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影响多久

找到约589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熟茶存放多久更好喝?

一脚迈入普洱茶的领域,总会问出或者被问到:“这茶值得收藏吗?”“这茶藏多久合适?”很多时候,这些都是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回答的问题

简单之处在于普洱茶越陈越香已是共识无疑,而困难之处在于普洱茶真正实现越陈越香需要的条件太多太复杂,无论生茶、熟茶都是如此,在其背后是一个严谨、丰富、复杂,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现代熟茶,在普洱茶领域中只能算是一个“青年人”,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在越陈越香的领域同样呈现出了它独有的闪光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陈香厚韵更加纯净凸显。因此,收藏熟茶也就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熟茶陈化时,发生了什么?

熟茶的陈化应该分为两个阶段来理解。第一个阶段一般是指熟茶完成发酵之后的2~3年。此阶段的陈化在某些制茶师眼中仍然属于是广义上的“制茶流程”的一部分,因为熟茶完成了渥堆发酵后会存留着部分不太令人愉悦的味道,也就是俗称的“堆味”。经过2~3年的时间,不良气味褪去,只留下熟茶的陈香和醇厚。

第二个陈化阶段的开始才意味着熟茶真实价值的表现和提升。众多普洱茶的收藏者和爱好者已经用长期收藏熟茶的实践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熟茶的口感滋味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明显的提升,主要体现在香气、汤感的厚度和滑度等方面。

虽然香气看似虚无缥缈,但是仍然可以通过科研手段揭示它的变化。已经有科研团队对仓储多年的熟茶产品进行跟踪研究,他们发现,3 种芳香族类香气物质和 2 种萜烯类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同时,6 种酮类、醛类和有机酸类物质相应增加,与之对应的其实正是新熟茶的甜香逐步褪去,陈香日益凸显的现象。

又滑又糯又饱满,喝老熟茶像是喝米汤

我们喜欢喝老熟茶,很多时候,就是沉迷于它醇厚丝滑的汤感。而这些又是从哪里来呢?茶汤内糖类、多糖类、水溶性蛋白类物质的含量高时,我们就会在品茶时感觉到“厚”,这些物质在茶汤中虽不能为肉眼所见,却可以被我们的唇舌所感知,构成了老熟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茶汤内氨酚比,即氨基酸和茶多酚的比例关系,则影响着“滑”的感受。熟茶的发酵过程消耗了茶多酚、儿茶素之类引发“涩”味的物质,氨基酸、糖类物质则逐步增加,并且,这一此消彼长的过程在仓储过程中持续进行着。所以,熟茶陈化具有越来越厚、越来越滑的发展趋势。

爱喝老熟茶的茶友们应该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老熟茶的茶汤更加通透清亮。这主要是因为微生物持续分解茶中的纤维和蛋白质,使之能够溶于水,茶汤自然就变得清透了。

总而言之,虽然渥堆发酵那种剧烈的转变已经停止,但是熟茶内部仍旧在进行着陈化过程,使其品质不断提升。

五年、十年、十五年……你说的“长期”是多长?

时间的长与短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一饼茶在时间中的转化与诸多因素交错相关,所以要判断熟茶适合的仓储时间,必须结合茶品本身和仓储条件来综合考量。例如近年来受到欢迎的熟茶“轻发酵”工艺可能就保留了更多的内含物质用于后期转化,或者运用了树龄较大的古树茶原料选取了某产区的特别品种,为熟茶的发酵和后期转化奠定基础。

但是,总体来说,普洱茶原料进入制茶阶段后,其起始的内含物质总量是难以增加的,所以,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其陈化过程中理论上应该都有一个“最佳品饮时间”,而不能盲目的认为“越长越好”。

在仓储过程合理的前提下,选取一款仓储6~13年的普洱熟茶,通过专家专业审评发现,其品质稳定向好,但是,汤色的清透方面则在8~10年这个阶段最为突出,汤色红浓明亮,犹如纯净的红宝石。综合许多熟茶爱好者的收藏品饮经验,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那就是熟茶的最佳品饮时间一般在10年左右。这个阶段,熟茶的滋味口感、汤色汤感都达到一个趋近完美的状态。而且还有可能出现熟茶特有的“樟香”“荷香”“药香”等。

不过,根据部分茶友们的仓储经验也会发现,当熟茶的年份超过25年,则味道转为寡淡,基本失去品饮和收藏的价值。熟茶的仓储不妨以“边喝边藏”的方式进行,从仓储第3年开始,一边体会着熟茶带来的温暖与美好,一边期待着寻找着熟茶转化后形成的独特品饮价值。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2年1月刊

作者丨空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醒茶

喝茶多年,耳濡目染,对醒茶一词自然不会陌生,但从来没把醒茶当会事儿,至于实际意义上的醒茶,理解也浮浅得很,原在情理之中。

茶龄虽长,但真正入道并不长久,初喜绿茶,后喜黄茶、青茶,爱上普洱、六堡黑茶,是近两年的事。绿茶、青茶,乃至于黄茶,用不着醒,尤其是绿茶,全在一个鲜字。到底存在不存在或者说用不用醒,喝绿茶年道虽长,还真不知道,起码我还没有上升到那个层面。普洱茶需醒茶,我是听过的,但如何醒,醒到哪种程度,真的不甚了了。因为我自起就不知道普洱茶睡着没有,自然就谈不上醒了。

其根源,大概还是入门迟,层次低,离茶人还甚远,所谓的别茶人是自封的,半瓶子不满便摇晃起来,外行的人看见,以为我算个茶人了,略知一二,便以为我全知道了,茶文化渊博得很,时间一长,经不住表扬,我自己都飘然起来。说到普洱茶饼,偶尔也捎带到醒茶,说的头头是道,仿佛真懂似的,焉然以别茶人自居。其实,并未醒过茶。

没醒过茶,自然不是我的错,是无茶可醒。爱归爱,万事有个度,就是爱茶亦然。最初的茶饼是做广告抵顶的,量极小,且全是熟普,店家所给多事存放不住的绿茶。喝的接不住时,我才买几块方砖,或三两个金瓜,等茶喝,哪里顾得上醒呢,说实话,也没有那个需求和必要,猪八戒吃人参果,囫囵吞枣地咽下了,还不知是何滋味呢。况且,是手边有什么茶喝什么,红黄花绿,不断档就知足了,那敢挑剔。喝茶,本身就是件奢侈的事,不要说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能不断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天长日久,喝茶也会喝穷的。连鲁迅先生都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像我辈中人,有茶喝就是哪辈修来的福气了。

倘若说,过去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坐下来喝壶茶,来不及回味,就忙事去了。近几年完全清闲下来,喝茶也日渐讲究起来。尤其是最近两年,爱上普洱茶,先是熟普,之后生普,到现在天寒时即便喝壶红茶,也是滇红,且是清一色的古树普洱茶,其它茶类,譬如绿茶、青茶、黄茶,几乎不动心了,除非是上好的龙井或金骏眉,偶尔品一回。喝普洱古树茶时,不是没有遇见需醒的茶,而是意识不强,疑疑惑惑,来不及醒早喝完了。有时无意中存放几天,自然醒了,并无感觉。

有时,就去云古号茶店蹭茶喝,那里有好茶,多是伯雅父子从云南茶区寻来的,老茶自不必说,多是真正意义上的私房茶,但量少,珍藏几饼轻易舍不得喝,近年寻来的,量大一些,陈化不足,或沉睡未醒,不同时段不同人泡出的茶就不尽相同,有时是同一种散茶、同一饼茶,这就有些邪门,回味良久,疑心是做茶的手法或泡茶的手法,却没有想到醒茶上面。有回泡冰岛,从饼上撬下一块,第二泡还有焦糊味,苦涩感,少了平日冰糖一样的回甘,连她自己都疑惑了,按理是同一饼上的茶,怎么会出现炒不匀的现象?以为量大了,重泡时用天枰称,泡后依然如故。她深感抱歉,送我两泡,说等我回家慢慢泡着喝。几天后,我泡了一泡下午茶,是地道的冰岛味,很醇,喉咙间满是回甘的冰糖味,马上就找见了从前的感觉。和她说,她瞪大眼,若有所悟:哦,是不是和我心浮气躁有关?终无答案。还有回喝帮骂,她又赠我两泡,但无论当时在店里喝,还是回家品,淡而无味,和过去喝过的花香四溢的帮骂坨茶天壤之别,尽管她说和过去尝过的是同一年份的,总共三坨。但我疑心,那是另外的坨茶,或者是假的。根本没有想到醒茶上面,也没有体会到醒茶的作用有那么大。

直到有一天,讶然后,才恍然大悟。和素女会榕榕购了一套四君子茶,顺便赠我一饼老白茶。老白茶就是我喝过的月光白,又叫月光美人,只产于云南澜沧江边的临沧地区,和我们常说的产于福建的白茶是两回事。品过两泡后,感觉和我喝过的月光白还是有区别的,我喝过的月光白是散茶,一叶绿一叶白,殊为难得,可遇而不可求,尤其是口感差异明显,一个清香细腻,一个花香馥郁,初入口有上好红茶的味道,但很快就散成生普的味道,最后是比冰岛还要烈的甘甜。汤色的差异尤为明显,前一种是琥珀色,清明透亮,后者事酒红色,光亮厚重,入口更绵更醇。这味道事我喜欢的,特别是近几年,我愈来愈喜欢重口味。喝老白茶时,我不由地想到帮骂坨茶,其玫瑰混合香气,在我喝过的普洱茶中恐怕只有老白茶可与其媲美。我给榕榕微信留言,速发一提老白茶来。没多久,一个茶饼过半,剩下的整个给了我女儿,她也很喜欢这款茶的香气口感。停了两天,我又想老白茶了,就剪开刚到的那提,抽出一饼,撬了块就泡,汤虽浓,却没有上一饼的香气,也没有那种凝脂般的口感。我感到不可思议,虽然我信任榕榕居缘茶的茶品,还事忍不住发了微信,提出了我的质疑。榕榕错会了我的意,有些不高兴,但还是最大限度地容忍着,说您若不喜欢,可寄回来。她到底是个真正的茶人,很快就明白了我的心境,回复说,可能是泡茶时的天气或心情等等影响了茶气,之后忽儿问,您泡前醒茶了吗?天,她大概真把我当别茶人了,以为醒茶在我是深知而必须的。我老实承认,没有醒,直接撬了一块就泡。她笑了,说压饼后的茶,包起,存放在库房里,早睡着了。存放了多半年,分明还在熟睡,猛一泡,犹沉睡梦中,怎么会有香气呢?我若有所悟,但还是将信将疑,把剩下的饼子放在通风明亮的地方,自然地醒着。几天后再试,已有了茶香气,口感也绵柔了许多。果然是茶饼昏睡未醒的缘故。就是现在,恐怕还未全醒,睡眼朦胧。我泡时,接开壶盖,不敢焖,让茶香苏醒着。

从密封的茶提里取出一个饼,我端详着,色泽有些暗,再一闻,几乎没有香味。我想起,上回所赠的老白茶饼,撬时就香气袭人,茶块光亮充满生气。看来睡着一说并非空穴来风,醒茶的确是必须的。其实,也不是没有一些概念,每次冲泡都要洗茶,自然不全事洗涤尘土,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醒茶,只有完全清醒了的茶,才会在水中自然游动,将本身的体香等发挥的淋漓尽致。从来佳茗似佳人,美人是睡出来的,所以有睡美人一说,慵懒的睡态固然美,但最美的时候恐怕还是最清醒时,生命的机能蓬勃到极致,才光艳动人。

我想起老舍出仿苏联时随身带着绿茶冲泡,茶叶在杯里愈来愈舒展,鲜活起来,亦如春天的嫩叶,绿意盎然,娇艳欲滴。俄罗斯朋友看后,很惊讶东方中华茶的神奇,惊叹为中华魔法。绿茶尚且如此,普洱茶饼更不用说,是完全睡着了,沉睡未醒。

我上网一搜,除了储茶罐,果然还有醒茶罐。榕榕赠的那饼老白茶,放在外边久了,自然地苏醒过来,云古号高老板送我的两泡茶,撬开后裸露在空气里,我隔几天喝,也已苏醒。倘若在专门的醒茶罐里醒一醒,我想效果更佳。醒茶罐市场虽不像储茶罐那样混乱,但也事鱼龙混杂。我选择了一款价位品质较高的店,购了一款叫“静心养神”的手工紫沙罐,来醒茶,怕罐不好,起不到醒茶的作用。

将半醒的老白茶饼撬成小块,小心地装进罐里,盖上盖子,放在茶桌边,慢慢醒着。几天后再尝,已恢复了第一次品饮时的香气,我兴奋地告诉榕榕:醒了,全醒了。榕榕也非常开心,说,茶如女人,有时是很娇气的,得精心呵护,才会美丽娇艳。兴奋之余,意有未尽,我泡了一壶老白茶,或者叫月光美人,一边品,一边吟了首诗:

煮水泡新茗,莲壶白月光。

入喉无苦涩,扑面尽芬芳。

香气氤氲袅,甘琼凝伫长。

感君分享意,遥夜梦金汤。

【摘自2016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静子(山西大同),系山西省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乡村拾遗》《镶嵌在记忆深处》】

茶圈,到底乱在哪里

进入茶行业也有几年的时间了,但是多数时间都在实际的市场端操作中,以及绞尽脑汁的思考中渡过着。

期间,也加了无数圈内人的微信,昨天数了一下,光【茶】这个标签我就有631个好友,而这些人在我没有进入茶行业之前,是绝无可能有什么交集的。

来自云南的茶农,芳村的茶商,武汉的茶客,还有全国各地各种茶叶产地的茶农,和几乎涵盖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的茶商们构成了这631个人的群体。

从他们的朋友圈我看到最多的文章和分享主题就是这个——茶行业有多乱。

似乎每一个人都在说行业乱。

小罐茶又来收智商税啦,董乐和石一龙又把谁喷了,大益又来炒价格了,天天骂大师的吴疆同志现在也成了大师了。。。似乎茶行业就是个江湖,没人真刀真枪的打,反倒是喜欢隔空对骂。这跟我一个来自西北边陲小城的汉子来说,简直是娘娘腔到不要不要的行为。一群大老爷们,成天吵架,有个屁意思。

但是,每一篇我还是硬着头皮仔细看完再说。

茶农们觉得自己种茶辛苦,茶菁又卖不了好价钱,买不了奔驰宝马。

茶商们觉得自己卖茶辛苦,成本越来越高市场越来越难,更有甚者因为专业不足砸在手里的那堆库存还得想辙。

茶客们觉得自己买茶辛苦,钱没少花,结果为了追求虚无的性价比,买了一大堆垃圾回来。

蹭茶的那帮,我连骂都懒得骂。

这是极端情况,更多的人是在没有达到这种极端情况中,难受着。

反正我狗屁都不懂,也就没了这些烦恼。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选手,这比赛才玩的下去。

但是,幸好,有个懂茶的老师,有一帮可信赖的合作方,那这个生意就做的理所应当。

茶行业乱,问题有很多,但也不是没有解决方法,可如果解决了,可能很多人要丢了饭碗,少了谈资,没了意思。

比如,标准。

其实国家早早就有关于各种茶类的产品标准,你能想到的茶,都有。

可是,那个标准本身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实际上又极为宽泛,也就导致很多茶看起来是符合标准的,但却不那么符合市场或者真正的专业度。

几乎每一个从业者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光一个普洱,就有山头派、纯料派、大厂派等等,各说各有理,也都找了相应的人来站台。大家都试图证明自己的标准是对的,是权威的,是茶客们应该好好学习奉为圣经的。

可是。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十几亿的人口,每一个人的口感、味觉、品饮习惯,甚至当时的心情都有不同。太多的变量影响着对茶的感受。就算是我喝同一罐茶,每次喝都会感受不同。难得有一个统一。

对于茶厂来说,最大的乱可能就是制作工艺了。

拿白茶来讲,不杀青不揉捻,直接日光萎凋、干燥是写在【制茶学】的教科书上的,虽然从八十年代起就出现了新工艺白茶,但那时也有明确的制作标准的。可是现在几乎所有的茶厂都搞了创新,用乌龙茶和红茶的方法来做,乱七八糟一塌糊涂。那我们就不能用传统工艺要求的那些标准来衡量这个新东西,什么X年药,X年宝也就成了无稽之谈。你非要盯着这个固化的时间,三年就是三年,两年零十一个月不行,这就很搞笑了。

所以,你作为一个茶客你别乱,如果只是为了日常饮用,好不好喝,喝了开不开心,舒不舒服,这才是你最该有的标准。但是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对专业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对于茶客的学习内容,最重要的不是茶学,不需要过多去钻研茶叶种植、加工、内含物那些内容,什么茶多酚、儿茶素有多少,有什么用,只需要在品饮和冲泡上有所涉猎就可以了,说简单点,就是评茶师和茶艺师这两个课程。

可是问题又来了。

茶行业的乱,最乱的还是培训。自己做了一两年茶,甚至是一两年茶艺师,就敢开班授课的大有人在。甚至一群狗屁不通的也敢称大师。反正我分辨茶艺师培训是不是正经,就看一点。

到底是教你泡茶的姿势,还是教你把茶泡好。每种茶的冲泡方式都不同,那么老师教的每一个动作是不是代表着对于茶味的影响。

你可以试着这样问那些老师:这个茶要多久出汤,快了会怎样,慢了会怎样?用紫砂壶和用盖碗对这个茶的味道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注水的时候吊汤、定点会对滋味有什么影响?就问这种关系,答不上来的就可以哪凉快哪呆着去了。

每一个泡茶的动作背后,都一定要为最终的茶味来负责。每一个动作,只要解释不通,跟最终茶味没关系,就是多余。所以,我泡茶不好喝,因为我总是泡茶的时候会分心。唉。

解决了以上这些问题,茶也就没那么复杂了。

但是对于行业来说,这才是刚刚开始。

我们最近讨论最多的无非是“到底什么是茶?”和“茶应该是什么样?”。

茶就是茶,一种农产品也好,文化产品也罢,说到底,都得泡了水喝下肚。你当它是农产品无非是希望溢价少一些罢了。想要它是文化产品,也无非是个人追求罢了。

这都是大家自然形成的需求。无可厚非。

比如小罐茶,你买来自己喝,自然是浪费了这个东西。拿去送礼,说不定还有好的效果,前提是对方觉得这东西值钱。拿来送我,我只能暗暗笑你,我也不会明说嘛,毕竟花的是你的钱,我也承你的情。

所以以上这两个问题的终结答案在这:你当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你想要它是什么,它就能是什么。你才是你的主人。是你喝茶,不是茶喝你。

至于普通大众需要什么样的茶。作为茶商之一,我觉得这个问题,想多了。

首先,只要你是茶商,你就不是普通大众了。我总是喜欢换位思考,如果我不做这个行业。可能我还是会找个店,买点喜欢喝的茶,而这个过程无非是不断地试错,各种各样的喝过去。就跟我当年选喝什么矿泉水一样,都试试,哪个喜欢,就喝哪个。

大多数消费者都是这个基本心态:买得起,喝的下去就行了。

对于这部分研究,还是得深入调研,不要凭空想象比较好。

你要非得问我这个奸商未来应该卖啥,怎么卖,怎么挣钱。给钱我才告诉你。

茶行业一点也不乱,乱的是人心,乱的是这纷纷扰扰。

只要你守住一点,你想干啥就干啥,你想喝啥就喝啥,勇于尝试,大胆试错,就行了。

作者简介:元首,80后,比60后还懂茶,西北人,胖子,精于经营(他自诩奸商),在武汉有一家五星级茶店,是极少数让书卷弯刀敬佩的80后茶人。

找到约582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