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石阡县苔茶产业发展规划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石阡:做优苔茶品牌 厚植绿色家底

2021年6月17日,石阡坪山乡大坪村的苔茶种子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畅游90天后着陆取出。


经北京市方圆公证处公证,本次搭载种子的包装袋封装完好,确定为石阡县的“紫孔雀”苔茶品种,种子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作后期选育。石阡苔茶种子此次成功搭载飞船登上太空,标志着石阡茶产业迈入航天育种新征程。

石阡不仅茶文化浓厚,而且种茶历史悠久。汉代杨雄著《方言》、唐代陆羽著《茶经》、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江南道》、明代《黔记》、清代《续黔书》《贵州通志》等史书、方志都有记载。


“夜郎山来夜郎林,夜郎山上好茶林。夜郎山上好茶树,夜郎种茶卖京城……”石阡人口口相传保留的“夜郎古歌”,生动描绘了在千年前石阡人种茶、采茶、制茶等生活生产场景。

据记载,石阡苔茶在宋代即为贡品,一百多年前经商人之手销往欧洲。新中国成立后,每年石阡有数十万斤茶叶出口苏联及东欧国家。1958年8月,石阡五德镇新华村出产的苔茶还赴京参加过“群英大会”。

然而21世纪初,经历大量砍伐后,石阡县的茶园面积变得越来越少。著名的苔茶也只是零散分布在聚凤、五德、坪山等乡镇,后来因为茶园老化问题,茶叶产业渐渐沦为不被看好的“盐巴钱”产业。


2007年,石阡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以扶持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为重点,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整合项目、资源、资金,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围绕以茶叶为主导+果蔬药+苗木苗圃+生态养殖为重点的“1+3”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石阡把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供给侧改革,以打造“石阡苔茶”品牌为引领,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茶产业裂变式发展。

前期,石阡县通过土地流转适度集中,茶苗统一种植统一管护,出台新茶园前3年每年每亩补助1000元管护费的激励机制,推动茶农种茶管茶积极性。为进一步提质增效,石阡在改良茶树品种、推广茶叶专用肥、开展社会化服务茶园管护等方面不断下功夫。


“老茶”发新枝,石阡苔茶再度恢复生机。近年来,石阡按照产业发展“八要素”,进一步做实基地、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石阡苔茶一跃成为全国驰名商标,跻身贵州“三大名茶”之列。

如今,石阡生产的茶叶产品已实现走出大山,走进北京、上海等10多个大中城市,远销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石阡全县茶园面积达43.6万亩,茶叶年产量3.25万吨,加工企业170家,实现综合产值32.92亿元,带动32.5万人吃上“茶叶饭”。


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石阡还紧扣“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如今,新型建材、特色食品、生态水加工、清洁电力四大100亿元级产业已初具雏形,工业增加值从2.28亿元提高到11.91亿元。

石阡县委宣传部供图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w 记者 田勇,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36名选手在2022年贵州技能大赛——“石阡苔茶杯”第十一届手工制茶技能大赛中获奖

香茗指尖过,茶香迎贵客。6月22日-23日,以“传承制茶技艺 弘扬工匠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2022年贵州技能大赛——“石阡苔茶杯”第十一届手工制茶技能大赛在石阡县举办。

本届技能大赛由贵州省总工会、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贵州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铜仁市人民政府主办,贵州省金融贸易烟酒茶业工会、贵州省职业技能鉴定考评指导中心、贵州省茶叶协会、铜仁市总工会、铜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铜仁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石阡县人民政府承办。

举办制茶大赛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劳模工匠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新时代青年走技能成才报国之路,培养更多乡村振兴技能型人才,促进全省就业创业和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大赛为省级一类大赛,赛事项目设手工制作扁形绿茶、卷曲形绿茶、红茶技能个人单项赛,来自全省9个地州市、省金融贸易烟酒茶业工会、省茶叶行业工会联合会和承办地石阡县共组建12支参赛队,132名选手参加比赛。

此次石阡县举办的手工制茶技能大赛是全省第十一届,也是石阡承办的第二次大赛。制茶大赛目前已成为展示贵州茶品质、提升贵州茶品味、弘扬贵州茶文化的重要平台和重要茶事活动。

以赛为媒,彰显魅力石阡。据悉,制茶大赛期间,石阡县组织了30余家来自县内及各乡镇(街道)合作社、农业产业园区企业将农特产品带到赛场进行展销,充分展示了石阡的仡佬风情和人文魅力。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肖光亮、高航、欧阳炬分别斩获扁形绿茶、卷曲形绿茶、红茶手工技能大赛一等奖,6名参赛选手获得扁形绿茶、卷曲形绿茶、红茶技能大赛二等奖,9名参赛选手获得扁形绿茶、卷曲形绿茶、红茶技能大赛三等奖,18名参赛选手获得扁形绿茶、卷曲形绿茶、红茶技能大赛优秀奖。

延伸阅读

石阡县茶产业概况

白沙镇茶园(马亚 / 摄)

2021年底,石阡茶园面积已达43.6万亩,涉茶人数达30万人。全县生产、加工企业160余家,年产量达到3.25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32.92亿元,茶叶基地产业生产经营共带动当地茶农28697户,惠及群众112563人。

石阡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全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的优良生态环境,让石阡苔茶富含钾、锰、锌、硒、铷等有益的人体微量元素,及丰富的花青素,其中EGCG含量高达11%以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赋予石阡生态茶产业发展。

2009年,石阡县被认定为“中国苔茶之乡”,同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0年入选全国茶产业百强县和生态茶产业10强县,也是农业农村部2020年认定的第四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为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天地,石阡县坚持走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引导茶农茶企“做干净茶和放心茶”,切实保障石阡苔茶过硬的品牌质量。

2007年,石阡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以扶持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为重点,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整合项目、资源、资金,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为推进产业提质增效,近年来石阡县茶业发展中心发放茶叶专用肥5万套,实施5万亩茶园建设,通过测产方式进行监测,最高增产达100%,最低增产20%。

另外,石阡茶业部门还对相对集中的茶园病虫害进行有偿服务、统防统治,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方式,共培训26场次1820余人次。

近年来,石阡县坚持走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引导茶农茶企“做干净茶和放心茶”,切实保障石阡苔茶过硬的品牌质量。同时鼓励各茶叶生产企业积极迎合市场需求,对各档次茶叶产品进行精致包装,提升石阡苔茶产品颜值。

石阡苔茶2013年获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并多次获得“中茶杯”、“中绿杯”特等奖、国际(日本)绿茶评比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二十多项,是黔茶提升三年行动重点打造的十大公共品牌之一。

来源:黔茶资讯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石阡:32.5万人吃上“茶叶饭”

初夏,石阡县茶园陆续进入夏秋茶采摘期,在五德镇漫山遍野的茶垄间,茶农手提采茶机收割鲜叶。

茶在石阡,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五德镇的苔茶就被选作贡茶。“从小到大,家里的收入都来源于茶,自己也算半个传统手工茶传承人。”伍德镇地印村宏云家庭农场茶叶基地负责人朱继兵说。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茶园老化,石阡茶叶产业前景不容乐观。

2007年,石阡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以扶持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为重点,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整合项目、资源、资金,逐步建立科学、公平、透明的支农投资管理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以茶叶为主导+果蔬药+苗木苗圃+生态养殖为重点”的“1+3”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石阡把茶业产业作为该县的主导产业、长效产业来抓。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供给侧改革,以打造“石阡苔茶”品牌为引领,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茶叶产业裂变式发展。

前期,当地通过土地流转适度集中,茶苗统一种植统一管护,出台新茶园前3年每年每亩补助1000元管护费的激励机制,推动茶农种茶管茶积极性。为进一步提质增效,石阡在改良茶树品种、推广茶叶专用肥、开展社会化服务茶园管护等方面不断下功夫。

在政策扶持下,朱继兵新建茶叶加工厂房,告别以往单卖茶青的粗放模式,做起了干茶加工。“茶园现在每年有近60万元效益,长期带动200多名群众务工。”朱继兵说。

如今,石阡全县茶叶加工企业达130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5家,茶园面积43.8万亩,茶叶年产量3.25万吨,实现综合产值32.92亿元,带动32.5万人吃上“茶叶饭”。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w 记者 田勇,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