经验自身的问题,而是西方人认知视角与认知力的问题。

对“茶叶为万病之药”说理解的类似争议,其实主要源自审视者的文化教养与学问土壤差异。

在中国社会,现代科学没有搭建自己的框架之前,以往的知识通常属于“经验”。经验对于中国文明与中国社会发展来说,其实是中国先民的实践科学。

但与之不同的是,现代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往往更愿意采用实证科学来解决“疑虑”。

对于茶是药非药的论争亦是如此,西方的实证主义往往忽略了中国文化具有混沌性质的经验主义,咬文嚼字,审视事物的某些特性而非全部,抓住事物的局部而整体,本质上忽视中国文化的多元存在。

中西方关于经验主义科学与实证主义科学的区别在于:中国的传统科学,是将经验科学与现代实验科学并用,王岳飞教授的茶学研究就全面深入地体现了这一点。

在实验科学尚不能解决疑问之前,仍然遵循并相信着经验科学。

而西方则是单一的实证科学,凡是没有数据证明的命题都是伪科学,不仅茶叶如是,小如海参、冬虫夏草、阿胶等研究对象,大如量子理论等研究领域,比比皆是。

该博士后的诡辩思路,即是趋向西方实证科学的。但遗憾的是,其研究与论文既无具体的科学实验数据支撑,又无充分的文献实证,仅仅是做了一些简单的文字对比,以及集中体现个人意志的辩驳,其文章论点、论据皆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中国的茶叶,与水稻、玉米等作物一样,都属于经验科学的范畴,在没有实证科学证实的前提下,就已被广泛推广使用,并逐渐由先民总结为“万病之药”。

今天,人类开始进入用实证科学验证茶、水稻、玉米等是否利于人体的阶段,因此,凡是可以证伪的都可以定论,但凡是不能证伪的则不能轻易否定。

“茶叶为万病之药”在经验科学中早已成熟可靠,但在科学验证领域尚未得出结论,对茶叶分子生物科学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阶段。

因而,从目前的研究视域和研究背景来论,王岳飞教授的研究充分兼顾中西文化视野特征,具有中和之美。无疑,这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03、“茶叶为万病之药”之“药”是药非药?

“茶叶为万病之药”,其实主要强调两个方面的事实,一是“茶药同源”,二是茶本身所具备的益生性、保健性和养生意义。

今天,茶叶已是消费量仅次于水的世界性饮料,并已产出诸多以茶叶为原料的药品与保健品。足见中国茶及其益生性,早已被世界所认可。

前文已经指出,“茶叶为万病之药”之“药”,不是西方医学意义上针对病症,能够药到病除的药物。

所谓“万病之药”,只能以中国语境来阐释,其更多是强调茶叶中的活性成分,对诸多健康、疾病问题的预防效果与改善功用,并非是说茶叶真的是治疗百病的妙药。

不少史料记载显示,“药食同源”是中医的一个基本观点。据目前可查证的文献资料来看,人类最初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而古今中外,以茶饮预防相应疾病的案例层出不穷,并有诸多应用历史记载和效果验证。

东汉末的医圣张机在《伤寒论》说:“茶治脓血甚效”,相传此期的华佗也有“苦茶久食益思意”的论断,道出茶的保健、益生性。

唐人陆羽在《茶经》里也记载了很多茶的功效,其中涉及茶的提神明目、助气爽神、减肥、增强思维的敏锐度等功用。

1215年,日本的荣西禅师写就《吃茶养生记》,重点论述了吃茶于养生的特殊意义。“茶是养生的仙药、延龄的妙术,不可不知。”认为喝茶能促进健康。

宋以后,大批茶学、医学典籍陆续诞生,这些文献更加详细地记载了茶的养生功效,如苏轼的《茶说》、禅师圆悟克勤的《碧岩录》、吴淑的《茶赋》、顾元庆的《茶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茶所具备的这些保健养生功效,除了被中国传统经验主义的文献大量记载以外,还被西方科学主义的实验研究所证实。

据索引,仅国际权威的学术论文检索平台WebofScience,就能检索几千篇关于茶叶保健功效的科研论文,足见人类社会对茶叶药学意义的期望与探索。

这些论文证实了茶叶及其成分在预防癌症、改善肥胖、预防龋齿、减轻代谢综合征、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的显著效果。

1986年,法国巴黎发布了震惊西方世界的云南下关沱茶艾米尔医学报告,指出云南下关沱茶对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具有显著定功效。以西方科学实证检测佐证了古人“茶为万病之药”的经验。

此外,不少国外的研究,如奥克兰大学的WandaC.Reygaert,通过临床实验,证实了绿茶对人体抗炎、抗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口腔疾病等方面,都具有多功能保健活性。

又如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AndrewP.Neilson教授,指出长期饮茶对改善糖尿病、肥胖等多种代谢疾病有显著的改善意义。

日本的茶界知名人士丰茗会董事长松下智对属于黑茶类的六堡茶一直非常关注,就是由于茶叶中所含对人体有益的儿茶素等,其所著的《中国茶-六堡茶的余韵》也提出了较为新颖的研究成果。

由于当时黑茶的价值被发掘,进而引起了食品及生物学、生态学工作者的注意。“由于近年来流行健康食品,而六堡茶据说有降血压和降低高胆固醇的作用而被饮用。”1986年,名古屋女子大学教授将积祝子教授也曾发表论文《六堡茶的制法及饮用偏好》,从食品及生物学角度挖掘六堡茶祛湿消暑,改善肠胃功能的价值。

关于茶叶保健功效的作用机理及自由基病因学的相关内容,并非个人杜撰,而是有着大量实验和科研论文积累的学术观点。

如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自由基与衰老》一书中指出,人类的衰老及相关疾病可能与体内自由基的活动密切相关,这一理论最早于1965年由HarmanD提出。自由基是一种缺乏电子的物质,非常活跃,在人体内会到处争夺电子,并与细胞内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进而损伤遗传物质,导致基因突变,引发癌变,还会造成人体细胞损伤,导致衰老。而茶叶中的茶多酚等物质具有显著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能够保护人体免受氧化损伤,因此诸多研究表明茶叶对心脑血管疾病、炎症、肿瘤以及其他衰老相关的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功效。

20世纪90年代后,浙江大学茶学系杨贤强和药学系朱善瑾等,成功开发“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号”,新型“心脑健胶囊”和“心脑健片”。

2006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茶多酚作为新的处方药,用于局部(外部)治疗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生殖器疣。

前几年,日本太阳化学公司,更是研制了多种富含茶氨酸的保健系列产品,用于促进睡眠、提高精神集中、抑制吸烟欲、改善注意力等方面。

种种论据表明,“茶叶为万病之药”并非虚言,它的益生性与保健养生意义是多种方面的。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茶叶保健功能,必定会被逐步证实和开发利用。

身为茶人,发言为志,理论取证,谈茶论道,都应站在国家民族文化的高度,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科学的经验,全面理解中西方医学语境的异同为基础,切不可做只会考试升学,只会死钻牛角尖、逻辑离乱不知所云的博士后研究,更不可辱没祖宗之学,哗众取宠、自欺欺人。

以上罗列了如此多的事实,不知陆博士后是否能“纳入法眼”?

其实,“茶叶为万病之药”,是一种文化认同,是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必要前提。

倘若陆博士后也是一位真正爱茶懂茶的喝茶人,自不会弄出如此笑话。当然,中国还有一句俗语,人啊,“总被浮云遮望眼”。

看来,“茶叶为万病之药”,当务之急是先治治某些文化研究者身上固有的“愚”性。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参考文献

陈瑗,周玫.自由基与衰老[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孙世利,苗爱清,凌彩金,等.红茶提取物体外清除自由基作用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037(008):259-261.

麦少苇,王晓君,孙娉,etal.茶叶活性成分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B06):42-44.

赵保路.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J].科学通报,2002,47(16):1206-1210.

韩驰.茶的抗氧化作用研究[C]//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国际茶文化研究会,2008.

方崇业.茶叶组分抗菌、抗病毒和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0,023(008):910-912.

李宪超,闫芳.茶多酚抗癌作用研究进展[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8(005):373-374.

Reygaert,W.C.AnUpdateontheHealthBenefitsofGreenTea.Beverages2017,3,6.

Vuong,QuanV.EpidemiologicalEvidenceLinkingTeaConsumptiontoHumanHealth:AReview[J].CriticalReviewsinFoodScience&Nutrition,2014,54(4):523-536.

NevinS,BasarGB,MehmetA.Teaconsumptionanddiseasecorrelations[J].TrendsinFoodScience&Technology,2018,78:95-106.

HaufeTC,HoKKHY,FerruzziMG,etal.PotentialHealthEffectsofTea[J].NutritionToday,2018,53(5):213-228.

原标题:《“万病之药”难治“愚”》,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