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饭

找到约1,297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贵州:吃上“茶叶饭”,六盘水这个安置点“搬”出幸福新生活

“易地搬迁让我住进了新楼房,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比起以前居住的地方靠天吃饭的情形,现在的日子是‘神仙日子’。”屠禹面带笑容说。

11月15日,记者走进水城县南部园区易扶搬迁安置点茶园社区,只见小区里干净整洁、绿树环绕,一栋栋楼房错落有致,不少老人在门口聊天。

2018年,屠禹一家从大山里搬到水城县南部园区易扶搬迁安置点,这次搬迁让她和1114户4410名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到记者来采访,正在茶叶基地采茶的屠禹热情地将记者迎到他家中。

“看,钢筋混凝土的大平房,一人一间!”屠禹说,以前居住的地方,自然条件差,住着土坯房,靠种地和打工为生,生活极其困难。

自搬到水城县南部园区易扶搬迁安置点后,屠禹结束了长年在外打工奔波劳碌的日子。“茶园上,每天都有活路干,一个月下来能挣4000多元。”屠禹说。

搬出大山不易,更重要的是要稳得住、能发展,而就业正是搬迁工作的核心,是搬迁群众能否稳得住的关键所在。水城县南部园区依托资源优势,通过产业、旅游、因地制宜、就地置业等多渠道,帮助搬迁群众断穷根、强素质、稳增收,为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源源活力。

据介绍,水城县南部园区共有茶园社区和大山社区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总共搬迁安置了周边龙场、顺场两个乡镇的1114户4410人。按照“以产定搬”的思路,安置点在建设之初就提前谋划了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

原本住在深山里的老百姓们搬到茶园的周围,不仅吃上了“茶叶饭”,还吃上了“旅游饭”。在安置点里,保留了当地的白族文化元素,与周边新建的白族风情小镇、水城春湖、茶旅观光园等相配合,形成了一条旅游发展新路子。

值得一提的是,白族风情小镇里的门面,对搬迁户们实行减租政策,吸纳老百姓们自主创业。从龙场乡搬迁过来的王永香通过就业培训,在白族风情小镇里开了一家美容美发店,“想都不敢想,这辈子还能当老板!”王永香说。

“水城县目前在龙场乡、顺场乡有茶园种植面积4万亩左右,其中顺场乡搬迁点有1.5万亩左右,可以解决1000到1200人固定就业,现在基地上就业务工,每人一年能挣15000元的收入。通过茶叶产业带动,让搬迁群众能搬得来、稳得住,有活做,有收入。”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坤林说。

下一步,水城县南部园区将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上下功夫,让搬迁户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推动茶叶产业向集约化发展、农村向城镇化迈进、农民向职业化转型,高质量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原标题:吃上“茶叶饭”,六盘水这个安置点“搬”出幸福新生活

注:内容来源天眼新闻,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吃上“茶叶饭” 走上致富路

我所在的水满乡地处五指山山区腹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85%以上的地理面积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受到历史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从前的水满乡“穷得只剩下山和水”。一边要保护生态,一边要发展经济,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农村经济,成为摆在水满乡党委眼前的一道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党委书记林豪


林豪(右)在茶园与茶农交流采茶情况。

2019年,我出任水满乡党委书记后,带领党员干部走进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水满乡纬度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气候和海拔优势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很快,水满乡党委带领村民发展林下经济,种植本地“大叶种”茶。

为保障农民茶叶销路,我们引导茶企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茶叶销量大幅增长。从此,水满乡靠着吃“茶叶饭”,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后来,我带领村民继续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提升农民种茶和制茶技艺,促进茶产业提质升级。到2022年底,水满乡茶叶种植面积突破7600亩,茶青产量50多万斤,茶青收入超过800万元,实现产量收入双增长。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水满乡毛纳村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我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了更好适应市场需求,我带领水满乡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将热带雨林元素与当地黎族苗族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全力打造“五指山谷、水满何处”全域旅游品牌。同时,健全农村“五网”基础设施,引进高端度假酒店品牌,带领村民发展民宿产业。

如今的水满乡交通便利、文明和谐、环境宜居,八方游客络绎不绝。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一直与检察机关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多次受邀参与检察开放日、公开听证、庭审观摩等活动。在参与检察机关的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海南检察机关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检察工作,特别是通过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调动行政机关、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海南热带雨林保护的实践,令我深受启发。

期待海南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妥善办理各类涉林涉猎,盗伐、滥伐林木等违法犯罪案件,筑牢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屏障。多在精准规范上下功夫,突出抓好法定领域办案工作,找准损害公益的突出问题,多办有影响、效果好的案件。同时,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治宣传力度,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

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等是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也是我最关心的领域,在今年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我将主要围绕以上方面提出建议。比如,国家能否出台更多政策支持农村发展茶叶等林下经济,加大对生态旅游的扶持力度等。我将继续为乡亲们建言发声,努力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红火。

(整理:检察日报记者 李轩甫)

来源:正义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石阡:32.5万人吃上“茶叶饭”

初夏,石阡县茶园陆续进入夏秋茶采摘期,在五德镇漫山遍野的茶垄间,茶农手提采茶机收割鲜叶。

茶在石阡,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五德镇的苔茶就被选作贡茶。“从小到大,家里的收入都来源于茶,自己也算半个传统手工茶传承人。”伍德镇地印村宏云家庭农场茶叶基地负责人朱继兵说。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茶园老化,石阡茶叶产业前景不容乐观。

2007年,石阡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以扶持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为重点,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整合项目、资源、资金,逐步建立科学、公平、透明的支农投资管理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以茶叶为主导+果蔬药+苗木苗圃+生态养殖为重点”的“1+3”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石阡把茶业产业作为该县的主导产业、长效产业来抓。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供给侧改革,以打造“石阡苔茶”品牌为引领,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茶叶产业裂变式发展。

前期,当地通过土地流转适度集中,茶苗统一种植统一管护,出台新茶园前3年每年每亩补助1000元管护费的激励机制,推动茶农种茶管茶积极性。为进一步提质增效,石阡在改良茶树品种、推广茶叶专用肥、开展社会化服务茶园管护等方面不断下功夫。

在政策扶持下,朱继兵新建茶叶加工厂房,告别以往单卖茶青的粗放模式,做起了干茶加工。“茶园现在每年有近60万元效益,长期带动200多名群众务工。”朱继兵说。

如今,石阡全县茶叶加工企业达130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5家,茶园面积43.8万亩,茶叶年产量3.25万吨,实现综合产值32.92亿元,带动32.5万人吃上“茶叶饭”。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w 记者 田勇,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5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