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前景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27 秒)

周国富:药茶,中国茶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周国富:药茶,中国茶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山西药茶高峰论坛演讲

  哲人有言: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当下,山西唱响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的健康发展之歌,底气来自中国药茶文化千年传承弘扬的深厚底蕴和山西药茶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优势及其丰富实践的历史渊源,顺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顺应关乎生命更关乎生计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性大流行人类对身心健康的期盼,契合了中国人民“治无病之病,则无病”的养生保健观,彰显着山西药茶人“积力之所举,众智之所为”的成事之道。盛世兴茶,天时地利人和俱备,山西发展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前景灿烂。

  今天,山西省隆重举行“山西药茶高峰论坛”,人才荟萃,少长咸集,智慧迸发,太原论鉴,共话山西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同议茶的美好健康生活,交流互鉴,意义重大。

  下面我就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的创新发展问题谈点认识,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药茶和药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交融发展的瑰宝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史,是一部茶以文兴、文以茶扬的创新发展史,也是一部茶运与国运紧密相连的奋斗创业史,中国茶人最切肤之深的感慨,就是国运盛则茶运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汉唐,盛于宋,绵延元明清,衰弱于近代,振兴于当代,远播世界,造福人类。以诗、瓷、茶为代表的丝绸之路为人类文明进步树立起辉煌的丰碑。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开辟了中国乃至世界茶和茶文化史的新纪元。唐宋以降的兴盛时期,举国上下,无论皇宫贵族、文人墨客、儒释道家、寻常百姓,无不以茶为饮、以茶为乐。“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是其真实的写照。难能可贵的是,茶和茶文化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融入生活,增添情趣,促进健康,传承弘扬,创新发展,并随着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传播亚欧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推行散茶,炒青、烘青、蒸青、晒青及窨花等绿茶工艺各行其道,沸水冲泡茶叶(撮泡法)成为主流茶饮方式,同时还派生出红茶、黄茶(闷黄)、黑茶、青茶、白茶、药茶等诸多茶品类,茶饮习俗进一步走向世俗化、简约化和功能化,极大地推进了茶叶的生产和消费。1840年因茶触发的鸦片战争失败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战争不断,国运衰落,茶和茶文化遭受沉重打击,一落千丈。新中国建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茶和茶文化全面进入盛世兴茶的复兴振兴期。当下,中国已是世界产茶大国、世界茶消费大国和世界茶文化大国,茶和茶文化日益成为经济产业、民生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和富民惠民产业,是事关国计民生、国家战略的大事情,得到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当前,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正借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之东风向茶业强国目标奋进。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十分重视、关心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繁荣发展,他为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发贺电,给首个“国际茶日”系列活动致信祝贺,多次深入茶区,关注茶业,殷切期望茶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真切希望中国茶界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深化茶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给中国茶人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中医药文化和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两翼”,互相交融,相辅相成,共同护佑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茶是伴随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养生保健饮料,并随着中国茶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交相融合而演化蝶变出清饮、调饮(混饮)、药饮、衍生品食用饮和情感体验共情饮等丰富内涵,成为人类仅次于水的健康之饮。

  茶,本就因药而发生。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茶而解之”之说,说明最早发现的茶就是药。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载有“以茶为药”的功用:“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对茶的药理作用也有详细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唐代药学家陈藏器也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之说法。先秦时期,为了缓解茶的苦寒之性,选用生姜、韭菜、薄荷等药物与茶一起烹煮成汤饮用,使之入口不伤脾胃,于是就开辟了“药茶同烹”“药食同源”的药茶共饮的阶段,使人既能享用美味茶汤,又具有一定的保健治病作用。从隋唐至宋元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医药学家对于茶的功效的深入认识,茶逐渐成为药方中的“君药”。“药茶”一词首现于宋代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中的“药茶诸方”一则,书中载有八种“药茶诸方”,如治疗伤寒头痛壮热的葱豉茶方、薄荷茶方、石膏茶方等。宋代太医院官修医书《和济局方》中还有药茶的专篇记述,可见药茶文化已进入繁荣发展时期。明清时期,茶疗之风盛行,社会各阶层都乐意接受药茶这种养生保健方式,并随着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药茶逐渐商品化、平民化、普及化,此时药物代茶饮逐渐成为药茶的主流表现形式,药茶出现了丸型、膏型、散型等诸多剂型,以方便携带和饮用。同时,由于祖国传统医药学的日益专业化、精细化,各类药茶处方呈现出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如适合老年人服用的“三子养亲汤”,适合妇女服用的“四物汤”等,还有被《随息居饮食谱》记载的午时茶、枸杞茶、姜茶、八宝茶、天中茶等,言明可以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等功效。《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书中也记载慈禧热病咳嗽时,曾饮用清热止咳代茶饮,光绪常饮用的安神代茶饮、清肝聪耳代茶饮等。  

  随着中国茶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千年融合蝶变,中国人对茶的认识不断深化,认为茶不仅是人类仅次于水的健康饮料,也是一种养生保健具有药用功能的饮品。在中国,饮茶分为清饮、调饮(混饮)、药饮、茶衍生品食用饮和情感体验共情饮五类。清饮,即是单用开水泡茶来喝,分喝茶、品茗、茶艺、茶道等层次,满足生理之需(解渴)、感官之需(色香味形)、交往之需(礼仪、技巧、交流)、修身养心之需(洞察自然、反观自我、明心见性、体悟道德),获得身心愉悦、快乐健康。调饮,即在茶中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橘皮、薄荷、桂圆、红枣、枸杞及花草等中草药物调和混饮,以满足个人嗜好和养生保健。“药饮”,既有药茶同烹、药食同源的调混饮,更有药物代茶饮,用于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早已深深融进百姓的日常生活。茶衍生品食用饮,即运用现代科技方法从茶和中草药中萃取特殊有效成分,如茶氨酸、茶多酚、咖啡碱等制成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药品和食品。情感体验共情饮,由于茶文化是共情文化,情感体验共情茶饮,使人身心享受更加充满。丰富的茶饮文化,使人在繁忙紧张的生活中舒缓压力,调节情态,健康身心。随着现代科技的深入研究和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融合创新、融合发展,茶饮文化和药茶文化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

  二、山西药茶文化与药茶产业发展正逢其时,前景灿烂

  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大流行,给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对经济社会文化造成严重影响。人们普遍得到一个启示:世间万物,生命诚可贵,健康最重要。现实告诉我们,国民经济是一个社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国民健康同样是一个社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健康不仅对个人和家庭具有根本意义,对社会、民族、国家,同样具有根本意义。健康是最容易得到的,也是最容易失去的东西。预防是最基本、最智慧的健康策略。起居有时、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治未病、防欲病等养生保健理念渐入人心,养生保健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用词,人们对健康的欲望更为强烈,药茶文化和茶饮文化,已成了养生保健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健康消费的新时尚。

  正如楼阳生书记所说,山西药茶历史悠久,原料道地,工艺成熟,口感独特,功效确切,优势明显,在国内国际具有很高的公认度和美誉度。得天时地利人和之道,聚药性之精华,传茶道之神韵,兼具药的功效、茶的味道、服务于人的健康,千年本草完全契合养生保健的时代潮流,彰显出独具山西原创的特色印记。茶本为药,药可为茶,同宗同源,植根“三农”,未病先防,护佑健康,这就是山西药茶之出处,山西药茶之妙处,也将是山西药茶之胜处。

  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药茶产业、药茶文化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茶类第七茶系,发挥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健康、安康中的重要作用,正逢其时,意义重大。建议有四:  

  1.坚持中国特色,山西特点,国际视野,确立现代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高质量发展观。

  药茶和药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千年演化蝶变的璀璨明珠,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深深融进中国人民养生保健的日常生活,也对世界健康文明产生重大影响。山西的药茶和药茶文化历史悠久,优势明显,地位独特,根基深厚,发展高质量现代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得天独厚。

  发展现代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一定要把中医药文化、茶文化和晋商文化有机融合,坚持“治无病之病,则无病”的养生保健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功能观,充分发挥山西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确立立足药业做产业、跨界融合壮产业、顺应时代创业态、变革创新强产业、补链强链健产业、文化自信闯市场的现代药茶产业发展观,破解大国小农发展瓶颈,培育壮大以新型龙头企业为支柱的现代药茶产业集群,培育大品牌,发展大产业,发扬自信、诚信、匠心、创新的茶人精神,立标准、重品质、创品牌、竞市场,实现多元化、差异化、优质化,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强农富民惠民康民作贡献。

  2.推进从中草药种植园到药茶产品的全产业链品质战略,用健康理念保障健康产品。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大流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对品质消费需求日益强烈,绿色奠定健康底色,文化涵养安康亮色。为此,作为养生保健产品的健康生产和健康产品的安全供给至关重要。务必做到心无旁骛,坚守诚信,专心致志,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切实保障企业家和企业两个健康,企业家要用心用情办好健康企业,健康企业智造健康茶品,健康茶品惠及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品质、健康的药茶产品始于中草药种植园。人人祈求健康,健康产品更需要好品质,好质量才有好销量,好品质先要种出来。恪守疗效,是中医药文化的生命线。现在大多茶药两用道地药材为人工种植,好的种植园的基础在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用生态之美引领发展之美,用绿色之态彰显品质之优。

  品质健康茶产品供给,贵在慎始慎终。从中草药种植到药茶产品供给,经历采摘、加工、制作、包装、营销、消费等诸多环节,务必坚守精行俭德、诚信匠心的茶人品格,坚持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实行品牌化、市场化营销,功能化、规范化饮用和品质化健康消费。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把好安全、口感、功效三大环节,保障品质健康的产品供给,精心打造养生保健产品的金字招牌,用好品质保障好身心,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身心健康的追求。  

  3.用科技和文化支撑起现代药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实现现代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遵循既要遵古,又要崇今的原则,对传统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提升改造,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融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其优秀药茶和药茶文化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和创新,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要组织中医药学、茶学、营养学、文化学等方面的专家,系统梳理药茶和药茶文化资源,认真汲取药茶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时代价值,对药茶和药茶文化进行传承创新,传承优精配方,改造不适时代的配方,创新新配方,增加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医道与茶道的完美融合,达到养生保健之目的。同时,还要运用现代科技的新理念、新进展、新成果对药茶产业进行数字化、智慧化、清洁化和产业化提升改造,拥抱高科技,激发新动能,进行全产业链的品质生产,实现高质量发展。

  4.行动“国际茶日”,弘扬药茶文化,全面提升人民大健康消费水平。

  当今时代,竞争激烈,节奏太快,欲望无限,疫病肆虐,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树立大健康理念,为养生保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高质量健康服务,努力提升人的心力、免疫力、体力、抵抗力十分重要。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我们的祖先发现茶、种植茶、利用茶、创新茶已有数千年历史,茶早已融进华夏文明的基因。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茶待客、以茶礼敬、以茶交易、以茶养生保健的习俗,在人们的心目中,茶是一种“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茶又是一种“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文化生活,茶还是一种修身养性、健康益寿的养生保健之道。随着文明交流互鉴,茶成为了通疆达海的世界健康之饮。“国际茶日”的设立,不仅是对中国茶文明作出世界贡献的礼敬,更是对当今中国茶和茶文化小康健康安康的期盼。当代中国药茶产业和药茶文化不仅要承担起传承弘扬茶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责任,更要有顺应时代创新发展的重大担当。立足国内市场,拓展国际需求,提升茶疗水平,文化引领,抱团进取,开放共赢,攥指成拳,生威发力,讲好药茶文化故事,在提质创牌上用心思,在产业链上做文章,创出好品质,赢得好销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市场,构筑起“精细高雅的清饮”、“浪漫时尚的调饮”、“康健益寿的药饮”、“新奇乐爽的食用饮”和“情感体验的共情饮”等多领域、多文化、多样性茶品消费体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和美好生活需要。

  来源:茗边

在时代挑战中拥抱机遇 普洱茶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普洱茶产业发展务虚会议、茶产业发展专题会都客观而深刻地指出了产业发展问题:“全市茶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的问题突出,茶企体量小、分布散,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品牌引领力不足……”这里提出了产业和企业两个概念,产业存在的问题是“大而不强、大而不精”,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体量小、分布散,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品牌引领力不足”。那么产业和企业是怎样的关系,茶产业的大而不强、不精和茶企业的体量小、分布散等问题是怎样的关系,解决了这些问题,对于深化茶产业发展认知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意义。

产业与企业

支柱地位与支撑作用

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是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在中国,产业的划分是: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各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各业;第三产业分流通和服务两部分。

企业在商品经济范畴内,作为组织单元的多种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成长壮大。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各种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由上可以看出,相对而言,产业是宏观概念,企业是微观概念。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企业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实际上,企业的主体作用、决定作用最直观地体现在产业层面,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支撑力、推动力、牵引力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做好普洱茶产业这篇大文章,从企业着手是破题、入题之举,是破解茶产业认知难题和探索突破之举的有效途径。

换句话说,茶企的强弱决定了茶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茶产业发展专题会强调,要牢牢树立普洱茶是普洱市第一支柱产业和举全市之力打造普洱茶产业这“两个共识”。实际上,普洱茶的“第一支柱产业”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茶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翻开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期间,茶产业方面,成立普洱茶投资(集团)公司,建成普洱茶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完成166.8万亩现代茶园生态化提升改造,有机茶认证面积43万亩,认证面积、企业、证书数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按照普洱市茶咖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2020年,全市共有各类茶园面积304万亩,其中,现代茶园面积167万亩,栽培型古茶园19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118万亩(保护、禁采)。茶叶产量12万吨,综合产值293亿元。一产59.2亿元,二产105亿元,三产128.8亿元。茶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7.58%,占全市工业增加值6.16%。产业发展成绩的背后是一组企业数字,全市茶企业978户,其中规上茶企业16户,茶叶初制所2306个,精制率64.8%。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1173个。全部行政村和79%农户种茶,有茶农近120万人,茶农来自茶叶人均纯收入4624元,2020年茶产业上缴税收1.03亿元。因此,茶产业毫无疑义是普洱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农业产业,是全市的第一支柱产业,是普洱衣食万户的大产业、大民生。

但是,如果从上缴税收来看,数据确实不太亮眼,这与茶产业作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不相符,是典型的“大产业小税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全市茶企数量不够多,另一方面是规上茶企数量过少。而要实现茶产业富民又富市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树立普洱茶是普洱市第一支柱产业和举全市之力打造普洱茶产业这“两个共识”,找准全市茶产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关键核心问题、未来发展路径,重新审视茶产业及普洱茶产业发展全景图,推动战略重组、产业重塑。

纵向与横向

辉煌续写与业态存续

如果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唯度切入茶企业发展历程,在显著成绩的背后,也还是存在需要补齐的短板、弥补的不足,才能有效解决茶产业务虚会、专题会提出的问题。

对比2020年,2021年三季度,全市茶产业整体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目前现代茶园面积175万亩,同比增长4.94%;毛茶产量10.78万吨,同比增长14.51%。综合产值246.85亿元,同比增长30.17%。毛茶均价50.67元/公斤,同比增长8.9%;毛茶平均单产65.94公斤/亩,同比增长9.61%。茶企纳税8575.88万元,同比增长48.06%。有茶企978户,规上企业15户,获食品生产许可证(SC)355户,初制所2306个,茶产业从业人员近120万人。

茶产业整体数据在上升,但具体到茶企业个体,实力没有持续增强、带动力不强的问题就比较明显。

今年8月,市委书记李庆元到宁洱调研,其中一站就是云南普洱茶集团。云南普洱茶集团历史悠久,已成为全市茶企发展的一个缩影,普洱茶集团与中茶、大益、下关并称为普洱茶四大生产厂家,是云南茶业的领军企业之一。集团成立于1975年,目前拥有4.5万亩茶叶基地,是全省茶叶基地最大的企业,而且全部通过了有机认证,管理茶园的茶农超过3500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近年来,随着基地规模的扩大、有机转换成本和精深加工生产线投入的增加,曾经的明星企业遭遇了发展瓶颈,经营面临不少困难,技术升级、市场开拓、品牌打造等方面都亟待转型突破,尤其对比其他三大茶厂的风生水起,普洱茶集团的跨越发展显得格外迫切。曾经登上过央视《财富故事会》的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炳基说,由于茶园改造、班子建设、资金投入等问题,公司发展速度有所放缓,收入和知名度都有所下降。

就普洱茶企业而言,年销售额达到亿元门槛的屈指可数。2021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普洱澜沧古茶人合有限责任公司年销售额近5亿元,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近1.3亿元,已经是龙头和佼佼者。

在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的《我国普洱茶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中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包括市场主体实力弱,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受资金短缺制约,基地认证措施不力,产业带动力不强等。这些都与云南普洱茶集团的现状形成了论点和论据的相互印证,普洱新华国茶有限公司总经理包忠华也分析说,普洱茶是名气大,但就市场占比来说却相对较小。

横向对比主要在于企业发展和新业态的市场“较量”。12月初,记者走进普洱茶交易中心,普洱地道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铁军说:“近年来,门店客源少了很多,加上互联网时代直播带货的异军突起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致使茶店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实际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而从挑战到机遇之间必然要经历一个阵痛,王铁军所说的现象并非孤例,市内多家茶企、茶店都遭遇了类似困境。在淘宝、拼多多等平台搜索,20多元一饼包邮的普洱茶随处而见,消费者差评也充斥全网,市场规范化管理不足,部分直播带货以假乱真,价格与市场不符,极大破坏了普洱茶的声誉。

普洱学院茶学专家单治国分析,在疫情的冲击下,对广大中小茶企影响最大,众多小微茶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同时在产品开发能力受限的情况下,质量不稳定、透明度较差、品种单一,难以给消费者带来满意的体验。

可以说,纵向对比,企业辉煌需要续写,横向对比,新形势新业态带来的挑战需要应对,在新业态中解决存续问题。市茶咖发展中心主任张天梅表示,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对茶企的指导、服务、对接等方面,还不够精准,尤其是帮助企业解决品牌打造等问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如何帮助、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也需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创新方法,确保指导、对接、服务全覆盖、精准到位。

面对与应对

树立抱负与拥抱时代

有了问题必须直视面对,也必须直接应对。普洱茶企业面临的发展难题,并非无解。全市咖啡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树立壮大产业的理想抱负和信心决心”同样适用于茶产业,就企业自身而言,理想抱负和信心决心极为重要,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阻碍,都必须在“两个共识”中汲取精神力量。李庆元在思茅区调研茶产业时也明确指出:“要坚定茶产业发展的信心,对自身企业发展有清晰的定位、明确的目标、创新的理念,架起与茶农、消费者的桥梁联系,从而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

实际上,市委、市政府早就着手解决企业发展问题,并通过具体实践为企业发展探索了有效路径。今年8月7日开始,普洱市5000吨普洱茶分批有序进藏,普洱茶以“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呵护西藏各族人民的安全健康,受到西藏当地群众的争相追捧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可以说,普洱茶进藏是普洱茶产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为我市大众大量的生态茶产品开辟了新的广阔市场。普洱茶成功进藏的经验告诉我们,品牌是企业的“灵魂”,而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市场与产业、产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按照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策略,方能在瞬息万变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李庆元在实地调研中强调,解决云南普洱茶集团等类似企业面临的现实困难,必须拓宽思路、打破常规,加强对现实市场与潜在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当前态势和未来趋势的分析研究,把好原料关、工艺关、品质关。企业要开展以商招商、自觉招商、自我转变,引进有实力、有前景、有情怀的战略合作伙伴,破解困难,拓展目标市场、占据目标市场、引领目标市场,只有坚定不移走好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才能涅槃重生、重塑辉煌。

面对新形势新业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普洱茶品牌建设座谈会议强调,要以积极姿态迎接健康时代、数字时代、融媒体时代,紧跟时代节拍,拥抱时代机遇,运用丰富的形式宣传展示普洱茶和茶文化,在生产端、消费端加速品牌建设,让每一步行动都有构思、有设计、有效果,真正让普洱茶卖得出、卖得好。

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部分成员单位和茶业企业的代表,先后到福建省宁德市、武夷山市、福州市考察茶产业发展,在“他山之石”中找到了发展路径。以武夷星茶叶公司为例,公司通过成立茶叶合作社,引进、开发、推广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合作社、合同协议等形式带动当地农户“种有机茶、走富裕路、建新农村”,在当地建成茶叶生产基地2万亩,对茶农实行保护价统一收购与集中加工,促进农民增收达3亿元。

银生茶庄园负责人侯建荣说,基于历史资源及发展趋势,普洱茶产业很有前景,作为企业来说将通过不断培养属于自己的、稳定的消费市场,用市场需求反哺生产,以消费量提高产量,最终实现带动茶农增收致富的目的。

推动普洱茶产业全面振兴,非一朝一夕之功。面对困难挑战,依然坚定理想抱负,面对时代机遇,选择积极拥抱,企业发展必然能够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书写更新更美的发展华章。

来源:普洱日报 记者:陈景锋 郑璐 徐瑞,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