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知名茶商

找到约1,143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大佛龙井 感恩有你——全国知名茶商圆桌会议今日在新昌召开


今日,“大佛龙井 感恩有你”--全国知名茶商圆桌会议在新昌万怡酒店召开。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茶叶科科长、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罗列万,省农技推广中心茶叶科副科长、龙井茶管理办公室主任陆德彪,浙江大学教授龚淑英,省农技推广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金晶,新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吕田,新昌县政协原副主席、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袁振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石炜瑶,新昌县名茶协会会长张铮,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陈霞,22家全国知名茶商代表出席会议。


01

新昌茶产业发展情况

新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石炜瑶

目前,从业人员达1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茶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建成省级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区2个、省级茶叶精品园3个、县级现代茶叶示范园区3个,建成标准化名茶加工厂、示范性茶厂104家,其中省示范性茶厂4家,2018年全县茶叶产业链产值达79.2亿元2019年新昌茶业再上新台阶,全县茶叶总面积为15.3万亩,预计茶叶产量6100吨,茶叶产值有望突破15亿元大佛龙井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专家评审,成为我县第一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大佛龙井 ”品牌价值为 43.04亿元,列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第六,连续第十年稳坐全国十强。

新昌县紧紧围绕茶业强县建设目标,以“科技创新”、“品质提升”、“品牌规范”为重点,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新昌茶业“打造百亿茶产业,创建龙井第一县”的目标。


02

大佛龙井在全省作用与地位

省农技推广中心茶叶科科长,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

罗列万

省农技推广中心茶叶科科长,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罗烈万认为大佛龙井的成功开发,对浙江省的茶产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新昌县县委、县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广大茶人们的共同努力。

1、大佛龙井以品质著称,以品牌闻名于世,是浙江绿茶的杰出代表。2018年产量4695吨,产值8.36亿元,均占到全省龙井茶产量产值20%左右的份额,在全省龙井茶三大产区的18个县(市、区)中位列第1。

2、大佛龙井的发展对我省茶业科技的进步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第一台长板式扁形茶炒干机,到多功能名茶辉锅机、茶叶色度智能识别控制系统和新颖采茶机,再到茶叶常温保鲜、龙井茶延时加工等技术,新昌的龙井茶加工机械制造也从半自动到全自动,再到目前智能化、连续化,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促进和带动了茶业科技进步。

3、大佛龙井的发展也带动了全省龙井茶市场的繁荣。中国茶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交易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龙井茶集散中心,也是全国农业部定点市场、商务部双百市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和全国首个绿茶(大佛龙井)价格指数信息采集定点市场。全国20多个省市都有大佛龙井专卖店(柜)、直销窗口500多家。大佛龙井在全国构建了强大销售网络与平台,已成为浙江龙井的风向标,带动了整个浙江龙井茶市场的繁荣发展。

规模大、品牌强、科技新、市场旺,大佛龙井已是浙江绿茶的杰出代表。


03

龙井茶品牌质量管理

省农技推广中心茶叶科副科长,龙井茶管理办公室主任

陆德彪

省农技推广中心茶叶科副科长,龙井茶管理办公室主任陆德彪就龙井茶品牌质量管理作了介绍。

首先表达了他在近10多年从事龙井茶保护工作中对龙井茶的两点感受:一是越了解(读懂)龙井,就会越喜爱龙井。二是选择龙井,就是选择未来。

其次,通报2019年专项监测暨现场监督检查基本情况,特别指出两点,一是个别企业在产地备案方面需要提升。二是个别企业国家标准理解不够全面,存在“虚标产区(地)”和“虚标等级”等现象。

最后呼吁在座各位共同努力,努力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当好龙井茶终端市场的主力军。二是当好建言龙井茶的诤友。三是当好推介龙井茶的大使。

04企业交流

此次参加会议的企业中,北京老舍茶馆有限公司、天福集团、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山国饮艺茶业有限公司、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天方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表示新昌是其龙井茶的主要供货地,并认为大佛龙井具有比较好的品质,多年来,他们把自己作为大佛龙井的粉丝去实践去宣传大佛龙井,目前大佛龙井已成为新昌茶业的金名片,在此基础上,大佛龙井应结合新昌特色,挖掘大佛龙井的独特品质,讲好大佛龙井的文化故事,做好大佛龙井的技术标准,推好大佛龙井的品牌。圆桌会议凝聚了全国知名茶商力量,为大佛龙井发展探寻发展新思路,相信在各位的共同努力下,大佛龙井将会越来越好,香飘全国!

05

新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吕田

吕田副县长首先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各位领导、来宾和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吕县长指出大佛龙井产业坚定发展信心,召开此次圆桌会议恰逢其时且十分必要,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谋划,群策群力,在必要的时间节点开了一个好头!相信通过我们共同努力,定能为进一步提升大佛龙井的质量、销量、效益和品牌竞争力提供新的动力。下定发展决心,作为一方政府,我们将积极为大佛龙井的发展出谋划策,积极作为,为大佛龙井发展吆喝呐喊,将在茶产业发展上不断寻求突破,在种植、加工、销售、品牌管理等全方位给予支持,为大佛龙井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助推大佛龙井品牌集聚效应领跑全国。维持发展恒心,大佛龙井已经成为行业中佼佼者,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仍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发展,要不断提升科技含量、品牌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新起点、新征程

本次圆桌会议主要以“大佛龙井 感恩有你”为主题,感恩奋进再出发!感谢全国各地大佛龙井销售企业为大佛龙井市场开拓所作出的努力;茶叶是新昌农业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也是我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富民产业,与会嘉宾深入研讨、充分交流、共议大佛龙井未来发展方向,增进共识、促进合作、携手奋进实现互利共赢;新昌茶业的昨天已被载入历史,新昌茶业的今天正在每位手中创造,相信新昌茶业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今天是大佛龙井以新姿态走向全国的新起点,让我们站在新起点,阔步新征程,共同实现“打造百亿茶产业,创建龙井第一县”总体目标!


编辑:盛清  唐影 白家赫

兴海茶业经销商大会签约30余名知名茶商

  2018年5月16至17日,以“新价值 新未来”为主题的佳兆业兴海茶业首届经销商大会在勐海圆满落幕,来自全国二十多个地区和城市的30余名普洱茶行业知名茶商与佳兆业茶业集团成功牵手,正式成为佳兆业兴海茶业首批区域经销商。

  佳兆业兴海茶业将实施“全国扩展、重点突破、夯实基础”的渠道拓展策略,以形成全国战略市场齐头并进的局面。其中,特别强化对华南、西北、华北、华中、西南、东北及华东重点区域的招商及拓展,并对云南、广州、深圳、东莞、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10多个重点区域市场进行深耕细作。

  目前,茶行业依然处于初级竞争状态。佳兆业兴海茶业将构建与完善“销、研、产、植一体化” 的企业经营组织,由传统茶叶分销模式修正为“深度分销+互联网社群模式”的创新性商业模式。

  佳兆业兴海茶业广东经销商肖朝清表示:“兴海的熟茶做得很好,跟现在国内主流品牌的质量不相伯仲,我选择成为首批经销商,既是出于这么多年下来,跟创始人张姐(张建丽)的良好合作关系,也是因为佳兆业的实力给了我足够信心。”

  “做茶这么多年,对市场上的其他品牌多少都有了解,但从头到尾跟兴海合作,主要是因为对兴海的品质很信赖,做茶如做人,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才能做出好茶,佳兆业的进入带来更专业的团队,有这样的平台,我们相信会越做越好”广东经销商陈植源说。

  “是品质让兴海能够站到现在,佳兆业进入以后,希望在坚守品质的同时,能够加大推广宣传,用新的方式方法推进销售,”以北京经销商何艳晖为代表的经销商也对佳兆业·兴海茶业提出了期许和要求。

  云南普洱茶产制历史悠久,是云南传统名茶,也是中国名茶。其历史可上溯至汉末三国时期,其贸易始于唐、闻名于宋,盛于清。随着时代的变迁,普洱茶在近代几经沉浮,终在现代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下,国内消费者对茶叶品质、品牌的需求中,显现自己的价值。

  佳兆业兴海茶业首届经销商大会的成功举办,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富含优质技术沉淀的品牌即将开启。依托佳兆业集团的多元化平台,佳兆业兴海茶业将以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管理理念,全力助推茶产业发展,为满足广大消费群体对健康、生态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断努力。

略数中国近代知名茶商(上)


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


世界首富伍秉鉴,2001年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了一个《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上几个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六位华人入选,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这六个人中,又唯独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所以伍秉鉴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 。


伍秉鉴(1769~1843年),字成之,号平湖,别名敦元、忠诚、庆昌,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宗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


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总商。在经营方面,伍秉鉴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崛起。


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他还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大富翁”。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他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1843年,伍秉鉴在中国的动乱中病逝于广州,享年74岁。


唐廷枢


唐廷枢(1832年5月19日-1892年10月7日),初名唐杰,字建时,号景星,又号镜心,生于广东香山县唐家村(今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


清末洋行买办、洋务企业活动家。字景星。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1851年起,先后在香港英国殖民政府和上海海关担任译员10年。1863年进入上海怡和洋行充当买办,经理库款,经营丝茶出口贸易,开展航运,扩大洋行在上海以外的通商口岸的势力。同时,继续从事商业活动,大量附股洋行经营的保险、航运企业,并为洋行企业吸引大量的华商资本。


1873年任李鸿章主持的轮船招商局总办,成为洋务派官僚的有力助手。任职期间,招商局的营业状况颇有起色。1876年受李鸿章委托筹办开平煤矿。从勘察矿址、拟定计划,到筹集资本、正式开采,都由他一手主持。开平煤矿的组成或附属部分,也都是在他的倡议或主持下兴办的。1892年10月7日卒于天津。


唐廷枢开始自己的商业活动和资本积累,是在担任香港殖民政府翻译时期,1858年以前他就在香港投资了两家当铺。其后在上海度出现的棉花出口贸易的高潮中,又从事棉花投机生意。他独自经营的修华号棉花行,成为外国洋行收买中国棉花的一个代理机构,并与怡和洋行发生业务关系。自担任怡和洋行买办后,唐廷枢的经济活动,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担任怡和买办的10年中(1863~1872年),他除了为怡和经理库款、收购丝茶、开展航运以及在上海以外的通商口岸扩大洋行业务之外,还为他的老板投资当铺,经营地产,运销大米、食盐,甚至涉足内地的矿产开采。


他和怡和前任买办林钦合伙开设茶栈。为适应洋行收购茶叶的需要,他先后投资上海3家钱庄,以周转他的商业资金。为了买办业务和自营商业的两种需要,他又在洋行之中,设立了自己的事务所。


为与整个对外贸易发生联系,他又建立起一套类似事务所的同业公所。上海丝业、茶业等3个与对外贸易关系密切的同业公所,在1868年以前相继建立。唐廷枢和徐润等人则是这3个机构的董事,是主持这些行业机构的核心力量。


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唐廷枢开始参加外国在华企业的附股活动。他在进入怡和以后的第五年,就附股于洋行经营的谏当保险行(Canton I nsurance Offi ce)。在华海轮船公司中,他是最大的股东之一。这个公司的第期股本1650股中,他一人购买400股,占公司股本的近1/4。他不但进入了该公司的董事部,而且担任了公司的襄理。他的附股活动,并不限于怡和洋行的企业,也附股于1867年成立的公正轮船公司(Union Steam Navigation Co.)和1868年成立的北清轮船公司(North China SteamerCo.)、美国琼记洋行(Augusti ne Heard andCo.)的苏晏拿打号(Suwonada)轮船和两家小洋行——马立司洋行(Morris Lewi sand Co.)和美记洋行(Muller H.and Co)的船队。


唐廷枢不但自己附股於外国企业,而且还为外国洋行吸收了许多买办和商人的资本,尽他最大的努力拉拢外国洋行在中国的生意。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他的额外收入,而且使他能对其所代表的中国股东,施加他的老板所希望发生的影响。对英商怡和洋行来说,“唐景星简直成了它能获得华商支持的保证”。美国旗昌洋行的老板说,唐廷枢“在取得情报和兜揽中国人的生意方面……都能把我们打得一败涂地”。


徐润


徐润(1838—1911),又名以璋,字润立,号雨之,别号愚斋,香山县北岭村(今珠海市北岭乡)人。父亲徐宝亭曾任清朝官吏,叔伯皆为洋行买办。清咸丰二年(1852),14岁时随叔父徐荣村经澳门抵达上海,在英商开办的宝顺洋行当学徒起直至工作16年。勤奋刻苦,悟性颇高,得洋行主管器重,成为领管各分行的总买办。其预见到长江航运业的发展前景,决定购置江轮、船坞,将进出口贸易和航运作为洋行的主要业务,并将出口贸易拓展到日本,使洋行的进出口总值每年达数千万两白银,很快成为巨富。1863年,大量投资房地产业,在上海购地3000余亩,其中建楼宇占220多亩,年收租金12万余两,成为上海滩华商中有名的“地产大王”。今上海愚园路就是由其居住的“愚园”而得名。同时,其在广东旅沪商人组织的广肇公所中掌握财务权达20年,成为旅沪粤商的代表性人物。1866年李鸿章调兵镇压太平军余部时,其用自己运输茶叶的船只帮助李鸿章转运粮饷和军械,受到李鸿章赏识,后更捐资得授道员衔。1868年,离开宝顺洋行,结束买办生涯,在上海开设宝源祥茶栈,随后又在湖南、湖北等产茶区开设多家茶栈,向多个国家提供出口货源,并随时根据行情调整茶价以取得最高利润,成为“近代中国茶王”。1871年,受曾国藩委托,参与办理挑选幼童赴美国留学事务。


乔致庸


乔致庸(1818--1907),字仲登,号晓池,祁县乔家第三代人。他出身商贾世家,父亲是乔全美,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乔致广抚育长大。本欲走入仕途,刚考中秀才,兄长故去,只得弃文从商。他是乔家门中最长寿的人,活了89岁,一生娶有6妻,因乔门中有不许纳妾的家规,都是续弦。6妻留下6子11孙。当国家到了国将不国的境地,大批银子流向海外时,他一改往日不治家宅的习惯,于同治初年耗费重金扩建祖宅,修建了著名的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咸丰初年,北方捻军和南方太平军起义,南北茶路断绝,乔家当时在祁县的大德兴丝茶庄主营生意就是丝茶。乔家虽然主营丝茶,但在当时山西商人中也并非最大。乔致庸的大哥因战乱对生意的重大打击而一病不起,本来将以一介儒生终了的乔致庸于是不得不接手家族生意。从咸丰初年到光绪末年,乔致庸的人生经历了整个清朝晚期。接手家族生意后,他却在社会动荡、兵荒马乱的清朝晚期把乔家的生意推到了顶峰,尤其是乔家的票号生意。乔致庸当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疏通南方的茶路、丝路。


孟洛川


孟洛川(1851—1939.9.7) ,名继笙,字雒川,亚圣第六十九代孙,山东省章丘市刁镇旧军人,著名商人,祖辈为地主兼商人。1869年18岁开始经商时,即到北京负责庆祥、瑞生祥等企业的经营,从此一生掌管孟家企业。孟洛川一生多次举办慈善和公益事业,诸如设立社仓,积谷备荒;修文庙,建尊经阁;设义学,经理书院;捐衣施粥及捐资协修《山东通志》等。因此博得慈善家的称号,被誉为“一孟皆善”。有相关电视剧《一代大商孟洛川》。


他在涉足企业的最初20余年间,生意有较大发展。1893年(光绪十九年)和1896年,先后在北京大栅栏和烟台开设“瑞蚨祥”,经营绸缎、洋货、皮货、百货。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前门一带被焚,瑞蚨祥成为一片瓦砾,不得不迁至北京天桥设摊营业。1903年,北京瑞蚨祥新营业楼落成。后又在北京增设瑞蚨祥鸿记绸缎店、西鸿记茶店、东鸿记茶店、鸿记新衣庄。1904年(光绪三十年),在青岛设立瑞蚨祥缎店。次年,在天津增设瑞蚨祥鸿记缎店。1924年,济南瑞蚨祥增设鸿记分店。所经营的瑞蚨祥、泉祥等“祥”字号商号,遍布京、沪、津、济、青、烟等大中城市。至1934年,已分别在北平、天津、济南、青岛、烟台、上海等地设立商号达24处,有员工1000余人,房产3000余间。1900年资本总额约40万两银子,到1927年时,年利润即达300万两白银。 他除投资于企业外,还广臵田宅。在章丘有田产2300余亩,另在山东沾化、利津、泰安、莱芜臵有庄田。章丘之住宅为六进院落,前厅后楼、左右厢房共近100间。为当时中国知名的民族商业资本家,京津及济南等城市报纸皆以“金融巨头”称之。


在他的每次捐赈之后,清地方大吏必为其奏请封赏。1891年(光绪十七年)—1894年,福润任山东巡抚期间,为他奏准江苏即用候补道之职;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山东受灾,巡抚毓贤委孟洛川为平粜局总办,孟洛川与其兄孟继箴认赈巨款,毓贤为其奏准知府补用道二品顶戴;1905年参与组建济南商务总会。1908年 (光绪三十四年) 山东劝业道成立后,被任为济南商务总会协理;1906年—1909年端方任两江总督期间,为其奏准头品顶戴;朝廷还诰封其为奉直大夫、诰授为光禄大夫。孟洛川善于结交权贵,其中最著名者为袁世凯。袁父死后,他作“三多九如”贡席,亲往路祭; 袁母出殡,他担任治丧总管。袁世凯于1914年7月18日任命孟洛川为参政院参政。晚年孟洛川无力驾驭诸代理人,各店号走向萧条。1939年9月7日病逝于天津。


唐翘卿

唐翘卿(1841—1925),族名高亮,字国泰。唐家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少时到上海一茶庄当学徒。经十余年辛勤工作,由学徒、跑街升至坐茶庄,因常到各省产茶区洽谈茶务,使他不仅熟悉茶叶商务,并精通制茶工艺。清同治六年(1867),唐翘卿在九江自设“谦顺安”茶栈,接着,在汉口与上海设立分号。  


翌年,上海茶业公司成立时,他与唐廷枢,徐润均为该行董事。除茶业外,唐翘卿还投资于仁济和保险公司,池州煤矿及上海地产业与香港金融业。唐翘卿十分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他是上海广肇公所(广东商民在上海设立的同乡会馆)的创办人和会董;参与唐廷枢、徐润等建立仁济医院、普育善堂、辅元堂等慈善机构;资助上海格致书院及英华书馆。在家乡,创办翘卿家塾,发展教育;创议并集资购买“都益号”小火轮,航行于香港、唐家与上栅间,改善交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商为垄断国际茶叶市场,将其控制的南亚“西冷红茶”倾销中国,企图扼杀中国传统的制茶工业。民国8年(1919),由唐翘卿出面,将分散经营的茶栈合并,成立了规模宏大的“华茶有限公司”,由其子唐季珊出任总经理。华茶公司向国外引进新式制茶机器,改进包装与焙制方法,积极培育推广良种,增加新的规格与茶叶品种,中国的制茶业不仅在国内击退英商的进攻,并远销海外,几乎垄断美洲市场。民国14年(1925),唐翘卿病逝于上海。


吴荣寿


吴荣寿(1873—1934),字永柏,号俊德。近现代著名茶商,著名徽商。又名俊德,字永柏。安徽歙县岔口乡人。吴荣寿童年时代随同父亲来到屯溪,学习茶叶经营,以精通制茶工艺和善于鉴别毛茶著称。1901年父亲病故后,他大胆拓展业务,在屯溪阳湖开办吴怡和茶号,专门制作外销高档茶。数年后,又创立吴怡春、吴永源、华胜等茶号,进一步扩大外销精品茶的产量,每年制销高档屯绿数千担,最多年份高达2万担,占屯绿外销半数以上,成为徽州现代第一大茶商。吴荣寿决心对茶业经营进行革新,企望创出新品名牌茶叶,他以重金聘婺源制茶名家汪汉梁为总管,在选料与配方上融婺、歙两家为一体,制成了色、香、味焕然一新的"抽芯珍眉"和"特贡"等茶,在上海一举夺得绿茶评比魁首。1927年前后,茶叶价格狂跌,加上朱富润火烧屯溪商业街,几度大损失使吴怡和等茶号一蹶不振。


王相卿



王相卿,民族工商业家、山西著名商人、清朝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的创始人。“大盛魁”商号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跨国贸易商号,崛起于清代的内蒙古草原,绵延近三百年,几乎与清朝的历史同步。其鼎盛之时,拥有包括汉、蒙、回、满各民族员工近万人,国内外分号82家,骆驼2万多峰,资产超过白银1亿两,经商足迹遍及全国各省及俄罗斯和中亚诸国。在本土商业史上,一直流传着“南有胡雪岩,北有大盛魁”之说。


大盛魁商号,被誉为“草原第一商号”,这个由汉人在草原上建立起的巨大事业,堪称是蒙汉乃至中俄贸易的一座里程碑,也为民族交流、融合刻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大盛魁的创办人并不是什么富户大商,而是三个小贩。原来康熙年间,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中,由于军队深入漠北,其地不毛,间或无水,至瀚海等砂碛地方,运粮尤苦,遂准商人随军贸易。在随军贸易的商人中,有三个肩挑小贩,即山西太谷县的王相卿和祁县的史大学、张杰。他们三人虽然资本少,业务不大,但买卖公道,服务周到,生意十分兴隆。清兵击溃噶尔丹军后,主力部队移驻大青山,部队供应由山西右玉杀虎口往过运送,他三人便在杀虎口开了个商号,称“吉盛堂”,康熙末年改名为“大盛魁”。


大盛魁总号设于归化城,以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为中心,活动于外蒙古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它拥有清廷所发的“龙票”,以放“印票”账为主要业务,经营日用百货、牲畜、皮毛、药材。


到嘉庆初年,大盛魁已发展成为称雄于塞外蒙古市场的垄断性大商号。同治到光绪初年为其极盛时期,已积累了两千万两的巨额资本,每年贸易金额达九百至一千万两银子。大盛魁做出如此令人瞩目的业绩,靠的主要是它独具一格的经营模式。


何一凤


何一凤(1887—1971),字晓楼。其父何为儒,字国候,乳名二狗,所以人称二狗财主。何为儒先经商,后在河南任七品县令。生有七子二女。何一凤是长子,故人称“大少”。他从小私塾读书,耳濡目染,受儒学思想影响较深。

永聚祥茶庄茶叶罐


清祁县晋商名门何家十三世鼎盛时期资本家、何家老字号永聚祥茶庄的创始人,也是集祥云集烟店、晋昌源铁铺、天禄园饭馆、复清当当铺、义生店油坊、聚珍店转运站等七大商号的总主管人。永聚祥茶庄开设于清道光年间,地址设在祁县城内东大街路北,由何一凤斥资4.5万两白银独资经营,在汉口、天津、西安、张家口、呼和浩特等地都设有分号,是个规模巨大的茶叶产运销一体化的商业集团。茶庄十分注重质量,讲究信誉,其还在祁县城内专设门市部,批零销售。何一凤开辟的万里茶路将富庶的江南与广袤的漠北乃至欧亚大陆连接了起来,促进了南北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外贸易的交流。


渠映潢


渠映潢(1758—1832),字天池,渠同海第三子。

渠家大院


渠映潢长大后,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于乾隆、嘉庆年间增设“长顺川”、“长源川”两大茶庄,从事国际茶叶贸易。从湖南、湖北采办茶叶,运往张家口、杀虎口,再转运至蒙古、俄罗斯等地。道光、咸丰年间,其子渠长发、渠长瀛又增开贩盐业务。传至其孙渠源潮、渠源浈时,渠家共开有五家票号(百川通、三晋源、存义公、汇源涌、长盛川),四家茶庄(长顺川、长源川、长盛川、诚记茶号),三家匹头、绸缎、夏布庄(长裕川、晋裕诚、集庆和),一家药店(永春园),一家古籍字画、文具店(书业诚),一家点心食品店(是盛楼)。渠氏商业达到鼎盛。据清人徐珂《清稗类钞》估计,渠家资产在三四百万两白银。

渠家发家后,历经数代,在祁县古城东半城大兴土木,营造宅院,人称“渠半城”。


范永斗


范永斗,祖籍山西介休。生活于明末清初的张家口。早在明朝初年,范氏就在张家口和蒙古地区做生意,历经七代,传至范永斗成为张家口地区对满蒙贸易的汉族大富商,时人称其“贾于边城,以信义著”。当时,居于东北的女真族建立后金,由于和明王朝的敌对关系,他们所需要的军事、生活物质,只能通过张家口的贸易市场获得,也就是以张家口为基地运转过去,范永斗和其他七家商人就开始做这方面的生意,“与辽左通货财,久著信义”。据道光年间的《万全县志》记载:“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时以贸易来张家口。  


从十六世纪中叶起,物资丰富的张家口吸引着蒙古和俄国商人,他们千方百计打入张家口贸易市场,而在张家口经营茶叶的山西商人也想方设法与蒙古、俄国商人通商。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在张家口的山西茶商与蒙俄商人打开了贸易通道。为了扩大中俄贸易交流,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俄国彼得大帝命使臣叶马罗到中国商讨扩大通商办法。雍正五年(1727年),俄国沙皇加德麟遣使来中国,要求通商。清政府于同年八月与俄国商定了通商措施。中国派蒙古王郡策凌、内务大臣四格待郎与俄国使臣图理琛在恰克图 (中俄边界)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双方规定“恰克图为两国通商之地”。此后,这里变成了中俄两国商品交易市场。恰克图市场分为中俄两国两个贸易圈,俄国市场称恰克图,中国市场称买卖城。据后来一位清朝官员王先谦在一份奏疏中说:“从前,张家口有西帮(指山西商人)茶商百余家与俄商在恰克图易货。”  


当时,在张家口经商的山西商人主要以经营茶叶为主。清乾隆末年,在张家口大境门外对俄国茶叶贸易商号有50余家。山西介休县张原村人茶商范永斗开设“大川玉”茶店,在福建购有茶山5000亩,茶场7座,成为晋商之首。茶商将茶叶由福建走水路运到汉口,加工后装车转运到张家口。张家口“大川玉”茶店有600余人细加工茶叶然后包装,用牛车、骆驼运到蒙古库伦和俄国恰克图贸易市场。据《山西外贸志》上说,从同治八年(1869年),山西商人向恰克图运送茶叶颇多,是年《汉口关册》中记载:“山西商人,由陆路运往恰克图的茶叶,估计有功夫茶48000箱,还有红绿茶计98500筐,即62760担。”两项合计约11万担。到同治十年(1871年),山西商人的输出能力已达202184担。  


当时,山西人在张家口经营茶叶的商号有四大茶庄:长裕川、长盛川、大玉川、大昌川。这“两大”“两长”是山西祁县人的商号,所以称“祁县帮”。尤其是“大玉川”是清廷御贴备案的商家,持有“双龙红贴”,这红贴就是通行蒙古草地的通行证。俄蒙商人看到红贴后,就放心大胆地同他们进行贸易,“空口无凭,红贴为证。”当年清政府还赐给“大玉川”一块双龙石碑,上刻着这家茶庄在旅蒙、旅俄中的贸易活动,赞扬了山西商人们的功绩。大川玉茶店掌柜是介休县人范永斗后裔,清政府为了表彰范氏的经商活动,曾赐黄马褂、御食和牌匾等物。


资料整理:福茶之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联系邮箱:744373898@qq.com)

关注微博:点击“阅读原文”,新浪微博:福茶之心

找到约1,104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