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从大清到中茶,普洱茶人的案头标配

杨凯,是云南少有的,较早研究普洱茶历史文化的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全凭个人爱好,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走遍省内外的图书馆、档案馆,从故纸堆里一点点地刨出那些与普洱、与云南茶有关的历史文献、影像资料; 他自费奔走各地,从云南到海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与普洱茶有关的老茶庄、老商号、老茶人以及他们的后人,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在浮躁的碎片化阅读时代,杨凯的钻研精神,令人敬佩。 一个从事出版行业的理工男,其钻研的深度和细致堪比文史专家。 而且,杨凯为人谨慎、正直,几乎从不为任何企业背书,也不会妄议任何一家企业,是茶行业中的一股清流。 因为他的努力,让断代百年的普洱茶,那些消弭在历史烟云中的历史真相、奇闻趣事、风云人物……都一一拨云见日,呈现在世人面前,甚至为后世留下了研究普洱茶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杨凯公开出版的主要专著有:《实战普洱茶》 / 《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 / 《号级普洱茶事典》 / 《茶庄茶人茶事:普洱茶故事集》

《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第一版)早在2008年就已经出版了,那时候普洱茶刚刚经历了复兴之后的第一次重创,市场低迷。杨凯用详实的文献资料和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梳理了从普洱茶从“名重天下”的大清朝,到云茶现代化产业滥觞的“中茶”时代的很多重要历史节点上的故事和历史真相。 
在那个时期,杨凯就以“最真实的普洱”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普洱茶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无异于给低迷的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这本书成为很多普洱茶人的案头必备书。

很快,这本书就在市场上卖断货,如今已经成为绝版书,在某网上炒到几百元一本。
时隔12年,《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千呼万唤始出来,增订版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内容,调整了排版设计,信息更加丰富,可读性更强。

而且,书中不全是在讲述历史,作者还能以史鉴今,在第三部分《当代普洱茶断想》中,作者提出了“普洱茶打假,但绝不应该打‘老’”“普洱茶行业要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突破普洱茶老茶鉴定的瓶颈”等真知灼见,值得学习与思考。
杨凯也是《普洱》杂志的特约撰稿人,10年来,为《普洱》杂志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文章,以及珍贵的历史图片。每一篇都值得收藏并细细品读。

犹记第一次刊登杨凯的文章,是在2010年,那年9月,“茶寿老人”李拂一先生仙逝,杨凯一篇《李拂一:一个人的普洱茶秘史》(刊登于201011月刊),洋洋洒洒6000字,写尽李拂一这位远赴台湾,却在民国时期为云南茶业做出重大贡献的老茶人,与茶有关的一生风华,并提供了许多李拂一先生生前的珍贵照片。
还有20153月刊《中茶故事》一期,杨凯一人担纲“独家关注”的重头文章,系统、深入地梳理了开启普洱茶现代产业的“云南中茶公司”的品牌故事,包括中茶的商标、唛号,与云南有关的重要人物,与熟茶有关的重要历史……很多鲜为人知的资料,都是首度在杂志上披露。

来源:普洱杂志

我们和历史的距离,新书推介会《走出深山的普洱茶:百年前的云茶旧事》

在现代普洱茶市场复兴之初,杨凯先生就敏锐地意识到普洱茶将成为文化现象,身体力行地对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开始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号级古董茶事典:普洱茶溯源与流变》《茶庄茶人茶事》等专著,每一部著作都是研究云南茶史的必读经典。

新出版的《走出深山的普洱茶:百年前的云茶旧事》,延续了杨凯以往的写作风格,字斟句酌间说的是严谨可靠的正史,叙事间却处处流露着对宏观历史中每一个细微之处的关怀。全书共分“昆明茶馆散记”“茶诗漫读”“茶史茶庄记”“过眼录”四个章节,以及附录“云南茶业重点城镇茶庄表”。

8月18日下午,由云南省图书馆“普洱茶文化图书馆”主办,云南美术出版社、昆明紫者茶业有限公司协办的《走出深山的普洱茶:百年前的云茶旧事》新书首发式在云南省图书馆“普洱茶文化图书馆”举行。现场邀请到的嘉宾有: 王敏正博士、云南日报编委王永刚、漫画party社长张军、云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于重榕、人文茶道主理人王迎新、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驻会副会长沈行岗、云南省民族茶文化协会执行会长陈玖玖、紫者茶业创始人苏岚等。茶界文化研究者、茶人、作家和来自媒体、出版社的代表与书友们欢聚一堂,在曼松茶与荷花清香的下午茶中,共度新书推介会的悠悠时光。

新书首发式上,王敏正博士发言时表示,在农业的大范畴里,普洱茶这一品类的产业潜力不容小觑,其历史悠久,工艺与口感独一无二,市场潜力巨大。而普洱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各位茶文化研究者的贡献密切相关。

王敏正博士

云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于重榕也认为,杨凯先生一方面是出版界的前辈,另一方面也是云南茶史资深研究者,两种身份的叠加,让杨凯先生对云南茶文化不断做着贡献。“杨凯老师走访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茶山古迹,与云南茶叶历史的见证者们深入交流,通过融合档案和戏剧的手法写书,不仅充满了阅读趣味,也更深入地传递了普洱茶的历史与文化。”

云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于重榕

作者杨凯在为大家介绍自己的新书时,结合书中每一篇章的创作思路,和大家真诚地分享了一些创作历程和心意。譬如,第一章关于老昆明茶馆历史的梳理中,大胆地尝试了史料与文学作品如汪曾祺的散文等结合的叙述,可读性与趣味性得到增加,亦不失史学该有的严谨态度。

《走出深山的普洱茶:百年前的云茶旧事》作者杨凯

第二章内容是以茶诗为角度来讲述普洱茶历史的。作为北方人,杨凯发自内心地感慨,云南的文化和云南的茶文化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中的云南茶诗,既有云南人自己写的,也有自外地到云南来当官的人写的。无论如何,这些诗如今大多都埋没在浩瀚的烟海中。但这些茶诗并非不吸引人,只是如今人们生活在快节奏时代,这样的时代对于用词深刻隽永的诗来说,是错位的时空,大家沉不下心来去阅读,去感受,去体悟。所以这次写书,也是为了深入浅出地把茶诗讲给大家听。杨凯也坦言,这其中还有许多事宜是没有讲清楚的,希望这本书能够抛砖引玉,让大家重拾“茶中之诗”,在诗中找到自己更多的解读。

再说到第三章,是围绕茶史茶庄记展开的。由于云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边地疆域,历史文献记载难免会有所欠缺。而这些文献古籍所欠缺遗漏的,却在英国、法国的一些博物馆里有很多关于普洱茶详尽可考的记载,杨凯说,这突然的重大发现给予了自己莫大的创作动力。再者,茶史茶庄本是逝去的历史,逐渐遥远难以触碰,可当往昔茶庄茶号的后人就出现在眼前时,才会顿然明白,或许,对历史的追寻本就不是一个唯一答案,而是一种解释,它力图在过去中为当下找到某种关联,一切思想与历史同步,瞬时变得通透而鲜活。

最后,杨凯针对新书中的附录做了补充,“大家如果看了我之前的几本书,或者说对普洱茶有一些了解但不够全面的话,这本书的附录能够帮助大家把我们对普洱茶的知识织成一个网。”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杨凯与紫者茶业创始人苏岚,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驻会副会长沈行岗,茶文化领域研究者李明、王迎新等人士以及现场的书友、新书中的采访对象等进行现场互动交流。

杨凯与紫者茶业创始人苏岚对话

来源:普洱杂志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在大清究竟得到怎样的恩宠

霸屏热剧延禧攻略想必很多清剧拥趸都看了,这部“紫禁城宫女升职剧”,讲述了魏璎珞从宫女一步步成长为令贵妃的故事。片中不论皇帝、皇后喝茶的大幅出现的镜头,都说明除了“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外,后宫一众嫔妃也不甘示弱,剧中就出现了七种茶,而这些线索都是出自女主璎珞之口。其中就有宫廷普洱茶,纵观清史,从红楼梦到延禧攻略,我们都不难发现,普洱茶——这味宫廷奢品一直被大清青睐有加。作为清代重要的贡茶品种之一,普洱贡茶自清初开始进入宫廷,其进贡历史一直延续到清末,长达200余年。

受地理环境和文化差异等条件的限制,普洱茶走过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发展阶段,一直到唐朝才逐渐开始被世人所知,而大量与吐蕃的交易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普洱茶走向中原。但普洱茶走进宫廷,并逐步走向其繁盛局面则是在清朝。
普洱贡茶从茶叶的自身品质和包装上看,相较于其他地域的茶叶,有其独到之处。每年数量巨大的茶叶从云南进入宫廷,这在清代贡茶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川藏茶马古道上的“茶背子”)

普洱茶不仅大量用于宫廷日常生活,同时还被用在祭祀、医药、赏赐及礼品等方面,特别是作为国礼赠送外国使臣,更使普洱贡茶声名远播。
时至当下,清代皇帝御用的马桶都能在拍卖会上拍出天价,就别说要喝到嘴里的普洱茶了,一提清末民初的普洱茶卖出个几百万,贵的不是茶叶而是过去那人人追求的帝王范儿......反正,大清帝国和普洱茶,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

“清朝,普洱茶的大时代”

其实,在2018年3月,《普洱》杂志就做过“清朝,普洱茶的大时代”的独家关注,要说起普洱茶历史上的第一次高峰,那非大清朝莫属,这是公认的。清朝的统治者满族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以牛羊肉为主食,当他们入主中原后,享用着中原大地富庶的物产,过上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满汉全席”就出自清朝,有108道菜,群臣得连吃三天才能吃完。这么爱吃,他们当然需要一种促消化的食品,于是“味最酽”“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的普洱茶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并发现了其对身体有特奇的功效。于是普洱茶很快成为那个时代的宠儿,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开始,普洱茶正式成为贡茶,继而成为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普洱茶还是朝廷馈赠各国首脑、贵宾的礼品。由此开启了普洱茶“名重天下”的荣耀历程,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大时代。


那期杂志我们带着大家回到大清朝,那个有关普洱茶历史文献最多的时代,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梳理出您可能最感兴趣的信息点,进行现代话语的解读。普洱茶的两次高峰间隔了100多年,今天的普洱茶已然成为了生态文明的代表,健康生活方式的保证,但是,它会不会又一个不小心滑向另一条抛物线的轨道里,盛极而衰呢?如何延缓甚至阻止这一天的到来呢?本期,我们虽然在回忆过去,但是却试图将着眼放在反观当下、洞见未来,因为每一个未来都必将成为过去,每一个过去也会成为现在甚至是未来的镜子。

“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

然而,光看一本杂志就要理清一段历史似乎是不太科学的,于是在《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一书里,杨凯先生一开篇就为我们打开了一幅清代普洱茶充满光荣与梦想的画卷普洱茶最早究竟诞生于何时,业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为了探究普洱茶的历史,杨凯先生查阅了上千万字的资料,力争做到:小心假设,仔细推理,论必有据。但是,《从大清到中茶》并不是一篇学术论文,所以,为了叙述的流畅,笔者并没有将所有的引文都标注出处。对于一般的读者,只要对笔者的苦心有一点信任就足够了。 

云南茶马古道的历史并非久远至唐和吐蕃时期,开创茶马互市的人为吴三桂。云南本身就产茶,且山多地远,无购置良马充实军力的必要性,存在于通过西藏、中原、东南亚的贸易通道并不是中原意义上的茶马古道。现今的文化造势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这个事实。
普洱茶作为贡茶的历史源于清康熙时期,当时的贡茶并不算特别优等,且普洱茶膏比茶本身更被宫廷垂青。 多方历史文献反复证明,普洱茶的命名来自其集散地而非出生地,普洱并不产茶。这无疑又给忽略历史的文化造势一个当头棒喝。
本书应该算一本普洱茶研究文集,专业性强,不研究普洱茶的人未必有耐心读完,以上内容仅算是本人读后一些浅显的截取,可能有断章取义的嫌疑,不尽兴的人可以找本书来看个究竟。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