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保温壶里可以直接放茶叶泡水喝

找到约50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为什么北方人冬天都喜欢煮白茶?

曾经,碰到过无数个长江以北的茶友。

在选择白茶的时候,每每总是多问一句,这茶适合煮吗?这茶能不能直接煮?

好像逢茶必煮的样子。

生为土生土长福建人的村姑陈,去长江以北地区的次数屈指可数的村姑陈,从懂事起就看长辈们使用盖碗泡功夫茶的村姑陈,无论如何想不明白,好好的茶,泡着喝就行了呗,为何老想着要拿去煮?

这在村姑陈的脑子里,也为一个未解的谜。

2018的年末,在上海小住了几日。

按从前在福州时一样的习惯在泡茶,惊讶地发现,城市纬度变高、气温降低了之后,烧开的水极容易冷。

烧开后5分钟之内,能从100度降到92度,10分钟后,能降到85度。

也就是说,如果在跟朋友边聊天边喝茶,不那么快速喝的情况下,平均每两冲,就需要加热一次水。

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喝,一冲冲出来有100毫升左右,渴的时候3分钟能喝完,不渴的时候,至少要7-8分钟才能喝光。

等于,每冲都要重新加热一次水。

虽然只需要加热到95度以上,不必烧开,但是,水一直需要加热,这已经够麻烦了。

而煮茶就好多了。

煮一壶,烧开后保着温,半小时到四五十分钟之后,仍是适口的温度。

在北方冬天普通的气温条件下,泡茶,果然不如煮茶,来得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煮茶。

煮茶,是直接煮还是先泡再煮

在南方时,村姑陈的习惯是泡过再煮。

茶叶,有的时候,非沸水不能尽出其味。

然,当沸水的力量尽显,那些仍不能全然尽显的养分,便需要壶的高温,才能令其尽释。

故而,先泡7-8泡,再放到壶里煮,是我们的常态。

也是不浪费好茶的心理。

比如慧苑老丛水仙,泡了13泡,泡不出来什么滋味了,但看叶底,还是没有完全打开的样子。

这就说明,它还有很多的物质,藏在叶片里,只是无法再溶在茶汤里了。

这时候就要放壶里煮,陶壶玻璃壶都可以,先放茶叶,再放沸水,开火烧开,再关掉。

利用电陶炉面板上的余热保着温,一壶能喝上半小时。

而到了北方,冬天天气冷,泡茶不方便,除非有一只保温的烧水壶,能让水温一直保持在98-99度,否则,便需要一直加热热水,很麻烦。

这种情况下,只能煮茶。

不必泡过,直接把干茶放壶里煮。

煮茶,水和茶的比例是多少

泡茶要好喝,茶和水的比例要合适

煮茶要好喝,水和茶的比例一样要合适。

泡茶, 若是白毫银针和白牡丹,100-110毫升的盖碗,需放5克茶。

而若是寿眉,尤其是粗枝大叶的秋寿眉三姐妹(立秋、白露、寒露),茶虽然只要5克,但盖碗,可以调整为110-120毫升。

且建议选择敞口盖碗,就是口大的,能让茶叶的枝条能完整地投放进盖碗里,并能第一冲就被水覆盖住。

煮茶,水和茶的比例,自然与泡茶不同。

煮茶,只需要极少的茶,却需要极多的水。

正常情况下,600毫升的壶,装400毫升的水,只需要投2-2.5克的茶叶。

相比泡茶时的茶水比例,这煮茶的茶水比例,就像是小溪于大海,井水与北冥。

为何,同是茶与水,煮泡却差别这么大?

只因,泡茶,水温是一直在下降的,从注入,到出汤,再到杯中,这整个过程中,水温在渐渐下降。

而煮茶,水温是一直在上升的。从茶投入水中,到水沸,水温呈上升趋势,水温每增加一度,温度对于茶叶的压力便增加一分,茶叶释放到茶汤里的内质,也更多一分。

正是因为这两种不同的水温走势,决定了它们分别适合不同的茶水比例。

能煮的茶却不能闷,原因便在于此。

散茶和饼茶,谁更适合煮

散茶与饼茶,就像是事物的两面,总是被拿来做对比。

时常有人问,收藏白茶,是散茶适合还是饼茶适合?

未来的转化,是散茶快还是饼茶快?

自己喝,是买散茶还是买饼茶?

这些问题,看在村姑陈眼里,只是各种人为的区分,各种人为的纠结。

就像宝钗和黛玉,要问村姑陈喜欢谁,还真的难以分得清。

如果是做同事,当然选宝钗,她得体,爱装,要面子,跟她相处,不必担心她拈酸吃醋,不用怕她言语尖刻让人下不来台。

如果是做闺蜜,当然选黛玉,她真性情,喜欢不喜欢都表现在脸上,又热心爱帮忙(例如教香菱学诗),跟她做朋友,不必担心最后变成塑料姐妹情。

说直白一点,宝黛二姝,各有各有好处。

那么,白茶里的双姝,散白茶与白茶饼,一样是各有各的妙处。

煮着喝,散茶和饼茶都适合。

如果你刚吃了油腻的食物,比如红焖羊肉,嘴里膻味四窜,那必定要煮一壶饼茶,让它的浓郁的果香和药香,像把万能的刷子,洗刷掉口腔里的腥味。

如果你在办公室坐了一整天,闷得慌,那就煮散茶,让它清新的花香,飘荡在空气里,提神醒脑,一洗胸臆间的烦闷之意。

煮茶,一般能煮几道?

还会有细心的茶友关注一个特别细节的问题:煮茶,一般能煮几道?

就村姑陈本人而言,一盖碗泡过8-9泡之后的白茶,放到300毫升的水里去煮,一般能煮3壶。

当然,也许还能再煮下去,不过900毫升水喝下去,肚子也撑不下了。

我们又不想当宰相,肚子不必撑那么大。

而没有泡,直接投壶里煮的茶,大约能煮4壶。

当然,也是300毫升的水。

如果壶大,人多,可以按这个比例去换算。

不过,煮茶,不建议煮太多道,煮太久,味道淡了,也没什么意趣了。不如倒掉,重新换了新水新茶,再重新煮过。

毕竟一块饼,有350克,按一次2.5克计算,也能煮上140壶了。

按一天煮一壶计算,一块饼能煮上快5个月了。

这样的喝茶方法,是很省茶的。

并且,让房间里充满茶叶的芳香,不是更加美妙的享受吗?

煮茶,需要小火慢炖吗

肯定不需要的。

煮茶,又不是煲老火靓汤,干嘛要小火慢炖呀。

煮茶,以水沸为准,水沸便可关掉火。利用电陶炉面板上残留的热度给茶汤保着温,就可以了。

只要买到手里的白茶,是高品质的好白茶,产区正,工艺好,储存得当,必然就是内质丰富的,稍微一点热水,就能让它大量释放出滋味和香气来,完全不必用沸水反复沸腾这种方式来折腾它。

响鼓何必用重锤?

需要拼命煮,使劲煮,大火煮,小火炖,才能有味道,才能释放出似有若无的枣香的白茶,都不是白茶里的好宝宝。

它们都曾经遭遇过非人的折磨,被做旧,被渥堆,被暴晒,被阴干。

在这个残酷的过程中,它们原来身体里的丰富内质,早已经被折腾掉了一大半,只留下少少的一些些,勉强残留在茶叶的枝梗里,权充个门面罢了。

唯有内质少,味道淡,才需要开了大火,使劲煮。

新鲜的水果,一咬就汁水满溢。

放了一个月的水果,使劲咬,也咬不出水来。

戏说青梅煮酒

煮茶,煮酒,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打发时光的最佳工具。

老曹有一次约老刘喝酒,试探老刘,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老刘一听,吓得半死,NND,我胸中大志,如何被这厮窥得?

他手里正好夹着一筷子肉,手一抖,便掉到了桌子上。为了掩饰自己的慌张,他假称是被天雷吓到。

老天爷也帮他,正好那时候打了个大雷。

老曹一看,心里瞧不起老刘:瞧你这个熊样!一个雷就能吓尿,能有啥出息?

从此没把老刘放在眼里,致使放虎归山,生生成就了西蜀的半壁江山。

拥曹派的村姑陈私心想着,当时老曹煮的是黄酒,这酒煮了之后,容易上头,老曹又有头晕的毛病,一喝了酒更晕,便没细辨老刘的猫腻。

若我能穿越过去,该劝老曹把酒换成老白茶。

青梅煮酒,改成砂铫煮茶。

喝了茶,神清眼明,目光如炬,自然就能把老刘的心虚伪诈看得透透的。

刘皇叔,你的假户籍要被揭穿了。

温壶与烫杯,可以省略吗?

有时看别人泡茶,先把壶用热水烫一下,然后再把茶放入壶中,一方面表示这把壶是干净了,二方面表示把茶放入这样热腾腾的壶中,茶香一定被烘托得更精彩。

有些人还把这样用热水烫过的壶在空中摇晃几下,等壶干了才放茶叶。这样做的人往往是要用来欣赏壶里干茶的香气。

茶的香气可以从壶里未泡的茶叶闻到,可以从放入壶内前的干茶闻到,可以从泡出茶汤后在杯面欣赏到(即所谓汤面香),可以从喝茶汤时在口腔内透过后鼻腔欣赏到(即溶入茶汤的香气),可以在喝完茶汤后从附着在杯内的茶汤散发出来的香气享受到(即所谓杯底香)。但泡出茶汤后的香气比较完整,闻干茶的香气只是对茶做预备性的认知。

如果不是特意要欣赏壶里干茶的香气,温壶是可以省略的。

但如果这泡茶需要特高的水温冲泡,将壶温热一下可以减少被冷壶吸掉的水温(最少5℃)。

相反地,如果这泡茶不需要那么高的水温,也可以利用不温壶来降低最少5℃的水温。

如果刚刚用冷水清洗过茶壶、茶盅、茶杯等,还来不及烘干,用热水逐一烫过,可以减少水中残留的微生物。这点在供水卫生条件不好,或是疾病正在流行的地方显得特别重要。

温盅、烫杯,与温壶的动作一样,都是先倒入一些热水把壶、盅、杯烫热,再将温壶、温盅、烫杯的水倒掉。温盅、烫杯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茶盅茶杯吸掉了茶汤的热度,让品茗者喝到茶汤时还有足够的热度。

这在寒冷的气候,或是从泡好茶到送达客人需要一些时间的场合较为需要。若没有维持茶汤温度的必要,温盅与烫杯是可以省略的。尤其在茶汤送到客人面前时还显得太烫的时候,正可让茶盅与茶杯吸掉一些热度。

太烫的茶汤对口腔黏膜是不利的,味觉的敏感度也会削弱。适当的汤温因人而异,不烫嘴才是适当的温度,太烫时迟一点再喝,适当温度时快快将它品赏。

温壶的水通常都是从煮水壶直接将热水倒入壶中,温盅的水可以利用温过壶的水,烫杯的水可以利用温过盅的水,免得浪费太多的热水,而且太高的水温冲入常温的杯子容易让杯子爆裂。

一定要用滚烫的热水将杯或盅烫个足够吗?

没有必要,有人还在泡茶席上煮一锅热水,将茶具放入滚煮,不但没有必要还显得粗糙。

如果能将清洗好的茶具放入干燥箱内烘干,使用时直接取出,需要温热时,在干燥箱内即行保温,不需要温热时,就以常温放在干燥箱内,这样就可以不用挂心温壶温盅与烫杯了。

泡茶时要将注意力放在对茶叶的认识、对水温的掌控、对茶水比例的拿捏、对浸泡时间的控制,将茶叶创造出完美的茶汤作品,其他较不重要的环节尽量省略。

所以我们主张将温壶、温盅、烫杯省略掉,需要提高他们的温度时也以简单的手法完成或由可控温的干燥箱代劳。

品茶时要求茶汤要高温,即使烫嘴也勉强喝了,这是不好的观念与习惯,细微的香气与滋味在这种情况之下是欣赏不出来的,茶汤讲究各种香味的组配,这样的立体感唯有在适口的汤温下才容易感受。

连同上述所说的,不要分神到不重要的地方,泡茶时不要将温壶温盅烫杯视为非要不可的泡茶过程。

来源:茶道CN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请问煮白茶可以煮几次,以后每次煮的时间是多少?



《1》


曾经很喜欢过一段时间的梅花。


因为林觉民。


窗外疏梅筛月影,这是新婚后的幸福生活写照,与后来《与妻书》的凄凉,形成强烈反差。


林阳寺的冬天,红梅和蜡梅一起开。


每次总想等天冷到冻手冻脚,就开车上山去,采下梅花上的雪水,埋在树下,等第二年开封,取出来煮茶喝。


然而,想法总是留在脑子里,不能实行。


林阳寺,下雪不易。就算下了,游客众多,也必定不让我收雪水。就算收了,也必定不肯让我把雪水埋在树下。


那里毕竟是寺庙,来的都是游客,若每个人都当成自家的院子,采花收雪挖坑埋树,那佛门清静之地都变成什么样子了?


于是,这取雪水烹茶的念头,便只能是一个念头而已。




《2》


话说,冬天真是适合煮茶的好时节。


尤其是北方。


室内有暖气还好点,要是没有暖气,满室子清冷,冻手冻脚的,完全不适合泡茶。


并且,烧开一壶水所费的时间,要比平时要长。


好不容易烧开了吧,还容易冷。


如果烧水壶没有带保温功能,只泡得两泡,水温就降到90度了,得重新再加热,也是麻烦。


SO,懒人们,都选择了煮茶。


懒人的煮法也简单,烧开水,扔一小片茶饼进去,就可以出汤了。


等这一壶喝完,再烧开一壶水,或者注入另外一个壶烧热的水,煮沸,又可以喝了。


想想都简单方便。


然而,每次说起煮茶,总会有细心的看官,来问煮茶的细节。


比如,如何煮啊,放冷水还是热水啊,煮多久可以喝啊,能煮几次啊,每次煮多长时间啊.....


今天,就系统地讲一讲,关于煮茶,这些细节问题。




煮茶是冷水投茶还是热水投茶


煮茶,壶里是放冷水还是热水,这是每个想要煮茶的人,首先会考虑的问题。


洗净茶壶,还没放到电炉子上,就会想到,咦,这壶里,是要放热水,还是凉水呢?


大家煮过贝壳吗?


我们福建海边,夏天经常喝贝壳汤。


青蛾、淡菜、花蛤、油蛤、黄蛤.......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条件好的时候,还能去海里现捞,捞上来就一顿白水煮,煮好直接喝汤吃肉。


那一锅蓝幽幽的清汤,看起来就特别有海的风味。


跑题了,村姑陈这个吃货。


回来说煮贝壳,为了让贝壳打开,我们煮的时候,通常是放凉水到锅里,再趁水凉的时候,把贝壳扔进去。


随着水温的升高,贝壳的嘴慢慢就张开了,身体里的养分释放到汤里,喝起来无比的鲜美。


而如果煮的时候是放热水,那贝壳一进入热水里,立马就产生了应激反应,感受到热水的刺激,紧紧地闭上壳子,再也不打开。


到吃的时候,就麻烦许多,要一只只贝壳撬开了吃。


汤里也没有自动打开的贝壳释放出来的养分,汤感差了很多。


嗯,看到这里,大家看懂了是要放热水还是凉水煮茶了吗?


如果你想喝浓一点的茶汤,就冷水投茶。


让茶叶在水里,随水温升高,慢慢释放养分,等水沸,茶里的养分便会有大量释放到汤里,形成香气浓郁的汤水。


如果你想喝淡一点的茶汤,让这壶茶耐泡一点,那就选择热水投茶。


等水烧开后,再投入茶叶。


并且,投入茶叶后马上出汤。不让茶叶浸泡太久。


这样就能喝到比较接受冲泡茶口感的鲜香茶汤。




煮茶多久出汤


村姑陈有一次去喝咖啡,虹吸壶煮黑咖啡。


当时就发现,虹吸壶煮出来的咖啡,比冲泡出来的咖啡,汤感更浓郁,香气更多变、多层次。


问了技师才知道,原来,虹吸壶的原理,是把下壶里的热水,加热后吸入上壶,并在持续加热之下,保持上壶里的水温,让上壶里的咖啡粉末,受到热水的持续浸泡。


这是一种高温、恒温、浸泡式滤取。


这种原理,若是放到白茶身上,便极不适合了。


咖啡需要高温恒温浸泡,但白茶,最怕的便是高温恒温浸泡。


煮白茶,当壶里的水,已经沸腾,那此时,便要及早出汤,不能高温闷煮。


因为,茶不像咖啡。


茶叶若是采用高温、持续恒温闷泡,会让茶叶当中的呈苦涩味的物质,大量释放到茶汤里,影响口感。


水沸便出汤,才能保证茶叶与沸水的接触时间,尽量短,尽量保证茶汤中的物质,是新鲜的,鲜活的,原汁原味的。


煮茶,是为了方便,也同样要保证茶汤的口感。


不能因为贪图便利,便使劲煮,反复沸腾,高温恒漫浸泡。


这样会破坏茶汤的口感。


也会给身体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作用。




煮第二壶茶,放冷水还是热水


第一壶汤喝完了,我们要煮第二壶汤。


此时,是要放冷水,还是热水呢?


若放冷水,那么,壶里的茶叶,便会随着冷水,进入一个重新加热的过程。


茶叶会经历一次新的、全方位的加热,释放出在第一壶里未释放的,隐藏在更深层次细胞里的养分。


这样煮出来的茶汤,会较浓些。


若是放热水,那壶里的茶叶,便只会经历一次轻微的加热过程,不会被持 续加热至沸腾,受热的时间短,释放的养分,也略少一些。


这样煮出来的茶汤,会更淡些。


如果看官们喜欢喝浓一点的口味,那就放冷水,重新加热煮一次。


若想喝淡一点,更贴近冲泡出来的茶汤口感,能品尝香气和滋味的储般变化,那就放热水。

一沸便好。




第二、三壶茶煮多长时间


第二壶茶、第三壶茶,煮多长时间,要看列位看官的口感,和身体情况而定。


通常,煮过一次之后,茶叶里的滋味,会淡一些。


养分会没有第一壶时那么充足。


有的人便会想要多煮一会儿,煮浓一点再喝,免得像白开水,没味道。


当然村姑陈还是要建议,喝茶,不能光听嘴巴的,还得听身体的。


如果胃不好,那建议无论是哪一壶茶,一沸便好。


如果喜欢喝浓茶,酽茶,那就多沸个三五分钟,直到把茶叶里所有养分都榨出来为止。


另外,第二壶和第三壶,该煮多久,还要看茶叶是泡过的,还是没泡过的。


有时候,我们会拿泡过的茶叶,已经泡不出味道、但还有内质存在的茶叶,去煮。


这种茶叶,味道泡不出来了,但还有内质,如果倒掉,很可惜。


再煮一壶,才算得上是物尽其用。


煮这种泡过的茶叶,由于大部分的内质,在冲泡时便大量消耗到汤水中,故而,煮第二壶和第三壶时,可以选择冷水,让茶叶随着水温升高而经历一个持续加热的过程,让更多的残留物质,释放到茶汤里。


若是从未泡过的茶叶,新茶叶,内质较丰富,那第二壶,仍然建议沸水煮茶、水沸出汤。


第三壶,建议沸1-2分钟再出汤。




煮茶,能煮多少壶


煮茶,是有标准容量和投茶量的。


一般300-400毫升的水,建议投2-2.5克新茶。


若是冲泡过6-7冲的残茶,那就5克全放进去吧,免得浪费。


而茶能煮多少冲,也要看是投的新茶还是残茶。


投新茶,煮3-4壶,是没问题的。


若要煮第五壶,建议沸3-5分钟。否则会没什么味道了。


投残茶,煮2-3壶,应该就尽兴了。




寒夜客来茶当酒


煮茶,村姑陈还是蛮喜欢的。


这是古风古韵。


深夜里,随便翻一翻古籍,都能看到古人烹茶的身影。


寒夜客来茶当酒。


柴门闻犬吠,风雨夜归人。


煮一壶茶,烧一炉炭,等一个夜归的人回家。


于灯下,捧一卷书,看个目眩神驰。


这便是村姑陈最向往的生活。

找到约50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