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北京御茶园

找到约140条结果 (用时 0.029 秒)

这些穿越古今的贡茶园,知道两个的你就是大神!

贡茶,是中国历代各地方政府进贡给皇室的产品,自然是要往好、往精细的活儿里做。历经了千年发展,不少曾经的贡茶产区依然茶事繁荣。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那些曾经是贡茶以及曾经鼎盛一时的贡茶园。

杭州西湖 老龙井御茶园

位于风景秀丽的西湖风景名胜区,座落于西湖龙井茶的发源地和核心茶区——龙井狮峰山麓。早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就有关于杭州天竺寺和灵隐寺产茶的记载。

清代,康熙皇帝在杭州创设“行宫”,把龙井茶列为了贡茶。据说乾隆皇帝更钦点杭州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株茶树为“御茶”。如今老龙井御茶园已经成为杭州市重要的接待中心,接待过许多领导人和名人。

园内坐拥十八棵御茶、老龙井、宋广福院、宋梅、九溪源、胡公亭、辩才塔、狮峰山等历史人文资源;御茶楼、狮峰楼、龙井居、九溪源等建筑轮廓错落有致,造型古朴典雅,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辉映在青山幽谷之间。

四川雅安蒙顶山 皇茶园

蒙顶山是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由于蒙顶山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合茶叶的生长,因此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顶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山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唐宋时期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

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在民间,蒙山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蒙顶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颂的对象。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山茶文化。

福建建瓯市北苑御茶园

北苑之名始于五代。嘉靖《建宁府志》亦载:“龙启中(933~934)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地宜茶,悉输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张廷晖将凤凰山方园30里茶园献给闽王后,旋即被列为皇家御茶园,故又称北苑御茶园。

宋代是北苑贡茶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赵汝砺著《北苑别录》记载,北苑官焙共有茶园四十六所,占地三十余里。

为了迎合“高端人士”的口味,御茶园的制茶师傅们可谓是煞费苦心,开创了批批精制的贡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贡茶就是龙凤团茶。更有龙团胜雪——取茶芽中最嫩的一芽做成团茶,其奢靡程度可见一斑。

福建武夷山御茶园

武夷御茶园位于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的四曲溪畔,是元、明两代官府督制贡茶的地方。每年精制成龙凤团饼,直送当时京城(北京)。

据说御茶园刚刚建立时,盛极一时。园内还有一个“喊山台”,每年惊蛰时节,县令都要在此举行隆重的开山仪式,焚香跪拜,宣读祭文,然后隶卒鸣金击鼓,同时高喊“茶发芽了!茶发芽了!”才能开山采茶。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 皇帝诏令不得辗揉“大小龙团”,按新的制作方法改制芽茶入贡。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由于御茶园疏于管理,茶树枯衰,建筑失修,终成废墟。如今遗址尚在,并树有一碑,正面书“御茶园遗址”,以示纪念。

浙江长兴县 大唐贡茶院

大唐贡茶院位于浙江省长兴县顾渚山侧的虎头岩。始建于唐大历五年(770年)。它是督造唐代贡茶顾渚紫笋茶的场所,也可以说是有史可稽的中国历史上首座茶叶加工工场。

顾渚紫笋品质异佳,深得唐代上层社会的喜爱,因此吸引大量唐代“高端人士”在此举行茶会。白居易曾经受邀参加顾渚山境会庭举办的茶会,结果因为坠马损腰不能赴宴,为此,他十分惋惜。

如今大唐贡茶院虽为废圮,但院址遗迹依然可辨。政府在其旧址基础上建设了大唐贡茶院遗址,作为旅游景点接待游客。

大唐贡茶院的建筑风格以唐代为主,除了优美的风景之外,院内还有各类展览,解读着唐代茶文化与贡茶的历史。

云南宁洱县 困鹿山古茶园

普洱茶的生产历史非常久远,唐代称为“普茶”,清代时则被列为皇家贡茶。

据史料记载,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困鹿山茶园被清政府定为皇家御用茶园。贡茶的采摘和制作均由官府派兵监制,秘而不宣,外人难以知晓贡茶制作方法,相传贡茶的加工程序特别繁复,要经过72道工序,加工周期最长达36天。

经考证,在海拔2271米,总面积达10122亩的困鹿山原始森林内,散落着各种类型、树龄久远的古茶树,是目前已发现的保存较好、仍有栽培价值的古茶园之一。随着普洱古树茶的兴起,每年困鹿山皇家古茶园也会“接待”不少外地茶商茶客。

来源:腾讯新闻客户端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武夷茶之龙凤团茶的起源

主要关于武夷山茶的文章、知识;制茶、评茶经验交流,还有一些知识文章分享。         

龙凤团茶

  “龙凤团茶”是北宋的贡茶。在北宋初期的太平兴国三年(978),宋太宗遣使至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监督制造一种皇家专用的茶,因茶饼上印有龙凤形的纹饰,就叫“龙凤团茶”。皇帝用的龙凤茶,茶饼表面的花纹用纯金镂刻而成。随着饮茶方法的变化,龙凤团茶逐渐被散茶代替。

  龙凤团茶是龙凤图案的模具制作蒸青团茶,又称龙凤茶、龙团凤饼、建溪官茶等,先后有龙凤团、小龙团、密云龙、龙团胜雪等几十个品种。民间私焙(壑源等)也随之兴旺。鼎盛时期,有官私茶焙1336处。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诗人陆游赞誉为“建溪官茶天下绝”。



唐中期,武夷茶以研膏茶的形式出现。唐贞元年间(785~804),建州刺史常衮蒸焙武夷茶而研之,谓之研膏茶。余怀《茶史补》记载:“唐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焙茶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其中故谓之一串,陆宣公受张鉴馈茶一串是也”。研膏茶的制作工艺大致经过蒸焙、研末和凝膏三个步骤。李咸用《谢僧寄茶》云:“倾筐短甑蒸新鲜,白伫眼细匀于研。砖排古砌春苔干,殷勤寄我清明前”。描写的便是制研膏茶过程中的蒸、研和焙干程序。将采下的茶叶置于甄器中蒸青,后过火烘焙,再研制成膏末状,后制成茶饼。

龙凤团茶是一种自然茶(不加任何香料,因唐代有加香料烹茶的做法),后来由研膏茶发展为蜡面茶。蜡面茶初为方形,后为饼状,加工极为精致。蜡面茶茶饼不足一两而价值千金,作为贡品,为皇上所宠爱。蜡面茶之上印有象征喜庆的飞鹊之类的图案。


唐末五代文学家徐寅在《谢尚书惠蜡面茶》诗中写道:“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诗文说明武夷茶已从研膏转制蜡面,而且印有飞鹊的标饰和加入香料配制成片状的茶形,作为当时高贵的馈赠礼品。唐朝诗人李商隐品尝了用武夷茶制作的研膏之后,把研膏当作仙露欣然赋诗:“只得流霞泛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


用武夷山一带出产的茶叶研制而成的北苑蜡面茶,声誉日隆,北宋太平兴国(976—983 年)初年,朝廷特置龙凤模印,遣使到建州,监造团茶以别一般的庶饮。团茶的原料取自武夷山一带,包括武夷山的奇茗。建州的州治建安县已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龙凤团茶也称为北苑茶。北苑属建安县建置,现位于建瓯东部。994 年,崇安县正式建县,武夷茶逐渐脱离“北苑”之统称而独步傲立于茶坛,加之诗人墨客多有诗咏,武夷茶的名气大扬。民国《崇安县新志》载:“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与此同时,武夷名丛也开始形成,如铁罗汉、坠柳条等。清时山中仍有这两种名丛,皆为宋朝留存下来的茶树。清朝学者郭伯苍在《闽产录异》中曾记述:“各仅有一棵,年产少许,为无价之宝。”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朝廷派重臣柯适漕闽监制北苑龙凤团茶龙团凤饼,茶品不断升级,品质高贵,外形精美。在贡品的带动下,建茶更是精益求精,一时名冠天下。

号称“善百艺”的宗徽宗赵佶就酷爱北苑御茶,他不但嗜茶,而且研究北苑茶学,亲自撰写《大观茶论》,成为世界茶史上唯一一位亲撰茶著的帝王。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极端钟爱龙凤团茶“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建溪苦远虽不到,自少尝见闻人夸。”他在《归田录》里回忆道:“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每因南郊致斋,中书枢密各赐一饼,……宫人往往镂金花于其上,盖其贵重如此。”由此可见,他在晚年,对稀世物种的北苑龙凤茶仍念念不忘,钟情如初。

北苑龙凤团御茶,不但制茶精细,而且茶的命名非常讲究,其中以“龙”命名的尤其多。据《北苑别录》记载,建安(今建瓯)北苑贡品龙团凤饼当时有三十多种产品,分为细色五纲和粗色七纲,其中细色五纲有龙焙贡新、龙焙试新、龙团胜雪等十五个品名、无比寿芽等十三个品名、太平嘉瑞等六个品名。

宋朝南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享有“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之殊荣。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建武夷精舍,授徒讲学,文人墨客,会聚山中,斗茶品茗,以茶促文,以文论道,极一时之盛,茶事因之兴旺。著名诗人陆游到此赞曰:“建溪官茶天下绝。”武夷茶突起,与北苑茶同负盛名。朱熹于淳熙十年(1184年)在筹建武夷精舍时,特利用九曲溪上的一块有罅隙的天然洲石当作茶灶,以倡导茶事,并咏诗:“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朱熹在寓居武夷山之时,亲自携篓去茶园采茶,引之为乐事,并以《茶坂》为题赋诗:“携籝北岭西,采撷供茗饮。一啜夜心寒,跏趺谢衾影。”当时武夷茶弥足珍贵,朝廷明令禁止输出国外。

民国《崇安县新志》载:“《朝野杂记》云,绍兴十三年,诏载建茶(按:即武夷岩茶)入海者斩。”当时朝野均视武夷茶为国宝,不可输出国外。


在武夷山九曲溪的四曲之畔,有元朝始建的御茶园遗址。御茶园是武夷茶展现其神奇岩韵的一方宝地。这里所产之茶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韵味隽永奇绝。辟为皇家茶园之后,名声响彻华夏,岩韵传遍九州。

元至元十六年(1279 年),浙江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山,监制了“石乳”茶数斤,入献皇宫,深得皇帝赏识。至元十九年(1282 年)高兴又命令崇安县令亲自监制贡茶,“岁贡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大德五年(1301年),高兴的儿子高久住任邵武路总管之职,就近到武夷山督造贡茶。第二年即大德六年(1302 年),他在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的平坂之处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为“御茶园”。从此,武夷茶正式成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每年必精工制成龙团饼,沿着驿站递送至大都(今北京)。御茶园的建筑物巍峨、华丽,完全是按照皇家的规格设计和构建的。进了仁凤门,迎面就是拜发殿第一春殿,还有清神堂、思敬堂、焙芳堂、宴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碧云桥,以及通仙井,其上覆以龙亭。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邮箱:475748776@qq.com,再次感谢!

台媒看大陆:福建南平百年矮脚乌龙茶园——台湾青心乌龙茶原种园

台湾《联合报》近日发表了关于福建省南平市的报道,介绍了台湾青心乌龙茶发源于该市的历史。

北苑御茶园。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报道指出,南平建瓯市东峰镇桂林村凤凰山北苑御茶园附近的百年矮脚乌龙茶园内,立有一块石碑,上书“台湾青心乌龙茶品种之原种园”。该园是台湾“冻顶乌龙”和“青心乌龙”的祖籍园,其中树龄190多年的老茶树为台湾青心乌龙茶的母树。

1990年,台湾大学教授吴振铎到福建参加“闽台茶叶学术讨论会”期间,专程考察了这片百年茶园。吴振铎此前一直在寻找台湾青心乌龙茶发源地,经过考证,确认该茶祖树就在这片茶园,故立上述石碑记述。


百年矮脚乌龙茶园。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青心乌龙茶是台湾茶叶的当家品种之一,通过精加工,就成了现在享誉两岸的阿里山高山茶。据《台湾通史》记载,青心乌龙茶源自闽北,于清朝移植至台湾。相传清咸丰年间,台湾南投县鹿谷乡有位名叫林凤池的秀才到福州赶考,中举后想起离家时母亲嘱咐的话“中榜回台定要带点东西答谢乡亲故旧”,于是买了一捆建瓯矮脚乌龙茶苗,带回去分送乡亲,其中12株种在冻顶山。(完)

来源:中新网北京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