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文化与品茶艺术论文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茶文化与现代化(十)

茶艺表演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我们的茶艺馆不能只是满足于搞表演,更重要的是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大众,都能够以各自的优雅技艺和自然心态去待客泡茶。这才是中国茶文化真正复兴的日子。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所主编的《茶理玄思·茶论新说揽要》(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中论文摘要的内容。

但是,说到茶艺馆文化,就不能不涉及茶艺表演。对这个问题,我想说几句也许不那么中听的话。我一向有一个偏见,我认为中国的品茗艺术是不能表演的,它从来就不是一种表演艺术。品茗需要安安静静地“自悟”,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并不是人人都天生就会品茗的,所以要教会人们如何品茗、如何体味茶中的意境。特别是在商品经济逐步兴起的时代,做任何生意都要讲究包装,讲究推销,茶作为一种商品也不例外。因此就需要营造一种氛围,需要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所以茶艺表演就应运而生了。其实这和我们茶文化的最高境界是相背离的。这种情况很像禅宗。大家都知道,禅宗是主张“不立文字”的,也不主张用语言宣讲佛法,认为“下笔就错,开口即俗”。可是,说是“不立文字”,结果却留下了一本本的禅师公案和机锋,而昨天来到我们大会上的那位法师,更是善于不失时机地说法布道,抓着话筒不撒手。尽管是背离宗旨的,但却不得不如此,这是一种无奈。茶艺不得不去表演,也属于这类无奈的选择。我们需要普及茶文化,我们需要把本来遍布城乡而近百年来却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失的那些茶风茶俗茶艺茶礼,重新“展示”给人们看,以便大家了解进而喜欢茶文化。为此,我们也不得不暂时违背一下茶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来媚一下俗。这是我们为多年来否定传统所付出的代价。我在这里讲这番话,丝毫也没有贬低茶艺表演的意思。我只是在强调一点;茶艺表演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我们的茶艺馆不能只是满足于搞表演,更重要的是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我很重视刚才周渝先生所透露的一个信息,就是台湾的茶艺馆正在日益减少。我去年也曾在台湾作过一些考察,当年,台湾的茶艺馆号称3000之众,但是就我所见,不仅数量没有这么多,而且许多茶艺馆并不景气。这是很值得大陆茶艺馆界的朋友们深思的。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茶艺馆的经营者,如果只关心表演,甚至把表演当成茶艺馆的主项,而不重视提高自己的文化含量的话,你的茶艺馆在走了一段路之后,会逐步走向衰落。刚才周先生讲到,目前台湾凡是能保持到现在的茶艺馆,都是比较有品位的。我觉得这是正常的。而且,我认为这可能代表着一种必然的趋势。想想看,当广大老百姓品茶的技艺、品茶的水平、品茶的文化意识逐渐提高、逐渐浓厚的时候,他们就自然会把品茶的地点,从茶艺馆转向自己的家庭;当我们在座的诸位茶人,你们的太太或者女儿都能以一种高雅的、平和的、具有“天人合一”意味的心态,在自己的客厅里,为你们的客人泡茶的时候,那茶艺馆里面的表演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我今天讲这番话并非打消大家的热情,而只是强调要把提高文化内涵这件事情,看得重一些,看得高一些,这样才能走得远一些。刚才陈文华老师对茶艺事业充满信心,我也感到应该大力地发展和扶助,但是,我们要对它的过渡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今天把来自各地民间的茶风茶俗艺术地展示在舞台上,或许正是为了使这些美妙的品茗艺术重新回到民间;我们今天表演茶艺,或许正是为了今后茶艺不再需要刻意地表演。因此,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大众,我们的每一个家庭,包括我们的文化人,也包括我们的乡间村妇,都能够以各自的优雅技艺和自然心态去待客泡茶。这才是中国茶文化真正复兴的日子。

原载《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界》

1997年第4期

来源:世界茶文化图书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茶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闻予鲁周公……盛于国朝……以为比屋之饮”,茶,作为一种饮品,自古至今,被文人雅士所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讲究于方寸之地营造出自然山水意境,具有极高的的文化和艺术造诣。

茶与园的关联,极大程度上是通过文人雅士的推崇与传承。在古代文人心中,品茶不仅只是口腹之感,更是一种平和心性、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园林也不仅只是人之居所,更是文人长物的空间载体与隐逸交友之地。“饮于园”与“隐于园”之间的融通交汇,使茶文化如同绘画、诗歌、戏曲一般对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渗透。

网师园

茶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

茶:文人之好

在中国古代日常生活中,品茶是一项极为普遍且闲情雅致的活动。茶文化形成于唐,盛与宋,至晚明时期快速发展,颇多文人雅士痴迷其中,如:文震亨、李渔、张岱等,皆成为茶文化发展的推导力量,使嗜茶之风更为浓厚。

文人的日常生活与茶密切相关,如娱乐、学书、交友、出行等皆与茶难舍难分:“隐于山谷间,无所事事...每博览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无间寒暑,历三十年,疲精殚思,不究茶之指归不已”他们借煮茶品茗娱乐增趣,悠闲自得;“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爇,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以啜茗学书;“客至则茶烟隐隐起竹外。其禅客过从予者...啜茗汁,举无生话。”以茶待客交友;“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游于山水之间享品茗之乐。

园:文人之居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源远流长,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讲究在自然中造园,在园中绘天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在诸多古典园林中普遍提供了娱乐、起居的场所,如亭台榭阁、假山、水池等,模拟自然山水地形与植物配置,以再现原野真趣。

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主要靠工匠和文人,由于古时工匠的技术有限,文人与工匠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文人兼工匠者屡见不鲜,使得文人思想广泛渗透于古典园林中。以论文雅事为好的文人,尽自身造诣,在造园、起居中相伴文人气息,以便“读理义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煮茶、寓意奕棋”。

梦华录剧照

茶与园

茶与园林都是古代文人雅士生活起居和寄托情怀之物,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对古典园林的影响既具象日常,又抽象入微。文人借饮茶平和心性、交友纵乐,最终抵达内心境界。在茶文化盛行的影响下,园林中的布局、意境、文化等皆融入品茗所需和品茗的意与境。

文征明《品茶图》(局部)作于明嘉靖辛卯年(1531),作者是年六十二岁,自绘与友人于林中草堂品茗的情景。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征明《品茶图》(局部)作于明嘉靖辛卯年(1531),作者是年六十二岁,自绘与友人于林中草堂品茗的情景。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园中品茗的意与境

品茗有意:静观山林

归隐思想是古人造园的起因之一,特别是执着于回避世间俗人俗事的文人雅客,而这种归隐思想和厌世情怀在品茗中充分表现出来。

“树声居尝闭门宴坐,焚香啜茗,启处服御,笑饮在所,休休然其和光。...不垢俗而隐。”摆脱宦海生涯的士大夫,择一地造园,脱离世俗的种种束缚,将一腔热情投入到造园与茶事活动中,于园外种茶、采茶,园内敞小寮、设茶灶烹茶、品茶,“凡瓢汲罂注、濯拂之具咸庀”,回归自然,静观山林,此间清雅脱俗的田园活动,不被凡尘琐事所累的心境,正是其追求的自由豁然的境界。“海上僧量虚来,以普陀茶一裹贻余。余遣僮棹舟往湖心亭挹取水之清澈者,得三缶,瀹之良佳。”品茗活动也是文人静观山林时的享受之一,与友人于屠氏废园雅集之时,“白云映空,黄叶覆地,茶灶熏炉,烟霭相杂……三四闲人各出鼎彝珣璏,指点摩弄于虚堂之上,不觉耳目清快,神情散朗,疑不在尘世间”。

可见,隐逸之士嗜好园中品茗,不仅在煮茶品茗中回归自然山林,排解内心苦闷,以茶为伴为雅致生活和园林空间情感带来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超脱境界,更以茶比德,在氤氲茶香中坚守高尚节操,不被“垢俗”所染。

品茗有境:壶中天地

中国古典园林与品茗都追求意境的营造,游一园与品一茶若是没有好的境界,必少了一些雅趣。

园林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其中格局好似茶杯中飘散的茶叶,布局自然随机又不失风雅。

园中品茗如同杯中窥景,将满园风光揉入一盏好茶,此时杯中茶即成为园中园。“若明窗净几,花喷柳舒,饮于春也。凉亭水阁,松风萝月,饮于夏也。金风玉露,蕉畔桐阴,饮于秋也。暖阁红垆,梅开雪积,饮于冬也”啜茗于四时园景,杯中茶叶沉浮、茶色由浅入深如同人生起落、仕途艰辛一般,将园林景观营造与自身情怀入杯入茶入味,将人的所有感官紧紧融于一园之景、一茶之境,使人在品茗中与外部园景沟通交互。一抹园色、一缕茶香构出世间万物,可见,壶中自有天地。

(明)佚名 明人十八学士图·棋(局部) 绢本设色

纵173.6厘米 横103.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茶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影响

茶文化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渗透于园林的整体环境中,而并非独立线性存在。饮茶之时各中心境,使茶文化与古典园林相互融通。虽未形成固定的古典园林空间格局,但茶文化将古典园林空间整合一体,渗透在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空间布局、意境营造、历史沉淀之中。

园之起:茶与造园之理

饮茶所能到达的幽雅清逸的心境与中国古典园林所求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造园之理不谋而合。

饮茶与造园,是两种生活艺术,但表达着同一种对回归自然山水的理念。拙政园十八曼陀罗花馆内有对联:小径四时花,随分逍遥,真闲却香车风马;一池千古月,称情欢笑,好商量酒政茶经。古月映池,繁花似锦,曲径通幽,松间林下,是饮茶的佳境,凭借对品茶周边环境营造的向往,造园家对整个园林的设计构造遵循茶境的自然美好,做到:品茶之处,即游观之佳境。

将对饮茶的需求贯穿至古典园林的整体空间营造中,园中物质与茶文化精神相契合,一景一物似杯中茶叶,自然随性,清丽淡雅。无论是叠山理水、亭台楼宇、花鸟绿荫等园林小品,还是吟诗作画、抚琴畅谈、研习论道等园居生活,茶都给造园的文人雅士赋予了无穷的生活意蕴,增添了更多的悠然自得与随性雅趣。

《竹炉山房图》(局部)明 沈贞 现藏于辽宁博物馆

园之建:茶与园林布局

为了满足在园中饮茶的需求,造园家在建园时往往设有专门的茶寮、亭台楼榭等场所,于内设有茶灶、茶注、茶盂等器具。可见,茶事活动丰富了艺文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古典园林内部的空间布局。

“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塞。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惧,别置一几,以顿他器。旁列一架,巾帨悬之...即置房中...炭宜远置,勿令近炉,尤宜多办宿干易积。”由许次纾对茶寮的描述可知,茶寮常设置在小斋之外或与书斋同设,需选“高燥明爽,勿令闭塞”之地。“园居敞小寮于啸轩埤垣之西,中设茶灶...择一人稍通茗事者主之,一人佐炊汲。客至则茶烟隐隐起竹外。其禅客过从予者,每与余相对,结跏趺坐,啜茗汁,举无生话”陆树声描绘了园中设茶寮的具体位置以及与禅客高朋交友时的品茗生活。

由此可见,茶寮的位置布局讲求高燥明静,内部茶具一应俱全,且摆放有规,为雅士赏玩之物;同时具备禅意,文人与禅客相对而坐,共饮茶汁,以求性灵舒畅。此外,亭台楼榭、假山泉池、茂林修竹等地,也是品茗的好去处,在此设置石桌、安置茶器,以借外景达到内心与自然环境的交互。

天下第二泉 惠山泉

园之境:茶境之与园境

茶之境,既出于清浅的口腹之感,也是人内心境界的外在表现,茶之境可得物之境。袁宏道《瓶史》中论赏花:“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提出赏花有茶饮相伴方为佳境,而非在高谈阔论与醉酒喧闹中获得单一的游观体验。

茶境成就花镜,两者融合互通,最终达到文人内心极具风雅的境界。赏花如此,园中其他各景皆同。茶境可以说是心境与园境的桥梁,造园寄情,饮茶入境,加深了人与景之间的沟通感触,和谐了人之感与园之境。

园境入目,茶境入心。

园之兴:茶与园之兴盛

历代文人墨客游历名胜,好就园烹茶论道。

品茗于园之风渐起,文人造访留下大量诗词绘画,致园之声名渐盛。以“天下第二泉”为例,(以下简称“二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庭院式园林,位于无锡惠山东麓的缓坡地带。泉水景观形成于唐,以流瀑、双池、明渠等景观微有名望。随着品茶之风在唐代盛行,访水品茗成为文人向往,先有“茶圣”之称的陆羽在《惠山寺泉记》记载惠泉之甘甜、醇厚,后有文人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对适宜烹茶的泉水发源地进行排名,惠泉高居第二。在这2个名单中,“无锡惠山寺石泉水”恰好均位于第二,也是唯一一个在2个名单中排名一致的泉水,因此,较其他排位颇有争议的水源,“二泉”的名声渐起,并且相比于排名第一的“扬子江南零水”和“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一在江中,一远于城市),具有更优的地理位置。

文人才子按图索骥,竞相造访,烹茶赋文,留下诸多诗文画作。由此,二泉之盛名到达巅峰。二泉名胜的形成除了自然地理的优势,亦离不开世人对茶文化的追捧。在江南地区,像二泉这样因茶而盛的古典园林不在少数,茶文化是诸多园林背后的文化积淀,是园林内部承载的超脱物质的历史价值与内涵。

可以说:园因茶而变,因茶而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茶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的交融中,茶文化是人们交友纵乐、寄托情怀与园林物质空间、景观营造之间的媒介,不仅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内涵,也使整个园林景观都暗含茶的意蕴;园林中茶寮、亭台楼榭的设置,不仅丰富了古典园林内部空间的格局构筑,也使造园形式趋于多样化。

在当下,尚茶之风仍盛,随着中国古典园林的蜕变以及现代园林的创新发展,茶文化的内涵如何在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基础上再次融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呈现出富含韵味的文化特色,值得我们再次深思。

作者简介:孙锦,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工程技术和历史理论研究。文字来源于:福建茶叶--学术专业人文茶趣。

来源:茶贵人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于茶的美文:品茶人人都会,那么评茶呢?你真的懂么?


四位中国茶云南顶级专家教授、

云南茶顶级学者茶人;

渊学慧识,多角度解读透析普洱茶,

指导品鉴普洱茶;

为您厘清普洱茶的来龙去脉。

四位弘益大学堂讲师;

精知专业,多方面授修指导学习;

国家中高级评茶员职业技能精学、

茶学素养提高、品鉴技法提升。


弘益大学堂汲取中华传统茶道文化精粹,按照国家《评茶员》职业资格教学大纲进行课程设计,全新解构,全新组合,六维度九天解析茶叶品鉴密码,科学审评茶叶,让你从《国家中、高级评茶员职业认证精修班》开始,步入茶师境界。


开班时间(第30期):2018年12月23日至31日,共9天。

考试时间:12月31日



课程内容纲要及收获提升


一、百种教学茶样 正源正品


1、深度研习,知名学者、专家,茶界泰斗专业解析。

2、特别精优选择两百余种品牌茶茶样进行部分选择品评、品鉴。

3、以弘益大学堂原创《茶汤品质风味轮》方法提升茶汤艺术欣赏、品鉴能力,快速识别记忆茶汤的色、香、味。

4、从茶叶科学、茶道文化、制茶工艺、品鉴审评、健康品饮等全面精研茶叶的方方面面,真正掌握茶学知识。


  

二、技艺精进 博学多知


1、学习掌握中国六大茶类感官审评方法,茶叶审评基础知识及技能要求、 茶叶品质特点及审评知识、 茶叶标准及实物标准样知识、茶叶审评基本技能训练、茶类审评操作以及劣变茶、次品茶识别等。


2、六大茶类识别,茶叶标准、茶叶基本理化知识、茶叶加工与基本品质特征。


3、深度解析、品鉴云南普洱茶,普洱茶茶加工、茶叶化学物质与基本品质特征,特邀专家多角度、多维度、多方法品鉴云南普洱茶。




三、择水治器 茶水相宜


1、中国传统习茶法溯源,在中华茶道智慧中获得可以提升茶汤品质的实用方法,学习如何选择煮水器、如何选择泡茶器、如何选择与茶相宜的水。

2、选择二十余类不同品质的水进行相对严谨的科学品鉴、对比,体味不同水对茶汤所产生的别样色、香、韵、味。

3、备置银、铁、铜、陶等多种煮水器,体验、品鉴器对水的影响。





四、商学思维 管理运营


以全新角度中西商学思维,案例剖析,分析现代生活美学产业、现代茶叶产业在新时代的发展远景,在新时代产业背景下,职业经理人、职业茶师应怎样快速提升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管理运营能力,一堂课找到参考答案。



五、实战路演 斗茶争茗


学以致用,技艺演习,情景实战,策划实操,价格验鉴,茶汤鉴真。按照现行国家斗茶大赛的执行流程,情境模拟实战,特邀专家导师担任主评委,全体学员共参与、实践,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运用河提升。



六、茶人品格 习茶境界


1、人境即品茗时茶人的人品、人格所构成的人文环境,学习布成一方茶席,归置一处空间,人茶水器容洽,而能以茶比德、静心修养,宽和清静、身心恬然。

2、在弘益大学堂独有茶道美学空间,在云南山水林泉之间,享受中式传统美学雅致生活,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鉴别能力、美学素质,提升茶道美好生活的美学鉴赏。


 

修习形式


1、全日制短期集中学习,修习九天。

2、课程讲习、实践、体验、互动分享等。

3、理论学习与实务操作相结合。

4、课堂教学与分组精修相结合。

5、考试结业,成绩合格,按资质颁发国家中级或高级评茶员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授课导师签名的弘益大学堂结业证书。

 


课程地点:弘益大学堂 云南弘益职业培训学校本部

*外地学员需提前一天到达昆明,弘益大学堂可推荐住宿及生活事宜(自主选择,费用自理)以确保按时上课和正常生活。


导师团(部分)

弘益大学堂特邀专家导师:蔡新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教授。1981年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研究生毕业。1995年-1996年公派赴英国Colworth实验室作访问学者。蔡新教授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先后为研究生、本专科学生讲授十一门课程;完成了多项茶学科研课题;编著《茶树种植与茶叶加工》,第二主编《作物营养学》,主编《云南省有机茶生产技术》、《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参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茶经浅释》、《茶经译释》、《世界园艺博览园植物名录》、《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园艺百科全书》、《茶树栽培学》、《茶业生产技术》、《茶文化学》等书及教材。在有关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及媒体上发表论文和科技文章30余篇。自2003年起担任《云南茶叶》主编。2004年由中国茶叶学会评选为“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2006年获“云南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弘益大学堂特邀专家导师:詹英佩


云南省茶业协会、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员、西双版纳老班章茶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致力于云南普洱茶历史、古茶山历史和茶马古道的研究和考察。多年来对西双版纳的茶历史、文化的关注、挖掘、整理,用客观、公正、科学、严谨的态度写成了《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和《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这两本重量级的学术专著,对广大茶人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研究普洱茶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弘益大学堂特邀专家导师:李家华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茶叶生物化学、茶树栽培学、茶叶加工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普洱茶特殊多酚类物质的组成、分子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项目批准号:31160173)和“茶树特异新品种‘紫娟’花色苷的分离纯化及其分子结构的研究”(项目批准号:31360196)项目2项;是国家农业部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团队成员。近年来,在《Phytochemistry》等SCI收录期刊,《食品科学》(EI)、《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等中英文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作为执行主编组织编著了新版《云茶大典》;参编了《云南普洱茶化学》、《云南普洱茶文化学》和《保山市古茶树资源》等3部著作。

弘益大学堂特邀专家导师:何青元

现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主持工作),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西双版纳普洱茶研究院院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轻纺工程高级工程师评审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科技特派员、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西双版纳州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茶叶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云南茶叶》主编;主要从事茶树种植、普洱茶、名优茶加工等研究及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工作;主持和承担国家、省重点项目40余项,主编和参编专著10部,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任勐海县副县长(挂职),主抓勐海茶产业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为成功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茶、勐海味”做出了积极贡献,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认可,在业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尚高德


弘益大学堂教务长,弘益大学堂传统习茶法授修讲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弘益茶文化中心茶事茶会活动执行长,弘益茶文化中心茶道美学展演执行长,担任中国青年茶人组织"华茶青年会"副秘书长,《云南普洱茶杂志春夏秋冬》特邀编辑。致力于中国传统雅致生活美学的实践与学习,从茶书、茶画、茶诗的典籍记载中精研习茶文化、闲雅生活、唐宋明习茶法,精道于把文人雅士的茶事美学与现代禅意慢生活联结,精力于通过中式传统的习茶雅风、茶会雅集,践行慧美的茶人情趣。


侯 艳


弘益大学堂特邀专家导师: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讲师,博士在读,茶艺师考评员,主要从事茶叶的功能性研究,和专业选修课《食品营养学》、《茶标准与食品安全》、公共选修课《食品营养与卫生》的教学工作。


发表研究论文40篇(其中发表SCI论文1篇,影响因子3.283),出版研究专著2部;获授权专利2项,获得2009云南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201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2015年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贾程捷


弘益大学堂讲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自2005年开始从事茶文化培训教育工作,十年职业培训经历;个人茶艺作品《普洱茶艺》入选《学茶艺》。致力于中国传统雅致生活美学的实践与传播。

李湘云


弘益大学堂讲师,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茶学硕士,国家二级茶艺技师,国家二级评茶师。一杯茶连接你我,让我们一起畅游茶的海洋。

开班特邀演讲嘉宾:李乐骏先生

弘益大学堂校长、云南弘瑞君益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华茶青年会主席、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云南省青联委员。


2004年至2014年,十年耕耘,参与建设中国规模最大的茶业企业,大益集团。


2014年至今,二次创业。创办弘益大学堂,云南弘益职业培训学校,成为中国最年轻的茶校校长。编著出版《茶业江山》,累计发行超过十万册,成为二十年来最畅销的茶文化书籍。创办弘益茶道美学在线内容平台,收获二十余万读者的订阅与认可。创办弘益手造,正在成为中国手造产业的先驱力量之一。


挚爱中国茶,联合发起中华茶馆联盟,中国茶业新复兴计划,华茶青年会等行业组织,为中华茶产业的整合发展贡献资本与智慧,更为两岸四地百万青年茶人构建了学习成长,价值整合的大平台。



授修学习:


一、开班时间2018年12月23日至31日,共9天。

二、考试时间12月31日

三、即日起报名,额满开班(仅限22人)

四、考试结业,成绩合格,按资质颁发国家中级或高级评茶员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授课导师签名的弘益大学堂结业证书。

五、报名须携带身份证复印件3份、最高学历证复印件3份、蓝底免冠照(3.5*4.5厘米)5份、并准备一张6年以上茶行业在职证明。

六、参加培训班的外地学员,可安排接机,食宿需自理,可为您代订弘益 协议酒店住宿。





【教学环境】

弘益大学堂

领先的中华传统生活美学教育与传媒机构


弘益大学堂是一座中式传统生活美学教育大学堂,涵盖花道、茶道、香道、美学、琴艺、禅修等中式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现代教育理念,融合传统书院精神,为东方美学与生活艺术的回归不断践行。建设一所关照当代,波及未来,致力于让一代青年重拾传统精神,让今日社会重塑东方美学的中式传统生活美学教育大学,是弘益大学堂的终身愿景。


目前,已有超过5000名热爱茶道,香道,花道,生活美学的同修,从全国各地,来到世界茶源云南,共同见证弘益大学堂领先全国的教学品质和专业全面的生活美学平台。



弘益大学堂由中国茶广泛投资机构弘瑞君益文投投资建设。知名茶人,华茶青年会主席李乐骏先生担任校长。用百年育人的教育信仰,坚持教育的纯粹性,单一性。倡导教学不商业化,不以售卖产品为目的,还原生活美学教育的本真与美好。


在弘益大学堂,同修们将有机会聆听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英国等地超过75位顶级名师与学者的多达20余类原创课程。弘益大学堂,用大学情怀,办生活美学教育,真正做到一站式学习生活美学全部内容。



弘益大学堂总部教学空间位于投资5000余万建设的中国茶道美学知名地标,云南弘益茶文化中心内。空间面积2800平方米,设有专业煎茶道,点茶道,花道,香道,茶叶审评等教室十余间,更设有可容纳200余人举办茶会的茶道美学大厅,具备视频直播能力的专业音视频演播室等卓越硬件。完全为弘益学员前所未有的教学体验服务。弘益大学堂在昆明近郊,西双版纳,大理,丽江等地建设的游学书院,更可为全国同修带来别开生面的学习体验。



弘益大学堂下设的云南弘益职业培训学校,是由云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云南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合法民办学校。作为经政府审批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弘益大学堂严谨规范,创新担当,正在成为中国生活美学教育领域的卓越代表。




找到约2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