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9种心情果茶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花果茶对身体的益处,你都门儿清吗?

春暖又花开,艳阳照、鸟儿鸣,心情舒畅好时节!你想去郊游,我想来聚餐,好提议!欢欢乐乐真友谊!对,没错!夏天就是游玩与聚会的日子,那么吃完了、玩回来,看看我们的小脸蛋、小蛮腰,唉!快、快、快!面膜敷起来,健身搞起来!NO!NO!NO!大可不必慌张,告诉你个好方法,一杯爱你的花果茶喝起来!

什么是花果茶呢?花果茶又被称为果粒茶,是一种类似茶的饮料,以各种不同的花朵与水果浓缩干燥而成,成份中含有各种不同的维他命、果酸与矿物质,但不含咖啡因与单宁酸。花果茶是具有一定功效的饮品主要可以调和脾胃、治疗感冒、滋养肠道、排毒养颜,不同食材不同效果下面我帮大家整理了一些,供你来参考。

调和脾胃

脾胃失调包括脾胃气虚、脾胃阳虚、寒湿阻滞、湿热蕴阻、中焦气滞等。常因为平素饮食不节,或者情志不舒,导致脾胃气机失调。所以多应选取性温、平的食材。

治疗感冒

花果茶能治感冒,是食材本身所含的活性维生素C在起作用,维生素C能够提高免疫力,使人体增强抗病能力。喝一杯花果茶,实际上就等于喝了一杯新鲜果汁。常常有人把花果茶当作配合药物治病的辅助方法,认为这样能够缩短病程。

滋养肠道

一些消化不良的人在喝茶的同时,连果肉也吃下去,因为它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除体内毒素,防止大便干燥。

排毒养颜

经常饮用这种茶还可以排毒养颜,避免脸上长出令人讨厌的小疙瘩。

具体的食材及功效我帮大家整理一些,也是相对常用的,仅供参考:

1、玫瑰花 养颜美容功效卓越,对消除雀斑、皱纹功效明显、减肥,理气解郁、活血散瘀、改善干枯皮肤、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解暑热压火气、保护肝脏胃肠、搞癌防癌、松弛神经、降血压血脂,治胃气滞腹痛,亦用于月经不调、减轻痛经。

2、玳玳花被誉为“花茶小姐”,配绿茶是绝佳美容瘦身饮品,滋润肌肤,消除腹部脂肪。理气宽中、开胃,减轻失眠及焦虑,舒缓头痛、治胸闷恶心、不思饮食、胃腔腹痛。香高味醇,略苦。

3、薄荷叶清暑、提神、用于夏季暑热烦渴、老年腹胀、矢气不通等。

4、金盏花解缓经痛,减肥,女性宜多加饮用。止痛、退烧、利尿、有助治胃痛胃馈疡,增强肝脏功能,嗵痔疮。与甘草、柠檬使用。孕妇禁用。

5、洛神花(又称玫瑰茄) 养颜护肤、减肥,活气补血助消化、特别适合瘦身期间用。消除宿醉、防感冒、解、治喉炎热咳、调节血脂、治心脏病、高血压。长年饮用健康益寿。降纸胆固醇,甘油三脂值,防治血管疾病。味酸。

6、桃花 去斑,减肥,养颜活血、利水通便,凉血解毒,清心润肺,治痰饮积滞水肿,肢气,二便不利。对黄褐斑雀斑、胸腹痛有独特功效。配玉美人更佳。

7、蓝梅果粒 口感醇厚,味道浓郁,酸中带甜富含各式天然维他命及叶酸,养颜美容,帮助消化。

8、洋甘菊/洋甘草有大地的苹果之称,欧洲人最常饮花草茶的排行首名。抗衰老、疲劳、润泽肌肤、帮助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帮助睡眠、养生,治长期便秘、消除紧张、眼睛疲劳、润肺。可除由感冒引起的肌肉酸痛以及偏头痛,且对胃及腹部神经有益。

9、百合花  安神,润肺清火,良好止咳,改善肺部功能,减轻胃疼,治慢性支气管炎、经常咳嗽/久咳,肺癌吐血。

10、柠檬片  减肥,美白肌肤、清凉止渴、安胎、健胃、止痛,用于暑热季节烦热口渴、倦怠无力。

11、番泻叶 缓下能便、用于老年习惯性便秘长期便秘或长期卧床便秘等。

12、苹果花 祛痘美白,独特清香,补血明目,解毒,治神经痛。

13、薰衣草,花茶中最香的一种。茶味相当不错。美白祛斑护发、治疗暗疮和治疗内分泌紊乱。对降火安神、消除疲劳和紧张、助睡眠、疏缓头痛效果明显。促进新陈代谢、伤疤愈合。润肺,驱风,治初期感冒咳嗽,消除肠胃胀气、腹泻、头晕,是治疗偏头痛的理想花茶,减低关节疼痛的不适。配紫罗兰更佳。

14、金莲花 原是宫廷饮品,养颜润肤,清热解毒、增强免疫力、搞病毒、消炎通便、养肝明目益肾利尿,消食去腻。配茶叶、枸杞子、西洋参片、莲子心任一种或多种同饮,誉为“塞外龙井”。

15、野菊花疏风清热、消肿解毒、预防感冒、也用于夏季热疖皮肤湿疮溃烂。

16、山楂为水果之冠,营养丰富,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降压降脂,增加冠脉流量和搞心律不齐的作用。

17、红雪茶 清心开窍,降血脂、胆固醇,软化血管,对高血压、肥胖症、神衰体弱效果显著。

18、合欢花安神益气,治失眠、健忘、神经衰弱。

19、梅花 可改善青春痘,粉刺,黑斑。(搭配玫瑰花及柠檬草效果更佳)。

20、金银花 清热解毒、消炎杀菌,利尿减肥。与菊花用佳。

花果茶可以采取单饮或组合形式,根据你的喜好与需求进行DIY,可以调配出你想要缤纷世界,但注意食材搭配种类不宜过多,孕妇禁止食用花果茶。

先生驾鹤西归去,天国增添一茶仙丨深切怀念著名茶专家曾云荣

中国著名茶人曾云荣先生于2021年4月5日凌晨一点二十五分不幸逝世,享年79岁,他一生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勐海县劳动模范、西双版纳州劳动模范、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觉农勋章获得者,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他的去世,是我国茶业界一个重大损失。

在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人们经常见到一位活跃在勐海重大茶事活动中的茶界闻名、精神矍铄、年逾七旬的老茶人,他就是人称老茶树的曾云荣研究员。


曾云荣这位生于1942年9月澜沧拉枯族汉子,1961年从云南大理农校茶叶班毕业后,被分配到勐海这个“普洱茶之乡”从事茶叶科技推广、研究工作数十年。长期担任勐海县茶办主任,兼任国家级、省级茶叶协会顾问、副会长、理事等职,几十年辛勤耕耘、事茶不倦,为勐海的茶叶发展、财政增收、茶农脱贫致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被评为云南省 “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人文科学优秀专家学者”和“西双版纳科技带头人”,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7年被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获茶马奖,2013年获得了“吴觉农思想贡献奖”和吴觉农勋章。2019年8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茶是我的灵魂,茶汤浸透了我的每个细胞;我崇尚茶树带给人类健康的自然属性,崇尚茶叶所蕴含和折射出来的人生哲理”。这是老茶树曾云荣对茶的诠释,践行着他对茶的热爱和执着,谱写了他绚丽多彩的茶叶人生。

一、推广茶园丰产栽培技术,铸就云南第一产茶大县建功勋

1961年中秋,毕业于云南大理农校茶叶班的曾云荣,身背简单行李和茶叶书籍,只身来到勐海县农科所报到,被分配做技术员工作。为了摸清勐海县的茶叶历史、古茶山分布,茶叶品种和传统种植等情况,他利用上山下乡的机会深入古茶山调查研究,获得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并被勐海悠久的茶叶生产贸易历史和独特丰富的民族茶文化深深吸引。同时他看到由于历史和科技等原因,群众在茶树种植管理上还沿袭着刀耕火种、粗放经营,让茶树靠自然地力生长,重种轻管、重采轻养,造成茶树长势差,茶叶单位产量很低的现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要恢复茶山的生机,大面积发展茶叶,造福社会,造福茶农。首先要从发展新茶园,改造老茶园,提高茶叶产量入手。拉祜汉子说干就干,他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制定周密计划,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到茶园改造实践中。为了给勐海发展新茶园建立样板,他连续八年亲自到景真村蹲点,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属社队企业的茶山“勐遮公社景真大队茶山”,茶山面积达521亩,实施了规格化育苗和新茶园开挖种植沟新技术等,并依托景真茶山试点为全县培养了56个茶叶辅导员和大批农民技术人员,带动全县发展了74个大队茶山,6个公社茶山,共种植3.2万亩茶园,成为全县的主要茶园。78年到81年,在勐阿公社南朗河进行了茶树丰产栽培试验,经过三年时间,使茶园单产由原来的60斤增到10亩平均单产333.8~521.3斤。82年利用该技术对勐海公社景竜大队近于荒芜的164亩茶园进行改造,投产后单产由9斤提高到174.1斤,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他的努力使人们看到了勐海茶叶发展的潜力和希望, 1986年,国家农业部、外贸部给勐海下达了改造万亩低产茶园、建成出口基地的建设任务,他被任命为出口基地建设办公室主任兼技术总指挥,经过三年的努力,在该县8个乡20个村,共改造10248.8亩,超额完成了改造1万亩的任务指标,单产由原来的42斤提高到138.96斤,5年共增产2.7万担,茶农增收696.8万元,县财政增收218.9万元。


1990年,勐海县人民政府根据出口基地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制定了10万亩单产100斤的“101”基本茶园建设工程计划,他“一人设计,带领多人施工”,到2000年为止,完成了100648亩的改造,超额完成计划,全县产量达24万担,使勐海县茶叶生产登上新台阶,成为云南省第一产茶大县,这一项目被省政府评为出口创汇一等奖,为茶农增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 茶树品种繁育多样化、优化茶叶产业结构,提升科技服务质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勐海茶叶品种混杂和品质不佳的问题亟待解决。曾云荣跑省上,去州上争取项目,1992年创建了西双版纳州茶树良种场,基地面积达400亩。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思茅、临沧等地引进云抗十号、云抗十四号、长叶白毫、矮丰、云梅、云瑰等10多个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定植了53亩母本园,建立了20亩苗圃,每年繁育扦插苗百万株,逐渐替换了产量和效益偏低的老化品种。为了加快全县茶叶产业发展,他组织建立了茶叶技术辅导站、茶叶技术推广站、茶叶生产示范站等示范推广机构,健全了全县茶叶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提升了全县茶叶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他设计和组织了实施“茶樟间作”、“茶园综合技术栽培实验示范”等科研课题。培训了一批农民技术员,培养了95名职业中学茶业专业毕业生及38名茶叶辅导员,为勐海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输送了大批茶叶科技骨干和基层技术人员,使勐海茶叶的品种、品质、制茶工艺有了质的飞跃,提升了勐海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该县后期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知名品牌创建区建设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三、非洲植茶 播撒友谊 为国争光

中国是世界茶树的故乡,世界各国的茶树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中国,茶叶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又一重大贡献,是连接世界各国的纽带和桥梁。上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播撒友谊,援助非洲。1969年8月至1972年5月,曾云荣被国家农垦部选派到非洲参加中国援助马里共和国专家组,承担建设100公顷法拉果茶场任务。出征前他激动的说:“能被国家选派到非洲去帮助种茶,承担这么光荣重大的任务,能代表国家去尽一点国际主义义务,我感到非常荣幸!请党和政府放心,我一定努力工作,为中国人争光争气!”。

马里气候酷热,由于长期受殖民地统治影响,这里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在马里法拉果茶场,他主要负责茶苗繁育和协助管理20公顷生产茶园,这里本来不是茶树繁育生长最适宜区,在这里种茶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马里气候条件能不能育出优良的茶苗,让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怀着为国争光的政治责任感和发展中马友谊的历史使命感,克服气候环境不适、生活习惯迥异、语言不通、交流不畅、思念家人等重重困难,积极迎接挑战,直面压力,不辞辛劳,一心一意扑在援助马里种茶这项伟大事业上。经过反复推敲设计、测算实验,他选择搭棚遮荫以降低温度,改良土壤以保持水分,采用茶枝条扦插繁殖办法累计育苗500余万株,在当地创造了历史奇迹,受到了马里政府和中国驻马大使馆经济参赞的肯定和赞扬。


在非洲的第二年,有关方面又把定植80公顷面积所需300万株茶苗的任务交给了曾云荣,他带领当地黑人员工一起从事茶苗繁育工作,在实践中他言传身教、手把手传授当地员工技术和要领,不但如期超额完成了300万株茶苗的繁育任务,而且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为当地茶树栽培种植储备了人才。19 71年,非洲遭遇大旱,流进马里锡卡索的东法拉果和西法拉果两条河的水流量锐减,马里恶劣的沙漠气候立刻加剧,严重影响着已经移栽成活茶苗的生长,出现了成片的枯萎濒临死亡,眼看着自己和马里兄弟一年多的辛劳将被无情的恶劣气候所摧毁,曾云荣感到心如刀绞一样难过,他寝食难安,焦躁万分,个人荣辱事小,祖国和人民的荣辱事大,不行!他骨子里拉祜族那种坚韧刚毅、不服输的个性迸发了,他决定用自己的智慧与恶劣气候搏一搏!他急匆匆到河边去勘察,查看河水流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河里一小股水流,使他产生了智慧的亮光,他决定堵坝蓄水,引水灌溉茶苗。他立即带领当地兄弟砍伐木料、下水堵坝,把河水积存起来导引到茶园,久旱的茶苗得到了水的滋润,渐渐地复活,并重现了勃勃的生机。

曾云荣在非洲种茶的故事,充满着辛勤智慧和传奇,也是他人生最光彩的一笔。中国专家的身体力行、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作风,令受援国的官员专家和民众刮目相看,深为敬佩。我国驻马里大使馆经济参赞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久他积劳成疾,祖国和人民关心他的健康,决定让他提前离开非洲回国治疗。当听到他要回国的消息,那些与他一起共同为茶叶事业流血汗的马里朋友,不约而同聚集在一起,依依不舍地欢送这位为他们繁育茶苗、教他们茶叶科技的中国专家,至今当地人还在传颂着中国专家教他们种茶的故事。这是令他永远难以忘却的一段异域情怀,他的工作得到受援国肯定,为祖国和人民争光添彩。

四、替代种植,以茶代罂驱毒魔

毒品是全人类社会公敌,禁毒斗争是世界人民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少仁人志士为之付出了可贵生命,毒品一日不除,世界难得安宁。为此,联合国制定了帮助毒品产地实施替代种植,发展当地经济,驱除毒魔的战略。


一提到“金三角”,让人不由自主想到毒品,它成为了毒品、毒源和罪恶的代名词。1992年受缅甸禅帮东部第四特区政府的邀请,曾云荣一行到离勐海县边境不远的缅甸边境地区进行考察,寻找以农业种植替代罂粟的办法,看到一片片美丽妖娆的罂粟花,他们的心里都沉甸甸的。深知毒品危害的曾云荣住在色勒县政府铁皮瓦房招待所里彻夜难眠。第二天,他迫不及待地把用种植茶叶来替代罂粟的设想提了出来,他认为缅甸的色勒、大勐养、帮角等地适宜种茶。考察完毕,勐海县与禅帮东部第四特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建设百亩茶园协议书》,协议规定:由勐海县出专家、技术、种籽、工具等,帮助缅甸东部禅帮第四特区种植建设茶园100亩,产量指标每亩达到100斤,3年投产。协议签订后,曾云荣奉命率领茶叶科技工作者,带着茶树种籽出境,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出国种茶之旅。


在缅甸色勒山区的一片罂粟地,他和他的同伴在那里安营扎寨,带领当地“烟民”开垦种植示范茶园。为了验证茶叶替代罂粟种植在色勒地区的可行性,他们根据不同地形、土壤、气候特征,分别在勐养种了3亩,帮角种21.6亩,色勒种近100亩,并对三个试点茶园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规划,制定了技术规程。茶苗种下后,曾云荣安排技术人员负责茶园和茶树幼苗的日常管理,自己每隔一两个月都要到境外去看一次,亲自到三个试验点细心的查看茶苗的生长情况,与缅方人员会晤交流,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中国工作组的辛勤工作及缅方的积极配合,小茶树一天比一天长高长大,不满三年就成园了。1996年投入开采,按照当时茶叶价测算,1亩茶叶鲜叶收入达到700元,比种植一年生的罂粟经济收益要高出许多,项目取得成功,“烟民”转为“茶农”,再不想种那害人、被诅咒的“罂粟”了。中缅双方认为:茶园建设过程中,密切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此后这种替代种植方式被广泛推广到西双版纳州与周边国家传统毒源区的各类农业技术合作中,出现了“水稻替代”、“甘蔗替代”等模式,被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定为“中国云南勐海禁毒模式”,为人类社会最终驱除毒魔奠定了基础。

五、资源普查立新功,言传身教育后人

澜沧江中下游是茶树的源产地中心地带,这里曾经生长着闻名世界的野生茶树王和栽培型茶王树,它们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化石和悠久产茶历史的见证,勐海是当之无愧的茶的老家,历经千年,一直在中国茶史、世界茶史上默默的书写着厚重的民族茶文化传奇。


为加强古茶树保护利用,1991年曾云荣被勐海县任命为古茶树保护委员会主任,具体负责实施对古茶树的保护工作,为古茶树保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进了古茶树保护利用开发,造福茶区各族群众。2002年6月,在州茶业协会与他的积极协调下,西双版纳州政府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茶业协会在景洪联合成功举办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180多名茶界专家学者出席,为中国普洱茶产业的复兴起到了“正名”和极大推动作用。


为了挖掘西双版纳州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普洱茶产业。2004年3月至7月,西双版纳率先组织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州古茶园古茶树资源普查工作,他作为该项工作的领导小组成员兼任勐腊普查组组长,他虽然年逾六旬,但带领年轻组员一起翻山涉水考察、征集古茶树资源,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他与人合作编写出版了《历览西双版纳古茶山》一书,成为人们了解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茶叶发展史和茶文化的工具性书籍,同年该项目被评定为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10月,年逾古稀的他依然被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普查保护领导小组聘请为专家顾问,他走进古茶园、见到古茶树似乎变年轻了,高山陡坡均被他踩在脚下,雄姿勃发,精神抖擞。


曾云荣常常回忆起自己为茶叶事业奋斗走过的历程,有苦有乐,有悲有喜,然而他想得更多的是把一生积累的茶叶科技知识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多年来他不仅积极实践,他还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书写下来,供茶叶科技工作者参考学习,先后在《云南茶叶》、《普洱茶论文专辑》等书刊上发表了《澜沧江茶山论古今》、《缅甸掸邦东部的春天》、《发展茶樟间作园,振兴勐海茶业》、《浅析勐海的茶叶生产发展》、《建立南糯山万亩茶场的初步设想》、《勐海县茶园生产栽培试验示范》、《勐海茶叶四十年》和《普洱茶的功效作用》等。2003年前后,他先后创建了茶樟间作示范基地和曾氏老茶树茶厂,在他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下,一大批年轻科技人员迅速成长起来,有的已经成为省厅领导,有的已经成为茶叶产业发展带头人和高级专家,儿子、儿媳在他的影响下也加入了茶叶行业,并成为行业专家和科技骨干。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在勐海县从事茶叶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的100余名茶叶专业人员获得了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技术职称,大大增强了各茶企技术骨干的信心,提高了大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普洱茶加工工艺不断得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勐海普洱茶在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勐海茶叶产业得到了发展,据统计,截至2020年,勐海县共有茶园总面积90.7万亩,干毛茶总产量 3.17万吨,精制茶产量1.58万吨,综合产值超百亿元,使勐海成为名副其实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08年,在勐海茶办岗位上奋斗了近半世纪的曾云荣光荣退休了,但这匹立志终生为普洱茶事业而奋斗的老马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市场经济发展给普洱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他更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茶叶的文化交流、科普宣传及品牌推介上来,把自己的生活和茶叶紧紧联系在一起,一刻也不能分离。


随着科技和检测手段的发展,优质、生态普洱茶的保健功效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在追崇着普洱茶,普洱茶蕴育着无限商机,有些有战略眼光的商家和爱茶人士接踵而至来到云南考察,寻求发展机遇。勐海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丰富的茶树资源吸引了行家眼球,纷纷组团来这里考察,他们到勐海首先想到的是拜访老茶树曾云荣,希望从他那里得到指点和建议。对来访者,曾云荣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热情接待他们,对他们的问题一一作答,从他谦和的态度和淳朴的话语中,人们悟出了普洱茶的真谛,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一些到访者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当场拜他为师。


2007年在广东从事茶叶生产经营近40年的老茶人陈升河率领自己的团队到云南各主产茶区考察,最后听取老茶树曾云荣的建议,决定扎根勐海发展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在勐海建立了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2008年曾云荣和著名茶企陈升茶厂的陈升河董事长、时任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会长彭哲、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汪云刚研究员联手发起成立了老班章茶研究会,以一个村茶叶成立研究会的,这在全世界是一个创举,聚集了全国茶叶界知名专家和茶叶爱好者,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一下声名远播,稳坐勐海数千家茶叶企业第二交椅,年销售额达数亿元,茶厂基地老班章村茶农收入从2010年户均收入20万元,到2014年人均收入达20万元,成为全国少有的以茶扬名的古茶村,在陈升茶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老班章村容村貌发生面目一新的改变,户户建起了小洋楼,人人买起了小汽车。几年来,作为专职副会长的曾云荣带领他的专家团队深入老班章开展生境调查和品质形成机制研究,指导当地茶农对老茶树进行科学管理,努力维护老班章这个普洱茶品牌和普洱茶标杆,持久造福当地茶农群众。如今,勐海各个古茶村争相要求与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与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合作,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才有希望。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初制加工基地建到哪里,那里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弘扬民族茶文化,助推勐海茶产业发展,老茶树曾云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参加勐海茶叶茶文化协会活动。几年来他热心于茶叶协会工作,不顾自己年高多病,有时在医院输液,他刚拔掉吊针就走进茶山为茶农授课,普及茶叶知识和茶文化,在勐海的西定、苏湖、南糯山、勐宋、勐满及澜沧的景迈等古茶山多次留下他活跃的足迹,中国国际普洱茶节、勐海茶王节、茶叶品鉴会等重大茶事活动留下他矫健的身影。同时,他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撰写了珍贵史料“勐海茶叶百年”和“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等,还把多年来从事茶叶推广研究的经历经验整理发表在相关报刊杂志上,被广大读者广为传颂和学习。2015年他被中国茶叶学会评为“全国学会工作积极分子”。


围绕云南省打造千亿元茶产业,让云茶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老茶树曾云荣老当益壮不仅到广东、北京、上海及省内茶叶展销会宣传茶文化、推销茶品牌,还亲自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宣传、推广普洱茶文化,提高普洱茶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影响力、知名度,促进云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老茶树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19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曾云荣获得这一至高荣誉。纪念章使用铜胎镀金材质,通径为50毫米,主要元素为五星、“70”飘带、团锦结、如意祥云和光芒,主色调为红色和金色。核心部分为五星,代表国家荣誉。


老茶树曾云荣是茶叶界的旗帜和标杆,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楷模!我们永远怀念他!


以上内容转至勐海县茶业协会。


2020年10月22日,我们在考察南糯山之际,到勐海县城曾云荣家中,现场采访了曾老师,当时曾老师身体状况就不是很好,身体虚弱,腿脚不灵便,还一直在咳嗽。在我们表明来意之后,曾老师仍是强打精神,非常爽快地接受了我们的专访,我们感动之余,内疚万分。




 今天惊闻曾老师噩耗,不胜悲恸和惋惜,刚刚还在收听采访他的录音,呜呼!音容尚留,斯人已去!从此人间少了一位专家,天国多了一位茶仙。相信有茶相伴,天国不会寂寞,惟愿曾云荣老师一路走好!


以下是我们采访曾云荣老师的部分内容:

作者:曾老师,您好,很荣幸来采访您,我们今天的第一个问题是,南糯山的“南糯”是什么意思?

曾云荣:傣语中,“南”是水的意思,“糯”是竹笋的意思。之所以叫南糯山就是因为以前的哈尼人用山上产的竹笋招待傣王,傣王吃过后很满意,就用它来命名了。


作者:那棵800多年的茶树王,是您们最先发现的吗?

曾云荣:你说的是半坡老寨的开才家认养的2号树吧,是我们发现的,当时邹家驹、黄炳生一些专家还来鉴证,就住在山上,还搭了帐篷,记得他们还和寨子里的哈尼人一起唱歌跳舞。因为路比较难走,从寨子里到茶树王那里要1公里多,路宽也就1公尺左右,当时他们提出来要修路,我说不能修,如果小车、摩托车和拖拉机都进去,生态就完全被破坏了!


作者:那么1号树又是哪一棵?它的树龄又是怎样鉴定的呢?

曾云荣:1号树呢,就是沙归捌玛茶厂上去的那棵,也就是1995年死掉的那棵,这棵树的树龄争议很大。因为1953年专家们最先发现这棵1号树的时候,旁边还有一棵大茶树,就砍了一棵,经过数年轮测算出它的树龄为800年以上,再根据哈尼人父子连名制推算,按第一代栽种这棵茶树沙归,平均每一代按20岁估算,到当时正好是55代,作出1号树的树龄也在“800年以上”的结论。


作者:曾老师当了30多年的茶办主任,请您介绍一下勐海的茶资源。

曾云荣:我是1974年开始当的茶办主任,一直到2008年,干了33年的茶办主任。根据2008年的统计,勐海的茶资源共有24万多亩,现在已经有87.6万亩了。从1957年云南省茶叶工作会议在西双版纳召开,根据当时勐海茶科所的老所长蒋铨和勐海茶厂的厂长唐庆阳普查的古茶树资源,按每亩240株的密度统计,勐海的古茶园面积共有8.8万多亩,这个数据一直沿了好长时间。现在统计测量的勐海古茶园,共有4.8万亩。实际上不止这个数,在打洛曼夕到勐板这片,茶园跨度有几十公里,我估计至少也有1万亩。


作者:南糯山1号茶树王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曾云荣:天灾人祸,可以说是和人有关,虽然年老体衰是自然规律,但是我们为了延续它的生命,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用了水泥,在树下铺了水泥造成,可以说是好心办了坏事啊!千家寨那棵2700年的茶树王,也有这种情况,人们为了观赏方便,把它围起来,还修建了石埂和石碑。当年为了保护这棵树让我发言,我就讲了南糯山1号茶树王的教训,说人为使用了水泥保护不当,才让它过早死去。为这个事云南省茶叶协会的邹家驹还发了文,质疑台湾茶商建亭立碑伤害了茶树,结果人家还和他打了官司。


作者:南糯山上以前有没有茶马古道?

曾云荣:有的,在从多依寨到丫口老寨,往景洪嘎洒方向,这条古道现在还可以走,它的历史很久了,可以说和南糯山得名的时期相同,因为当年傣王命名南糯山的时候,走的就是这条茶马古道。

从丫口老寨出发,有3个条路线:

一条是走嘎洒到景洪再到普洱。

一条是从南拉、小乎拉到佛海,从佛海又分2条,1条经糯扎渡往勐往方向到普洱。1条从打洛到景栋到缅甸仰光,从仰光一边前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到尼泊尔最后到西藏;一边到香港和东南亚国家。

一条是从格朗和、帕沙、勐混到打洛。

作者:南糯山以前的南糯白毫为什么那么出名?用的是什么工艺?

曾云荣:关键是原料,做好的用捌玛的原料,采摘的时候必须用一芽一叶的半开叶,现在说南糯白毫是烘青绿茶,实际上还是用炒锅干燥的,应该属于炒青绿茶。


作者:南糯白毫是用机器做的还是手工做?

曾云荣:手工的,84年的时候我们用云南茶拿去评奖,因为是云南大叶种,苦涩味重都没有中奖,只有勐宋那卡的竹筒茶,因为形状独特,被评了一个造型奖。

作者:南糯山以前做的红茶是红碎茶还是红条茶?

曾云荣:红条茶。


作者:勐海这里有很多河流,有几条是从南糯山留下来的,由于这些河里的沙子闪闪发光,勐海的地下水也有这种情况,有人称之为白沙水,经过这种白沙水发酵的熟茶,滋味特别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曾云荣:这应该和勐海的地理特点有关,我怀疑南糯山上有矿石,才会形成这种白沙水,南糯山比较大的河就是流经多依寨、半坡老寨和石头寨那条河了,现在叫南糯河。

采访团队:今逸堂、企业外脑、新茶媒、勐海县茶业协会

记录、文字整理:刀哥

图:王磊

资料提供:勐海今逸堂茶业有限公司

更多好文及茶文化知识,请关注新茶媒,关注刀哥说茶



《德国茶叶市场年报》解读与启示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融合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而且对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具有悠久茶文化的德国在欧洲和世界茶叶贸易中均占据重要地位,德国已成为中国茶品牌进入欧洲市场的大门。

《德国茶叶市场年报》(以下简称《年报》)是德国茶叶协会(德语:Deutscher Teeverband)出版的年度报告,该报告作为一份全面的行业出版物,详细地介绍了德国茶叶消费与市场的情况,报告包括消费数据、种类偏好及市场占有量、进出口数据以及销售状况分析等。

文章的数据和分析主要基于2020年度、2021年度和2022年度出版的《德国茶叶市场年报》,在对近三年德国茶叶消费和市场数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挖掘消费者对饮茶文化的需求与态度变化,对我国茶叶在欧洲的出口提供一些启示。

近三年德国茶叶消费和市场特点

1、茶叶消费逐年递增,创历史新高

☆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德国茶叶消费逐年递增,市场走势良好。

这不仅体现在《年报》所提供的茶叶消费数据上,而且也反映在年报的标题文字中。三年来,德国人均茶饮消费从2020年的68升,2021年的70升,再到2022年的71.5升,创下历史新高,其中花草茶和水果茶合计42.7升,红茶和绿茶合计28.8升。从年报标题看,2021年《年报》副标题为“茶叶发出了积极的信号(德语:Tee setzt positive Zeichen)”,2022年《年报》副标题为“炙手可热的茶叶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实力(德语:Heiss begehrt.Tee zeigt sich stark wie nie)”,茶叶消费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2、花草茶和水果茶占据消费主导,红茶和绿茶消费大幅增加

① 近三年《年报》数据显示,花草茶和水果茶依然继续占据茶饮消费市场的主导地位。

德国人对花草茶和水果茶的偏爱主要得益于上世纪上半叶德国百年茶企“缇喀纳(Teekanne)”发明的茶包机。茶包机的问世丰富了茶叶的组合和包装形式,推动花草茶和水果茶的兴起,并逐渐改变了德国人的饮茶习惯。花草茶和水果茶因其繁多的种类、多元的组合模式以及口味的混合和创新,符合当前年轻消费者对健康、轻松和多样化饮品的消费需求。

② 尽管花草茶和水果茶的消费仍占主导,但红绿茶的年销售量自新冠爆发以来呈现出稳定的上升趋势。

尤其在2022年,红绿茶消费总量达2万吨,占比38%,比2021年的32%有了一定幅度增加。从销售渠道反馈看,药妆店和专门的茶叶销售店如拥有近130家门店的德国奇闻花茶公司(TeeGschwendner)表示,消费者关于红绿茶及其保健功能的咨询有了大幅提高。同时,2022年《年报》显示,德国在红绿茶方面的进口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相比2021年,红绿茶的进口量上升了15.9%,其中绿茶进口增量创历史新高,增幅达到42%。

3、有机茶占比显著提高,红绿茶中的有机茶占比更突出

☆ 有机茶成为消费市场新宠,其所占的消费比占比呈现出持续且稳定的增长态势,并在近三年的《年报》中均被列入年度趋势特点的关键词。

2022年有机茶的消费占比从2020年的9%上升至15.9%。其中,有机花草茶和水果茶占总销量的15%,而有机红茶和有机绿茶占红茶和绿茶总销量的17.8%。2022《年报》显示,茶叶的有机份额是德国食品市场有机份额的两倍。无论是年轻的消费者还是年长的消费者,都将茶视为是有益健康的高质量功能饮料。茶叶成为丰富日常、点缀生活的重要饮品,甚至在派对上或在流行的热点地区作为时尚饮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浙江武义有机茶园

4、主要通过线下零售,在线销售模式日益兴起

☆ 就销售渠道而言,大部分茶叶通过线下销售,而受疫情影响,酒店、餐馆和食堂消费大幅降低,食品零售(主要通过大型连锁超市)、药妆店及专门的茶叶零售店成为茶叶消费的主阵地。

2022年《年报》显示,食品零售(超市)茶叶消费占比44.23%,药妆店占比8.51%。调味茶和特种茶则主要通过专门的茶叶零售店销售。与此同时,线上销售增长很快,线上销售模式占比近5%。

5、进出口份额平稳上升,中国是德国最大的绿茶供应商

☆ 从上述三份《年报》来看,近三年德国的茶叶进出口份额及总量基本平稳,进口总量略微呈现上升趋势。

印度和中国是德国茶叶进口最主要的国家,占比超过德国茶叶进口总量的一半,其中,印度是德国最重要的红茶进口国,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绿茶进口国。

从2022年《年报》看,德国在红绿茶方面的进口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2021年红绿茶的进口总量上升至47501.2吨,增加了15.9%,其中德国的绿茶进口量达到历史新高,增幅达到42%,红茶进口增幅平稳,为7.8%。

德国消费者的需求与特点

1、重视茶饮的精神内涵,饮茶成为一种有意识的享受

“受新冠疫情影响,饮茶比任何时候都流行”,不仅因为其均衡的养身价值,同时茶作为一种精神饮品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挖掘。

正如2020年《年报》中所提,“Think positive. Drink Tea”已成为新的口号。消费者对茶本身的积极联想促进茶饮消费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创历史新高,饮茶已成为“有意识的享受、自我时光、放松时刻、自然与正念”的理念和生活方式。面对新冠疫情对日常生活的冲击,品茶成为德国消费者一种自我探寻和自我休憩的重要途径。

2、重拾茶饮的健康属性,饮茶成为自我疗愈的养身工具

茶饮在德国的普及得益于德国医学界对茶叶的研究和对其所具备潜在的健康功效的认可,伴着上世纪上半叶风靡欧洲的“健康运动”以及被视为德国茶界“工业革命”的“袋泡茶机”的问世,喝上一杯天然的花草茶和水果茶逐渐变成普通市民日常。

受新冠疫情影响,消费者更加关注茶饮成分及其所具备的保健功能。由于不少酒店、餐馆和食堂因为疫情及疫情管控等原因关闭后,茶饮消费的主战场转到了食品零售、药妆店和专门的茶叶零售店。其中药妆店的茶饮销量明显上升,消费者除了购买传统的花草茶之外,还常跟药店专业人士咨询红绿茶的保健功效,很好促进了红茶和绿茶消费数量在德国的攀升。

在德国人传统衷爱的花草茶中,具有温肺止咳的姜茶和具有提神醒脑、疏肝理气的薄荷茶的销量在2020年位居前列。根据德国阿伦巴赫一项调查显示,有73%的德国消费者选择使用天然的花草茶用以治疗感冒咳嗽、肠胃调理、心血管疾病及疲劳等症状。

消费者除了在茶上挖掘其可能对身体的保健功能外,还注重茶“自我疗愈”的功能。正如2021年《年报》中所提,喝茶成为“自我时刻(me-Moment)”,成为日常杂乱和不安中的“沉思片刻(besinnlicher Moment)”,成为一种放空和自我探寻的方式。

3、关注茶饮的质量,饮茶成为消费者自然观的反照

德国消费者普遍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受新冠疫情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理念更得人心,德国消费者对生活物资的质量和加工过程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有了更高要求,新鲜、健康、天然成分和功能逐渐成为消费者食品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这尤其反映在茶消费中。

数据显示,茶饮消费中的有机茶饮消费占比比普通生活物资消费中的有机占比高出一倍。

2022年《年报》调查显示,消费者认为有机茶饮体现了可持续性和可靠性,茶饮从生活用品升华为消费者的生活态度和健康自然观。对茶饮质量的追求既反映了德国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更是消费者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4、重视茶饮的社交功能,饮茶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茶在社会的认可度、热门度和普及度的提高,茶的社交功能得以进一步拓展。尤其在大城市(如:汉堡、法兰克福等)可以看到德国消费者或当地协会定期举办相关的茶主题活动,诸如市场开放日(Marktdate)、品茶攻略、茶科普和茶研究分享会等,饮茶谈茶逐渐成为消费者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年报》中指出:茶是一个重要的媒介,它不仅连接了人与自然,连接了心情与口味,生活与品味,而且连接了人与人,家庭和亲友,熟人和伙伴。

5、拓宽茶饮的形式口味,饮茶成为“探索与革新”的价值实践

2022年《年报》显示,德国消费者对饮茶多样性和创新性具有较高要求,这种创新和多样既体现在消费者对茶饮口感、颜色、种植地区、冲饮方法上,也反映在消费者对茶饮形式、杯具乃至营销模式的新期待中。

年轻消费者渴望突破传统的古典喝茶模式,热衷用鲜艳的流行色或马克杯装茶,渴望市场能提供更多便携出行的罐装冷饮茶饮,同时追求能提供更多线上购茶平台。对年轻消费者而言,饮茶成为其对抗传统,探索新物、革新日常的价值实践。

对我国茶叶出口欧洲的启示

尽管中国茶在欧洲茶叶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绿茶,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绿茶占欧洲绿茶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二,但中国茶以及茶文化在欧洲传播仍面临不少问题,包括:

1)欧洲人对中国茶普遍还很陌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的了解还非常有限,甚至受西方媒体倾斜性报道影响,部分消费者对中国茶的认知还停留在劣质茶的偏见中。

2)中国出口到欧洲的茶以散茶为主,在茶叶市场上并不以中国茶的名目出现,真正进入欧洲市场的名优茶、特种茶数量较少。

3)中欧茶叶贸易还存在不少基于信息和交流不畅所造成的困境,比如没能紧扣国际消费偏好、不明确产品质量标准、对绿色发展理念存有分歧等,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叶贸易市场的发展。

因此,如何摆脱低端原料的出口困境,加强我国名优茶工业化生产能力,是中国茶叶拓展欧洲市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基于上述基本现状,结合对《年报》的消费需求和特点分析,对茶叶出口欧洲作出以下几点思考。

1、提升文化价值:重视茶文化精神内涵,打造具有国别特色的文化品牌

鉴于德国消费者重视茶饮的精神内涵,并对异国茶和新式茶饮持有较高的探索需求,在出口茶叶时,应当进一步挖掘、传播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从中国茶叶独有的文化特色、历史背景提高茶产品的吸引力和附加值。中国茶文化包含了儒释道的思想精神,呈现出“大道”的中国精神。现代语境下的中国茶文化,可以从茶艺切入,“在茶艺的日常性与超越性,审美性和商业性的张力中重建茶文化”,进而传播我国茶文化。

2、推广优质品牌:着力塑造绿色环保的产品理念,促进优质茶品牌营销发展

进一步推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现行的茶叶种植体系中融入绿色环保理念,完善质量规范要求,整体提高我国茶产业质量,更好达到全球质量标准。同时,依托地方区域名茶(如西湖龙井)和珍稀品种茶为特色,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茶产业品牌体系,推进茶叶现代营销体系建设。

3、拓展养身茶饮:回归茶饮保健功能,积极拓展东方养身茶饮种类

茶文化与中医文化在发展过程、价值体现上存在许多交叉和融合,茶作为传统的养身保健功能饮品,自古至今广受关注和认可。考虑到德国消费者对茶饮保健功能和医疗作用的重视,在出口中国茶时,应做好宣传引导工作,积极倡导健康茶饮文化,宣传品茶涵养性情,从而更好凸显中国茶与养生的理念互动关系,特别应当结合中医理论研究成果,挖掘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花草茶和水果茶,更好满足欧洲市场对东方茶饮在养身和保健功能的探求。

4、创新茶品内容:发挥茶科技对产业的创新功能,丰富茶产品内容

鉴于消费者对茶饮具有较高的创新需求,既要发挥茶科技对产业的创新功能,加大茶产业数字化进程改革,同时应创新茶品设计,注重中国茶在产品形式、包装、分销渠道、周边产品等领域的拓新和创新,利用融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和技术,拓展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高中国茶在国际市场的的覆盖面和占有率。

5、丰富传播形式:以茶为媒,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茶文化交流活动

在精心办好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华茶奥会基础上,在欧洲个别国家和地区建成稳定的茶文化线下交流模式,包括组织各类茶会和茶事活动,进而提升中国茶在欧洲的影响力。

此外,同当地茶叶协会、企业及消费者展开更多社交互动,包括支持当地相关机构和协会组织开展茶事活动,举办各类专家讲座,促进他们更好地了解并喜欢中国茶。同时,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资源,利用新媒体的即时性、开放性和全域性特点,实现文化传播在范围和速度层面的突破,促进更全面、立体地展示中国的茶叶、茶企,助力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走向欧洲。

作者简介:

王佳懿

浙江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讲师,浙外德国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中德跨文化、应用语言学。目前主持省教育厅、省社科联及校级课题多项,出版相关专著、译著,发表论文数篇。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