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茶15年至臻蓝印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什么是“标号级”普洱茶?

​“标号级”普洱茶,特指1993~2008年之间生产的普洱茶。15年的历史很短,但对普洱茶来说却是一段大历史。当旧有的购销体系逐渐瓦解,新的秩序体系尚未健全之际,普洱茶进入到一个看似混沌又百花齐放的时期。

希望往往在混沌中产生,在这15年间,普洱茶从籍籍无名开始走向全面复兴。

为什么要定义标号级

“标号级”普洱茶时代是我们反复讨论了多年,又策划了一年多的选题。2019年初,我们又邀请了茶界一些专家和茶人,一起探讨如何对七子饼之后的时代进行定义和命名。

早先,这一时期的产品被定义为“中期茶”或“新生代普洱茶”。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随着普洱茶的全面复兴,市场对中老茶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这也使得近年来中期茶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实际上,早在2011年10月,《普洱》杂志就在深圳举办了首届新生代普洱茶高端论坛,对此进行了深度探讨。

不过,中期茶是个因时间推移而流动的动态概念,在一定时间段内用其来定义七子饼茶之后的时代是贴切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不准确了,因为新茶会变成中期茶,中期茶会变成老茶。而中期茶,一般认为是陈期在10~15年的普洱茶。如果说我们在10年前定义中期茶的年份是1995~2000年,那么现在中期茶的年份是2005~2010年。时间不一样,中期茶对标的年份也不一样。

也因此,我们需要对七子饼后的确定年份,进行一个定义。经过《普洱》杂志内部的多次讨论与策划,并与茶界众多专家、茶人多番探讨后,最终我们将1993年至2008年的这15年,定义为普洱茶的标号级时代。

为什么是1993~2008年,又为什么命名为“标号级”呢?

在中国茶文化体系中,普洱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如今我们能够见得到普洱茶实物中,按不同的年代进行断代,大致可以划分为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三个时代,中期茶、新茶是个可流动的时间概念,并不能用来断代。

号级茶一般指1949年以前茶庄商号留下来的茶,存期迄今已70年以上,甚至有百年以上老茶。

印级茶指1952~1972年间,外包装纸印有“中茶牌圆茶”和“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繁体中文字样,中间是中茶商标的普洱茶。坊间根据“中茶”标中“茶”字的颜色来命名,比如大红印、甲乙级蓝印、红印铁饼、无纸红印、蓝印铁饼、七子小黄印等。

七子饼茶,以1972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成立为标志。这一年云南省获得了茶叶出口权,所有出口茶品都有唛号,包装纸上都印有“云南七子饼茶”字样,因而被称为“七子饼茶时代”。

七子饼时代的终结,实际上并没有明晰的时间概念。1990年,中国茶叶公司通知各茶厂有偿使用“中茶”商标,七子饼时代开始走向分崩离析。但七子饼时代的终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便是来到重要时间节点的1993年,“唛号+云南七子饼茶+中茶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存在着的。

现在我们定义的“标号级”,是指1993年统购统销政策全面取消带来市场的蓬勃发展,到2008年普洱茶国家标准颁布实施期间所生产的普洱茶。对普洱茶来说,虽然这是摸着石头过河的15年,但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时代。随着普洱茶市场的全面放开,民营资本、民营茶企纷纷涌现,新兴的品牌商标不断涌现,“中茶”标一统江湖的格局被打破并逐渐淡出中茶之外的体系。也是在这一时期,普洱茶文化得以蓬勃发展,传统工艺开始复原,新的理念、新的标准逐步成型并趋于完善,为普洱茶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定制吹响普洱茶复兴的号角

普洱茶的复兴,离不开港台茶商的推广,更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统购统销政策的全面取消。

东风吹来满眼春。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88岁高龄的小平同志进行了最重要的一次“南巡”,以他的最后余力,将处在僵局中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推进了一大步,清除了左的思维对改革的干扰,让处于艰难之中的改革开放继续向深水区迈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3年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发[1993]11号文件)。至此,作为一种完整的制度形态,统购统销最终结束。

计划经济体制下,茶叶也属于统购统销物资,普洱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勐海茶厂、下关茶厂和昆明茶厂三大国营茶厂。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提出“进一步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茶叶生产经营开始放开搞活,我国茶叶经营由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但具体到云南和普洱茶,这种改革显然是滞后。首先是云南地处偏远,在当时政策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次是云南主产的普洱茶、红茶两大茶类主要用来出口;最后是普洱茶还兼顾有边销茶的任务,国家对边销茶实行统购统销、计划调拨,直至2001年7月才全面放开。

茶叶市场的全面取消“统购统销”,对计划经济下的传统国有茶企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旧有的购销体系逐渐瓦解,新的秩序体系尚未健全之际,普洱茶产业进入到一个短暂的混沌期。

现在我们回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可以说这段时期国营大厂正处于变革的阵痛中。七子饼时代已经走向末路,新的趋势却不是那么的明朗。如果我们将这看作是“黎明前的黑暗”,那么在黑暗中也有人点起了星星之火,形成了现如今的“燎原之势”,并最终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普洱茶时代。而这个时代的来临,肇始于定制茶的兴起。

计划经济时代,普洱茶是云南出口创汇的主要物资。当时茶叶的出口,茶厂和海外客商是不可能直接接触的,香港、国外的客商只能每年在广交会上与云南省茶叶公司签订单。而且不是想要多少就能给多少的,那时只有香港南天公司的订单云南省茶叶公司尽量满足,其他公司只能按照有限的配额订货。

定制茶的雏形,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的香港南天贸易公司,并为我们留下了诸如8582、8592这样的传奇茶饼。然而南天公司有其特殊性,真正意义上的定制茶是在1993年后,民营茶企的逐步兴起,以及香港头盘商、二盘商分销体系的瓦解渐次而出现的。

普洱茶实行出口配额时代,在主要出口市场港澳地区有着规矩的供销体系。当时在港澳地区,只有15家头盘商有资格面对中国内地从事茶叶进口贸易。普洱茶去到香港,由头盘商分销给二盘商,再由二盘商分销到各个茶庄、茶店,绝不可僭越。

但1993年茶叶市场的全面放开,让普洱茶的出口虽然依旧需要许可证,但出口配额制度已经被取消了,为定制茶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并打破了头盘商、二盘商体系。刚开始,一些“苦秦久矣”的二盘商,不甘再遭受头盘商的“盘剥”,开始绕过头盘商直接跟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甚至是茶厂订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也开始实行部门承包制,并在深圳设立富华公司拓展业务。

与此同时,以勐海茶厂为代表的原生产出口普洱茶的几大国营茶厂,由于来自省茶叶公司的订单锐减,只能自谋生路地接受各路茶商的订单。除常规产品,很多茶商还有个性化要求,自己选择原料、包装纸,或者在茶中夹一些东西,比如丝带、大叶片之类的作为记号,或者在包装纸上印个记号等。各种繁杂而不规范的定制产品,让普洱茶市场进入了混沌中。

当然这种混沌,并不是说这段时间生产的普洱茶品质不好,相反地有些茶品是应茶商要求进行生产的,品质甚至要比大厂的常规产品还要高。比如93小票(1993年7542)、94事业青饼(1994年7542)等。

标号的百花齐放

定制茶是普洱茶历史上的一段小插曲,但其对现代普洱茶的复兴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因为不少定制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商品茶,他们摒弃了七子饼茶时代的粗放与单调,在用料选择上开始追求产区,以及野生茶、野放茶、大树茶的概念,并尝试还原传统制作工艺,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追捧的山头、古树、手工制茶、石磨压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定制茶是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而出现的,并影响到了我们现在对普洱茶的价值判断。

贯穿整个标号级时代的,是民营茶企的不断出现,以及中茶标的“后时代”,各类普洱茶品牌商标的不断出现。这也是我们将这一时期定义为“标号级”时代的主要原因。

遥想当年,在茶庄商号林立的时代,普洱茶也曾各种商标百花齐放。但1952年7月中茶总公司下发通知启用“中茶牌”商标后,普洱茶几乎只有一个品牌,那就是“中茶”。

1980年11月正式恢复全国商标注册后,全国各国营茶厂开始注册自己的商标。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也于1980年11月10日注册了“吉幸”牌商标。三大国营茶厂则几乎没有动静,直到1989年6月10日,“大益”牌商标由勐海茶厂成功注册。反倒是一些地方茶企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比如双江县茶厂于1982年注册了“勐库”;临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健身茶厂于1984年注册了“健身”;南涧彝族自治县茶厂于1987年注册“土林”……

1990年,中国茶叶公司通知各茶厂有偿使用“中茶”商标,此后茶企纷纷注册和使用自有商标。1990年11月30日,下关茶厂停止使用“中茶牌”并在紧茶、饼茶、砖茶产品上重新使用“宝焰牌”商标。1992年3月10日起开始在内销沱茶上使用“松鹤牌”商标。1992-1996年在甲级沱茶面上压制上一个“甲”字,1996年9月10日起以下关茶厂厂徽标志“G”字压制在甲级沱茶沱面上,以取代原来的“甲”字。1994年,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普秀”牌商标注册成功。

就在各大茶厂开始启用自有商标的时候,普洱茶界也迎来了一股“老字号”的风潮。这股风是从台湾、香港吹过来的,由于有喝老茶的习惯,并且手上有实物样本的缘故,最开始是仿制同庆号、鸿泰昌,随后又仿制宋聘号、陈云号等老茶庄商号的包装。从仿制开始,很快地就开始了对老茶庄商号的商标抢注,宋聘号、车顺号、同庆号、可以兴、福元昌……历史上知名的不知名的老茶庄,纷纷被人们抢注。

与此同时,一些新创的民营茶企也开始尝试走私人商号的路子。1998年,曾为吕礼臻加工“真淳雅号”的张毅,创办了“顺时兴”茶庄,并生产出了如今无可替代的首批易武私人商号茶品“1998年易武顺时兴号(春尖)”。1999年,易武昌泰茶行成立,并推出了“99易昌号”……

不过私人商号模式俨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国营茶厂开始纷纷改制。2004年,下关茶厂和勐海茶厂相继完成改制,而中茶公司旗下生产普洱茶的企业只保留了昆明茶厂,并于1996年宣布停产。许多国营时期的技术骨干、员工,开始自己走向市场,越来越多的普洱茶品牌开始出现……

1998年,澜沧县茶厂改制为澜沧县古茶公司;1999年,邹炳良、卢国龄创办海湾茶业;2001年,黎明茶厂开始生产“八角亭”普洱茶;2002年,阮殿蓉创办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张建丽创办勐海县兴海茶厂;2002年,杨坚林创办勐海杨记天缘茶厂;2004年,董国艳创办勐海国艳茶厂;2004年,谭梅创办云南大境界茶业;2007年,林兴云创办云南土林茶叶有限公司;2007年,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创立;2007年,柏联普洱茶庄园开始打造……

越来越多普洱茶企业的创建,以及品牌商标的涌现,让普洱茶商标再次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时代,普洱茶进入了“标号级”时代,品牌的价值逐步在市场中得以展现。尽管如此,正如前面所说的,这一时期的普洱茶市场面临着许多变化,市场正处于厚积薄发的混沌期。这种混沌,来自旧秩序体系的瓦解和新秩序体系的消解和酝酿。

从混沌到澄明

许多时间点,其实是契合在一起的。1993年统购统销政策的全面取消,让民营茶企开始迎来春天的同时,也让过惯了舒服日子的国营茶厂逐渐衰落,使得一些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国营茶厂职工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也就差不多这个时候,普洱茶在台湾扎下根来。1995年,邓时海的《普洱茶》在台湾正式出版。与此同时,香港的头盘商、二盘商体系走向瓦解,并在1997年香港回归后走向终结。这时期,港台茶商开始来到云南定制普洱茶。

当时普洱茶的出口配额虽然取消了,但仍然需要茶叶出口许可证才能出口,一直到2004年才取消。面对市场大环境的变化,1996年云南省茶叶公司也开始内部改革,实行部门承包经营责任制,很多部门开始自己找其他途径生产茶产品。而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普洱茶市场的混乱。

这个阶段云南省茶叶公司出品的普洱茶,既有“中茶”也有“吉幸”,主要由勐海、下关、普洱代为生产,一些小的茶厂也有为中茶代工。不过混沌中往往孕育着新的生机和希望。经过变革前期的阵痛之后,慢慢地整个普洱茶市场开始走向规范。

2003年3月1日,普洱茶地方标准DB53/T103-2003《普洱茶》,由云南省由云南省技术质量监督局发布实施,是普洱茶历史上有据可查第一份标准。在这份标准中,普洱茶被定义为熟茶:“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颁布了NY/T 779-2004《普洱茶》,并于6月1日开始实施。这个标准,基本上也是将普洱茶定义为熟茶。不过与DB53/T 103—2003《普洱茶》相比,农业部颁布的这个标准中,增加了一个“熟成”的术语,“熟成是指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及其压制茶在良好贮藏条件下长期贮存(10年以上),或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人工渥堆发酵,使茶多酚等生化成分经氧化聚合水解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形成普洱茶特定品质的加工工序。”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所说的生茶也被归入到普洱茶中,但需要达到10年以上的陈期。

2006年,普洱茶的生产加工开始强制执行QS认证,极大遏制了普洱茶在生产环节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并开始标注明确的生产日期。

2006年10月1日,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103-2006《普洱茶》开始实施,并代替了DB53/T 103-2003《普洱茶》。与前一版的标准相比,新实施的省标将普洱茶的术语和定义修改为“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是技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型”,增加了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的术语和定义,并对普洱茶的类型和等级划分、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卫生指标进行了修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我们看到,新标准在定义中增加了“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此举是为以后申请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铺路。同时明确将普洱茶分为生茶、熟茶两大类别,为普洱茶市场的进一步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至此,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茶,从定义、种植环境、分级、生产技术规程、卫生指标、存储到冲泡,有了一套完整的标准可以依循,这为普洱茶的市场化推广与普洱茶产业更好地发展与繁荣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2008年12月1日,GB/T 22111-2008普洱茶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施。国家标准的出台,不但从种植、生产等层面有了明确而完整的标准,还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进行了严格划分,明确了普洱茶的概念,也即普洱茶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

1993~2008年,普洱茶标号级时代。这一时期,普洱茶在混沌中不断更新自我,在不断创建的企业和品牌中重新发掘自己的价值,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为普洱茶的全面复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12月1日,以普洱茶国家标准实施为重要节点,普洱茶开始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全面复兴。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0年10月刊

作者|段兆顺

摄影|Susan[除署名外]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标号级普洱茶 激荡的十五年

1993~2008年,对普洱茶的发展史来说是不可忽略且激荡的15年。

1993年,从1954年起就延续的茶叶统购统销政策从此全面放开,犹如一夜春风吹过,普洱茶迎来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民营茶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今引领市场的诸多普洱茶品牌也是从那时开始创立,更诞生了许多至今颇受追捧且有着传奇色彩的经典茶品。

百年断代的普洱茶历史,终于得以接续风云际会的新篇章。

萌发 不破不立

在迄今还能见到的中老期普洱茶实物中,按照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大致的划分,有号级茶、印级茶和七子饼三个时代,这样的划分方式早已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也已成为了一种较为通行的说法。

号级茶指的是1949年以前私人茶庄生产并遗留下来的普洱茶,由于当时的茶庄多以“号”来命名,故称之为号级茶。这一阶段的普洱老茶存期有的已长达百年,珍贵的宋聘号、同兴号等,都是这一阶段的知名代表。此后,由于历史原因,普洱茶的历史出现了断代。直至1952年“中茶牌”诞生,又进入了印级茶时代。在1952年至1972年间生产、外包装纸印有“中茶牌圆茶”和“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繁体中文字样、中间是中茶商标的普洱茶即被称为印级茶。业界根据中茶牌商标中的“茶”的颜色来区别命名,如大红印、蓝印、黄印等。在这其中,1954年,对私营茶叶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开展,茶叶也开始实行全国统一收购、计划分配,地方上也没有茶叶出口权,“中茶牌”一统“天下”,在云南,普洱茶的生产也主要集中在勐海茶厂、下关茶厂和昆明茶厂三大国营茶厂之中。1972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合并云南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并成立了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分公司(业界惯称为云南省茶叶公司),又标志着普洱茶七子饼时代的开启。这一年,云南省获得了茶叶出口权,所有的出口茶品都有唛号,包装纸上印有“云南七子饼茶”字样。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正是因为能够自主对普洱茶进行出口,云南也需要组织生产更多的普洱茶填补香港市场的短缺,公司派了专人前往广东习得了人工快速熟化工艺后,云南才开始大批量生产普洱熟茶供应出口。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行各业的发展提速,国内外日益增长的对茶叶的需求与当时的统购统销政策和流通体制的“矛盾”逐渐凸显了出来。中央就开始考虑对此进行调整。据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原总经理邹家驹回忆,1984年,中央曾就此问题征求过前中国茶叶公司总技师黄国光的意见。同年,国务院关于同意商业部《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的75号文件正式发布,确定了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内销茶实行多渠道、开放式的流通体制;出口签订购销合同,灵活经营;试办茶叶生产补偿基金制度的政策,多年实行的茶叶统购统销政策被初步打破。这一政策层面的调整,直接为普洱茶市场化发展的全面开花打开了通路。

还有一个伏笔也在这一时期埋下。1980年,全国正式恢复了商标的注册,各地的国营茶厂也开始注册自己的商标。在云南,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在当年就注册了“吉幸”牌商标,三大国营茶厂中直到1989年才由勐海茶厂注册了“大益”商标。地方上的茶企更为积极,比如双江县茶厂的“勐库”注册于1984年,南涧彝族自治县茶厂的“土林”注册于1987年等。到1990年,中国茶叶公司通知各茶厂要有偿使用“中茶”商标后,茶企新注册商标才大量涌现。后期受台湾、香港等地影响,出现的一股抢注老字号茶庄的风潮,也由此而起。

开启

为普洱茶迎来全面复兴

1992年,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全面进入了历史性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在这一背景下,1993年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发[1993]111号文件)。至此,作为一种完整的制度形态,统购统销最终结束。而普洱茶的标号级时代,也由此开启。

标号级时代的开启,也是普洱茶发展史上的大变局。从1993年到2008年间,呈现出几个鲜明的时代特点,而现在看来,正是这些关键节点,为普洱茶迎来了全面复兴。

易武的复兴,带动普洱茶传统工艺与文化的复兴。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迅速发展,普洱茶也随之风靡,普洱茶文化反而“墙内开花墙外香”。

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在思茅(今普洱市)举行,“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及“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也同期召开,邀请了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等近200人参加。邓时海发表了“越陈越香”的主题论文,成为台湾茶人对普洱茶参与研究的开端。1994年,在结束了中国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后,陈怀远、吕礼臻、曾至贤等20余位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成员,去到在号级茶内票上时常看见的“易武正山”寻访。

但当时的易武,早已不是过去的模样,不仅过去的茶号早已没了踪迹,传统工艺也近乎失传。幸而随后他们与当时易武老乡长张毅相遇,并将易武的历史文化资料带回,再加之邓时海《普洱茶》一书出版,易武和普洱茶又在台湾茶圈里引起反响,这一风潮又传向香港、广东等地。如今经典的易武中期茶“99易昌号”“99绿大树”等都是当时为了满足这一市场需求,茶商通过各种渠道定制的易武茶。在这一阶段中,普洱茶的传统工艺、深厚的历史文化,也开始了复兴。

定制茶的出现,留下一批经典传奇产品。在1993年统购统销全面放开以前,茶叶的出口有着较为严格的供销体系,港澳地区的头盘商从内地进口茶叶到香港,再分销给二盘商,二盘商再分销到各个茶店。政策放开之后,许多茶商绕过中间环节,直接向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或者是国营茶厂订货。由于来自生茶叶公司的订单减少,各茶厂也承接各种茶商的订单,生产定制茶。在这一阶段,由于定制化需求各有不同,再加上1992年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也开始实行部门承包制,各类定制产品的包装纸、产品印记等也较为繁杂而混乱。但这一时期,仍诞生了现在的一批经典传奇产品,比如“白菜”“孔雀”系列、绿大树、94事业青饼(1994年的7542)等。

国营茶厂改制,在市场传承延续创立茶企品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营茶厂也迎来了改制,1998年,澜沧县茶厂改制为澜沧县古茶公司;2004年,下关茶厂和勐海茶厂相继改制完成;而生产了大量经典7581普洱茶的昆明茶厂却因效益不佳而在1996年宣布停产。类似的情况在各地都有出现,许多国营茶厂时期的技术骨干和员工也开始自己“下海”,创立了诸多茶企和品牌。比如1999年邹炳良、卢国龄创办海湾茶业、1999年戎加升收购破产的国营双江县茶厂,成立勐库戎氏茶业有限公司、2002年阮殿蓉创办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太俊林收购云南普洱茶厂,成立了现在的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

普洱茶标准不断演变并确立。普洱茶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催生了行业需要统一份标准——普洱茶地方标准DB53/T103-2003。随后的2004年、2006年,标准几经调整、不断优化,最终在2008年12月1日,GB/T 22111-2008普洱茶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让普洱茶从地理范围、种植、生产等各层面都有了明确标准。由此,“标号级”普洱茶时代完全开启了现代普洱茶产业和市场的全面发展。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2年10月刊

文|王娅然

图|朱力[除署名外]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