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挑战中拥抱机遇 普洱茶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普洱茶产业发展务虚会议、茶产业发展专题会都客观而深刻地指出了产业发展问题:“全市茶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的问题突出,茶企体量小、分布散,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品牌引领力不足……”这里提出了产业和企业两个概念,产业存在的问题是“大而不强、大而不精”,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体量小、分布散,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品牌引领力不足”。那么产业和企业是怎样的关系,茶产业的大而不强、不精和茶企业的体量小、分布散等问题是怎样的关系,解决了这些问题,对于深化茶产业发展认知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意义。

产业与企业

支柱地位与支撑作用

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是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在中国,产业的划分是: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各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各业;第三产业分流通和服务两部分。

企业在商品经济范畴内,作为组织单元的多种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成长壮大。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各种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由上可以看出,相对而言,产业是宏观概念,企业是微观概念。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企业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实际上,企业的主体作用、决定作用最直观地体现在产业层面,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支撑力、推动力、牵引力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做好普洱茶产业这篇大文章,从企业着手是破题、入题之举,是破解茶产业认知难题和探索突破之举的有效途径。

换句话说,茶企的强弱决定了茶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茶产业发展专题会强调,要牢牢树立普洱茶是普洱市第一支柱产业和举全市之力打造普洱茶产业这“两个共识”。实际上,普洱茶的“第一支柱产业”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茶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翻开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期间,茶产业方面,成立普洱茶投资(集团)公司,建成普洱茶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完成166.8万亩现代茶园生态化提升改造,有机茶认证面积43万亩,认证面积、企业、证书数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按照普洱市茶咖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2020年,全市共有各类茶园面积304万亩,其中,现代茶园面积167万亩,栽培型古茶园19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118万亩(保护、禁采)。茶叶产量12万吨,综合产值293亿元。一产59.2亿元,二产105亿元,三产128.8亿元。茶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7.58%,占全市工业增加值6.16%。产业发展成绩的背后是一组企业数字,全市茶企业978户,其中规上茶企业16户,茶叶初制所2306个,精制率64.8%。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1173个。全部行政村和79%农户种茶,有茶农近120万人,茶农来自茶叶人均纯收入4624元,2020年茶产业上缴税收1.03亿元。因此,茶产业毫无疑义是普洱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农业产业,是全市的第一支柱产业,是普洱衣食万户的大产业、大民生。

但是,如果从上缴税收来看,数据确实不太亮眼,这与茶产业作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不相符,是典型的“大产业小税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全市茶企数量不够多,另一方面是规上茶企数量过少。而要实现茶产业富民又富市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树立普洱茶是普洱市第一支柱产业和举全市之力打造普洱茶产业这“两个共识”,找准全市茶产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关键核心问题、未来发展路径,重新审视茶产业及普洱茶产业发展全景图,推动战略重组、产业重塑。

纵向与横向

辉煌续写与业态存续

如果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唯度切入茶企业发展历程,在显著成绩的背后,也还是存在需要补齐的短板、弥补的不足,才能有效解决茶产业务虚会、专题会提出的问题。

对比2020年,2021年三季度,全市茶产业整体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目前现代茶园面积175万亩,同比增长4.94%;毛茶产量10.78万吨,同比增长14.51%。综合产值246.85亿元,同比增长30.17%。毛茶均价50.67元/公斤,同比增长8.9%;毛茶平均单产65.94公斤/亩,同比增长9.61%。茶企纳税8575.88万元,同比增长48.06%。有茶企978户,规上企业15户,获食品生产许可证(SC)355户,初制所2306个,茶产业从业人员近120万人。

茶产业整体数据在上升,但具体到茶企业个体,实力没有持续增强、带动力不强的问题就比较明显。

今年8月,市委书记李庆元到宁洱调研,其中一站就是云南普洱茶集团。云南普洱茶集团历史悠久,已成为全市茶企发展的一个缩影,普洱茶集团与中茶、大益、下关并称为普洱茶四大生产厂家,是云南茶业的领军企业之一。集团成立于1975年,目前拥有4.5万亩茶叶基地,是全省茶叶基地最大的企业,而且全部通过了有机认证,管理茶园的茶农超过3500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近年来,随着基地规模的扩大、有机转换成本和精深加工生产线投入的增加,曾经的明星企业遭遇了发展瓶颈,经营面临不少困难,技术升级、市场开拓、品牌打造等方面都亟待转型突破,尤其对比其他三大茶厂的风生水起,普洱茶集团的跨越发展显得格外迫切。曾经登上过央视《财富故事会》的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炳基说,由于茶园改造、班子建设、资金投入等问题,公司发展速度有所放缓,收入和知名度都有所下降。

就普洱茶企业而言,年销售额达到亿元门槛的屈指可数。2021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普洱澜沧古茶人合有限责任公司年销售额近5亿元,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近1.3亿元,已经是龙头和佼佼者。

在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的《我国普洱茶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中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包括市场主体实力弱,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受资金短缺制约,基地认证措施不力,产业带动力不强等。这些都与云南普洱茶集团的现状形成了论点和论据的相互印证,普洱新华国茶有限公司总经理包忠华也分析说,普洱茶是名气大,但就市场占比来说却相对较小。

横向对比主要在于企业发展和新业态的市场“较量”。12月初,记者走进普洱茶交易中心,普洱地道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铁军说:“近年来,门店客源少了很多,加上互联网时代直播带货的异军突起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致使茶店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实际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而从挑战到机遇之间必然要经历一个阵痛,王铁军所说的现象并非孤例,市内多家茶企、茶店都遭遇了类似困境。在淘宝、拼多多等平台搜索,20多元一饼包邮的普洱茶随处而见,消费者差评也充斥全网,市场规范化管理不足,部分直播带货以假乱真,价格与市场不符,极大破坏了普洱茶的声誉。

普洱学院茶学专家单治国分析,在疫情的冲击下,对广大中小茶企影响最大,众多小微茶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同时在产品开发能力受限的情况下,质量不稳定、透明度较差、品种单一,难以给消费者带来满意的体验。

可以说,纵向对比,企业辉煌需要续写,横向对比,新形势新业态带来的挑战需要应对,在新业态中解决存续问题。市茶咖发展中心主任张天梅表示,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对茶企的指导、服务、对接等方面,还不够精准,尤其是帮助企业解决品牌打造等问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如何帮助、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也需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创新方法,确保指导、对接、服务全覆盖、精准到位。

面对与应对

树立抱负与拥抱时代

有了问题必须直视面对,也必须直接应对。普洱茶企业面临的发展难题,并非无解。全市咖啡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树立壮大产业的理想抱负和信心决心”同样适用于茶产业,就企业自身而言,理想抱负和信心决心极为重要,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阻碍,都必须在“两个共识”中汲取精神力量。李庆元在思茅区调研茶产业时也明确指出:“要坚定茶产业发展的信心,对自身企业发展有清晰的定位、明确的目标、创新的理念,架起与茶农、消费者的桥梁联系,从而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

实际上,市委、市政府早就着手解决企业发展问题,并通过具体实践为企业发展探索了有效路径。今年8月7日开始,普洱市5000吨普洱茶分批有序进藏,普洱茶以“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呵护西藏各族人民的安全健康,受到西藏当地群众的争相追捧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可以说,普洱茶进藏是普洱茶产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为我市大众大量的生态茶产品开辟了新的广阔市场。普洱茶成功进藏的经验告诉我们,品牌是企业的“灵魂”,而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市场与产业、产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按照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策略,方能在瞬息万变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李庆元在实地调研中强调,解决云南普洱茶集团等类似企业面临的现实困难,必须拓宽思路、打破常规,加强对现实市场与潜在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当前态势和未来趋势的分析研究,把好原料关、工艺关、品质关。企业要开展以商招商、自觉招商、自我转变,引进有实力、有前景、有情怀的战略合作伙伴,破解困难,拓展目标市场、占据目标市场、引领目标市场,只有坚定不移走好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才能涅槃重生、重塑辉煌。

面对新形势新业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普洱茶品牌建设座谈会议强调,要以积极姿态迎接健康时代、数字时代、融媒体时代,紧跟时代节拍,拥抱时代机遇,运用丰富的形式宣传展示普洱茶和茶文化,在生产端、消费端加速品牌建设,让每一步行动都有构思、有设计、有效果,真正让普洱茶卖得出、卖得好。

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部分成员单位和茶业企业的代表,先后到福建省宁德市、武夷山市、福州市考察茶产业发展,在“他山之石”中找到了发展路径。以武夷星茶叶公司为例,公司通过成立茶叶合作社,引进、开发、推广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合作社、合同协议等形式带动当地农户“种有机茶、走富裕路、建新农村”,在当地建成茶叶生产基地2万亩,对茶农实行保护价统一收购与集中加工,促进农民增收达3亿元。

银生茶庄园负责人侯建荣说,基于历史资源及发展趋势,普洱茶产业很有前景,作为企业来说将通过不断培养属于自己的、稳定的消费市场,用市场需求反哺生产,以消费量提高产量,最终实现带动茶农增收致富的目的。

推动普洱茶产业全面振兴,非一朝一夕之功。面对困难挑战,依然坚定理想抱负,面对时代机遇,选择积极拥抱,企业发展必然能够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书写更新更美的发展华章。

来源:普洱日报 记者:陈景锋 郑璐 徐瑞,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