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潮汕有什么茶

找到约249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工夫茶是什么茶?

工夫茶,源于福建,盛行于闽南、广东潮汕和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并由此形成闽式、潮式和台式三大“流派”。它的沏泡与品饮,绝不仅限于解渴提神等生理需求层面的满足,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并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简单而深刻。

“工夫”,更多在茶外。

不论在不在福建,

千千万万茶人也都喝“工夫茶”!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是“工夫茶”,

还是“功夫茶”?

“工夫”、“功夫”傻傻分不清楚。

《三联生活周刊》曾在《你所不知的潮汕工夫茶:一脉相承的事实茶道》一文里,深究过这个问题:

什么叫工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空闲时间。

不得不提的是“工夫”和“功夫”之别。在潮州话中发音都不同,一个念“工(gang)夫”,一个是“功(gong)夫”,完全不一样。

而宋明理学家将“工夫”作为哲学范畴来使用。朱熹尚有“穷理工夫”、“涵养工夫”说。王阳明《答友人问》云:“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黄绾《明道篇·卷一》云:“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工”、“功”联用差别显著。

可见“工夫”范畴是对主体整个现实活动的哲学概括,显示理学家积功累行,涵蓄存养心性之修养工夫。此类工夫,绝不能代之以“功夫”。

专指品饮的“工夫茶”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结论是:从词义和文字记载考证,潮汕地区应写作“工夫茶”。

但如果用“潮汕工夫茶”推演“闽南工夫茶”,逻辑上有所牵强。我们要尊重不同地区的方言和使用习惯。

在福建地区来说,提到冲泡手法和饮茶习俗时,写作“功夫茶”。

闽粤“工夫茶”,

有啥不一样?

从起源来看,按照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描述的来看,是一脉相承的,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

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 (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

工夫茶艺传到潮州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原先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

从泡法来看,是共通共融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按照《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的规范,工夫茶泡法21道程序如下:

备器(备具添置器)→生火(榄炭烹清泉)→净手(茶师洁玉指)→候火(扇风催炭白)→倾茶(佳茗倾素纸)→炙茶(凤凰重修炼)→温壶(孟臣淋身暖)→洗杯(热盏巧滚杯)→纳茶(朱壶纳乌龙)→高注(提铫速高注)→润茶(甘泉润茶至)→刮沫(移盖拂面沫)→冲注(高位注龙泉)→滚杯(烫盏杯轮转)→洒茶(关公巡城池)→点茶(韩信点兵准)→请茶(恭敬请香茗)→闻香(先闻寻其香)→啜味(再啜觅其味)→审韵(三嗅审其韵)→谢宾(复恭谢嘉宾)。

再看福建功夫茶,以十八道茶艺为例:

焚香静气,活煮甘泉→孔雀开屏,叶嘉酬宾→孟臣沐淋,乌龙入宫→高山流水,春风拂面→乌龙入海,重洗仙颜→玉液回壶,再注甘露→祥龙行雨,凤凰点头→珠联璧合,鲤鱼翻身→捧杯敬茶,众手传盅→喜闻幽香,鉴赏佳茗→三龙护鼎,初品奇茗→再斟流霞,二探兰芷→二品云腴,喉底留甘→三斟石乳,荡气回肠→含英咀华,领悟岩韵→君子之交,水清味美→名茶探趣,游龙戏水→宾主起立,尽杯谢茶。

茶为国饮:礼之用,“和”为贵。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因而“工夫茶”常作为宴请招待各国政要的茶品出现在各种重要场合。

万丈红尘一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一杯“工夫茶”的“和”意,客人品得出,世界也体味得到。

著名作家林语堂说:

“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明末清初,宜兴等地的紫砂壶成批被带入闽南地区,紫砂壶与武夷山运回的乌龙茶一见钟情,加上江西景德镇精制的小茶杯,于是功夫茶应运而生。

闽南功夫茶,是功夫茶活着的历史样本。它植根于民间,有许多人家,五代、四代、三代传承泡饮功夫茶,呈现群体传承的显著特征。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1000多年的茶文化历史,茶叶是最能代表福建特色的“茗片”之一。他在闽东工作期间,亲自设立地区茶业管理局,并恢复九县市茶业局,担任福建省长时期,规划了七大千亿产业集群,茶产业名列榜首。

闽茶发展也不负众望。2018年,福建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0亿元,2019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200亿元。2020年的目标是达1300亿元。

工夫茶,源于武夷

追根溯源,“工夫茶”原指武夷茶,因制法讲究见工夫而得名。

明末僧人释超全《武夷茶歌》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武夷茶品质之优正是得益于它精细的制作工夫。

在往后清人的著述中,“工夫茶”就非常具体地指向武夷岩茶。譬如,陆廷灿《续茶经》引《随见录》:“岩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茶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可见,是品质,是制茶工夫成就了武夷茶的“工夫茶”之名。

直到今天,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福建乌龙茶,其独树一帜的“岩韵”,除了天赐的产地环境外,与精湛考究的制作技艺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烘焙这道工序,十分考验工夫,故梁章钜盛赞道:“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工夫茶,闽中最盛

“工夫茶,闽中最盛。”工夫茶这一雅俗共赏的品饮方式,因深植于寻常百姓生活而得以深远流传,且历久弥新。工夫茶在福建省境内极其盛行,在社会各阶层中蔚然成风,是闽人最大众化也最偏爱的品茗方式。

所谓工夫茶,其主要特点为小壶小杯,几乎添满茶叶慢慢品尝茶香。

闽南人把喝茶称为“呷茶”,不论是待客迎宾,还是谈事谈生意,都会请你坐下先“呷”一杯茶。“呷”的字面意思是“小口喝,吸饮”,闽南语里的意思则是“吃”。望文生义,“呷茶”充满了闲情逸致,这样慢泡细品的饮茶方式似乎是当今快节奏生活的逆行。于是,当茶在盖瓯里泡开、斟出香馥的茶汤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气氛也渐渐融洽起来,大有“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的情怀。

拿铁观音来说,就有泡茶八步骤:

一曰白鹤沐浴,讲的是洗杯;二曰乌龙入宫,讲的是落茶;三曰悬壶高提,讲的是冲茶;四曰春风拂面,讲的是用杯盖刮沫;五曰关公巡城,讲的是倒茶;六曰韩信点兵,讲的是点茶;七曰赏色嗅香,讲的是看茶汤闻茶香;八曰品啜甘露,讲的是喝茶。

其他茶类如大红袍、正山小种、白茶、坦洋工夫等,基本也是在慢工夫中享受茶的美味和愉悦。

福建境内饮茶风习相传,人们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品茗经验,养成了功夫茶的民俗,与“功夫”同音的还有“工夫”,在全省范围内拥有了与工夫有关的茶名。

如坦洋工夫,坦洋工夫茶曾在1915年荣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唯一茶类金奖,其发源地福安市坦洋村,青山绿水,风景秀丽,虽为多省人聚集之地,但大家和睦相处,极为温馨,在品尝工夫茶中享受着人间的乐趣。

还有政和工夫茶,此茶以政和大白茶为主体,此茶条索肥重,味美而润喉,防病治病功效十分了得,政和村民风朴实,当地人无比憨厚踏实,热情好客,勤劳而智慧,“政和”顾名思义就是政通人和。另有白琳工夫茶,原产、集散于福鼎白琳。

工夫茶,潮汕很“潮”

闽北武夷山产的岩茶及其制法、泡饮法,率先在闽南流传开,再一路南下,蔓延至同漳州接壤的潮汕地区,而作为泡饮方式的“工夫茶”在清代的文字中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经典者如俞蛟《潮嘉风月记》、寄泉《蝶阶外史》、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等等。

闽南潮汕虽分属闽粤两省,但地缘相近,且有很大一部分潮汕人的祖籍在福建,因而两地在语言、风俗、民间信仰、饮食习惯上都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与福建工夫茶一脉相承的潮州工夫茶便是最好的证明。

潮汕地区自古也产茶,如时下备受爱茶人亲睐的凤凰单丛(乌龙茶),但在过去至少清中期以前,这一带所产之茶不足以供本地人饮用,故地方文献中多见“潮俗不甚贵茶,所给多闽产”之语。

工夫茶在潮汕风靡的同时,也日益融入了当地文化元素,演化成为别具一格的本土文化,这充分体现在器具及泡饮程式上。

据潮州著名茶文化学者陈香白归纳,正宗的潮州工夫茶,仅茶具就有茶壶(孟臣罐)、盖瓯、茶杯(若深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水钵、龙缸、红泥火炉、砂铫、羽扇、铜筷、锡罐、茶巾、竹筷、茶几、茶担等18种且缺一不可,烹法则更细致讲究了。

潮州茶文化学者林宇南在《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的基础上总体归纳成中华工夫茶八段21式行茶法。

工夫烹法八段:1、治器 2、纳茶;3、候汤;4、冲茶;5、刮沫;6、淋罐;7、烫杯;8、洒茶;

共有21道程式:备具添置器、榄炭烹清泉、茶师洁玉指、扇风催炭白、佳茗倾素纸、凤凰重修炼、孟臣淋身暖、热盏巧滚杯、朱壶纳乌龙、提铫速高注、甘泉润茶至、移盖拂面沫、高位注龙泉、烫盏杯轮转、关公巡城池、韩信点兵准、恭敬请香茗、先闻寻其香、再啜觅其味、三嗅审其韵、复恭谢嘉宾。

工夫茶“四宝”

饮用工夫茶的组合茶具,亦称“烹茶四宝”,由罐、壶、杯、炉四件组成。质地或陶,或瓷,古朴雅致,其形各异。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评价道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

工夫茶初时茶具众多,《清代述异》曰:“工夫茶器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经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可受半升许。盘杯则花磁居多,内外写出山水人物,极工致……杯小盘大如月,此外尚有瓦镭、棕垫、纸扇、竹夹,制者朴雅。”

在饮茶进程中,功夫茶具由十余件简化到实用的四件,即孟臣壶、若琛杯、玉书茶碨、汕头风炉。因茶具精美贵重,故云“四宝”。

01.

孟臣壶

又称“孟公壶”、“孟臣罐”。紫砂饮具,用于冲泡乌龙茶。

宜兴惠孟臣制,多为赭石色,壶小如香橼,容水50毫升,器底刻有“孟臣”钤记。

清代施明保《闽杂记》:“漳泉各属,俗尚工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其标准是“小、浅、齐、老”。

“小”指的是容量少;“浅”指的是壶小水浅能酿味,能翻香,不蓄水,会翻泡;齐指的是壶嘴、口、把三点都平成一线,制作精细;“老”指的是器物古者为贵,使用时间越长越好,“锈”厚时香重。

02.

若琛杯

又称“若琛瓯”。白瓷质饮具,盛放工夫茶茶汤用。

相传为清代江西景德镇烧瓷名匠若琛所作。为白色翻口小杯,杯沿常有花纹,杯身有山水字画,杯底书“若琛珍藏”。

清代张心泰《粤游小识》:“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约三四器,匀斟之。”1832年的《厦门志》记载:“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孟臣壶,杯必若琛杯。”茶谚云:“茶三酒四玩二。”品饮以三人为宜,三杯如“品”字。

因清代景德镇仍有仿定窑制作,故若琛杯有“纯白定瓯”之称。现时多用景德镇和广东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

03.

玉书茶碨

又称“玉书碨”。煮水器具,赤色,扁形,薄瓷质,容水200毫升。

闽南、粤东和台湾省人称瓷质水壶为“碨”,产于广东潮安者最著名,能耐冷热急变,保温,便于观察煮水的变化过程。

“玉书”的解释有二:一说水壶设计制造者的名字;二说壶出水时宛如玉液输出,故称“玉输”,因“输”字不吉利,取其谐音为“玉书”。

使用时,置于潮汕风炉上急火烧之,水开时,碨盖一开阖,卜卜有声,此时即可冲泡茶叶。

04.

汕头风炉

又称“潮汕烘炉”。煮茶燃具,黏土烧制的红泥小火炉,高温下遇水炉体不裂。

外形如鼎,通红古朴,长形,高约20厘米,置炭的炉心既深又小,有盖有门,通风性好。

汕头风炉是玉书茶碨的配套器具,由风炉改进而来,其炉口大小与碨底相称,燃料用白炭,更考究者用橄榄核炭,富香,可形成急火。

“烹茶四宝”演变至今,使得茶艺泡茶多彩纷呈,茶具的使用也增加了许多技法,泡茶成为了一项外行人觉得有趣、内行人觉得能提高修养的茶艺生活。

一壶好茶一弧月,爱物寓情,恋茶及物,一炉一炭也能消磨浮生,欢喜自知。

来源:泽青茶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盖碗泡茶有什么好?

  盖碗,如今是被用来泡茶最多的茶具。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说:“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为何单单赞赏盖碗,其中,自有道理。

  盖碗泡茶有什么好?

  可以说,盖碗就是懒人的福音!

  懒人总是想一样东西解决所有问题,盖碗就能满足你。盖碗一般为瓷质,表面光洁致密,不吸味,泡完绿茶就可泡红茶,完全不会串味。懒人还想泡完茶洗洗就睡了,盖碗口大,茶叶倒出来水冲冲就很干净,用不着像茶壶那样费劲地掏茶叶,实在是懒人的最爱。

  盖碗泡茶,灵活控制很方便

  盖碗的盖子开口可以任意调节,只要灵活掌握,开口可大可小,能够一定程度的隔绝茶渣。盖碗口大,还能通过改变注水方法来调节水温和力度,应用于不同的茶类。  

  两种常见的拿盖碗的手法

  1、三指法

  三只手指拿捏盖碗,暂且称之为三指法。三指法比较优雅,是最普遍的一种拿盖碗的方法,也是很多女性常用的手法。

  盖碗有一个盖钮,既是开盖时捏住的地方,也盖住时需要按住的地方。出汤的时候,盖子调整好合适的开口大小,食指放在盖钮上,拇指和中指抓住碗沿的两侧,无名指和小指弯曲并在中指边上,不与盖碗接触,把盖碗垂直过来,即可出汤。注意无名指和小指不可像兰花指那样翘起,这个动作会显妖娆,是茶艺中的大忌。

  这种拿法,食指接触按钮,拇指和中指接触碗沿,如果拿法不对,很有可能就会烫手。

  2、抓碗法

  抓碗法用的人不是很多,主要因为整个手抓住盖碗,还是比较烫手的。在广东潮汕的部分地区,较多人使用抓碗法,在茶艺表演里面,男性使用抓碗法的比较多。

  这种拿法的要点就是先调整好盖子开口大小,拇指按住盖钮,其他手指贴住盖碗底部的圈足,一只手掌抓住盖碗,盖子的方向朝向自己,碗底背对自己,盖碗垂直过来,即可出汤。抓碗法方便操作,一手即可掌握,对习惯用这种方法的人来说,实在是豪迈、大气。

  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冲泡铁观音在泉州以盖碗冲泡为主,如果让我来推荐冲泡铁观音的茶具,首选盖碗冲泡哟。不论是人多时,还是独自享受时都可以用盖碗,人多时用盖碗分杯,可以品尝茶道,独自品茗不想动杯,直接用盖碗喝茶,独乐乐哟。

雨季湿气重,喝什么茶最好?

听茶煮雨无穷趣

今日好茶须尽欢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气通于脾,脾是运化水湿的,把脾捆绑起来,叫做“困脾”,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这时人会出现头昏、四肢重、恶心、便溏、无食欲、胀气、舌苔腻等。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当然与风在一起便是“风湿”。

夏天雨季正是湿气重的节气,如果能喝点茶来调理一下身体就最好了。今天就来带大家了解喝什么茶解除湿气。

雨季饮茶去湿小知识-速览


绿茶

喝茶除湿气,这个雨季当然首选绿茶。

绿茶清香可口,口感醇厚,对于体内湿气较重者,多喝些绿茶也可以改善湿气重的情况。绿茶本身不发酵,茶叶就没有氧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鲜叶的各种物质,此外,绿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碱、茶多酚等多种成分,可以煲红豆、薏仁、枸杞、淮山、百合等搭配茶煮饮,祛湿效果极佳。只是绿茶性寒,刺激性相对较大,不宜喝多。

普洱茶

普洱茶口感较好,有生茶和熟茶两种,生茶性微凉可去火,但对肠胃的刺激性比较大,而熟茶相对要温和些。


熟普茶属于全发酵的茶,暖性,和红枣一起搭配,除人体湿气效果明显。这些暖性的茶,可以在祛湿的同时也温胃、助消化,老少咸宜。对于体内湿气重的朋友,如果想祛湿的同时也想养胃,温和的普洱熟茶也是不错的选择。但要注意,不可常饮,常饮夏季容易上火。

乌龙茶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的茶,温性,利于行气活血。

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潮汕、闽南等湿气重的地区,乌龙茶备受推崇,甚至到了不可一日无乌龙茶的茶地步。如果刚好脾胃虚寒,平时容易拉肚子和肠胃炎,乌龙茶是个最佳选择。

红茶

红茶属全发酵茶,暖性,利于祛湿解寒。


红茶含多种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钾;玫瑰花属性温和,一起冲泡,不仅口感、观赏极佳,还可以暖胃温脾,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除湿效果极佳。红茶还可以与红酒、柠檬、牛奶等搭配,美容养颜效果也很不错。

来源:茶悦世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46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