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袋装雅安绿茶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建国后青海边茶贸易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前,青海农牧业生产落后,宗教和封建头人统治盘根错节,历史上民族隔阂较深,尤其是马步芳统治集团对牧区人民血腥镇压、贸易掠夺,造成了少数民族对官方的不信任,畜牧产品卖不出去,所需要的茶叶、粮食、布匹和日用品买不进来,缺吃少穿。

青海解放后,人民政府将边茶贸易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予以重视,千方百计确保青海地区的边茶供应,稳定了大局,实现人民安居乐业。随着时代的发展,青海边茶贸易也在不断变化。

解放初期边茶贸易是首要的政治问题

茶叶是青海省各少数民族人民的一项主要生活必需品。建国初,工农牧产品比价不合理,广大农牧民购买力极低,紧压茶消费长期处于低水平。

1949年9月,青海省贸易公司建立后,即从兰州、西安调进大批茶叶,满足各族人民的需要。为了稳价销售茯茶,打击市场上的投机倒把活动,10-11月,省贸易公司以低于市场10%的价格抛售茯茶1000多封。

1950年10月,不法商人套购茶叶,抬价销售,造成物价波动。省贸易公司当即调低茯茶售价16.4%,并大量抛售,迫使市场物价回跌。全年,省各级贸易公司供应茶叶25.4万多斤。全省国营和私营商业共销售紧压茶42万公斤。

当时,全省组织了8个贸易工作队到边远部落进行贸易,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贸易工作队一边向牧民供应粮食、茶叶和日用工业品,一边收购农牧土特产品。工作中始终坚持买卖公平、价格合理、服务热情的原则,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群众从贸易中得到实惠,过去反动统治阶级造成的民族隔阂和群众对人民政府的疑虑逐步消除。果洛这藏族的显巴隆布听前来贸易的湟中回族商人说,西宁解放了,人民政府和解放军非常好,羊毛涨价了,可以自由买卖,他就与本部落43人赶着牦牛,驮运大批羊毛,跋涉千里,到湟源贸易公司换了棉布、茯茶、粮食等生活用品。

显巴隆布的秘书当即用藏文写下诗句:“毛主席像太阳,暖烘烘地照在人身上,牛羊也肥壮。马步芳象冰雪,太阳出来融化光,终究没有好下场。喝牛血,吃野果,三十多年没破伙(没吃到粮食之意),今天一袋袋装青稞。人民政府样样好,解放我们获新生。”

▲贸易队的雪地靴

西北军政委员会贸易部在1950年工作总结中指出:少数民族地区“一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贸易关系改变了政治关系”。

1951年贸易工作队发展到17个,先后到50多个地方开展贸易活动。

1953年,全省流动贸易组发展到76个,继续在边远山区和牧区开展流动贸易。这年,省贸易公司还组织西宁裕丰昶等7家私营商号运输大批茶叶等商品到玉树结古,开展深购远销。

1954年7月,海西贸易中心支公司在阿尔顿曲克的库尔班崖吉草原上建立了贸易商店,受到哈萨克族人民的热烈欢迎。

1954年冬到1955年春,果洛地区连降大雪,地面交通受阻,兰州军区空军调用飞机空投粮食4.8万公斤、茶叶3000公斤。

从1953年到1955年,国营和合作社商业供应给各族人民的茶叶达1004万斤,供应数量逐年增长,与1952年比较,一九五三年为2.67倍,1954年为3.45倍,1955年为5.19倍。

茶叶贸易的发展,使各族人民从自己的切身利益中体会到党的关怀和新社会的温暖。在青海省的藏、蒙群众中曾经流传过这样一首歌:毛主席太阳红又红,牛马羊子都兴旺。买上茶壶买茯茶,帆布来了添帐房,幸福生活哪里来,感谢中国共产党。

计划经济年代边茶为指令性计划商品

▲1958年机制茯茶

1955年后,边茶实行计划供应。西宁市机关、团体和饮食服务业用茶,视实际需要按季分月编制计划,经批准后供应,对消费者也限量供应。

1955年开始,全国紧压茶不足,商业部门在货源分配上,尽量照顾牧业区少数民族的需要。1957年供应开始紧张,全省销量仍达430万公斤。1959年,国家扩大计划管理和统一调度,将茶叶列为二类商品,由国务院主管部门管理。

▲青海省部分地区茶票

由于边销茶货源紧张,从1961年10月开始,实行茶叶凭票供应,标准为西宁市每人每月供应0.15市斤,海南、海北、黄南州(含循化)0.4市斤,大通、互助、湟中、湟源、民和、乐都、循化县0.2市斤,柴达木地区0.3市斤,果洛州0.6市斤,玉树州0.7市斤。

1963年,采取死定量活供应办法,允许群众按定量一次性购买一个季度或半年的茶叶。

1963年,商业部将在少数民族地区供应的商品定为特殊商品、照顾商品和一般商品三类,当时茶叶被列为照顾商品。

1966年,采取各地销售指标包干使用的办法,在不超过年销售指标的前提下,供应上可以不受定量限制,办法由各地自定。

1973年,将茶叶改为专项照顾商品。茯茶主要供应牧业区。

1976年,全省各地一律实行敞开供应,并要求有一定的库存储备,以防止脱销。

▲军用马料票

1979年上半年,省副食品公司库存突破1000万市斤。

1982年青海省人民政府51号文件规定,茶叶分配要照顾民族地区特别是牧业地区的需要,凡是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需要有矛盾的,要优先供应民族地区特别是牧业区。

1983年,全省销售量750万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

1984年,根据边销茶销量不断增加,财政补贴不能增加的情况,省内实行分地区定基数供应办法,即以前三年各地平均销售量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的272万元补贴额,核定各地区定量供应基数,对消费者采取按人定量平价供应和保本敞开供应两种办法。

1985年,商业厅将边销茶列为指令性计划商品,并理顺了茶叶价格,购销价格不再倒挂,于是停止实行定基础的供应办法,又敞开供应,当年全省销售673万公斤。

茯茶除供给各族人民饮用以外,还用于牲畜补饲。

仅1966到1967年,国营商业供应牧业区牲畜补饲和农业区役畜补饲茶达51万市斤。

牲畜补饲茯茶绝大部分供应给了青海省军区的骑兵部队,由当地的民贸公司负责向驻地的军用骡马按月供应。

骑兵部队对巩固新生政权意义重大,剿匪、平叛离不开骑兵,军马作用凸显。马虽然被人类驯服使役已经数千年,但在进化上仍存在许多缺陷,尤其是肠道系统,常被草料阻塞,导致马匹便秘,兽医称之为“结症”。

一匹军马每天的营养套餐为十多斤草料,7斤精料(玉米等),定时50克茯茶。至今青海境内仍驻有少量骑兵部队,需采购优质边销茯砖茶,每天饲喂军马。

边茶供应是政府长期的惠民工程

国家对定点茶厂实行流动资金贷款优惠利率、技改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等政策,规定边销茶的指导价格,在青海建立了一定的边销茶战略储备。

一是边茶供应总量在逐步增大,人均消耗逐年提升。

二是保持了边茶价格相对稳定,人民群众实际购买力大幅提升。长期以来,政府严格控制边茶价格,保持了价格的相对稳定。

1955年9月20日,人民茯茶零售牌价每封由原来的4.59元调为4.90元。1956年,人民茯茶每封零售价5.47元。1962年4月7日,全省调高了高中级茶叶价格,但供应少数民族地区的边销茶一律未动。

▲50年代末民族团结牌茯茶

1962年上半年,经营湖南益阳茯茶由于购销价格倒挂每百市斤亏损7.38元。7月1日起,又因出厂价提高20%,每百市斤亏损达到23.50元,全年全省共亏损64.7万元(扣除红、绿、花茶利润5.38万元后的亏损额),边销茶实际亏损70.08万元。

1972年,益阳茶厂用全黑毛茶试制了一些高质量的“特制茯茶”,试销后群众反映良好。按保本经营原则计算,每市斤批发价1.046元,零售价1.20元。较原机制茯茶0.8559元提高19.6%。

1975年8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天津会议上将江西、浙江、江苏、安徽4地所产茯茶价格进行了调整,批发价由原来每市斤0.7925元降为0.6956元,零售价由0.9125元降为0.80元。

1984年1月1日,茯茶实行基数内为平价,基数外保本价的两种销售价格。1985年理顺了价格,亏损问题也随之解决。之后,省物价局、商业厅、供销合作社《关于对边销茶销售价格实行向下浮动的通知》中确定,以现行牌价为最高限价,只准下浮,不准上浮。

▲50年代末,2.5公斤白沙溪花岭茶

80年代,2公斤茯茶的零售价格大体在5元左右。现在1.5公斤茯茶的零售价格在23元左右,以年人均消费6斤边销茶计算,不过50元,与1斤牛肉价值相当,几可忽略不计。

三是严厉打击劣商和劣茶。解放初期,不法资本家大肆造谣、欺骗、恐吓,对蒙民、藏民进行敲诈,破坏民族贸易政策,他们把一千元人民币,当一万元给蒙、藏民,向牧民推销他们的劣质茶。他们造谣说:“贸易公司的胜利茯茶喝不得,喝了头昏。”等等。改革开放后,一些非国家定点厂生产的质劣价低砖茶,严重冲击边销茶市场。对于劣商和劣茶,国家一直予以严厉打击,较好地稳定了边茶市场秩序。

新时代边茶升级发展的趋势

建国后,商业系统在抓好传统边销茶供应的同时,从全国调拨了各种高中级茶叶,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从1957年中国茶叶公司青海省公司茶叶罐上看,全国各名优茶叶基本齐全。

▲70年代,青海省西宁解放商场茶叶专柜

80年代起,安徽、福建等地茶商陆续进入青海西宁,开设茶叶专卖店,批发零售南方各类茶叶、茶具。青海560万人口,一半在省会西宁,年轻一代多数不知茯砖茶为何物。

目前,西宁有五个茶叶批发市场,全市茶叶从业人员保守估计有300多人,进入了“六茶(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共享”“六茶共舞(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的新时代。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提升,传统意义上的边销茶逐渐退出了市区、郊区和农业区市场,牧业区也不再是传统湖南茯砖茶和雅安藏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六大茶类已进入青海的雪山草原、帐蓬寺院,真正进入了千家万户。

近些年主要边销茶厂积极调研边区消费市场,抓品质创品牌,多次来西宁参加青洽会,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喝好茶的观念深入人心。

▲50年代青海茶叶罐

2018年,青海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农村突破1万元,每年拿出收入的一定比例喝点好茶是完全可行的,在城镇存新茶喝老茶已蔚然成风。近十年来,喝茶的人多了,喝茶的量升了,茶文化氛围愈来愈浓了。

传统边销茶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应该赋予边销茶以新的时代内涵,要融入现代茶饮发展大趋势,在好喝养生、方便携带、快速泡饮上下功夫。

▲现今青海西宁路茶城一角

近年来,湖南益阳一些边销茶厂在开发中高档黑茶产品上作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白沙溪茶厂、益阳茶厂及一些私营茶厂的高新产品受到广泛好评。人们期待更多更好的边茶产品投放市场,普惠青海人民。

作者:朱晓峰(青海老茶文化交流品鉴中心)

来源于: 安化黑茶传媒平台,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