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产业促进会茶可以喝可以送

找到约38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文化东莞,世界工厂之外,“藏茶之都”名片已经打响!

东莞,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世界工厂”之外,藏茶之都的名片正在打响!10余家茶城,近万家茶馆,40多万吨藏茶,东莞人以超前的眼光,雄厚的经济基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东莞存茶量、老茶保有量与交易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在东莞的大街小巷,茶文化氛围浓厚。一个不经意的小店里,拥有的茶叶可能数都数不清楚;一个穿着拖鞋的喝茶者,可能家里都有藏茶的私人仓库。东莞,藏茶之都这个自发形成的名片日渐打响,为什么偏偏是东莞成为“藏茶之都”?藏茶之都正在向世界散发什么样的能量?藏茶之都未来走向何方?值2020华巨臣东莞茶博会即将举行之际,容若踏上这片藏茶热土,探茶仓、茶馆、茶协会,访老茶人、茶商、收藏家,以探求一点东莞藏茶基因与发展轨迹的雪泥鸿爪。

藏茶基因:改革开放前沿地,莞邑人民迷恋实物收藏

东莞,作为广府文化的发源地,从古至今,人们都有“实物”收藏的爱好,不只是茶,还有陈皮、花胶、酒、雪茄、古茶器甚至萝卜干……任何可藏可品、越陈越香且有升值空间的东西,莞邑人民都喜欢。所以当作为健康的饮品、又有“越陈越香”且具有投资收藏价值的普洱茶出现的时候,东莞人民没有理由不喜欢。

天得茶仓

港商和台商在莞投资办厂,带来了当地喝陈茶的习惯和工夫茶文化,这种伴随着经济输血的文化输出特别具有感染力。广东茶文化促进会会长、东莞天得茶业负责人蔡金华先生发现陈茶的美好是从朋友视若珍宝的“40年陈沱茶”开始,他边喝茶边买茶边送人的同时,茶叶本身还在升值,陈年普洱茶实在是个好东西。

茶馆办东莞秘书处秘书长的刘景芬女士说东莞的茶馆,尤其是五星茶馆,都有个特征就是每家茶馆都有个自己的大茶仓,这些茶馆的老板的主业并不是做茶的,而是房地产、物业、工厂等等,甚至有些茶馆的老板就是当地的首富。至于是因为卖茶致富还是爱茶之人生意本来就做得大,那就不得而知了。

岁月知味茶仓

港商台商闽商来相助 藏茶之都羽翼渐丰

东莞作为岭南文化重要的起源地,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藏茶在民,藏富于民,在20世纪初的东莞,东莞本土人们收获了一批政策的红利,手上都有余钱,当时正值茶叶价格上涨迅猛。东莞本土的资深老茶人江湖人称“粤雪飞”的叶汉民先生就是最早进入茶行业的一拨人,他对普洱茶的历史娓娓道来,他说普洱茶的再次兴起得益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香港人、台湾人,这些人进入珠三角投资办厂,将当地的喝茶文化,包括喝的普洱茶,喝茶的方式——工夫茶带到了这片南国之境。

东莞万江茶叶协会创会会长、艺馨坊茶业馆负责人郑旭的一席话也佐证了这一点:郑旭进入茶行业的领路人是他的姐姐,而他姐姐之所以为进入茶行业是因为1994年在台湾人开的茶馆里做茶艺师,慢慢地接触到茶,到自己开店,带家族的成员进入茶行业。艺馨坊也从当年10来平的小店发展成为东莞可圈可点的茶叶价值服务商。

于此同时,普洱茶的原产地云南,老一批的茶人,包括吕礼臻、陈怀远这些台湾茶人循着留存于世的“号级茶”宋聘号、福元昌号内扉上的文字,千里迢迢去到云南、去到易武,找寻上面所书“易武正山”,古老的茶山再次走入世人的视野,普洱茶工艺也得以恢复。

这里不得不说茶行业的犹太人——福建茶商对藏茶之都的影响了。以现在东莞茶茶业最为兴盛的万江石美茶叶市场为例,它的前身是一条物流街。因为茶文化兴盛,村里的大佬们家里的存茶也日渐增多,几个大佬碰头商议一番,决定做茶叶市场。于是,去广州芳村游说福建籍的茶商帮来开店,以极低的价格将铺租给他们,让福建籍的茶商们、让茶在此落地生根,日渐兴盛。

双陈养普庄园

普洱茶的火热,带动了东莞茶产业整个链条的发展:诸如石美茶叶批发市场这样的茶城日益成型;有钱有物业、偏好收藏的东莞人民纷纷进入藏茶领域;另一波茶人不满足大厂生产的茶,走进茶山做茶去。一时间,云南茶山风光无限,原料价格翻着跟斗上涨。那时候,人们的品牌意识没有那么强,大部分人对品质也没有那么清晰的认识,甚至只要是个饼或沱的形状,上面写了普洱茶三个字,就有人抢着买。

彼时,云南茶山上帮助大厂收毛料的易武麻黑寨茶农何建国对那段疯狂的岁月印象深刻,最初几块钱一公斤的毛料,突然翻着番上涨,一路攀升到300块/公斤。他们卖茶收钱,茶叶升值的速度让本来只是家庭补助的茶叶收入变成了主要收入,一时间,很多茶农都放弃了橡胶和香蕉,投入收益更多的茶叶领域,全国更是掀起一场普洱茶的投资热。

普洱茶三起三落间,金融属性搅动藏茶之都

鸿鑫隆茶仓

和低调务实的东莞本土人聊天,聊到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它的投资属性是无法回避的。因为普洱茶的金融属性,东莞人经历了完整的普洱茶的三起三落,甚至可以说这里就是风暴漩涡。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藏家大佬说,许多普洱茶爆款跌跌涨涨的“风筝线”其实是掌握在几位东莞大佬的手上。每年大佬们都会坐在一起,商议当年打算经营打造的爆款,并以多大的资金盘运作。这一套流程和股市并无差别,而且已经运作得驾轻就熟。

在普洱茶、黑茶投资火热的那些年,很多传奇就发生在藏茶之都的东莞,如今江湖仍有他们的传说:下关与飞台;今大福的班章大白菜;天得的七大茶仓;神秘茶商垄断了白沙溪的十年产茶……这些事件,联系上茶行业后来的发展,都能找到历史优胜劣汰的规律,一个品牌的发展基石应该如何筑造才能走得长久稳健。

2004年,华尔佳开具的班章茶王青饼出货单

东莞人见证了普洱茶的起起落落,以及一款款传奇茶品的前世今生。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东莞从事茶行业最早的华尔佳茶叶公司的少东家赵沛良回忆当年。华尔佳刚开始是做百货的,当年以铁观音为代表的茶叶只是日用百货里的一个品类。后来,渐渐变成了专门经营各类茶叶的门店。渐渐地,普洱茶、黑茶风靡东莞市场,华尔佳的经营类别也发生了变化。

前一阵,东莞茶叶圈风传的一张华尔佳开具的“出货单”:2002年的班章有机茶王青饼,43元/饼。而如今,这款茶的市场交易价格已经达到685万/件。容若默默掏出手机算了下,8.15万/饼,试问,18年时间,从43元涨到81500元,接近2000倍的上涨,市面上有几款投资产品能有如此高的投资回报率。

藏茶之都45万吨茶:是财富还是负担

鸿鑫隆茶仓

在走访市场的之前,耳边常听到一些关于东莞藏茶的说法:东莞45万吨茶都是卖不出去的茶……莞仓茶永远难去库存……这些声音其实稍有分辨能力的人都会知道是偏执之言。走访之后,一个声音日渐清晰:东莞的藏茶市场,是一个市场经济自发形成,又根据市场规律优胜劣汰,有进有出,有质有量的良性循环的茶叶市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见过风雨彩虹的东莞人民更加对茶叶市场的发展洞若观火。他们将源源不断地将资金流入茶叶领域,可不是来做慈善的。

东莞民间藏茶,看似没有组织,实际上内部消息非常流通。人们喝茶研究茶,最近什么茶好卖,什么茶未来会好卖,一个爆款茶品的幕后操盘人是哪些,最近市场有哪些资本进入……这些都是东莞人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如今,东莞民间的藏茶喝茶氛围已经很成熟,在东莞的茶楼,人们去茶楼悠闲地吃早茶的时候都会带上自家的茶叶去冲泡。东莞已经成为全国各地茶叶收藏经营者前来找茶的地方了,收藏氛围浓厚到很多厂家都会给到这边的经销商一个所谓的“流通价格”,这是收藏氛围带来的议价能力。在东莞民间,如果谁去买茶叶,是用零售价买来的,可能会被认作是“水鱼”。许多品牌都把新品的发布会放在东莞发布,这群掌握了茶品运营逻辑的人对产品的认可才是产品推向更大市场的基础。

全国茶叶江湖,莞系的企业家和资本都是不容小觑的一股力量。东莞本土茶人低调务实,东莞本土的藏茶市场,可以用卧虎藏龙形容。这些藏茶、开茶馆的大佬们,早年都不是做茶的,可能现在主业都不是做茶的。但是,他们纷纷进入茶行业,并且深耕茶行业的方方面面,成为了茶领域的一份子,成为了藏茶之都的一个茶叶收藏家。很难说这是他们选择了茶,还是茶选择了他们。

藏茶之都正蜕变:定价中心、交易中心、发布中心

双陈养普庄园

东莞民间对茶珍爱备至,他们认为茶是他们的财富和荣誉。东莞仓是自然生态的干仓,并且东莞的藏茶在迭代,从不放坏到藏得好,到养普时代,东莞藏茶技术已经走在全国藏茶行业的前沿。越来越多的藏茶企业在和科技机构、和专业的企业跨界合作,以求建立普洱茶的仓储标准,打造陈年普洱茶的爆品。

同时,政府正着力提升“莞仓茶”的知名度,打造“藏茶之都”城市新名片,东莞市商务局在东莞茶博会期间推出优惠参展政策,为东莞本地藏茶企业免费提供100个国际标准展位,号召、组织全市的藏茶企业参与,全力打造一年一度的东莞藏茶产业盛会,进一步打通“莞仓茶”营销通道,推动东莞茶产业健康发展,促进东莞茶产业贸易合作,推动“莞仓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全面点燃莞茶经济发展新动力,为中国茶叶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

2020年12月31日,由专业展览公司华巨臣集团主办的东莞茶博会,将在广东现代展览中心举行,将运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优势互补驱动模式,发挥“东莞藏茶”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体系优势,践行“藏茶之都”的品牌发展战略,突出重点,展示特色,齐心协力将东莞茶博会打造成政府重点培育项目,推动东莞成为全国中老期茶的仓储中心、定价中心、交易中心,权威发布中心!

文/容若之水

图/双陈、天得、鸿鑫隆、华尔佳、华巨臣茶博会

注:内容转自茶悦世界,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俗与茶礼关系研究

2021年1月,中国茶界又出版了一本新书《茶文化与茶健康》。这本书是由国家一级评茶师、浙江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科(园艺)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协全国首席科学传播茶学专家、浙江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杭州中国茶都品牌促进会理事长王岳飞先生;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博士后、高级茶艺师、高级评茶员周继红女士;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博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哈德森医学研究所访问学者徐平先生共同主编。

此书经主编王岳飞先生授权,《北京茶世界》媒体平台已陆续对《茶文化与茶健康》一书的内容进行连载。3月6日,连载《茶文化与茶健康》第一章第一节——茶之起源;3月7日,连载《茶文化与茶健康》第一章第二节和第三节——历代变迁、产业萌芽;今天(3月8)日连载第二章第一节——茶俗茶礼;

茶俗,是我国民间风俗的一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中有着“以茶为媒”的风俗习惯。

茶礼,既可指以茶待客的礼仪,也可指聘礼的一种。在传统民俗的各种仪式中,如传统婚礼中“奉茶”“交杯茶”等仪式,以及子女以茶受聘的聘礼,均称为“茶礼”。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无论贫富,大凡家有客至,以茶待客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一、茶与茶礼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对内而言,表示对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之间的亲和礼让;对外而言,则表明中华民族和平、友好、亲善、谦虚的传统美德。

(一)待客茶礼

“以茶待客”是我国的普遍习俗,也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有客来,双手奉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的极大尊重。各地敬茶的方式和习惯大有不同。

1、历史性

有文献记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一带“客坐设茶”成为普遍的待客礼仪。

唐朝,刘禹锡《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吟“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白居易《曲生访宿》称“林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李咸用《访友人不遇》记“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杜荀鹤《山居寄同志》说“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等等。

宋元间,民间有饮茶附以果料的习俗,有客来,要在最好的茶中加入其他食品,表示各种祝愿与敬意。

2、区域性

“敬三道茶”。“敬三道茶”在北方大户人家较为普遍。有客来,进入堂屋,主人出室,先尽宾主之礼,然后命仆人或子女献茶。第一道茶,一般来说,只是表明礼节,并不真的非要客人喝。这是因为,主客刚刚接触,洽谈未深,而茶本身精味未发,或略品一口,或干脆折盏。第二道茶,便要精品细尝。这时,主客谈兴正浓,情谊交流,茶味正好,边啜边谈,茶助谈兴,水通心曲,所以正是以茶交流感情的时刻。待到第三次将水冲下去,再斟上来,客人便可能表示告辞,主人也起身送客了。因为,礼仪已尽,话也谈得差不多了,茶味也淡了。当然,若是密友促膝畅谈,终日方休,一壶两壶,尽情饮来,自然没那么多讲究。

“献元宝茶”。“献元宝茶”流行于我国江南一带。春节时若有客至,要献元宝茶。将青果剖开,或以金橘代之,形似元宝状,招待客人,意为祝客新春吉祥,招财进宝。

“吃豆子茶”。“吃豆子茶”是湖南常见的待客之道。客人新至,必献茶于前,茶汤中除茶叶外,还泡有炒熟的黄豆、芝麻和生姜片。喝干茶水还必须嚼食豆子、芝麻和茶叶。吃这些东西忌用筷子,多以手拍杯口,利用气流将其吸出,别有一番风味。

“冲爆米花茶”。“冲爆米花茶”流行于湖北阳新一带。乡民平素并不多饮茶,皆以白水解渴,但有客来则必须奉上一小碗现冲的爆米花茶,若加入麦芽糖或金果数枚,敬意尤重。

(二)家庭茶礼

饮茶,不仅是敬客,居家生活也要以茶表示香敬相爱,对长辈敬茶便成为家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重视学院、家族关系,主张敬老爱幼,长幼有序,向长辈敬茶是敬遵长、明伦序的重要内容。

1、历史性

名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载:“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富室竞侈,果皆雕刻,饰以金箔,而香汤名目,若茉莉、林禽、蔷薇、桂蕊、丁檀、苏杏,盛以哥、汝瓷瓯,仅供一啜而已。”

古时,大户人家的儿女清晨要向父母请早安,常有长子、长女代表儿女们向父母敬一杯新沏的香茶。

2、区域性

“送七家茶”。“送七家茶”流行于浙江杭州一带。每至立夏之日,家家户户煮新茶,配以各色细果,送亲戚朋友。

“求七家茶”。“求七家茶”主要指江苏一带要用隔年炭烹茶,但茶叶却要从左邻右舍求取。

“敬香茶”。“敬香茶”在南方更普遍。新妇过门,第三天便开始早早起床,向公公、婆婆请安,请安时也首先奉上一杯新沏的香茶。新妇敬茶有三种含义:一是表明孝敬翁姑,不失为妇之道;二是表明早睡早起,今后是一个勤俭持家的能手;三是显示是个巧手好媳妇。

总体来说,我国家庭茶礼提倡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和敬亲睦、勤俭持家,以清茶淡饭而倡导俭朴的治家之风。

至于现代,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表示深情厚谊的精神,不仅深入每家每户,而且上升到机关、团体、乃至国家礼仪。总之,茶是礼敬的表示,友谊的象征,茶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茶与婚俗

茶礼最为广泛应用于民间的,莫过于婚俗。

(一)历史性

1、唐朝时期

茶与婚俗结缘始于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唐时,饮茶之风甚盛,茶叶成为结婚必不可少的礼品。据史书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嫁妆中便有茶叶。这是茶叶用于婚礼的最早记载。之后,茶叶便与金银首饰一起成为女子出嫁时的必备品,并逐渐成为婚俗礼仪的一部分。

2、宋朝时期

宋朝时期,茶叶由原来女子出嫁时的嫁妆礼品演变成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求婚时要向女家送茶,称作“敲门”。媒人又称”提茶瓶人“。结婚前一日,女家要先到男家去”挂账“”铺房“等。宋朝著名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说:”男女未嫁娶时,相互踏歌,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

3、元朝时期

元朝、明朝时期,“茶礼”几乎成为婚姻的代名词。女子受聘称“吃茶”。姑娘收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

明人许次纾《茶疏》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为下茶,亦曰吃茶。”因茶树移植则不生,种树必下籽,所以在古代婚俗中,茶便成为坚贞不移和婚后多子多福的象征。

元曲《包待制智赚生金阁》载:“我大茶小礼,三媒六证,亲自娶了个夫人。”

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中亦有:“我女已亡故三年,不说到纳彩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没有。”

4、清朝时期

清朝时期仍保留茶礼的观念,另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

清朝孔尚任《桃花扇?媚座》亦云:“花花彩轿门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

《红楼梦》中亦载,凤姐对黛玉说:“你吃了我家的茶,为什么不给我家做媳妇?”

5、民国时期

洪深《香稻米》第一幕:“今年这个冬,要寻一个可以端茶礼、结婚姻的好日子,竟是这样难!”

(二)区域性

“三茶礼”。江南婚俗中较为流行“三茶礼”。所谓“三茶礼”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从订婚到结婚的三道礼节,即订婚时“下茶礼”,结婚时“定茶礼”。同房时“合茶礼”。另一种解释,即是指结婚礼仪中的三道茶仪式,即第一道白果,第二道莲子、枣儿,第三道才真的是茶。不论哪种形式,皆取情结不移之意。

“三茶六礼”。“三茶六礼”在南方流行较为广泛,从订婚至结婚,常举行下茶、纳茶、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各种仪式。

“开门茶”。“开门茶”为江苏旧时婚俗,先由媒人用泥金全红柬送去女方年庚“八字”,男方则要送茶果金银,其中茶叶要有数十瓶甚至上百瓶。男方对女家“下定”,又称“传红”。迎亲之日,新郎舆马而来,至岳家门口却要等待开门。待进得门来,又要走一重门,作一个揖,直到堂屋,才得见老岳父及左右大宾,然后饮茶三次,才能到岳母房中歇息,等待新娘上轿,此谓“开门茶”。

“茶钱”。“茶钱”在湖南、江西一带较为常见,有“喝茶定终身”之说。青年男女经介绍如愿见面交谈,由媒人约定日期,引男子到女家见面。若女方同意,便会端茶给男子喝。男子认为可以,喝茶后即在杯中放上“茶钱“;若不中意,亦要喝茶表示礼敬,然后将杯倒置桌上。付”茶钱“,两元、四元、百元不定,但一定要双数。喝过茶,这婚姻便有成功的希望了。

”鸡蛋茶“。”鸡蛋茶“流行于湖南滨湖、沅江等地。用”鸡蛋茶“来表示对婚事的意见。无论女方去男家,还是男方去女家,都要请茶、吃鸡蛋。女方去男家,男方如中意,拿出三个以上的蛋,若不中意则只拿两个出来。女方看是三个以上便高高兴兴地吃了,说明双方皆有诚意。男方去女家,女方若看中了,也要请吃茶、吃蛋;看不上,只供清茶,不供蛋。

”盐茶盘“。”盐茶盘“流行于湖南邵阳、郴州等地。旧时经媒人说合,两家同意后,男方向女家”下茶“,除送其他礼物外,必须有”盐茶盘“,即用打芯染色组成”鸾凤和鸣“”喜鹊含梅“等图案,又以茶与盐堆满盘中空隙,此为”正茶“。女家接受,便表示婚姻关系确定,自此不能反悔。

”合枕茶“。湖南各地婚礼中大多有此礼。婚礼仪式后,新娘入洞房,新婚夫妇要喝”合枕茶“,新郎捧茶至前,双手递上一杯清茶,请新娘先喝一口,自己再喝一口,便表示完成了人生大礼。

”合合茶“,闹洞房是我国各地普遍的习俗。湖南各地闹洞房却是以茶做题,别开生面。至时,让新人同坐一凳,相互将左腿置对方右腿上,新郎以左手搭新娘之肩,新娘则以右手搭新郎之肩,空下的两只手,以拇指与食指共同合为正方形,由他人取茶杯放置其中,斟满茶,请闹洞房的人们品尝。

”亲家婆茶“。”亲家婆茶“流行于浙江湖州一带,与湘赣婚俗茶礼有许多相似之处,女孩子出嫁三天要回娘家,叫作”回门“。而有些地方却是在第三天由父母去看女儿,称为”望招”,父母要带上半斤左右的烘豆、陈皮、芝麻和谷雨前茶,前往亲家家中去冲泡。两家亲家翁、亲家婆,边饮边谈,称为”亲家婆茶“。

“茶浴开石”。生儿育女是婚姻的继续,也离不开茶。浙江湖州地区,孩儿满月要剃头,需用茶汤来洗,称为“茶浴开石”,意为长命富贵,早开智慧。

总之,茶是纯洁的象征,象征爱情的纯贞;茶是吉祥的象征,用茶祝福新人未来生活美满;茶是亲密、友爱的象征。我国人民用茶礼表达夫妻礼敬、儿女尊长、居家和睦、亲家情谊、多子多福等多种美好的祝愿。

(三)民族性

边疆少数民族中的茶则更多了些纯贞、美好、活泼的内容与精神。西南少数民族中,茶不是“媒证”,而是“媒介”。云、贵、川、湘的少数民族,把茶引入婚俗是相当普遍的,尤其在云南,青年男女从恋爱到结婚,总是离不开茶。

1、云南大理的白族

生活在苍山下洱海边的白族人,婚俗中渗透的“茶精神”尤为突出。白族婚礼中,也有“闹房”习俗,参加“闹房”的大都是新郎的同辈或晚辈年轻人。对参加“闹房”的人,新郎、新娘要敬三道茶。

2、云南勐海的哈尼族

勐海县茶树王已闻名海内外,当地有种风俗,新娘要爬上大茶树采茶,爬得越高,采得越多就越吉利。据新郎介绍说,新娘采茶树王的茶叶,是托茶树王的福,夫妇间的感情会像茶树王那样长久,生命像茶树王那样旺盛,还会保佑子孙后代像茶树王的叶子一样繁多。

3、澜沧江畔的拉祜族

拉祜族的婚俗很有趣,青年男女必须先经过探察、对歌、抢包头、幽会、定情等一系列有趣的恋爱过程才能结婚。心心相印的青年男女私订终身后,才告知父母。男方请媒人去女家求婚,媒人带去一对蜡烛、烟、茶等物,别的礼物可以不带,茶却是必须带的。婚礼中,拜堂以后新郎、新娘还要去抬水,敬献父母、媒人,有茶有水才算美好婚姻。

4、广西西北部的毛南族

毛南族的结婚仪式中茶也占有重要地位。迎亲日,男方迎亲人在女家吃过午饭,正午时娘家人开始“叠被”。新娘的母亲端来个大铜盆,盛满了红蛋、糯米、谷穗、蜜橘、瓜子、铜钱等物,但必须有茶。姑嫂、婶娘们把被子叠成正方形,放到一个叫作“岗”的木架上,两头一边放铜盆,一边放锡茶壶。四周挂满由新娘亲手做的布鞋。毛南族盛行“兄终弟继”“弟终兄继”的“转房婚”,这种换婚仪式称为“换茶”。

5、云南的阿昌族

在阿昌族,媒人说亲要带茶、烟草、糖各两包。婚后第三天,女家才来送嫁妆和“大饭盒”。这时,男家先敬酒一杯,说:“请骑大白马!”然后再敬茶一杯,说:“请骑大红马回去!”

6、四川的羌族

阿坝地区的羌族茶礼运用极有趣味性。”吃茶“要随迎亲队伍一路而行。迎亲日,每过一村寨先放礼炮三声,寨中人便会出来看热闹,送亲、迎亲队伍也要暂停。男女双方亲戚,事先都有所准备,拿出用玉米、青稞、麦子、黄豆制成的糖和茶水来招待送亲、迎亲的人。茶饮罢、糖吃过,方能继续前进。村村吃一遍茶,寨寨吃一遍茶,即便走上八个、十个村庄,停队吃茶村村不能少。沿途茶吃够了,对新人的祝福,双方的友情,都从一路吃茶中得到充分体现,新娘才能娶到家。

7、青海的撒拉族

撒拉族人订婚时,男方要择吉日请媒人向女方送”订婚茶“。一般为耳坠一对,茯茶一封,这叫”系定“。

8、甘肃的保安族

积石山下的保安族人订婚,是由男方的父亲、叔伯或舅舅偕同媒人亲送茯茶两封、耳环一对、衣服几件去“系定”。

9、甘肃的裕固族

裕固族人把茶看得更重。旧时一块茯茶要用两只羊才换得来,娶一个妻子,男方一般要送女方一马、一牛、十几只羊、二十块布、两块茯茶。

10、西北地区的回族

回民提亲,称为“说茶”。男方父母看未来儿媳,女家也要“相女婿”,如果相中了,媒人到女家回话时,首先要带来茯茶,女方同意便收下。正式订婚,称为“订茶”“吃喜茶”。女家要把男家送来的茯茶分成小块,送亲友邻里。

11、藏族

在藏族婚俗中,茶也是很重要的。藏族人以仪表和人品为主要标准,并不注重家境和聘礼。青年男女私订终身,要唱定情歌,歌中也是用茶比喻爱情。

婚俗中的茶礼在我国各民族中运用得极其普遍,从中原到边疆,从南到北,到处都把茶放在婚俗的重要位置上,可见茶作为坚定、纯洁、吉祥象征的观念多么深入人心。

三、茶与祭祀

以茶为祭品由来已久。

(一)历史性

著名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有一箱茶叶随葬,这也是西汉贵族以茶为随葬品的证明。

南朝刘敬叔《异苑》记剡县陈务之妻,好饮茶茗。宅中有古墓,常以茗祭鬼神。

《南齐书.武帝本纪》载:“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河南白沙宋墓浮雕壁画中,有仕女奉茶图,还有墓主人品茶的场景。

河北宣化辽墓中存有壁画,画面上描绘了点茶、饮茶的生动场面。

(二)地域性

许多产茶之地把茶作为丧俗、葬礼的重要内容。《中华全国风俗志》载:“人死后,须食孟婆汤以迷其心,故临死时口衔银锭之外,并用甘露叶做成一菱附人,手中又放茶叶一包。以为死去有此两物,似可不食孟婆汤。并有杜撰佛经曰:‘手中自有甘露叶,口渴还有水红菱。’此两句于放置时家属喃喃念耳。”

《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安徽等地的丧俗:“凡人死后,俗以为必须过孟婆亭、吃迷魂汤。故成殓时以茶叶一包,加以土灰,置之死者手中,以为死者有此物即可不吃迷魂汤矣。”

用茶祭祀亡灵、先祖,这一风俗是中国社会的普遍习俗。

四、茶与庆典

茶秉天地之灵气而生,每当腊尽春来,惊雷一声,则生机发动。有古以来,茶以春茶为贵,以早茶为上。因此,为了催茶生长,庆祝新茶的开采,祈祷茶事的顺利,茶区每每于开采之前,都要按传统举行热闹的开茶庆典仪式。

(一)历史性

宋朝,建州(今福建建瓯)为最主要的产茶地,特别风行开采时“喊山”的仪式。欧阳修于宋嘉祐三年(1058)作《尝新茶星呈俞》:“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人情好先务取胜,百物贵早相矜夸。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闻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痴睡不醒,惟有此树先萌芽。乃知此为最灵物,宜其独得天地之英华。”反映了嘉祐年间建州建安北苑御用茶园的开茶情形。

明朝徐渤《武夷茶考》记载:“喊山者,每当仲春惊蛰日,县官诣茶场至祭毕,隶卒鸣金,击鼓同声喊曰:茶发芽。”

(二)区域性

自古每逢春茶开摘时节,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产区的茶农们都要举办各种茶庆活动。如2006年4月1日举行的“相约龙井——2006中国杭州西湖龙井开茶节”,就举行了“茶乡踏歌”活动,还特地请来了狮子队、少林武术队等助兴,他们与本地的采茶舞队、茶艺表演队一起载歌载舞,场面十分热烈。

江西赣州市龙南县的虔茶也有春茶开采祭茶庆典仪式,近些年,每年3月下旬,择良吉日迎来虔茶开园盛典。30多名旗手挥动着“虔茶”古茶旗,在龙狮队的带领下穿梭舞动。主祭官带领依仗队端净手水盆、捧茶水、抬着猪头等祭品列队缓缓入场。接着,行喊山祭祀礼,主祭官高声喊山祭祀:一拜天,二拜地,三拜山神。茶农们根据主祭官的口令用茶敬天、敬地、敬神,以表示对茶的敬意,感谢天地神恩。接着,宣读祭词,由侍女送祭词卷轴,词曰:“惟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气,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流香,龙团佳味,供于天子,万年无替,资尔神功,用伸常祭!”祭词宣读完毕后,现场人员齐声高喊:“茶发芽喽,茶发芽喽!”随后,奉上虔茶进行茶道表演,配以古乐、古典舞、书法,还有太极、舞剑等表演,真是精彩绝伦。

来源:北京茶世界

在岭南的饮茶文化中,六堡茶扮演了什么角色?

历经数百年变迁,“茶船古道”已不仅仅是六堡茶走向世界的一条大走廊,更成为了重要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在这条古道上,茶文化、商贸文化、码头文化、风俗文化……各种跨地域跨领域的文化相互交汇、激烈碰撞,最后融为一体。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发达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让“茶船古道”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人们依然关注着,从历史走向未来的“茶船古道”蕴藏着何等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给沿途地区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01茶楼文化广流行

晨曦初开,梧州城渐渐苏醒。城里的“老字号”大东大酒家开始迎来一天的繁忙:服务生提着大水壶蝴蝶穿花般奔忙在茶桌之间,茶客们高声叫喊着“加水”,铁观音、普洱、六堡……一壶壶热腾腾的茶水被端上来,又消失于茶客们的吻喉之间。接下来,太子茶、下午茶、夜茶……一趟赶一趟的茶市接踵而来,直至夜深。

上世纪90年代,港澳地区仍有茶客喜欢到当地的老式茶楼喝茶聊天

对于上述的热闹场景,“老梧州”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多年来,茶楼文化在梧州始终盛行,梧州人也大多形成了到茶楼“叹茶”的习惯。据我市作者陆献强撰写的《驰名粤桂港澳的大东酒家》一文介绍,大东大酒家前身是1928 年建成的南华酒店,南华酒店开业后“每天顾客盈门,官商、平民宴客都以在此饮茶为荣。”

民国时期的梧州大东大酒家。它的前身是1928年建成的南华酒店,南华酒店开业后每天顾客盈门

梧州作为“茶船古道”上的一个重要中转节点,茶楼文化的发展在上世纪初期已非常明显。学者招荫庭经过考证认为,清末民初,梧州市区内的茶酒楼就有二三十家。1921 年至1937年上半年,梧州市的茶酒楼达到了60多家。

88岁的刘福生是梧州茶厂创始人之一,上世纪50年代初,他刚转业到梧州,就被梧州的茶楼文化所吸引。“那时候,酒楼和花艇是梧州茶客喝茶最集中的地方。我记得大东大酒家几百张茶桌经常坐满茶客,人们在此呷茶、娱乐、议事、交易等,酒家生意火爆。”时至今日,刘福生仍清楚记得以前梧州茶楼酒家里的热闹情景。

如此火暴的茶市不独梧州特有。在六堡茶输出的“茶船古道”沿线,茶楼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栗香随笔》中,清人金武祥早就记录了光绪前期的茶寮状况,“广州北门外多坟,弥望皆是,市廛尽处有快阁,为行人茶憩之所……这种简易的路边茶寮被称为‘一厘馆’(当时每毫钱于72 厘)”。不久,广州又出现了“二厘馆”,这种茶肆有固定桌凳,除了茶水,还提供点心糕饼。到了后来,为了满足社会上层的需求,环境设施相对完善的茶居和茶楼又应运而生。茶寮与茶楼两者在发展过程中互补长短,逐渐合而为一,成为了如今的粤式茶楼。

清朝中晚期,广东地区路边的茶寮摊点是劳苦阶层饮茶、吃饭和休息的场所

遍地开花的茶楼食肆,拉动了整个西江流域的茶叶消费。《清稗类钞》中有记,从梧州到广州,乃至港澳地区,巨大的消费市场吸纳着各方茶叶,其中包括六堡茶在内的“广西青茶”从清朝中期起,就是两广地区茶楼必备的一个品种。

迅速发展的茶楼行业拓宽了消费市场,日益壮大的茶叶产业又反推茶楼行业加速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促共进,这使得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得以参与到了两广地区饮茶文化的百年演变之中,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只要稍加留意,我们不难发现,两广地区的茶楼文化与“茶船古道”的成型期和成熟期是高度吻合的,两者都在清朝中后期完成定型,然后进入发展的高峰期。

“珠三角、香港和澳门地区茶楼文化的兴旺发达,与六堡茶产销两旺以及‘茶船古道’的运输保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直较为关注发掘“茶船古道”历史意义的梧州中茶茶业公司副总经理蔡一鸣说。

02精神纽带连南洋

马来西亚茶人黄锦照对六堡茶怀有别样的情愫,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从事六堡茶的推广和销售工作。2012 年4 月,他曾专门造访梧州,“寻根探源”六堡茶的文化和历史渊源。

“家人特别喜欢喝六堡茶,六堡茶伴随着我长大,我小时候,爷爷买六堡茶一买就是一大筐,家里人能喝上大半年。我觉得,生活的滋味,在每日一杯的六堡茶中感触最深。”当时,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还专门说到马来西亚华人对于六堡茶的喜爱,“当地华人认为六堡茶具有独特的药疗功效,所以当地的一些中药店也将六堡茶作为药材卖。如今,六堡茶已成为马来西亚华人消费和收藏的宠儿。吉隆坡有50 多家茶行,大部分有六堡茶销售。”

“广丰汇”茶行是六堡茶在马来西亚的一个经销商

作为茶叶的运输水道,“茶船古道”在中国茶叶运销史上极其独特,而对于我国桂、粤、港、澳等地以及东南亚地区而言,这条水上贸易通道所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在梧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长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方向的何华湘看来,“茶船古道”支撑着民生发展,孕育着城市繁荣,沟通着不同地域的多元文明,滋养着海内外无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家园。

“在水文化、茶文化的浸润下,‘茶船古道’更似一条和平纽带,默默地创造出财富,延续着希望,联结了乡愁,承载起珠江水系人民和东南亚侨胞的共同记忆。”何华湘说,从合口码头装船、驶过大江小河、甚至漂洋过海去到异邦的六堡茶,既可为穷人解烦渴,也可助富人添风雅;既是清心之佳饮,也是救急之验方,甚至是游子们排遣思乡之情的良药。

一直关注六堡茶历史文化的梧州茶厂党委书记何志强也认为,中国通过“茶船古道”向南洋输出劳务的同时,也输出了六堡茶。“可以这么说,大约100 多年前,六堡茶就是南洋华工生命中的伴侣,特别是在马来西亚锡矿区,它是矿工和矿老板祛暑保健的必备饮品。”

据1931年汇编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统计科资料》记述,进入上世纪初期,广东海关每年输出茶叶都超过1 万吨,当中很大一部分是输出到南洋和北美地区的六堡茶,而外输华工随身所带离岸的六堡茶更是难以统计。

据1951年出版的《中国茶讯》记载,“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销南洋怡保及吉隆坡一带。五堡茶多销南洋大埠……它的消费对象,大部分为工人阶级,尤其是南洋一带的矿工,酷爱饮用六堡茶。”5 月19日晚,梧州茶商苏召华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到,其祖父苏柏刚在六堡镇经营“盛源”茶庄,“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盛源’茶庄主要向南洋的茶庄供应六堡茶,卖的几乎都是‘矿工茶’”。

马来西亚资深茶人赵美玲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曾经详细解释了南洋矿工喜爱六堡茶的个中原因。她说,南洋地区气候炎热湿润,锡矿里的工人经常头顶烈日,膝盖以下长期浸泡在水里,容易中暑、得风湿病、发瘴气,工人们发现那些常喝从家乡带来的六堡茶的人很少得病,六堡茶因此在矿区广为流行。

直到如今,六堡茶在东南亚地区仍然备受青睐。在百年之间,出口南洋的六堡茶已融入到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各个阶层。

《三联生活周刊》曾经刊发文章,介绍马来西亚的老字号六堡茶茶行,怡保旧城里的梁瑞生茶行就是其中一家,那里出售的“四瑞”牌六堡茶在大马地区家喻户晓。在这家茶行的门口,有一个硕大的木箱,分成两格,装的是不同年份的散装六堡茶。木箱背后是堆砌起来的陶缸,全部填满了用塑料袋分装的六堡茶,每个袋子里放一张简陋的黑白印刷纸,上面醒目写着“顶旧六堡茶”。“店家之所以要强调‘顶旧’,是因为大马华人喜欢有陈味和药味的茶,六堡茶独特的‘槟榔香’完全符合大马华人的口味。”赵美玲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对此也作了分析。

《三联生活周刊》还介绍说,早已结业的陈春兰茶行曾一度成为大马地区经营六堡茶最具影响力的茶庄,在大马各地都设有分号。在陈春兰茶行的兴盛年代,它在怡保的分店每三个月就要进口300 箩筐六堡茶,每筐重量100 斤。当时一个小小的店面都雇了8 个店员,每天业务繁忙,既要批发给当地的酒楼、杂货店和锡矿场,还要卖给普通市民。

“宝兰”牌六堡茶

现存当年陈春兰茶行分销的“宝兰”牌六堡茶,其外包装上标明了茶行的地址、商标,以及出口印章

岁月流转,总有一些故事沉淀。透过这些的故事,我们不难窥见,顺着“茶船古道”而去,最终远渡南洋的六堡茶,早已渗入到了当地华人的生活、思绪与血脉当中。

03区域交流渐活跃

“茶船古道”为远方的大城市带去了茶叶,也为沿线偏远山区带来了近代文明的光辉。

“‘茶船古道’是古时六堡镇乃至梧州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之一。”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土生土长的苍梧六堡人陈伯昌说,在古代,单靠人力肩挑背扛徒步行走,六堡茶不可能穿州过省、漂洋出海。有了“茶船古道”,有了贸易流通,五堡、六堡这些偏远之地,才与外界有了联系和沟通。

据陈伯昌介绍,“茶船古道”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促使了人口的流动和迁徙。“以前在六堡做茶叶生意的基本是眼光独到的广东商人,譬如苏家和邓家,现在他们的后人还居住在六堡镇里。”

在六堡镇九城村,生于1870年前后的陈甫苍在30岁左右就外出贩茶,沿着“茶船古道”跑遍西江沿线的各大码头商埠,甚至远达香港、澳门。在佛山地区,他曾以茶叶为礼,向当地寺院的僧人学习了不少变戏法的技艺。每到年关岁尽,回家过年的陈甫苍所表演的“舞百戏”(变戏法),以及他讲述自己经历的“古仔”(故事),就成了村里必不可少的传统保留节目。陈甫苍的儿子陈成联今年已81 岁,在忆述父亲往事时说,从这些“舞百戏”和“古仔”中,村人对外面的世界有了简单的认识,同时也产生了美好的憧憬。后来,村里不少的年轻人随着“茶船古道”走向了外面的大世界。

除了茶叶,广西与广东、香港和澳门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也因“茶船古道”而流动不息。陈伯昌说,六堡镇的茶叶、柴、竹、木、炭,沿着“茶船古道”源源不断地被运送到珠三角地区,然后输出到世界各地。而我国沿海地区的日用百货甚至外国的食盐、香蕉、布匹等物资,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文明火种,也随着“茶船古道”进入大山,加速了六堡茶区乃至苍梧县的文明进程。“以前,我祖父陈普生在九城村开的缝纫店有两台德国进口的缝纫机。这两台缝纫机就是从国外运到广州,再通过‘茶船古道’运回九城村的。”

茶叶顺着“茶船古道”不断输出与交易,让茶商、茶贩也得以走向更加广阔的地区,眼界大开,并与外界有了更多的联系。

在上世纪30年代起,苏召华的祖父苏柏刚因六堡茶的出口生意,经常往来于南洋地区。即便在上世纪40年代漫天战火之中,苏柏刚依旧乘搭海轮前往马来西亚洽谈生意。苏柏刚的儿子苏金润,在六堡合口街创办了“三记”茶庄,也不时跟随父亲外出南洋地区洽谈生意。

1940年,苏金润娶了一名“新加坡媳妇”,并带回六堡的家中,这段“异国恋情”在当地一时引为佳话。如今提起此事,苏召华仍津津乐道:“三叔苏金润到新加坡谈生意,娶了‘三姆’(三婶)回来。‘三姆’娘家在新加坡也是做生意的,有了这层关系,‘三记’的茶叶生意在南洋就做得更顺了。”

1940年,“三记”茶庄老板苏金润在澳门迎娶了“新加坡新娘”,之后家族的茶叶生意在南洋越做越顺

04习俗渗透融一体

“茶船古道”不仅促进了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沿线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

六堡茶的种植与输出,除了满足“茶船古道”沿线及辐射地区群众饮茶解渴、怡情的需求,也让以茶入药成为了很多地方群众的习惯。据清代医家赵学敏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自清朝起,广东东莞民间就有服用脂麻薯油加茶叶煮煎的“研茶”的风俗。晚清小说家吴趼人更在其作品《劫馀灰》中提到,肇庆有一种以黑茶为底,加入广藿香、苍术、连翘、厚朴、柴胡、防风等药材制成的“午时茶”,用于疗理外感风寒、内伤食积等症状。

郑映彬,梧州茶厂在广州的一位经销商。或许是因为常年经销六堡茶的原因,他对于珠三角地区以前用六堡茶入药的这个风俗记忆特别深刻。8月19日,郑映彬接受记者采访时,还特意聊起了这个风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曾在珠三角多个城市居住过。我至今还记得,那时广州、佛山街边的中药铺基本上都会有六堡茶销售,有人肠胃不好看中医时,老中医经常会在方子里加点六堡茶,并建议患者常饮六堡茶。”

在南洋地区,当地一些中药店至今还将六堡茶作为一种药材进行销售。在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的产茶区,当地人同样喜欢把“头层”(最上等)六堡茶和“老茶婆”(霜降后采摘的老茶叶)作为“看家”的药物。六堡镇四柳村的老茶农易守成说:“每遇家中老人小孩头痛发烧、身体不适,村民就会用收藏的‘头层’六堡茶和‘老茶婆’加入其他药材,煎成药茶,给病人服下,经常都能茶到病除。”

在我国南方地区,把茶叶作为重要礼物送赠好友、贵宾,是一种普遍的习俗。茶学泰斗庄晚芳在《饮茶漫谈》中谈到,两广地区的居民认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则就会枯死,因此把茶树看作一种至性不移之物。因而民间男女订婚以茶为礼,男子向女方下聘礼叫做“落茶礼”,女子接受男方聘礼叫做“受茶”或“吃茶”,并有“一家女子不吃两家茶礼”的谚语。这种风俗习惯在“茶船古道”辐射的区域之间相互渗透强化,最终融为一体。

1936年,梧州地区一个新娘在其嫁妆前留影。当时,女子出嫁,茶叶是不可少的陪嫁品

现在苍梧县六堡镇经营茶庄的老茶人蒋永春,对于当地“落茶礼”风俗如数家珍:“‘下聘’的时候,鸡公、猪肉、面条、烟酒、‘茶谷’(由茶芽制成的上等茶叶)要成双。‘送日子’(女子出嫁)的陪嫁品里面,除了鸡公、猪肉、面条、烟酒、‘茶谷’以外,还要有槟榔,所有的东西必须成双。‘下聘’和‘送日子’能够送出多少东西,要看家里的财力,但不论财力大小,两包‘茶谷’是必须要有的。”

如今的“茶船古道”只剩下了昔日的影子,但它作为六堡茶历史发展、西江水道沿岸城市经济变迁、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却不会被磨灭。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将‘茶船古道’当作历史文化遗产予以理性尊重和保护,尽快抢救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捞散佚在口耳之间的个体叙事和集体记忆。”何华湘说。

梧州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副主任吴海也认为,“‘茶船古道’见证了梧州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对其进行挖掘和研究,对于多视觉探索梧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路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梧州零距离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