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煮茶叶蛋最基本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茶饍:中国茶配中国菜,邂逅一场千年的诗意浪漫!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茶】

一片叶子落入水中,

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便有了茶。

茶经历水与火、

生与死和我们相遇,

茶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

同一片茶叶

经过中国人灵巧的双手

演绎出了无数的口味,形成

【六大茶类】

不发酵的绿茶

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茶叶的鲜度

轻发酵的黄茶

比绿茶多了一份柔和

不炒不揉的白茶

最多的保留自然的风味

半发酵的乌龙茶

创造出千变万化的香气

发酵时间最长的黑茶

曾经是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

全发酵的红茶兼收并蓄

是当今世界上消费最多的茶

【花茶】

这是传统茶类的再加工茶

主要以绿茶、红茶或者乌龙茶作为茶坯

配以能够吐香的鲜花作为原料

采用窨制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

岁月酿就了茶的味道

茶散发出灵魂的清香

一千多年来

中国人在一碗茶汤中感悟着生命的真谛

唐朝人煎茶喝

宋朝人点茶喝

明朝人一煎一泡流传至今

成为现代人的习惯

。。。。。。

【茶饍】

▲武夷肉桂茶香鸡翅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武夷肉桂,作为堂堂名丛,它的整体风格与铁罗汉、水金龟、北斗、矮脚乌龙类似。重水求香,不会因为香气而忽略汤感。清则悠远,锐则浓长,是肉桂茶香的真实写照。所以当肉桂遇上鸡翅,绝对是一场“艳遇”!两者间相得益彰,经过水与火的洗礼,肉桂的滋味深深渗入到鸡肉里,茶香悠长圆润,肉香醇厚绵柔,口感层次丰富而清晰持久,颇有高度辨识性。

▲茶香观音肉

茶除了饮用之外,

其中最久远的作用之一,便是“茶饍”。

从时间上看,我们将茶叶作为食材的历史,

比将茶叶作为饮品的历史还要长久。

茶馔美食在我国茶学史上可谓“茶食同源”、源远流长。

“茶膳”的四种基本方式:

茶菜:将茶叶或新鲜茶叶与菜肴一起烹制;

茶汤:用茶叶与食材一起制作的茶汤;

茶粉:将茶叶磨成粉撒入菜肴中,或制作成点心;

茶熏:用茶叶熏制的食品。

▲竹叶青鸡肉水饺

茶饍,结合不同茶叶的滋味香型,

将茶以不同的形态,

或茶叶、或茶末、或茶粉,

与之相适宜的食物搭配,

制作出富有茶叶特质的精美的食品菜肴,

平添出茶叶的芳香和口感层次的丰富,

令人回味无穷。

而富有创意和中式韵味的摆盘造型,

蕴藏着不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人文故事,

为茶饍增添了无限的情调和韵味,

匠心巧思,意境幽悠,

让人流连忘返,记忆深刻。

▲陈皮普洱豆沙糕

01、春秋时期——茶食品的原始萌芽阶段

《茶经》中有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其中提到的“茗”便是茶叶,这是茶叶作为食品的最早史料记载。这一时期茶叶的饮用、药用、食用功能尚未完全区分,因此可视作是茶食的原始萌芽阶段。

▲茶羹

02、魏晋南北朝——茶食品的初步发育阶段

西晋傅咸的《司隶教》有记载:“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廉事毀其长物,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姥,独何哉?”

可以看出,西晋时期就有人在市场上售卖茶粥。

▲茶粥

那么,什么是茶粥呢?

《广雅》中有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滗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里说的茶粥,其实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那种,放入茶叶煮制的米粥。

而是将稻米制成的米糊,混入茶叶中制成茶饼,之后用沸水将茶饼泡开,这样制成的茶汤会呈现出稀粥的样子,所以称之为茶粥。

这一时期的茶叶,是食物加工的辅料,其目的可能是用以醒酒或者调味,茶食品制作工艺还比较单一,茶食种类也较少,处于茶食品的发育阶段。

▲起源于唐朝的羊羹茶点

03、唐宋时期——茶食品的基本成型阶段

唐宋时期,茶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的使用率提高,自然而然,更多的衍生物也随之而来。

恰逢此时,烹饪技术高速发展,高温快速成菜的油熟法逐渐推广,各种以茶制作的糕点和菜肴,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内。

▲起源于东周时期的传统非遗——洋柚茶点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豉汤……”

描写的是宋朝茶馆的场景,在城镇街市,各类茶室茶馆生意极好,这些地方不仅能饮茶品茗,还有葱茶、肉羹茶、粥茶等茶美食可以享用。

▲起源于唐朝的茶果子,也叫唐果子

这个时期,因茶叶的逐渐普及和烹饪技术的发展,各类茶点和茶美食开始走向多元化和生活化,是茶食品的基本成型阶段。

▲龙井虾仁

04、明清时期——茶食品的成熟鼎盛阶段

明清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茶食品的制作与消费更加大众化。社会上层喜欢品茗,而平民百姓则更喜欢以茶叶烹饪各类茶食。

清代袁枚《随园食单》就记载了几种茶美食的做法。

用茶煮茶叶蛋“鸡蛋百个用盐一两、粗茶叶煮两枝线香为度。如蛋五十个,只用五钱盐,照数加减。可作点心。”

▲茶叶蛋

用茶来和面制作成面茶“熬粗茶汁炒面兑入加芝麻酱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盐。无乳则加奶酥、奶皮亦可。”

明万历年间的“太和蘸鸡”,清代的“龙井虾仁”“火熏猪肚”“松仁小肚”“熏猪肝”,以及清末民初的“广东熏鸡”等等,都是以茶为调味料的菜肴。

▲茶汤梨片

明清时期,掺入茶叶的食品不断增多,各种茶风味食品层出不穷,民间对茶食的开发不断深入,茶食品制作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鼎盛期。

▲桂花红茶糯米藕

05、现代——茶食品的黄金创新阶段

时间进入现代,互联网让人们可以获取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便利的交通可以让人们快速地获得异乡的特产,茶叶与各类食品的组合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茶叶作主料或辅料加工成汤类、凉拌菜、炖菜,通过爆、炒、滑熘等手法将茶叶天然的色香味与食材有机融合,各类茶菜肴穷出不奇。

▲抹茶豆馅儿锦玉羹

碧螺春与太湖银鱼为原料炒制的“碧螺炒银鱼”;铁观音茶与排骨同煮的“铁观音炖排骨”;龙井茶与虾仁同炒的“龙井虾仁”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菜。

▲银针四喜烤麸

各类茶水罐头、速溶茶、茶酒、茶叶糖果、茶糕点也是喷涌而发。

这些以菜制作的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也创造了不菲的经济价值。可谓是茶食品发展的黄金时代。

茶馔美食在我国茶学史上可谓“茶食同源”、源远流长。

▲白茶煨梨吞牛

现代“茶饍”的特点:

讲求:材料鲜嫩、搭配合理巧妙、精工细作、口感细腻清雅、香气悠长、色泽相间交相辉映。养身健康,回味无穷。

▲蜜兰香单从豌豆泥

感官与精神的双重愉悦:

现代“茶饍”的兴起,让茶与美食的碰撞有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让餐桌上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茶文化更深入的贴近大众生活,也让茶因为有了食的载体而更广为流传,而茶饍也因这一片片绿叶的衬托绽放出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和魅力。

▲桂花茶糕

茶饍,一场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味盛宴,说得出历史典故,回得去唐宋明清,在唇齿留香之际带给你精神的穿越。

来源:饍艺、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什么样的白茶不合适收藏

1

存茶,是件讲究事儿。

先有普洱茶为例。

普洱茶的保存,讲究山头、树龄、年份,随便一个小小的元素,能直接影响普洱茶的江湖地位,甚至于价位都会受到极大的波动。

若是存茶不讲究而是特别将就,那我们到最后未必能收获到令自己心满意足的老茶,最后只能是做无用功,白白糟蹋了一番心意。

后有白茶为证。

随着老茶概念的打响,这种可以长期保存的茶叶备受关注。趁新鲜喝是一种风味,存放上若干年后将蜕变出截然不同的滋味,如葡萄酒窖藏多年,在橡木桶中发生着微妙的化学变化,酒体逐渐变得圆润、柔和、甘醇,味蕾可获得独特的享受。


这种存放多年的白茶,药香浓郁,陈香清晰,茶汤甘醇、柔和,完全是另一种个性。

要获得这些优质的感受,首先我们得存对茶,否则一切都将是纸上谈兵。

存上优质的茶,才能收获惊喜与感动。而那些品质不好的茶,注定只能走向另一条道路——煮茶叶蛋。

汪曾祺曾在《寻常茶话》里讲“我对茶实在是个外行。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换三次叶子。青茶、绿茶、花茶、红茶、沱茶、乌龙茶,但有便喝。茶叶多是别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开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但是不论什么茶,总得是好一点的。太次的茶叶,便只好留着煮茶叶蛋”。

更有甚者,若是品质太差,连煮茶叶蛋的等级都够不着,只能化作春泥。

在白茶里,就有这么三种茶要注意,购买时请直接将它移除列表,实在太不值得。


2

第一种,霉味极重的白茶!

霉味形成的原因是一些霉菌所致,这是一种刺鼻且十分不舒服的气味,闻着令人反感。

如梅雨天气里,一间潮湿的屋子里所散发出的气味。又或者是壁纸受潮后没有及时处理,时间久了后所散发出的气味,食物变质毁坏后也会产生刺激的气味。

当一款白茶出现霉味后,意味着它已经失去了饮用价值,再继续存放也是做无用功,只会白白浪费空间与时间。这类茶,直接将它淘汰。

白茶有霉味,一般是由多种因素引起。

其一,本身品质问题(如含水量太高,从而引起变质)。

霉味的产生,只要是由水分和高温引起。

若是白茶本身的水分含量太高,往往容易引起发霉的情况,一旦白茶和霉味牵扯上关系,品质一落千丈,最终只能成为被淘汰的茶。

含水量,直接决定白茶生死的存在,一旦含水量超过警戒范围,变质只是时间的问题。故而白茶的保存,含水量要被摆在第一位,优先考虑,坚决不购买含水量不达标的茶。


其二,存放环境不佳过于潮湿。

白茶的保存,首先要保证环境的干燥,让白茶远离水分,若是不能提供一个干燥的环境,白茶长时间和水分接触,最后也只会落得个发霉变质的下场。

如存茶时靠近厨房、卫生间等地,就容易给白茶找来无妄之灾。这两个地方,是水汽的的欢乐场,水汽聚集在此,破坏力极强,即便是含水量达标的白茶,也无法幸免于难。

查看白茶出现霉味的原因后,茶友们可要提高警惕,一是远离这些容易产生霉味的白茶,二是自己在存茶时要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以保证白茶能长久存放。


3

第二种,手感潮湿有水味的白茶!

若说白茶有霉味是直接暴露茶的缺陷,那么含水量不达标的茶则是潜藏在暗处的危险分子,蠢蠢欲动,稍有不慎,存茶大计将毁于一旦。

在购买白茶时,我们要掌握辨别含水量是否达标的基本技能。

如何判断白茶含水量是否达标?

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使用专业的测水分的机器,不过这机器报价不低,若是只是纯粹为了购买时测一测含水量,未免太浪费。

退而求其次,我们可借用日常买茶的经验稍加判断。

含水量达标的白茶,它通常有两大特征。

一是干燥,二是白茶干净、通透、无异味,色香味表现优秀。

干燥,可用手指触摸,感受指尖所呈现出触感。


干燥的白茶,它很脆弱,稍微用力一揉,茶叶就碎成粉末状,且白茶它还有些扎手,尤其芽头与茶梗部分,更是坚硬,如针一般,与指腹触碰时,还会有刺痛感。

若是白茶含水量不达标,茶叶软,有韧性,芽头与茶梗不会有这些刺痛的感觉。且在抓取茶叶时,可感受到明显的潮湿感,叶片也不再酥脆,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让叶片勉强碎成小块。要将茶梗掐断,也十分不易,韧性十足的茶梗,不再脆弱。

这些含水量达标的白茶,它的整体表现不俗,尤其是茶香与滋味更是可圈可点。

茶香中带着干爽感,毫香、花香的表现力十足,十分抢镜,就连茶汤都带着醇厚感。若是那些含水量不达标的白茶,仿佛被霜打的茄子,少了生机,茶汤里多了水味,不似干度达标的白茶那般爽口。更有甚者,白茶的茶味极淡,只有零星微弱茶味漂浮在水中。

若是经过检验后,白茶并不是一款达标的茶,请果断地舍弃这款茶,重新寻找适合存放的白茶。


4

第三种,颜色黑且没有香气的白茶!

有的白茶,善于伪装。常用的手段就是新貌换旧颜,活生生偷走时光,伪装成老白茶。

这些岁月神偷,也有个通用的名词——做旧老白茶。

所谓做旧,也就是用一些非常手段,让茶叶的颜色发生巨大的变化,看起来像是老物件一般。实际上,这些白茶经过做旧后,已经彻底失去竞赛资格,无法与正宗的老白茶抗衡。

说到做旧的手段,常用的有两种,一是茶叶大量渥堆,使茶叶颜色快速变得黄褐、灰褐,略显老态。二是茶叶高温烤干,在高温之下色素也有巨大变化,不再是新茶的模样。


渥堆与高温烘烤,对白茶的品质形成形成有害无利,经过这么一折腾,白茶的内在物质被大量消耗,油尽灯枯,只不过留下骨架,去不再具有灵魂。

做旧老白茶,其香气淡而般,种类少之又少。有的干脆直接让焦味上场做主力。少了药香、陈香、花香、枣香、粽叶香等香气助阵,做旧老白茶并无胜算。

除去香气乏善可陈,就连口感也是难登大雅之堂。口感清淡、薄,茶味极淡,无生津与回甘。

这就做旧的后遗症,直接破坏白茶的品质,让它不再有复盘的机会。

买茶时我们要特别留意这种颜色黑,毫无生机,茶香品种又很稀少的“老白茶”,它真的不值得我们购买。即便我们心存侥幸买了这些做旧老白茶,也别指望有啥神迹能降临,让它重新拥有让人惊喜的品质,毕竟内在物质被消耗了三分之二,早已是油尽灯枯。


5

白茶保存不似赌石,需要凭借运气。

赌石风险大,真正要人品说话。

白茶的购买,十足十考验个人水平,看的是技术。

懂得正确挑选方式,自然能一击即中,买到最适合存放的白茶。在买茶的环节中,我们要规避错误的白茶,那些不值得保存的茶直接淘汰。

如此一来,剩下的白茶就是合格的,适合长期存放的。

点石成金,是神话。

白茶越存越好,是现实。

汇总:这些茶界的流言、假象,请早看清真相

 

不苦不涩不是茶

这也许已经是茶友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了,但事实真不是这样的。通常,茶是有苦涩味的,但是好的茶具有良好的收敛性,能够很快将茶的苦涩转化成淡淡的甘甜,即回甘。转化的越快,茶就越好,如果苦涩味一直停留在口腔,不能转化为甘甜,那么茶叶的品质很可能是不好的。茶友们不要被“不苦不涩不是茶”给骗了。

 

 

茶没好坏,适合就好

 

原本这句话还挺有道理的,但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茶叶的品质要过关,很多茶商断章取义,打着这句话的旗号,售卖品质不好的茶,还说什么“喝习惯就好了”。所以茶友们要注意了。

 

 

茶香不好,但韵好

 

这句话本身就是矛盾的。茶韵是品茶时的一种特殊感受,是一种感觉、境界,香气是品评茶叶好坏的一个基本标准,茶香都没有,茶韵又从何谈起。更何况,观音韵就是因为铁观音的茶香得名的啊!

 

 

茶农茶才是好茶

 

不排除有些茶农的茶是好茶,但广大茶农的制茶条件是有限的,没有完整的制茶工艺,生产的毛茶不一定就是好茶。

 

 

我认识×××茶叶大师

 

这句话更像是自我吹嘘的一种手段,卖茶不是卖人情,更何况,认识也不一定卖的就是好茶,不是还有很多明星代言的产品品质也不怎么样的吗?更何况,也不一定真的就认识啊。

 

 

假象:喝茶“回甘”是因为苦尽甘来

 

流言:喝茶时“回甘”是因为苦味物质麻痹了我们的苦味感受,进而促进了我们感受到回甜味。

 

真相:喝茶“回甘”是因为其本身就含有糖或氨基酸,只不过舌头对苦味更敏感,先尝到苦味物质,再品尝到甜味。

 

论证: “苦尽甘来”是个家喻户晓的成语,似乎这甜就是因苦而生,但是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通常来说,我们喝茶时候,首先感觉到的都是苦味,那是因为有茶碱,茶多酚这样的物质存在。那么,是不是这些苦味物质麻痹了我们的苦味感受,进而促使我们感受到甜味?且慢!不妨试试吃一片奎宁之类的苦药片,你就会发现,嘴里永远都只有苦味。

 

 

实际上茶汤本身就存在甜味物质,那就是糖与氨基酸。只是,我们的舌头对苦味的敏感性更高,我们首先尝到的的是茶碱和茶多酚。之后才品尝出了甜味。这才是回甘的真正来源。

 

茶多酚除了苦味还具有特殊的涩味,在人的唾液中发现了一族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质(PRPs),这些蛋白质具有湿润、润滑作用,但是茶多酚可以改变它们的性质,形成复合物,从而让口腔表皮感受到润滑消失,也就是涩味了。这种涩味和酸味一样都可以促进唾液的流速加快,从而让我们有“生津”的感觉。

 

 

假象:用茶叶水服药,会解药效

 

流言:不要用茶水送药,会化解药的效用,无法有效地治疗疾病。

 

真相:茶水中的多酚、鞣酸类物质可能与药物中的成分形成沉淀,会降低药效。吃药还是应该温开水送服。

 

论证:在多数情况下,不主张用茶水服药,尤其是硫酸亚铁、碳酸亚铁、柠檬酸、铁胺等含铁剂和氢氧化铝等含铝剂的西药,其中的金属离子会与茶汤中的茶多酚类物质结合而沉淀,从而降低或失去药效。

 

 

有些中草药,如麻黄、黄连、钓藤钩、黄芩、人参等及相应的生物碱制剂以及阿托品、阿斯匹林等药物,一般也不宜与茶水混服,不然麻黄碱等中药有效成分会被茶中的鞣酸沉淀而失去药效。

 

服用酶制剂,如蛋白酶、淀粉酶时,也不宜饮茶,茶叶中的多酚类可与酶结合,降低酶的活性。此外,茶叶中含有咖啡因(亦称“咖啡碱”),具有兴奋作用,因此服用镇静、催眠、镇咳类药物时,也不宜用茶水送服,避免药性冲突降低药效。

 

 

假象:喝隔夜茶会致癌

 

流言:茶是非常健康的饮品。但人们常说:“隔夜茶,毒如蛇”,因此很多人在喝茶的时候,都会选择喝刚泡好的新茶,而把前一天泡的茶水倒掉。隔夜茶不能喝”,隔夜茶真的对人体有害吗?

 

真相:隔夜茶的变化主要在于茶多酚被氧化形成了更多的色素,于是茶汤看起来颜色更深了,同时有些风味物质,比如氨基酸被氧化,失去了鲜味。如果没有外来的微生物污染,那就是安全的。

 

论证:央视《是真的吗》节目组对这一说法展开了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隔夜茶是安全且可以饮用的。

 

首先,通过实验来验证真相。央视记者选取了人们常喝的三种茶叶:龙井、普洱和菊花茶。实验的第一天上午9点,记者冲泡了这三种茶叶,并将茶水放置。经过长时间放置,这些隔了夜的茶水到底和新泡的茶水有多大的区别?

 

 

真相小分队邀请了国家高级品茶师楼国柱,来对这些隔夜茶的口感进行专业的评定。国家高级品茶师楼国柱表示:“同样的一杯白开水和一杯茶水放置一个晚上,茶水里的亚硝酸盐的含量,比白开水还要少。因为茶叶里有一种含量比较大的成份叫茶叶多酚,还有一些维生素类的物质,它起到了阻碍亚硝酸盐形成的作用,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

 

隔夜茶:是安全且可以饮用的已经得到证实,而针对怎样喝茶比较健康,专家建议道:“空腹喝茶对胃的刺激比较大,大家切忌空腹喝隔夜的凉茶。稍微加点温水或者温茶水兑一下,对人体还是有好处的。”

 

 

真相:喝茶能降低死亡率

 

流言:来自法国的尼古拉·唐善(Nicolas Danchin)教授8月31日在欧洲心脏学会年会上公布了一项涉及13.1万人的研究。该研究揭示出,饮茶能将非心血管因素的死亡率降低24%。

 

真相:调查结果表明,喝咖啡者比喝茶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要高,而喝茶者相对身体状况更佳。其主要原因在于茶叶中含有类黄酮等抗氧化剂成分,这些物质有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

 

论证:咖啡和茶都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心血管(CV)健康的影响在过去已经得到了研究,而有时候得到的结果是互相矛盾的。

 

 

唐善教授的研究对象为131401名年龄在18岁到95岁的人员,在接下来的平均3.5年时间里,有95例心血管因素死亡和632例非心血管因素死亡。咖啡或茶的摄入在自助调查表上被分成了三个等级:无、每天1-4杯,以及每天4杯以上。

 

研究者发现,咖啡饮用者心血管得病风险系数高于非饮用者,尤其是吸烟者。

茶饮用者的风险系数恰好与咖啡饮用者相反,饮用者的心血管得病风险系数低于非饮用者。茶会显著地降低非心血管因素死亡风险,饮用者与非饮用者的风险比为0.76。

 

 

他做出结论:“茶含有的抗氧化剂可能提供了利于生存的益处。饮茶者还拥有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饮茶反映了某种个人特征,还是茶本身产生了较好的结果,在我看来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先搁置一旁,我认为你可以相当诚恳地建议别人饮茶而不是喝咖啡。”

 

 

茶和糖

 

传闻:茶叶味苦性寒,人们饮茶的目的就是借助茶叶的苦味刺激消化腺,促使消化液分泌,以增强消化机能。如茶中加糖,就会抑制这种功能。

 

解毒:具有“增强消化、清热解毒”功效的,是茶叶中如茶碱、茶多酚等有效的可析出物,这些析出物中部分会呈现为苦味,但起效的并非是味道而是呈现味道的物质。白糖并不能与茶叶中的可析出物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其失效,最多增加茶汤热量,破坏茶汤原味而已。中医制药亦有以蜂蜜中和药材苦味。

 

 

茶与鸡蛋

 

传闻:茶水中的单宁酸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质,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

 

解毒: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茶鸡蛋比单纯煮鸡蛋更难消化。鸡蛋蛋白质凝固是因为加热烹饪导致,放不放茶叶,并不影响鸡蛋凝固。人体吸收变性蛋白质并无任何障碍,比如煮熟的肉、蛋,从豆浆凝固而来的豆腐等。

 

实际上,煮茶叶蛋时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抗氧化物质还能防止鸡蛋中的胆固醇被氧化,反而会保护茶叶中的营养物质。喜欢吃茶叶蛋的吃货,可以安心了。

 

 

茶与羊肉

 

传闻:在吃羊肉喝茶时,羊肉中丰富的蛋白质能同茶叶中的鞣酸“联姻”,生成一种叫鞣酸蛋白质的物质。这种物质对肠道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的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容易发生便秘。

 

解毒:游牧民族常有进食牛羊肉时同时饮用茶水的情况,也未见其多发便秘。实际上饮茶本就有促进消化与排便、“解牛羊毒”之功效。茶叶中的茶多酚实际上并不具备如鞣酸一样强大的凝固蛋白质的能力,称其为“鞣酸”本身就是不专业的说法。

 

 

茶与牛奶

 

传闻:茶叶中的草酸会与牛奶中的钙反应生成草酸钙,不但减少了人体对钙质的吸收,还对人体有所毒害。

 

解毒:茶叶中草酸含量并不高。10g茶叶中含有的草酸,大致会造成人体5毫克钙元素的吸收——这相当于5克牛奶中的钙含量。这么一点点钙质大家还是损失的起的。人体并不能吸收草酸钙,如此一来反而会隔绝草酸对人体的伤害,何乐而不为?喜欢喝奶茶的筒子们,大胆开动吧。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