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北方仓

找到约45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浅谈普洱茶的仓储-北方仓、南方仓、学术仓和虚拟仓

普洱茶的存储很重要!普洱茶是极其具有收藏价值的,这是因为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体质,因此,普洱茶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升高,很多爱茶人士都喜欢收藏普洱茶,但普洱茶藏在不同的地域就会有不同的味道,所以就产生了普洱茶“仓”这样的一个概念,究竟什么是“仓”呢!

 

什么是“仓”?其实“仓”就是上面一个盖儿,中间一扇门,下面是进出的口儿,合起来表示仓库这个概念。但在普洱世界,“仓”不单单是如此简单的释义,它往往可以代表着一种方法、一种技术,一种手段,某些时候甚至可将其称为一种境界。

 

但是对于每一位喜爱普洱茶的人来说,变化,才是令人最为着迷的。顺其自然,保留普洱本身的热烈鲜活,与大自然和光阴一起成长,也许就是最好的“仓”。

 

北方仓:清纯正气萌萝莉

 

何为北方仓?查遍普洱茶的资料,近到广东仓、云南仓,远至港仓、大马仓,唯独没有看到过北方仓。由于北方普洱茶起步较晚,北方的干仓普洱在之前一直还未形成气候。

 

大部分北方仓指的就是干仓茶,存放于干燥、通风、湿度小的仓库环境里的普洱茶。一般干仓茶叶在温度、湿度适中、通风透气、清爽无杂味的环境下发酵陈放,属于自然的陈化过程,虽然转化时间比湿仓较为缓慢,但是却保留了普洱茶的本质真性,口感纯正、香气浓厚。干仓茶较于湿仓茶滋味保存更为完整,品饮中前调后调变化丰富,层层叠叠次第展开,更能体会出普洱的真味。

 

虽然起步较晚,却是势头正劲,现在越来越多南方的茶友也开始注重干仓存储方式。凭借着北方茶友的那股子钻劲儿,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相信不久的将来,北方仓定会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南方仓:柔美陈韵御姐娘

 

就中国大陆的普洱茶而言,广东省向来是普洱茶最大的集散地、消费地。广东仓最大的优势在于既有港仓模式可以参照,其便利发达的交通和成熟的城市配套更为今后仓储的发展提供了硬件上的强大支持。受到港台地区的影响,从市井百姓到专业茶店,再到大型茶企业都有了存储普洱茶的意识。

 

市场上常把南方仓等同于湿仓,但对于湿仓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有人说南方仓比北方仓口感更为醇和,茶汤更有陈茶的特质,对这种说法我想只能是不置可否,就像米饭面条没有哪个更可口,只有哪个更适合。

 

但可以明确的是,从普洱茶的发展上来说,我们要感谢南方仓的茶人们,没有他们,恐怕就没有现在将普洱茶推至奢侈品的那些百年老茶。

 

学术仓:科学无敌技术宅

 

普洱圈鱼龙混杂,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将普洱老茶“神化”,以用来抬高市价。茶友们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往往搞不清老茶究竟为何物。那么,茶界专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前不久,来郑州参加茶事活动的中国茶界著名专家吴锡端和台湾著名茶人吕礼臻谈了对此的看法。

 

吴锡端认为,普洱茶发展至今,关于仓储仍是一块空白领域,没有做过一个科学的研究去决定普洱茶在什么样的湿度、温度和地域是最好的,或者说存放的普洱茶口感是更适合去品饮的。那么普洱茶究竟适合怎样的仓储,只能借助科学的视野去臆断一下了。

 

普洱茶的陈化过程是茶叶内的茶多酚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发生非酶促自动氧化,使普洱生茶汤色逐渐加深,茶叶的鲜爽物质氨基酸遇到空气后逐渐氧化、降解和转化,使茶叶鲜味消失,陈香显露;多酚类的氧化,苦涩味减少,口感逐渐趋于醇和;茶黄素,茶红素在储藏中发生氧化后,逐渐形成普洱茶“越陈越香,红褐明亮”的品质特点。

 

吴锡端认为南仓北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存储过程中保持干燥、避光、通风,那么你就能收获一份时间给你的完满答卷了。

 

来自台湾的吕礼臻老先生则认为,每一饼普洱茶都是有生命的,你对它倾注的心血和精力,它一定会反馈给你,武断地去评定干仓好还是湿仓好并不公平。南方转化快,北方后劲足,可谓各有各的优劣。

 

吕礼臻对待自己的普洱茶就是前几年存放在湿度较大的南方,后些年存储在气候干爽的北方,在不断的学习和尝试中去探寻普洱茶中的奥义。他认为普洱茶本身就是生活中用来品饮的,如果搞得过于繁复好像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只要是合理范围内的温湿度,就可以去存放普洱茶。

 

虚拟仓:投资升值概念股

 

随着普洱茶价格逐年水涨船高,普洱茶的商业价值也愈来愈被人们所看重。有人曾说过,未来的普洱茶市场应该会向期货农业靠拢。

 

普洱茶期货走的是虚拟仓储,相对于实物仓储更偏重于交易流通、展示宣传和发掘潜在价值的功能上,存储的是其交易流通的普洱茶的数据,而非真正的实体仓库。业内人士把这类型仓储比喻为期货的交易大厅,它扩展了传统的普洱茶流通渠道,将实物的交易变为可以数字化的交易。令普洱茶交易更贴近市场的同时,也促进了普洱茶的价值提升。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

 

大益论坛:中国第一大益爱好者社区!关注可查大益茶鉴别、大益茶报价、出货入货!

 

【鉴别】2003年易武正山野生茶特级品

 

如何把脉中期茶(熟茶篇)

 

为什么说现在普洱茶投资正当时?

 

一文看懂普洱茶南北仓储的口感区别

 

老树圆茶品鉴印象(开汤第一帖)-老料新压,甜香有度

 

“群峰之上”品鉴(开汤帖)

 

99陆羽班章叁号评测(写的真好,读的有趣)

 

【招募】原创投稿,得赞赏金赢大益茶!!

 

"低位建仓,收获未来"-徽之韵,大益论坛感恩价首发。

 

 

昆明慢养仓:普洱茶仓储新趋势

就如同熟茶的轻发酵与重发酵之争一样,每到一个重要的发展关口,普洱茶行业都会出现某种流行的全新概念,跟以前的主流概念形成对冲。

比如干仓对湿仓的否定,寓示着产业语话权由港台向滇粤转移,从而东莞取代了香港成为藏茶之都。古树对台地之否定,从而在2008年之后催生了古树茶热。而纯料与拼配之争,则开启了山头茶热,甚至极小片区热,因为纯料最容易体现山头与极小片区的品饮价值。而在2017年,轻发酵对重发酵的冲击,则寓示着熟茶不仅是口粮茶,也可以拥有生茶那样的品鉴审美价值以及投资收藏价值,故开启熟茶的高端时代。

这就是普洱茶的好玩之处,产业每到山穷水尽之时,必然会有全新的概念出现,对旧体系进行扬弃,从而柳暗花明又一春,行业迎来全新的发展趋势,从而百舸争流,万象俱新……

速成仓两大代表:港仓与莞仓

如同前述的几组对立概念一样,慢养仓的对冲物是速成仓。速成仓的两大代表,一是港仓,二是莞仓。

港仓是人工快速做旧茶之时代产物,因为2003年之前普洱茶以熟茶为主,才生产出来的生茶,也就是青饼,或者叫云南青,不适合香港人的口感,他们喜欢喝老生茶。于是香港人对生茶进行做旧,一方面催生了熟茶的诞生,另一方面让做旧的港仓大行天下。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做旧不等于做假。做旧的本意,是将新茶通过技术仓做出老生茶的感觉。做假是有人发现做旧的商机,通过仓储做旧技术制造假老茶。

90年代以前普洱茶不值钱,都是消耗品,没有投资收藏的说法。为什么要做旧,就是想减少仓储转化时间,达到快速品饮,降低成本的目的。当然,在做旧的同时,做假也慢慢成为一门非常赚钱的生意,甚至发展成产业。

如果说香港仓是做旧的速成仓,那么东莞仓则是干仓的速成仓。普洱茶热于2003年传入大陆之后,由于市场突然放大,造成产品严重供不应求,从而出现追捧新茶的热潮。茶叶从厂家生产出来,马上拉到广东快速仓储,然后上市变现。在这个年代,时间不等人,时间就是金钱,为了尽快搞到茶,大厂做熟茶的轻发酵与适度发酵不要了,都来搞重发酵,让发酵出来的茶,摆几个月就能喝。于是,从2005年起,行业就告别轻发酵与适度发酵的传统,进入了重发酵时代。至于仓储也是求快,而广东干仓转化很快,加上东莞人都有自己的物业,仓储费用低,以及全民喝熟茶,收藏投资生茶的习惯,于是天量的普洱茶藏于东莞,东莞也成了藏茶之都。

速成仓两大代表:港仓与莞仓

如同前述的几组对立概念一样,慢养仓的对冲物是速成仓。速成仓的两大代表,一是港仓,二是莞仓。

港仓是人工快速做旧茶之时代产物,因为2003年之前普洱茶以熟茶为主,才生产出来的生茶,也就是青饼,或者叫云南青,不适合香港人的口感,他们喜欢喝老生茶。于是香港人对生茶进行做旧,一方面催生了熟茶的诞生,另一方面让做旧的港仓大行天下。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做旧不等于做假。做旧的本意,是将新茶通过技术仓做出老生茶的感觉。做假是有人发现做旧的商机,通过仓储做旧技术制造假老茶。

90年代以前普洱茶不值钱,都是消耗品,没有投资收藏的说法。为什么要做旧,就是想减少仓储转化时间,达到快速品饮,降低成本的目的。当然,在做旧的同时,做假也慢慢成为一门非常赚钱的生意,甚至发展成产业。

如果说香港仓是做旧的速成仓,那么东莞仓则是干仓的速成仓。普洱茶热于2003年传入大陆之后,由于市场突然放大,造成产品严重供不应求,从而出现追捧新茶的热潮。茶叶从厂家生产出来,马上拉到广东快速仓储,然后上市变现。在这个年代,时间不等人,时间就是金钱,为了尽快搞到茶,大厂做熟茶的轻发酵与适度发酵不要了,都来搞重发酵,让发酵出来的茶,摆几个月就能喝。于是,从2005年起,行业就告别轻发酵与适度发酵的传统,进入了重发酵时代。至于仓储也是求快,而广东干仓转化很快,加上东莞人都有自己的物业,仓储费用低,以及全民喝熟茶,收藏投资生茶的习惯,于是天量的普洱茶藏于东莞,东莞也成了藏茶之都。

仓储的三个层面:原料仓、流通仓与精品仓

仓储有三个层面的东西,一是原料仓,这是料头与生产厂家的战略性收储,以应对原料市场价格的波动,以及为拼配储备原料。二是流通仓,其模式是仓储两到三年,最多七八年,然后大规模推向市场,其是快速流转,走大货的模式。而且其是一边仓储,一边卖茶,只要有客人要,不管是新茶还是中期茶,都很乐意开仓放粮。第三个层面是精品仓。仓储要大幅度升值,必须物以稀为贵,显然不是大货,而是精品才有长期存放的价值。大货还是要在流通仓快速变现。天量的莞仓,为什么卖不起价,变现难,其实就是搞混了流通货与投资货,大量的流通货长期投资,这无疑是莞仓的悲剧!

昆明要打造继香港、东莞之后的“普洱茶仓储第三城”,没有必要重复东莞走过的弯路,可以严格定义流通仓与精品仓,大货存流通仓,以卖新茶与中期茶为主,有长期陈化价值的优质茶品入精品仓,以卖中期茶与老茶为主。

速成仓也可以出精品,但慢养仓更容易出精品。这就是昆明打造精品仓的优势所在。昆明不但要重视流通仓建设,更要重视精品仓建设,只有足够数量的精品库存才能奠定仓储新高度之地位,因此昆明要将精品仓作为核心体系与核心工程来打造,打造全球最有价值的仓储投资高地。

慢养出精品,昆明仓引领仓储新趋势

现在茶界许多人构建的仓储都是速成模型,即快速转化、快速流通、快速变现。与三快模式不同的是,长期价值投资收获复利的模型。许多人说昆明干仓转化慢,时间不等人,这其实是速成思维,昆明仓的最大价值是靠仓储二三十年,收获最大的投资复利回报。光就中期茶而言,昆明与广东各有千秋,说到老茶,茶叶长期放在昆明更安全,品质有保证。看来传说中的爷爷做茶孙子卖之励志故事,要在昆明实现了。

在产品,包括藏品都严重过剩的今天,慢养仓作为精品仓,正在悄然兴起。如今同样一批茶,放广东,与放昆明,价格相差很大,昆明正在形成高端仓储价值洼地。如今,普洱茶仓储已是三足鼎立,即勐海是原料仓的高地,东莞是速成仓的高地,昆明是慢养仓的高地。至于流通仓这块,勐海会形成原产地流通仓,东莞会形成速成流通仓,昆明会形成“互联网+流通仓”。

昆明作为连接产区与销区的桥梁,已经形成普洱茶电商与门户网站的高地,白马非马将昆明称为“普洱茶的信息之都”。作为普洱茶界最大的互联网传播、大数据与交易平台,中国普洱茶网与茶窝网建立了中期茶数据库与交易平台,并在昆明市区建立了颇具规模的线下仓储基地,致力于打造“互联网+大数据物流分解仓”,将引领“互联网+流通仓”进程。

二八与三七,将成为普洱茶产业发展的主流:仓储二分精品收藏,八分大货流通。三七,是指熟茶发酵到七分熟,三分留给老天后期转化。

就仓储而言,香港仓、大马仓、东莞仓,不管其是湿仓、干仓,还是目前最流行的自然仓,都是速成仓,真正能长时间缓慢陈化、拥有二三十年实践经验的,唯有昆明仓。北方仓转化也慢,但仓储没几年,数据不够。据悉,云沐堂主人江涛将向业界首次公开昆明干仓三十年陈放数据,构建陈茶博物馆、仓储陈化数据库。

从2015年起,普洱茶的仓储进入了以东莞仓为代表的速成仓,以昆明仓为代表的慢养仓双雄对峙阶段。勐海作为原产地仓储也会在未来迅速崛起,从而三足鼎立。将来茶界会形成共识,前发酵与绿茶化的普洱适合现喝及三到五年之内喝掉,速成仓的茶摆放五到十年进入适饮期,将主导中期茶市场,慢养仓的茶存放二三十年进入品饮期,将在老生茶与老熟茶领域占据金字塔尖,并收获投资的最大复利,从而使得“爷爷做茶孙子卖”由传奇与传说变成常识。

昆明精品仓的比较优势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港仓与莞仓也可以藏出非常优质的茶来,其体现出不同于昆明仓的地域风格,也可以打造精品仓。

就中短期藏茶而言,以现在的仓储技术,昆明与东莞、香港都很安全,如果以新茶、中期茶交易为主,都可以打造流通仓。但论长期藏茶,将茶叶放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昆明仓作为慢养仓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其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长期藏茶,昆明更安全,不需要采取多少人为干预温湿度之手段,自然密封存放为主,省心省力,不容易将茶放坏。

二是慢工出细活,昆明仓的茶放了二三十年还很鲜活,香气好,非常清爽。南方仓虽然具有圆润厚滑之优势,但北方人,以及不太会喝茶的人,可能不太适应南方仓的陈味,其更喜欢昆明仓干净清爽的味道。

三是茶叶放在昆明转化慢,如果长期放茶,也就意味着时间成本与仓储成本大,藏家考虑到这些成本,会有意识地挑选品质好,适合长期存放的茶叶进行存放。也就是昆明仓不像东莞仓、香港仓那样进仓库的茶良莠不齐,其从挑选茶品入库长期存放时就严格把控品质,所以其经过长期存放后更容易出精品。

慢养仓的升级之路

前文江涛谈到,优质的昆明慢养仓需要从原料、工艺与仓储加工三方面入手来建设。

昆明仓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一些老茶人通过长期实践,已经总结出一套较成熟的慢养仓体系。但由于2005起,“速成普洱”流行了十年,大量不利于后期陈化的原料用来加工普洱茶,加工也偏离了以前的半成品生产技术,采用了“速成普洱”生产技术,仓储也是片面追求快速转化。2014年起,随着中期茶概念的崛起,茶界重新重视仓储陈化与年份茶交易,普洱茶最大的核心价值——越陈越香受到尊重。

整个行业重新回归越陈越香的正道,这是好现象。但要真正做到越陈越香,江涛认为要回归原点,也就是2005年“速成普洱”兴起之前的正统时代,用传统的经典方式来选原料,来加工,来仓储。

当然不是退回到原点,死守传统不思进取。而是要在吃透传统的前提下再出发。历史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用2005年之前的传统体系来打造昆明仓,堪称昆明慢养仓1.0时代;之后是偏离正轨的速成普洱时代;2014年之后,重回越陈越香传统,并对传统进行改进与提升,让昆明慢养仓进入2.0时代。

2.0时代,还是要围绕原料、工艺与后期仓储三个基本点来展开,通过吸收时代最新的发展成果,来打造升级版体系。

在原料方面,比如以前讲等级,现在讲山头。那我们就要深入研究山头茶的后期转化问题,建立山头茶陈化数据库。

在工艺方面,以前是粗放式大工业生产,现在可以做到数控精细化生产,茶叶可以做得比以前安全、卫生,品质更好。比如熟茶发酵,可以研究怎样让益生菌大量繁殖,而杂菌尽量减少。发酵出来的堆子,如果杂菌极少,熟茶的味道就会很正,才出堆,也几乎没什么堆味,养堆几个月就可以喝。

在仓储方面,也可以研究怎样更好地营造益生菌的生长环境,控制杂菌的生长。

一般来说,好的原料、优异的工艺与良好的仓储环境,能让慢养仓的茶叶转化得味道很正,并加快转化速度。也就是一般的茶叶可能要二三十年才能转化很好,原料、加工与仓储控制很好的茶叶可能十年左右就转化很好。其道理在于,后期仓储可以改变茶性,先天不足的人需要更多的后天来培养,以去掉杂味,转变成一个纯粹的人,即陈化出纯正的普洱茶味。而先天禀赋很足的人,在后天环境中稍加点化,可以进步很快,能更快地由半成品转化成普洱茶成品。

此外,旅行仓也值得深入研究。比如,茶叶生产出来,拉到广东摆两年,再在昆明存放,其陈化速度加快,并兼具昆明与广东仓储之长……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熟茶技术进化史(对堆味、酸味 与仓味三大技术难题的解决)

《经典熟茶产业发展白皮书》节选文章之三

人类的技术进步,往往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于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推动技术进步,从而形成技术进化史。

普洱茶作为一种后发酵茶类,初精制出来是半成品,需要长时间的仓储来养熟。要减少后半程的仓储时间,有一个办法,就是用醇化多年的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初精制过程中加快醇化速度,生产出来的茶已经红变,不用怎么仓储就能现喝。民国红汤茶的制程,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能缩短后期仓储时间的工艺,其通过原料的前发酵与后发酵,精制过程的醇化,远距离运输过程中的长时间醇化,让茶叶运到销区,比如藏区与香港,就变成旧茶,可以现喝。故深受有喝陈茶传统的香港人欢迎。

建国后,普洱茶的市场长期跟香港有关。香港地价贵,港人可能是最不愿意大规模仓储的,因为不经济。但民国红汤茶制程已被绿茶化制程所取代,成品运到香港,只是香港人眼中不堪饮用的“半成品”,不想继续大规模长期仓储的香港人,就想通过毛茶精制与成品仓储的创新手段,快速生产成品,于是诞生速成发酵法——香港发水茶、速成仓储法——港仓。

虽然茶叶能快速催熟,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发水茶,还是高温高湿的港仓,做出来还是“半成品”,其解决了绿茶化普洱茶陈化缓慢的问题,又面临了“堆味、酸味与仓味重”之新问题。快速发酵的熟茶,精制出来堆味、酸味重,并不适合品饮,需要长时间仓储以去除堆味与酸味。快速仓储的港仓,仓味重,需要长时间退仓,一个完整的仓储周期,往往要十年,才能存放出干净、仓味轻的高品质茶叶。本来追求先天速成,结果还是落入了后天的慢养,这是历史开的玩笑,熟茶与仓储的几十年技术发展史,就围绕如何系统性地解决酸味、堆味与仓味来展开……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2018年做小堆熟茶与轻发酵熟茶模型时,提出了普洱熟茶制程的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先天不足,后天来养,后天也未必能养好”,就是传统熟茶与仓储派面临的最大问题。先天,指的是从茶园开始,到采摘,到初精制的一个完整品控过程,后天指的是成品茶仓储。

“先天具足,后天少养”,是民国红汤茶的传统,按民国红汤茶工艺精制出来的茶叶,没有酸味、堆味与仓味这些重大缺陷,可谓先天具足,不用长期仓储以去除质量缺陷。熟茶2.0,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极为重视熟茶的先天制程,让才生产出来的茶叶酸味与堆味轻,新茶就很好喝,放几年更好喝,进的是干仓,不存在仓味。也就是长期仓储,不是将明显的缺陷转化掉,而是进一步提升品质,从而实现“先天具足,后天慢养更佳”之目的。

因此,熟茶与仓储的技术进化史,就是一部缩短半成品转化时间并改进明显缺陷,保持活性,多增加健康物质与风味物质,从而提升综合品质的历史。

普洱茶的技术开发,相继受成本控制型、赚快钱、质量控制型三种制茶思路统治。

建国后,普洱茶产在大陆,销在香港。香港的普洱茶市场,是一个成熟的大众口粮茶市场。香港人有喝普洱陈茶的传统,懂普洱的人多,不好忽悠,故香港茶商做普洱茶很讲规矩,否则很难立足。而且,香港人把普洱茶当成价廉物美的口粮茶,这意味着普洱茶卖不起价,不是一门暴利生意。当然,普洱茶作为农产品,会出现供不应求,价格激烈波动的情况,比如解放初香港市场的红汤茶,就因断供造成紧俏,价格飙涨,但这种现象很难持久。

成熟市场要讲规矩,可操作空间少,普洱茶卖不起价,香港茶商自然要精打细算,严格控制成本,卖红汤茶,卖熟茶,卖港仓做旧茶,无疑能节省很大一笔仓储费用。最好是,香港人只管卖茶,或者只存一点茶,边存边卖,而让东南亚与大陆当普洱茶的原料、加工与仓储基地,于是“前店后厂”与“前店后仓”模式盛行,起初是广东,后来是云南,充当了香港这个前店的后厂,肇庆等地在80年代以后也充当了香港的“后仓”,肇庆防空洞的“洞藏普洱”在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盛极一时。

香港人的做茶思路,无疑影响到了生产端,让普洱茶的技术开发,长期走成本控制型之路。云南的熟茶生产厂家,虽然也强调品质,但受制于成本,加上茶叶卖不起价,就很难用好料,在推行精细化的全程品质管控,搞深入的微生物研究,下血本搞制茶装备的升级换代等方面,也缺乏动力。这就造成,熟茶自1973年诞生以来,技术一直在进步,但进步得比较缓慢,酸味、堆味等重大缺陷长期没有得到彻底系统性解决。在人们印象中,也觉得传统熟茶制程不卫生,与现代食品生产有较大距离。

9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大陆等新兴市场开发出来了,而且投资收藏概念兴起,普洱茶不再是一种廉价的茶,而是被茶叶的中高端消费所接纳,被中国资源性产业的金融化进程所击中。一个又一个新市场出现,厂商面对的都是些不懂茶,又追茶的人,这就给普洱茶带来了巨大的操作空间,文化普洱、金融普洱、中高端概念就充当了操纵市场的最佳道具,于是普洱茶由赚规矩的钱,进入了赚快钱的时代。

在第一个阶段是由于成本控制与卖不起价,导致技术创新与资本投入不足。在赚快钱的阶段,快速变现主导了普洱茶的生产与技术改进。于是,湿仓茶泛滥成灾,以重发酵为代表的速成普洱统治熟茶生产,绿茶化的古纯扬名立万,大家纷纷炒作新茶,就是这一时代的显著标志。

近年来,普洱茶告别了狂飙突进,市场扩张速度慢下来了,由跑马圈地进入了行业深耕期,市场可操纵的空间变小,市场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市场虽然不好做,但在消费升级的强劲推动下,产业升级正在向纵深发展,讲究品质的中高端市场与讲性价比的国民熟茶,给许多立志开百年老店、实施长期主义的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战略机会。大家不再是拼谁跑得快,而是拼谁活得久,将持续创新、系统性创新沉淀为能穿越大周期的经典!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质量控制型制茶思路,就成为了新时期厂商的普遍选择,也带给了我们无限的荣光与希望……

上文说到,熟茶生产出来其实是半成品,其痛点是怎样减少堆味与酸味重的问题,以缩短仓储后熟时间。下面就谈一下熟茶诞生以来的痛点解决之道。

熟茶酸味重,意味着没发透,成熟度不足,是半成品,需要长期仓储来养熟。而堆味重,意味着杂菌、腐败菌多,也可以通过长期仓储来消除。但在七八十年代,普洱茶不太值钱,香港茶商拿到酸味、堆味重,要长时间仓储转化的普洱茶,肯定不乐意,于是推动云南厂家改进工艺,让新茶减少酸味与堆味。另一方面普洱茶要大批量出口日本、法国,也需要通过更高的检验门槛,需要大幅度提升品质。这就是80年代初中期,熟茶技术大升级的时代背景。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与下关茶厂,通过长期的技术攻关,于1984年生产出品质稳定,深受香港与海外市场欢迎的普洱茶。这标志着,普洱熟茶1.0进入了技术成熟期。其脉络为:

1973—1975年,试制;

1975年,技术定型;

1979年,全省推广;

1984年,技术成熟。

其标志性事件为,昆明茶厂与云南大学微生物所合作,搞清楚了微生物发酵机理;勐海茶厂与香港蓝天公司合作改进工艺;下关茶厂欧洲总代理甘普尔80年代的药理实验,取得欧洲市场准入资格。这就是80年代中期,普洱茶系统的三大升级:技术升级、微生物研究升级、医学临床试验升级。这三大升级,奠定了云南普洱茶的江湖地位。

技术成熟,就能形成经典。品质稳定,拥有经典配方与发酵工艺,能做出深受市场欢迎的经典茶品。昆明茶厂的7581,勐海茶厂的7572,下关茶厂的销法沱,就是八十年代形成的三大熟茶经典产品。这也意味着从80年代中期起,经典厂家、经典配方、经典发酵技术、经典产品的出现,让普洱熟茶进入了经典时代。

笔者的个人观点是,普洱熟茶1.0进入了技术成熟期,其实是摸索出轻发酵三七开的做茶思路。熟茶发到七成左右,已经发透,其酸味与堆味就会大大减少,但还留有三成的后期仓储醇化的空间,让茶叶保持活性继续转化。熟茶2.0强调活性,其实传统轻发酵七成左右做出来的茶,就保留很好的活性。发得太轻,比如四五成,就是半生不熟的茶,典型的发酵不足,茶叶酸味重,不适合品饮。发得太过,会将茶叶发“死”,失去活性,没多少仓储转化价值,健康价值与品饮价值也大受影响。所以,轻发酵7成左右,是做熟茶的黄金比例。摸清这一规律,是熟茶1.0技术派的最大贡献。

但是,熟茶1.0也有极大的历史局限性,一是舍不得用好料,二是制程粗放,不够精细化,而且对微生物的活动规律了解不深,导致生产过程中腐败菌、杂菌多,虽经工艺改进,但堆味还是很明显,要摆放几年退堆味。

9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与大陆新兴市场相继起来,投资炒作意识彰显,普洱茶开始卖得起价,甚至是天价。火热的市场,会造成滞后的产能严重供给不足,于是大家纷纷跑到茶厂抢新茶,或者下单做定制茶。抢茶的结果,导致厂家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茶叶的成熟度,以便让新茶能尽快上市交易,从1996年起,发酵8成左右的适度发酵成为主流。2006年普洱茶开始疯狂,价格节节上涨,全国人民涌进来做普洱,喝普洱,倒卖普洱,在搞到茶就能赚钱的背景下,重发酵的速成普洱成为主流,生产出来就是成品,能现喝,能上市交易,能尽快变现。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90年代中期到2007年,做仓卖假老茶盛行。许多熟茶发三四成熟,就拉到广东进湿仓,三四年后当老生茶卖。

虽然我们强调活性,也不是所有的原料都适合发轻一些。制茶师傅的经验是,

好料发轻一些,因为轻发酵还原性强,好变更好,有缺点会放大,普通料发重一些,以掩盖缺点,喝起来顺口。

2015年高端熟茶兴起,轻发酵盛行,以放大原料价值、后期转化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轻发酵、活性发酵、慢养发酵,都是为了放大原料价值。好原料,要讲工艺的匹配性——这就是目前轻发酵流行的原因。

(一)建国后普洱茶的两大传承

建国后,普洱茶产销大变局与香港做旧工艺的兴起:

云南失去成品茶生产与香港市场直接对接的话语权,沦为普洱茶出口原料基地。这时,绿茶化思维统治原料与成品茶生产,传统工艺被篡改,但香港人有喝陈茶传统,不接受未经后发酵的普洱茶。

民国普洱茶是后发酵茶。民国普洱工艺,是“自然陈化+轻度人工催熟”。建国后,普洱茶变“绿”,但边销和港销有喝陈茶的传统。变“绿”的普洱茶,不受藏区老百姓、香港市民欢迎,说是喝不出以前的味道。于是,边销茶工艺局部回调:边销滇青还是以绿茶化工艺为主,但恢复了一些民国后发酵的制茶传统(不完全照搬,经过改良),以满足藏区人民对传统普洱茶的味觉需要。销藏区的普洱茶以紧茶为主,解放后改以砖茶为主,紧茶在1967年停产,八十年代的班禅沱就是复刻民国紧茶。

香港变得最彻底,发水做旧,快速催熟,彻底改变了传统红汤茶的工艺,这是熟茶与港仓之滥觞。

民国红汤茶,发酵较轻(以自然陈化为主,人工催熟为辅)。香港发水茶,发酵很重,采取快速人工催熟方式,偏离了民国红汤茶传统,是一种全新的茶,开启了现代熟茶的创新之路。

广东公司卖绿茶化普洱成品,为香港市民不喜,而供原料给香港茶商发水做旧,利润低,于是50年代中期学香港并结合国内广东等地的后发酵茶制茶传统,研制广东发水茶,以利润较高的后发酵成品供香港。

建国后,民国红汤茶的后发酵传统被斩断,进入绿茶化普洱茶与滇青时期,但在下关茶厂、昆明茶厂与勐海茶厂还有部分后发酵工艺经改良后被保留。最开始,普洱茶被当成绿茶,绿茶化普洱、滇青与普洱茶是一回事。但50年代初,广东人用云南与广东等地的原料,生产的绿茶化普洱,香港人不买账,于是接受了香港人的观念,未醇化的青饼,不能叫普洱茶,而发水茶(熟茶前身)醇化速度最快,从而将普洱茶仅视为发水茶,没渥堆发水的,不能再叫普洱茶。这就是“生茶不是普洱茶”之说法的历史依据,因为生茶过去被称为滇青、云南青,被归为未发酵的绿茶。但市场观念随时在变,约定俗成,加上国标的强制执行,生茶凭借自然后发酵的新提法重回普洱茶大家庭。

生茶的后发酵模型:自然陈化为主(自然仓),人工催熟为辅(技术仓)

熟茶的后发酵模型:人工催熟为主(渥堆),自然陈化为辅(自然仓)

建国后普洱茶的两大传承:

民国普洱茶→绿茶化普洱茶→滇青(不能再叫普洱茶)→生茶(回归普洱茶)

民国红汤茶→香港发水茶→广东发水茶→现代熟茶(云南渥堆发酵茶)

(二)普洱茶后发酵技术的演化

毛茶醇化与精制由云南完成,做成轻度发酵的普洱茶。由于交通落后,运输周期长,转手交易多,在运输过程中,转手交易的中间仓库中,成品会继续醇化,到了香港就可以立即品饮。建国初期,普洱茶绿茶化(毛茶缺乏醇化,精制工艺绿茶化),生产出来的成品太新,加上运输条件改善,计划调拨,转手交易少,造成出厂到香港时间大大缩短。尤其是,成品在广东广州等地生产,离香港极近,成品可以在极短时间拉香港。这就造成绿茶化的成品醇化时间严重不足,香港人被迫探索快速人工后发酵法。

民国:缓慢后发酵制茶法(从毛茶醇化到成品醇化,周期至少要三四年,甚至十多年)。

香港:快速人工后发酵法(做旧)。

两种做旧方式:

毛茶做旧——发水茶(洒水渥堆);

成品做旧——港仓茶(高温高湿仓+退仓技术)。

由此,形成普洱茶后发酵技术演化路线图:

毛茶:香港发水茶→广东发水茶→现代熟茶(云南普洱茶);

成品:港仓→湿仓→南方自然仓(干仓)→自然仓(南方仓、昆明仓、原产地窖藏、北方仓)→科技仓。

(三)绿茶化与醇化的两条产业开发思路之争

普洱茶的技术进化史,就是一部绿茶化与醇化的百年恩怨交集并缩短半成品转化时间的历史。其中,绿茶化有两个高光时刻。

民国以红汤茶为主,绿茶化为辅。

1950—1972,绿茶化制茶思路统治云南,传统的红汤茶制程被边缘化,导致云南人不会做普洱茶,要向广东人学发水茶(绿茶化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1973——1995,绿茶化在滇青领域继续统治,醇化工艺以普洱茶的名义开启熟茶新赛道。

1996——2002,市场开始分生熟,生茶的初精制继续绿茶化,生茶的湿仓醇化盛行,熟茶由轻发酵向适度发酵转变,以缩短熟茶半成品的仓储后熟时间。

2003——2007,市场需求突然扩大数倍,拥有库存的港台茶商惜售抬价,而且库存也没多少,导致大量新入行者被迫抢新茶,而有限的产能远远跟不上市场对新茶的旺盛需求,从而使得新茶价格节节上涨,于是普洱茶的传统交易模式——存新卖旧,变成了炒作新茶的交易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大家要求才出厂的熟茶堆味轻,摆两三个月就能喝,就能卖,于是熟茶的仓储后熟三四年,甚至十年才喝的传统被打破,重发酵熟茶盛行,熟茶生产出来不再是半成品,而是成品,“熟茶没有存放价值,品饮价值不高”之说法也成为市场主流。邓时海的“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就迎合了这一时期的市场潮流,被视为金科玉律。但事实的真相是,优质熟茶也是要存的,不能只存生茶,熟茶半成品也需要仓储来养熟,而且熟茶不仅仅只是喝的价值,高端熟茶的品饮价值也非常高。

2008——2014,绿茶化古纯大行其道(绿茶化的第二个高光时刻),熟茶被视为用料差,粗制滥造不卫生的产物,上不了台面,不懂茶,没品位才喝熟茶。

2015年以后,随着中期茶的崛起,熟茶2.0的到来,普洱茶重回醇化时代。

不发酵的绿茶,全发酵的红茶,生产出来就是成品,没有半成品一说。而普洱茶作为后发酵茶,生产出来的往往是半成品,需要漫长时间继续后发酵,将半成品养为成品。新茶的较佳品饮期,一般是三到五年,上佳品饮期是十年,极佳品饮期是二三十年。

新茶口感欠佳(当然,采用生茶绿茶化、熟茶速成发酵法,也可让新茶口感变佳,这也是缩短半成品转化时间的一种重要思路)→存放三到五年的次新茶口感较佳→存放十年的中期茶口感上佳→存放二三十年的老茶,进入“化境”,口感极佳。

这个完整的转化周期是二三十年,随时间推移,每过几年,或者十年,品质有大飞跃,茶价不但翻倍涨,而且也带来收藏与品饮普洱茶的最大乐趣——充满变化与惊喜,存茶就像养自己的孩子一样。消费者与经销商,也可以像厂家一样是生产者,通过仓储再加工,将半成品加工为成品。

普洱茶其实是两次加工:初精制——半成品,仓储再加工——成品。

三次醇化:毛茶醇化、精制过程中醇化、成品醇化。

两次加工,三次醇化,就是普洱茶的最大特色。仓储后熟,也是普洱茶金融化,或者收取普洱茶仓储地租收益的绝佳道具,故有道是“无仓不普洱”。千万别过于绿茶化,去仓储醇化,干自废武功的事!

半成品分为:

生茶半成品——青饼,靠仓储养熟。

熟茶半成品——堆味、酸味重的熟茶,轻发酵的熟茶,靠仓储养熟。新料拼老料,也可大大缩短仓储后熟时间,这是过去大厂技术派做熟茶的一项传统与秘密——熟茶做出来就好喝。现在不是秘密了,大家做熟茶都知道拼老料!

仓储半成品——港仓入仓茶,出仓是半成品,要通过退仓技术来养熟。

留有活性空间是指,发酵进入糖化阶段的初始期就中断,然后通过养堆与成品仓储进一步糖化,四五年后达到较佳品饮期,十年进入极佳品饮期。普洱茶发酵:酸化阶段→糖化阶段。熟茶要发透,指的是要进入糖化阶段。

消费者买茶,辨识度为王。目前熟茶辨识度不高,轻发酵五成左右辨识度高,但没发透,酸味明显,严重影响品质。这种半生不熟的轻发酵熟茶,靠传统干仓退酸,时间太长,而采用科技创新手段,使酸化阶段迅速进入糖化阶段,可能是未来熟茶发展的一个主攻方向。

(四)产业效率升级:从数量发展型进入质量发展型阶段

数量发展型以降成本为主。走质量发展型道路,需提质增效,用“五化”提升附加值:生态化,健康化,金融化,美学化,文明化(民族的、地方的、中华的、世界的、传统的、现代的)。发酵与仓储技术,由慢到快是做数量,由快到慢是做质量。

第一个由慢到快(半成品转化速度)

红汤茶→绿茶化→速成发酵法(香港发水茶、广东发水茶、现代熟茶)、速成仓储法(香港专业技术仓、香港市场变通仓、湿仓、南方自然仓、科技仓)

第二个由慢到快

现代熟茶:轻发酵→适度发酵→重发酵

慢养熟茶(发养结合)→速成熟茶

熟茶半成品跟仓储后熟作用的结合:

轻发酵+香港专业技术仓(十年成仓:慢养发酵+慢养仓储)

适度发酵+香港市场变通仓(较快发酵+较快仓储)

轻发酵+香港湿仓(做假老茶,发三四成熟,快速做仓)

适度发酵+湿仓

轻发酵/适度发酵+南方自然仓/勐海仓

适度发酵+昆明仓/北方仓

由快到慢:

慢养发酵(轻发酵、适度发酵)+慢养仓储(南方自然仓、勐海仓十年,昆明仓二十年)

快慢平衡:

由慢到快→由快到慢→快慢平衡(国民熟茶——快,中高端——慢)

文章节选自《经典熟茶产业发展白皮书:如何做大康养文旅时代的中国茶》,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佳兆业茶业集团出版,作者李国标(笔名白马非马),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找到约42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