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寻找茶马古道

找到约255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七彩云南寻茶记|被一种古老神秘力量吸引,他们入山寻找生命密码!

  春意的萌动,最直观的不是在都市,是在深山。当历经百年或千年以上的古茶树萌动出新芽,这种古与新的交织,焕发出一种神奇的力量,来自四海八荒的爱茶人,便开始踏着历史的痕迹,深入茶山腹地,只为触碰最古老的源头……
  2700多年前,在绵延逶迤的彩云之南,三地亘古绵延的生态环境,滋养出浩瀚无极的热带雨林,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孕育出了神奇的古茶树。

  它,珍贵稀缺灵动甘美。

  有人说,这股神秘力量是天、地、人的完美集合,是“活着的古董”;更有人说,它是无法复制再生的“活化石”
  古茶树一直深藏于大山之中,从未被世人发现,直到一次伟大的民族迁徙开始。

  布朗族的首领叭岩冷,他勇谋善战,曾率领同胞多次迁徒,在迁徙途中,疾病在族人中间蔓延开了,病中的叭岩冷在一棵闪着腊光的树下逗留,他掐了几芽树叶放在口中嚼,不久病竟痊愈了,于是,他把这种树叶分给了大家,族人的疾病渐渐痊愈。为了感恩,叭岩冷为这棵树取名为“腊”,叮嘱族人永远记住拯救他们生命的树。
七彩云南寻茶记|被一种古老神秘力量吸引,他们入山寻找生命密码!
  随后叭岩冷便在此处建立村寨,定居于山头之上。叭岩冷的杰出才能被景洪傣王发现,傣王将第七个女儿许配给他。傣王对七位女婿进行了测试,来确定继承皇位之人,最终叭岩冷赢得了傣王的赏识,但遭到其他几个女婿的嫉妒与谋害。

  叭岩冷死后不久化灵魂为神仙降落在芒景山头,为了给活着的人及后代留下光明和幸福,他托梦给他生前的官员角天露说:“我要是给你们留下牛马,又怕你们吃光用完,给你们留下茶树吧,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

  从此以后,景迈、芒景一带便长出了连片的茶树,世世代代相传下来,发展成为万亩规模。而这里世代繁衍聚居的民族,也因此免于疾病、战争,得以辈辈传承、生生不息。
  宇宙给予每个诞生的生命一组专属的密码,当这些密码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就会透露出独一无二的生命信息。
  云南终年充裕的阳光、多元共生的森林生态系统、红土高原万年累积的酸性有机土质、千米高差的云雾润泽,经过千百年来的神奇演变、微妙交融,每一个山头古树茶都彰显出不可替换的山头印迹,形成了百山百味的独特韵味。回味绵长的易武,甘润持久的忙肺,高香纯净的冰岛,霸气雄浑的老班章……哪一个不是一身的故事,哪一个不是在茶坛拥有赫赫威名。
  千百年来,这独特的生命密码,经由数十代人的传承,源远流长,并随着以易武为集散中心的茶马古道将这真实纯净的茶山之味,在漫长的岁月里,由马帮源源不断运往滇藏及更远的地方,同时一直北上瑞贡进京。
  在茶马古道的兴盛时期,滇藏线的中心,一个古老的商号——庆沣祥诞生了。明清时,凭着独特的制茶之艺、识茶之技和优异的普洱茶品质,庆沣祥声名大振,并一跃成为辉煌于大清王朝的贡茗国礼。清代名士左文龙曾以诗为赞:“盖世佳茗谁得似,宇内唯有庆沣祥”。
  时至今日,历经宏大的历史长河洗礼,古树茶的力量不但没有被掩埋,反而历久弥新,愈加的灵动甘美、返璞归真。阅尽时光的古茶树,蕴藏着普洱茶真正的价值,古树茶与自然共生了成百上千年,在漫长的岁月汲取生命的养料,因着资源稀缺、不可跨越时间而再生、风味独特而丰富、陈韵变化神秘莫测、极具收藏投资价值等特点,古树茶渐渐成为了茶界品鉴的巅峰,受到爱茶人的追捧,成为现代高端品鉴、收藏品味的极致追求。
  而聚居于茶山,与古树茶共荣共生的少数民族,世代都以茶为生,敬茶如神,他们把一生都贡献给了这大山和祖辈留下的茶树,通过世世代代的看护、祖祖辈辈的传承,将茶树的神秘力量转化成醇厚饱满的时光见证,就如南糯山上的哈尼族汉子作三一般。

  2006年,作三与七彩云南·庆沣祥结缘于南糯山,这个哈尼汉子怎么也不会想到,全家,乃至全寨的命运,从此改变。和七彩云南合作后,三成家在全寨第一个买摩托,第一个买拖拉机,第一个买皮卡。辛劳半生的作三在花甲之年选择了退休,他把与七彩云南的交情传给了儿子三四。按照哈尼习俗,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作三,三四,生生世世……七彩云南·庆沣祥和古茶树的缘分,因着信仰的力量、坚守的力量、在这代代相继的传承中,相伴时光。
  2019年的春天,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的寻茶队伍一如既往踏上寻茶之路,他们将走遍普洱、西双版纳、临沧三大茶区的村村寨寨,寻真源、探真树、鉴真工,为世人寻找那一杯最真、最纯粹的古树普洱味,“七彩云南·庆沣祥寻茶记”就此开启,敬请期待···
  

西藏茶从何而来?寻找西藏茶的起源

  在西藏,人人爱茶。酥油茶、甜茶、清茶……茶,无时无刻不浸润着老百姓的生活。可是,西藏原本是不产茶的。二者之间的故事究竟从何开始呢?那就要从西藏茶从何而来说起。

  人们总是喜欢从民间故事中寻找历史的“真相”。关于西藏茶文化起源最有名的传说是“神鸟衔茶救国王”。该故事中,茶最早是作为药出现的。

  但传说归根结底不是真相。为此,我们还需要通过科学来拨开云雾,寻找答案。

  赵国栋是西藏民族大学的一名教师,因为对茶的喜爱,2009年走上了研究西藏茶文化的道路。最早他从社会学角度入手研究。为了挖掘相关资料,跑了很多地方。“刚开始起步很难,因为这方面的资料很少。”赵国栋说,“而且发现很多科普性的资料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我萌生研究西藏茶文化念头的原因之一。”

  十几年来,他相继出版了《茶叶与西藏》《茶谱系学与文化构建》《西藏茶文化》等8部专著。在《西藏传统茶文化的发展阶段》中,他这样写道:现代考古已经证明,早在1800年前的东汉,当时正值西藏的古象雄王国时期,内地的茶叶已经传播到了现在的阿里地区。但西藏流行喝茶并不是从那时开始的。茶叶实体的传入比喝茶行为的流行要早。

  西藏茶风盛行,但却一直没有人在这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赵国栋也是看到了这点,才更加坚定寻找西藏茶文化答案的决心。

  最初,茶是以药用形式存在的。后来慢慢出现在食物中。最后才是大范围饮茶的出现。“茶叶最早传入西藏的时候,是作为汉地的一种珍贵稀有物品,统治者和大贵族把茶叶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小心翼翼地保存。”赵国栋介绍,“《唐国史补》中记载,当时的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已经有了唐朝许多产茶地的茶叶,所以它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已经不是茶叶传入的问题了,而是揭示了当时吐蕃赞普已经有了多种茶叶的现象。但同时,赞普依然对烹茶之事感到陌生。也就是说,在赤松德赞赞普之前,茶叶作为饮料在吐蕃并没有达到流行的程度。众所周知,唐朝时流行‘煎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煎茶法为西藏酥油茶的出现带来了契机和启示。”自此,茶叶开始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起了饮料的角色,并开始被慢慢接受。

  茶马古道

  让西藏与茶结缘

  西藏原本不产茶,却因茶马古道,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茶马古道的核心是输送茶叶,是西南边疆、西北边疆与内地马匹与茶叶互换(即茶马互市)的重要纽带。狭义而言,茶马古道文化是一种多民族、多地区的复合性文化,其地域范围涉及西藏、四川、云南、青海、湖南、陕西等多地。茶马古道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以其为纽带形成了城(村)镇发展、贸易往来、人口流动、文化交流与发展、民族交流与融合、音乐文化交流等。

  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位马帮商人行走在崎岖的道路上,烈日当头,昏昏欲睡,便找了一个地方稍事休息。当他吃下糌粑、牛肉干时,与他相对而坐的茶商递过水壶,那是一壶泡了一种特殊植物的水,解渴解乏还解腻。当他来到茶商的家乡时,才发现这里到处是那种散发着清香的植物。便将其带到家乡,一时间备受欢迎。甚至出现了“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现象。

  以前西藏消费的茶叶主要来自四川、云南、湖南等地。历史上,四川及周边地区是内地茶叶输入西藏的核心区域,这种供给状态持续的时间非常长。其中,以四川雅安最为著名。后来,人们所说的“藏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专指从雅安来的茶。“四川茶在进入西藏之前,它的运输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雅安到康定和康定到西藏。”赵国栋介绍。当时茶叶背夫们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西藏茶的起源,源于美好的民间故事,也源于科学的探索,更源于那一条真实存在的茶马古道……

  “茶债粮”

  只为那一口偏爱

  数年如一日研究中,让赵国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物质实用性是茶叶在西藏社会生活中不可取代并占据重要地位的基础。

  采访中,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多年前在普兰采访的时候,一位老人告诉我,他们那里的人特别爱喝茶。但是很早以前生活水平都不高,有钱人家才会有茶。为了喝上茶,很多人会去别人家借茶,或者用粮食去换,所以就出现了‘茶债粮’的现象。但是,这样的代价很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债’得起,当地人便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用当地一种植物代替。”

  这种植物名为“邦加”,口感不如茶,但也有提神醒脑的效果。“邦加”一般生长在深山,寻找它并不容易。“前几年夏天去过一次,试图寻找当地人口中的‘邦加’,花了5个小时爬山,最终被一条奔腾的河挡住了去路,寻找未果。我想有机会再去找找看。”赵国栋说,“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只要能喝到这种植物泡的水,一切都值了。”

  但这一切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不仅每天都能喝到茶,而且有了产自本地的茶。

  易贡茶场,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新篇章……

  (责编: 常邦丽)

  来源: 西藏日报

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主要对汉藏茶马古道的形成、路线、发展演变及其历史文化价值作了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文章还提出茶马古道事实上也是汉藏文明之间进行交流联系的主要道路和交通枢纽。

关键词:茶马古道;线路;历史文化价值


此文来源于石硕教授的会议论文及演讲,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介绍了2002年茶马古道科学综合考察活动。2002年6月17日,由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联合主办的茶马古道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在拉萨胜利结束。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为期15天的大型考察活动。参加此次考察活动的有来自国内十余所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同时国内和香港主要新闻媒体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香港《大公报》、香港《中国旅游》、《中国国家地理》等也随队参与了考察和采访报道。此次考察活动中,笔者参加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考察,由成都出发,经雅安、康定、道孚、德格、昌都、类乌齐、丁青、那曲至拉萨,行程约2400公里,穿越16个县市。一路所见、所思、所感良多,不仅对茶马古道有了更深、更具体的认识与理解,也是一次毕生难忘的经历。本文拟结合此次考察活动的亲身经历与思考,着重就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当前开发茶马古道对藏、川、滇三地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及前景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和理解。


“茶马古道”的定义: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

“茶马古道”历史概貌:

从有关史籍记载看,茶马古道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与吐蕃交往时期,茶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由祖国内地传入吐蕃。由于吐蕃与唐朝的交往极为频繁广泛,而且这种频繁的交往持续达200余年,因此,当时唐地的茶开始传入吐蕃并在吐蕃上层中逐渐形成饮茶的习惯是完全可能的。此时饮茶习俗在藏区已逐渐从上层普及到民间,茶开始成为整个高原藏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用品。佛教传入后,教徒要打坐,要修行,打坐就要犯困,所以禅宗要喝茶,寺庙喝茶成了传统。二是茶作为药,因为肉食吃多了体热,需要茶,所以成了藏区,特别是牧区生活的必需品、一部分。因此茶叶成为了汉藏之间的一个纽带,虽然很小,但是使汉藏之间发生了一个有机的、不可或缺的联系。为此造成了藏区对茶叶需求量的骤增。这也导致了由宋朝中央政府直接介入的汉、藏之间大规模茶马贸易的兴起。

两宋时期,为对抗北方辽、金、西夏等游牧政权的侵扰,需要大量战马。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设立茶马司,并在西北地区设置了众多买马场和卖茶场,每年由官府将川茶大量运往西北地区与吐蕃等部落交换战马,同时也在四川地区用川茶与吐蕃部落交换羁縻马。自此,汉、藏茶马贸易开始兴起。

元代统治者因不乏战马,故不再将川茶运往西北藏区交换战马,而改为就地销售。但元朝仍重视茶叶向藏区的销售,曾一度设立“西番茶提举司”,由官府统购茶叶,在碉门(今四川天全县)等地互市。因官府加价过高,难以为继。元朝官府不得不放弃经营,改由商人自行购销,按引纳税,听其销往藏区。元代销往藏区的茶开始形成一种新品种,即“西番茶”(即今藏区所称“马茶”),因其味苦涩,适宜制酥油茶而深受藏区民众喜爱。

明代是汉、藏茶马贸易的极盛期。由于明朝的治藏之策是“以其地皆肉食,倚中国茶为命,故设茶课司于天全六番,令以市马,而入贡者又优以茶布。诸番恋贡市之利,且欲保世官,不敢为变”,因此,茶成为明朝廷牵制、笼络藏区僧俗首领和对其优予贡利的主要物品。茶叶也成为明代藏区僧俗首领朝贡的重要目的之一,他们不仅因朝贡而获得大量茶叶,其返回藏区时更是大量“市买私茶等货,以此缘(沿)途多用船车,人力运送,连年累月,络绎道路”,足见当时茶叶输藏之盛。明朝,茶叶不仅成为汉、藏之间一个重要经济纽带,同时也是汉、藏之间一条重要的政治和文化纽带,它对于加强明朝中央与西藏地方乃至汉、藏人民之间的依存关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强化茶叶在汉、藏之间的联系作用,明政府于天顺二年(1485年)规定“今后乌斯藏地方该赏食茶,于碉门(今四川天全)茶马司支给”。成化三年(1467年)又“命进贡番僧自乌斯藏来者皆由四川,不得迳赴洮、岷,著为例。”⑩成化六年(1470年)又明令西藏僧俗官员入贡“由四川路入”。11自此,川藏道成为入藏正驿,兼贡道、官道为一体,成为茶叶输藏的主要通道。

清代,茶叶输藏规模及汉、藏茶道的开拓又有长足发展。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虽停止茶马贸易,但却十分重视茶叶输藏,清廷放弃了对藏区茶叶供应的限制,使茶叶大量输入藏区,带动了汉藏贸易的全面发展。清代,除川茶外,滇茶也开始大量输藏。18清末由于印茶入藏,使汉、藏经由茶马古道而进行的茶马贸易受到冲击和影响。为抵制印茶,清末在雅安设立边茶公司,改良茶种,整顿茶政,在打箭炉设立分公司,并在理塘、巴塘、昌都设立售茶分号,保证内地茶叶迅速销往各藏区。内地茶叶成为汉藏民族共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倾销印茶的斗争武器。

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战乱和川藏纠纷,虽以国家和政府角色茶叶输藏逐渐淡出,但是汉、藏民间商人之间的茶叶贸易却始终活跃,内地茶叶仍畅行于藏区,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仍成为沟通内地与藏区的重要经济联系,并一直延续至民国末。

“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

今天,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这条自唐宋以来延续达一千多年并在汉、藏之间发挥过重要联系作用的茶马古道虽已丧失了昔日的地位与功能,但它作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作为今天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却依然熠熠生辉,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我想,这恐怕也正是促成今天藏、川、滇三省区联合举行此次大型的茶马古道学术考察活动的一个原因。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和认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与其他文明古道相比有什么特点?同时,我们又应当如何在茶马古道与当前藏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使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这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对茶马古道的特点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目前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茶马古道是青藏高原上一条异常古老的文明孔道。

第二,茶马古道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

第三,茶马古道是汉、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纽带。

第四,茶马古道是迄今我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

开发“茶马古道”的意义

由以上四点所体现的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特点我们不难看到,茶马古道是一个极具文化底蕴和开发价值的珍贵文化遗产。茶马古道是内地和整个藏区发生联系的非常重要的道路,国家文物局曾想把茶马古道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条路艰险无比,明清以来的很多文人都有描述。这条路很有挑战性,非常艰险,但是就在这样艰难的交通状况下,这条路的通行的频繁程度、物资的输送量是非常惊人的。这条路中茶是最主要的东西,笔者认为无论是政府、学界还是企业界都应该朝一个共同的目标推进,把茶马古道打造成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当之无愧的。青藏高原这个版块占了中国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那么大一个区域和内地之间从唐宋以来的交流以茶为主,这一点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需要把我们的藏茶、茶马古道,朝着世界文化遗产的方向打造,这是一个使我们都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它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不但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条文明古道,而且也完全可与北方的丝绸之路相媲美。显然,茶马古道自身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但为其开发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广阔前景。

【作者简介】石硕,男,教授,现任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为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民族学、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

注释:①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陈庆英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106页。②李肇:《国史补》下卷。③封演:《封氏见闻录》卷二。④参见[法]戴密微:《吐蕃僧诤记》,耿升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⑤见注①,第143~145页。⑥贾大泉:《川茶输藏的历史作用》,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四川藏学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⑦《宋史·黄廉传》。⑧⑨《明英宗实录》卷177、291。⑩《续文献通考》卷29。

11《明宪宗实录》卷78。

12《清圣祖实录》卷四。

13参见成崇德、张世明:《清代西藏开发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页。

14参见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0页。

15王世睿:《进藏纪程》;见吴丰培辑《川藏游踪汇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62页。

16民国《松潘县志》。

17林隽:《西藏归程记》;见吴丰培辑《川藏游踪汇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页。

18贾大泉:《川茶输藏的历史作用》,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四川藏学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1920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所编《昌都卡若》,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153页。

21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西藏贡觉县香贝石棺墓葬清理简报》,载《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6期;西藏文管会普查队:《西藏贡觉县发现的石板墓》,载《文博》1992年第6期;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西藏小恩达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载《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1期。

22扎丹:《林芝都普古遗址首次发掘石棺葬》,载《西藏研究》1990年第4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错那、隆子、加查、曲松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乃东县文物志》,铅印本;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西藏仁布县让君村古墓群试掘简报》,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萨迦、谢通门县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3罗开玉:《川滇西部及藏东石棺墓研究》,载《考古学报》1992年第4期。

24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25《康藏交通与抗战建国》,载《边政公论》卷五。

262728吴丰培辑《川藏游踪汇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87、41页。

29此处转引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藏昌都茶马古道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铅印本,第133页。

30费孝通:《关于我国的民族识别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找到约250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