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西茶文化的异同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以历史唯物主义视域解读茶文化

一、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看茶叶发展:

1、从古至今客观论述茶叶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考古发现,六千多年前,生活在浙江余姚田螺山一带的先民就开始种植茶树,田螺山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我国最早开始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当时人们对茶叶的利用方式是食用,因为那时尚未进入农耕时代,所以人们将茶叶作为食物直接吃食是有可能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革。唐代陆羽曾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本草经》也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这反映我国古代自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叶之时,便意外地发现了茶叶的另一新功能——可以提神、解毒等保健治病功能。于是这一阶段后,茶叶作为了一种药材使用。

随后,根据相关记载,在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叶发展成为了宫廷的高级饮品。例如在《赵飞燕别传》中,有关于饮茶的记载:汉成帝崩,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语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由这段记载可知:当时茶叶作为一种高级饮品,在宫廷中使用。

西晋到隋朝,茶叶逐渐成为了普通饮料,《广陵吾老传》中记载:“晋元帝是,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竞买。”这句话指出了当时茶叶已经逐渐成为了普通老百姓可以饮用的饮品。

在公元五世纪时,北方饮茶成风。六七世纪,茶叶再次传播到西北,从此,茶叶成为了中国风靡全国。

2、分析茶叶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哲学原理: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与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相违背的、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发展。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真理。同时,我们也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茶叶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为正是有神农进行尝百草的实践,我们才发现了茶叶的药物作用。

而正是人们对茶叶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地了解了茶叶。人们了解完茶叶后,才会喜欢上茶叶,推动茶叶逐渐风靡全国,推动了茶叶的实践发展。

(2)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意识对物质具有阻碍作用。

茶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它是从茶叶和茶行业的发展中派生出来的。我国茶文化的推广和发展也推动了茶叶国内外市场的发展。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观察茶叶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可以知道:茶叶在我国是不断运动着的,从单纯的食物,演变到具有药用价值与实用价值为一体的药物,然后再进一步演进成为饮品。在现如今,茶叶的饮用方法也是不断在运动发展,不断丰富。

二、中国茶叶与一带一路:

1、茶叶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且风靡全球的发展进程:

茶叶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三大重要贸易物资之一,汉代时,茶叶便成为了古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唐代,陆羽著《茶经》,茶经中详细记载了茶叶的种植、生产、工艺和茶道等技艺,《茶经》通过遣唐使传播到了东亚各国,影响广泛;在宋朝,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西亚、西非;1610年,茶叶第一次由荷兰人通过海上通道到达欧洲,揭开了中国与欧洲海上茶叶贸易的序幕。到十九世纪,中国茶叶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且风靡全球。

2、茶文化的新发展:

茶叶在全球经济贸易发展中创造出了重要的价值,我国茶文化也在交流中与各国社会文化相结合,发展出了新的茶文化。例如: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韩国的茶礼,以及阿拉伯世界的茶饮文化等等。

3、中西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茶文化的异同:

(1)关于中西方茶文化的不同之处:中西方茶文化有许多不同之处,从茶的种类,泡茶的方法,到品茶的方式以及茶具和滤茶器的使用,以及饮茶礼仪和茶道精神等方面,中西茶文化都不相同。下面我们组主要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陈述其中一种不同。

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中西茶文化受产生时代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受儒家、佛教和道家文化的影响,更注重品茶时的意境与意味,从魏晋时期开始,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并期望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自己的意志。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茶产自山野之林,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佛学家认为,茶能使人心静,有节制,与禅宗禅规相适应。各国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和谐、平静的精神。而在明清以后,茶文化出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现象,人们喝茶更追求的是茶的本身至味的内在意味,并寻求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而茶叶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传播到西方,当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注重茶的实用功效,喜欢在茶中加入其他元素,丰富饮茶过程。

(2)简述中西茶文化的相同之处:纵观中西方饮茶历史的演变,虽演进时间长短不同,但两者都是先认识到茶的药用价值,开始饮用,继而发展成为一种普通的饮品;茶同样都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总结:中国茶、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运动发展中,人们不断挖掘出茶叶新的功能,不断继承发展茶文化。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则将茶叶作为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从某个角度来说:茶叶征服了世界。

(作者:杨馥宁 来源:世界与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一带一路的“茶故事”

一、中华之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茶叶的唯物主义哲学内涵

中国茶文化蕴含的传统道家文化,对于当代和谐社会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以道家思想文化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理念为例,这点在中国茶文化中得到体现。道家提出,人与自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并非是两个相对来说完全独立的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存在于大自然中。在大自然中,万物都会经由演变最终发展成相对来说较为稳定的关系。因此,道家思想强调人们必须尊重并爱护大自然,顺应大自然的发展规律,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国《茶经》汲取道家哲学思想精髓,将“天人合一”作为茶文化发展的核心灵魂,而道家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发现茶叶最为显著的特征即为和平。由此,道家子弟在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热衷于将茶文化融入其中,推动道家哲学思想完善发展,进而成为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2.茶业发展的辩证法蕴含:“和谐中庸”与质量互变

中国茶业的发展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辩证法第二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它指的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有两种规律,一种是量的累积过程,这种变化是隐匿的不显著的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的,另外一种是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直观的显著的容易被我们明显发现的。但质的变化与量的累积是直接同一的,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变化。中国茶业从古至今,从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发展到如今的现代化产业,这其中必然少不了量的积累,历史的沉淀,让茶业不断发展,历久弥新。

3.茶文化传承与传播发展的哲学内涵:“和而不同”与对立统一

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不仅传承了自我精华,还吸取了世界文化精华,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茶文化与其他各国文化的对立统一,促进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中强调,矛盾具有同一性,其表现在同一事物中有不同的矛盾,不同事物中也有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矛盾的同一事物与有不同矛盾的事物可以和谐共生,对立统一的规律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存在。因此,中华茶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传承使得它在中华文化中熠熠生辉。

二、中华之茶与一带一路

1. 中西方茶业的世界化蕴味及异同

中国茶道追求的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精神内涵。中国茶道吸收佛教禅宗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禅茶一味”;吸收儒学“仁”“礼”“和”的思想,将道德情操融入茶理之中;吸收道家学派“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人在自然之中的感悟。其中的“和”文化思想作为三教共通的思想,集中体现中国茶道的精髓:“中庸平和”“天人合一”。中国茶道强调注重自身平和的同时也应关注与周围社会乃至世间万物的和谐,体现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对追求 “大同世界”的美好向往。

西方茶文化与中国相比有较大差异,主要受到西方社会盛行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影响。西方对茶事活动的外物较为注重,主人布置下的茶会,茶具奢华考究、茶厅富丽堂皇,不仅如此,参与茶会的客人也会盛装打扮,这被视为是对彼此的尊重。在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西方社会较为浮躁和功利,因此通过茶来对人与自然产生感悟,对于西方人来说往往是不切实际的,西方热闹的茶会就是用于交际的,这也体现出西方茶道务实的精神内涵。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间的关系被紧密相连,国家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政治上通过磋商与多边会谈解决矛盾已成为常态,中西文化差异下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合作而非对抗已成为各国的共识,相应地,呼吁国家间文化上的交流也成为现实需要。

中国与西方都争取在 “开放包容”“文明互鉴”的原则上寻求共识,开展交流活动。文化交流与互鉴是大势所趋,固步自封不仅不利于本国文化的传承,更不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因此,中西间的跨文化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2. 中华茶文化与一带一路的内涵和逻辑关联

(1)物质维度

茶文化也是一种休闲文化,在当今紧张忙碌的社会生活中,茶文化作为一种物质载体,有助于净化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中国茶文化包涵茶礼仪、茶文学、茶习俗、茶理论等多重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正如学者施由民所说:“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占主导地位,但却占有重要地位。”茶文化对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历史维度

中华茶文化从古代丝绸之路就开始兴盛。茶文化更是结合了中国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有重德、尚和、崇俭及贵真的思想内涵。儒家把“以人为本”的中庸和谐思想引入茶文化,饮茶可让人互爱互敬,自省审己,心灵澄明;佛家把“禅茶一味”的茶意禅味思想注入茶文化,饮茶可使人清净修心,明心见性,洁身自好;道家把“天人合一”的养生养性思想融入茶文化,饮茶可令人亲近自然,调适情绪,身心放松。

(3)文化维度

茶文化是绿色文化的代表,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绿色关系。茶是绿色产品,是绿色的象征。茶是自然之物,采茶、制茶、煮茶、泡茶、饮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动使人们达到“天地共生,物我合一”的理想境界,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状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饮茶日益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茶礼仪逐渐得到重视。茶礼仪也是中国人特别重视的一种待客之道,平心静气的坐下品一杯好茶,就是人与人之间良好沟通的开始。茶文化还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做人如清茶一般,纯朴、真实,不虚伪,不攀比;强调和谐,以人为本;包容理解,以和为贵。而一带一路的主旨,也正是强调各国和谐往来,人与人之间互利共赢。

(4)世界蕴味的维度

茶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与国内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上,茶文化谦和的姿态使得其与国内其他文化间实现良性互动,相互借鉴、兼容并包,共同塑造起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另一方面,在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上,茶文化也体现出其包容性。[5]在文明的交流上也充分尊重差异,在尊重彼此民族性的同时找寻共同的价值遵循,实现从民族性茶文化向世界性茶文化的迈进。茶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其在一带一路中各国的沟通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未来中国茶文化与中国茶产业在绿色世界之一带一路建设上的路径和趋势

(1)茶文化的发展路径

1·搭好汉语国际推广的快车

在国家汉办的领导下,形成国内各汉语国际传播基地联动,在开展各类培训和文化交流项目中渗透茶文化传播,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茶文化国际传播教师队伍,对全球孔子学院,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孔子学院院长、教师和志愿者开展茶文化培训。

2·编写茶文化教材

研发茶文化国际传播培训教材和教学资源,形成较为完善的茶文化教材体系,编写本土茶文化教材。注重针对性、趣味性和时代性,编著多语种、具有区域特色的茶文化图书 (刊物、光盘、电子读物、网络读物等 )、历史教科书,创造全新的茶文化知识和科学精神,使茶文化与本土文化接轨,加深相互认

识与理解。

3·加快国内优秀茶文化作品外译

加大翻译力度,组织一批外语人才,充分利用已有的茶文化研究硕果,筛选一批优秀茶文化作品进行多语种翻译和推介,作为孔子学院茶文化宣传辅助材料。

4·建立茶文化国际传播平台

利用互联网建立权威的茶文化国际传播平台(网站、移动终端、微信公众号等),统筹整合茶文化网络资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形成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茶馆、茶企业等献计献策的多语种传播平台,对接网络孔子学院,对接广播、电视孔子学院,对接当今慕课、微课潮流,开发一系列茶文化网络课程,提供音视频多媒体学习资源,从纸质教材面授为主向发展多媒体网络等多样化教学转变。

(2)茶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要搞好茶叶旅游的规划。要将茶叶旅游的规划纳入总体旅游规划,对茶叶旅游资源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对茶业产品的开发进行详细谋划,对旅游景点和接待点进行合理布局,合理开发独具特色的茶叶旅游;二要加大扶持力度。要出台扶持旅游产业的政策,并将茶旅结合作为旅游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并加以扶持;要设立旅游专项资金,对旅游企业(包括经营茶叶旅游企业)实行资金补助;要优化信贷结构,调整贷款利率,开发优惠旅游企业的金融产品,加大对小微旅游企业特别是茶旅结合企业的信贷支持;三要合理设计旅游线路。要结合悠久的茶历史文化和名山名川合理开发精品旅游线路。

三、结语

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思想层面赋予了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默契的呼应了“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精髓,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被时代赋予了其深刻的价值与内涵。

来源:茶贵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日“生活茶”:从“生活美学”观茶之道 ——第十五场哲学家茶座纪实报道

 中日“生活茶”:从“生活美学”观茶之道

——第十五场哲学家茶座纪实报道

 

文:刘雪萌 图:郑悦


12月2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在人文楼600会议室举办了以“漫谈中日‘生活茶’:从‘生活美学’观茶之道”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刘悦笛研究员。余开亮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茶道哲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以及哲学院、校外的中国茶文化爱好者等四十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图表 1:第十五讲哲学家茶座实景


刘悦笛先生以“美好生活”为关键词展开了本场讲座。他认为,“美好生活”包括两个维度,好的生活和美的生活。生活美学探讨的是用美的生活提升好的生活,用品质的生活提升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是追问“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让每一个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在把艺术向下延伸的同时把个人生活向上提升。他特别强调,美学不仅是感觉,也是觉学,即觉悟之学。


刘老师以他本人在台北“食养山房”的独特品茶体验引出了他对禅茶一味的理解:正所谓是“茶味禅味,味味一味”,禅与生活,汇通为一。生活之“茶”,便是佛教之“禅”,喝茶之“道”便是参禅之法,茶道即为佛法,这便是“禅茶一味”的真谛。茶道是对生活的提升但它又不超脱于生活。


图表 2:主讲人刘悦笛研究员


刘老师又进一步展开谈到了中日在禅茶一味理解上的异同。“赵州吃茶去”的禅宗一大公案,不仅影响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日本的禅宗和茶道。他甚至指出,当今日本的两个知名品牌优衣库和无印良品所体现的极简主义都是受到日本禅宗的影响。此外,日本的茶道还受到“唐密”的影响。日本在茶道的生活美学上走得更远,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美学原则,俗称为“茶道四谛”,从而将“禅茶一味”推到了美的极致。不过,这四个原则是由千利休在前人“谨、敬、清、寂”原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用“和”取代了“谨”,对茶道的内涵和精神做了积极拓展。最终,日本茶道被赋予了一系列的程式过程,同时也成就了一种“仪式化”的美学规仪。刘老师着重分析了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哲学家久松真一对茶道美学原则的解读,刘老师评论道:久松对日本茶道的解释具有哲学高度,同时他是唯“心”而出的,走向了“心茶道”的方向,但茶道从未脱离生活而存在。刘老师评论道,日本茶道好的地方在于其规范性,相应地也失去了自由。刘老师提出了他本人对禅茶一味的哲学解读:茶道与禅一体不二,毋宁说是同一物。


此外,刘老师还通过中西饮茶之别强调了中国人喝茶的特点,即从饮之味过渡到茶之道,“色香味三者俱全”,这就需要充分、全面调动人的知觉,才能心领神会,由此才能知味,从而进入“精微”之境界。总之,一句话,茶之道就是一种“过程美学”抑或“过程哲学”,过程高过结果,同时,自然也就是世俗的,茶道也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美学和哲学。


刘老师在讲座中旁征博引,主题广泛,他以“选茶”为主题,以茶与墨的类比教授大家如何辨别好茶;又细论了茶与水之关系,强调了水品质的重要性;他强调煮茶是一个融声、色、体验为一体的审美过程;他还谈到茶有三美、三合其美,这是有关天人合一的学问。他站在“生活美学”立场,畅谈饮茶之乐,剖析人与茶相生相伴的过程。茶之道即生活之道,茶之美即生活之美。


图表 3:部分参会人员与主讲老师合影留念


主持人余开亮教授为刘老师的本场讲座做了极具学术意义的点评。他指出,禅宗智慧是中道的智慧,非有非无,若即若离。虽然每一个人可以成为生活艺术家,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人都是生活艺术家,这就是不即不离,不一定是但又不离。在道和茶之间,若让其真正提升到生活中的艺术家这个层面,需要有一个“觉”的决心在其中。喝茶对于人们来说,就超越了简单的饮品,晋升到在生活中体验自己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美的所在。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中,听众们十分踊跃、气氛热烈。讲座结束后,在场听众与工作人员与刘老师合影留念,并做深度交流。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