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创建标准茶园

找到约1,540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2016年浙江绿茶:打造千亿茶产业链 再续辉煌经典产业

 

一杯香茗,传承千年文化;一片绿茶,记录历史经典。

 

两千年种茶、产茶的历史,让茶香从钱塘流域飘香五湖四海;从“茶圣”陆羽传世经典《茶经》到乾隆钦点十八棵龙井御茶,浙江悠久的茶文化一脉相承。无论是茶产业在浙江农业中的地位,还是浙江在全国茶产业中的形象,都可以用同样的词来表述:经典、辉煌。

 

经典产业名震华夏

 

“十二五”期间,浙江茶产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5年,茶园总面积19.45万公顷,较2010年增加1.66万工勤,增幅9.33%,超过1983年18.33万公顷的历史高点;茶叶总产量17.25万吨,较2010年增加了0.98万吨,增幅6%,期间2012年总产量达到17.48万吨,创历史新高;茶叶总产值(农业)144.1亿元,较2010年增加53.6亿元,增幅59.2%。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加上政府部门的重点支持和茶企、茶农的悉心培育,让浙江茶叶品质享誉全球。以绿茶为例,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等十大名茶为代表的品牌产品市场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以珠茶、眉茶、蒸青茶为主的浙江出口绿茶,远销10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绿茶集散中心浙南茶叶市场自2011年起发布“浙南茶叶市场绿茶价格指数”,5年来,该指数已成为全国绿茶交易价格的“晴雨表”;“西湖龙井”的地位无可撼动,“大佛龙井”“丽水香茶”等区域公共品牌的产业模式早已引发全国性关注;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景区是国内第一个将自行车骑行运动与茶园自然风光融合的景区……浙江省的经典产业名震华夏,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词:扶持、市场、模式。

 

 

扶持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从政策、资金、科技等多个方面,扶持茶产业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2011-2013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左右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014年启动中央财政立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茶产业提升项目,每年安排中央专项扶持资金5000万元,对重点产茶县进行集中扶持。其中,首批11个县提升项目已完成建设,建成高品质标准茶园3.44万亩,改造茶厂37家,新建名优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21条,带动项目县110多万亩茶园提质增效,平均亩产值达6659元,高出同口径全省平均水平320元。

 

 

投入4000万元的茶产业“十二五”农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对茶树新品种、名优茶机采技术、连续化生产线、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等关键技术进行集中攻关和成果推广,共培育国家级茶树新品种4个、省级新品种3个,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县19个、建立高效生态优质茶园基地79个,建立茶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和茶资源食品加工应用示范企业134家,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面积9.9万亩,技术成果覆盖230余万亩。累计获奖成果101项,名优茶机采机制技术日渐成熟,困扰产业发展的瓶颈——劳动力依赖问题有望突破。另外,还有专项支持“三农六方合作、省茶叶科技创新团队、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茶叶技术推广专家团队”等平台,开展了140多项茶叶科研与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有效推动了茶产业技术进步。到2015年全省标准化技术推广面积达236.4万亩,占总面积的80.7%,无性系良种面积达206.2万亩,良种率达70.3%;创建标准茶园49.7万亩,完成初制茶厂改造3508家。

 

市场

 

浙江茶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拓展市场,提升品牌,才能进一步提升产业影响“十二五”是茶叶消费趋势发生重大转型的一个时期,因此全省上下统一认识,坚持把开拓市场、提升品牌作为产业发展增效的重要途径。一是办好浙江绿茶博览会,有效提升了浙江绿茶整体形象。五年来,通过在哈尔滨、南京、太原、郑州等城市的举办,累计接待专业客商1.7万家、消费者28万人次,现场对接茶商1300家,完成现场产销合作意见2.7亿元,并成功实现了20多个地方品牌推介落地。为浙江绿茶品牌提升、产品市场扎实拓展、内外茶商紧密联动、保持浙江绿茶产销两旺良好发展势头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平台作用。二是重视龙井茶品牌打造与管理工作,通过浙江绿茶博览会中的龙井茶专项推广、炒制技艺展示与市民品尝、咨询活动,加大龙井茶中国茶叶第一品牌的宣传力度;同时,还通过加强龙井茶证明商标的管理工作,促进了龙井茶证明商标覆盖面持续扩大,2015年全省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企业达364家,龙井茶专卖店达598家。2015年全省龙井茶产量2.5万吨、产值44.5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14.6%和31.7%。

 

 

功能拓展、产业集聚,才能促进全产业链加快发展。“十二五”期间是浙江茶叶全面实施拓展茶叶功能、转变茶产业增长方式的启动时期。通过举办茶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茶深加工产品博览会,引导茶企业参与深加工产品开发,茶深加工产业得到较好推进,饮料用茶、提取用茶、绿茶粉及其他原料用茶等精深加工用茶生产显著增加,到2015年全省精深加工茶叶消耗量已达10.8万吨,培育茶深加工企业55家,实现产值18.97亿元。同时,在各地重视与工商资本介入下,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及茶体验功能得到了较快发展,涌现了包括杭州梅家坞、临海羊岩山、松阳大木山、安吉溪龙乡、龙泉金观音、开化茗博园、诸暨十里坪、苍南五凤香茗园等一批茶休闲养生热点。到2015年全省涉茶第三产业产值已达43.9亿元,比2010年的22.5亿元增加了近一倍。其中,临海市羊岩山茶文化园年接待游客已达100万人次,中国最大骑行茶园的松阳大木山年游客量已超70万人次,西湖龙坞茶镇列入浙江首批特色小镇,计划3年内投入60亿元资金,围绕“西湖龙井茶”这个中心,打造集茶叶、旅游、文创、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多元化集聚区和最具茶文化竞争力的特色小镇,还有已完成规划的松阳茶香小镇、磐安古茶场文化小镇建设都在有序推进之中。

 

模式

 

浙南茶叶市场、浙江碧云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大木山骑行茶园这四个典型分别代表了茶叶重点市场、名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精深加工龙头和茶休闲旅游的名片,丽水、新昌、松阳、安吉、余杭、临海、柯桥、武义等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行业人士前去参观学习。

 

 

浙江省茶产业通过样板树立、典型推广,促进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浙江省启动标准化名茶厂建设,通过有序组织、政策支持、技术支撑、授牌鼓励、示范推广等措施,大力推进茶叶加工标准化、清洁化、规模化与连续化升级,三年共建成“环境优美、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品牌突出、规模生产、效益明显”的省级标准化名茶厂95家,有效带动了名优茶加工升级。到2015年全省已有37个县、101家茶企、140条生产线投产,年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7.59亿元。标准化名茶厂创建作为浙江省茶产业现代化的一个亮点工程得到农业部的重视和各兄弟省的高度关注,先后有50余批来自全国产茶区的同行考察学习。

 

 

通过全力推进产业提升工作,茶产业效益得到全面提升。据农业部统计,2015年浙江省茶园平均亩产值达6338元,并涌现松阳、安吉、武义、新昌、余杭等一批亩产值超8000元的高效示范县,其中安吉、松阳2015年茶叶亩产值已超万元,分别达到10800、10200元。

 

千亿产业鼓舞人心

 

茶产业是最具浙江特色的历史经典产业,“十三五”是加快推进浙江省茶产业传承发展的关键时期。2016年1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茶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发挥茶产业资源与传统优势,强化品牌整合、全产业链、茶业强镇、科研开发、机器换人、文化兴茶、营销体系建设,构建三产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全面打造浙江茶业千亿产业的目标已经明确。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茶产业总产值增加了59.2%、面积增9.33%、产量增6%,充分显示了浙江省茶产业的活力,从中也不难看出浙江省茶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成效,为“十二五”浙江茶产业“稳定面积、稳定产量、提高效益”的发展方针作了最好的注脚。

 

 

浙南茶叶市场占地77亩,拥有营业房196间,营业面积30000平方米,交易摊位10000多个。市场在具备交易及物业管理等基础服务功能的前提下,积极拓展电子商务、信息网络、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领域,逐步完善市场的服务功能:建立市场专业网站,为经营户搭建网上商铺和商品展示信息发布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建立以松阳、遂昌、武义、丽水的茶园基地为基础,市场为依托,集物流受理、信息配载、零担托运、仓储配送、货物中转、车辆停放等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物流中心;与当地金融机构联合,在市场开设金融服务网点,方便客户资金流通,保障资金安全;与农业部门合作在市场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保障茶产品质量安全。

 

走产业融合、全产业链发展的路子,是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内产大于销的局面将越来越明显,对浙江省茶产业冲击也将越来越大。为此,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依托松阳县、丽水市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浙南茶叶市场强大的辐射功能,抓住机遇,建成了年产2000余吨生产能力的速溶茶粉、功能性速溶茶粉生产线;新建年产500吨抹茶及各类粉茶生产线。年消耗干茶可达1万余吨,相当于丽水市茶叶总年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填补了丽水市茶叶深加工的空白,从原来的名优茶向茶叶深加工转变,主要产品有速溶绿茶粉、速溶红茶粉、速溶乌龙茶粉、高茶氨酸速溶茶粉、抹茶及各类粉茶等。松阳的名优茶片末就从建厂前的每公斤3元增加到现在的每公斤8-18元,既实现了公司和茶农共赢,又为茶产业增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降低了茶产业系统风险,增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景区是国内第一个将自行车骑行运动与茶园自然风光融合的景区,突出“古韵茶香,健康骑行”的理念,结合了茶园观光、茶园品茶、采摘制茶体验、养生度假等功能。茶园以景区不同特色的骑行道建设为载体,注入“道茶文化”因子,建设展示“道茶文化”的景观节点,使骑行成为体验景区道茶文化的独特形式;通过“骑行游戏化”设计,把骑行行为转变为具有任务感和挑战感的旅游体验,打造松阳骑行旅游集散地、中国首家道茶文化主题骑行旅游区,形成休闲骑行品牌亮点;依托景区连绵的低丘缓坡、地形条件,设置专业自行车赛道,通过举办自行车赛事打响景区品牌,打造山地自行车运动基地品牌;将茶产业和休闲运动、养身养老等旅游产业相结合,推进茶叶深加工,开发茶文化养生产品、茶休闲食品、茶宴等茶旅游商品,实现茶产业、茶旅游互促互进,多方共赢的局面。

 

茶业强省再续辉煌

 

浙江是“绿茶之都”,茶业产值、种植面积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为顺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消费趋势,浙江省提出,茶产业传承发展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00万亩,整合做强以龙井茶为核心的3-5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茶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全力打造世界绿茶生产、贸易、文化交流、教育科研、休闲养生中心。

 

 

品牌

 

以优势品牌整合为重点,着力提升品牌效益。“十三五”期间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推进茶叶主导品牌的整合塑造,努力构建国际、国家、公共区域和文化品牌相协调的品牌结构体系。

 

 

首先要做强龙井茶品牌,努力把龙井茶打造成大生产对接大市场、大集团对接大品牌的国家一线茶品牌。其次要支持丽水香茶、安吉白茶等地方区域优势品牌整合发展,强势打造区域优势品牌,积极探索公共品牌发展新路。对产地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品质特色唯一、消费对象忠诚的区域性文化品牌,加强标准规范,引导匠心演茶,培育传承茶匠,注意三产融合、突显整体效益。

 

同时,要强化品牌形象宣传,发挥中国茶业博览会、浙江绿茶博览会和各地茶博会、产品推介会平台作用,进一步提升浙江茶叶整体影响力。

 

在提高品牌效益的基础上,以产业联合集聚为着力点,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培育一批亿元级以上茶叶生产经营型龙头企业,推进组建浙江绿茶出口联盟,扶持茶叶出口龙头企业抱团打造国际优势名牌。

 

同时,推进茶叶全产业链建设,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提高茶叶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茶产业、茶生态、茶经济、茶旅游和茶文化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

 

浙江还将把茶业、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的传承、复兴与特色小镇创建结合起来,通过茶业强镇建设促进茶业发展。目前列入首批特色小镇创建的西湖龙坞茶镇正按照“茶叶生产示范区、文创艺术集聚区、养生健身度假区、茶园风光观赏区、茶叶交易集散区、茶文化体验区、茶乡民俗体验区、户外运动休闲区”的目标加快建设,到2020年,全省将建成20个左右的茶业特色强镇。

 

 

科技

 

十三五期间,要充分借力在杭国家级涉茶科研机构的研发实力,发挥专家在浙江省的集聚优势,完善茶叶全产业链科研开发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队伍建设,支持校企联合办学、合作培训等长效人才培育机制;加强茶树新品种选育,提升茶叶品质,促进茶园耕培机械、名优茶采摘机械、名优茶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线及信息化技术等产业机械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以全程机械化为目标,通过配合创建一批茶叶“机器换人”示范县、示范乡镇(园区),加快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

 

 

合作

 

以项目整合为抓手,带动全省茶业提升。从“利长远、促转型、兴实体、惠民生”出发,着力推进“两标”、“三提”“行动。(“两标”即抓好标准茶园、标准化名茶厂两项重点基础工程建设,完善配套设施,营造茶园良好生态环境,并继续推进省级标准化名茶厂评定工作,全面推进茶叶加工业升级;“三提”即通过茶园良种化、生态化、设施化提升茶叶品质,通过生产机械化、连续化、规模化提升经营水平,通过品牌整合打造、市场营销拓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全产业链发展提升综合效益。)构建产业发展引导高地,示范带动全省加快茶产业传承发展。

 

 

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茶产业传承发展。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各级财政对茶产业发展重要环节的资金支持,主动对接各级科技部门加大对茶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的重点投入;同时,省农业厅将进一步协调省工商局加强龙井茶等优势品牌的保护与管理,并与省供销社等部门合力推进茶品牌建设和茶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加强与涉茶科研究院校、行业协会、文化社团的合作,充分发挥科技、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监管和市场机制的配合协调作用,创建部门、系统、行业、联盟和各主产区内外等多重合作的共享共赢机制,全力打造政策引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先导的浙江茶产业现代化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浙江省茶产业传承发展。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571-85311262

邮箱:info@txcha.com.cn

注:本文来源   茗边头条

 

 

监制:杨倩

主编:杨光

责编:陈淑安

 

 

 

生态茶园怎么创建?这五个省份茶园的措施值得关注

茶叶品质的好坏,除了与加工技术相关外,更与茶园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世界上各主要产茶国都把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提高茶叶品质作为推动茶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并且把茶园的生态建设作为一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放眼全国,生态茶园正成为各地发展茶产业的重要方向,而在具体的创建实施当中又各有特色。

广东

搭建强势宣传矩阵 助推生态茶园创建

广东省将生态茶园建设作为推动广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推动生态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广东同时打造强势茶产业宣传矩阵,为生态茶园创建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日前,“南方+”客户端茶业频道开通暨创建广东生态茶园启动仪式在广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举行。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黄斌民宣布启动南方+客户端茶业频道、茶企南方号媒体矩阵暨广东生态茶园创建,标志着广东生态茶园创建工作进入全新的阶段。

广东茶产业联盟理事长、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操君喜表示广东建设生态茶园的基本准则是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传统农耕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生态茶园建设也是茶旅融合的基础,为茶业发展、茶企增效、茶农增收拓展新渠道。

据了解,“南方+”将通过茶业频道,广东产业联盟、茶行天下和首批入驻的30家茶叶企业等“南方号”,充分发挥自身的传播平台与技术赋能优势,推动广东生态茶园创建。搭建强势宣传矩阵,助推生态茶园创建,进一步打造广东茶叶品牌知名度,做大做强广东茶产业。

福建厦门

以生态保护优先 坚持稳定茶园面积

厦门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公布的《关于推进绿色发展质量兴茶六条措施》提出,到2022年,厦门市生态茶园将占厦门市茶园面积的80%以上。

《措施》在稳定茶园面积、突出生态建园、提升加工水平、促进产业融合以及突出服务保障等方面推陈出新,首先强调以生态保护优先,坚持稳定茶园面积——严禁毁林种茶;严禁在坡度25度以上及生态脆弱的山地新开垦茶园;无法进行生态改造的陡坡茶园,应当退茶还林。

厦门市将加强对特色明显、品质优异的茶树品种金观音、软枝乌龙等的引进及推广,全面推广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实现化肥零增长减量化,到2022年厦门市茶园推广有机肥面积超过90%。同时,以绿色综合防控手段防治病虫害,综合应用生态调控、农艺改良、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措施,确保茶产品质量安全,到2022年厦门市茶园绿色防控实现全覆盖。

在茶叶质量管控方面,厦门市将推行投入品登记备案和实名购买制度,提升茶园投入品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实行源头赋码、标识销售。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禁限用农药的行为,实行有奖举报制度。

福建武夷山

因地制宜 将茶山升级改造

近年来,武夷山茶产业发展迅猛,这与武夷山市不断推动生态茶园建设离不开。在过去的2017年,武夷山市投入700多万元,将9430亩茶山升级改造为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蓄水池、水泥运输路,种植行道树等茶园基础设施。

武夷山标准化生态茶园是根据规划科学化、建园梯层化、路网水泥化、路旁绿树化、梯壁留草化、用水灌溉化的原则,实施高效安全生态茶园项目,能够遏制盲目开山种茶,培育土壤肥力,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增强茶园涵养水源和防御病虫害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武夷山市现代茶产业项目于2008年获得中央财政扶持,采用中央、省上扶持,企业自筹等方式启动建设,致力于将茶业生产从传统的粗放式,向标准化、集约化、精深化、清洁化转变,推动茶园管理系统化和人文化。项目三年实施一轮,迄今,累计实施三轮,先后争取中央财政资金9000余万元,完成7万余亩茶山改造。

湖北巴东

打好富硒牌 创建生态茶园

依托当地独特的土壤富硒这一资源优势,湖北巴东县明确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富硒生态茶园20万亩,实现产值20亿元。

为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巴东专门出台意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支持茶叶基地建设、茶叶企业发展、茶文化建设,全力创建“巴东郡贡茶”品牌,打造生态、绿色、有机、富硒产茶大县。目前,巴东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0.2万亩。

作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巴东县着力实现从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从荒山荒坡向良田熟土、从适宜区域向优势区域三个转移,促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生态环境、长江大保护相结合,抓好品种优良化、基地绿色化、生产机械化、加工清洁化、市场品牌化建设,把茶叶产业建设成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

云南普洱

立法禁采铁矿 保护万亩古茶林

生态茶园改造,是普洱市农业发展中的一个创新,当地通过采取每亩台地茶留养160株茶树,模仿景迈山人工栽培型古茶园野生树种品种,在台地茶园里每亩套种8~10株覆荫树,仿照实施生态茶园改造。

目前,三年全改造、两年全覆盖的生态茶园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已建成生态茶园165万亩,30万亩茶园通过有机认证和进入转换期,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达30.4%,获得有机认证证书165张。

与此同时,普洱市还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机制,出台景迈山、普洱山、凤凰山等名茶名山古茶林普洱茶产品标准,确保每一片古茶林都有身份证、有履历、有检测、有监控,可识别、可查询、可追溯、可信任。

为有效保护澜沧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还通过人大立法禁止开采埋藏在景迈山下储量达22亿吨的铁矿,摒弃了长江以南最大的铁矿资源和经济短期迅速发展的GDP诱惑,实实在在用制度确保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永续发展。

(责编:晓林)

来源:茶行天下    北京茶世界

生态茶园怎么创建?这五个地方的措施值得关注

茶叶品质的好坏,除了与加工技术相关外,更与茶园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世界上各主要产茶国都把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提高茶叶品质作为推动茶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并且把茶园的生态建设作为一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放眼全国,生态茶园正成为各地发展茶产业的重要方向,而在具体的创建实施当中又各有特色。

广东

搭建强势宣传矩阵 助推生态茶园创建

广东省将生态茶园建设作为推动广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推动生态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广东同时打造强势茶产业宣传矩阵,为生态茶园创建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日前,“南方+”客户端茶业频道开通暨创建广东生态茶园启动仪式在广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举行。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黄斌民宣布启动南方+客户端茶业频道、茶企南方号媒体矩阵暨广东生态茶园创建,标志着广东生态茶园创建工作进入全新的阶段。

广东茶产业联盟理事长、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操君喜表示广东建设生态茶园的基本准则是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传统农耕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生态茶园建设也是茶旅融合的基础,为茶业发展、茶企增效、茶农增收拓展新渠道。

据了解,“南方+”将通过茶业频道,广东产业联盟、茶行天下和首批入驻的30家茶叶企业等“南方号”,充分发挥自身的传播平台与技术赋能优势,推动广东生态茶园创建。搭建强势宣传矩阵,助推生态茶园创建,进一步打造广东茶叶品牌知名度,做大做强广东茶产业。

 

福建厦门

以生态保护优先 坚持稳定茶园面积

厦门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公布的《关于推进绿色发展质量兴茶六条措施》提出,到2022年,厦门市生态茶园将占厦门市茶园面积的80%以上。

《措施》在稳定茶园面积、突出生态建园、提升加工水平、促进产业融合以及突出服务保障等方面推陈出新,首先强调以生态保护优先,坚持稳定茶园面积——严禁毁林种茶;严禁在坡度25度以上及生态脆弱的山地新开垦茶园;无法进行生态改造的陡坡茶园,应当退茶还林。

厦门市将加强对特色明显、品质优异的茶树品种金观音、软枝乌龙等的引进及推广,全面推广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实现化肥零增长减量化,到2022年厦门市茶园推广有机肥面积超过90%。同时,以绿色综合防控手段防治病虫害,综合应用生态调控、农艺改良、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措施,确保茶产品质量安全,到2022年厦门市茶园绿色防控实现全覆盖。

在茶叶质量管控方面,厦门市将推行投入品登记备案和实名购买制度,提升茶园投入品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实行源头赋码、标识销售。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禁限用农药的行为,实行有奖举报制度。

 

福建武夷山

因地制宜 将茶山升级改造

近年来,武夷山茶产业发展迅猛,这与武夷山市不断推动生态茶园建设离不开。在过去的2017年,武夷山市投入700多万元,将9430亩茶山升级改造为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蓄水池、水泥运输路,种植行道树等茶园基础设施。

武夷山标准化生态茶园是根据规划科学化、建园梯层化、路网水泥化、路旁绿树化、梯壁留草化、用水灌溉化的原则,实施高效安全生态茶园项目,能够遏制盲目开山种茶,培育土壤肥力,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增强茶园涵养水源和防御病虫害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武夷山市现代茶产业项目于2008年获得中央财政扶持,采用中央、省上扶持,企业自筹等方式启动建设,致力于将茶业生产从传统的粗放式,向标准化、集约化、精深化、清洁化转变,推动茶园管理系统化和人文化。项目三年实施一轮,迄今,累计实施三轮,先后争取中央财政资金9000余万元,完成7万余亩茶山改造。

 

湖北巴东

打好富硒牌 创建生态茶园

依托当地独特的土壤富硒这一资源优势,湖北巴东县明确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富硒生态茶园20万亩,实现产值20亿元。

为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巴东专门出台意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支持茶叶基地建设、茶叶企业发展、茶文化建设,全力创建“巴东郡贡茶”品牌,打造生态、绿色、有机、富硒产茶大县。目前,巴东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0.2万亩。

作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巴东县着力实现从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从荒山荒坡向良田熟土、从适宜区域向优势区域三个转移,促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生态环境、长江大保护相结合,抓好品种优良化、基地绿色化、生产机械化、加工清洁化、市场品牌化建设,把茶叶产业建设成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

 

云南普洱

立法禁采铁矿 保护万亩古茶林

生态茶园改造,是普洱市农业发展中的一个创新,当地通过采取每亩台地茶留养160株茶树,模仿景迈山人工栽培型古茶园野生树种品种,在台地茶园里每亩套种8~10株覆荫树,仿照实施生态茶园改造。

目前,三年全改造、两年全覆盖的生态茶园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已建成生态茶园165万亩,30万亩茶园通过有机认证和进入转换期,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达30.4%,获得有机认证证书165张。

与此同时,普洱市还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机制,出台景迈山、普洱山、凤凰山等名茶名山古茶林普洱茶产品标准,确保每一片古茶林都有身份证、有履历、有检测、有监控,可识别、可查询、可追溯、可信任。

为有效保护澜沧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还通过人大立法禁止开采埋藏在景迈山下储量达22亿吨的铁矿,摒弃了长江以南最大的铁矿资源和经济短期迅速发展的GDP诱惑,实实在在用制度确保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永续发展。

找到约1,528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