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从香港寄茶叶

找到约84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南天贸易公司:一手研配紫天饼,独霸香港普洱茶市场三十年

自清末民初以来,地理位置优越的香港就是普洱茶外销南洋和转口欧洲的商业集散地,每年进口各种茶类两到三万吨,本地消耗可达1万吨,素有“茶港”之称。

抗日战争期间,普洱茶一度出现产量骤减和无法外销的情况,广州滞留了大量普洱茶,随即低价销往普洱茶,成为香港普洱茶的第一批原始存量。

而后来成立的南天贸易公司,更是在极短时间成为香港普洱茶市场龙头,并独霸普洱茶市场三十年。

南天贸易公司的创立

20世纪40年代,云南富商伍集成前往香港发展,并带去了一些同乡,其中就有一个叫做周琮的年轻人,由于头脑灵活,周琮很快就获得了工作。

当时国家正是困难的时候,周琮又是家里的长子,每月发工资时都要从中省下10元钱寄回家,供老母和相差近20岁的弟弟生活,非常孝顺。

20世纪60年代,攒下一些资源的周琮准备开家公司,他老家在中缅边境的腾冲,有丰富的玉石资源,靠着在港缅之间左右逢源,周琮的玉石生意很快就做了起来。

20世纪70年代,周琮已在玉石上小有成就,同时他只做代理,不做赌石,在周围人中的信誉也非常好,一天,香港福华茶庄的卢铸勋请周琮一起去泰国考察普洱茶生意。

当时的“普洱茶”只是一种发酵技术,并不限制原料,这位卢铸勋就非常精通香港普洱茶的发酵,不过香港不产茶,过去茶商都是在公海交易,这次去泰国就是想买更便宜的毛料。

而之所以邀请周琮,是因为他的父亲周禾书是当时缅甸的华侨领袖,在老、缅、泰一带颇有威望,而且熟识原国民党元老李根源,思想家李公仆等,周琮能自由进出金三角地区。

由于治安混乱,泰国人经常言而无信,周琮只在那里待了大半年就回港了,但还是学习到了不少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和口感特征,为之后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当时的云南有不少在外的富商华侨有回乡投资的想法,但都不清楚具体政策,害怕被扣押,云南就开始逐个动员,消除顾虑。

于是当地政府就找到了周禾书,希望其能动员儿子返乡经商,次年周琮回到家乡,在父亲的建议下,他决定放弃风险较大的玉石生意,而选择香港刚需,云南盛产的普洱茶。

  

香港独特的普洱茶喜好

在省外贸局的安排下,省茶司总经理宋文庚亲自带周琮去到勐海茶厂,与厂长邹炳良一起研究普洱茶发酵技术的改良,并提供了大量香港人喝茶喜好的信息。

这就要说到当时香港“消耗至上,价格第一”的市场特点,港人主要在酒楼喝按人收费的茶,而酒楼为了控制成本,用的基本都是价格低廉,用料粗老的普洱散茶。

特别是更便宜的级外茶,不仅滋味浓厚,而且粗枝大叶,装在壶里满满当当,客人也会觉得酒店很大方,而这种散茶能占到总消耗量的9成以上。

不过,当时香港人不喜欢喝茶性寒凉的新茶,只喜欢发酵转化过的红汤茶,在过去这就需要茶庄租地存茶,成本很高,而普洱熟茶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不过由于初期技术不成熟,刚做好的熟茶渥堆味很重,依然需要存放散味,而且品质也时好时坏,因此香港市场都很希望云南方能改进渥堆发酵技术。

而如今被奉为“熟茶霸主”的勐海茶厂,当时的熟茶品质并不如人意,最早出口的那批茶发得半生不熟,只好打着“云南青”出口,最后也无人问津。

了解到勐海茶厂的困难后,周琮就提出在这里住些时日,帮助云南方尽快做出港人满意的发酵茶,在那个大家只能靠广交会联系的年代,这还是云南方首次与港商面对面交流。

周琮不仅谈对熟茶的理解,还让人寄来许多茶样,并从香港市场收集建议,指出茶叶问题,讨论改进方案,而邹炳良也虚心接受,持续提升熟茶品质。

后来回港后,周琮每年还会来云南勐海茶厂提供新信息,交流新想法,当时经常陪同的省茶司特种茶部经理昌金强都感叹道:“香港真正关心云南普洱茶的质量和发展的只有南天贸易公司。”

在南天贸易公司的帮助下,勐海茶厂熟茶技术精益求精,有批唛号为79102的熟茶,货到香港后马上被消耗,在当时尚属首次;产量也提了上来,从年产百吨发展到上千吨。

而在做普洱茶前,周琮本就是玉石巨商,开展普洱茶业务后,则利用资金优势在云南大量进货,在香港则使用赊销做法,迅速成为了普洱茶市场的庞然大物。  

云南普洱熟茶的品质提高后,香港市场的需求大大增加,南天贸易公司的生意更是越做越大,成为了香港茶市最大头盘商,几乎垄断了普洱散茶的在港贸易。

1980年,公司业务日益忙碌,分身乏术的周琮需要一个助理,其弟周勇就放弃了云南白药厂的财务科长的职务,到香港帮助大哥处理日常事务。

到了香港,周勇先跟着南天贸易公司首席技师张忠学茶,很快就熟悉了普洱茶的品鉴、工艺、行情等业务,成了周琮的左臂右膀,两人也经常去云南勐海茶厂交流学习。

紫天饼的制茶背景

1984年,有存新卖旧习惯的香港茶庄,出现老茶库存不足的情况,一些茶商又觉得7542进价偏高,用料也相对细嫩,担心后期转化不理想,便希望南天贸易公司能和云南方沟通,做一款新饼茶出来。

而周琮也觉得公司虽然散茶业务发展良好,但缺乏饼茶业务,而当时香港买卖的饼茶普遍为7542和7572,没有差异性,便想着做出一款新时代的“号级茶”。

在前往云南之前,周琮先让人买些市面上的印级茶和号级茶以供研究,当时连杨聘号都卖到五千港币一片,宋聘号根本找不到,只有一个茶庄老板藏有一片,还不肯借,只好隔着玻璃看。

通过市场调研,南天贸易公司发现号级茶的用料都比较粗枝大叶,也不刻意追求春茶料,部分印级茶也有这个现象,并把这个发现反馈给了勐海茶厂。

一开始,勐海茶厂提供了很多样茶,但周琮喝后都不太满意,他强调要有“云南味”、可以有苦涩,但要能很快化开,而且喝了会舒服发汗。

陆离猜测,这里所说的云南味,可能是指古树茶特有的山野气韵,有苦能化,喝了发汗则是茶气强,体感舒适的表现,与如今的古树茶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后来,邹老用一些古茶山的毛料拼了份样品,周琮喝后感觉滋味偏淡,不够霸道,于是邹老又拼了些滋味饱满的毛料进去,才让周琮满意,敲定了这款茶的初版配方。

这第一版样品,先是发回香港听取市场意见,再根据反馈不断完善,1985年,经过反复调整和综合多方意见后,这款凝聚着多人心血的新茶才得以诞生。

根据惯例,勐海茶厂将这款茶的唛号定为8582,“85”代表是1985年研发的配方,“8”说明原料综合等级为粗老的8级料,“2”则是勐海茶厂出品。

与8582一同诞生的,还有它的兄弟——熟饼8592,由于需要渥堆发酵,南天公司也反馈市场希望降低成本,这款在用料上更加粗老,达到了罕见的9级。

刚进入市场的那几年,8582每年的出厂量都在30吨到40吨左右,之后才逐渐受到市场欢迎,最多时一年就能出口300吨,和7542不分伯仲。

后来,市场又反馈市面上的七子饼茶大多包装雷同,茶商能靠大票分辨,消费者就只能靠打开绵纸辨别,经常混淆7542和8582,存在诸多不便。

为此,周琮和省茶司多次沟通,最终商定在饼茶棉纸上加盖一个紫色的“天”字,以示区别。

自1988年起,所有从云南发往南天贸易公司的茶叶,包装上都盖上“紫天”印章,云南茶叶出口近三十年来,仅此一例,这就是紫天饼的由来。

20世纪90年代初,经久耐泡,口感良好的云南普洱茶,基本把此前盛行的泰国产,广东产的“普洱茶”都挤出了香港市场,大家只认“云南味”。

也许是盛极必衰,1994年,周勇为了赚钱养家离开南天贸易公司,并立下“只要大哥在,就绝不涉足茶行业”的承诺,周琮失去了得力助手,公司也没了合适继承人。

之后,周琮因身体原因无法再前往云南交流,他的老朋友,邹炳良卸任厂长一职,昌金强也调任沱茶部,双方再次面临沟通不畅的问题。

此外,在南天贸易公司垄断普洱茶的这十几年,香港茶市其实一直存在与之相左的自由贸易思想,尤其是在1996年国家取消茶叶出口配额,香港头盘商制度不复存在后,这种声音迅速占据了主流,南天公司的经营几乎是江河日下。

1998年,南天贸易公司宣布解散。与此同时,昔日远离市场的云南普洱茶行业,也正在发生着一场印象深远的大变革。

部门承包,来料加工,引动新的繁荣。

外商定制,八中茶标,市场混沌未明。

白菜孔雀,名山古树,即将粉墨登场。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香佐料炒菜,茶叶蛋变“特产”,茶衍生品申请专利…… 泰顺小茶叶深加工有大“钱”景

泰顺是“茶叶之乡”,美名早已远扬。随着科技的发展,茶不仅仅是饮品,还可以运用新工艺,生产出丰富的茶衍生品。

用“茶叶”炒菜的茶香佐料、仅用泰顺红茶煮制的茶叶蛋、用茶叶饲料喂养的茶香猪……泰顺雅阳镇的一家茶企深耕茶叶深加工休闲零食领域,借助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技术和电商销售的加持,茶衍生品迅速“出圈”。今年他们还将不断延伸产业链,保证供应链,做精做强“食茶源”茶叶深加工品牌,提升价值链,带动众多茶农和群众创造共富大能量。

茶叶蛋变“特产”,19名研发员研发茶衍生品

浙江鸿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仓储间,工人们每天都忙着打包茶叶蛋,快递装车发往全国各地。令企业负责人林双春欣喜的是曾经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小小茶叶蛋,通过自家公司在互联网上的推广销售,如今已变成泰顺雅阳的“特产”。

茶叶是雅阳镇的主产业,2007年林双春父亲就开办了家庭式茶叶厂。摸着石头过河,2010年,林双春初涉茶叶加工领域,办厂自主创业,不料2016年莫兰蒂台风的侵袭,一切化为乌有。2020年,一直看好茶叶深加工前景的林双春在弟弟林须剑的支持下,在河南开办加工厂,在泰顺注册成立浙江鸿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致力于中国茶叶深加工产品研发与生产,先后研发了有技术含量的茶香佐料、茶叶蛋、茶米酥等系列茶衍生品。

“我们的产品目前有30余种,茶凤爪、茶鸭舌、茶叶花生也已基本研发成功即将投产,端午节快到了,我们还会推出茶香棕子。”在公司的展示厅内,摆放着琳琅满目的茶衍生品,企业品牌架构师龚洪涛介绍:“和常见的卤蛋不同,这是一款仅用泰顺红茶煮制的茶叶蛋,因茶氨酸和茶多酚具有防腐除味,抗氧化的作用,所以没有添加剂和防腐剂。茶香佐料在鸡精的基础上加入萃取的茶原料,炒菜时助鲜、祛腥作用更明显。”

在电商平台销售的商品必须符合各种标准,茶衍生品并不是想象中简单加上“茶叶料”就可以,需要不断地实验研发、检测成分、论证,形成标准化产品。龚洪涛告诉记者:“我们的茶衍生品有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茶所的19名研究员共同帮忙研发,光茶叶蛋每年花费在检测上的费用就高达几十万元。目前企业的主打产品茶叶蛋、茶香佐料正在做检测报告,申请生产工艺专利。”

月销60余万元,“爆款”背后的一“网”打尽

茶叶深加工是实现茶产业跨跃式发展的重要途经。茶叶加工厂在雅阳镇也有不少,为什么淘宝网红茶叶蛋出自泰顺,出自自家企业?龚洪涛认为除了深入研发,将泰顺的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茶叶深加工产品的销售对路。

林双春告诉记者,仅他们家的淘宝店铺平均一天能卖1万个茶叶蛋,销售覆盖全国31个省市,每月销售额60余万元,位居淘宝蛋类销售排名前三。不仅散客购买,还有深圳、香港等地的客商批发采购。在林双春看来,茶叶蛋成“网红爆款”的流量密码,在于自家企业电商的厚积薄发。“早在2016年,我们就从杭州招了有经验的电商工作者,试水互联网的应用和推广,2021年7月,我们正式成立电商部,主打休闲零食,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的茶叶蛋一炮而红,同时,爆款茶叶蛋也带动了茶米酥和茶香佐料以及茶叶销售。”自家淘宝店铺流量大了,林双春还想方设法帮助困难的农户销售产品。“前不久一个村民找到我,说线下销售困难,希望我们能帮忙,我们就将他家的番薯产品挂在店铺里销售。没想到月销也有三四百单,后续我们还会做好选品,帮乡里乡亲线上销售。”

淘宝平台的销售成绩喜人,为了一“网”打尽,去年11月,林双春成立了新媒体运营中心,目前企业针对拼多多、京东、抖音、亚马逊等不同平台正筹备各自的电商团队。“今年我们一方面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合作,推出国潮风‘食茶源’茶香佐料和茶叶蛋包装,一方面在马头山127亩刁地雾龙茶园,打造‘时光码头’茶园网红打卡地,主攻抖音短视频和直播带货。”龚洪涛说。 茶叶多季可摘,合作升级建茶产业园

小小茶叶加工厂,如何带动家乡茶农、村民一起发家致富?除了提供茶园人工除草、打理,生产车间打包等岗位,因为茶衍生品的生产不分季节,需要大量的茶叶原料,林双春的公司和周边的原本过了采茶季的茶园签订茶叶收购合同,辐射约2千亩茶园面积。

茶叶采摘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来说采完春茶,夏秋茶不会采,采了也不好卖,而现在4月末,林双春自家近87亩的无农药原生态茶园,每天还有30余名采茶工在忙着采摘。“很多村民都好奇,这个时间点,我们怎么还在采茶,去年开始我们就利用夏秋茶生产,现在每天收1千到1千5百斤茶青,最少还要采摘1个多月。”林双春算了一笔账,一斤3元的收购价,一天采50来斤,农闲在家的采茶女,每天平均收入有150元。

现在公司逐渐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但想要做大做强“食茶源”茶叶深加工品牌,还有一个难题摆在林双春面前,“我们的生产用地不够大,不单是生产,仓储都有困难。”由于生产线在河南,茶叶原产地在泰顺,每一批的产品生产,都要从泰顺把茶叶寄往河南,产品出来之后又要运回泰顺进行包装销售,来回多次增加成本不说,也带来了一定风险。

不过林双春说,目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向上级部门申请了规划用地,规划投资3亿元,建设一个集茶叶深加工研发、生产、销售、文化展示、旅游一体的产业园。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还专门来雅阳讨论,升级合作,在今后建成的茶产业园建立研发中心。

(来源:看温州XW客户端)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茶马古道”话斜滩

斜滩古镇地处福建闽东寿宁县城南部,背靠有名的车岭马兰岗,有陆路通往县内各地和闽浙边界;水路直通福安、赛岐、三都澳等地。

1957年福(安)寿(宁)公路修通之前的数百年间,县内以及邻近闽北的松溪、政和,还有浙南的泰顺、景宁、庆元等地的农特产品茶叶、桐油和粮食等大宗物产,都是靠山里担夫肩挑到斜滩装船出运;沿海的海产品及盐、食糖、布匹等南北杂货也由船运到斜滩,而后肩挑分散到县内和周边地区,供应民众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因此,斜滩一度在历史上成为物资集散的码头地。因为常年採制茶生产时间可达8-9个月,实际上,斜滩码头成为茶叶出口的专用埠头。

在旧社会,水陆交通道途上,不但山岭重迭、荆棘丛生、滩陡流急、礁石遍布,而且匪患不止,众多的挑夫和船工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知经历了多少的忧患,洒下了多少的血汗。据当年《何氏家乘》记载:清同治十三年(1874)七月,斜滩渡船翻沉,50多人溺水,死者40余人。

(图注:寿宁高山茶园)

从福安到寿宁走陆路为120华里,必须经过斜滩,所以斜滩又是寿宁的一个门户。自斜滩而上,通县内和县界地区的陆路主要有五条:一是通平溪、南溪到达政和边界,100华里;一是经车岭、岱阳、托溪到达庆元边界,90华里;一是沿车岭到城关、坑底通景宁边界,130华里;一是沿竹管垅、山枣坑、南阳、犀溪到达浙江泰顺县城,90华里;一是从斜滩到凤阳达周宁边界,60华里,可谓“五县通衢”。但斜滩通往县内外的五条陆路都是上岭上坡的,举步维艰,加上匪盗横行,行人胆颤心寒。据斜滩卢氏、何氏家乘史上记载,明万历二十年(1594)县令戴镗为防倭寇、盗匪入侵寿宁,就在斜滩境内设有四关(车岭关、绝险关、铁关,平氛关),踞关防守,可见斜滩这些交通路线,在民防、军事上也极为重要。进入民国后期,兵荒马乱、土匪猖獗,斜滩陆道上的车岭头、洋头亭、马岭亭、四脚亭就经常有土匪出没。所以那时候,斜滩和城关出现包送运茶防匪的递铺哨,茶行茶商用钱雇这些持枪的保镖,上下都护送到洋头亭交接。民国三十年(1941)夏天,就有温州茶商缪策臣携带银圆到斜滩收购毛茶,路经车岭洋头亭被土匪劫走300块银圆。

(图注:清末斜滩周丰记茶行)

来往斜滩肩挑运货的担夫行路之难,岂独车岭一处,北山岭、钱塘坡、山枣坑、还有那连绵不断的山岭石路以及闯虎口、过险滩人力撑扛的木船船工,为谋生计,几百年来,一年复一年,一代接一代,多少人常年累月出没于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不知浇洒下了多少担夫和船工的辛酸血汗泪。

(图注:斜滩旧民居)

由于寿宁山高岭峻,与斜滩上下海拔落差600多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所以县内许多河道都顺流汇聚于斜滩。主要有发源于浙江庆元岭头经寿宁县托溪、九岭和发源于庆元西溪经寿宁杨溪头、下屏峰这两条溪流汇合后,穿过大溪头、山田,绕斜滩村而下,再同发源于政和新康,经寿宁平溪、印谭、下老的溪流,在斜滩的交溪汇合,直通武曲、社口,再流经福安境内而后入海,成为天然水路通道。自斜滩至福安,溪流总长110华里,在武曲余坑以上称为龙滩溪(亦称渔溪),社口以下至福安龟岭称长溪,河道虽较平坦,但险滩礁石可不少,最有名的是虎口和滇头岩礁。

(图注:斜滩古镇)

龙滩溪流经斜滩古镇地段,溪面宽阔,水流平缓,溪岸两边形成自然的阜头,即古时交通驿道上的渡口,而成为便于停泊船只、起缷货物、水陆来往便捷的水运码头,几百年来,是古镇斜滩历史兴衰的见证。令人记忆犹新的是楼下复兴码头,一直沿用至上个世纪70年代,历经“风雨飘摇渡苍生”,最终完成了使命。

斜滩木船统称“斜滩槽”,船身宽2米、长4米,两头翘,用松木板拼接,合缝处以炒竹丁衔接和填塞油灰加固,每船可装竹蓬二张,以升降开合,作避雨歇息和住宿之遮盖,船头竖桅杆张帆。船夫2人,前者撑篙,后者操桨。每条船顺流可载干茶1吨左右,而逆水只装载10-12担货物。民国二十六年(1937),寿宁及周边县年景好,茶叶丰收,产量大增,斜滩运茶货船达130多艘,以后增加到200多艘,其中专为大商家复兴号茶庄运茶外销的平时有40艘,最多时达93艘。大多船工驾驶技术娴熟,能履险如夷,多雨季节,顺流运货,一天即可到达福安赛岐;逆水回船从赛岐到斜滩,船运要2天,枯水则要3天。

(图注:通往车岭古道的龙凤亭)

斜滩这条得天独厚的水路,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使得它比县内各地较早开放,与外界联系也颇为频繁。1937年“七七”事变后,斜滩的社会贤达对抗战时事备加关注,就是利用船运的便利,每天都会看到从福安寄来的《战生日刊》。这是一张油印小报,内容是前线战讯、战役地图等,台儿庄大会战、义勇军炸沉日舰“出云号”的胜利消息由这张小报传到斜滩时,闻者欢欣鼓舞,有人还当街买酒,开怀痛饮,以示祝贺。清末到民国,内外物资交流渐趋繁盛,不但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航运便利外出求学仕途的人也越来越多,为当地造就不少达官名人,近代史上古镇成为闻名海内外的“研究生之乡”。上个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期,斜滩复兴号、周元丰、郭丰记、卢广源等茶行的30多万担精制茶叶就是利用这条水路通道,由斜滩装船启运,远销福州、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区。民国时期,斜滩盛产的“坦洋工夫红茶”远销英国、德国、俄国以及东南亚诸多国家,就是从这条茶码古道运出销往各地的。那时,从海外运回的装茶空箱或洋油箱以及其它货物包装箱,只要打上“中国·斜滩”的圆形蓝钢印字样即可到达原地,可见斜滩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之高是空前绝后的,故此,古镇斜滩被誉为“闽东小上海”的称呼由此而来。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斜滩籍旅外知名人士、时任福建学院院长的郭公木先生、上海市副市长的何宜武先生与担任三沙海关关长的卢少洲先生和当时的海军总长萨镇冰交情甚笃,他们馈赠给萨公10箱斜滩产的“坦洋功夫”茶,萨公品赏后赞不绝口,视为佳茗珍品。在他出国巡访东南亚诸国及港澳期间,他把斜滩的“坦洋功夫”茶精装成珍贵礼品随带出访,分别赠送给各国军政要员或友人,使斜滩茗茶声名大噪,备受青睐。此后,古镇斜滩商贾云集、购者如林、销路广阔。记得当地文昌阁有幅对联:“门迎云路三千客,地踞龙江第一乡。”即为当年文人为这里的写照。

那时候,每到茶叶上市季节,斜滩码头一年之中呈现一派繁忙景象。来自三村五境的茶农肩挑背扛新茶到斜滩收购;闽浙五县的茶商、挑茶工从四面八方云集斜滩溪岸两边埠头;周边山路上挑茶袋的、抬茶箱的络绎不绝,不分昼夜,风雨无阻;溪面上数百条“斜滩槽”往返穿梭,装茶上船的、卸货搬运的,熙熙攘攘,人流如过江之鲫。斜滩方圆数百米内,挑工柱杖敲地声、船夫起运呼喊声、商家村妇叫卖声、客栈老板招呼住宿声,此起彼落,各种嘈杂声连成一片商贸繁荣的交响曲;加上夜里的松明、竹篾火把、风不动、煤油灯,把整个斜滩码头、街道、溪岸照的彻夜通明;船只马灯闪烁,在溪面上象似密密麻麻的萤火闪闪浮动,夜景十分壮观。据史料记载,鼎盛时期,斜滩开办经销茶叶的茶行24家,就有3000多人日夜加工精制茶叶和从事购销活动,生意兴隆,四通八达。这正印证了当年寿宁县令宋际春写过一首《咏斜滩》的五言诗来描述斜滩古镇繁华景象。诗云:“岭势从天下,滩流委地斜。风烟团一市,茶香绕千家。夜剧村逢偶,春寒县闭衙。鲤灯今夕见,百里最繁华。”

【摘自2018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韦希成(福建福州)】

找到约8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