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最经典的安化话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遇见安化 醉在茶乡

中国人爱茶,观的是茶色,品的是茶汤,悟的是茶里人生。在享有“中国最美小城”“中国黑茶之乡”的湖南安化,热爱安化黑茶的安化茶人已将安化黑茶的品味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天24小时,他们闻着茶香,品着黑茶,聊着茶话,吃着茶食,享着茶颜,看着茶戏,说着茶趣,醉在茶乡,真正实现了茶与人的合二为一。

醉美茶乡——走茶道探茶园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安化地处山区,山多地少,自古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宜茶环境,“活家口者,唯茶一项”。随着黑茶产销的兴盛,商家为了收购和运输茶叶的便利,在安化县境内集资修建茶马专道,这些道路翻山越岭,以青石板铺就,沿途建风雨廊桥、茶亭、栓马柱等供歇息之用,绵延数百里。清晨时分,顶着薄雾,踩着露水前往茶马古道,湿漉漉的青石板上,不时看见一个个或深或浅的小石窝,那是骏马长期踩踏留下的痕迹,也是茶马文化亘古的记忆。骑马走在山道上,感受着又窄又高的山岭,看着脚边陡峭的峡谷,想象当年的茶农是如何冒着艰险,或顶着烈日缓步徐行,或抵着骤雨冒头前进,风餐露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一筐筐的黑毛茶,一支支的千两茶,转运到全世界。

走完茶马古道,去昔日的茶叶重镇江南寻找茶树的踪迹。作为安化八大古镇之一,江南镇有着永锡桥、思贤桥、洞市老街古建筑群等一系列文物古迹,也有着成片的一望无际的苍翠茶园。在风雨廊桥内,坐在长长的木凳上,想象当年运茶的茶农们在桥上避雨的场景,在桥上歇脚的场景,还有摇着蒲扇,喝着茶,诉说一天辛劳和收获的场景。画面感会让你穿越时空,爱上这方水土,爱上这杯质朴地道的安化黑茶。

在距离思贤桥不远的地方,湖南华莱江南茶园基地傍山而建。茶在山中,山中有林、林中有茶是这片茶园的特点,而这也是安化茶园的特色。据茶园基地负责人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厂厂长潘国球介绍,湖南华莱始终以安化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为契机,坚定不移地走“小块茶园、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有机生态茶园发展之路,积极以“绿色、生态、安全、健康”为标准,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从源头上保证安化黑茶的产品质量。

幸福茶味——品茶香闻茶事

一片叶子兴了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安化人爱茶,将黑茶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江南茶园边的农家乐稍作逗留,热情好客的店家承上一碗芝麻豆子茶,其中,乌黑发亮的黑毛茶就是这碗茶的灵魂所在。店家介绍:“黑毛茶是做各类安化黑茶成品茶的基础,茶农们都是自己采茶,送到厂家进行加工,或者自己直接做成黑毛茶再送到各个厂家,以此贴补生计,收益好的,一年收成有几万元,茶园周边的这些人家日子都过得殷实呢。”

说起黑茶,还有很多的趣事。据记载,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她陪嫁的嫁妆之一就是安化黑茶,在安化,这个故事大家口耳相传、家喻户晓。而今,也有很多父母为出嫁的女儿准备好黑茶作为嫁妆,“我爸妈很多年前就准备了十支千两茶,说是给我做嫁妆呢。”一位安化姑娘非常自豪地说。

如今,安化黑茶已成为安化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于黑茶的品质,当地人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你要看这个茶是不是地道的安化黑茶,首先要看这个茶是不是耐泡,如果两三泡就没味道了,那肯定就不是本地茶。”这虽然不是品鉴安化黑茶纯正与否的绝对窍门,但也能看出当地人对安化黑茶的信任和青睐。

安化地处山区,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全年温和湿润,云雾缭绕,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茶树栽植和茶叶生产的天然条件。安化茶叶群体品种以叶大、肉厚、生长势强、内含物丰富、抗生强、适应性广著称。而经过多重工艺生产制作出来的安化黑茶,所含的茶多酚、茶多糖、茶皂素、氨基酸和维生素都非常高。资深茶人、“安化黑茶制茶大师”、湖南华莱万隆厂长刘幸福表示:“安化地理位置好,环境优良,茶园也都是非常原生态的,我们茶人就是要将这天然的原生态发挥到最佳状态,生产出口感好、品质佳的健康黑茶。直白地讲,我们做黑茶就是要做出本味,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喝出幸福的味道”。

茶色生活——学茶艺享茶颜

黑茶产业链很长,种植、生产、加工、包装、物流、茶旅……多个产业被带动发展。近十年来,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心下,安化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举全县之力打造安化黑茶产业。如今,安化黑茶已成为脱贫攻坚和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业。

在安化黑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就有一个聚集全国茶文化爱好者学习茶文化的地方,院内陈设考究,茶韵悠长,是一个集茶道、花道、香道、中国传统茶文化培训传播为一体的地方。茶艺学习作为一种品饮茶的生活之道,既是一种行业礼仪,也可以陶冶情操。喜欢茶艺、从事茶艺工作的女孩,都被称为“茶仙子”,举手投足中有着东方闺秀的雅致之美。

“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和安化黑茶在一起。早上起床用黑茶牙膏、黑茶护肤品,白天做黑茶茶艺研究和学习,渴了喝黑茶,饿了吃茶点,晚上睡觉前再敷一个黑茶面膜。生活就是黑茶,黑茶就是生活。”“90后”茶艺师李园说出了自己的安化黑茶24小时生活。

近几年,在做好传统黑茶产品“三尖、三砖、一花卷”的同时,勤劳创新的安化茶人已将黑茶产品延伸到各个方面。比如已经研发生产出接轨国际市场、符合现代人饮茶习惯的速溶茶、袋泡茶;提取黑茶元素,研发出拥有高科技附加值的护肤品、日化用品等黑茶衍生产品;以安化黑茶为原料的黑茶茶点、茶食等。据了解,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实现年产销各类传统安化黑茶5.5万吨的同时,还创造了一周销售9万支黑茶牙膏的奇迹。

盛世茶香——看茶戏得茶韵

茶是生活,生活是茶。单单一个“茶”字,拆开看,即人在草木中,而“长寿”也被说为“茶”寿。安化人的黑茶生活从各个细节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各种因茶而生的号子、茶谣、茶歌广为流传,最经典的当属被称为世界茶王千两茶的“千两茶号子”,光看歌词就让人热血沸腾:“压起来咧/把杠抬啊/重些压咧/慢些滚啊/大杠压得好啊/脚板稳住劲啊/小杠绞得匀啊/粗茶压成粉啊......”八个踩茶师傅喊着雄浑高吭的号子,带着野性十足的乡土气息,让人热血贲张、劲力陡增,在他们一声声的号子声中,一支支粗大壮硕的千两茶就已经立于世人面前。

除了千两茶号子,安化茶人也在用其他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诠释安化黑茶的文化底蕴。在万隆广场右侧,“天下黑茶”项目正在全力推进。据悉,该项目将由国内顶级文艺创编团队创作,将以创新的编排设计、以深度的文化挖掘为基础,打造一场属于安化黑茶的创意原生态文化盛宴。届时,安化将以全方位的姿态欢迎来自全世界的茶人。

品茶看戏,既可享受茶生活带来的悠闲惬意,也可感受悠远厚重的黑茶古韵。安化,让你的心静下来,来了则不想离去;黑茶,也将成为你的杯中之宠,品了则回味无穷。“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这是历史的安化,也是今天的安化。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安化黑茶,已经做好了全面的准备,只等天下茶客一起,共享幸福茶生活。正如民歌天后徐千雅所唱:“你来得正是时候,当黑茶飘香的时候,我在梅山煮茶等你,静看资江悠悠”。

来源:湖南华莱,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一叶倾心 为“花”而痴:中国制茶大师刘杏益的茶味人生

  6月12日下午,临近下班,湖南省益阳茶厂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茶香四溢,一块块压制成型的茯砖茶已经脱模,公司副总经理刘杏益像往常一样巡查车间,指导工人整理木质模具。“依次轮着摆放,尽量避免碰撞,就能最大程度减少损耗。”在生产一线工作了35年的刘杏益,对工作精益求精,影响和感染着每一位工人。  

  一叶倾心与茯茶结下不解之缘

  刘杏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茯砖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更是行业内公认的茯茶大师。他先后师从陈先敬、周铁安两位茯砖茶大家,不仅全面吸取和传承了茯砖茶的传统制作工艺精髓,而且在茯砖茶发花机理研究及品质调控技术方面颇有建树,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他“中国制茶大师”称号。被众多荣誉簇拥的他,是黑茶界内公认的大咖,也是把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黑茶事业的爱茶人。  

  时光回溯到35年前,刚刚二十出头的刘杏益从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益阳茶厂生产技术科。“本来以为读了大学分配了工作,从此就告别了当‘泥腿子’的命运,穿上黑皮鞋坐在干净明亮的办公室上班,结果上班第一天,就把我拉回到现实中。”说起35年前那个火热的夏天,刘杏益记忆犹新。

  带刘杏益入门的师傅,是当时的生产技术科科长周铁安。自建厂以来,周铁安长期从事益阳茯砖茶的生产技术工作,对工作要求极其严格。“周师傅一口安化江南腔,不爱说多话,做事以身作则,一早来办公室就把炉子烧好、地拖好,然后带着我们下车间,从筛分茶叶、打盘子开始训练起。一天下来,我的手连筷子都拿不动了。”说罢,刘杏益搬起竹筛盘向记者展示了当年练就的“童子功”:只见他轻轻抖了几下,动作利落,一下打出匀整的小尖堆。师傅严格训练出的手艺,刘杏益这么多年一点也没丢。

  严师手下,必出高徒。

  三个月后,刘杏益对研究生产黑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年后,刘杏益成为生产技术骨干,能独当一面。

  三年后,他成为了车间主任,全面进入角色,成为厂里的技术担当……

  时光在流逝,30多年间的变化很大,湖南省益阳茶厂改制成了湖南省益阳茶厂有限公司,但刘杏益一直坚守在车间,沉浸在茶中,对制茶研究茶的热情依然如故。这些年,他先后任生产技术科技术专干、车间副主任、主任、质量管理科科长、新产品研究室主任、茯茶公司策划部经理、副总经理。一步一个脚印,担任过7个部门的负责人,其中有6个部门是首任负责人,他专注研发茯茶,参与研发茯茶产品110多款。

  为“花”而痴建起“金花”酵库

  “这茶好喝吧?汤色橙红明亮,味道醇厚,回甘快,是典型的‘湘益味’。”端起一杯湘益茯砖茶,刘杏益请大家品尝,自己抿了一口,细细品味。一行人中很多是品茶高手,他们都同意刘杏益的说法。在西北地区,酒和茶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首选的是伊力特酒和湘益牌特制茯砖茶,有着“喝酒要喝伊力特,喝茶要喝湘益特”的美誉。

  益阳茶厂的发展史,堪称半部中国茯茶的发展史。湘益茯砖茶,占湖南省边销茶总产销量的60%以上,是中国知名的品牌产品,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而制作技艺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精湛的传统技艺、独特的品质要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国家二级机密。这个核心中的核心还是在一个“花”字。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茯砖茶上金黄色的点点,它被俗称为“金花”,学名为冠突散囊菌,这是益生菌种,通过独特的发酵工艺而产生,“金花”繁茂的茯砖茶是茶中上品。

  说起益阳茶厂的“花”痴,首推刘杏益,对于这个戏谑的称号,他也笑笑点头同意。多年来,刘杏益通过深入研发与探索,解决了茯砖茶只能在伏天生产、没有茶梗不能发花等技术难点,确保益阳茯砖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规模化生产。  

  

  他给我们讲起了一个小故事。

  1989年,由于特殊的高温天气,车间生产的茯砖出现异常,这可急坏了刘杏益。他在车间和烘房来回奔波,在办公室睡了一个星期,日夜不休研究问题,不断分析、调整数据,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解决技术难题、改进措施,终于在第八天使显微镜下的数据出现了变化,“金花”全部达标,生产出现了转机。从此以后,每年的高温季节,刘杏益都坚守在生产一线,眼睛紧盯着“金花”,加强监管,保障生产质量,打破了益阳茯茶高温季节不能生产的历史。

  还有一个故事,是他的徒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茯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黄燕讲的。2009年,益阳茶厂搬到龙岭工业园的新厂,由于搬离了原来的老厂房——金花酵库,有益微生物群体得不到充分繁殖,很多批茶的发花都不理想。刘杏益带领团队攻关。“我最记得师傅说了一句话,一个好汉三个帮,希望所有的人都来帮忙。”黄燕回忆。新厂房全部是水泥板,刘杏益带着团队集思广益、听取老工人的意见,采用原木素材,不断改进技术参数,用了三个月时间,建立起了新厂的“金花”酵库。他这个“花”痴的名号也叫了开来。

  在以刘杏益为代表的“技术尖兵”的努力下,通过多年的生产经验与质量管理,益阳茶厂建立了行业内最具特色、独一无二的湘益品质精髓之库——“金花”酵库,湘益茯茶独特的“金花”(冠突散囊菌)在此形成。其内所形成的有益微生物群体、“金花”繁衍指数、工艺指标均达到了茯茶尖端品质内涵所需要的稳定性,奠定了湘益茯茶产品最纯正、最不可复制的品质基础,造就中国茯茶最经典的本质特征“湘益味”。

  科学传承建立专业数据档案

  在对传统技艺进行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刘杏益对生产和技术要求进行了文字化、数据化的整理,从黑毛茶初制加工、原料拼配、毛茶筛选,到茯砖茶手工筑制、不同原料等级与含梗量的发花、干燥、产品检验等,均严格把控,全面完善了工艺技术体系。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原料等级、以及不同地域等情况,调整手筑茯砖茶生产技术参数和工艺技巧,解决了茯砖茶在筑制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点,这对传承传统技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徒弟们可以看着数据进行比对,查找问题。

  为了更好地传承茯砖茶制作技艺,刘杏益以收集相关茯砖茶历史文化资料、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工作,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黄燕是被刘杏益看好的徒弟之一。“师傅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原本只是一个普通车间工人,没有学历,但因为勤快好学,被师傅培养成了专业技术人才。”说起刘杏益对人才的选拔培养,黄燕颇有感触。

  最近几年,刘杏益还制定了手筑茯砖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主持并参与茯砖茶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不断为传承和发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益阳手筑茯砖茶制作技艺献智出力。  

  千锤百炼终成制茶大师

  在资料室,记者翻看了很多技术材料,一摞一摞,都是刘杏益当年的工作日志,写得详尽又细致。特别是在陈列室,有一瓶黑茶饮料,是他2001年带头研发的,现在已经历经18年,依然明亮清澈,没有变质。

  当时,市场上茶饮料还是空白,刘杏益带领团队与湖南农业大学合作,研发出了黑茶饮料。在湖南农大40周年校庆时,这款黑茶饮料作为赠送饮品面世,引起茶界轰动。“茶叶两头尖,三年两发癫。”这是茶行业内的一句顺口溜。上世纪90年代,茶行业进入低迷状态,国际市场对茶行业生产影响很大,如果国际市场行情不好,国内茶行业就低迷。刘杏益思考,一定要改进技术,研发新产品,增加茶产品的附加值,为此作了很多尝试。

  经过一番考量,刘杏益决定,提高茯茶原料等级,研发高端茯茶产品,满足高端市场需求。从2004年起,刘杏益用厂里存放了十多年的老原料,研发每片重3公斤的高端茯砖。“这是浪费原料!”“瞎搞,用老茶来压茯砖。”刘杏益的行动引起了不少非议。他一边承受着压力,一边研发试制,反复试验,详细采集数据,对比、分析、归纳,终于确定了最优工艺方案,压制了一批3公斤的高端茯砖。试验成功后,从小样扩展到大批量生产,进入生产线。茶从烘房出来,专家立马开汤审评,这款茶受到了一致好评,也受到了经销商、爱好者的追捧。当年普通的茯砖也就卖10元钱一片,而这批茯砖出厂价卖到了65元一片,打开了高端茯砖茶的市场,同时为茯砖茶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开辟了新的途径。

  (来源:湘益茯茶)

益阳日报:“中国制茶大师”刘杏益的茶味人生

  6月12日下午,临近下班,湖南省益阳茶厂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茶香四溢,一块块压制成型的茯砖茶已经脱模,公司副总经理刘杏益像往常一样巡查车间,指导工人整理木质模具。“依次轮着摆放,尽量避免碰撞,就能最大程度减少损耗。”在生产一线工作了35年的刘杏益,对工作精益求精,影响和感染着每一位工人。

  一叶倾心与茯茶结下不解之缘

  刘杏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茯砖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更是行业内公认的茯茶大师。他先后师从陈先敬、周铁安两位茯砖茶大家,不仅全面吸取和传承了茯砖茶的传统制作工艺精髓,而且在茯砖茶发花机理研究及品质调控技术方面颇有建树,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他“中国制茶大师”称号。被众多荣誉簇拥的他,是黑茶界内公认的大咖,也是把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黑茶事业的爱茶人。

  时光回溯到35年前,刚刚二十出头的刘杏益从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益阳茶厂生产技术科。“本来以为读了大学分配了工作,从此就告别了当‘泥腿子’的命运,穿上黑皮鞋坐在干净明亮的办公室上班,结果上班第一天,就把我拉回到现实中。”说起35年前那个火热的夏天,刘杏益记忆犹新。

  带刘杏益入门的师傅,是当时的生产技术科科长周铁安。自建厂以来,周铁安长期从事益阳茯砖茶的生产技术工作,对工作要求极其严格。“周师傅一口安化江南腔,不爱说多话,做事以身作则,一早来办公室就把炉子烧好、地拖好,然后带着我们下车间,从筛分茶叶、打盘子开始训练起。一天下来,我的手连筷子都拿不动了。”说罢,刘杏益搬起竹筛盘向记者展示了当年练就的“童子功”:只见他轻轻抖了几下,动作利落,一下打出匀整的小尖堆。师傅严格训练出的手艺,刘杏益这么多年一点也没丢。

  严师手下,必出高徒。

  三个月后,刘杏益对研究生产黑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年后,刘杏益成为生产技术骨干,能独当一面。

  三年后,他成为了车间主任,全面进入角色,成为厂里的技术担当……

  时光在流逝,30多年间的变化很大,湖南省益阳茶厂改制成了湖南省益阳茶厂有限公司,但刘杏益一直坚守在车间,沉浸在茶中,对制茶研究茶的热情依然如故。这些年,他先后任生产技术科技术专干、车间副主任、主任、质量管理科科长、新产品研究室主任、茯茶公司策划部经理、副总经理。一步一个脚印,担任过7个部门的负责人,其中有6个部门是首任负责人,他专注研发茯茶,参与研发茯茶产品110多款。

  为“花”而痴建起“金花”酵库

  “这茶好喝吧?汤色橙红明亮,味道醇厚,回甘快,是典型的‘湘益味’。”端起一杯湘益茯砖茶,刘杏益请大家品尝,自己抿了一口,细细品味。一行人中很多是品茶高手,他们都同意刘杏益的说法。在西北地区,酒和茶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首选的是伊力特酒和湘益牌特制茯砖茶,有着“喝酒要喝伊力特,喝茶要喝湘益特”的美誉。

  益阳茶厂的发展史,堪称半部中国茯茶的发展史。湘益茯砖茶,占湖南省边销茶总产销量的60%以上,是中国知名的品牌产品,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而制作技艺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精湛的传统技艺、独特的品质要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国家二级机密。这个核心中的核心还是在一个“花”字。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茯砖茶上金黄色的点点,它被俗称为“金花”,学名为冠突散囊菌,这是益生菌种,通过独特的发酵工艺而产生,“金花”繁茂的茯砖茶是茶中上品。

  说起益阳茶厂的“花”痴,首推刘杏益,对于这个戏谑的称号,他也笑笑点头同意。多年来,刘杏益通过深入研发与探索,解决了茯砖茶只能在伏天生产、没有茶梗不能发花等技术难点,确保益阳茯砖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规模化生产。

  他给我们讲起了一个小故事。

  1989年,由于特殊的高温天气,车间生产的茯砖出现异常,这可急坏了刘杏益。他在车间和烘房来回奔波,在办公室睡了一个星期,日夜不休研究问题,不断分析、调整数据,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解决技术难题、改进措施,终于在第八天使显微镜下的数据出现了变化,“金花”全部达标,生产出现了转机。从此以后,每年的高温季节,刘杏益都坚守在生产一线,眼睛紧盯着“金花”,加强监管,保障生产质量,打破了益阳茯茶高温季节不能生产的历史。

  还有一个故事,是他的徒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茯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黄燕讲的。2009年,益阳茶厂搬到龙岭工业园的新厂,由于搬离了原来的老厂房——金花酵库,有益微生物群体得不到充分繁殖,很多批茶的发花都不理想。刘杏益带领团队攻关。“我最记得师傅说了一句话,一个好汉三个帮,希望所有的人都来帮忙。”黄燕回忆。新厂房全部是水泥板,刘杏益带着团队集思广益、听取老工人的意见,采用原木素材,不断改进技术参数,用了三个月时间,建立起了新厂的“金花”酵库。他这个“花”痴的名号也叫了开来。

  在以刘杏益为代表的“技术尖兵”的努力下,通过多年的生产经验与质量管理,益阳茶厂建立了行业内最具特色、独一无二的湘益品质精髓之库——“金花”酵库,湘益茯茶独特的“金花”(冠突散囊菌)在此形成。其内所形成的有益微生物群体、“金花”繁衍指数、工艺指标均达到了茯茶尖端品质内涵所需要的稳定性,奠定了湘益茯茶产品最纯正、最不可复制的品质基础,造就中国茯茶最经典的本质特征“湘益味”。

  科学传承建立专业数据档案

  在对传统技艺进行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刘杏益对生产和技术要求进行了文字化、数据化的整理,从黑毛茶初制加工、原料拼配、毛茶筛选,到茯砖茶手工筑制、不同原料等级与含梗量的发花、干燥、产品检验等,均严格把控,全面完善了工艺技术体系。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原料等级、以及不同地域等情况,调整手筑茯砖茶生产技术参数和工艺技巧,解决了茯砖茶在筑制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点,这对传承传统技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徒弟们可以看着数据进行比对,查找问题。

  为了更好地传承茯砖茶制作技艺,刘杏益以收集相关茯砖茶历史文化资料、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工作,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黄燕是被刘杏益看好的徒弟之一。“师傅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原本只是一个普通车间工人,没有学历,但因为勤快好学,被师傅培养成了专业技术人才。”说起刘杏益对人才的选拔培养,黄燕颇有感触。

  最近几年,刘杏益还制定了手筑茯砖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主持并参与茯砖茶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不断为传承和发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益阳手筑茯砖茶制作技艺献智出力。

  千锤百炼终成制茶大师

  在资料室,记者翻看了很多技术材料,一摞一摞,都是刘杏益当年的工作日志,写得详尽又细致。特别是在陈列室,有一瓶黑茶饮料,是他2001年带头研发的,现在已经历经18年,依然明亮清澈,没有变质。

  当时,市场上茶饮料还是空白,刘杏益带领团队与湖南农业大学合作,研发出了黑茶饮料。在湖南农大40周年校庆时,这款黑茶饮料作为赠送饮品面世,引起茶界轰动。“茶叶两头尖,三年两发癫。”这是茶行业内的一句顺口溜。上世纪90年代,茶行业进入低迷状态,国际市场对茶行业生产影响很大,如果国际市场行情不好,国内茶行业就低迷。刘杏益思考,一定要改进技术,研发新产品,增加茶产品的附加值,为此作了很多尝试。

  经过一番考量,刘杏益决定,提高茯茶原料等级,研发高端茯茶产品,满足高端市场需求。从2004年起,刘杏益用厂里存放了十多年的老原料,研发每片重3公斤的高端茯砖。“这是浪费原料!”“瞎搞,用老茶来压茯砖。”刘杏益的行动引起了不少非议。他一边承受着压力,一边研发试制,反复试验,详细采集数据,对比、分析、归纳,终于确定了最优工艺方案,压制了一批3公斤的高端茯砖。试验成功后,从小样扩展到大批量生产,进入生产线。茶从烘房出来,专家立马开汤审评,这款茶受到了一致好评,也受到了经销商、爱好者的追捧。当年普通的茯砖也就卖10元钱一片,而这批茯砖出厂价卖到了65元一片,打开了高端茯砖茶的市场,同时为茯砖茶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文转自《益阳日报》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