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崇安县

找到约20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中外驰名的闽北崇安县武夷岩茶

 寅泰茶业(郑国虎)摄影

武夷茶產於闽北崇安县的武夷山,歷史悠久,中外驰名;不仅產量丰富,而且品质优异。许多城市的茶叶店都掛着一块「武夷岩茶」的金字招牌,以资號召,足见武夷茶之名贵。臺湾光復初期,笔者也曾看到臺北市內几家老茶庄掛着这种招牌;直到大陆沦陷以后,武夷茶来源断绝,这种招牌才不再见了。

每年春夏之间,武夷山各岩的茶厂纷纷开始摘茶製茶,赤石与星村两鎭(前者位于九曲溪的一曲,后者位于九曲尽头)是茶叶加工精製与集散地,茶行林立;在製茶时期,全鎭几尽为茶叶的香味所笼罩。福州、厦门、广州、潮汕等地的茶客(茶商)接踵而至,各业顿呈欣欣向荣气象;即平日不事生產的老弱妇孺,此时也全体出动参加採茶工作(拣去茶叶中之茶梗及碎片),藉博蝇头之利。因此,整个地方隨之繁荣。

在別的產茶地区,摘茶多由女子担任,故有採茶姑娘边採边唱的美妙情调;惟武夷茶区地由男子摘茶,诚为美中不足。原来崇安社会风气闭塞,一般女子皆足不出户,更不做粗重工作;只有採茶较为轻易,有的到茶行去拣,有的由茶行送茶叶到家里来採,故妇女乐于为之

武夷茶可分为两大类:一为绿茶,统称「乌龙」;因其颜色较黑,叶粗大,状如龙,乃取名乌龙。其產地即在武夷群峯之中。品类繁多,有大红袍、白鷄冠、奇种、茗种、水仙等名目。即以奇种、茗种、水仙等而论,各岩所產,品质亦大有轩輊,因受品种、士壤、水质的影响很大;至于平地所產者,则更不足道。另一为红茶,因其叶细小,色微红,又名「小种」;其產地在武夷溪之发源地的桐木关,集中于星村精製,故又名「桐木关小种」或「星村小种」。绿茶为广州、潮汕及南洋各地侨胞所爱好,有一部分远销非洲摩洛哥等国;红茶则销欧洲各国,故「星村小种」在国际上极享盛名。

绿茶中的「大红袍」,是最名贵的品种,每年產量仅数两。此茶只有一丛,生长于天心岩上的一个小岩洞口,洞上恰好有一滴泉水,终年不断的灌溉在这株茶丛上;也许就是由於这样得天独厚,所產茶叶经焙製后,其香味驾於其他品类之上,且可泡七八次而仍不失其香味。天心岩上的寺僧每年採製之前,必先诵经礼佛,仪式隆重,更使此茶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因其產量特少,寺僧视如珍品,只供送礼之用,而且只有当地县长及縉绅可获赠一二两,绝不出售。各地茶店所標榜的「大红袍」,全係贋品。

我们崇安人饮茶有三种方式——

①日常饮茶崇安人都有饮茶的习惯,每一家庭,每天都要泡一壶茶,叫做「茶娘」,娘即母也,意谓这壶茶是「母茶」。口渴时,先倒一些「茶娘」在杯子里,然后冲满开水喝下。这种方式可称为牛饮。泡的当然是最普通而价廉的茶叶或茶梗。平日有常客来,也是以这种「茶娘」冲开水敬客,但绝对没有以白开水敬客的。

②盖碗泡茶遇有平日罕来的亲友过访,或接待贵宾,或在宴席之前,即用盖碗泡茶敬客。这种茶碗係瓷製,比饭碗略小,上有盖,下有托。所用茶叶是中等的奇种、水仙之类,用量少,泡得比较淸淡。

③宜兴壶泡茶宴席终了之后,即用宜兴壶泡茶敬客。这种茶壶是江苏宜兴所產,在我们家鄕相当名贵。比盖碗还要小些,茶杯更小如酒杯。在未泡茶之前,先用铜壶煮水,水必须是泉水或井水。煮沸后,把茶壶茶杯用沸水烫一遍;然后把上好的茶叶装满一壶,又在壶外浇以沸水;再以沸水冲入壶中,盖好壶盖后第三次浇沸水。旋即将壶中的茶汁倒掉(因第一次泡的不够味),再冲沸水,约二三分钟,已泡出味,即倒入小杯中。饮茶的人,先以舌尖浅尝一点,然后一口而尽,再把茶杯放近鼻子去闻其余香。这种方式,就是所谓「品茗」。故因茶叶品质旣优,泡法又讲究,其味浓郁,饮后齿颊留芳,久而不失。这种茶有止渴、解醉、解油腻、助消化等功能,故宴席之后必以此茶敬客。平时也是在多吃油腻菜肴之后偶而饮之。

武夷茶除供饮用之外,还可作药用——

①凡皮肤溃烂或伤破作脓之处,先用「茶娘」洗涤,然后敷药。「茶娘」有消毒功效,与西医用酒精消毒之作用相同。

②把文旦柚一只,先切下其上端的皮一片,然后将其肉全部挖出,只留空皮,好像一只瓮子;再实以茶叶,将切下的皮盖上,以线缝密,悬於通风之处。越年即可作药用。凡消化不良或积滯之症,取出茶叶少许,以沸水泡开,饮后立见功效。如保存多年,功效更大。家鄕有人试验过,泡开后投入饭粒,不久即吿溶化,可见其消化作用之大。

密云龙:崇安茶场,武夷岩茶历史上的明珠

天边不断飘洒的雨幕,空气里溢满了湿漉漉的感觉,绵柔细腻的梅雨季,有温情,有诗意,雨中的凤凰茶业茶厂分外浪漫。

拍摄于雨后凤凰茶业茶厂

滴答雨声中,让人思绪跟着一起飘到了过去,不免好奇眼前的这座承载了八十余年历史的茶厂,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1938年,民国政府开始在全国各地茶产区施行茶复兴计划,武夷山是复兴计划重点产地之一,由农林部在此筹建茶叶实验场(福建示范茶厂)开展武夷茶的研制与发展,这也是现存资料中,对茶厂最早的记载。

拍摄于雨后凤凰茶业茶厂

到了1949年5月,军代表接收茶场。1950年2月,又改称中国茶叶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崇安实验茶场。1953年福建省农林部接管,1955年改为福建省崇安茶场,1989年因崇安县撤县建市改为武夷山市茶场,是武夷山最有历史的茶场。

1992年6月,武夷山市茶叶局撤销,成立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下属有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武夷山市茶叶批发中心和武夷山市茶厂等3个单位。

2008年,凤凰茶业茶厂建址于此。

崇安茶场在武夷岩茶的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伴随着崇安茶场一路成长路上,不得不提起三位知名的场长。

第一位是张天福场长(左二),张天福临危受命赴任崇安是1940年1月,他将茶业改良场并入示范茶厂,总厂设在赤石,总厂下设2个茶区,采取“以副养茶”模式。办起了崇安县立初级茶叶职业学校,实现“建教合一”。

在张天福的全力打造下,示范茶厂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集茶叶科研、教育、推广、销售相结合的一条龙茶厂。这在中国茶区中为首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位是叶先顺场长(右一),毕业于福建学院法学系。1956年,前往武夷山,重建崇安茶场,从此开始了他与武夷岩茶的不解之缘。

拍摄于雨后凤凰茶业茶厂

第三位是叶启桐(左一),1990年,叶启桐回到崇安茶场任场长(当时已更名为武夷山市茶厂),继续为崇安茶场种茶、制茶、研究、服务。

在继承传统技艺方面,他作了大量的工作,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多次升华,由此成为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的代表性人物。

自2008年来,凤凰茶业携手叶启桐,秉承着不断发扬光大武夷岩茶的信念,不断为大家带来高品质的武夷岩茶。密云龙武夷岩茶就是叶老一件出色的作品,从源料采摘到古法炭焙,都坚持高标准、高品质的原则,意图为大家带来更好的品鉴体验。

从武夷茶园而来,凭着对百年精湛技艺的传承,延续着千年古法秘制密云龙大红袍,起于武夷,情系岩茶。

武夷山凤凰茶业不仅再现了宋贡茶的臻品,而且还不断地向世人展现着一场又一场岩茶的饕餮盛宴。

喜爱武夷茶的崇安知县陆廷灿

主要关于武夷山茶的文章、知识;制茶、评茶经验交流,还有一些知识文章分享。

大凡茶文化爱好者,都阅读过一部清代茶著《续茶经》,其编辑者就是清初在崇安县(1989年改置武夷山市)任过知县的陆廷灿。

陆廷灿,字秩昭(有的说是扶照),浙江嘉定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授知崇安县,时达六年。陆为官洁身爱民,颇有廉政声名。史载他常“抱琴携鸽”有仙家风度。

陆廷灿常自言为茶圣陆羽之后,为“家传旧有经”而自豪。这位富有学识的县令,在知崇安县期间,遍览前人赞颂、载记的武夷茶诗文,因而对茶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广泛接触当代茶事后,他认为:“《茶经》著自桑苎翁(陆羽之号)迄今已千有余载,不独制作各异,而烹饮回异,即出产之处亦多不同。”这是自然之事,近千年中哪有不变之事。陆羽所在世之唐代时,茶多以蒸青团饼制法,品饮则多要炙、搥、碾、罗,然后煮饮。到陆廷灿清代时,大多已发展为炒青绿茶,武夷山已出现了岩茶(即乌龙茶)。由于制茶方法的大改进,茶品就不同,品茶之法也大有进步,多以冲泡品尝茶之真味为目的。

本来就“性嗜茶”的陆廷灿,在“承乏崇安,适系武夷产茶之地”后,他“究悉源流,每以茶事下询”。同时在“查阅诸书,于武夷之外每多见闻”,但是由于公务繁冗,无法静心审录。六年后,陆知县任满,便借以“多病家居”,才得以闲暇“翻阅旧稿”,并请教他人,终在雍正十二年(1734)将《续茶经》编就,刊印于世。

《续茶经》按唐陆羽《茶经》体例,分栏目为:茶之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即茶书目录)、图十个方面,并附有历代“茶法”。清代的《四库全书》收录了此著,并予以很高评价。编者在其“全书总目提要”中写到:“自唐以来阅数百载,凡茶之产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即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廷灿一一订定补辑,颇切实用。”另则,书中还辑录了一些已经亡佚的古代茶事资料。该书众采博引,内容丰富,不愧为一部研究中国茶业的珍贵文献。

该书多处辑了武夷茶事,就此略举几例。如在“一、茶之源”中摘录的《武夷茶考》写到:“苏文忠(苏轼)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则北苑贡时,武夷已为二公赏识”。此段文字说明,北宋时武夷茶已贡于朝中。又如在“三、茶之造”中,摘录了清王草堂(名复礼)的《茶说》一文写到清初武夷茶采摘、制作、干茶色泽等,这是此后至今的武夷岩茶(即乌龙茶)手工制法的最早记载。时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据此可以肯定乌龙茶“至迟”在此间已经有之。中国茶界也基本公认此文所即乌龙茶制作工艺。

此外,书中还摘录了前人评说武夷山虎啸岩语儿泉、天柱三高泉、小桃源等处之泉水“纯远而逸、致韵双发”。

书中还摘录了前人载记朱熹在武夷山中植茶、采茶、煮茗、吟茶诗的文赋、诗词。

值得一提的是:陆廷灿对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说的“建茶(含武夷茶)皆乔木”说法,提出异议。他说:“余所见武夷茶树,俱系丛茇,初无乔木。此存中(沈括之字)未至建安欤?抑当时北苑与此日武夷有不同欤?”笔者认为陆廷灿所疑是对的,按古书所言,建州、武夷之“菜茶”原生种均为丛生,即今之灌木也。或许沈括未到建州,或许当时对乔木概念还未确定。其实按科学而言,乔木当是有明显主干,灌木则系丛生,不能单以高矮论定。

若要说《续茶经》有所欠缺,则是该书中很少有陆廷灿自己的记叙和论说,所以对当时的茶事缺乏较全面的记载,给后人考证留下一些空白点。另则《续茶经》有的摘录之文句,只有书名或文名没有作者,使今人不知是何人之作。

陆廷灿在崇安任知县六年,还与王草堂共同修撰成《武夷山九曲志》,这也是留给武夷山的珍贵遗产。

陆廷灿还在县衙后辟有花园一处,勒名“小郁林”和武夷茶诗一首。如今所题园名之石头仍在,为爱茶玩石者所欣赏。其诗云:“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醒睡功资宵判牍,清神雅助画论文。春雷催出仙岩笋,雀舌龙团取次分。”诗中流露出这位桑苎翁后裔在武夷山品茗赏景,处事作文的优雅从容心态。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

找到约19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