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煮茶时壶里放的石头是什么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茶典鉴赏:续茶经 之"茶之具"

第二章 茶之具

《陆龟蒙集·和茶具十咏》


茶坞

茗地曲隈回,野行多缭绕。向阳就中密,背涧差还少。遥盘云髻慢,乱簇香篝小。何处好幽期,满岩春露晓。

茶人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

茶笋

所孕和气深,时抽玉笤短。轻烟渐结华,嫩蕊初成管。寻来青霭曙,欲去红云暖。秀色自难逢,倾筐不曾满。



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制作自野老,携持伴山娃。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争歌调笑曲,日暮方还家。

茶舍

旋取山上材,架为山下屋。门因水势斜,壁任岩隈曲。朝随鸟俱散,暮与云同宿。不惮采掇劳,只忧官未足。

茶灶[经云灶无]

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奇香袭春桂,嫩色凌秋菊。炀者若吾徒,年年看不足。

茶焙

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见说焙前人,时时炙花脯。[紫花,焙人以花为脯。]茶鼎新泉气味良,古铁形状丑。那堪风雨夜,更值烟霞友。曾过赭石下,又住清溪口。[赭石、清溪,皆江南出茶处。]且共荐皋卢,何劳倾斗酒。

茶瓯

昔人谢,徒为妍词饰。[《刘孝威集》有《谢启》。]岂如璧姿,又有烟岚色。光参筠席上,韵雅金侧。直使于阗君,从来未尝识。

煮茶

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倾馀精爽健,忽似氛埃灭。不合别观书,但宜窥玉札。

《皮日休集·茶中杂咏·茶具》



晓携去,蓦过山桑坞。开时送紫茗,负处沾清露。歇把傍云泉,归将挂烟树。满此是生涯,黄金何足数。

茶灶

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傍。水煮石发气,薪燃杉脂香。青琼蒸后凝,绿髓饮来光。如何重辛苦,一一输膏梁。

茶焙

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九里共杉林[皆焙名],相望在山侧。

茶鼎

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立作菌蠢势,煎为潺声。草堂暮云阴,松窗残月明。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

茶瓯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前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江西志》:余干县冠山有陆羽茶灶。羽尝凿石为灶,取越溪水煎茶于此。

陶谷《清异录》:豹革为囊,风神呼吸之具也。煮茶啜之,可以涤滞思而起清风。每引此义,称之为水豹囊。

《曲洧旧闻》:范蜀公与司马温公同游嵩山,各携茶以行。温公取纸为帖,蜀公用小木合子盛之,温公见而惊曰:“景仁乃有茶具也。”蜀公闻其言,留合与寺僧而去。后来士大夫茶具,精丽极世间之工巧,而心犹未厌。晁以道尝以此语客,客曰:“使温公见今日之茶具,又不知云如何也。”《北苑贡茶别录》:茶具有银模、银圈、竹圈、铜圈等。

梅尧臣《宛陵集·茶灶》诗:山寺碧溪头,幽人绿岩畔。夜火竹声干,春瓯茗花乱。兹无雅趣兼,薪桂烦燃爨。又《茶磨》诗云:楚匠斫山骨,折檀为转脐。乾坤人力内,日月蚁行迷。又有《谢晏太祝遗双井茶五品茶具四枚》诗。

《武夷志》:五曲朱文公书院前,溪中有茶灶。文公诗云:“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群芳谱》:黄山谷云:“相茶瓢与相筇竹同法,不欲肥而欲瘦,但须饱风霜耳。”乐纯《雪庵清史》:陆叟溺于茗事,尝为茶论,并煎炙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时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若韦鸿胪、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秘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辈,皆入吾中矣。

许次纾《茶疏》:凡士人登山临水,必命壶觞,若茗碗薰炉,置而不问,是徒豪举耳。余特置游装,精茗名香,同行异室。茶罂、铫、注、瓯、洗、盆、巾诸具毕备,而附以香奁、小炉、香囊、匙、箸……未曾汲水,先备茶具,必洁,必燥。瀹时壶盖必仰置,磁盂勿覆案上。漆气、食气,皆能败茶。

朱存理《茶具图赞序》:饮之用必先茶,而制茶必有其具。锡具姓而系名,宠以爵,加以号,季宋之弥文;然清逸高远,上通王公,下逮林野,亦雅道也。愿与十二先生周旋,尝山泉极品以终身,此间富贵也,天岂靳乎哉?

审安老人茶具十二先生姓名:韦鸿胪[文鼎,景,四窗闲叟],木待制[利济,忘机,隔竹主人],金法曹[研古,元锴,雍之旧民;铄古,仲鉴,和琴先生],石转运[凿齿,遄行,香屋隐君],胡员外[惟一,宗许,贮月仙翁],罗枢密[若药,传师,思隐察长],宗从事[子弗,不遗,扫云溪友],漆雕秘阁[承之,易持,古台老人],陶宝文[去越,自厚,兔园上客],汤提点[发新,一鸣,温谷遗老],竺副帅[善调,希默,雪涛公子],司职方[成式,如素,洁斋居士]。

高濂《遵生八笺》:茶具十六事,收贮于器局内,供役于苦节君者,故立名管之。盖欲归统于一,以其素有贞心雅操,而自能守之也。商像[古石鼎也,用以煎茶],降红[铜火著也,用以簇火,不用联索为便],递火[铜火斗也,用以搬火],团风[素竹扇也,用以发火],分盈[挹水勺也,用以量水斤两,即《茶经》水则也],执权[准茶秤也,用以衡茶,每勺水二斤,用茶一两],注春[磁瓦壶也,用以注茶],啜香[磁瓦瓯也,用以啜茗],撩云[竹茶匙也,用以取果],纳敬[竹茶橐也,用以放盏],漉尘[洗茶篮也,用以浣茶],归洁[竹筅帚也,用以涤壶],受污[拭抹布也,用以洁瓯],静沸[竹架,即《茶经》支也],运锋[果刀也,用以切果],甘钝[木墩也]。

王友石《谱》:竹炉并分封茶具六事:苦节君[湘付风炉也,用以煎茶,更有行省收藏之],建城[以箬为笼,封茶以贮度阁],云屯[磁瓦瓶,用以勺泉以供煮水],水曹[即磁缸瓦缶,用以贮泉,以供火鼎],乌府[以竹为篮,用以盛炭,为煎茶之资],器局[编竹为方箱,用以总收以上诸茶具者],品司[编竹为圆撞提盒,用以收贮各品茶叶,以待烹品者也]。

屠赤水《茶笺》:茶具:湘筠焙[焙茶箱也],鸣泉[煮茶磁罐],沉垢[古茶洗],合香[藏日支茶瓶,以贮司品],易持[用以纳茶,即漆雕秘阁]。

屠隆《考馀事》: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此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灌园史》:卢廷璧嗜茶成癖,号茶庵。尝蓄元僧讵可庭茶具十事,具衣冠拜之。


王象晋《群芳谱》:闽人以粗磁胆瓶贮茶。近鼓山支提新茗出,一时尽学新安,制为方圆锡具,遂觉神采奕奕不同。

冯可宾《茶笺·论茶具》:茶壶,以窑器为上,锡次之。茶杯,汝、官、哥、定如未可多得,则适意为佳耳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昌化茶,大叶如桃枝柳梗,乃极香。余过逆旅偶得,手摩其焙甑,三日龙麝气不断。

仙云:古之所有茶灶,但闻其名,未尝见其物,想必无如此清气也。予乃陶土粉以为瓦器,不用泥土为之,大能耐火。虽猛焰不裂。径不过尺五,高不过二尺余,上下皆镂铭、颂、箴戒之。又置汤壶于上,其座皆空,下有阳谷之穴,可以藏瓢瓯之具,清气倍常。

《重庆府志》:涪**石,为茶磨极佳。

《南安府志》:崇义县出茶磨,以上犹县石门山石为之,尤佳。苍缜密,镌琢堪施。

闻龙《茶笺》:茶具涤毕,覆于竹架,俟其自干为佳。其拭巾只宜拭外,切忌拭内。盖布虽洁,一经人手,极易作气。纵器不干,亦无大害。

【译文】

《陆龟蒙集·和茶具十咏》(略)

  

《皮日休集·茶中杂咏·茶具》

《江西志》记载:在余干县冠山,有陆羽茶灶。陆羽曾经在这里凿石为灶,取越溪(即余干市湖)水煎茶。

宋初陶谷(字秀实,州新平人)《清异录》记载:用豹子皮做风囊,可以作为风神呼吸也就是鼓风的器具。烹煮茶叶品饮,可以荡涤艰涩不通的思虑,从而生发飘然清风的愉悦。人们常常引申此义,称之为水豹囊。

南宋朱弁(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婺源人)《曲洧旧闻》记载:北宋名臣范镇(字景仁,封蜀郡公)与司马光(字君实,卒赠温国公)一同游览嵩山,各自携带茶叶旅行。司马光取纸为帖包裹茶叶,范镇则用小盒子盛茶,司马光见后惊叹道:“景仁还有茶具呢!”范镇听到他的话,把茶盒子留给寺中的和尚就离去了。后来士大夫所用的茶具精致华丽,可以说极尽世间之工巧,可是心中尚且追求豪华没有止境。晁说之(字以道,号景遇生)曾经对客人说过这番话,客人回答:“假使司马光见到今天的茶具,又不知道会如何说了。”《北苑贡茶别录》(当为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茶具有银模、银圈、竹圈、铜圈等。

北宋梅尧臣《宛陵集》中有《茶灶》诗写道:“山寺碧溪头,幽人绿岩畔。夜火竹声干,春瓯茗花乱。兹无雅趣兼,薪桂烦燃爨。”又有《茶磨》诗写道:“楚匠斫山骨,折檀为转脐。乾坤人力内,日月蚁行迷。”又有《谢晏太祝遗双井茶五品茶具四枚》诗。

《武夷志》记载:武夷山五曲朱文公(朱熹,谥文)书院前,山溪中有茶灶。朱熹《茶灶》诗写道:“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王象晋《群芳谱》记载: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曾说过:“观赏选择茶瓢与观赏选择筇竹方法相同,不要过肥而要偏瘦,但是需要饱经风霜。”乐纯《雪庵清史》记载:陆羽沉湎于茶事,曾经著有《茶论》,兼及煎煮、烘焙的方法,并创制了一套茶具,包括二十四件,以都统笼盛起来贮藏。当时好事者每家收藏一副,于是像韦鸿胪、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秘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等以古代官爵名称命名的茶具,都进入了我的箱笼之中。

许次纾《茶疏》记载:大凡士大夫外出游历,登山临水,一定要带上酒壶和酒杯,至于茶碗和熏炉却弃置一旁不予理睬,这就只是在豪饮中游玩,而忘记了老朋友茶。我外出游历时,特意置备一套行装,准备好精品茶叶、名贵香料,行旅之中随身携带,住下时则要放在另外一间房中。这些行装包括:茶瓶、茶铫、茶壶、小茶杯、茶洗、瓷盆、手巾等各种茶具,附带着香奁、小炉、香囊、羹匙、筷子……在没有汲取泉水之前,就要预先准备好茶具。茶具一定要清洁而干燥。冲泡时壶盖一定要仰放着,瓷盘不能直接向下扣着放置在桌案上。油漆的气味和食物的味道,都能够败坏茶味。

明代朱存理《茶具图赞序》中说:品饮的功用,以茶为首,而制茶必须具备相应的茶具。赐予茶具姓名,并宠以爵位,加以名号,这是宋朝末年更加崇尚文采的表象;但是这种做法格调清逸,蕴涵高远,上通王公贵族,下达山林隐逸,也是一种雅道。我希望能够常与茶具十二先生周旋往还,品尝山泉极品,并以此终老此生。此间的富贵,上天难道吝惜而不给予吗?

审安老人茶具十二先生的姓、名、字、号如下:韦鸿胪[文鼎,景,四窗贤叟],木待制[利济,忘机,隔竹主人],金法曹[研古,元锴,雍之旧民;铄古,仲鉴,和琴先生],石转运[凿齿,遄行,香屋隐君],胡员外[惟一,宗许,贮月仙翁],罗枢密[若药,传师,思隐寮长],宗从事[子弗,不遗,扫云溪友],漆雕秘阁[承之,易持,古台老人],陶宝文[去越,自厚,兔园上客],汤提点[发新,一鸣,温谷遗老],竺副帅[善调,希默,雪涛公子],司职方[成式,如素,洁斋居士]。

明代高濂(字深甫,钱塘人)《遵生八笺》中说:茶具十六件,都收藏贮存在器局即方箱之内,供役于苦节君即风炉,所以将其一一命名以便于管理。这也是想将其归于一统,由于茶具素有坚贞的心志和高雅的节操,自然能够坚守。商像[就是古石鼎,以商彝周鼎刻纹铸像,用来煎茶],降红[就是铜火箸,用来夹拢火,不用铁链连在一起用时很方便],递火[就是铜火斗,用来搬火],团风[就是素竹扇,用来发火],分盈[就是挹水勺,用来度量水的多少,相当于《茶经》中的水则],执权[就是称量茶的秤,用来计量茶的多少,每勺水二斤,用茶一两],注春[就是瓷瓦壶,用来倒茶],啜香[就是瓷瓦瓯,用来喝茶],撩云[就是竹茶匙,用来取果],纳敬[就是竹茶橐,用来放茶盏],漉尘[就是洗茶篮,用来洗茶],归洁[就是竹筅帚,用来清洗茶壶],受污[就是擦拭的抹布,用来清洁茶瓯],静沸[就是竹架,相当于《茶经》中的支],运锋[就是果刀,用来切水果],甘钝[就是木制的墩]。

明代王绂(字孟端,号友石生、九龙山人,无锡人)《谱》(即钱椿年《茶谱》的附录)记载竹炉并分封茶具六事:苦节君[就是湘竹做的风炉,用来煎茶,更有行省收藏之],建城[用竹叶做成笼子,包裹茶叶以便收藏贮存],云屯[就是瓷瓦瓶,用来舀取泉水,以供应煮水],水曹[就是瓷缸瓦缶,用来贮存泉水,以供应火鼎],乌府[用竹子做篮,以盛木炭,作为煎茶的燃料],器局[用竹子编成方箱,用来把上述茶具收拢起来集中贮存],品司[用竹子编成圆形的提盒,用来收藏贮存各种茶叶,以待烹煮品饮]。

明代屠隆(号赤水)《茶笺》记载的茶具有:湘筠焙[就是烘焙茶叶的箱子],鸣泉[就是煮茶的瓷罐],沉垢[就是古代的茶洗],合香[就是收藏日常用的茶瓶,以贮存茶具],易持[用来盛茶,就是漆雕秘阁]。

屠隆《考馀事》中说:构建一个斗室,与书斋相邻,室内设置茶具,指导一个童子专门从事烹茶,以供应终日清谈,寒夜独坐。这是幽人隐士的首要工作,不可稍有荒废。


明代陈诗教《灌园史》记载:卢廷璧嗜茶成癖,号称茶庵。他曾经收藏元代和尚讵可庭茶具十件,衣冠整齐地进行参拜。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一作周亮工《闽小记》)记载:福建人以粗瓷胆瓶贮存茶叶。近年来鼓山佛教寺院半岩茶下来后,一时风气全都学习新安(即徽州,今安徽黄山),制成方形或圆形锡茶具,就觉得神采奕奕,与众不同。明代冯可宾《茶笺·论茶具》中说:茶壶,以瓷器为上,锡器次之。茶杯,汝窑(在今河南汝州)、官窑(在今河南开封)、哥窑(在今浙江龙泉)、定窑(在今河北曲阳)为佳,如果不可多得,只要适意就好了。

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载:昌化(今浙江杭州)茶大叶好像桃叶和柳梗,味道特别香。我经过当地的旅馆偶然得到昌化茶,用手在制茶的焙甑上摩挲,龙涎、麝香的味道三日不绝。

仙(当为明初宁王朱权,晚年自号仙,然以下文字不见于朱权《茶谱》)说:古代所用的茶灶,只听说过其名声,不曾见过其实物,想必没有如此的清香之气。我于是以陶土做成瓦器,不用泥土烧制,更能耐火,即使处猛烈的高温焰火也不会烧裂。直径不超过一尺五寸,高不过二尺多,上下都雕刻有铭、颂、箴、戒之类的文字。又把汤壶放在上面,底座都是空的,下面还有空穴,可以贮藏瓢、瓯等茶具,清香之气倍于平常。

《重庆府志》记载:涪江的青石做茶磨极好。

《南安府志》记载:崇义县出产茶磨,以上犹县石门山的石头制成的尤其好。色呈青黑,纹理缜密,镌刻雕琢得很好。

明代闻龙《茶笺》记载:茶具洗涤好之后,反扣过来放在竹架上面,等待其自然风干为佳。擦拭的抹布只适宜擦拭茶具表面,切忌擦拭茶具内部。因为布巾虽然清洁,然一旦经过人手,非常容易产生异味。即使茶具不干燥,也没有什么大碍。

文/网络综合

居然有那么全的紫砂壶误区总结!不看就浪费了...

有时候我也挺郁闷的

无论是刚入门的还是玩壶好几年的

一一逃不过一些误区操作

正所谓一人说谎无人信,多人说谎便成真

——三人成虎


那么如何避开误区呢?

我觉得一定要多学习一些紫砂基础知识

勤加思考并多接触紫砂实物

以此来提高自己对紫砂壶的综合鉴赏水平

以防陷入误区

有一些资深紫砂壶收藏玩家

家中藏品数千件

而其中真正可以称得上艺术品的也就几十件而已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壹拾伍先生今天跟大家来归纳总结下有哪些常见的紫砂误区。


误区1

紫砂壶的原料紫砂矿已经枯竭


对于相信这个说法的朋友

壹拾伍先生只能说

紫砂行业确实是个资源性的产业

紫砂原矿里面一些珍稀矿的确用一点就少一点

极少数品种的泥料切实是存在枯竭现象

但是!

紫砂壶的原料根本就不稀缺

一般的紫砂矿料还是非常多的

多的你根本用不完


只从媒体播报黄龙山封矿后

很多人就认为从此市场上就没有紫砂矿料了

可是你知道导师封矿的原因吗?

当时政府采取封矿是因为人们滥采滥挖的现象十分突出

不过经过政府一系列的整顿

目前黄龙山早已经恢复开采

并由政府进行管理,还成立了相关的机构进行合理有序的开采

还有一点,紫砂矿料的分布并不仅仅局限在黄龙山一个地方

丁蜀镇周边的很多乡镇都蕴藏大量的紫砂矿资源

你根本用不完的!


误区2

开壶时加入豆腐跟甘蔗


这个误区是误导了非常多的壶友的

在这里我想问一下

豆腐跟甘蔗开出来的壶

味道怎么样?


本来紫砂壶就是因为紫砂泥又独特的双气孔结构

这种结构就决定了紫砂壶有超强的吸附能力

如果我们把豆腐跟甘蔗在清水里煮个半小时

看看会是什么情况?

那肯定是浑浊不清的!

你这是要煲汤做饭的节奏呀!


在以前科技并不那么发达时

窑烧出来的紫砂壶比较多的窑灰

人们就出了一套繁琐的开壶方法


现在科技发达了

窑烧的处理方式干净利落

出来的紫砂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脏

我们拿到新壶直接洗干净后用开水烫过几遍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或者用准备泡养这把壶的茶叶,煮个十来分钟)


如果有朋友还教你用豆腐甘蔗开壶

那说明他也不是很懂壶

如果是卖壶的商家教你,那你以后可以不用再听他忽悠了!

这样的商家自己都不懂,你也别指望从他那里买到好壶!


误区3

新壶有黑点,是瑕疵壶


紫砂壶的表面有黑点,都是常见的现象

不必太过担心

主要是因为紫砂矿属粉砂质沉积岩

里面的成分以硅、铝、铁为主

尤其在紫泥中以石英、高岭土、赤铁矿和云母为主


真正的原矿紫砂泥都会含有或多或少的含铁化合物成分

含铁化合物和单质在高温后形成的黑色斑点

所以不必大惊小怪的把这种现象认为是瑕疵


误区4

不用任何工具才叫全手工


这个说法就太没依据了

如果说做壶不用工具的话

我相信丁蜀镇还真没有这样的高手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打泥片和泥条没有泥搭子怎么打?

难道用巴掌打,用拳头捶吗?


我们所说的全手工意思是在紫砂壶制作成型过程中不借助模具

但是要用到工具的,那就是全手工

一把壶的制作,通常要使用几十到上百种工具才成完成!


误区5

茶叶和茶水放在紫砂壶里过夜不臭


紫砂泥因为具有独特的双气孔结构

有着良好的透气性能

确实能长时间保证茶汤不变质

但是!

时间过长肯定还是有变化,隔夜的茶水最好是别喝的好


而且把茶水在紫砂壶里放过夜,很容易滋生细菌

而且久而久之容易出现厚厚的茶垢

特别是在高温多湿的坏境,这样泡茶是很不卫生的


误区6

用断水、倒立来评定壶的做工



目前有些所谓的“资深玩家”对气密性的判断标准是:

按住壶钮,壶立即断水,然后捂住壶嘴,将壶倒置,盖子不落下

现在网络上很多销售平台卖壶都开始流行玩倒立这个噱头

都会展示一些倒立的照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网络上宣传这种做法的

基本是西施一类的紫砂壶吗?

有几个人拿石瓢壶做过这样的演示?这是为什么呢?

一把紫砂壶能否倒立,其本质在于壶盖上的气孔

通俗来说也可以理解为壶钮出气孔高度

传统的西施壶,出气孔高度能达到10-16毫米

倒转时水压的力加上壶内气体的力能相互平衡

另外就是只要是壶口整口的处理比较好,都是能够玩倒立的

所以一般西施壶都可以表演"倒立"这样的杂技活


常见的石瓢,气孔高度可能只有几毫米

而且加上,石瓢壶的盖子,在整个壶的重量中,也占了不少分量

而且你的手也按不到气孔

这样就导致很少的石瓢可以做到"倒立"表演

不仅仅是石瓢,一般平盖的,盖子又重的,基本都做不到

这种表演方式,也只是一种物理常识

100块的西施壶可以轻松倒立,几千块的石瓢壶却不可以,你闹心不?


误区7

过于注重花俏色艳的壶


新手玩壶,特别喜欢一些颜色艳丽、造型复杂的紫砂壶

或者壶身刻满了字,以为壶随字贵,这实在是一种误导

真正好的作品,耐看并且实用的作品往往是一些外表稳重光素一些的


就像一个美女,素颜轻粉就可以了

过于浓妆只会让人反感


如觉得单调

就在适当的位置给予适当的书画点缀

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就有画蛇添足的味道


误区8

紫砂泥最好的泥是什么?



紫砂壶的原料泥料分为”紫泥,红泥,绿泥这三大类

而且每个大类下面又有许多细分品种

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特性

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各有优缺点

不能够绝对说某个品种的泥料就比其他泥料要好


泥料的种类如同水果种类

可以说这个苹果好那个苹果差

但是不能说苹果比香蕉好或差。


误区9

敲击听声音


请不要随意敲击紫砂壶

这不是一般玩家能够掌握和学会的

但凡别人的爱壶给你敲破了

那就凉凉了。




误区10

底款和证书辨别真伪就行了


底款可以仿制,证书可以作假

花几十块钱随便就可以雕刻一副顾景舟的印章

然后盖在壶底。难道这把壶就是顾景舟做的了

就价值连城了吗?



一把壶值不值钱

主要看其泥料好坏、工艺难度大小、造型是否优美

真正的好壶,看"泥、型、工"就能令人感慨,感觉出来几分

一把壶是不是真品

关键看此壶的做工是否符合作者一贯的作品风格和作者真实的制作水平


买壶第一眼应该看的是泥料和壶型

底款是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

有些仿名家的壶,手工和泥料不错

也是可以玩的


看底款很容易上当

看到盖有某某大师印款的就以为是名家的壶

因此进入价格的‘’陷阱‘’

还有产量特别大的壶尽量不收藏

一个有涵养有实力的做壶名家,产量是比较少的

第一,作者需要保证自己的壶在市场上的价值

第二,用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一把精品壶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


如果一些“名家作品”变得随处可见

而且价格比较便宜

那么这些作品不是代工就是仿冒的

有很多默默无闻的民间做壶高手

他们不求浮名,默默无闻


有的人壶价也很高,还经常一壶难求

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的道理就是用壶的品质来说话

而不是靠那些虚无缥缈的“吹嘘”

因为真正懂壶的都知道

买来的壶,是自己使用的,所以自己喜欢的才是好壶


误区11

用模型做的半手工壶就能轻易做出很多


全手壶全部是手工做的,这话是对的

但!

半手壶也是手工做的

全手壶也要借助许多工具

如模板及相应的辅助工具


很多尺寸的定型都需要制作相应的模板来定型

特别是筋囊、方壶等更需要特制的模板来定尺寸

这样做出的壶型基本才能一致

一把好壶真正用功夫是体现在明针手法上

不论是全手、半手的壶都要放在缸里润了再拿出来一遍一遍光明针

光到没有一丝人为的痕迹,这是最花功夫的事

所以说同样一个人做全手、半手壶

到壶最终成型时哪一道工序都不会少


要把壶做好,花的时间差不多

半手工壶装模、脱模、清理模具也要费很多功夫。


很多壶友都有一个通病,买壶之前都要先问一下全手工还是半手工

要知道现在半手工的优秀作品也不便宜

有的半手工壶价格远远超过品质普通的全手工壶

关键是要看壶的泥料、工艺、造型和神韵如何

即作品的"形、神、气、态"


只有当你真正提高了鉴赏能力

慧眼识宝,才能觅得自己喜爱的茶壶

而不是在那纠结半手工还是全手工。


误区12

借助于工具玩壶


用放大镜(检查有没有划痕或者跳砂)

用量杯量容量

比如证书上工艺师可能会写 250 cc

但实测可能是 240 cc或者 260 cc

就以此断定此壶是假冒的

用精准工具对壶的精确度进行测量

是不是有点走火入魔了?

虽然大多数壶友不会这么做

但还是有一些所谓的“玩壶高手”有这样的习惯


做壶真的不容易,我建议有这种玩壶习惯的“高手”慎买手工壶

手工制作并非机器生产

没办法做到完美,手工壶也许不适合你。


误区13

紫砂泥是从地里直接挖出来的


紫砂壶原料原本就是硬邦邦的石头

属于夹层矿石

此矿石在空气中易风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碾磨加工练制陈腐后,才成为可以制作紫砂壶的泥料


误区14

紫砂壶放在密闭盒里长期存放


使用过的紫砂壶不要放在密闭的盒子里长期存放

因为紫砂壶具有极强的吸附性

能够吸收包装盒内的异味

以后你泡出来的茶味会有盒子的异味

应该放在通风处存放以紫砂壶吸收到其他的异味


误区15

同一把紫砂壶、泡多种茶叶


这样的泡法也是错误的

因为紫砂壶具有很强的吸附功能


如果你一把壶今日泡红茶、明天泡绿茶

那么它吸收的茶味就很杂了

将来这个壶泡出来茶

茶水的茶味就会不太纯正了


当然对品茶没什么要求的

只是为了单纯的解解渴

那么你一把壶混着泡各种茶叶也是可以的!


误区16

紫砂壶不烫手,擦火柴之说


这个是紫砂壶最著名的谬论之一

很多人会说我买的紫砂壶泡茶居然烫手

肯定是买到假的了


实际上真正的紫砂壶倒入开水

你摸壶身要是不烫手

我把壶给吃了


不管多少钱的壶

哪怕顾景舟的紫砂壶一样烫手

紫砂壶只是相对于金属器皿等传热较慢

紫砂也是砂,所以肯定会烫手的!


火柴在壶身上是不会刮着的

那是因为以前的泥料都是磨得比较粗

现在泥料相对更细腻

所以这也是谬论


壹拾伍先生就大致给大家总结这些,希望大家对照下,看看自己有没有进入同样的误区。只有避免这些误区,了解一些客观实际的知识,才能够帮助大家掌握正确的玩壶方法

茶是生活中的爱恋

精读笔记第九十七期

《爱茶














作者:

方鹏程

出版日期:

2017年3月



内容梗概


作者结庐而居,远离喧嚣,自己动手种茶、采茶、制茶,追溯了陆游、李白、苏轼等爱茶人的生活方式,阐明了饮茶养生的保健之道,勾勒出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生活情趣和价值取向。






内容亮点


茶缘


湾潭种茶记

好茶探秘

品茶

爱茶诗人

茶的心灵禅味

台湾好茶






精读笔记








茶缘


茶有茶缘,人有情缘。相聚品茗,自是有缘。古来婚姻谈成,纳采以茶为聘,女家以茶待客。新娘端茶奉茶,男方答之以礼。有茶不难,难在好茶难寻。好茶还须好水、好器、好人、好时光来相配。千山独行,看山看水,以天地为侣,路过茶馆,来一客好茶,茶味甘美,留在心头。

好茶之人,可称茶人。三两好友品茶,主人亲手煮茶,殷殷奉茶,也是茶人,谦称事茶人。种茶之人,也是茶人,采茶、制茶之人,也是茶人。文君当炉,相如招呼,不也是文人雅士,优雅茶人?



茶痴有两种,一种是什么茶都喝,只要是茶,张口就喝。另一种是非常注意喝茶的美学,不是好茶不喝,不是好器不用,不是好水不泡茶,不是好友不一起喝茶,甚至不是好地方也不喝。还有人专情于一种茶,别的茶都不喝。

《红楼梦》中妙玉对烹茶的水、点茶的杯子,以及选用的茶叶,都很讲究。茶叶、水、火和茶具,都是品茶美学的重点,但最重要的是人。懂得品茶的人在一起,自然觉得茶香有味。不喜欢喝茶的人,即使给他最好的茶水,也是一种水厄灾难吧。

在下方道人,因为年轻时有志于道,偶得贵人传授《鬼谷子》,读通《鬼谷子》全书之后,爱学鬼谷子采茶喝茶修身,最后自己种茶、采茶、做茶。喝起自己做的茶后,觉得飘飘欲仙,因此自称方道人。 


湾潭种茶记


湾潭位于新店碧潭的旁边,三面有新店溪环绕,群山环抱,东有乌来群峰,南有狮子山,西有湾潭山,北有和美山,堪称山明水秀,人烟稀少,世外桃源。

一九九〇年,我旅菲归来,再度外放已成空,遂想寻找一处农园,作为日后劳动筋骨、优雅度日的地方,湾潭是最好选择。



开山辟地,筚路蓝缕,搭盖小木屋一间以避烈日风雨,整地种菜,东篱种菊,挖塘种荷,挥汗如雨。竹园有绿竹,屋前有草地,四周竹篱有野菊。风吹竹林动,竹声风声相和鸣。新店溪水匆匆,水涛潺潺。晚来海会寺钟声划破湾潭的宁静,虫鸟声悠扬起落。驻足园中,倾听百涛,好似仙乐飘飘。山岚夜雾朦胧,比拟太虚幻境。我从海基会退休后,内人跟着陶艺吕老师学陶。吕老师从云南西双版纳访问茶农归来,带来许多普洱好茶,我也分了几片。烧窑的夜晚,铁壶煮普洱,味道香浓甘甜,何似在人间。

我(方道人)购买了100棵茶苗,立刻种在屋前草皮的边缘,每隔半尺种一棵,排列成一行,一点也不壮观。湾潭没有自来水,只有从地下抽出的井水,我们要到一百米外的土地公庙去取水来浇灌,一个星期才浇一次,居然长得很好。



茶仙陆羽说:“其地,上着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着生黄土。”听涛园邻近新店溪,早年是河川冲击的台地,底下是一堆大大小小的石头,上面是一层冲积土,排水良好,应该就是栎壤吧。采茶季节可分春、夏、秋、冬。春三月,茶树开始长芽,要连采好几天,才能把春茶采完。夏天温度高,茶长得特别快,因此夏天的茶味道比较淡薄。秋天天气转凉,茶叶不会变红,还是绿得那么可爱,让人舍不得摘。冬天,在茶树茶树冬眠之前,还会冒出一些最后的小茶叶,那就是冬茶了,很珍贵。

种茶、采茶,还要会制茶。茶叶要经过萎凋、炒茶、揉茶、烘茶等阶段,每一阶段都要细心处理,才能做出自己满意的好茶。方道人做茶,非常俭朴实用,不需要很多道具,完全遵照古人的做法,纯用双手炒茶、揉茶、发酵,再用烘碗机慢火细烤,自己种、自己采、自己制造,喝起来顺口,回味无穷。每一次做茶,品味都不一样。这是由于气候、当日温度、萎凋多久、发酵度如何、烘茶程度,样样都影响茶叶质量。所以每一次做出新茶,品尝起来,都有不同乐趣。


好茶探秘


西湖产茶,在唐朝陆羽写《茶经》时,就已经提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四次到龙井来品茶,将18棵茶树命名为“御茶”,西湖龙井被列为贡茶。经此震荡,西湖龙井不出名也难。西湖龙井的特色是:“色绿光润,形似碗钉,藏锋不露,匀直扁平,香高隽永,味爽鲜醇,汤澄碧绿,芽叶柔嫩。”西湖龙井,按照产地分为五品:狮:产于狮峰,堪称“极品”;龙:产于龙井村;云:产于云栖;虎:产于虎跑山;梅:产于梅坞。按照采摘的时间也分为八品:莲蕊、雀舌、极品、明前、雨前、头春、二春、长大。

早在北宋神宗年间,著名诗人苏东坡外放到杭州当三年通判,经常到西湖附近品茶,有一次一天之内喝了七碗茶,写下了一首诗,流传千古,让所有爱茶人都为之向往。



云南产茶,以普洱茶最有名。普洱茶特色是:发酵后茶汤浓郁甘甜,香气十足。消油腻、解渴、耐泡。清宣宗道光年间,阮福来到云南,翻阅《云南通志》,没有得到详细的答案。不过,普洱茶产在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曼撒六个茶山,其中倚邦和蛮专两地所产质量最好。普洱茶在清朝雍正年间成为贡茶,民间尚未风行。后来随着乾隆皇帝喜爱普洱茶,还写诗陈赞,普洱茶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福建武夷山的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岩茶因生长在武夷山的岩石中而得名,最著名的是“大红袍”,最古老的是“晚甘侯”。武夷岩茶品目众多,其中以大红袍、肉桂、水仙、乌龙、铁观音最有名,均属乌龙茶系列,浓香持久,味浓甘醇,饮后口齿留香,深受茶人欢迎。武夷岩茶以采摘春茶为主,约占全年产量的90%,夏茶占10%,一般不采秋茶。

乌龙茶讲究晒青、晾青、摇青、作青、杀青、揉捻、初焙、文火烘干等过程,达到发酵适度、香气高、味道醇厚的要求。


品茶


品茶是优雅的生活艺术,可以独酌,可以对饮,也可以举杯邀月成三人。茶圣陆羽在《茶经》第五章《茶之煮》提到煮茶的方法,需要炙茶、碾茶、煮水、煮茶末、分茶等几个步骤。

饮茶之风气,到了唐代,很是兴盛。长安京都、洛阳东都,以及江南、四川等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饮茶。唐代饮茶,有粗茶、散茶、末茶、茶饼。

粗茶是将茶叶蒸熟捣烂后做成茶砖,要煮茶的时候,可敲下一块,碾碎后加入锅中熬煮。

散茶是将茶叶蒸熟烘干收藏,形状散乱,不经加工。

末茶乃是将茶叶蒸熟烤干,磨成茶末收藏。要喝的时候,可将茶末放进烧水壶中冲泡或熬煮。

茶饼,是将茶叶蒸熟捣烂,再放进模子做成大小茶饼,烘干后收藏或运输。



茶有九难: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蔡襄《茶录》上卷轮茶,谈到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茶、熁盏、点茶。辨别色香味,是选茶的标准。藏茶是茶叶的收藏法。炙茶、碾茶、罗茶是煮茶的准备程序,候汤是用瓶罐煮水的功夫,原则上是三沸。熁盏是用火温杯。点茶就是宋代的泡茶法。

煮水器可用金属提梁壶,水初沸,茶叶握在手中,等注水入小茶壶后,再将手中的茶叶放进壶里,三呼吸之后,将茶汤倒在大碗里,然后再倒入茶壶,动荡摇晃,让茶香气溢出,三呼吸间,即可倒茶待客。



当代两岸流行工夫茶,这乃是唐宋以来中国茶道的演化结果。唐代陆羽《茶经》所提到的茶道,是在讲求品味、美学、待客的气氛下进行的。现代两岸茶道也是如此。

现代人不随便取用江、河、湖、瀑、泉之水,煮水可用干净水,水烧开后,茶壶、茶盅先放在茶海或茶盘上,倒一些热水温壶、温盅、温杯,然后用茶则倒出适量的茶,让宾客赏茶,再将茶叶倒进壶中,用热水冲泡。通常一壶茶,可冲泡3巡,滋味浓的好茶,可以冲泡67巡,但会越冲越淡。主人适时更换不同的茶叶,也是一种品茶之道。


爱茶诗人

诗仙李白,一生以诗酒闻名,却留下一首茶诗《赠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让湖北当阳玉泉寺仙人掌茶从此闻名天下。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玉泉仙人掌茶,经李白诗文推介,声名大噪,历代都有文章提到。清代李调元《井蛙杂记》也记载,仙人掌茶品高,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白毫披露,冲泡之后,芽叶舒展,有似朵朵莲花在水中,汤色嫩绿明亮清透。

诗圣杜甫,应何将军之邀,再度去做客,写了《重过何氏五首》,其中三首提到喝茶之事,意境高雅,让人再三回味。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唐代中期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写下了2800多首诗,其中写酒的有900多首,写到茶的有50多首,茶酒不离手,写下好诗一首又一首。

白居易常常喝醉了就睡,偶然发现清幽之地,就在绿荫下摆张绳床,旁边放一些茶器,不经思考就烧起火炉,用白瓷瓶盛水,把水煮开来点茶。瓷瓶中加入茶末,茶香扬起,泡沫似花,浮在滚滚鱼眼上。

白居易喝茶时,想起老友杨慕巢,不免写了一首《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昨晚饮太多,嵬峨连宵醉。今朝餐又饱,烂漫移时睡。

睡足摩挲眼,眼前无一事。信脚绕池行,偶然得幽致。

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麴尘香,花浮鱼眼沸。

盛来有佳色,咽罢馀芳气。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



宋代诗词文章惊世的苏东坡,一生虽不得意,却能在困境中寻得喝茶种茶的乐趣,写了许许多多和茶有关的好诗词,留给后世一个“逆中求顺”的好榜样。苏轼爱茶,知道茶的好处。他在《仇池笔记》中有一则《论茶》,提到茶能“除烦去腻,不可缺茶”。苏轼曾经将茶比作佳人,至今传为佳话。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的心灵禅味


皎然说:“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

僧侣追寻的是了悟,看透世间的一切,有如镜花水月,都是虚幻无常的。能够看透的,只是自己了悟,心灵坦荡,却还要进一步度化世人,一起得道,进入无忧无虑的境界,这就是皎然说的“何须苦心破烦恼?”



饮茶之风的兴盛,可能是僧院提倡的结果。迎客请吃茶,是一种僧院的待客礼仪,当然不分新来旧识,只要见了面,就请他吃茶去,有话慢慢说。喝茶是唐宋以来僧院的习惯,饭后三碗茶,提神解油腻。

僧院提倡喝茶坐禅,是为了提神醒脑,有助于悟道。僧院种茶,除了实现“农禅合一”之外,也能招来信众,对谈论道,更有助于安抚信众的心灵。心安而后能定,定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定体悟而后能修身,修身而后能齐家,齐家而后能治国,治国而后能定天下。


台湾好茶


台湾茶叶从清世祖顺治十八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算起,历经30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有10种好茶,畅销海内外。这10种台湾好茶是:南投鹿谷冻顶乌龙茶、台北文山包种茶、台北木栅铁观音、台北三峡龙井茶、新竹北埔和台北坪林东方美人茶、南投松柏长青茶、阿里山珠露茶、台湾高山茶、桃园龙潭龙泉茶、南投日月潭红茶。



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台湾茶因产地、制作方法而有不同的特色。台湾高山茶是1970年代以后新兴的好茶,凡是种在1000米以上山区的茶,都称为高山茶。


本文为《爱茶摘选整理后的精读笔记,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和认同的观点,如果对本书感兴趣,可阅读全书,了解更多茶知识。




作者简介



方鹏程台湾商务印书馆原总编辑,台湾地区著名文化人、出版人、事茶人,2016年度“十大茶书奖”获奖作家。 大中华地区“茶文化复兴”的重要推动者之一,现任大学新闻学系副教授。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