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房图片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茶房 ,茶室 ,茶器

一壶清茶,几缕茶香,抬手品茗,意蕴无穷。静静的品茶,犹如与一直相伴的好友亲密的交谈。茶是清静的,其中却是充满智慧的。 茶与朋友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茶逢知己一杯醉。”朋友不在量,而在于质量。有些朋友,没有酒的浓烈,只有茶的淡雅,在你得意时,逆耳忠言,在你失意时,排忧解难。人生遇几杯好茶便欢喜,人生有一两个知己便足矣。

流水洗肌骨,席间如清林,刹那芳华,仿佛看见茶的前世今生。茶为茶,是盛唐气象 茶非茶,是两宋禅意。茶乃茶,是明清细品。一杯入喉,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杯入心 ,是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无雅俗,与君共饮。

两碗茶

白居易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茶与生活

茶有两种,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一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茶可以是你干热口渴时的及时水,一大口下肚,重要的是润喉爽心,茶香、茶味都不那么重要。茶也可以是你细品赏心的慢生活,一小口啜饮,品闲庭花落,尝云淡风轻。

茶与相处

喝懂茶,需要用心尊重每一款茶,好比有缘之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令自己欣赏的东西。喝懂茶,需要毫无敷衍地与茶对话,像对朋友,你得知他所有的经历后更理解他的独特,也更明白如何与他相处。

茶与时间

有人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轩窗清朗,素席抱真,案上一花,赏一季嫣然,席间一琴,听一夜秋风,幽帘一抹。观一痕碧色,炉火细细,净几落落 茶器如玉。茶香如醉,茶室为开怀之所,半梦清趣半幽居,茶室是忘尘之处。

图片描述

转自:本上创意(ID:bensuc)

不同年代的人都是怎么喝茶的?

茶,静默不语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息不止,为人类所用。让我们跟随这片叶子穿越时空,去感受下古人的喝茶方式吧!

图片描述  


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个过程简单的梳理成一个时间表:

一、神农时代:神农时代利用含嚼茶叶鲜叶,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二、西周、东周:开始把茶叶当菜食。


三、秦代: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四、汉代:茶开始商业化,茶叶的简单加工出现,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五、唐代:受经济、文化的影响,唐代饮茶文化盛行。


六、宋代:把“品香、斗茶、插花、挂画”,称为“四大雅事”


七、明代:因为朱元璋废团改散,出现了大量的散茶


八、清代:喜用盖碗喝茶,在明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


图片描述  

  历史上有记载的吃茶鼻祖是上古时期的神农氏。《神农本草》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茶了。


  先秦时代的人在神农氏的引导下,估计是拿茶当作一种保健食品来吃,他们会把茶叶直接放进嘴里嚼,虽然入口苦苦的,但到后面竟然可以生津,而且可以消除劳累之后的疲乏。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开始采摘茶树枝条和芽叶,一起放在水中烧煮,然后将茶汤一饮而尽,这就是古人说的“粥茶法”,即把茶叶像煮菜叶一样煮成菜汤。


        别误会,不是把茶叶和米放在一起熬粥哦。《膳夫经手录》有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到了西汉时期,人们觉得之前的那种茶汤饮起来比较苦涩,于是想着怎么改良粥茶法。他们会将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和茶叶一起熬煮,用这些佐料和刺激性调味品的气味来掩盖茶叶的苦涩,其实就是加了些调味品的粥茶法。


      这让昆仑想起了现代还在饮用的擂茶,主要流传于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一般以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入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记载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文章叫《荈赋》,诞生于晋代,是由品茶大神杜育所写。“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看看这句美轮美奂的句子,不把茶叶碾成粉末熬煮怎么出来这个效果呢?从此,饮茶之风慢慢进入上流社会,孙皓、桓温、左思、刘琨等都留下了与饮茶有关的轶事。


  茶就这么走进了唐代,时代也成就了一位茶圣陆羽和他写的《茶经》。书中记载了“煎茶法”,即先在风炉上的茶釜中煮水,等水微沸之后,就将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即刻用特制的竹笑搅动,可以适当加入盐来调和茶的苦涩味,等到茶沫满溢之后,将茶汁酌入茶碗中饮用。


      用煎茶法饮茶时,以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是为了口渴而饮,那就可以作罢了。


  在《茶经》中,陆羽开始说了不少器皿,尤其是他所设计的风炉。其状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多为铜或铁铸造。炉内为泥壁,炉腹有三具窗口,用以通风,因而称为“风炉”。


  在制茶方面,唐朝人开始玩新花样了,制作一款茶样要经过七道工序,分为采、蒸、捣、拍、焙、穿、封。


        需要在春季的晴天清晨,趁太阳还没升起,露水未干之时,“采’’下茶口十,放进专用的甑釜中“蒸”煮,随后将蒸好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成团饼“焙”干,最后将茶饼“穿”起,“封”存。


  唐朝拍制茶饼,必须使用相应的模具,称为“规承”。这其中,“规”为铁制,形状为圆或方,“承”也称“台”,一般用石头做成。如此复杂的工艺,称为“贡茶”,就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喝的。

 

        到了唐代后期,一种更为新颖的饮茶方法被创造了出来,就是将茶末置于茶盏之中,另在茶瓶之中煮水,待水煮沸后,再持茶瓶注入茶盏中冲点,此法被称为“点茶法”。


  点茶法格外重视点汤的技法,强调注水时水流的通畅、水量的适度和落水点的精准。在点茶的过程中,还要用特定的工具不停地击拂,以求生成浓郁而悬浮的泡沫,如细腻的积雪般覆盖在茶面上,经久不散。


  我们看宋代的一些古画,如宋徽宗的《文会图》,就重现了当时宫廷盛行点茶的种种画面,继而在宋代民间上流社会、文人雅士之中流行一種叫“斗茶”的茶事活动游戏。


       当然,那时的斗茶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斗茶完全是两个概念。现代人拿着来自不同地方的昂贵的茶,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的所谓“斗”,最后往往以价格和稀缺成了斗之结果。


      而古人“斗茶”比的是三昧手、安静心和在这个基础上的点茶技术:一比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越白越厚越好;


      二比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出现水痕的快慢,汤花紧贴盏壁不散退叫“咬盏”,汤花散退后在盏壁留下水痕叫“云脚散”,为了延长“咬盏”时间,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


      谁先现水痕便输了“一水”,比赛规则一般是三局二胜。以上两条标准以第二条更为重要。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


      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黄、乌龙、黑茶。


  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


      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 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就拿清宫皇帝最喜欢饮用普洱贡茶来说,主要采取两种清茶饮法,即普洱茶与水的融合,这与宫内饮绿茶、花茶等茶品一样,只需沸水冲泡、帝后日常生活中,由御茶房或后妃等人各自茶房的太监,预先备开水与茶叶,传唤后随即烹茶以侍奉主人饮茶。《宫女谈往录》中提到:


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可知这就是饮清茶。


有时,皇帝亲自将普洱茶烹成清茶而饮。乾隆登基不久,在一次试茗活动中用雪水烹制普洱茶,边饮边吟诗作赋,字里行间对普洱茶赞赏有加就是一例。


清茶的饮法,也常见于宫内举行活动,皇帝赐茶之中。乾隆五十五年(1790),在圆明园举行的万寿庆典,一些外国使臣有幸安排看戏,当他们正兴致勃勃观看着戏剧时,皇帝对入宴者赏赐吃食与茶叶。


其中朝鲜使节“臣仁点、臣浩修各赐苹果一碟,普洱茶一壶,茶膏一匣;臣百亨赐苹,普洱茶一壶”。普洱茶是可以带走的赏赐物,无需现场饮用。


      清宫饮普洱茶的多样方式,使普洱茶的品质、功效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也为后人合理、多重地使用普洱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作为清宫特有的茶品,普洱茶一直在此扮演着重要角色,加上清朝皇帝深受汉文化熏陶,很快饮茶就上升为茶文化活动。

      至此可以说,我们如今的泡茶方式,已经是把茶的生活化、大众化和品饮艺术结合为一体了。

图说:清朝十三行省贡茶,四川茶地位高,安徽/福建茶品种多

清朝皇帝均喜好茶饮,宫廷饮茶之风盛行。所消耗的贡茶数量相当的大。清代贡茶中,蒙顶山仙茶、洞庭碧螺春茶、西湖龙井等由皇帝亲自选定。

其中,四川的“仙茶”无疑是朝廷的礼仪茶中最珍贵的茶品,是祭天祀祖的供奉礼仪茶,也是面子茶,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耀。

清宫对茶库的内部管理经历了数次变更,从时间上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也是茶库由设立到最终完善的过程。清朝《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记载:有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初二日《呈为各省督抚所进土物清单》,其中详细记载了当年各省所进贡的土产,以及需要裁剪进贡的数量。

资料来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进单》

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初二日 呈为四川省总督所进土物清单

御茶房,又称“尚茶房”“上茶房”,是皇帝的专用茶房。关于御茶房的具体位置有两处。一、坤宁宫西庑,二、乾清宫东庑,由清圣祖康熙皇帝御笔匾“御茶房”,专司上用茗饮、果品及各处供献节令宴席。御茶房由茶房管理总大臣管理,无定额,特旨简派。除御茶房之外,还设有皇后茶房、寿康宫皇太后茶房。

福建巡抚所进土物清单

皇子、皇孙娶福晋后,亦有茶房。各茶房都设专人管理,日常茗饮事宜。从御茶房及至皇后、皇妃茶房,每日供茶份例与所用金银、瓷器具皆有定例。如御茶房日供柴一千七百斤,备御用茶份例每日为十四斤,分七十四包(按:古代一斤为十六两,每包约三两多)。仅此常例一年御用茶即达五千多斤。

安徽巡抚所进土物清单

云南巡抚所进土物清单

清代四川总督(其他省均为巡抚负责)进贡皇室的四川茶有10款,其中来自雅安的就有7个茶。

其中据清人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记载:“四川总督年贡——仙茶二银瓶、陪茶二银瓶、菱角湾茶二银瓶、春茗茶二银瓶、观音茶二银瓶、名山茶二银瓶。”其他各地均费银器其中以仙茶为首,其余五种专补仙茶之不足,因此包装形同仙茶。

据《清代贡茶研究》,来自清代十三行省的贡茶以银瓶存储茶叶的,只有四川雅安的仙茶、陪茶、菱角湾茶、春茗茶、观音茶5种,银为贵重金属,以彰显其珍贵,也是独特殊荣。

1. 四川

仙茶•银瓶(故宫博物院藏)

仙茶(故宫博物院藏)

仙茶•银瓶(故宫博物院藏)

仙茶•银瓶底款镌刻:纹银•羅记•天寳

陪茶•银瓶(故宫博物院藏)

陪茶•银瓶(故宫博物院藏)

菱角湾茶•银瓶(故宫博物院藏)

菱角湾茶•银瓶(故宫博物院藏)

名山茶(故宫博物院藏)

观音茶•银瓶(故宫博物院藏)

春茗茶•银瓶(故宫博物院藏)

2. 福建

福建 莲心尖茶(故宫博物院藏)

福建 莲心茶(故宫博物院藏)

福建 莲心花茶(故宫博物院藏)

福建 小种花香茶(故宫博物院藏)

福建 武夷茶(故宫博物院藏)

福建 岩顶花香茶(故宫博物院藏)

3. 安徽

安徽 梅片茶(故宫博物院藏)

安徽 银针茶(故宫博物院藏)

安徽 珠兰茶(故宫博物院藏)

4. 浙江

浙江 雨前龙井(故宫博物院藏)

浙江 龙井芽茶(故宫博物院藏)

5. 江西

江西 安远茶(故宫博物院藏)

6. 贵州

贵州 贵定芽茶(故宫博物院藏)

7. 云南

云南 普洱圆饼笋壳茶(故宫博物院藏)

云南 普洱大团茶(故宫博物院藏)

8. 湖南 ——————————————————

抱歉,暂缺实物图片

9. 江苏

江苏 阳羡茶(故宫博物院藏)

10. 湖北

湖北 通山茶(故宫博物院藏)

11. 广东

广东 鹤茶(故宫博物院藏)

12. 陕西

陕西 吉利茶(故宫博物院藏)

13. 山东 ——————————————————

抱歉,暂缺实物图片

从以上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来自四川雅州府的“仙茶、陪茶、菱角湾茶、名山茶、观音茶、春茗茶”6款茶外,其他各省贡茶主要是用锡瓶包装,银器贵重,而锡便宜,银瓶、锡瓶的密封性均较好,可以长久保持茶叶的原味。

在古代中国,皇权代表着一切。宫廷对贡茶的要求非常严格,皇帝依据自己的口味对进贡的茶叶进行选择,提高了茶叶的品质。

如蒙顶仙茶,“上清峰产甘露……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每岁采办三百五十叶,天子郊天及太庙用之。

正是在宫廷的干预下,各贡茶地方官员和茶农精益求精的培育和制作茶叶,客观上促进了茶叶质量的提升,出现了一些影响至今的著名茶品。

清代承袭了明代的贡茶制度,并在其基础上扩大了贡茶区域,由明代的五省扩展到十三个省,贡茶数量和品种也增加很多,基本囊括了主要的茶叶品类,其规模和数量也远超前代。从进贡时间上看,清代贡茶的品类基本涵盖了清代主产茶区的茶叶品种,具有数量大、品类全的特点,这种特点贯穿清王朝的始终。

注:

1、据《清代贡茶研究》采用银瓶包装的茶仅有来自四川雅安的6款,是用于祭天祀祖,顶级至尊的“仙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也代表大清皇朝宗室的集体重视;

2、清代十三省贡茶,四川总督进贡,其他为各省巡抚进贡,总督与巡抚的区别可以百度;

3、清代贡茶存留下来的各品类,形成了现代中国十大名茶的基础,能传承至今的中国名茶就有蒙顶甘露。

来源:雅安甘露堂茶业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