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宠开片是什么意思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中国茶文化的第一块基石《荈赋》—— 兼论:信阳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

一、杜育作《荈赋》的时代背景

魏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时期。

1.社会状况上:魏晋时期是一个动乱的年代,社会经济处于恢复、破坏、再恢复、再破坏的过程中。期间,三国鼎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对峙,政权频迭,战乱不已,经济凋敝,士族南迁,百姓流亡,饥寒流陨。

2.文化上:“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先秦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时期。”(《中国文化概论》,主编:李建中。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2版,第110页。)儒学(两汉时称“经学”)独尊地位丧失,以老庄思想为骨架,柔和儒家经义的玄学兴盛,佛学在中国立足并开始中国化,道教思想,宗教神学和唯物主义无神论斗争激烈。尽管许多玄学代表人物如阮籍、嵇康表现出反儒的倾向,但“认为真正的礼乐教化可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他们并不反对维护封建纲常的名教”(《中国文化概论》,主编:李建中。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2版,第115页。)。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学说在冲突和较量中,思想学术文化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以儒学为主的儒释道“三教同源”的学说。

3.人生态度和个人行为上:“颓废的人生观,是这时代的一个大病。”(吕思勉《中国通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3年6月第1版,第106页。)一方面,新兴门阀如日中天,贵族们一个个高官厚禄,无所事事,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士族文人群体逐步减弱了社会责任感,日渐消失了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导致“灰心绝望、贪生怖死”,纵欲主义横行。

公元291年 至 306年,西晋发生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八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重创西晋社会。其中永康二年(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为帝,“金谷二十四友”主要人物西晋“第一贵公子”、鲁国公散骑常侍、后军将军贾谧,西晋富豪、曾任散骑侍郎、城阳太守的石崇被杀,“金谷二十四友”分崩离析。4月,司马冏杀司马伦,迎司马衷复位。3年后,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年),依附贾谧的“金谷二十四友”之一的杜育官拜汝南太守,到郡治新息城(今息县县城)上任。

长期的动乱,贾谧、石崇被杀,前途未卜的杜育渴望找到精神的寄托,重振旗鼓,干一番事业。在考察义阳国鄳县霸山(今信阳市罗山县灵山)茶园后,写下著名的《荈赋》,为中国茶文化奠基了第一块基石。(请看情景剧:《荈赋》)

二、杜育与《荈赋》

1.关于杜育

史书对杜育的记载不多。成书于西晋至后赵傅畅(?-330,字世道,北地泥阳人。西晋末年至后赵官员。西晋时,封武乡亭侯,官至秘书丞;后赵时为大将军右司马)所撰《晋诸公叙赞》这样记载杜育:

杜育字方叔,襄城邓(定)陵县(今河南省叶县)人 ,杜袭(杜育祖父,晚年人曹魏曹参、司马懿的军师,封平阳乡侯)孙也。育幼岐嶷(才智出众、聪明特异),号神童。及长,美风姿,有才藻,时人号曰“杜圣”。累迁国子祭酒。洛阳将没,为贼所杀。

《晋书》对杜育的记载更为简单:

育字方叔,襄城人。初与石崇等为贾谧二十四友,永兴中拜汝南太守。永嘉中进右将军,后为国子祭酒。有《易义》若干卷,集二卷。

杜育祖父杜袭,晚年任曹魏曹参、司马懿的军师,封平阳乡侯,其父不详。根据杜育卒于公元311年的记载,有人撰文说杜育在永嘉至乱时被匈奴军所杀时,时年30岁。据此推算,杜育大约生于晋武帝太康2年(281)晋惠帝永安(兴)元年(304)23岁时官拜汝南太守,305年,参与迎接晋惠帝回洛阳。晋怀帝永嘉元年(307)26岁时升任右将军,后任国子祭酒,永嘉五年(311)30岁时,匈奴军攻陷洛阳被杀。

2.关于《荈赋》

《赋》分为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汉代达到鼎盛阶段。《赋》的特点,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曰:“赋者,铺也。铺采摛(读chī )文,体物写志也。”“铺采摛文”是说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事物;“体物写志”是说写赋要有所依托,不能无病呻吟,要体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志向。在汉代,无论是“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杨雄的《甘泉赋》、张衡的《二京赋》,还是贾谊的《鹏鸟赋》、枚乘的《七发》,无不在采词富丽、气势恢宏的铺陈描写后表达自己的情志。(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借写楚王游猎云梦之乐,揭示淫逸奢侈的危害。班固的《两都赋》由虚拟东都主人针对西都宾赞扬长安, 望朝廷西顾 ,而盛称洛邑制度,以折西宾淫侈之论。杨雄的《甘泉赋》铺陈夸张,想象丰富,气魄宏伟,文辞流丽,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在详细地描述汉成帝郊祀甘泉泰畤的全部过程,把天子郊祀的盛况铺张得恍若遨游仙境,颂扬刘氏王朝地久天长,同时贯串着讽谏之意。张衡《二京赋》在颂扬汉朝国势隆盛社会繁荣的同时,指责官僚豪绅们昏庸腐朽,黎民百姓的痛苦和仇恨。贾谊借“鹏鸟”表达选举怀才不遇的悲愤,前途未卜的惆怅。)

《赋》在表现形式上,一是语句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是语音声律谐协;三是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杜育的《荈赋》属四言诗体赋,又因文字少,也被称为“小赋”。

杜育《荈赋》目前有3个版本,其中,成书于唐武德七年(624年)《艺文类聚》卷八十二所载《荈赋》共11句话94字。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

第1句写到了茶园的感受。钟灵毓秀的灵山是珍奇的“仙品”钟爱的地方。

瞻彼卷(读quan)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

第3句至第4句写茶树生长的环境和茶园。看那蜿蜒山陵,西阳映照着山陵的西坡。那里满上遍野生长的茶,承受着大地沃土的滋润,享受着上天甘霖庇荫。

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

第5句和第6句写时间、事由。待到初秋农闲时,茶农结伴同行,上山采摘,精心制作。

水则岷方之注,挹(读yì)彼清流。

第7句写烹茶用水。煮茶的水,要取像西南岷江那样清彻的水。

器择陶简,出自东隅。

第8句写品茶的器具,要用东隅(东方)生产的精致瓷器。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第9句:写分茶。分茶要效仿周文王的祖先那样,用匏做成的瓢来分茶汤。

惟兹初成,沫成华浮。

第10句写煮茶。煮茶时,粗糙的“沫”会往下沉,精细的“华”会向上浮。

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第11句写煮好的茶是什么样子的。茶煮好时,茶汤靓丽的犹如积雪,灿烂的犹如春天的花。

三、《荈赋》蕴含的思想、感情、志向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92页)上面对《荈赋》的解释,是《荈赋》表面的意思。我们提出《荈赋》是中国茶文化的第一块基石,主要指:(1)杜育对茶的认识、作用是否得到扩延和提升,选择茶作为精神寄托物。(2)杜育是否把某种思想、感情、志向赋予茶身上,茶开始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如同梅、兰、竹、菊,荷花、白杨树一样,被人赋予某种精神属性。

根据杜育所处的时代和《赋》“体物写志”的特点,对《荈赋》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志向进行解读。

1.写灵山茶园,为什么提“卷阿”

《荈赋》第1句发出惊叹“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后,为什么第2句提到“卷阿”。

《卷阿》是《诗经》中的一首。《卷阿》一诗以凤凰比周王,以百鸟比贤臣。诗人以凤凰展翅高飞,百鸟紧紧相随,比喻贤臣对周王的拥戴。也因为周王有贤才良士尽心辅佐,才威望卓著,声名远扬,成为天下四方的准则与楷模。《卷阿》第一句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是说:蜿蜒丘陵风光好,飘飘秋风自南来。

杜育在《荈赋》开头提“卷阿”,从写作上叫“用典”。引《诗经·卷阿》,是隐喻现在西晋又动乱了,杜育有借茶说自己是一个有抱负的贤才良士,希望回到洛阳,辅佐晋惠帝,表达甘愿为国尽力的志向。

2.《荈赋》第1句至第6句铺陈的目的是什么?

杜育什么时间爱茶、见过茶园没有,这不好说。从《荈赋》采词富丽、气势恢宏的叙述中可以感到:杜育看到到灵山西坡满山的茶园后,一定被灵山“弥谷被岗”的茶园所震撼。铺陈的目的一是表达找到“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的“仙品”“圣洁”之物“茶”的惊喜,赞扬可以寄托精神的物体“茶”。二是为第7句和第8句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作铺垫。既然茶为“仙品”“圣洁”之物,必须用清澈之水来煮,用精致瓷器作茶具。《荈赋》第7句和第8句,表面是讲烹茶用水和饮茶茶具,实际上是想借此表达茶在杜育心中的地位:茶是“仙品”,是精神寄托的“圣洁”之物,不容玷污。

3.“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十五年》)。周人是以“礼”治国的。所谓的礼,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等级秩序、典章制度,“周礼”也就是周朝的制度。礼的作用是保障上下定位,尊卑有序,维系社会秩序。《礼记·乐记》云:“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又云:“礼者,天地之序也。”孔子特别强调礼的重要,《礼记·仲尼燕居》云:“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

《荈赋》第9句:“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取自《诗经·大雅·公刘》“执豕(读shǐ)于牢,酌之用匏”。《公刘》一诗记载周人先王之一的公(爵位)刘(名)(指周人先王姬刘)迁豳(读bīn ,今陕西彬县、旬邑、长武、及甘肃泾川县一带)开创基业的史实,也写了“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公刘与民众没有在困难面前唉声叹气,而是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患难与共的精神。《公刘》一诗“酌之”指“斟酒”,杜育用来“品茗”。杜育《荈赋》“酌之以匏,取式公刘”表面上是写分茶要效仿周文王的祖先“公刘”那样,用匏做成的瓢来分茶汤。实际上暗含西晋纷乱的社会想象,借此展现情怀。“取式公刘”核心是“式”这个字。“式”的古字形由“工”(表示工具、规制)和声符“弋”组成,本义指事物依据的规矩、标准。《说文》“式,法也。” 《周书·谥法》“式,法也。”引申指示范、榜样。《书·微子之命》“世世享德,百邦作式。”箫统《文选序》“孝敬之准式。”“取式公刘”一方面是表达恢复西周“周礼”的的重要性,一方面希望王公贵族要懂“礼”、尊“礼”,不要叛乱,王也要像“公刘”一样,奋发图强,率民众开疆扩土,上下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茶赋》最后“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2句,表面是写烹茶初成时的茶汤状态,实际上杜育在远离世俗的人间仙境中,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沫成华浮”一句,是对自己过去依附权势、骄宠奢侈、崇尚清谈的反思与批判;“焕如积雪,晔若春敷”一句是借写茶汤的状态,表达自己希望西晋的政治、社会能向去除“浮华”的茶水一样,呈现出“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清流”景象。

浮去“依附、奢侈、清谈”之害,呈现“清流、朝气、向上”景象,就是杜育寄托在茶身上的精神追求。

正所谓:“方叔品茗作《荈赋》,焕雪晔敷寄于荼”。

结论:杜育在新息汝南太守任上所作《荈赋》,在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垫下了第一块基石。正是由于《荈赋》的诞生,茶这一具体的“物”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志向的载体和媒介,从此“茶不再是仅仅满足生理和养生的需要,而是上升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宋效忠《信阳历史文化丛书·通史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第192页。)也正是由于杜育的《荈赋》,信阳成为中国茶文化的源头。

这一结论同学界普遍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395页。)也是吻合的。

四、关于《荈赋》其他问题

1.《荈赋》一文中的“灵山”指罗山县灵山考辩

罗山灵山,旧为“八山”,因有八座山峰构成得名,其中最高峰叫霸山,海拔827.7米,第二高峰叫小灵山,因“八”与“霸”音近,又称“霸山”。因其山脉走向、峰峦气势极似释迦牟尼成佛的印度天竺灵鹫山,又因史书记载霸山“每有云气覆顶必雨,验之信然”,人称“灵山”。

中国历史上,道书把“灵山”视为72福地之一。《云笈七签》云:“第三十三灵山,在信州上饶县北,墨真人治之。”(《云笈七签》卷27《洞天福地》,《道藏》22册。第202页。)道家称山东蓬莱山为“灵山”。

西晋左思《吴都赋》云:“巨鳌赑屃,首冠灵山。”唐吕向注曰:“灵山,海中蓬莱山。”(《文选》卷5赋丙,207页。)

佛教称印度天竺灵鹫山为“灵山”。成书于北宋和南宋的佛教经书《五灯会元》曰:“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五灯会元》卷1《释迦牟尼佛》,10页。“五灯”是指五部禅宗灯录: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传灯录》,临济宗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门宗唯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南宋临济宗悟明的《联灯会要》,门宗正受的《嘉泰普灯录》。先后于1004年至1202年分别成书。)

在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中,灵山泛指“仙山”。

关剑平在《茶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从晋代的思想文化特征出发看杜育的《荈赋》,灵山在文章中没有特定的宗教意义,“应该是泛指远离世俗的仙山幽静。”(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1页。)关剑平的结论虽然排除了宗教意义上的“灵山”,由于杜育没有具体说“灵山”在什么地方,至于“灵山”在什么地方,历史上有许多说法,目前主要指3个地方。

一是,疑指陕西岐山。因《荈赋》写有“瞻彼卷阿”,依据《岐山县志》载“卷阿”是县西北20里岐山之麓,认为《荈赋》里的“灵山”疑指陕西岐山。

二是,“灵山”在岷江边。岷山北起甘肃东南岷县南部,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岷江发源于四川松潘县岷山南麓。因《荈赋》《荈赋》写有“岷方之注”,并依据《华阳国志·蜀志》所载“汉嘉县郡治。故青衣羌国也……沫水从岷山西来,出灵山下”,认为杜育所说“灵山”在岷江边,最可能是四川雅安宝兴县的灵关河、灵关镇。

三是,有人根据《太平环宇记》所载“永康军(今都江堰市)……通灵山,周地图云上有通灵寺”,《乾隆灌县志》“(县治)其自西迤北则有灵岩山”,并引西汉时期扬雄《蜀都(成都)赋》“灵山揭其右,离碓被其东”加以佐证。“蜀都”既今四川省成都市,“离堆”,四川省都江堰的代称。古人以坐北朝南为正向,古地图以左为东,以右为西,“灵山揭其右”说灵山在成都的西面;“离堆”,都江堰在成都的东面。“灵山”与“离堆”方位并列,认为“灵山”指四川都江堰市的灵岩山。

考辩:

“卷阿”,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凤凰山南麓,因背靠凤鸣岗,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形似簸箕状,故称“卷阿”。这就是人们认为杜育所说“灵山”指岐山的来历。

“卷阿”出自《诗经·卷阿》一诗:“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卷”指卷曲;“阿”指大丘。汉代·郑玄《郑笺》云:“大陵曰阿,有大陵卷然而曲。”《荈赋》“瞻彼卷阿”一句:“瞻彼”承前句“灵山惟岳”,“卷阿”,是杜育借《诗经·卷阿》“有卷者阿”,说自己看到的这片蜿蜒起伏的茶园。“瞻彼卷阿”直译过来,就是:看那蜿蜒的山陵。

“水则岷方之注”。“岷”,字面指“岷江”。实际上杜育《荈赋》中“岷方”指方位,与后句“东隅”相对,即“西南”对“东隅”,是指“清澈干净的水”与“精美上等的器”,不是指具体的地名。“水则岷方之注”加上后一句“挹彼清流”,意思是强调烹茶所用之水应当为“清流”,不浊。

至于有人认为杜育虽英年早逝,但出生士族,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应当到过岐山和四川,这只是推测。

杜育祖父杜袭,晚年任曹魏曹参、司马懿的军师,封平阳乡侯,其父不详。根据杜育卒于公元311年的记载,有人撰文说杜育在永嘉之乱时被匈奴军所杀时,时年30岁。据此推算,杜育大约生于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晋惠帝永安(兴)元年(304)23岁时官拜汝南太守,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26岁时升任右将军,后任国子祭酒,永嘉五年(311年)30岁时,匈奴军攻陷洛阳被杀。杜育任汝南太守仅三年,其间305年,参与迎接晋惠帝回洛阳。

晋惠帝永安(兴)元年(304)杜育官拜汝南太守之前干什么不祥。西晋“八王之乱”起于公元291年至公元306年,前后共16年。公元291年,杜育只有10岁,到过的地方是有限的。另根据杜育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并参加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金谷宴集”的记载,杜育出任汝南太守前,主要活动在京城洛阳。公元307年26岁时升任右将军时,主要防范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国子祭酒为国子学官职之一(另为博士)掌管教导诸生。岐山靠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控制的地区,四川位于西南边陲,说杜育到过岐山和四川的可能性不大。

再则,同为“金谷二十四友”的左思的父亲左熹(生卒不详,字彦雍,《晋书》称“左雍”,起于小吏),晋武帝时曾任弋阳太守(郡治弋阳,今信阳潢川县)。弋阳太守为左熹最后一任。根据《晋书·左思传》“(左)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的记载,左思应当在弋阳居住过,我们不能肯定左思就是在弋阳居住时爱上饮茶的,即便是没有居住过,左思也会从父亲那里知道淮南有大片茶园。杜育很有可能是从左思那里知道淮南茶的。杜育任汝南太守后,先到相邻的弋阳郡、当年左思的父亲任太守的地方考察淮南西阳县(今信阳市光山县仙居一带)人工种植的茶园,然后继续南下到义阳国鄳县霸山(今信阳市罗山县灵山),看到同西阳县不一样的深山茶园,逻辑上没有问题,现实上也是成立的。

因此,杜育《荈赋》所写的“灵山”,就是指信阳罗山县灵山。

2.关于《荈赋》的版本问题

目前,我们看到的《荈赋》有三个版本。这三个版本的主要区别在于结尾部分。

一是《艺文类聚》版本《荈赋》,共11句94字。

二是《晋书》版本。这一版本的《荈赋》共14句120字,在《艺文类聚》版本《荈赋》“焕如积雪,晔若春敷”后,多出“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三是《太平御览》版本(卷867《饮食部》),共12句104字,在《艺文类聚》版本《荈赋》“焕如积雪,晔若春敷”后,多出“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这一问题之所以重要,因为涉及到《荈赋》的地位和思想高度。

《艺文类聚》由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询(557—641)与令狐德棻(读fēn )、陈叔达、裴矩、赵弘智、袁朗等10余人于武德七年(624年)编纂而成,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保存了中国唐代以前丰富的文献资料,尤其是许多诗文歌赋等文学作品。

《晋书》由唐代房玄龄(579-648年)褚遂良、许敬宗、李淳风、敬播、令狐德棻、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李怀俨21人编撰,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 《太平御览》由李昉(925-996)、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月,为宋代著名的类书。

1.从成书时间看,《艺文类聚》成书时间最早。

2.从内容上看:《晋书》版《荈赋》文字最多。多出3句26字“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若乃”,虚词。后两句是描述茶汤的颜色,将茶汤比喻为“青霜”和“白黄”。残缺的4个字,有学者补为“氤氲馨香”。即便原文如此,是讲茶的香味。最后两句“调神和内,倦解慵除”,是说饮茶的功效:调解精神、和谐内心、消极解疲倦,消除慵懒。

3.从行文风格,最后3句同前11句完全不同。“色绩青霜”与“白黄若虚”不连贯,“淳染”“氤氲”不相骈对。且《艺文类聚·荈赋》“焕如积雪”已经写了茶汤的颜色,再写,有“狗尾续貂”的感觉。应当不是杜育所写。

4.多出的3句26字是写茶汤的颜色、饮茶的功效,回到写茶,背离了赋“体物写志”的传统,《荈赋》的思想性大为降低。杜育作为文学大家,不会犯此错误。

5.在唐代,由于唐朝皇帝的推崇,养生文化在唐代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得到社会的一致推崇。唐朝的养生饮食大抵有三种,其一是药膳和药酒,其二是水果,其三是饮茶。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晋书》编撰者在编撰《晋书》选择、或自己续上一段含有养生的内容的《荈赋》,即迎合了皇帝的推崇,又符合时代的需要,是完全有可能的。

据此,我认为《晋书》版本《荈赋》多出的3句26字,不是杜育所作,应当是后人加上的。

到了宋代,《太平御览》编撰者显然的看出《晋书·荈赋》的问题,删除了续上的大部分内容,只保留最后1句“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基于以上三点,我认为《晋书》记载的《荈赋》不是杜育当年作的《荈赋》。收录《艺文类聚》的《荈赋》是当年杜育所作的《荈赋》。

壬寅(2022)年九月于樵悦书屋

作者简介:宋效忠,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向阳,信阳市社科联原(常务)副主席、副研究员,大别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

来源:

信阳市茶文化协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傅传耀:喝茶这事儿,只有中国人玩出了美!

6月5日,贵阳观山湖区黔贵国际商务中心华彩文化大讲堂中茶香阵阵,诗词缭绕,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傅传耀与大家共赏中国茶诗之美。

现将现场演讲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

这个演讲是首长安排的,接不接受是态度问题,讲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希望大家原谅。

作为茶文化研究会的会长,有点儿惭愧,五六年前连茶都不会喝,后来接受这个任务以后,研究倒是谈不上,但是学习确实还是挺认真的。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茶与诗词,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是怎样一路走来,准备去哪里,以及这个茶和诗都给我们讲述了些什么。

首先,我们看这首童谣。

《茶乡童谣》 (节选)

长的矮矮丫,开的白白花,

绿了千千岭,清醒万万家。

这首童谣是湄潭、遵义这些地方将它印入教材的,幼儿、小学、初中、茶学,教材里都有这一首诗。虽然短,但是说了三个特性:生物,生态,功能特性。所以这首童谣非常流行,还有一年,把它谱成了一首歌,参加了贵州歌曲创作大赛,还获得了三等奖。

那么,诗是什么时候和茶结缘的,茶又是什么时候走到诗里去了呢。首先,我们来看《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公元前11-6世纪的诗305篇,分为:风、雅、颂,运用赋、比、兴手法。孔子评价它: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风”讲的是林间,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全国各地唱山歌的那种;“雅”就是皇城周围的事,比如春游,郊游;“颂”就是宫廷里面祭祀用的。

1、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

2、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国风·七月)

3、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郑风·东门)

“荼”有被译成小野茶,白毛根的,无论怎么理解翻译,只要贴近就行,我是将它译成茶。5000年前也有荼,即茶之说。

下面,我们来到汉代,最近我去了陕西一趟。汉代文景之治的皇帝刘启他的墓打开以后呀,里面找到了茶叶,是用罐子装的,并且罐子打开后茶叶就跟刚开封的一样,非常的新鲜。他们已经申报了吉尼斯纪录,这是最早的茶。汉代关于茶的诗很多,我们介绍一位叫左思的诗人。他这个人长得非常丑,个子又比较矮,形象不咋的,但是才华横溢。左思——曾作《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陆机辍笔。

《娇女诗》左思 (节选)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

心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

这首诗非常有趣,是写自家两个女儿的,诗人写诗不要去写遥远的地方,就写身边最熟悉的人,最熟悉的事。他将两个女儿天真稚气,活泼可爱的情态,淘气的性格,聪惠娇憨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就是唐朝。唐朝的茶文化,我们茶界有一句话“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这里面还有很多历史,最近我把它们都理清了,包括每一个朝代,都与茶有关。唐朝的茶文化,有三个标志性的事件。

1、入诗;数以千计。

2、《茶经》横空出世;陆羽一生为墨客,数代为茶仙,尤其对贵州茶推介词,妇孺能颂,老少皆知,现在仍然是教科书式的,所以称他为“茶圣”。世人评价他“一生为墨客,数代为茶仙”。

3、丝绸之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到日本、韩国。日本和韩国现在的茶文化茶道就是当时唐朝和宋朝流传过去的。所以,唐朝的茶不仅影响中国,更影响了世界。

这里面有许多诗,我们先来说说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屡试不第,靠认识贺知章和玉真公主,出仕翰林成玄宗伴友,厌倦这种有名无实宦官生活,自醉自缢,呼不上朝,安史之乱为永王作诗,后被流夜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圣。有《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蜀道难》等,都是名篇。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茶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乱石当中,所以非常的好,采这样的茶喝了以后,皮肤都不用补水,肌骨也会很健康,这上面一段讲了玉泉山神话,它的茶和水都非常的好。

下一首,是元稹。“元·白”,新乐府诗人。

《一七令·茶》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宝塔诗,从嫩芽开始一直到饮后感觉,骚客慕,和尚爱,红绫包,玉石碾,非常珍贵。煎出花心黄色,碗转生着小花,喝到深更,直饮到日出,谈尽人生烦恼还在喝,谁说茶不好,茶真的就非常好。

下面的这首诗很有趣,劝我们多喝茶,少喝酒。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驱赶瞌睡,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得道成仙,酒鬼毕卓丢人,笑陶潜已饮酒,崔候你崔刺史醉酒失态,颂道人,唯有丹丘子懂茶,讽酗酒,劝饮茶。这是写得非常生动的,就是告诉我们要多喝茶,少喝酒。

《七碗茶》这首诗是一定要仔细认真介绍的,因为卢仝他写的诗不多,这位老先生破屋几间,穷困潦倒,他的图书满架,终日苦读喜欢读书,都是靠和尚或者邻居赠米才能过日子,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途,人敬茶仙,“甘露之变”与王涯几位好友在宰相家喝酒,后来被人逮住诛杀。

《七碗茶》(节选)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很直白生动,把茶的功能描绘得淋漓尽致。

说了这些人,还有一个人给你们说一说,杜甫。他六七岁时就特别有思想,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也是终身无第,文凭都不高。他爹是知府,那时的他玩得很开心,游遍了北方的名山大川,有点不思进取了。最后呢,长于动乱当中,安史之乱这些对他都有影响。虽然他的职务不高,但是诗确实写得好。

《重过何氏五首》(节选)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这是一幅山水田园,恬淡悠闲的水墨画,非常美,非常漂亮。

现在,说过了杜甫,我们再说一个有重量级的人物一白居易。白居易他的父亲也是做官的,父亲担任过县令,他自己是个进士。后因敢于直言被贬谪,他也是现实主义诗人。他喜欢喝茶养身,活到了78岁,算是那个时期年龄最大的诗人了。

《茶山境会亭欢宴》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他写的这首诗,有两种解,但是我觉得呢主要是我选取的这一种,是唐朝喝茶,开始斗茶,看你的茶好还是我的茶好。就像现在的斗茶赛,贵州这类活动就特别多,像秋季斗茶赛、春季斗茶赛等活动。他把当时茶艺表演、茶事活动以及斗茶的盛况写下来,让我们身临其境,很生动。

下一首呢,也是白居易的诗,选了几句,因为白居易他以茶为主题的诗有8首,涉及茶的有70多首,在这几个诗人当中他是写诗写得最多的。比如说《自题新昌居止》这一首:春风小榼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茶酒不分家,爱酒不弃茶。何其的洒脱舒适呀。

还有《山泉煎茶有怀》: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所以,这个写出了仪式感、祭祀感。喝茶本来就是很有仪式感的,现在清明节祭奠时还会倒一壶茶,庙上那些敬的都是茶而不是酒。唐朝关于这方面的诗很多,我就选取这几首给大家分享。

然后我们进入宋朝,“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巅峰,我们说宋朝,就是词。我们来看看词又是怎样描绘茶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陆游的,陆游(1125年—1210年)南宋爱国词人,出官宦之家,名门望族,其父宰相陆佃,游两仕应考,与秦桧有怨,未第。仕途不畅,后桧亡,升官至大理寺司直兼宗正薄,兼具浪漫与现实,诗好于词,重于词。兼具浪漫与现实主义。

《渔家傲·寄仲高》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与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这首词是在他落魄时所写,虽然调到四川工作,按照他们看来就是被贬谪啦。蜀越万里之遥,给家里信哪年哪月才能收到回信,我的兄弟家人何时能相聚,借茶消愁,夜不能寐,以茶相伴,两鬓染霜。

苏轼,进士,文笔很硬,晚年被贬,他很有特点,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独具风格。

《西江月(茶词)》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

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谷帘珍泉,北苑雪芽,这是举世无双的绝配。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双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月夸。

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

西江双井茶,早于百草生,特别独芽,那是珍品,就连长安达官贵人喝了都赞不绝口,不是其它不好,人们喜欢弃旧宠新,建溪龙团凤饼,色、香、味都非常好。

还有一位老先生,黄庭坚,他是江西九江双井人,21岁进士从县尉到吏部员外郎,太平知州,书香门第,人才辈出,有30多位进士因铁龙爪治河直言,被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彭水)。他后来贬谪的范围就是贵州铜仁、道真这些地方,所以他对贵州特别了解。

《品令·茶词》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他还有一首《阮郎归》,专门写贵州茶,为贵州茶做的广告。

《阮郎归》黄庭坚

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

月团犀胯斗圆方。研膏入焙香。

青箬裹,绛纱囊。品高闻外江。

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

春天里黔中桃花时节,正是人们采茶时候,龙团凤饼是圆是方,碾好膏烘焙提香,用粽叶包裹,再用绛红色囊装,要品到高香,要到外江去。一阵光觥交错之后,都濡的春茶味道正,韵味长。

我今年花了许多功夫,整理了贵州茶的历史,从一百六十四万年拟到近代,贵州茶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有其特点,说不谦虚一点,可能在全国都是非常好的。那为什么影响不大呢,因为我们大家传授得少,还有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家都觉得非常好,我们反而觉得不好。

宋词还有白玉蟾写得也非常好,他写的是怎么采茶。

《水调歌头·咏茶》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

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水、试将来,

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

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一阵春雷,一夜春雨,茶出芽了,还是建溪的早哇,采两叶一心,来不及等了,捣碎成紫云堆,用刚取井水来煮,砸了一口放下杯子,回味无穷,头脑清醒,睡魔逃盾,没有梦臆,两腋生风,直上蓬莱。他写的这个诗,就是对喝茶的一种感觉形式,这是白玉蟾。

那么接下来我们到了元朝了,元朝是元曲,元朝的曲,最流行的《刘行首》二折念白中是这样说的: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经成为现在的日常生活,这代表了宋朝茶的普及。

我跟朋友之前在北京去了马致远的故居,在半山腰上,有一个房子。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1207年向孛儿只斤·真金献诗获赠官员,且念己身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后真金亡故,到浙江做官。

《青衫泪》(节选)

遮莫他耳听春雷,茶吐枪旗。

着那厮正赶到五岭三湘建溪,干相思九万里。

《沉醉东风》(节选)

这茶呵采的是一旗半枪,来从五岭三湘。

泛一瓯瑞雪香,生两腋松风响,润不得七碗枯肠。

辜负一醉无忧老杜康,谁信您卢仝健忘。

五岭三湘一芽一叶茶好,还没有像卢仝七碗茶,酒也醒了,神亦清了,辜负了老酒杜康,正如李时珍说的益思健脑。所以喝茶不会有老年痴呆症,他会刺激我们的多巴胺,不断产生多巴胺然后更新新的,人就不会有老年痴呆症了,喝茶的人都不会有老年痴呆症,这就是喝茶的好处。

还有王实甫,写了《丽春堂》、《破窑记》啊,他是谈恋爱的专家,所以他写这些诗写得非常生动形象。

《丽春堂》(节选)

也无那采薪的樵子,耕种的农夫,往来的商贾,谈笑的鸿儒,做伴的茶药琴棋笔砚书。

不管你是樵夫、农民、商人、骚客,做为人生最好伴侣是茶、药、琴、棋、笔、砚、书。其中就有茶。

虞集他也有很多经典之作。

《题苏东坡墨迹》虞集(节选)

老却眉山长帽翁,茶烟轻飏鬓丝风。

锦囊旧赐龙团在,谁为分泉落月中。

下面,我们来到明朝。唐伯虎大家只记得她点秋香,其实他不仅仅是点秋香,他是书法家,是诗人,也是画家,画画得非常好。乡试解元,京师参试,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被贬为浙藩小吏,穷困潦倒,画笔墨细秀,布局疏朗,书法奇峭俊秀,洒脱飞逸。

《事茗图》

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

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无所事事,端碗嗨喝,两耳不闻窗外事,岁月逝去腮白发,头发都喝白了。

《咏惠山泉》文征明(节选)

少时阅茶经,水品谓能记。

如何百里间,惠泉曾未试。

大概意思就是:小时能记得陆羽茶经,怎么没有见过惠泉水呢,实在是很珍贵啊。

《和竹茶炉诗》祝枝山(节选)

仙掌分来自玉泉,呼童试向竹炉煎。

这又讲到了玉泉山,看来玉泉山的茶是真的好呀。来了玉泉,有仙人掌茶,叫小伙伴在竹炉上慢慢煮。

《茶烟》瞿佑(节选)

石鼎火红诗咏后,竹炉汤沸客来时。

最开心的是什么?朋友咏诗后,有杯热茶,正好碰上。他是描写了品茶的这种感觉。

到了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小说特别出名,明清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喝茶的形式也融合在了一起。

我们先来看看乾隆,在位60年,实际63.4年,掌权最长,也最长寿89岁,与祖父、父亲创造康乾盛世,落日辉煌,文治武功,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融合,但史治腐败,闭关锁国,名言是“为君不可一日无茶”。

我们来看看他《冬夜烹茶诗》这首诗。

《冬夜烹茶诗》

清夜迢迢星耿耿,银檠明灭阑膏冷。

更深何物可浇书,不用香醅用苦茗。

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葵花玉銙旧标名,接笋峰头发新颖。

灯前手擘小龙团,磊落更觉头炯炯。

水递无劳待六一,汲取阶前清渠井。

阿童火候不深谙,自焚竹枝烹石鼎。

定州花瓷浸芳绿,细缀慢饮心自省。

饮罢长歌逸头谊,举首窗前月移影。

深夜月明星亮,点灯油脂膏清冷,深夜是用什么伴读书,只用比较苦的茶,武夷山葵花都非常好,小龙团喝起来,头脑更清醒,小伙伴不太懂烹茶,把竹枝炉都烧糊了。用青花瓷浸泡绿茶茶汤,慢慢品心情舒畅,乾隆爱茶、品茶非常专业,是喝茶健康长寿,益智的铁证。

《小廊》郑燮

小廊茶熟已无烟,折取寒花瘦可怜。

寂寂柴门秋水阔,乱鸦揉碎夕阳天。

说的是家里面非常贫穷,只是有着煮熟的茶,茶并没有帮他解决掉孤闷。

曹雪芹是必不可说的,曹雪芹(1715年—1763年)出身豪门,时运不济却写成不朽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我总结了三句话: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半盏清茗香。里面有五六十回写道茶,其中还有一个章节专门写茶。

《夏夜即事》(节选)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官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讲的是茶普及到鹦鹉都叫倒茶,倒茶。家里比较讲究,檀香茶案上品,茶香。

《冬夜即事》(节选)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小姐们翠袖搓手还冷,公子们穿貂衣用酒也还未暖身,好在丫环侍女们到外面扫雪烹茶也很惬意。

最后,到了近代。

《咏铁观音茶》陈彬藩

铁色皱皮带志霜,含英咀美入诗肠。

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闻圣妙香。

他提倡观型、品味、闻香是品茶三道程序,现在也很适用。

《吟茶诗》赵朴初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卢仝七碗是至爱,一壶体会乾坤,对百千偈语设有理解真谛,不如去喝茶。

《煮茶品茗》无名氏

清池竹舞引高朋,玉树摇香翠笛笙。

一阵蛙鸣催雨落,茶烟缥缈送荷风。

湖边朋友聚会丝竹缭绕,蛙鸣雨下,茶缥荷风,一种万事皆空纯享受。

《煮茶》

设茗邀雨煮风尘,

瓯碗投云戚戚斟。

园外喧嚣名利过,

小楼嘉客赛茶神。

看淡红尘烟雨,朋友聚会赛过神仙。

苏步青(1902年—2003年)教育家、院士、数学之王,体现了大家博学。

《试新茶》

客中何处可相亲,碧瓦楼台绿水滨。

玉碗新承龙井露,冰瓷初泛武夷春。

皱漪雪浪纤纤叶,亏月云团细细尘。

最是轻烟悠扬里,鬓丝几缕未归人。

我们提倡的是贵州冲泡,只有茶汤,看不到茶叶。这个老人也是饮茶健康的形象大使,一百零一岁。

至此,古人就将喝茶的时间说得差不多了,简而言之,我建议大家每天10克茶,工作高效8小时,健康工作50年,快乐生活一辈子。

其中,茶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太多了。首先,茶有:醒脑、提神、愉心怡志、润肤、健骨、祛湿、解毒等功能。古人是凭借感觉和印象,现在是有科学依据的。

说到这里,就算告了一个段落,贵州到处都在炒古茶树,贵州有200多万株古茶树,细说起来没有哪里的古茶树能有我们贵州省那么多。贵阳普安县就有5万多株,贵安新区一个小小的村就有8万多株。

《茶王自擂》

雄踞龙头上,立地破天窗,

环顾八万里,舍我敢称王。

在普定林场,龙头山上有古茶树,相传有3000多年历史。

那么哪里的茶早呢,水城春有一句话叫“万绿从中一翠芽,深藏贵州屋脊下。神州尚未闻惊雷,赢得东风第一把”水城春的茶非常甜,特别好喝。

《普安红茶》

艺出武夷正山宗,金汤回甘味爽浓。

茶客欲问哪杯好?仙家首推普安红。

贵州最好的红茶就是武夷山红茶。

最后,把一首《乡愁是一片茶叶》送给大家。

《乡愁是一片茶叶》(余光中原韵)

离家时,

乡愁是一座茶山,

采茶的山妹子在上头,

搓茶的老阿妈在下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个茶罐子,

滚烫的茶水在里头,

残缺的土碗在外头。

再后来,

乡愁是一碗茶汤,

欢笑挂在父亲的眉头,

说不完的故事飘荡在屋头。

现在呢,

乡愁是一片绿绿的茶叶,

游子的脚步在天涯那头,

说不出的滋味深深埋在心头。

尤其是远方的游子,远在他乡想起自己家乡时候的场景,这首诗是在“天下贵州人”一次演讲上的一首诗。当时,说好多人热泪盈眶,甚至还有一个人泪流满面,然后仰天长啸,说:“这也算诗吗?”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赵宇飞先生。

谢谢大家!

来源:贵州茶香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