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长寿茶产自哪里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彩农茶|普洱茶四大价值之一:地理价值

  编者案:我认为陈杰先生的这篇文章是普洱茶界近年来一篇不可多得的经典文献。它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出,从环境、生物化学和生物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叶种普洱茶特有的地理核心价值。文字虽然长了些,但却好读。读后给人酣畅淋漓之感,是一篇科学普洱启示录。


  我们在研究普洱茶时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普洱茶只能在云南生产?其它地方生产的普洱茶就不是普洱茶吗?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极难回答的问题。

  一种解释是:云南普洱茶以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这种大叶种晒青毛茶不仅是普洱茶的一大特色,也是云南独享的茶叶资源,因为云南的茶树基本上是以大叶种茶树为主,资源的优势决定了普洱茶只能在云南生产。这种说法有一个疑问:大叶种茶不仅云南有,在广西、湖南、海南等地都有大叶种茶,那么它们的大叶种茶与云南的大叶种有什么区别?而且海南的大叶种茶树还是云南省茶科所帮助移植的。如果将这些地区的大叶种茶按照云南传统的晒青工艺制成毛茶,再经过后发酵加工成散茶和紧压茶,难道不是普洱茶吗?


  第二种解释: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是祖辈传下来的“保密工艺”,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只有云南少数人及个别企业掌握,为云南独享。云南以外的人很难得到,即使得到了也无非是一些皮毛,不可能是普洱茶的“精髓”。所以,有不少人曾建议政府将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列为“国家机密”。这种提议,并非“妄想”,也非独创,是有先例的。云南白药集团生产的很多药品都被列为国家级保密配方,属于国家级机密。可是,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云南各个产茶区近几年已有上千个企业获得了普洱茶生产许可证(即QS),并且也在生产普洱茶。当一个“国家机密”已经形成遍地开花的态势,这个“国家机密”还存在吗?或者说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如果说云南白药的保密配方不是云南白药独家掌控,而是百家、甚至千家……它的保密配方还存在吗?可能有人会不认同这点,认为拿到QS(生产许可证)不等于拥有普洱茶核心技术。那么普洱茶的核心技术到底是什么?云南上千家通过QS生产许可的企业所生产的普洱茶,我们能认定哪些企业是具有普洱茶的生产资质(即QS),但又因缺乏普洱茶核心技术而不能生产普洱茶?或认定它生产的不是普洱茶呢?显然,这种说法也不能成立。


  第三种解释:认为普洱茶只能在云南生产,是因为普洱茶不仅是云南地方名茶,还因为普洱茶中的普洱两字也来自云南的一个地名,有地域性保护的要求,这种说法似乎也有欠缺。我们知道,以地名命名的茶叶在中国有很多,如西湖龙井、洞庭湖碧螺春等等,这类地方名茶通过茶名前加地名的前置限定(如龙井茶前加西湖二字),的确起到了区域性保护作用。但普洱茶却不能套用这个概念。这是因为:一是地名加茶名的命名方式一般保护的区域都很小,如西湖龙井,地域的概念十分狭小。可普洱茶就不同,普洱茶涉及的原料及加工范围已远远超过了普洱地名的限制,是云南一个大的地域概念。历史上的六大茶山就已突破了普洱府的地理范围,后来更是扩大至云南大部分区域。说句玩笑话,既使现在,相对大多数普洱茶消费者,他们只知勐海、下关,不知思茅(普洱市前身)。如果不是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很多人还误认为普洱茶只是一个茶叶名称,跟地名毫无瓜葛;二是地名加茶名的命名方式还有另外一种局限。以龙井茶和碧螺春茶为例,云南自上世纪中叶就尝试用云南本地的台地茶按照西湖龙井的工艺生产云南龙井茶,用碧螺春工艺制成的云南碧螺春茶,且制作的工艺在今天已相当成熟。我们不能说云南龙井茶就不是龙井茶,也没人说云南碧螺春就不是碧螺春。应当都属于绿茶的大家族。用云南绿茶制作者的话说,他们制作的绿茶虽然做工上没有西湖龙井与洞庭湖碧螺春那么“精细”,但茶气却比它们足,茶叶的耐泡性也比它们强。这种说法应当是既不气馁,又十分客观。同样,云南普洱茶在近几年风起云涌时,全国很多产茶区也借势大量生产“普洱茶”。那么这个普洱茶可以称为广西普洱茶、四川普洱茶、贵州普洱茶吗?如果不行,那么为什么云南生产的龙井茶和碧螺春就可称做云南龙井茶和云南碧螺春,而到其它地方生产的普洱茶就不是普洱茶了呢?


  其实,我们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源于近几年普洱茶市场上经常出现的一个奇怪现象:非云南普洱茶产区所生产的普洱茶无论其外观、汤色和口感,与云南普洱茶表面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有的甚至可以说“形似”到了极致,但仔细品味,仍明显感到缺乏一种“神似”。同时,这些产品最大的一个弱点,是普遍不具备储存价值。刚生产出来的普洱茶,品质尚可以假乱真,但存放一段时间后,品质就会快速下降,与云南普洱茶“越陈越香”正好相反。


  同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当时云南因计划经济,大量生产绿茶,普洱茶的生产几乎停止。其出口香港地区普洱茶的重任落在广州几个茶厂身上。但是,香港的商人仍然通过各种渠道,呼吁云南重新恢复生产普洱茶,其要求之强烈,竟惊动了当时的国务院。由当时外贸部副部长李强(粉碎四人帮后任部长)亲自挂帅,研究恢复云南普洱茶生产。香港商人为什么对云南生产的普洱茶情有独钟呢?


  于是,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普洱茶为什么只能是云南独享的产品?难道它真的不能在异地(指非云南普洱茶生产区域)复制与生产?它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到底是什么?


  类似的事情不仅发生在普洱茶身上,如广东的荔枝、甘肃与青海交界的冬虫夏草、长白山的人参……等等。都曾带给我们种种疑惑。


  生物学常识告诉我们:当一种物质戓一类物质及其衍生的产品不能在其它地区“复制”时,其答案只有一个:即这类物质的天然性、遗传性、系统性与不可复制性,而其中的核心则是它们依赖性极高的地理因素,更准确地说,是地理价值。


  我们习惯把普洱茶视为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二字不仅表现为它是微生物发酵的产物,更多表现为普洱茶独有的价值体系,包括普洱茶的地理价值,普洱茶的特殊工艺价值,普洱茶的陈化价值,普洱茶的内含药用成分及药用机理的价值。它们为有序的排列,缺一不可。


  在这四大价值体系之中,普洱茶的地理价值排序第一,是首要价值,也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犹如一个建设中的高楼大厦,它涉及的内涵是一个人们很难看到的、隐藏在地下的“地基”,是决定普洱茶未来是否具备鲜活生命的“基础”。


  应当说,普洱茶带给我们很多“迷团”。要想“破译”它,就必需从普洱茶的地理价值入手。


  一、普洱茶地理价值的含义


  (一)普洱茶的地理价值源于云南特定的地理系统


  这个特定的地理系统包括自然地理、气候及生态多样性相融合而产生的自然生态及造就的物种多样性。云南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特性,加之热带雨林季风气候使其形成了大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造就了云南特定的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特征。


  云南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它的陆生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标志,主要有169类,占中国的80%;灌丛生态系统主要有寒温性灌丛、暖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灌丛和热性河滩灌丛等4种类型;云南草甸类型更是分布广泛,主要分为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和寒温草甸3个生态系统类型。


  它的水生生态系统有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云南的六大水系,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依洛瓦底江、元江和南盘江构筑了云南淡水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而以滇池、洱海、抚仙湖、异龙湖和泸沽湖为代表的云南高原湖泊,反映了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的一些特殊性。云南水生植被按其生活型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飘浮植物等4种类型。水生动物方面,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资源都很丰富。


  云南的物种多样性更是世界罕见。云南除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美誉外,还被誉为“竹林故乡”、“药林的宝库”、“香料博物园”、“天然大花园”、“菌类大世界”等。云南有竹类资源28属220种,属、种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5%和55%,占世界总数的40%和25%;药材、花卉、香料、菌类的种类均居全国之首。


  云南从北到南,从高海拔到低海拔分布着从高山针叶林到热带雨林的105个主要的森林类型。森林类型之多也为全国罕见。因此,云南堪称世界生物的标本库,普洱茶就是诞生在这样一个大的自然生态系统里,当云南的古人把这个系统中的某一类或几类物质融合到普洱茶中时,普洱茶的物质组合,不单单是几片茶叶的叠加,而是地理特征与自然生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其中,参与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菌群,有的竟繁衍达上亿年之久。因此,一片普洱茶,不单单是一个商品,更多的是地理价值的再现。


  (二)普洱茶的地理价值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恩赐


  我们不否认普洱茶是古人千年知识与智慧结晶的产物,但这种智慧更多地表现为古人发现了它的价值,并尊重自然的法则将其演化为一种商品。但普洱茶所体现的地理价值则是古人及我们现代人所无法模拟与复制的。它具有明显的天然性、遗传性、系统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征。是现代科技难以逾越的高度。当我们站在一个古茶树林中,面对着一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茶树时,我们不知它最初如何生成——是我们古代先人的栽种?还是热带季风将一粒茶种吹落至此。但不管怎样,当我们仰视它们时,总能感到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大自然力存在。


  因此,相对普洱茶的地理价值而言,从古自今,我们都在仰仗大自然的恩赐。


  二、普洱茶地理价值包含的内容


  (一)乔木大叶种是云南特殊地理与生物多样性的馈赠


  我们生活的世界,经常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的影响下,会出现很多特殊的生物与植物,乔木大叶种茶树就是如此。乔木大叶种茶树属于酸性植物,对土壤酸碱度比较敏感。它生长的酸性土壤PH值为4.5----6.5。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0----25度,普遍存在于海拔800----1800米之间,又因它所处的环境普遍为高山雾多,雨水充足,年降水量在1300----1800毫米,生态系统完整,而独具特色。


  1.乔木大叶种表现为多区域、成片状的存在,为云南独有。这与云南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生物多样性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知道,地理、气候与生物有着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它更多体现为自然的因素,非人力因素能够替代。人类长期的活动经验证明,一个好的自然地理环境必然伴随着好的气候条件,并促成生物的多样性;反之,一个恶劣的地理环境也一定具有极差的气候条件,其生物的稀缺性也是必然。


  云南的茶树与其它植物的交叉存在,不仅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更典型地表现在它的异花授粉上。乔木大叶种茶树在其长期的天然杂交中,直接导致了茶树的群体(野生或栽培)其外观的高大与肥硕,并多区域、成片状存在。其区域内已经形成了复杂的遗传性与多样性。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也堪称一绝。


  虽然在中国大陆其它地方(如湖南、广西、海南等)也存在大叶种的茶树,但能经受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考验”的古茶树几乎没有,存在最多的也就是“百年沧桑”。其茶树的外部形态与云南的乔木大叶种茶树也表现不同。茶叶的内含物质就差别更大。


  2.乔木大叶种茶相比其它产区的茶叶营养成分更高、更丰富。这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相比其它地区大叶种茶树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不仅酚类物质含量高,色素、氨基酸、嘌呤碱、糖类、皂甙、维生素等化学成分也高于其它产区的茶树,就连矿物质内含的数量与质量也是其它产区的茶树所不能媲美的。


  如维生素E(VEortocopherol),为二氢吡喃的衍生物。茶叶中VE含量比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要高,是菠菜含量的32倍、葵花籽油的2倍。含量一般为50mg~70mg/100g。过去,很多人误认为绿茶中的VE比普洱茶高,因普洱茶经过萎凋和发酵,一部分VE被酶破坏。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化学分析手段的提高,又发现普洱茶茶叶中含有大量的生物类黄酮,对VE的氧化起了保护作用,故普洱茶中VE的保留量也很高,甚至超过其它茶叶产区。有的竟高达290mg/100g,如叶酸(folicacid)即维生素B11,又称喋酰谷氨酸(PGA),由蝶呤啶、对氨基苯甲酸与L-谷氨酸三部分连接而成。叶酸在一般茶叶中含量约为50μg~70μg/100g。高于很多植物。而由乔木大叶种制成的普洱茶,含有的叶酸竟达70μg~90μg/100g。如肌醇(inositol),肌醇又名环已六醇,一种特殊形式的糖醇。由植物体内已糖环化而成,起磷酸储藏和磷酸化作用。不仅有游离型,而且还有其磷酸盐植酸钙镁型。肌醇为葡萄糖的异构体,在普洱茶中可达11mg/g,它随叶子成熟度增加而增加,与儿茶素的合成关联。也远高于其它茶系与茶种。


  再以茶叶内含矿物质为例,一般茶叶目前发现的矿物质近三十种,而云南乔木大叶种茶现已发现的就超过四十种,既便如此,仍有很多我们尚未发现的矿物质存在。


  3.具有特殊的“长寿基因”。这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最为显著的特征。云南不仅有世界上公认的最为年长的茶树(树龄为1800年),同时,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树龄的茶树也不罕见,至于范围很大的古茶园更是多区域、成片状地存在。


  这里隐藏了一个未解的秘密,即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长寿”之谜。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地区及其植物,不可能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以病虫害为例,它是定期暴发的,很多物种的灭绝和衰减都与它相关。但云南的乔木大叶种茶树,不管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却能存活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经得住如此之多,又如此之长的考验,至今仍显露出勃勃生机。这个客观事实告诉我们,这些古茶树起码具备一种或多种我们未知的抗病虫害的“基因”。


  我们曾试图通过它富含的矿物质探寻它“长寿”的原因,但仍感到证据不足。


  如乔木大叶种茶树富含的矿物质锰Mn(manganess)。一般的茶叶含量在30mg/100g左右,比水果、蔬菜约高50倍。Mn是植物多种酶的激活性剂,如丙酮酸脱羧酶、烯醇化酶、柠檬酸脱氢酶等。茶树缺Mn,表现在“立枯病”,即叶子发黄,叶脉呈绿色,新梢顶端下垂,发展下去全枝萎蔫。乔木大叶种茶叶锰Mn含量比一般的茶叶要高,可达400~600mg/100g,远高于其他茶系。可能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长寿”的原因之一。


  还有矿物质锌Zn(zinc),它是茶树必需的微量元素,锌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如醇脱氢酶、6-P-葡萄糖脱氢酶和磷酸丙酮酸脱氢酶的辅基。同时磷酸二酯酶、碳酸酐酶、多肽酶等都是锌金属酶,这些酶有的可以促进呼吸作用,有的催化光合作用,有的促进叶绿素的形成。植物缺锌,会使色氨酸合成受阻,茶树生长迟缓,叶数、叶面积、茎干等生长均矮小,出现小叶现象,且在成叶上出现花斑,称为花叶病,根系也会发黑而枯死。在乔木大叶种茶树中,我们发现锌的含量竟高达3~6mg/100g,是其它茶系的茶叶无法比对的。也可能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长寿”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但是,相对于破译乔木大叶种茶树的“长寿基因”而言,这些研究仍相距甚远。


  不要小看了这种特殊“基因”,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它是什么,是一种,还是多种因素在起的作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它内含有一种或多种我们人类尚不清楚的物质。我们之所以没有找到这种物质,一方面是受现代科技水平的局限,另一方面是研究思路出现的偏差,加之我们以前对这一类物质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可是,一旦这些物质被我们发现并破译,它的意义将是深远的。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将是巨大的。


  让我们将视角转向普洱茶,当用这些茶树的芽、叶做出的普洱茶,无论你是成天接触它,或者每天都在品饮它,甚至在研究它。它仍是我们人类“陌生的朋友”。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至今我们不知道它内含物质到底有多少,绝大部分的物质还没有被我们发现。我们沿用常规的检验方法发现了一些物质,也清楚它的功能。但是,我们仍存在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它“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其中,它最核心的生命基石----染色体、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等等,都存在很多未解之迷。


  因此,有一点也许是你未知的,当你手捧一杯普洱茶品饮时,你在享受它的香气、汤色及特有的口感之余,另一种更有价值的物质已经悄悄渗透到你的肌体,将自然界的一种“能量”嵌入你的基因,并积极配合你,拼命抵御来自现代社会的各种工业的、尤其是化学污染物与病菌对你的侵袭,增强你的抗体,延长你的生命周期。这种观点虽然没有得到更科学的认证,但其立论的依据源于一种科学“猜想”,戓一种科学“假设”。这不是“伪科学”,因为很多科学成果的最初设想都源于看似不切实际的猜想与假设。


  4.多样性的特征。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在云南也不是单一存在,而是一个“大家族”。区域不同、地理条件的差异及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也使其形成不同区域乔木大叶种存在差异的特性,虽然它们在外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但在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行为上也表现不同。


  这是因为云南在形成了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又因地理、气候的不同,生成的一个个子系统所致。它们之间既相溶于一个大生态系统中,又因小的子系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以云南的气候为例,它的气候与地形有着惊人的相对应的特性。如西北部的高山深谷区为山地立体气候区,从海拔几百米上升至几千米的陡坡上,可谓“十里不同天”。而北回归线以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南部等地则属于热带季雨林气候,即全年高温如夏,雨季主要集中在夏秋。东北部的曲靖北部和昭通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冷,雨热同季。全省其他大部分地域属于低纬高原气候,“四季如春”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影响云南的季风来自孟加拉湾,也叫孟湾季风。这是一股带着大量水汽的气流,全国大部分季风气候区的降水也来自于这股季风(在中国的季风气候区,太平洋季风的主要作用是推动雨带北移,而降雨的水分来自于印度洋季风)。


  这就必然促成不同区域的乔木大叶种茶树明显具有本区域特点。而不同区域的乔木大叶种茶树组成的“大家族”,又各有特色,可谓“百花齐放”。很多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不同区域乔木大叶种茶加工成的普洱茶,在隐蔽状态冲泡后,只将冲泡好的茶水给测试者品尝。有一定品饮普洱茶经验的人会轻松说出它们各自的原料产地。这不是神奇,而是在普洱茶较为集中的消费区极为普遍,如广东、香港、台湾等地。他们不仅能品尝出云南不同产地的普洱茶,而且还能说出它们的特色及区别,尽管有些区别是极小的。


  如布朗山: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汤色桔黄透亮。香气独特,具花蜜香、兰香,是很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如巴达山:这里生长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树和野生茶树林。贺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王树。此山茶叶味苦涩,回甘、生津快,汤色桔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


  如景迈山:十二大茶山中乔木树最大的一片集中在这里,号称"千年万亩古茶园。"涩重、回甘生津强,汤色桔黄剔透。这里的乔木茶树上还生长着一种寄生物俗称"螃蟹脚",可消炎去痰、对治疗胃病和糖尿病颇有效。


  就这方面而言。很多普洱茶的研究者也做了不少的工作,如将云南普洱茶产区以山头划分,从古代的六大茶山,到现代的二十大茶山。


  其实,从消费的角度来看,自古至今,人们对各个区域的茶都存在着不同的偏好,各区域的普洱茶都有自己忠实的“发烧友”。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也发现,人们对普洱茶偏爱又始终没有固定在一个区域上,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偏爱的区域也发生转变。这种转变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有很大关系。历史上出现的普洱茶热点区域的转换,没有一次是因为品质上出现的变化而产生改变。实际上,它的每一次区域的轮转,都为普洱茶增添新的品种。这也从客观上形成了对普洱茶开放式品尝的格局。使普洱茶“发烧友”由单一区域茶品的偏爱向多区域与多品种发展,极大丰富了普洱茶的家族。直到现在,你不会在普洱茶“发烧友”(较稳定的普洱茶消费人群)那里,只见到或品尝到一个区域戓一个厂家的产品,而是很多区域及很多企业的不同产品。就这点而言,普洱茶也早己跨入“海洋文化”的层次,与中国大陆有些茶区那种“封闭文化”所体现的孤芳自赏、固步自封有着很大差别。这也就是普洱文化能在广东、香港、台湾生根开花,并能在全国迅速“窜红”的另一原因——文化优势。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云南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的体现。云南普洱茶之所以能够延续上千年的历史,除了它的品质外,还能让人们感受到不同区域文化以及这种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云南特有的地理价值所展示给我们的又一自然启示。毕竟一种文化的产生与塑造都离不开特有的地理环境及相关的物质基础。是地理价值多源化延伸的体现。


  当然,云南地理、气候及生态多样化并不仅仅表现在普洱茶上。说到这里,我们想起了云南另一种植物----辣椒。辣椒名番椒,原产南美热带地区,是一年生的草本茄科植物。在中国引入辣椒并移植成功之后,中国的很多地区,如四川、重庆、湖南等,都有大面积推广,食用辣椒不仅成了这些地区餐桌的必备品,还融合了一种辣椒文化,每年“吃辣椒”比赛在这些地区轮番上演。但你知道中国最辣的辣椒产自哪里吗?是云南景颇族地区出产的涮辣椒。据测定,它的辣度至少相当于朝天辣椒的10倍,只要把它在汤里涮几下,汤就染上辣味,一只涮辣椒可用很多次。还有云南的野生稻。几乎全国各地从事水稻杂交的专家都来寻觅云南的野生稻谷,将其做为杂交的“母本”。这些现象的出现不是孤立的,也同样反映了云南特殊地理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云南也许就是这么神奇。


  (二)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是云南大自然给予普洱茶的另一馈赠


  众所周知,普洱茶是发酵的产物。谈到发酵,就离不开微生物种群与群落的参与。长期以来,我们有一个习惯说法,即普洱茶是后发酵的产物。其实,就普洱茶的发酵而言,从茶叶被釆摘之后,其发酵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不仅如此,对于微生物种群与群落来说,它对普洱茶参与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发酵过程,而是在发酵前,甚至是茶叶采摘前——最远可追溯到茶树的生长及一次次的发芽,它就已经存在。而且,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分工有序,可谓功能不凡。


  如果说乔木大叶种茶树做为云南特有植物,显示出普洱茶的地理价值的话,那么云南特有的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及分工有序性,则从另一面彰显普洱茶的地理价值。


  怎么理解呢?


  1.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是普洱茶地理价值的重要支柱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出生”最早,三十五亿年前就已出现在地球上,而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则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人类在发现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界——动物界和植物界。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逐步深化,又发现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导致了生命三域学说的诞生。


  该学说认为生命是由古菌域(Archaea)——包括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和初生古菌界(Korarchaeota);细菌域(Bacteria)——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各种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Eucarya)——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动物和植物。由此可见,除动物和植物以外,其它绝大多数生物都属微生物范畴。如果把地球的年龄比喻为一年的话,则微生物约在3月20日诞生,而人类约在12月31日下午7时许出现在地球上。


  微生物不是以一个个种群单独存在,微生物种群之间往往形成了一个个的群落,与动植物种群之间以各种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在云南,由于微生物群落的数目庞大,成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资源。其微生物的种类仅次于昆虫,是云南大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第二大类群。当我们置身于古茶树之间,贴着泥土的潮湿,嗅着茶花的芳香,感觉到在我们的脚下、空气中、茶树上、根茎下都有上亿微生物菌群的活动,但我们仍对它们知之甚少。以原核生物为例,目前已定名的真菌约有8万种,但据估计地球上真菌的数量约为150万种,也就是说我们已经知道的真菌仅为估计数的5%。


  云南微生物的多样性除物种多样性外,还包括生理类群多样性、生态类型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在生物进化史上,它们虽然是最先出现的,不过目前存在的微生物可能大部分不是最初的种类,而是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


  当我们手捧一撮“肥土”,几万年前,甚至再提前,它可能是一块“岩石”,而这个“岩石”在经过物理、化学及生物等风化作用才逐渐转化为土壤,其中微生物的长期产生各种酸性代谢产物,能酸化自然水,成为重要的风化因子。岩石风化后,一部分矿物质变为可溶性物质,又为微生物提供了所需要的各种矿物元素。微生物促进腐殖质的形成与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逐渐提高土壤肥力。现在土壤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细菌、放线菌、真菌、酵母、藻类、原生动物等,几乎包括全部大类群的微生物。它们已经形成了高度有序的微生物群落。因此,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与地理、植物的多样性同样重要。它们同属于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家族”成员,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家族成员。


  2.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是乔木大叶种茶的“保护神”。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个难题:为什么植物所需的水分、无机肥在充分供应之后,植物仍旧不能茂盛地成长?为什么根部不能完全地吸收这些养分?为什么病原菌、病虫害会孳衍繁生而不可收拾?


  现代科学已能确认植物生理与微生物间不可分离的共生关系。植物根部分泌物质来供应微生物的需求,同时微生物也生产各种不同物质来回馈植物体,两者实际上乃是共生的伙伴。要使植物生长茂盛,除了水分、养分之外,还需微生物的参与。


  其实,当茶树刚一诞生,不管它是一粒茶种还是被嫁接的茶树苗,在它还极其弱小的时候,微生物就已经布满了它的周围。如同“保姆”般呵呼它。我们会发现,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整体的表面穿着一件微生物的外衣。


  于是,它们快速地成立了一个个“团队”(微生物学称之谓“群落”),分工有序地开展工作。一些光合成微生物如光合成细菌作为初级生产者,直接摄取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为茶树光和作用提供一种“媒介”。


  乔木大叶种茶树与其它植物一样,不能直接利用大气中的分子氮。植物所需要的氮一般是通过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如闪电和火山爆发时出现的固氮)或工业固氮(将分子氮转化为氨或硝酸盐)等过程才能为植物所利用。于是,另一支微生物固氮细菌接手,持续为茶树“转接”氮源。而且,也有一支微生物群落又将动物排泄物和动植物尸体分解而释放出氨,氨又先后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转变为硝酸盐为茶树所利用。


  更大的茶树“保卫战”,则发生在茶树土壤中根茎表面周围约5厘米的根界区,这里重重围绕着高密度的微生物,可谓重兵把守。微生物学称这一类细菌为“根圈菌”。这些微生物的任务是,不仅将植物、动物的排泄物及尸体分解转化,还要由这些微生物分泌出各种有机物,包括氨基酸、低分子醣类、低分子核酸、生长激素及各种酵素等等,来支撑茶树对营养物的需求,对乔木大叶种茶树的生长有显著的效果。一块土壤内的优势微生物可能影响其他种类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育。不适于新环境的优势微生物死亡时,某些适生的新种便起而代之,此时就出现了类似地面上群落演替那样的变化。达到稳定状态时,我们在乔木大叶种茶树根部土壤剖面上可以观察到微生物的分层现象。


  还有些微生物更为“激进”,干脆侵入根部组织内,在根细胞繁殖,这类微生物称之为“菌根菌”,它不但不破坏根部组织,却更能与根部细胞交换物质,共存共荣,促使根部活力,增强其吸收力,有利於植物健全的生长与自然抗病力的加强。


  没有这些微生物的参与,乔木大叶种茶树就很难存活,更谈不上存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了。


  3.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是乔木大叶种茶天然营养源的“加工厂”


  我们说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具有先天的独特性,除了特定的地理、气候与物种的多样性外,特有的微生物的参与也是其中一个因素,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及微生物的参与不仅帮它抵御外部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并将各种营养源源不断输入其中,使它始终亮丽如新,健壮怡人。


  微生物许多独特的代谢方式,如自养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厌氧生活、不释放氧的光合作用、生物固氮作用、对复杂有机物的生物转化能力、分解氰、酚、多氯联苯等有毒物质的能力,抵抗热、冷、酸、碱、高渗、高压、高辐射剂量等极端环境的能力,以及病毒的以非细胞形态生存的能力等。都为乔木大叶种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天然抗生素为例,三分之二(超过4000种)是由微生物放线菌产生的。微生物所产酶的种类也是极其丰富的,从各种微生物中发现,仅II型限制性内切酶就有1443种。而且这些发现并没有终结,还在继续。


  当我们摘下它一片叶子,不管这颗茶树是几百年,还是上千年,其茂密的枝叶,及肥硕的叶片,看不到孊孊老者的半点身影,倒像一个阳刚十足的“壮汉”。常常是令我们惊诧不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所讲微生物对乔木大叶种茶的“干预”,仅仅是普洱茶的原料起始的过程,还未涉及普洱茶的加工。待到普洱茶加工过程,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其微生物群落的参与给予普洱茶品质的影响更大。笔者会在下一篇“普洱茶的特殊工艺价值”中详细讨论。


  4.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具有天然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


  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除物种多样性外,还包括生理类群多样性、生态类型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这是一个繁杂并庞大的系统,只要有一个条件改变,其它也相应发生改变。


  我们可以改变一个小的自然环境,但大的自然生态却是无法模拟与复制的。因为它有太多是我们未知的的东西。


  还有,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以及目前研究手段的限制,许多微生物的种群还不能分离培养,其已知种占估计种的比例仍很小。


  中国微生物已知物种数与世界已知物种数的比较

  相对普洱茶的发酵,我们经常面对一种尴尬的提问:普洱茶的发酵为什么还这么原始?为什么不采用制药企业的发酵方式,在GMP条件下(可达到10万级洁净标准),废弃自然接种方式,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进行无害化生产呢?


  答案非常简单,我们目前还不知道参与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菌群到底有多少?虽然很多科研人员已经分离了它一部分的菌种与菌群,但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不能归纳到生产使用。因此,目前的普洱茶加工与后续的发酵,仍然没有脱离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手段,即自然接种。让发酵场地空气中、地表层弥漫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微生物群落自然“侵入”其中,参与“生产”工作;甚至包括后来搞的熟茶渥堆发酵,也没有离开原始的自然接种模式,与现代的真正意义的发酵工程的确相距甚远。


  同时,这种自然接种的方式,又因发酵场地存在卫生条件较差的问题,很多人担心普洱茶存在二次污染的可能。毕竟空气中及地表层存活的微生物菌群并不都是有益菌,还有很多类似大肠杆菌这样的有害菌。但有一点,确是令很多科技人员感到奇怪的,就是在对云南普洱茶众多产品检测中,正宗的云南普洱茶在大肠杆菌与致病种群等方面竟无一超标。这又是为什么呢?


  答案也非常简单,乔木大叶种茶叶本身脂肪含量较低,再加上发酵过程中的分解与转化,使得空气中、地表层的大肠杆菌等失去了寄生的“营养源”。因此,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采用的自然接种方法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的担心,也许是我们不必要的。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自然接种方式,使普洱茶更能体现它原本的价值。只要这个加工场地及它的发酵车间是在云南特有的生态循环价值链上,即普洱茶产区,再加上遵循传统的工艺方法生产,其品质必然透出普洱茶的特质。反之,没有普洱茶地理价值的支撑,也只能做到“形似”,缺乏核心价值的“神似”。这或许也是普洱茶为什么不能在异地(指非云南普洱茶产区)生产与加工的主要原因。正如笔者所供职企业生产的普洱茶,虽然企业采用的医药企业的生产环境,即GMP条件下生产,但有两项工作必需在云南特定的茶区完成;一是云南大叶种茶叶的收购,无法用非云南茶区的原料代替,因内含物质差距太大,工艺无法调整,后续陈化存在质量问题较多;二是发酵必需在云南特定的区域进行,且仍然是自然接种。所不同的就是对半成品进行二次发酵而已。其发酵的菌群仍然来自云南普洱茶生产区域土壤中微生物的收集与培养。同样违背不了云南普洱茶地理价值的两大要件,即乔木大叶种与特有微生物。为什么这样呢?答案也依然简单,只有自然的,才是最纯正的,也是最科学的。


  因此,当我们面对普洱茶,和普洱茶所依托的这样一个微生态系统,我们人类与之相比,仍然显得如此渺小,我们经常仰望星空,祈求风调雨顺,如果遭受一场雪灾、冻灾及其它大的灾害,我们都将面临一场巨大的损失。因为房屋可以重建,拽断的电线也可以重新连接,而微生物生态的多样性却很难重建。正如我们人类可以破坏它,如砍伐森林,开山造路。人类想模拟或再造一个这样的生态,比登天都难。因此,普洱茶发酵现阶段的自然接种,无论是无耐之举,还是所谓的落后也好,都是最明智的选择,也是最科学的选择,毕竟人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要比违背自然的主观臆断来的更加科学。更何况——让普洱茶的消费者享受最自然的产品又有什么错呢。


  三、普洱茶的地理价值——未来科研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最近,云南一位著名的普洱茶专家将普洱茶的历史发展(也可称为产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农业普洱、文化普洱、科学普洱、人文普洱。这是一个新的提法,也是对普洱茶发展历程的科学概括。按照这一理论,目前普洱茶所处的阶段恰好是“科学普洱”时期。


  从普洱茶产业科技的角度上看,“科学普洱”与传统的农业普洱、文化普洱,粗放甚至落后的研究方法不同,将是采用现代最科学的方式重新界定普洱茶价值的一个过程。其研究方法的规范化、数据化、标准化及研究手段的高科技化都将把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及普及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其中,普洱茶的地理价值将是“科学普洱”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科学普洱”的基础工程。它包括:


  1、确定普洱茶的自然保护区。根据乔木大叶种茶树野生和栽培的自然生长情况按区域和级别给予界定和保护,防止人为掠夺性采摘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对具有三十年以上普洱茶加工企业进行环境保护,避免因人为因素对已经形成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产生破坏;


  3、建立云南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机构,吸引微生物研究领域多学科介入。如生物科学(偏重于动物学、植物学、环境生物学等);生物技术(偏重于实验技术,如细胞、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生物工程(偏重于工业生产,如发酵工程等);生物医药(偏重于药品研发等);生物信息学(偏重于利用计算机解决生物学问题,多做于蛋白质结构分析等);还有动植物检疫、生物安全等几十个专业;


  4、定期召开微生物“种”的概念和分类指征研讨会。将云南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科学普洱”增添新的思维和新的动力;


  5、科学规范微生物的研究工作,包括推出已知微生物“种”的目录;发展微生物分离、培养和保藏的技术;发展微生物群落取样的标准;同时也包括实验规范,生产规范及标准化等等。

茶,从山间到人间

茶,人在草木间,冥冥中暗合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

于是,“茶圣”陆羽在《茶经》就开宗明义地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茶,这一源于南方的瑞草嘉木,在幽寂的山野与我们不期而遇,然后进入我们的身体,进入热闹的人间。

从饮茶修仙说起

中华茶史的鸿蒙时代,总是交织着浓烈的神话色彩。

被国人奉为农业与医药之祖的神农氏,也是茶最初的发现者与利用者。他发现茶的经历充满了传奇:他在山林里遍尝百草,亲试药性,不幸中毒。就在生命垂危时,茶无意中解了他的毒。传说也好,偶然也好,茶作为一种药用植物开始被人们所认识了。

或作药,或下饭,或煮羹,或煮饮,茶在汉魏六朝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多元。而且,那也是一个修仙炼丹、谈玄论道之风炽盛的时代。

于是,随着茶叶保健功效日益被发掘,它医药、炼丹以及仙道之间纠缠着越来越多的联系。道经也声称,饮茶始于老子。“老子出函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日: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自战国起,因帝王贵族多痴迷于神仙方术,渴求长生不老的秘方,而被人们认为拥有某种神秘力量的方士遂层出不穷,且异常活跃。这些方士往往医术、炼丹术兼备,在其著述的理论中,多把茶视作修仙的灵丹妙药,这从《茶经·七之事》所辑录的文献就可窥见—斑。

如,壶居士《食忌》云:“苦荼久食,羽化。”又如陶弘景《杂录》:“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而在阴阳五行学说与黄老之术盛行的魏晋南北朝,羽士缁衣之流,茶是日常修行中不可或缺的。譬如,晋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的丹药有松、桂、蜜之气,喝的只有茶跟紫苏。

又如,晋代余姚的虞洪入山采茶,遇道士丹丘子,经其指点引导至瀑布山,发现了上等好茶。此外,在汉魏六朝的笔记中,也记载了许多神仙鬼怪的传奇茶事。

可见,服饮茶可助修仙成道的观念由来已久。至“茶道大行”的唐代乃至后世,这一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以至于在咏茶诗文中成为表达“定式”。

传诵干年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把喝茶的身心体验书写得淋漓尽致,使人即使隔着干年的时光还能感觉到字里行间飘飘的“仙气”:“……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七碗茶”的意象,在唐以后的诗词中几乎被奉为经典:“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轼《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七碗煎尝病未能,两腋风生空自笑。”(苏辙《梦中谢和老惠茶》)等等。就连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也不禁发出“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的赞叹。

“茶可通仙”更是为修道者所深信。“得来抛道药,携去蒯曾家……千惭故人意,此惠敌丹砂。”晚唐薛能认为茶的功效完全可以取代道药丹砂。

自称为“涵虚子臞仙”的朱权,系朱元璋第十七子,他更是直言道:“卢仝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明人罗禀也坚信:“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

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饮茶成仙是古人天真浪漫的愿望,或说饮茶能让人产生飘飘欲仙的美妙感觉。也许,饮茶不能羽化升仙,但能延年益寿,确是不争的事实。

既享受,又享“寿”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生年不满百”。但是,即便是在寿命普遍不高的古代,也有寿者。他们通过一盏清茶,让有限的生命得以延长。

据《南部新书》记载,唐大中三年(849年),东都洛阳有一僧人,有120岁高龄。

唐宣宗问他:“你如此长寿是服了什么药?”

僧人回答:“我自幼出身贫贱,从来也不知道什么药性。只是本性爱喝茶,唯茶是求。有时外出,—天喝百余碗茶,在平日,也不下四五十碗。”

宣宗听了他的“长寿经”,就賜茶五十斤,并赐居保寿寺。

而“诗仙”李白歌咏过的“仙人掌茶”也具有“还童振枯,扶人寿”的神奇功效,以至于玉泉真公“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

曾两度来华的日本荣西禅师亦对茶延寿之功赞许有加:“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人若饮之,其寿则长”。

饮茶益寿,在民间故有“茶寿”之说。

所谓“茶寿”,是108岁的雅称。“茶”字拆解开来是“艹人木”,亦可分别看成是“十十”(二十)、“八”和“十八”,20+88即为108。

“茶界泰斗”张天福就是享“茶寿”者。他所之以长寿,除出生名医世家及早年习武练就一副好体魄外,跟饮茶习惯是分不开的。

他曾说:“茶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身体好,最主要原因就是喝茶。”他每天要喝一百多盅茶,“黎明即起,清茶一杯,喝到寝前”,“即使出门也要自备茶叶”,几十年来如一日。

细数茶界,吴觉农(92岁)、陈椽(91岁)、庄晚芳(89岁)、王泽农(92岁)、张宏达(102岁,被誉为“普洱茶种之父”)等茶学家都是长寿者。另据—项针对百岁老人长寿的调查显示,有八成的百岁老人有饮茶习惯,而有四成百岁老人是一生嗜茶。饮茶与长寿之间的繁密关联,自是不言而喻。

古人把茶喝出“仙气”并期冀喝茶成仙,除了消食解腻、提神醒脑之功外,多半是因为喝茶所带来的快乐。若将茶细细“化”(化学)解,我们会看到茶中合有“激活”快乐的有效成分。

饮茶之乐,恐旧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茶氨酸。它是构成茶叶滋味的最重要组分,可抑制苦涩味,在我们的味蕾上产生鲜、甜的味觉感受。

不过,这还仅仅是“皮毛”,它被肠道吸收后,通过血液传递到肝脏和大脑,促使大脑中细胞中线粒体内的多巴胺显著增加。多巴胺,是一种会让人兴奋和快乐的中枢神经递质,它的释放会大大影响人的情绪。

同时,茶氨酸还会弱化茶中咖啡因的兴奋作用,它有助于大脑皮层中产生α波,而当α波成为优势脑波时,身心就会感到放松舒畅。

快乐,就是这么简单!难怪林语堂会说:“只要有一壶茶,中国人到哪里都是快乐的。”

清茶淡语,如禅似梦,茶味已不尽在茶,更在心。

古今中外,茶让居处于不同时空的人们从身到心,都得到了它的滋养,以茶养身,更以茶养心。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这个春天去哪里采上好的春茶呢?这条攻略告诉你真相

盼望着盼望着,温暖的春天终于如约而至啦,每每到了春天,小编最最期待的当然就是那第一口春茶呀!如今贵州的茶园里早已生机盎然,各地的春茶也已陆续开采,迎着春日暖阳,泡上一杯春茶,茶香四溢,品上一口必会如沐春风。

那么,你知道贵州哪里的春茶好吗?究竟上哪儿才能选到上好的春茶呢?不知道也没关系,小编特意为你做了详细攻略,快带上你的亲人朋友们去采春茶、闻茶香,感受春天的茶香韵味吧!

01湄潭

线路:贵阳—湄潭(西部茶海、天下第一茶壶、浙大旧址、核桃坝、田家沟、七彩部落)—凤冈(茶海之心、仙人岭)

特色:湄潭和凤冈的茶园规模大,基础设施完善,茶园多建立的丘陵和缓坡之上,远观连绵起伏看不到尽头,近看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置身其中,漫步茶园中的小栈道,还有鸟语花香。茶园的可体验制茶、可寻一处农家乐住下,体验恬静、惬意的茶乡生活。

湄潭生机盎然的茶园

详情:贵州独特的山地和气候,处处可以种植好茶,茶园也各有特色。黔北的湄潭、凤冈是贵州现代茶业起步较早,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茶叶主产县,茶园面积大、集中度高、产品丰富、产业链长、茶文化氛围较为浓厚。贵州的茶文化在此地得到大力的张扬,观茶景、品茶餐、住茶居。

02梵净山

线路:贵阳—江口梵净山—印江团龙“中国茶树王”—石阡(泡温泉,品石阡苔茶)

特色:体验中国佛教名山--梵净山深邃的人文文化和书法艺术,品味具有悠久历史的“团龙贡茶”演绎而成的当今梵净山茶的魅力,还可以到石阡泡温泉,品石阡苔茶。

梵净山茶香四溢

详情:梵净山位于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结合部,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到梵净山,除了拜菩萨、看佛光、览云海、登金顶外,还可以在梵净山麓领略到多姿多彩土家族、苗族、侗族、羌族等少数民族风情。还可以寻找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的印江“团龙贡茶”。而今新开发的梵净山贡茶就起源于“团龙贡茶”,以印江团龙的茶叶为原料,采用独特的技术制成,印江出品“梵净翠峰”、“梵净山贡茶”和松桃出品“松桃翠芬”、“松桃春毫”等品牌。铜仁市将其制茶技术在铜仁地区传播,实现规模生产,并做成铜仁地区一块茶叶公共品牌“梵净山茶”。在石阡,可以借助温泉缓解旅途的劳顿,喝上一杯石阡苔茶,体验长寿之乡舒适生活。

03贵定

线路:贵阳—贵定云雾山、鸟王寨—盘江音寨、金海雪山

特色:在云雾湖畔的茶叶加工厂体验古法制茶和清洁化、连续化的现代茶叶加工的完美结合,体验制茶的乐趣,到鸟王寨感受贵定云雾贡茶的历史,到盘江音寨旅游是休闲度假和农家乐结合,观由油菜花和李树花有机组合而成的金海雪山。

云雾山上采茶忙

详情:贵州的早春,姹紫嫣红的春花总是伴随着碧绿的新茶的嫩芽一起迎接新春的到来。早春二月,贵州处处都可以赏花,位于贵定盘江的音寨,坝子上成百上千亩油菜花形成的金海和附近丘陵上的一片片白雪皑皑的李树花开形成的雪山有机组合形成的绚烂多姿的金海雪山自然奇观。从贵阳出发1小时便可以到达,这里融赏花、自行车、采茶、泡温泉、美食为一体,是新春出游绝佳的选择。

可以到素有“中国苗岭贡茶之乡”美称的云雾镇,这里群山叠翠绿,涧溪纵横,甜泉密布,常年有云雾袅绕,每到春天花香草绿,遍地奇花异草。春天来这里可以游茶山、观茶园、品贡茶、尝美食云雾湖畔,品贵定云雾贡茶,夏天可以来避暑,一年四季都可以观茶山在湖中的倒影,随微风吹拂而起的倚莲,可到鸟王寨,看记载了贵定云雾贡茶的历史碑文,感受贵定云雾贡茶深远的历史。

04雷山

线路:贵阳—西江苗寨—朗德、兰花苗寨—雷公山响水岩瀑布下露营

特色:雷山被称为苗疆圣地,雷公山茶园与大山相连,适合徒步扎帐篷露营。

雷山银球茶

详情:西江千户苗寨不仅是雷山的片名,还是贵州的名片。来雷山游西江苗寨、览苗族风情、品手工名茶,赏手工银饰是最深度的苗族风情体验游。雷山人用灵巧的双手,揉搓出一个个茶球,并取名为银球茶。雷山是发展茶叶的最好地方,是因为产自位于雷山县境内海拔2178.8米的苗岭雷公山。它不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称为“当今人类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王国,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这里的茶园是生态茶园,林中有茶,茶在林中,林茶相间,茶叶吸收了林之灵气,考察银球茶的产地,体验雷山银球茶的手工制茶的工匠精神,亦可在雷公山支一帐篷,置身群山拥抱之中,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这样一次最原生态的奢侈旅行。

05丹寨

线路:贵阳—丹寨—金钟茶园采茶—高腰村采茶—扬武乡学蜡染、卡拉村体验编鸟笼—石桥村古法造纸

特色:品丹寨硒锌茶,生态田园体验游精品线,更是返璞归真的民族风情文化体验之旅。

详情:贵州黔东南州的丹寨县境内高山多,其土壤、水源远离污染,常年云雾缭绕,素有云上丹寨之称。丹寨的土壤富含人体所需的硒、锌等微量元素,所产茶叶色泽翠绿,香气持久,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丹寨民风淳朴,保存了良好的民族文化。丹寨汇集了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等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苗族古瓢琴舞、翻鼓节、苗族历法等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寨采茶是集采茶、制茶、品茶等生态田园生态体验游的精品线之一,更是到返璞归真的风情园体验民族风情和文化的体验线路。在龙泉镇高要村麻雀坡茶场,看茶山上身着盛装的苗族妇女与刚刚吐露出新芽的茶园交相辉映形成的一道道亮丽的采茶风景线。在金钟茶园,整齐划一的茶树,随着山形迤逦连绵。清新的空气,满目的翠绿,令人心旷神怡,远道而来的客人,要是赶上丹寨的苗年、翻鼓节、吃新节、牯藏节、踢毽节、锦鸡文化节、跳芦笙舞、板凳舞、拉古瓢琴等传统节日,更可以体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06都匀

线路:贵阳—都匀茶博园—都匀毛尖茶城品茶—团山、哨脚、大槽采茶—石板街买茶—剑江喝茶—夜市小吃—斗篷山登高。

特色:到都匀,各种小吃琳琅满目,吃到停不下来,吃完需要当地的都匀毛尖茶,来帮助解腻消食,都匀的很多茶园,从市区出发半小时之内便可以到达,更是采茶、做茶体验的茶旅好去处。

都匀螺蛳壳茶山

详情:都匀是继贵阳之后贵州省第二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里气候温和、山谷起伏,海拔千米,峡谷溪流,林木苍郁,云雾笼罩,四季宜人,土壤肥沃,是茶树生长的好地方。在贵州有句话叫“北有仁怀茅台酒,南有都匀毛尖茶”,两者同时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奖项。都匀人的生活因为茶而休闲,在剑江河边、在古老的石板街上,在茶博园、在都匀毛尖茶城,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茶馆和茶叶店,喝茶成为当地人平常的生活和外地游客的特色旅游项目。要是规划足够好,刚好来到这里参加每年都要举办的“都匀毛尖茶文化节”,将会领略近百家茶场的茶叶展销、茶艺、茶歌高手斗才艺,在一幕幕观茶艺、听茶歌、游茶山、吃茶宴、看炒茶、品毛尖的过程中享受这场丰富多彩的都匀茶文化盛宴。

07安顺

线路:贵阳—安顺—云峰屯堡—黄果树瀑布

特色:观世界名瀑布,感受屯堡文化,品瀑布毛峰茶。

详情:从贵阳出发往西约1小时车程,便可以到达安顺。在安顺云峰,可体验600年大明遗风的屯堡文化,感受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习俗,其民居、服饰、饮食、民间信仰、娱乐方式。接下来的重要内容,体验黄果树神奇魅力!黄果树的优美风景自然不用多说,无论入住拥有户外泳游池等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生态别墅度假型酒店;还是梯田青山里,石板式的楼台亭阁的布依风情客栈;亦或是拥有“躺在房间听鸟鸣,推开窗户闻瀑声”的金谷瀑布山庄;还是大瀑布一侧,古老的教堂旁,被网友评为中国最美的房车露营地......都能够带来自然山水间特有的质朴安详,清新的空气和无人打扰的氛围,会为你带来一次愉快的、充满活力的度假体验。最重要的内容,泡上一杯外形纤细卷曲,银绿隐翠,汤色明亮,栗香持久味醇鲜爽,叶底匀齐鲜活,内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的瀑布毛峰茶,自然会让这样的体验更加美好。

08威宁

线路:贵阳—威宁—草海—百草坪—凉水沟—盐仓彝族向天坟—板底彝族村寨的东北旅游线路;

草海—龙街苗寨—灼圃万亩高原草场—万亩果园基地的北线旅游线路;

草海—中水汉墓群—石门坎文化遗址的西北旅游线路;

草海—马摆大山的西南旅游线路。

特色:民族风情、乡土风情、高原自然风光、高原农业。

威宁香炉山茶园

详情:位于贵州省西北边陲的这片神秘热土——威宁,还有一个古老的名字叫“乌撒”;那里有一股浓浓茶香,从乌撒文化的缝隙里穿透而过,诱引着人们寻香而来。而“烤茶”,就是乌撒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烤茶”,亦称“罐罐茶”,这种喝茶方式作为威宁人的喝茶习惯,由来已久。当地一有名的茶叶品牌“乌撒烤茶”是有香炉山茶园出产,茶园的平均海波2300米,在采茶的季节,经常可以看到身着苗族、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服装的采茶姑娘在茶田里唱着采茶歌,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在茶叶丛里轻轻跃动采摘茶叶,还可以看到水牛漫步茶田;美丽的草海,湖中碧波万顷,水天一色,渔舟点点;美丽的黑颈鹤,红艳艳的杜鹃花,马摆大山的壮观,美不胜收……,坐在茶园里,艳红的杜鹃尚在枝头绽放,面前的火炉上却已烧开了热水。一个小砂罐、一个水壶、一个茶器皿,三五个人围着火盆自烤自饮,这就是在威宁常见的喝茶情景。烤茶的香味很特别,有一股焦香味道,比起煮茶、泡茶独有韵味。炉上的火正旺,三个大小不一的砂土罐正在火上烘烤,另外一个砂土水壶里则盛满了水。茶艺师将一撮茶叶放入已烤制好的砂土罐里,听得焌出“滋”的一声响后,一股茶香沁入心脾。茶叶焦香,回味悠长。而更浓的,却是历史缝隙间倾洒出的乌撒文化,它以无声的茶香润泽着威宁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09黔西南

线路:贵阳—兴义(万峰林、马岭河、特色小吃)—晴隆24道拐

特色:观独特的锥状喀斯特地质景观,穿越历史的弯道-晴隆二十四道拐,品味来自距今100万年世界唯一茶籽化石发现地的原生态茶。

详情:从贵阳直抵兴义,一路往回。首先游览堪称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的国家级AAAA景区-兴义万峰林,观其宏大壮阔的气势,密集奇特的山峰,和谐完美的造型,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到马岭河峡谷漂流,享受兴义的各种特色小吃。接下来穿越历史的弯道,重走晴隆二十四道拐,这个在古代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抗战时期有美国驻守晴隆的史迪威将军修建的被称为“抗日生命线”的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就是其中一部分,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晴隆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有着“世界茶籽化石之乡”的名称,更加彰显了其悠久历史和天然品质,在茶文化的历史与品质上更具说服力。晴隆的茶园大多分布在生态优良的山区和半山区,适宜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和有机茶等优质产品。此外,近年来以茶为原料酿制的茶酒,成为当地一大茶旅特色产品,约上好友,尝美食、喝好茶、品茶酒,也是一种很不错的体验。

10开阳

线路:贵阳—开阳禾丰乡—十里画廊--开阳云山茶海喝富硒茶--青定阁太阳房晒太阳

特色:富硒茶就是一种健康的兼具保健功能的茶叶,开阳就有成片的云山茶海,春天里,看花、喝茶、吃农家饭好不惬意。

开阳云山茶海

详情:距离贵阳不到一个小时的开阳就有成片的云山茶海,这里盛产的富硒茶富含抗癌和抗衰老硒元素,已获有机茶认证。开车经过盘山公路上云山茶海,在百花山顶,坐看云起云飞,品清甜甘冽的富硒绿茶,感觉自己洗干净了肺,飘飘欲仙。五千亩世外硒茶园的“云山茶海”是一个集茶楼品茗、茶艺表演、茶园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旅游景区,是开阳清龙十里画廊的重要景点之一。来这里同时可以既观茶海日出,欣赏夕阳美景,尝富硒美酒佳肴,也可以在山下漂流、露营、参加野外活动。云山茶海是近年来最热门的开阳十里画廊乡村旅游的一个景点,与之相连的还有“旧林古渊”、“古风河韵”、“万寿古桥”、“马头古寨”、“玉水金盆”、 “水调歌头”、“书香门第”等乡村美景。

来源:贵州茶香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