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罐马口铁罐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上海茶博会丨存储绿茶这样做,一年四季都能喝到春天的味道

4月,春光明媚,佳茗已至。

随着各地绿茶陆续上新,很多茶友开始选购新茶,不少人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绿茶要如何保存才好?





绿茶是不发酵茶,嫩芽叶在高温杀青的状况下,破坏了酶的活性,酶促氧化停止,使得绿茶具有“叶绿汤绿”的特征。很多茶客买绿茶、喝绿茶也是奔着绿茶的“鲜”去的,而几乎所有“鲜”的事物,尤为需要注重保鲜,以延长它的最佳色泽香气。

影响绿茶保存的几大因素


要保存好绿茶,须知影响茶叶变化的主要因素:水分、光线、温度、氧气、异味。


水分:绿茶在加工制作过程中,经过干燥之后,干茶水分较低,加上茶叶疏松多孔的结构,使得茶叶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因而茶叶需要放置在干燥之地。




光线:阳光会加速茶叶色素及酯类物质的氧化,能将叶绿素分解成为脱镁叶绿素,使绿茶茶叶质量下降,因而茶叶需要放置在避光环境下。


温度:绿茶茶叶最佳保存温度为0-5℃,温度过高容易使得茶叶中氨基酸、糖类、维生素和芳香性物质则会被分解破坏,使香气、滋味都有所降低。





氧气:绿茶茶叶中的叶绿素、醛类、酯类、维生素C等易与空气中的氧结合,氧化后的绿茶茶叶汤色容易变红、变深,营养价值也会降低。


异味:绿茶茶叶中含有高分子棕榈酶和萜烯类化合物,茶叶与有异味的物品混放贮存时,容易吸收异味。





家庭存储绿茶的几种常用方法


了解到了影响茶叶变化的主要因素,由此展开的存茶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最普遍的家庭存茶法是冰箱冷藏法,但冰箱存放绿茶,需注意几个小问题。

1、冰箱中的水份较大,加上冰箱内存储其他东西,杂味较多,所以茶叶在放入冰箱前一定要密封妥当,可以在茶叶包装盒外面再套上一个密封袋保存,这样最万无一失。





2、从冰箱中取出茶叶罐时,最好是先放置一段时间,等到和室内温度差不多的时候再打开取茶,这是因为,茶叶刚从冰箱取出温度比较低,水汽容易凝结,此时打开袋子,水跑到袋子的内壁上,让茶叶吸走了。


3、如果非常喜欢喝绿茶,一次买的茶叶量多,建议采用分装的形式放在冰箱存储,以半月或一月的饮茶量分装,这样可以减少茶叶与外界接触的次数。




4、茶叶在冰箱保存过,取用完需要继续放回冰箱储存,否则会因茶叶脱离了原先的稳定环境而容易加速氧化变质。


如果是在外租房等不具备冰箱的条件下,还有一些比较常用有效的存茶的小方法:

塑料袋法:这是最方便经济的方法。套上一个厚实、干净、无异味的塑料袋,在套好后反向套上一只塑料袋,扎紧。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空气交换,增强保鲜效果,延长绿茶的保鲜时间。


罐贮法:这个方法采用的容器是各种马口铁罐,也是市场上很常见的茶叶包装容器之一。双层铁盖的防潮性能更佳。一般只要把茶叶放入洁净的铁罐内即可。还要注意存放时置于阴凉干燥处,避光保存。




瓦坛贮茶法:用比较厚实的纸(如牛皮纸)把茶叶包好,然后把茶包置于陶瓷坛内的四周,中间放块状石灰包(或硅胶包),茶叶量大的话石灰包也要适当大一些;再用棉花垫于盖口,减少空气交换,石灰视吸湿程度一两个月换一次即可。


大红袍的储存:武夷岩茶大红袍怎么泡

  大红袍的储存

  不论是名贵茶叶还是集市上、超市里买的廉价茶,在冲泡之前,其去处只有茶叶罐,所以茶叶后期品质则和茶叶罐有直接关系。若茶叶罐密封性或防潮性不强,茶叶很容易染上其它味道,也必然会受潮变质,使茶叶成为霉茶。因此做好储存工作十分重要。

  前段时间,秋意还未浓厚到穿冬衣,那会儿还喝着老白茶,老白茶的味道和储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彼时我喝的老白茶品质还算不错,每次喝完,都要采取三层包装保存方式,将其层层包裹好,放到干燥的环境中,生怕它受潮串味。这几天,我去茶店闲逛时,正好赶上茶叶优惠活动的最后一天,我一直垂涎的大红袍价格虽然只降低了一点,但我还是咬牙买了点,今年总要尝点鲜,打打牙祭。问题来了,我买来的这些大红袍该怎么存放呢?虽然分量不多,但总不能直接放到茶叶罐里或让其暴露在空气中吧。

  关于储存,其他茶叶无非采取冰箱储存、铁罐储存或陶瓷罐储存等,但这些方法和相关装置也适用于大红袍吗?人有嘴巴的好处便是想不通了,还可以问别人。于是我请教了专业人士。该专业人士一上来便否定了我拟定的冰箱储存法。

  大红袍属于武夷岩茶,这种岩茶虽然经过了发酵环节,但在后期储存中,还会继续发生转化。保存得当,即使大红袍转化慢,这些转化也能使大红袍滋味更浓,茶韵更强。若放到冰箱这种低温环境中,茶叶中促使茶叶转化的活性酶活跃性会减低,茶叶转化很有可能会停滞,最后大红袍茶汤香气可能不会那么幽长。原来还有这禁忌。

  专业人士告诉我其实大红袍的储存方式很简单,只要满足以下五方面即可。其一,无论使用何种茶叶罐,其干燥性要满足要求,还要将茶叶罐放到干燥的环境中,避免环境中的水汽内流。其二,茶叶罐干净无异味,茶性易染,若是周围环境中有葱姜蒜等刺激性物体,大红袍的香气也会受到影响。其三,储存环境要阴凉避光,茶叶罐非玻璃材质,也不能将其放在阳光底下。其四,茶叶罐密封效果显著,可以选择双盖马口铁罐。其五,在储存过程中,茶叶要定期查看,若茶叶出现不妥当之处,尽快解决,减少损失。

  其实最好的方法便是减少存茶量,选择短期存茶方式,还要勤快喝茶,这样我们的后顾之忧也会少很多。

  瑞尚茶业整合六大茶类数十处原产地资源,破除原产地边界限制,立足茶叶本身,专注茶叶的线上销售与服务,建立“瑞命、尚诚、知茶、乐业”的互联网茶叶品牌;诚心做正宗茶,珍视每一叶自然茶,服务每一位爱茶者。

器物非金玉 品洁自生华:茶叶罐的百年图景

过了腊八之后,年味儿逐渐浓厚了起来。这时候京城的茶叶店,也迎来了一年当中的旺季。不少老字号茶庄的门前,又排起了选购茶叶的长队。老百姓为什么在年根儿集中采买茶叶呢?一方面是留着招待来家里拜年的高亲贵友,另一方面则是准备把它当作过年串门儿时的伴手礼。

但送礼的茶,不仅要考虑质量,还牵扯到包装的问题。长久以来,我们有一种误解,仿佛包装太朴素的茶叶自己喝还行,要是送礼就差点意思了。为了迎合这样的消费心理,市面上的茶叶包装真可谓琳琅满目花样频出。就拿茶叶罐的材质来说,金属的很常见,硬木的不新鲜。有的为了凸显档次,还在茶叶罐外面包上真皮,更有甚者还要镶嵌上玉石。实话实说,这路茶叶罐的成本,都超过了茶叶本身,是名副其实的买椟还珠。咱老百姓喝茶,还是务实点好。

比起现在浮夸的礼品茶包装,百年前老茶庄的茶叶罐,就没有那么多花哨的噱头了,可以说是简单实用又不失美感。新春之际,笔者结合自身收藏的各式老茶罐,聊一聊当年茶叶包装的讲究与趣事。

清钱慧安《烹茶洗砚图》,一个小童正站在火炉边,拿着蒲扇,对着红泥小火炉扇风烹茶。炉子上架着一把东坡提梁壶,炉边还放有一个色彩古雅的茶叶罐。

自古好茶需珍存

一只小小的茶叶罐,其实担负的任务还挺重。既要包装茶叶,方便顾客馈赠亲友,也可宣传字号,帮助商家推广品牌。但归根到底,茶叶罐的第一要务还是保证茶叶的风味与口感。再好的茶一旦串味变质,那可就全报废了。因此关于茶叶罐的研究,也一定要从中国茶文化中对于好茶的保存思路说起。

我国古代由于茶树培管技术的限制,基本上只能在春季采摘制作佳茗。物以稀为贵,春季生产的新茶便成为了人们珍视的礼物。唐代诗歌中,便有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萧员外寄新蜀茶》、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等诸多咏诵新嫩春茶的名篇。

由于产能的低下,春茶古时是有钱都买不到的奢侈品。产茶的地区,多集中在中国的南方。饮茶的人群,却遍布全国各地。数量的稀少与运输的不便,使得古人对春茶格外惜爱。茶叶的保存,也就自然成为了爱茶人们自古关注与研讨的课题。

新嫩珍贵的春茶霉变,往往是因保存不善而受潮,从而导致含水量过高。为了防止茶叶变质,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其中的含水量。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该书中就已经详细记录了对于细嫩春茶的保存方法。换言之,中国古人早在一千三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关注茶叶的存储问题。

《茶经》“二之具”章节中,记载用于茶叶干燥的工具就有五种之多,包括“棨”、“朴”、“焙”、“贯”和“棚”。其中最为主要的工具是“焙”,《茶经》原文中这样记载: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焙上面再架上“棚”,用以搁置烘干茶饼。这便是文献中,关于储存茶叶方法的最早记载了。

焙茶

陶瓷茶罐讲究多

特别要指出的是,唐宋皆以蒸青绿茶饼为茶界主流。至于如今主流的散茶,是明代初年朱元璋提出“废团改散”后才开始盛行的。茶叶形态的变化,自然也会导致保存方式及用器的流变。自明代初年至今,各类散茶皆改以茶叶罐为主要存储容器。

说起明代人存茶,还有一段奇闻逸事。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设新安江水电站时,在遂安县的一处古塔内发掘出一只大缸。考古工作者通过缸的形制和上面的题刻判断,这是一只明代的大缸。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开密封的缸盖,只见一缸黑乎乎的木炭。起走木炭,再掀起一层薄薄的桃花纸,一股茶香扑鼻而来。满缸的绿茶历经四百年,不仅没有腐败变质,竟然还清香依旧。古人到底是用怎样具体的技巧和方式,才可以使得如此细嫩的春茶得以数百年不腐?今天已经不得而知。想必总是要耗费相当的财力与精力才可以办到吧?可能也正是因为不便于普及与推广,明代的神奇存茶方式也最终失传。

就像那口出土的大缸一样,明代茶叶罐的主流材质一直都是陶瓷。在诸多陶瓷茶叶罐中,宜兴紫砂又因透气性极佳而成为上品。明代文人徐渭《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一诗中,便有“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青箬旧封题谷雨,紫沙新罐买宜兴”的诗句。诗中的“紫沙新罐”,便是如今“紫砂茶罐”的旧称。

清代除去陶瓷茶叶罐之外,也开始逐步流行锡制的茶叶罐。但不管是陶罐、瓷罐还是锡罐,其造价都相当昂贵,而且使用和养护的方式也较为繁复。作为达官显贵的府邸用品,或是文人雅士的案头清供,当然不在话下。但若是茶叶店铺用来包装商品,显然成本就太高了。所以旧时只有极其高档的茶叶,茶庄才会用紫砂罐、青花罐或锡罐包装出售。

清雍正青花福寿纹茶叶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竹质茶罐更亲民

相较之下,竹质茶叶罐因价格低廉而得以更为广泛地应用。民国以来,竹质茶叶罐多是直接取材自竹节,利用其外表坚硬内心中空的特点来放茶。工匠将竹节内外打磨光滑,在外壁涂以红漆打底,接着手写茶庄字号、地址、电话以及宣传用语,再手绘仙鹤、博古等传统纹样。最后施以清漆保护图文不易磨损,再配上盖子便可装茶。

成熟的竹子外壁才厚实耐用,所以竹质茶叶罐一般体积较大。又因选材是自然生长的竹节,所以高矮粗细会有微小的差别。但以笔者收藏的数只民国“北京西鸿记茶庄”竹质茶叶罐来看,外壁花色图案虽有不同,高度都在24厘米上下,直径都在8厘米左右。同一字号的几只竹质茶叶罐,高矮粗细之间的差别皆在1厘米以内。竹质茶叶罐的规格大小可保持基本相同,也应是制作工匠在选材时的用心之处。

上世纪三十年代北京西鸿记茶庄竹质茶罐(作者自藏)

除去竹质茶叶罐,还有一种纸质茶叶罐。两者的规格大小几乎相同,只是选材从天然的竹节换成了人工的纸筒。由于纸的防潮性能不好,所以外面还要涂以厚漆。工匠在漆面上直接书写与绘画后,不再施以清漆保护。因此从质感和质量上,纸质茶叶罐都比不上竹质茶叶罐。这种纸质的茶叶罐,从民国一直沿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笔者收藏有一只“北京市丰台区供销合作社”的纸质茶叶罐,与民国时期的纸质茶叶罐大小制式完全相同。笔者另收藏有一只北京“王府井百货商店”的大号纸质茶叶罐,可见纸质茶叶罐可不是小茶店的专利,像王府井百货商店这样的综合性商场也有使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王府井百货商店纸质茶罐(作者自藏)

不管是竹质或是纸质茶叶罐,虽然造价低廉但却不够坚固耐用。更为重要的是,存储细嫩茶叶的首要问题就是防潮,而竹与纸的防潮效果都不算理想,一旦周遭空气湿度过大还是有可能影响内中存放茶叶的品质。因此,民国时期竹质与纸质茶叶罐多在北方茶庄中小范围使用。新中国成立之后,竹质和纸质的茶叶罐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又因为竹与纸都不便于长期保存,以致如今留下的竹质或纸质茶叶罐也显得弥足珍贵。

铁皮茶罐应用广

民国的茶庄、茶店与茶栈中,盛放细嫩春茶最常使用的还是铁皮茶叶罐。近代以来,随着与西方接触日益增多,一种叫做“马口铁”的舶来品材料开始出现,使得铁皮茶叶罐最终得以普及。

马口铁,正式名称为镀锡钢片,是一种表面镀有一层锡的铁皮。马口铁最早产于波希米亚(今捷克境内),该地自古就有先进的金属工艺。

17世纪,一些欧洲国家都曾希望建立自己的马口铁工业,但由于需要大笔资金,所以迟迟未得到发展。直到1811年,英国人布莱恩·唐金和约翰·霍尔开办马口铁罐头食品业之后,马口铁制造才大规模发展起来。因为是舶来品,所以民间也称其为洋铁(Tin Plate)。中国第一批洋铁是从清代中叶始自澳门进口的,“马口”二字,便来源于澳门的外文名称“MACAU”的译音。

由马口铁制成的铁皮茶叶罐,非常利于保护细嫩茶叶的品质与风味。首先,铁皮茶叶罐避光效果良好。上等的春茶中,维生素C的含量颇高,维生素C若受到光线照射,会与其他食品成分发生作用以致大量流失。其次,铁皮茶叶罐密封性绝佳。要知道,防止茶叶受潮和串味,是中国古代爱茶人最为头疼的问题。宋代的爱茶人,甚至因此发明了奢侈且怪异的存茶方式。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他的家乡是宋代著名的茶区,盛产一种名曰“双井茶”的名优茶。欧阳修《双井茶》一诗中“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的名句,就透露出了宋代那种特殊的存茶方式:头春满布白毛的嫩茶,不仅要放在精细的丝质囊袋中保存。同时为了防止其受潮和串味,还要用十斤普通茶拱卫在一两春芽外,作为挡箭牌,吸附外界环境中的潮气和异味。中国古人对于春茶的爱护与珍视,几乎到了极端的状态。

综合以上诸多优点,铁皮茶叶罐在晚清民国茶庄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笔者收藏的扬州景吉泰茶庄茶叶罐上,印有如下文字:“茶叶用纸包最易走味,本号有鉴于斯,特制五彩铁罐装储,可使历久不变。凡居家旅行送礼均极相宜。”

铁皮茶叶罐成为了民国茶庄盛放高档春茶的必选包装,例如笔者自藏老北京东安市场天盛茶庄的马口铁茶罐,历经近百年密封性仍然极佳,表面光洁如新,甚至还闪露着金属的光泽。您家里如果有那种老式铁皮茶叶罐,只要干净卫生没有长锈,其实完全还可以继续用来存茶。时至今日,马口铁也仍是茶叶罐的主流材质。

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东安市场天盛茶庄马口铁茶罐(作者自藏)

其实不难看出,不管是竹质、纸质还是马口铁,旧时的茶叶包装都是以简单实用为主,兼具美感和宣传性。相较而言,我们如今不少奢华的礼品茶包装,既不实惠也不环保,是到了该被市场淘汰的时候了。清代郑板桥在《李氏小园》一诗中,曾谈起自己选择茶器具的标准是“杯用宣德瓷,壶用宜兴砂,器物非金玉,品洁自生华”。这里的洁,一是讲干净清洁,二是讲品味高洁。

一件茶器具,是不是名家所做,有没有投资潜力,有没有升值空间,这都不是郑板桥这样真正的爱茶人应该关心的事情。其实过年给亲友选购茶礼时,对于茶叶包装不妨也采用板桥先生这两句诗为原则:器物非金玉,品洁自生华。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北京日报、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