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蹭茶的意思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茶圈的内卷与躺平

太残酷了

今年最流行的一个词叫作“内卷”,勤劳善良勇敢的中国人民通过长期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天下何处不内卷之局。茶,也不例外。

内卷和内卷不一样。在有的领域,你有点壁垒,有个门槛。不管是资金,技术,文化,还是什么壁垒,抗内卷能力就强一些,至少有个护城河能坚持一段时间。但是有一个领域,传播学上专业术语称为CNB,这个领域因为毫无壁垒可言,有张嘴就跨过了门槛,而且不管怎么卷都不上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发现了这个传播学规律,总结为一句谚语:CNB不上税,这一规律目前仍然适用。

在茶领域,真正修内功的少,玩概念的多,茶学慢慢就变成了玄学。看似云山雾罩,门槛却低的不能再低。门槛有多低,内卷就有多残酷,本文将回顾逐步内卷的历史进程,剖析其中原因,进而为消费者提供应对策略。

别给我整那些没用的

茶领域靠立什么flag来向鄙视链顶端冲锋呢?

靠包装?你花一年研究出来的,肯定有人一天就给你仿出来了,大多数人根本不关注细微差异,仿品成本低得多。

靠工艺?大师们用几十年攒下的功夫换点收入无可厚非,问题是换的次数越来越多,这个领域也越来越内卷了,大师的脸皮快速贬值,对产品加持有变为负值的风险。

弟兄们,有没有更简单粗暴一点的?

有啊,前面不是说了吗?传播学理论现在不就用上了吗!

茶界传播看普洱,普洱传播看古树

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要来就来粗暴的,别整那些没用的。

茶叶三根本:原料、工艺、藏养。工艺大家看不懂喝不明白,藏养得几年才能出效果,这些都太不粗暴了,最粗暴的就是原料。原料一是树龄,二是山头,这两件事上把传播学理论用上了,就可以闯荡江湖;用好了,就可以打遍天下。

树龄的内卷

在树龄领域,本来过去没有古树的概念。早些年说百年古树,大家都觉得高山仰止,倍加珍惜。经过多年内卷,一个月卖的茶还不够门口停车费的小铺,拿出一饼茶拿都是千年起步。你拿一饼两百年古树,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最有意思的是,有的还给你说的有零有整,好像当年刨坑种茶籽的时候,他就在场,你说这穿越上千年,不为大富大贵,不为山盟海誓,就为了卖你一饼1280年的古树茶,你说这容易吗?

树龄普遍内卷之下,各地茶树王的树龄就成了敏感话题,你定低了,对不起乡亲父老,对不起地方经济;你定太高,变成其他地区的眼中钉,遭人嫉恨。

这个时候,掌握传播学理论就非常重要了。莽夫角力,习惯先发制人;高手过招,却最忌先亮底牌。你要是定了八百,别人就可以定一千;你要是定一千,别人就可以定一千五,这个时候你再改,就露怯了。

但同在江湖,多少还是要留有余地,别人八百,你定三千,这就欺人太甚,坏了规矩,也无法长久。卷来卷去,大家卷出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卷出一个有里有面的江湖,也别说普洱茶,商业社会,不靠套路靠什么?

我是你大爷

树龄这个东西就是个数目字,有点过于直接了,可操作的空间非常有限。真正操作空间大的是山头。

这方面的打法就又不一样了。讲究的不仅是先入为主,更要一招毙命,不留余地。本来易武茶历史底蕴摆在那里,占了很大的先机,但是这方面疏忽大意了,有一个“易武为王,班章为将”的slogan,但是没怎么花力气宣传,留了活口,结果后来被班章的一句“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给彻底碾压了。

如果说普洱茶领域有什么经典营销案例,“班章为王”估计要拔得头筹。你想想易武和班章的关系,本来是你是大哥,你的小弟现在出来要自己干,这也可以;小弟现在也想当大哥,这也能理解;但是他非要把你娶了,而且还要昭告天下,无人不知。什么TMD叫营销,这就是营销。

传播学领域就是一招毙命,一旦形成认知,那就是霸权,你茶有多NB没用,传播上你必须跟着我来。虽然冰岛、易武小产区大把的顶尖好茶,但是给你们留下的位置只有后、妃、嫔、才人、答应……,再往下就剩太监了。昔归茶虽好,一开始推广的时候,只能跟人说:俺们被誉为临沧的老班章,其实口感风格完全挨不上,有点死皮赖脸蹭热点的意思,这就是认知的力量。即便冰岛比班章贵几倍,你问问不懂茶的人冰岛贵还是班章贵,80%还是说班章贵,“班章为王”嘛。

这就跟茅台一样,认知在这里,不要求多好喝,只要口感别差到难以忍受,那就是首选。按我们的详细品鉴打分,就老班章现在的品质,在类似规模产区里面恐怕前十都进不去,但他在认知里面就是王。有没有不服的,有太多不服的了。

世界茶王所在的镇沅第一个不服。班章算什么,我们有2700年的哀牢山千家寨茶树王啊。但是班章为王这个认知要怎么破呢?形成多年了,牢不可破啊。有了,我们年龄比你大,你班章为王,那千家寨就为爷!爷号普洱茶应运而生!

你就是皇帝,也不能不认老子,不认祖宗吧!虽然没法撼动王者地位,我占个大辈我也不吃亏。既然千家寨是爷,那镇沅其他山头也是爷,于是干脆推出了八大山头——镇沅八大爷!

镇沅的茶人朋友说送我一套八大爷做个纪念,我委婉谢绝了,我们家上有老爷,下有小爷,我每天都伺候不过来,我再请八个爷供着,我怕吃不消。

内卷何时尽

老子(老聃)说,名这个东西是公器,一定要慎重,要是为了私利占公器,大家在这上面内卷,这后面就麻烦了。你是王,他是爷,后面再来一堆祖宗,这不成了郭德纲的相声了吗?

曼松几百年贡茶,历史底蕴深厚,茶也没得说。但是在这么内卷的时代下,也必须来点狠的。某些人把slogan变成了“普洱十分好,九分在曼松”。这就过分了,你一个人占了90%,让那么多人争剩下的10%,这有点赶尽杀绝的味道了。

问题是刚说完这个slogan,一看卖的是一公斤的大茶砖,而且得意洋洋给大家看不知道多少吨的库存。曼松古树春茶一共几十公斤,有实力的人早就内部预定瓜分了。你要造假好歹做得靠谱一点啊,顶级古树现在谁会做一公斤大砖啊。

可见真正对CNB传播卖力的人,往往是卖假的人,真东西数量有限,根本不用传播就分完了。老班章的人根本就不关心班章是不是王,古树本来就不愁卖啊,只有压了一大堆货卖不出去的人,才会在CNB方面铤而走险。

你说反正都是不懂的人瞎BB,既不会影响真正买老班章的人,也不会影响买冰岛、易武的人,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不然,真正名山古树毕竟是少量,这些人可能坏不了名山古树的圈子,但是可能对普洱茶的产业生态不利,限制行业的发展维度。

如何破局

其实内卷这个词来自于人类学领域,本义和现在大家说的意思有点区别,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因为系统封闭,没有真正的突破、创新,大家只能进行低层次的,低效率的竞争,自己竞争的异常残酷,在更高的维度看,毫无意义。换个场景,真正拉出去,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几十年过去回头看,一地鸡毛。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最好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打破封闭系统,进行真正的突破和创新,这里面不管你是借鉴红酒还是咖啡,或者能真正立足中国茶产业的特性,扎根于中国茶文化的特质进行创新,都能拓宽发展的维度,都能改变内卷的局面。

这个说起来话长,非一人之功,非一时之力,也非本文一文所能穷尽。我们再来说说消费者应该如何应对。

应对内卷的最优策略,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躺平啊。

别管是什么大师,什么树龄,什么工艺,什么价格,也别管云山雾罩的故事,我就是一个喝茶的,你跟我说这些没用。

喝就完事儿了,我觉得喝着舒服,对我胃口,价格能承受,就ok了。如果想再深入一点,那我就可以细品品,香气、滋味、口感、体感,在我心目中就会有一个大致分级或分数,分数高的我喜欢我买单,不及格的你说破天我也不贪便宜、我也不当韭菜。

最简单的一件事,往往不那么容易做到。

我们都在茶的世界里平行而过一一第十二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散记

旷达斋 录 原创作者:小小

"六悦河茶艺国际交流团"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都是"六悦河茶学堂"的老师与学员。沈和玉与"六悦河茶学堂"结缘已四年,是高级研修班的首批学员。她在广州创制了"小茶犊"品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次随团参加第十二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她写下了《我们都在茶的世界里平行而过》一文。这篇散记,以她独特的视角与眼光,看待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看待中日韩三国禅茶艺术的异同,看待韩国茶文化的现状,虽然是个人考察与体验,却有普遍的价值和启迪。文章有鲜活的经历,有深入的思考,有精彩的意趣,虽然文字较长,却引人入胜,颇有余味,值得一读。

 

 

回来两天了,首尔的阳光一直很明亮的在脑海里闪耀。路过一些城市的街景,总会被一些熟悉的味道勾起了回忆。仁川机场的海风,点燃了夜里繁忙的韩国城市。

 

一人独行,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

 

韩国也是一个不擅长英语的地方,因此带着中国式英语的我更加毫无作用,完全靠着手机百度翻译,让手机和手机沟通的方式达到集合地。

 

 

此次是余悦教授带领我们受邀参加第十二届国际禅茶文化节交流大会。

 

来到集合地多是中国,日本,以及韩国的茶人。这点其实不难理解,尽管全世界都在喝茶,但是把茶上升到“道”及其他的研究,目前全世界确实只有中日韩,上至千年都是可以梳理出脉络的。

 

我在集合会上的欢迎晚宴里,看到了几个熟悉的老师,其中有日本的沧洋老师,韩国的崔会长,及我们国内几个茶界大咖,如余悦教授,寇丹老师,舒曼老师等。

 

他们大多都开始白发苍苍,研茶一生,著作无数,为茶在世界的流动和推进,努力了一生。

 

 

     

第二天是禅茶大会开幕式和论坛活动。开幕式上来自三国代表,用不同的仪式礼敬自家的禅茶老祖,现场一片庄重,令人感动。

 

我们都活在了现代,那些传统的礼仪只有在电视上看的到。在这样的传统仪式上,我们却有感同身受的触动,连空气和呼吸都是有质量的。仪式感其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能够很真实的透出一种本能的情感,这种情感是被环境催化出来的最直接的体现,因此也能够感动人。

 

白发苍苍的茶人,用着最传统的方式与上千年的茶人对话,那种时间和空间的流动如果不是在现场,其实是难以描述的。

 

  (摄于首尔博物馆)

 

(日本仓沢行洋教授与作者合影)

下午的论坛上,多是三国学者关于茶不同方面的研究和论证,因为多是韩文和日文,听着确实很是晦涩。茶是全世界喝的最多的饮品,能够深入研究的人却寥寥可数,我跟随余悦教授快四年了,在这个老学者的身上,总觉得文人是很孤独的,文化的提炼和传承太难了,更别说商业变现了。

 

(著名茶学专家余悦教授与作者合影)

 

第三天,首尔,雨天。这天正好是茶艺公演的日子。我的那几个优秀的同学们将会在今天代表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用演绎的方式传达他们对茶和对茶道的理解。

 

几年的同学情谊,我们的感情很好,日常里联系的不多,各自都有自己的事业,平日里他们都是桃李芳华的老师,聚在一起,跟在余教授的身边,我们都像他的孩子一样,很是放开的热闹和搞怪。

 

  

韩国的啤酒加炸鸡,在严肃了一天后极力的勾引我们在午夜放纵。

 

大东门繁华似锦的免税店更加是我们这些女同学们的天堂,韩国就是化妆品的特产国,本土品牌品质很好,价格公道,比国内的要好很多。

 

在每人手上都有百万的韩币的基础上,我们都笑着是来为韩国的经济做贡献了。开开心心,吵吵闹闹的,像孩子一般的过了我们在首尔的第三天。

 

 

只睡了几小时的女孩们一早冒雨到首尔剧院准备公演。

 

这次公演是三国的代表团同台交流。肩负为国争光的使命,在国内已经是茶人榜样的,授课无数的女孩们多少有些紧张。

 

 

公演在韩国的剧院,是出售门票的,购买门票来观看的人还是挺多的。对于这点其实我觉得很感动,学茶的路其实很辛苦,茶道的演绎是需要时刻精进的,不仅仅是肢体动作,还有必须是知晓历史文化,并且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真正的茶艺,不是几句“高山流水”,“韩信点兵”就可以说明的。每一个动作不是为了取悦看的人,更多是为了见自己。门票其实不贵,但是这是一种对艺术的尊重。

 

茶艺,其实是一门艺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公演的节目都很好,也很成功。中国和日本的茶道其实分别很大中国的茶道趋于日常,体现了“和”还有“雅”,日本的茶道趋于自我,体现了“寂”和“清”而韩国的茶道,比较接近日本的,但是又有一些本土文化的影子,相对于日本茶道,会热闹一点和随性一点。

 

 

 

夜晚里来到首尔传灯寺参加韩国茶人安排的以茶礼佛的仪式,众人诵经后,看完韩国资格最深的茶师在宝殿为三宝奉茶后,我偷偷的溜到小院,和韩国茶人喝起了茶,那天夜里月亮很清洁,我在那里遇见了我的“偶像”,一个银发满头的日本茶人,在她身上觉得一个人一生做好一件茶事也很不错。顿时之间为以后不需要再考虑要不要转行而感到心安。

 

 

这几年的茶行情并不好,身边很多朋友都转行了,那时候我也动摇过是不是该换一个相对来钱比较快的行业。茶人其实还真的满穷的,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乐得自在。

 

 

在赶了5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凌晨3点到了第二会场釜山弘法寺参加百家茶会。

 

 

谈不上是不是因为上辈子来过这里,清晨望向窗台的那一眼,我就爱上了这里。林落的小村庄,远远的被黄色的杏树,红红的枫叶树包围着,远方的山,就像不小心被颜料打翻泼染了一般。阳光特别好,穿过矮矮的房子,很光明的样子。耳边传来了许多孩子的笑声,我纳闷的一看,原来这里是一个户外的游乐园。

 

 

收拾片刻来到了弘法寺,来不及理会行李,我们直接就往有茶席的地方跑去。有足球场差不多大的草坪上,各国茶人都已经摆上了茶席,这个场景,让我想起千利休的百人茶会。

 

 

大家席地而坐,在不同的茶席流动。我特别喜欢日韩的茶器和茶点心,各式的点心很精小可爱,承在纯黑色或者纯白色的器皿上,就静静的都有一种美感,让人不舍食用。

 

说做茶需要一颗玲珑的心,这份心思需要很细很细,需要心平气和时候的认真聚神,需要心无旁骛的不计付出,需要虔诚的用意表白。

 

 

在小小的茶点心里可窥一斑。在韩国,不论是被接待的顶级茶会上,还是我们自己点茶,茶点的精致都如影随形。这样一种精致感让人很着迷。

 

韩国是一个喜欢彩色的国家,在他们的茶器里倒是可以看出一二,他们会把很绚烂的颜色用在木漆的茶杯上,让喝茶变得很快乐也很年轻。

 

也有一些久远感觉的陶土做的茶具,说真的,我比较不能欣赏他们的拙朴,相较之下,作为中国人还是比较骄傲,我们的瓷器文明真的远在世界水平之上。中国的茶多数是六大茶类的工夫茶,日本多是抹茶,而韩国倒是多了一些花草茶。一开始我对这个有些不大清晰,但是在后面多少知晓一些。

 

 

茶会延续到下午才结束。韩国茶会南会长为我们安排了与釜山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茶会组织做交流。

 

我们享受了总统都没有机会享受到的最高级的茶道礼遇,为我们煮茶的是韩国最有名的茶艺老师,为我们奉茶的也是当地的老师们。

 

在场除了我不是老师之外,我们的女孩们也都是国内顶级的茶艺老师,所以即便是语言不通,也丝毫不影响大家的交流。

 


 

韩国的白浚老师早期在中国学习了两年的茶道,通过了高级茶艺师以及高级茶评师的资格。茶室里有一个奖牌,上面写着“中道第一”,他问我是不是“中国的茶道第一”的意思,我和他说,中和道是要分开理解的,在中国,“中”代表了“中正平等”的思想,“道”应该指的是茶道。茶道应该在中国是儒道释三种哲学思想的载体和体现。

 

 

对于这个观点,后面在釜山女子大学的茶博物馆里就得到的证实。

 

 

这个茶会组织在当地是以推广茶道为主的培训机构,老板非常有钱,在釜山有很多产业,包括我们当天入住的酒店,及吃饭的酒店都是她的产业,她开设这个培训机构收费并不高,一节课大概就是百元左右人民币。这在韩国基本就是保本维持日常的收费。

 

 

韩国的茶道和花道都是贵族活动,玩的成本很高,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承受的。老板是个中年妇女,非常谦虚,她知道余悦教授在国内的影响力后,非常尊敬,更说自己每年都会到浙江大学学习和交流。

 

有时候,人做点自己喜欢和有意义的事情,其实还是很幸福的。


 

 

釜山临着海边,这里的海水和天空一样都是干净而且湛蓝的,国内的靠近岸边的海很多都被圈养起来做养耗场了,但是这里没有,海就是海,海鱼就是海鱼。我们去了釜山的海东龙宫,和国内的大部分禅寺一样,有观音,有大雄宝殿,有弥勒佛,其实在这些很传统的地方,满是中国文化的影子。

 

 

想到这点同行的蔡同学就一路在寻找,不断的在证实韩国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实蔡同学应该去景福宫走一走,他们的皇帝着装是中式的,圣旨,仪轨记录,全部都是汉字,哈哈。只是可惜,韩国废除了汉字,启用了现在毫无美感的韩国文字,可能也是为了彰显他们独立自由的强烈意志吧。

 

这几天试着去听懂他们的韩语,我是潮州人,发现有些发音和我们潮汕话很接近,难怪有记录说,潮州话是目前最接近唐朝语言的方言,程同学念念不休的是自己在韩国多呆一个月,估计都能听懂韩语了。

 

 

釜山有个“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茶馆,据说这个茶馆在韩国都是很有名气的,来打卡的人不少。

 

 

茶馆位于建筑的二楼,一部分区域是榻榻米的,一部分是茶桌的,一些外国人大多喜欢靠着茶桌,每一个茶桌都挨着落地窗户,窗户外面就是一片没有边际的大海,海面上时不时会有鸟飞过,那个感觉就像看着韩剧一样,每个人都是主角。

 

 

临着海边是一条典型的韩国公路,我觉得韩国的公路确实很有意思,都是盘山而去,要比国内的陡峭一些,韩国地方不大,很多房屋都是开发山坡而建,路面指示很粗大明显,但是非常干净,我自觉像我我这样车技的人在韩国开车和停车都是很挑战的事情。

 

 

我们包了最大的榻榻米的那家,也包下了最好的风景,除了漂亮开阔的海平面,还有各个角度穿梭而来的阳光,那时候才真正明白什么是“时光”的意思。都说美好都是用来虚度的,我们愿意放下一切,和有趣的朋友们一起虚度时光。

 

 

这次我们可爱的师母因为担心余教授的身体,也一同前行,一路上呵护备至,二人甜蜜有余,相敬如宾,让我们小辈们都非常的羡慕。正好那天是二老结婚四十周年日,我们这些小年轻都非常的兴奋,平日治学严谨的余伯伯当场就给师母很有爱的单膝奉茶,那个感觉犹如求婚模样,只是把戒指换成了一杯清茶。师母的脸上既是幸福也有一些羞涩,我觉得当时候的空气都是甜的。婚姻四十年,还能如此甜蜜和彼此理解,让我们深受感动。

 

 

这个世界上,能走到一起很容易,能相守一生的减半,能够不陷于日常柴米油盐的琐碎里磨去耐性,能够保持浪漫的没有多少。我在二老身上看到了夫妻之间的那种理解尊重还有成全,这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点。

 

靠着釜山海边吃了一顿不错的海鲜汤泡菜饭,稍微安慰了下我们的肠胃。回国后的龚同学第一时间就是上称,发现自己8天瘦了5斤,直叫说她妈妈都不认得她了,这点怪不得她,我们在韩国七天,每天基本都是泡茶和泡饭,为此我们总是强烈想念“肉,肉,肉”。韩国的饮食挺有意思,家家户户都有泡菜缸,简直无泡菜不欢。他们说是因为韩国一入冬就寒冷,泡菜是储粮。

 

 

我觉得韩国的饮食精神非常好,对待吃饭这个事情非常的认真。所以大街小巷上最多就是吃饭的地方,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泡菜加泡饭。

 

回国给儿子带了一个韩国的铁碗,上面有个“福”字,就是想提醒自己,只有好好的对待吃饭这个事情,才能好好的生活,吃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sdfd

 

最感动的一餐应该是我们来到河东郡第一个做出茶的地方,山上的师父知道我们过来,特意下山为我们精心准备了午餐,那一天我们集体感恩,颗粒不剩的把饭菜都吃完了。

 

我想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带着爱的人再这个地方,这里的路是被金黄色的杏树交织着延伸的,这里的窗户推开,就像一幅画,一探头就是满树橘红色的柿子果,这里门前还有一棵很古老的杏树,在雨天里安静伫立,和后山的茶树,古瓦的茶室,罗列整齐的泡菜缸,成了一副可以让人安静下来的画面。

 

 

制茶师拿出韩国的茶和我们交流,包括他们的工艺,还有种植的情况。我们像往时一样用玻璃壶对茶进行品鉴,据说这里出产的茶在韩国是最顶级的,一斤售价韩币100万。

 

我们喝着这个茶,觉得像国内的红茶,但是又少了红茶的甜香,茶的味道不浓,汤色红艳。茶师说那不是红茶,是他们当地的茶,这个茶喝了不会影响睡眠,然后对肠胃很好。具体名字我也叫不上来,看叶底像普洱熟茶渥堆打不开的样子。

 

 

不明所以之下,为了感恩这份交流,我们的蔡同学花了80万韩币把2斤的茶买了下来准备回国做研究,我想有机会要和他蹭点做分享才行。

 

我们的行程很紧凑,下午到了釜山绿茶研究中心。

 

河东郡在韩国是很重要的产茶地区,这里海拔不高,但是因为临着海,气候很适合茶叶生长,只是可惜了,所谓高山出好茶,没有海拔,倒是有些先天不足。在这个山清水秀地方,研究中心很干净明亮,充满时尚感。研究中心的主任和我们介绍了韩国茶叶的来源,还有茶叶在韩国的种植和推送情况。

 

 

我在这里感触很深的是,韩国的茶叶开始于唐朝887年,从中国带来的茶树种子培植的,他们对《茶经》的研究很深刻,甚至制茶采茶,都是按照《茶经》的每一条来做的。另一个感触很深的是大韩国果然是化妆品的特产国,他们对茶叶的深开发,很多用于日用化妆品,为此我们一行十几个女孩子,把他们研究中心的茶叶提取的面膜,面霜全部清空了。

 

我也在此看到了茶叶未来更大的深挖掘的空间。国内很多从事茶生意的人都在卖茶的事情上打圈,或者在颐养自己的心性上乐此不彼,也有一些面临发展瓶颈,其实我想说,是因为他们懂茶的太少,眼界还不够宽广。

 

 

在研究中心为我们泡茶的是韩国最好的泡茶师,有点像我们的评茶师,白天喝着不够过瘾,晚上邀请我们去他家继续交流。

 

 

那天晚上我亲爱的程同学奉献出了一泡82年的老岩茶,狠狠的慰藉了一下我们对茶的渴望。通过和茶师的交流,其实他们现在主要的茶有三种,绿茶,红茶,还有白茶。绿茶方面他们很崇尚中国的龙井茶,看来我们的龙井真的是盛名在外,而红茶方面他们偏轻发酵的工艺,我们一开始觉得他们对红茶的工艺掌握不充分,后面才知道他们也可以做出中国红茶的味道,只是他们本土更喜欢印度红茶的口感。

 

 

所以有时候我们真的不能带着大国的骄傲去看待一些事情,茶也有水土之分,不同的国家的饮用习惯决定了茶的最后口感走向,保持中正之心是多么不容易啊。

 

 

 

而由此也知道了为什么他们韩国也会风行花茶,我想也是受西方文化对韩国影响的原因。韩国是发达的国家,世界各地往来的人很多,不同的口味习惯,必定导向了这里的市场和品类。

 

这点也让我重新思考我们目前做的茶包的未来产品系列。我们会不会也对市场,对消费者还不足够的了解。

 

 

紧接着我们去了河东郡很大的一个茶店参观,那里分成了几部分,分别有中国的瓷器和韩国本土瓷器,有韩国的本土的散茶,还有就是比较时尚便捷的茶包系列。

 

这个店我非常喜欢,产品的陈列和休息的空间做了很好的分割,留出了足够的体验空间,广州的树德生活馆的感觉和这个店有些像,不过这个店给人感觉很温暖亲切,这或许和店员及采用的空间设计有关,而树德生活馆的感觉会高冷一些,少了一些人情味道。

 

 

正好那天下着雨,路边的杏叶随风飘落了满街,室内的茶是温暖的,音乐也是柔和的,我们在这里的体验感很棒。来这里的年轻人也非常多,并不如他们想的年轻人只喜欢喝咖啡,我看到的是年轻人对茶和对健康的一种正向的态度。在那里售卖的多数是茶包,各式味道的茶包,明亮,细致,品质,快乐,这些都是我能体会到的。这些体验也让我很兴奋。

 

 

 

夜里我们到河东郡的跳蚤市场疯狂购物

 

  

很快大家都到了归程,我决定在首尔多呆两天。首尔这个城市,我和你匆匆一瞥,并不知道你的魅力在哪里。于是送完老师们,一个人背包开始自己的晃荡。

 

时间不是很多的情况下,我选择了仁寺洞和景福宫。据说仁寺洞在韩国是保留本土文化很好的地方,有点类似广州的永庆坊,是文艺打卡的地方。其实商业的部分都雷同,但是我对他们文化的装点特别喜欢,那些小房子的门口都种满了鲜花,许多有个性的陈列。

 

 

受益最大的是在这里走进韩国茶饮界最大的品牌店OSULLOC,因为国内做茶包的品牌并不多,在这店里我看到了很多茶包经营的精彩之处。店的生意特别好,有本土的也有国外的,都很喜欢选购茶叶。不管是店里的购物气氛,还是产品陈列,展示,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另一个地方就是深埋在闹街里深巷的一家茶馆,去的多数是当地人。茶馆像日本的那种小庭院,种满了植物,暖色的榻榻米,让人很容易就放松。环境的舒适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饮茶单上,我看到了很多古时候以茶为药的茶方,譬如覆盆子茶等。

 

 

 那天下雨后有些冷,走了近8个小时,人非常疲惫,看到茶单上有个“肉桂”,大致的韩文里有“姜”的字样,就点了这个,按例上茶都配有点心。茶用大碗装着,闻着有一股子的姜味道,上面浮着杏仁,喝着有些辛辣,茶谈不上好喝,但是身体却瞬间暖和,人马上松弛下来,头也没有那么痛。我估计里面应该是姜,桂皮还有杏仁。真的非常棒。


 

 

走完仁寺洞,一看景福宫就在附近,勉强自己再把景福宫给走了,也算是来韩国打卡了。景福宫真的很小,在韩国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故宫。我了无兴趣的走了一圈,最喜欢的是宫墙上满是“万寿”的图案,黄色的,很喜庆高贵,而最后惊艳则是最后面的一片杏树林。秋天的韩国啊,如果让人流连忘返的,我想就是火红的枫叶和黄到纯粹的杏树叶了,风一吹,我们就跟着也浪漫起来。人有时候懂浪漫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浪漫总是与多情在一起,这份多情,是对自己以及对天地。心情愉悦的不得了。

 

 

 

满满的美,满满的丰收,满满的思考,满满的情谊,满满的反省。和其他几个老师都是老朋友了。

 

新朋友里,我最喜欢的就是和我同叫“小小”的小小姐,大家调侃我们说我是小小,那个是小小姐,小小姐是一个极为温和又可爱的女人,长的小巧,但是很可爱,说话总是细声软语的,非常温和,我和小小姐都有帽子情结,在韩国每一处有卖帽子的,我们都会上前选帽子。

 

 

小小姐说话不多,后面才知道她的儿子在澳门读大学了。最后一个晚上,

我和小小姐一个房间,我们聊起很多人生往事,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故事,小小姐经历了太多事情,将自己的骄傲磨成了温和,将不甘心变成了平淡接受。重新认识自己,开始学化妆,学瑜伽,学茶道,学一个人旅行。

 

很多时候,不需要自己去经历所有,很多时候,人和人之间是可以相互照亮的,譬如这位小小姐就把我照亮了,女人,不管任何时候,都应该好好的爱自己和接受自己,人生可以没有长度,但是人生不能没有深度。

 

这次行程就像在人生里涂上了一笔有关彩色,有山影,有灵魂。

 

回国后第二天,著名主持人李咏走了,隔天金庸走了。很多人都在怀念自己已逝去的青春。而我最好的年华,最美的青春,都在这个世界里,和茶平行而走,毫无休止的继续。

 

很认真的记录这一路,更是不断的在拷问自己,有些东西,永远都无法放弃,譬如心中所爱。忘记掉所有的伟大吧,把微小的事情全力以赴的做好,于是我们便可以安住了当下,忘记了迷茫和焦虑。

 

借此文,记录和祝福我们的朋友们。

 

 

背后石碑韩文的意思是"心想事成"                                        

 

2018年10月30日,写于广州,沈和玉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看她的故事。

 

 

 

▼往期精彩回顾▼

 

 

 

 

 

 

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在韩国举行,六悦河茶艺国际交流团展现风采,载誉归来!

 

 

 

 

 

 

题画诗的价值

静逸:文人画逸品中的另一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小编:暖阳

 

 

 

END

 

余悦教授

著名茶文化专家、

民俗研究专家,

“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

“悦读茶书会”倡导者与推动者。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

《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

全国《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主编,

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

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

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

硕士研究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悦读茶书会

悦读茶书,悦读好书,悦读社会,悦读世界。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茶圈,到底乱在哪里

进入茶行业也有几年的时间了,但是多数时间都在实际的市场端操作中,以及绞尽脑汁的思考中渡过着。

期间,也加了无数圈内人的微信,昨天数了一下,光【茶】这个标签我就有631个好友,而这些人在我没有进入茶行业之前,是绝无可能有什么交集的。

来自云南的茶农,芳村的茶商,武汉的茶客,还有全国各地各种茶叶产地的茶农,和几乎涵盖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的茶商们构成了这631个人的群体。

从他们的朋友圈我看到最多的文章和分享主题就是这个——茶行业有多乱。

似乎每一个人都在说行业乱。

小罐茶又来收智商税啦,董乐和石一龙又把谁喷了,大益又来炒价格了,天天骂大师的吴疆同志现在也成了大师了。。。似乎茶行业就是个江湖,没人真刀真枪的打,反倒是喜欢隔空对骂。这跟我一个来自西北边陲小城的汉子来说,简直是娘娘腔到不要不要的行为。一群大老爷们,成天吵架,有个屁意思。

但是,每一篇我还是硬着头皮仔细看完再说。

茶农们觉得自己种茶辛苦,茶菁又卖不了好价钱,买不了奔驰宝马。

茶商们觉得自己卖茶辛苦,成本越来越高市场越来越难,更有甚者因为专业不足砸在手里的那堆库存还得想辙。

茶客们觉得自己买茶辛苦,钱没少花,结果为了追求虚无的性价比,买了一大堆垃圾回来。

蹭茶的那帮,我连骂都懒得骂。

这是极端情况,更多的人是在没有达到这种极端情况中,难受着。

反正我狗屁都不懂,也就没了这些烦恼。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选手,这比赛才玩的下去。

但是,幸好,有个懂茶的老师,有一帮可信赖的合作方,那这个生意就做的理所应当。

茶行业乱,问题有很多,但也不是没有解决方法,可如果解决了,可能很多人要丢了饭碗,少了谈资,没了意思。

比如,标准。

其实国家早早就有关于各种茶类的产品标准,你能想到的茶,都有。

可是,那个标准本身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实际上又极为宽泛,也就导致很多茶看起来是符合标准的,但却不那么符合市场或者真正的专业度。

几乎每一个从业者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光一个普洱,就有山头派、纯料派、大厂派等等,各说各有理,也都找了相应的人来站台。大家都试图证明自己的标准是对的,是权威的,是茶客们应该好好学习奉为圣经的。

可是。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十几亿的人口,每一个人的口感、味觉、品饮习惯,甚至当时的心情都有不同。太多的变量影响着对茶的感受。就算是我喝同一罐茶,每次喝都会感受不同。难得有一个统一。

对于茶厂来说,最大的乱可能就是制作工艺了。

拿白茶来讲,不杀青不揉捻,直接日光萎凋、干燥是写在【制茶学】的教科书上的,虽然从八十年代起就出现了新工艺白茶,但那时也有明确的制作标准的。可是现在几乎所有的茶厂都搞了创新,用乌龙茶和红茶的方法来做,乱七八糟一塌糊涂。那我们就不能用传统工艺要求的那些标准来衡量这个新东西,什么X年药,X年宝也就成了无稽之谈。你非要盯着这个固化的时间,三年就是三年,两年零十一个月不行,这就很搞笑了。

所以,你作为一个茶客你别乱,如果只是为了日常饮用,好不好喝,喝了开不开心,舒不舒服,这才是你最该有的标准。但是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对专业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对于茶客的学习内容,最重要的不是茶学,不需要过多去钻研茶叶种植、加工、内含物那些内容,什么茶多酚、儿茶素有多少,有什么用,只需要在品饮和冲泡上有所涉猎就可以了,说简单点,就是评茶师和茶艺师这两个课程。

可是问题又来了。

茶行业的乱,最乱的还是培训。自己做了一两年茶,甚至是一两年茶艺师,就敢开班授课的大有人在。甚至一群狗屁不通的也敢称大师。反正我分辨茶艺师培训是不是正经,就看一点。

到底是教你泡茶的姿势,还是教你把茶泡好。每种茶的冲泡方式都不同,那么老师教的每一个动作是不是代表着对于茶味的影响。

你可以试着这样问那些老师:这个茶要多久出汤,快了会怎样,慢了会怎样?用紫砂壶和用盖碗对这个茶的味道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注水的时候吊汤、定点会对滋味有什么影响?就问这种关系,答不上来的就可以哪凉快哪呆着去了。

每一个泡茶的动作背后,都一定要为最终的茶味来负责。每一个动作,只要解释不通,跟最终茶味没关系,就是多余。所以,我泡茶不好喝,因为我总是泡茶的时候会分心。唉。

解决了以上这些问题,茶也就没那么复杂了。

但是对于行业来说,这才是刚刚开始。

我们最近讨论最多的无非是“到底什么是茶?”和“茶应该是什么样?”。

茶就是茶,一种农产品也好,文化产品也罢,说到底,都得泡了水喝下肚。你当它是农产品无非是希望溢价少一些罢了。想要它是文化产品,也无非是个人追求罢了。

这都是大家自然形成的需求。无可厚非。

比如小罐茶,你买来自己喝,自然是浪费了这个东西。拿去送礼,说不定还有好的效果,前提是对方觉得这东西值钱。拿来送我,我只能暗暗笑你,我也不会明说嘛,毕竟花的是你的钱,我也承你的情。

所以以上这两个问题的终结答案在这:你当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你想要它是什么,它就能是什么。你才是你的主人。是你喝茶,不是茶喝你。

至于普通大众需要什么样的茶。作为茶商之一,我觉得这个问题,想多了。

首先,只要你是茶商,你就不是普通大众了。我总是喜欢换位思考,如果我不做这个行业。可能我还是会找个店,买点喜欢喝的茶,而这个过程无非是不断地试错,各种各样的喝过去。就跟我当年选喝什么矿泉水一样,都试试,哪个喜欢,就喝哪个。

大多数消费者都是这个基本心态:买得起,喝的下去就行了。

对于这部分研究,还是得深入调研,不要凭空想象比较好。

你要非得问我这个奸商未来应该卖啥,怎么卖,怎么挣钱。给钱我才告诉你。

茶行业一点也不乱,乱的是人心,乱的是这纷纷扰扰。

只要你守住一点,你想干啥就干啥,你想喝啥就喝啥,勇于尝试,大胆试错,就行了。

作者简介:元首,80后,比60后还懂茶,西北人,胖子,精于经营(他自诩奸商),在武汉有一家五星级茶店,是极少数让书卷弯刀敬佩的80后茶人。

找到约2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